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伯 城市类型学笔记 (4)

韦伯 城市类型学笔记 (4)

韦伯 城市类型学笔记 (4)
韦伯 城市类型学笔记 (4)

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韦伯(侧重从主观意图、个人行动去探讨对社会的理解)、马克思、涂尔干(功能主义)。

“非正当性的支配”

韦伯认为“即使是那些(所谓的)自由共同体,也就是已经完全排除君主的权力,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而由其成员在政治上自行建构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也必须有专门为此一团体致力工作的人,亦即有以政治为主业的职业政治家,并且也必设置出其得以专著的机构,更遑论其他种类的团体。因为“所谓这种共同体是自由的,意思不是说这种团体可以免于武力强权的支配;这里自由之意,是说由传统来正当化为一切权威之不二来源的君主权力,已经看不到了。

第一章城市的概念与类型

1:城市的经济本质,市场聚落

城市是个密集的“聚落”,而不仅仅是个一些分散的住居的集合体。

社会学:城市是个巨大的住居密集的聚落(聚落里各家户紧密相接);由于过于巨大,以致缺乏在城市外的邻人团体里居民皆相互认识的特色。

经济观点:城市是一个其居民主要是依赖工业及商业,而非农业为生的聚落。

君侯城市

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

2:消费城市,生产城市

君侯城市

消费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各种类型大消费者的存在(尽管其收入来源各异),对当地工业生产者及伤人的营利机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产城市:在这些城市,人口及其购买力的增加取决于建于当地(提供城外所需物资)的工厂、制造厂或家内工业。

伤人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下列几种收益:

1):转运外地产品至当地市场零售;

2):转运当地产品(或至少是当地生产者所获得的商品)至外地销售;

3):转运外地产品至另一地区销售。

3:城市与农业的关系

这样的城市是个市场中心及典型市区工业的所在地。然而在这样的城市里,却又许多市民生产粮食以供自己消费,甚至供应市场所需。

大商人拥有农耕地的现象更为普遍。

然而,这些个别的市民在城外的产业及其领土权,原则上并非城市本身经济政策所要考虑的对象。

4:经济发展阶段之一的“城市经济”

作为工业与贸易担纲者之城市,与作为粮食供应者之农村间的关系,构成“城市经济”之复杂现象的一面。

对农产品的依赖、非农业所得与农业生产的比重以及市场的存在不能完全说明“城市”。除了住屋聚集在一起外,城市与村落的区别也并不仅仅在于城市为一个“经济团体”。因为村落也可以有这些。

经济统制团体也不只是城市的特质,村落也有。

“城市经济政策”里大多数的措施是基于下述事实:在往日的运输条件下,大多数的内陆城市都必须依赖其邻近周边地区的农业资源;周边地区自然也是城市里大多数手工业的市场;最后,在这种地区性的自然交易里,城市也是周边地区的市场,特别是粮食的市场。(但不是普遍的一个阶段)

城市中交换与生产关系的统制所代表的形态,恰与庄宅经济下从属各单位间活动的组织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5:政治——行政的城市概念

城市在某个程度上也仍然还是个拥有自律权的团体,一个“共同体”,有其特殊的政治与行政制度。

政治——行政概念下城市的决定性要素:过去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要塞和镇戌。

6:要塞与镇戌

城市既非唯一亦非最古老的要塞。村落也会筑起城堡。(易北河及奥德河流域,变成四周封闭的村落)

7:要塞与市场合一的城市

8:西方城市的“共同体”性格与“市民”身份资格,东方城市此两概念之阙如

并非所有经济性意义的“城市”,或是所有其居民曾拥有政治——行政意义下一种也别身份的要塞,在历史上都曾经形成一个“共同体”。

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共同体:(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在中国、埃及、近东与印度,城市经常都是大政治团体的官府所在地;另一方面,亚洲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于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由市民自律性任命的法庭。

第二章西方的城市

1:土地法与人的法律地位

西方中古时期的城市:

市场聚落、工商业所在地、同时也是个要塞;

