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的教学反思

外出听课,除了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还比较关注学生的表现,毕竟学生才是主角嘛。有时常感慨:别的学校的学生是如此聪颖,读书时或激情澎湃,或婉转动听;发言则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是因为特级教师在这堂课上引导得好呢还是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表现得就这么出彩我想,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吧,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平时的'语感训练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既然非一日之功,那么羡慕也羡慕不来,还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多下工夫才行。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当我问道:“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第一个学生起来回答:“谈迁写的《国榷》被小偷偷走了。”我肯定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又强调:“谈迁遭遇了什么样的厄运能否说得具体些,生动些”第二个学生说:“谈迁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写成的一部珍贵的书稿——《国榷》下落不明。”第三个学生紧接着说道:“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

这个环节并没有到此结束,我追问道:“三种不同的说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孩子们马上领悟到:“第一种说法太简单了,让人感觉《国榷》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偷了就偷了呗!”(孩子们在底下会心地笑)“后面两种说法比较具体,让我们感受到《国榷》对谈迁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是他二十多年的心血,丢了等于要了他的命。”“后面的说法更

能突出这是谈迁遭遇到的厄运,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我想,这时候不用我说,学生都明白了表达的重要。但我还是罗嗦了几句:“你们看,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出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说话和写作文时,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让你的语言更吸引人。”接下来的朗读环节,孩子们由于刚才体会得比较到位,朗读自然也不成问题了。

其实,这一环节并不是事先预设好的。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抓住契机,找到突破口,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你会发现,不用羡慕别人,原来我们的孩子也很棒!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围绕第三自然段的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这句话组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原先、新写、更加翔实、精彩,一咏三叹,升华情感,深化认识。其中一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编史艰难;二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三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由一句话作为引子,引出全文,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但上下来觉得不是很理想,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在时间上安排的不恰当,导致课程匆忙结束。上完课,我深深感到自己设计的内容太多,抓的要点太多,应该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可是,我认为,这篇课文处处都是重点,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把前面的为什么书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厄运以及谈迁受到打击后悲痛欲绝的样子这两方面理解透彻了,才会深刻体会到谈迁这个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移,才会体会到信念的伟大力量。 在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方面,指导有误,本人没有吃透教材,这是最不应该的,本段描写谈迁的三幅图,是在谈迁写成《国榷》之后

他为了书的真实性而去考察的。并不是,他还是在写这部书。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盲目自信,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到位。 另外,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太碎,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我在一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想,如果设计几个大问题,让学生找词句、谈体会,会更好。时间上也能节约一些。 总之,这节课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时间,让最后应该出彩的地方变得暗淡无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抓重点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篇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容易落入虚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说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位,感悟谈迁的坚强,使这一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课文的字词教学中,我突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训练。这是从低年级就开始的一项练习。可是,到五年级,甚至六年级学生也未必能熟练掌握。教学家徒四壁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可是学生的答案还是:谈迁家里穷得只剩下墙壁。没办法,我引读了课文内容:谈迁家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3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3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一)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是我们学过的课文,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这篇文章中,我认识了一位坚持不懈,与厄运抗争的史学家——明末清初的谈迁。 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一直想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由于家境贫寒,长大了,他也不得不四处借书,查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 多年的奋斗,他终于编写完成了内容详实的明史——《国榷》。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小偷偷走了《国榷》。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但是,谈迁还是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3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3篇。他没有放弃编写《国榷》的信念,历经苦难,重新查找史料。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几年之后,新的《国榷》诞生了,内容更加翔实精彩,谈迁也名垂千古。 看了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想起我拉小提琴时,总觉得麻烦、磨人,想考完七级就罢休了。但是谈迁的坚持启发了我,我端正了学习心态,小提琴的'战绩'也得到了提高,现在我已经准备向九级发起'进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他告诉了我们一则道理:只要人们心中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二)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忠,主要讲的是谈迁的年时《国榷》被盗,这20年的努力,转眼间化为乌有,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从头开始撰写这部史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3篇】的时候;当阿尔卑斯山发生大雪崩,将人们的一片欢笑顿时掩埋在雪下的时候;当2015年5月12日的地震几秒钟的时间消灭这么多条生命的时候……我们难道还会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换了与幸福吗?其实这一切又算得上是什么!那些零星般琐碎的却有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心灵痛苦,更是深入而持久。坎坷、跌落、失落、波折、沦陷、破灭、雪上加霜……这只不过是每个人一生的写照。然而,我们会忘记它们。依然沉浸在了欢乐与笑声忠。这就是人,人事这么的乐观,有性格,更重要得失有一种不同的精神——坚持不懈。 人就是这样。要记住一句话:'困难就是垫脚石,踩着它,可以登上胜利地高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400字(三) 12.5 今天早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令我感触很深。【厄

苏教版五年级上的语文课文中心思想汇总(答案)

1、《师恩难忘》课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乡村老师。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充分体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请你写一句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古诗两着》中《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诗的后两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是当代诗人孙友田,诗中: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界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段话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答案: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5、《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6、《变色龙》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7、《金蝉脱壳》一文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阅读附答案

