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研究框架_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_陈飞
- 格式:pdf
- 大小:717.55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
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理论研究: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
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 表达。
斯卢特(Schlter,1899)、索尔(Sauer,1925)、和康泽恩(Conzen,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
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
在探讨城市形态研究自身的进一步整合以及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广泛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一回顾。
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将之作以下归类: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和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
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
首先,现有的休闲娱乐场所收费高拒绝了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使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机率。
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
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搂、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
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
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
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
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现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
城市布局结构的基本形态 2009-1-5 8:02:45【大中小】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基本上可以分成为集中紧凑型和组群型两大类。
城市布局的空间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单核点状(团块状)、带状、多核组团状、星状和轴向发散状(指状)等几种基本形状。
单核点状空间形状是集中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典型代表。
单核点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用地集中紧凑,往往围绕着城市的单一核心(多为城市早期的公共中心)向四周发展,城市路网系统多呈方格网状,或方格网加环路放射状,路网较为完整。
单核点状布局形态的城市各类用地比较集中,便于居民生活设施的集中设置,便于行政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工程比较经济,城市建设用地经济节约,多适用于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
但是,这类城市规模发展太大时,城市发展的向心力过于强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环境生态质量下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北京市历史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单核点状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布局结构逐步演变成分散组团式的结构形态。
为了避免市区进一步向外“摊大饼”式地扩展,不利生态环境,北京规划了140多平方公里的边缘绿带和农田林地。
带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用地呈带形伸展式分布,城市中心区基本是双中心或多中心,城市路阏系统沿轴向分布。
市政基础设簏较为分散。
带状形态的城市大多为沿江、沿河或沿公路、铁路发展起来叉受戮地形限制的城市,典型的例子如我国的兰州。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城镇之间,沿公路两侧密密麻麻鲍建了许多房厘,有的甚至将城镇连接起来,严重妨碍了交通,也无法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搞得城不城,乡不乡,|考试大|这绝非带形城市,而是一种失误,今后应当防止。
多核组团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为城市建设用地因自然条件、矿藏资源、交通干线和环境生态绿地的分割呈组团状分散分布,一般为二三个组团,也有更多的。
若各组团之间呈带形伸展连续分布,则形成了带状城市。
多核组团状城市的公共中心比较分散,一般城市的主中心多位于主要组团,城市的副中心位于其他组团,路网系统在城市的各个组团内部自成系统,各个组团之间以城市干道交|考试大|通相连接,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各组团自成系统或共用一个系统。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城市形态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的学科领域,它关注城市的布局、形状、大小和功能分区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城市形态学的重要概念:
1.中心城区(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金融和行政核心区域,通常由高层
建筑和商业办公楼组成。
2.放射状城市形态:放射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一个中心点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模式,
通常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展,形成辐射状的道路和交通网络。
3.环状城市形态:环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围绕中心点形成环状的布局,中心区域通常
是历史中心或商业中心,周围是环绕性的住宅、工业和商业发展区域。
4.线性城市形态:线性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沿着一条线性地带延伸发展的模式,例如沿
着河流、海岸线或交通走廊。
5.网格状城市形态:网格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道路和街区形成网格状的结构,街道交
叉相连,形成规则的方块或矩形街区。
6.分散城市形态:分散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发展呈现出分散的特征,没有明确的中心区
域,各个功能区域分散分布在城市的不同部分。
7.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造环境,包括建筑物、公园、街道、
广场等,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氛围。
这些概念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组织方式,有助于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并对城市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简介: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寻找建筑和造型的表达形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受环境影响,以相互交流的作用,人们创造了早期的建筑,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的工具,并且对不同的形,色,质都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观,久而久之这些认识具有了广泛的意义,成为特定的符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符号形成为一门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建筑形态学.∙关键字:类型学,几何形态,拓朴学∙现代造型艺术体系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它是以在科学而非个人感情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视觉经验,将形式、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训练及研究分离出来。
这类造型训练作为包豪斯的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为后来的设计专业教育所采用,并不断取得突破。
一方面更加紧密地与色彩、素描、构成等教学紧密衔接;另一方面更深入产品设计的各个角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条内在主线,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课程。
越来越多国内外的专家把基础造型训练及相关理论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领域进行整,并列为“形态学”课程予以讲授,以系统全面地掌握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及手法。
“形”通常指物体外在的形状,“态”则是物体蕴涵的“神态”。
因此,形态就是物体“外形”与“神态”的结合。
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形离不开神的补充,神离不开形的阐释;无形而神则失,无神而形则晦,形与神之间不可分割。
只有将形与神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
可见,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形态作为形式要素之一,是形式的基础。
形态学重点是通过外形把握其表现,即通过特点对观者所产生的心理效益去研究形态的“态势”或“生命态”表现,以设计上对形态注入感人的魅力为切入点。
一,类型学(typology)1、设计与传统历史和发展随现代主义或功能主义出现危机而来的是人们重新对类型学的重视,即类型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