适用于城市住宅的法律,在某些方面与适用于农村土地的法律大不相同。(城市里的地产,原则上永远可以自由转让、继承、不受封建义务所束缚,或者只需要支付固定数额的贡租,至于农民的土地则永远都受到多重权力关系的束缚,这种权力关系可能来自村落共同体,也可能来自庄园,或两者兼具。)

城市之兴起都是基于外来人群之汇集,而且由于当时下层阶级的卫生状况极差,此一聚落的持续只有依赖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入。这样的城市自然包含有最为复杂化的社会成分。

在西洋上古时期,西方城市就已经是个可以透过货币经济的营利手段、从隶属身份上升至自由身份的场所。

2:兄弟盟约之城邦的出现

在西方,像这样的城市共同体组织拥有并能控制其财产。

城市聚落拥有“公共用地”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于其他地区。

导致地中海城市与亚洲诸城市截然有别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亚洲城市居民深受巫术及泛灵论的种姓与氏族的限制,以及随之而来的禁忌和束缚(使城市居民绝无可能融为一个城市市民团体——一个奠基于宗教与法律之平等权利、通婚权、同桌共食权及面对其他非市民成员时之凝聚力的团体),至于地中海城市的自由市民则免于这些限制。

上述现象在西洋上古时期也有,但是早在古城邦时期已经消失。(城市是一个贵族氏族的联合?)

中世纪南欧的猪城市并没有任何宗教性排外的痕迹。

在中古欧洲,特别是中欧与北欧的城市,一时性的排外势力从一开始就较缓和,而氏族则很快即市区其作为城市之构成要素的重要性。

3:东方妨碍兄弟盟约城市出现的因素:禁忌与氏族制其他的巫术性制约;兄弟盟约的前提——巫术性制约的崩解

4:氏族对古代与中古城市的意义

世界上所有城市的一个共通要素厥为:城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异乡者得聚落。

城市移住者通常维持着部落认同,彼此之间互不通婚,如果不是这样,至少他们也还保持着原先乡里团体与氏族团体的成员身份。(中国的城市居民通常都还是他们祖籍所在乡里团体的成员)

在雅典,只有出身于拥有一个祭祀中心的氏族的成员,才能出人“正当的”官职。

根据罗马的传说,有许多城市是因当地土著与外来部落群居而形成的;并以祭典的方式来巩固这种兄弟行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宗教性的共同体。

5:西方誓约共同体的兄弟盟约,其法律与政治的结果

西方中古的城市是个誓约的“自治体”,在法律上具有“法人团体”的地位。

城市首次呈现出法人团体的特征,是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1272-1307)。

新兴城市的市民团体最初皆被政治权利——城市君主,视为被动的,由城市地主组成的赋役团体,这些地主担负有特别的义务,也享有特权:市场独占权、强制互市权、工商业的特权与禁制权、参加城市法庭以及服兵役与赋税的特殊待遇。城市的法庭也是个国王的法庭,要不就是个领主的法庭。

所谓“全体市民”一名词很快遍及各地——最初是他律性与他治性的,被编入其他政治的或者庄园领主的团体之中。不过,这种情况并没能维持很久。

从一开始,市民的特权地位也是他在面对外来第三者时个人的一种权利。这可说是古代和中古城市皆有的一种以“人”为法律考量重点的结果。(P73)这种法律观点下,团体的成员——基于其身份资格——被认为拥有一种“主观的”权利,即使是服属于一个共通的“客观的”法律,这种权力仍应被列入考量。

拜尔(Beyerle)指出市民这种地位的另一个来源可以追溯到日耳曼司法制度的残余,尤其是“司法集会人团体”(Dinggenosse)的概念。作为此一团体的积极成员,市民以一个自主性法庭的判决发现人的身份,自己创造出一种本身必须服从的客观性的法律。

韦伯认为西方中古城市发展为一市民团体有两个因素十分关键,即:第一,当市民恪于经济利益而不得不向机构化的团体转变时,并没有收到当时普遍存在的巫术性或宗教性制约的阻挠;其次,城市之上的大政治团体,则缺乏一个理性化的行政机构来贯彻并照顾其利益。这些条件只要有一项不存在,那么,就算城市居民具有最强烈的、共同的经济利害关系,所能达到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时性的结合。

市民以一种激进的团体——誓约共同体——行动,“原始性”地篡夺了正当权利。

6:城市联盟的社会学意义

意大利的誓约共同体(誓约共同体出现之前城市属于无政府状态)

日耳曼北部的兄弟盟约

西方城市发展的积极基础——军事制度所促成的市民的武装能力

城市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发展,而亚洲却无此现象的原因:兄弟盟约的形成,以及由此而来的城市共同体;军事制度——尤其是军事制度之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差异性。

在近东与埃及“军官”与“士兵”皆为强制征发而来,其装备与给养由君主的仓库公营,就这样构成了军事力量的基础(一般子民无武装)。西方的情况大相径庭。直到罗马帝制时期为止仍维持着军队自行装备的原则,这就意味着服兵役的个人具有军事的自主性。在这种政治结构下,支配者缺乏的是官僚制的机器——一个由于完全依赖于支配者,因此盲目服从于他的强制性工具。

城市市民的金融力量迫使支配者在必要时依赖他们。只有这种力量并无法使市民——不管他们如何富有——团结起来,从而对城市君主形成一种军事吓阻力量。

第三章古代与中世纪的门阀城市

1:门阀支配的本质

只有那些有经济余暇的人才能不间断地参加市民大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有时间来讨论并介入相关的事务。

虽然并为形诸法律文字,实际上,城市都是以一个在望族团体——其大小不等——领导之下的身份制团体的形式兴起的,或者很快就会转变成这样的一个团体。望族的实际支配可能会转变成一种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对市政的垄断权,也有可能被一连串的新革命所削弱,或甚至完全摧毁。垄断市政的望族通常被称为“门阀”,至于他们支配市政的时期则被称为“门阀支配”。

2:威尼斯门阀支配的形成——贵族之独占、闭锁性的支配

3:意大利其他共同体的门阀支配:缺乏闭锁性与Podesta制的采用

4:英国城市的寡头统治及其所受皇室行政的制约

5:北欧市议会门阀与手工业行会的支配

6:西洋上古的氏族卡理斯玛王制

7:沿海地区的战士聚落与西洋上古的门阀城市

8:与中古欧洲的差异

9:古代与中世界门阀经济性格的类似性

第四章平民城市

1:以市民的兄弟誓约共同体打破门阀支配

兄弟誓约共同体,作为一种永久的组织,且以一种全体市民行会的形式存在的地方,仅止于低地日耳曼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15世纪时的明斯特市,没有任何人会在未得行会的同意下遭到监禁。全体市民行会发挥了其为对抗议会裁判的保护团体的机能。在行政事务上,行会的代表也加入议会——有时

是恒常的,有的是仅止于重要的事务;没有他们的参与,凡事皆不得议决。

2:作为非正当性政治团体Popolo(平民)的革命性格

意大利的popolo是城市自治体里的一个政治的特殊共同体,有自己的官员、自己的参政和自己的军事组织。

就此词最根本的含义,实指国家中的国家:第一个完全自觉为非正当的与革命性的政治团体。这一现象出现在意大利,原因是:城市贵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权力手段较为强势的发展,导致过着骑士生活的门阀定居在城市里的情形远比其他地方来得严重;其结果,我们势必时时善加讨论。

3:中世纪意大利城市里各身份团体间的权力分配

Popolo人民可以救人共同体的官职,而贵族则不能就任popolo的官职。当popolo人民遭受贵族的侵害时,享有诉讼上的特权;首长与长老监督着城市共同体的行政,而popolo本身却不受任何类似的统制。有是,popolo本身的决议即足以约束全体市民。在许多情况下,贵族明显地被一时或永久排除与共同体行政的参与之外。

4:古代的Demos与Plebs之类似的发展:罗马的护民官与斯巴达的摄政官

5:古代的“民主制”结构与中古时期的对比

6:古代与中古时期的城市僭住制

7: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例外地位

8:中古城市在自治最盛时期的整体状况

政治的自主性

立法的自主性

自治

租税的自主性

市场权与自主的“城市经济政策”

中古城市在其政治经济特质下对于非市民阶层的态度

浅谈建筑类型学

浅谈建筑类型学 摘要:类型学是一种分析建筑的方法,通过对建筑类型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认识,可以使建筑设计师对特定历史的文化生活与真实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从而设计出类似于以往而又不同于以往建筑形式的理想建筑。 关键词:类型学;建筑设计;方法论及现实意义 1建筑类型学的含义 “类”,即有种类、同类、分类、类别之意。我国古代逻辑中,“类”就已被作为推理原则的基本概念和手段了。所以,“类”也有相似、类推、法式的含义。现代词“类型”更加强调了其方法论特征。类型,指按照事物的共同性质、特点而形成的类别。性质特征相同或极其相近的群组为其主要内容。群组,是类型形成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单体。 类型概念是法国拿破仑时代著名理论家Q•德•昆赛(Quatremere De Quincy)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类型”一词代表完全去复制或模仿一事物的意欲,而不是相同的形象,至今还适用。而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认为类型就是人类在其漫长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中,历史的、约定俗成的确定下来的各种形态和形态关系。它既原始,又新奇。由于它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所以它曾经也必将永远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类型并不意味着对事物形象完全的抄袭和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是人们能够据此创造出种种绝不雷同的作品的概念。这也就是说,类型所模仿的总是感情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类型决非等同于建筑师所设计出的形式,形式只是类型的一个变体。一种类型可以有多种变体,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统一与多样的矛盾问题。 2建筑类型学的研究重点 类型学在建筑上研究的重点有3个主要方面:类型选择、类型转换及类型与城市形态关系研究。 2.1类型选择 它是创造过程的第一步。有时候,创造过程也就是类型选择的过程,选择时应该依据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过程往往是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相互适应。 2.2类型转换 转换是结构的基本属性和构成方法之一。转换的最常见方式是在同一类型内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类型学研究

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类型学研究 内容提要普罗提诺是神秘主义大师,其宗教思想是典型的神秘主义,然而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神秘主义,学界却有着诸多的争论。普罗提诺的宗教思想和《九章集》的相关文本分析表明,其神秘主义类型既不是泛神论的,也不是一元论的,而是一神论的神秘主义。正是基于这种一神论的神秘主义,普罗提诺被尊为“西方神秘主义之父”。他既把希腊神秘主义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成为其后一切神秘主义的根源,对他之后的神秘主义,尤其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类型与神合一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B50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09-08 普罗提诺被称为“西方神秘主义之父”,①他及其开创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后来一切神秘主义的根源。”②然而,关于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思想,尤其是他是何种神秘主义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将依据普罗提诺的宗教思想和《九章集》③的相关文本对其神秘主义进行类型学研究和分析,以期厘清争议,确切把握他的神秘主义思想。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神秘主义及其特征和类型有个界说,然后才能准

确把握普罗提诺是何种神秘主义,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客观看待普罗提诺及其神秘主义的影响。 一、何谓神秘主义?与神合一 神秘主义(mysticism)在词源上还是比较明确的,来自希腊文mysterion,其词根为muein,④本意为“闭上”,尤指“闭上眼睛”。W?R? Inge在《基督教神秘主义》一书中,通过对神秘主义辞源上的详细考证,认为神秘主义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对外界事物有意的闭上眼睛。⑤闭上肉体的眼睛,就是要使灵魂不受现象世界的诸事诸物的纷扰,专注于神或某种超验的实在而进入一种忘我的神秘状态,以获得至善、至美、至福的人生最高境界。然而要对神秘主义下一个确切且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则很难,“就像解释和评价它的意义一样意见纷呈,而各种看法又彼此冲突”。[美]爱德华主编:《哲学百科全书》,第420页。转引自王晓朝:《神秘与理性的交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页。在诸多存有差异的界定中,研究者大都认可神秘主义是一种超越的体验,是在一种神秘的直觉和静观中达到与神这里的神,“是指人类的这么一种观念,它的内容或对象可能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超在的、精灵的、人格的、高于人的、无限的、绝对的、神圣的、神秘的、终极的(或根本的)性质,也可能被认为具有内在于自然的、泛在的、物质的、非人格的、有限的、相对的、非神圣的、非神秘的、非终极的(或非根本的)性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与实践_杨跃华

图1 摘要:本文讨论了建筑类型学的类型与原型理 论,并结合湖南大学营造工作室多年的建筑实践介绍了营造工作室在类型学理论方面的探索。关键词:类型;原型;元设计 Abstract:ThepaperdiscussedthetheoryoftypeandarchetypeofarchitecturaltypologyandthenintroducedtheHunanUniversityConstructStudio'sresearchaboutarchitecturaltypologyonthebasisofyearsconstructpractice.Keywords:type;archetype;meta-design中图分类号:TU-0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085-04 1类型 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古已有之,而所谓类型思想,则导源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即在文艺思想上崇尚古典,重视理性判断,迷信规则的原则。然而将类型说移植到建筑学,始作俑者是维特鲁威。虽然他并没有针对类型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具体理论,但是从他的《建筑十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给他的影响①。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维特鲁威从建筑中分离出6个构成要素:法式、布置、比例、均衡、合式和经营,他提出建筑是“摹仿自然的真理”,并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性和行为,认为类比或比拟是建筑移植摹仿论后不可避免的方法。而建筑类型学真正以理论的形式进入建筑领域则是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一些建筑家进入建筑历史,将古典建筑的平面及立面整理出一些基本类型,以试图解决任何所遇到的景观、城市、个体各个层次上的问题。至此,类型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似乎 只可意味不可言传,FrancescoMilizia曾作过预见性的陈述:“任何舒适的建筑包括3个主要的条件:基地、形式和各部分的组织方式。”这似乎触及了类型的定义,但与类型本身还有很大的差距。 类型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按照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但这个定义似乎过于笼统。19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常务理事德?昆西(Q.D. Quincy)在其著作《建筑百科辞典》中通过区别“类型”与“模型”提出了最具权威性的定义,他说:“‘类型’并不意味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 作者简介:杨跃华(1980-),男,湖南怀化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与实践 ResearchandPracticeofArchitecturalTypology 杨跃华 魏春雨YANGYuehuaWEIChunyu ①引自《建筑类型学》 ,汪丽君,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P11。

城市设计文献综述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随着七、八十年代城市设计理论逐渐成熟和发展,基于学界对前期理论的认可和共识,进入90年代以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Leon Krier于1990年提出了四种城市空间的类型(见图),并严厉地批判了“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创造出来的只注重建筑形式而完全忽略城市形态的发展模式。Albert Pope又在《阶梯》(Ladders, 1996)中就城市街道网的蜕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快速交通及交通层级系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中断了网格空间的连续性,排除了选择机会,形成了‘超级街坊’”,并把这种过程称为“网格系统腐蚀”(见图)。1998年John Montgomery以图表的形式提出增强城市空间潜在场所感的设计要素,他们分别是:活动(Activities),意象(Images),及形式(Forms),并详细地罗列了每个要素所包含的详细设计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反复地探讨着几个话题:“什么是城市设计”、“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好的城市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等。Kevin Lynch于1981年为城市设计的5个功

9、类型学

第六章类型学 第一节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一、定义 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其研究目标在于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的界限,去寻觅客观存在着的各民族文学所内在地共通的“诗心”与“文心”。,去发现那些诗学“通律”。 二、研究史 1、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对“类型学”比较关照表现出“开放意识”,如艾田伯P206 2、德国:比较学者的“类型学”思想堪称一种理论的自觉,如W·威茨P208 3、俄苏:“类型学”思想不仅拥拥有理论自觉,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最有成就。 主要观点及代表作: 1、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 他在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类型学的关照视角的偏爱。他毕生致力于构建一种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理论基石—历史诗学,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上。因而,他广泛运用了相似的文学现象的类型对比法,在比较关照中,必然会发现很多相似点和不同点。他认为找到相似点更有价值,正是相似点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接近事务的规律性。在相似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实质性的东西。 他在“历史诗学”领域的比较关照中推重“类型学”视界,对诸种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历史-类型学相似”的寻觅,作为一种带有方法论意义的价值取向,对日后的苏联比较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维·日尔蒙斯基(主攻西欧文学) 他在30年代就倾心于比较文艺学的方法论建设,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一文中,批评西欧同行们把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而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研究”。 他还认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他强调后者是文学比较研究中的重要角色。 而且,他还从“类型学”视界考察了作为国际现象的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学史进程中的这些文学流派进行了“历史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关照。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中国城市史 笔记

中国城市史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导论 马克斯·韦伯从研究西方城市入手,认为城市是一种共同体,归纳出作为城市必须具备的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5)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1 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2列宁:“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3 何一民:“我们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金融、信息的中心,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城市是各类要素的中心地和汇聚地,城市的本质在于集中,人口的集中,权力的集中,经济要素的集中,文化要素的集中以及各种发展要素的集中,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4 张光直提出,城市最初出现在中国聚落形态史的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标志构成,包括:夯土城墙、战车、兵器;宫殿、宗庙与陵寝;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址;手工业作坊;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整性。5 张鸿雁从经济史的角度解读,认为城市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古今城市没有本质区别,从乡村中分离出来,又作为乡村的对立物存在。6 1[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3《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4页。 4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5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年第2期。 6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77页。

18春华师《城市社会学》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恩格尔系数属于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中的()。 A: 经济指标 B: 社会指标 C: 生态环境指标 D: 人口指标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城市化的第一前提是()。 A: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 产业革命的兴起 C: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 人口集中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并且最先进入成熟阶段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英国 D: 德国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以下哪一部书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代表作()。 A: 《都市及其心里生活》 B: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C: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D: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是()。 A: 资料分析-调查-确定目标-拟定草案-确定方案 B: 调查-确定目标-资料分析-拟定草案-确定方案 C: 拟定草案-调查-确定目标-资料分析-确定方案 D: 调查-确定目标-拟定草案-资料分析-确定方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采取双重机构,双重领导,有利于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是哪种组织结构?()。 A: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B: 单元制组织结构 C: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D: 矩阵制组织结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其中()把城市看成是一个以高强度的物资和能量的流动为特征,不断进行新城代谢的人工生态系统。 A: 自然生态观 B: 社会生态观 C: 经济生态观 D: 复合生态观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城市指标体系只有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城市才能发展,描述的是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编制中的哪种原则?() A: 科学性原则 B: 综合性原则 C: 可比性原则 D: 主体性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最早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是() A: 扇形模型 B: 同心圆模型

用建筑类型学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关系

用建筑类型学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关系 黄河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用建筑类型学来将城市和建筑联系起来进行设计和思考,将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看作是一个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城市和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Abstract:A method of building typology,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with the building typology to link the urban and architecturaldesign and think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building as a process of evolution. Keywords:building typology;cities and buildings;urban planning;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建设设计和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背景,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城市理论的演变息息相关,既体现了人们对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关注,又随着人们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日益了解而引发更深层次思考。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凋。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用建筑类型学来研究城市和建筑的关系,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理解在建筑类型学当中,建筑和城市的相互关系,这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当中也能够在相互协调的过程当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道路。 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无论是城市大的空间环境,还是建筑群的中等空间环境,或是个体建筑小的空间环境设计,都要首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综合考虑分析,要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节省资源、节约土地,但也不能多搞建筑超过环境容量,降低环境质量,给城市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同时还要扭转追求怪异建筑形体不正确认识。 正是如此,在研究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时候,建筑类型学就成为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的 二类型学理论 给事物分类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人们为了把各种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分门别类。分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手段,人们通过分类而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进而把握自己的认识。事实上分类意识每天都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类型学实质是通过对分类意识的探讨总结出人类分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并且把这种潜意识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它的现实意义是:让人们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类型学的阐述

建筑类型学的阐述 什么是城市类型学,似乎是一个模糊而又难以定义的名词,甚至偏于哲学思想,但既然有人提出这个论点,就说明建筑学又多了一个新的理论发展方向,经过几代建筑人对于建筑类型这一名词的阐述,大致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具体解释。后面我们就要说到几位著名建筑师对于建筑类型学的理解,希望对于学习建筑学的学生能有一点启发性的引导,让他们在以后的设计中可以考虑融入此类思想,让我们的建筑更加多变。 著名建筑理论学家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阐述了建筑类型学这一观点,书中写到类型不是指被精确复制或模仿的形象,也不是一种作为原则规则的元素,从实际制作角度看,原型是一种被依样复制的物体,而类型则正好相反,人们根据它去构想出完全不同的作品。原型中的一切是精确和给定的,而类型中的所有部分却多少是模糊的。我们因此看到,对类型的模仿需要情感和精神。他还说到:一切发明创造尽管在以后会出现变化,但却始终明确保留和表现了自身的基本原则。我们的讨论是为了明确地认识以隐喻形式出现在许多研究之中的类型一词的含义,同时也想指出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类型不是原型而被忽视,二是把原型那种对应复制的严格性强加给类型。在建筑中有一种扮演自身角色的元素,它不是建筑实体所要服从的元素,而是存在于原型之中的某种东西。这就是规则,建筑的组织原则。事实上,

这个原则可以认为是永恒的。这种观点的前提是视建筑为一种结构,而建筑物本身可以表现和揭示这种结构。这个永恒的原则可以称为典型元素,或简称为类型,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物中。类型也是一种文化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物加以研究。类型学因而称为分析建筑的要素,也是分析城市建筑物的要素。 类型学所研究的是不能再进行缩减的元素的类型,即城市和建筑的元素类型。但它却与技术、功能、风格以及建筑物的集合特征和个性有着某种辩证的关系。例如集中式布局显然是宗教建筑中一种固定不变的类型,尽管如此,每当人们选定集中式布局后,教堂建筑的功能与建造技术,以及参与教堂活动的集体便会相互影响和作用。所以,住房的类型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过变化,这并不是说人们的实际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也不表示总也不可能出现新的生活方式。不过在不同时期的住房中,这些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却是千变万化的。也可以说,类型就是建筑的思想,它最接近建筑的本质。尽管有变化,类型总是把对“情感和理智”的影响作为建筑和城市的原则。 罗西相信形式是变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活赖于发生的形式类型则自古不变,在此罗西所探讨的是可见形象上的问题,认为其中是存有基本的架构,就如同茅草屋可以变成钢筋混凝土屋、斜屋顶变成平顶、人的生活从无房间、私密性到有房间,但生活中的形式类型则较具不变性,如:不管如何变,房子定有墙、屋顶、有围避感及安全性,这些类型是不变的。 著名理论家L.克里尔在“理性建筑”与罗西在“城市建筑”中,对

浅谈类型学

建筑设计方法课程论文 ——关于类型学的几点认识 班级:建筑二班 姓名:华懿 学号:20080910205

关于类型学的几点认识 摘要:本文简本要介绍了类型学的定义、特征以及建筑类型学中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当代类型学的基本特征。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关键词:类型学原型可变性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当代类型学 Abstract: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ypology, an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prototype typology, paradigm typology and contemporary typology in architecture . It will be great convenient if we use the methord of when we are conduct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design . Keywords:Typology Prototype Variability Prototype typology Paradigm typology Contemporary typology 在开始建筑设计的学习时,我们总是从资料搜集与案例分析入手。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了解过去案例的知识是有必要的。“创造是从过去的需求或美学意识型态中所发展出适应当前需求的形式的一种过程,”这即为类型学在设计过程中一正面的贡献。在资料整理与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些要点,这些要点在不同的案例中都会有所体现,它们组成的基本构架即为原型。比如,在居住区规划中,不管被规划的地块在哪里,规模如何,但居住区用地组成都包含了住宅用地、公共服务实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由此可以得出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构成了居住区的原型。根据这个原型,我们便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展开相应的设计。这样一来居住区规划这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就会变得有序简单了。而在接下来的每一步设计中,仍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即从先前的案例中寻找原型,并依此原型和实际情况进行针对设计。以上所述的方法属于类型学设计方法。 从方法论的方面来说类型学可以被认为是“归纳与演绎”的过程。归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