阅读蒋光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完成小题。①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钱财,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②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③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④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⑤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当初他每写完一章,就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⑥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⑦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面对人生的厄运、不幸和磨难,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⑧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小题1: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分)小题2:选文叙述谈迁和卡莱尔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 分)小题3:如果李强同学常抱怨身不逢时,命运不好,请结合本文的内容,以朋友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参考答案:小题1:面对厄运,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取得成功。(或“面对人生的厄运、不幸和磨难,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3 分)小题1:叙述事例,引出论题和论点(2 分)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观点(2 分)。小题1:略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引用的作用。议论文运用引用的作用一般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小题1:本题是一道口语交际题。称呼得体1分,引用选文观点、内容劝解(2分),语言连贯,表达清楚(1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1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读过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为它让我明白凡事都要坚持。 课文中的主人公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为此他研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走遍全国各地搜集资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撰写这部史书。就在书稿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厄运却降临到他头上。小偷将谈迁千辛万苦才完成的珍贵书稿给偷走了!20多年的努力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样致命的打击,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更何况那时候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但谈迁,他没有被厄运打垮,而是很快的从痛苦中挣扎出来,以顽强的意志重新编写书稿。最终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四百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谈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战胜了厄运,因此名垂青史。 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位不轻易被厄运打垮的人,他就是我叔叔的儿子。在他5岁那年因为车祸失去了双臂。原以为他会颓废不堪,自暴自弃。但他没有,他拼命努力,最终学会了用脚吃饭、穿衣服、做功课。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自我,笑傲人生! 与他们相比,我真是惭愧极了。我们虽然不会遇到那么大的厄运,但生活中,学习上,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困难,可我并没有勇敢地去面对,而是知难而退。比如遇到难题,自己不思考,为图省事,直接问度娘;考试考砸了,不找出原因,而是听之任之;遇到不会写的字,不查字典,而是空出来…… 现在想想,真心愧疚。我下定决心,要向谈迁学习,学习他认真做事的态度,学习他至死不渝的精神。 很喜欢文章的一句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厄运并不可怕,在遇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优质教案教程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备课人:张翠玲 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 教学设计思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数据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

学的完美和谐统一。基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作铺垫。 2、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品读感悟法,让学生自读,并进行交流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依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为通过品读谈迁撰写《国榷》的过程,体会只要有厄运打不倒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主线问题是: ①谈迁遭受了什么厄运? ②厄运给谈迁带来了怎样的打击? ③谈迁是如何面对厄运的? 语言文字训练点: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拓展读写: 好书推荐:《谈迁传》 资料补充: 练习题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字,向老师同学请教,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山东财税希望小学赵小峰 一、回顾导入 1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谁来说一说课题中的“厄运”、“信念”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师:好,带着这些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2 师:读懂了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明白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师:谈迁不就是丢了几卷书稿嘛,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厄运”呢?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啊?好好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并在这些句子的旁边简单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不仅仅要用眼睛去读文字,更要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师生交流: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好好看看这句话,你会发现这句话和其他的句子不太一样,(数字多)。那么,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可以抓住一个数字具体来谈。 师生交流:

20多年——时间很长。可见谈迁的坚持不懈。(据史书记载,谈迁从28岁开始写《国榷》,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啊。) 6次修改——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问生写作文修改吗?改几次?可谈迁却改了6次,体会到什么?)谈迁著书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50多岁——可以说《国榷》凝集了谈迁毕生的心血。 500多万字——字数多,的确是鸿篇巨制。(我们的语文书大约在5万字左右,也就是说一本国榷的字数相当于100多本我们的语文课本。) (2)“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枯燥的数据了?此时他们已经都充满了情感。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 (板书:立志写书)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同样也感受到谈迁写《国榷》原稿的艰辛? 出示:“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1)师:“一点”是多少,也许是就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可谈迁就为了抄这“一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呀?竟要走上“一百多里路”。好,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竟带着干粮”,路途这样遥远,却只能带着干粮上路。条件非常艰苦。 (3)“四处抄书”在抄书的过程中,会一帆风顺吗?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运用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课题中的答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谈迁面对厄运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运用数据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谈迁精神的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词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他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厄运,怎样在逆境中奋起的。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通过读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厄运是什么?课文中厄运指什么?谈迁有怎样的信念?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些生字你能读好吗?指名读准下列词语(课件出示一类字) 浙江崎岖谈迁抄写诞生门锁博览群书 师:这些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也会读吗?(课件出示二类字) 撰写坎坷逸闻夜难安寝奋笔疾书翔实可信 师:这里还有一个多音字(课件出示多音字挣) 你能根据它的字义,判断挣脱、挣扎这两个字的读音。 2.字音读准确了,这些红颜色的字你能写好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同学们很会观察,提醒“锁”最后一笔,范写“诞”(笔顺)学生描写 3.通过读书,你刚才提出的疑问都解决了吗? 4.你能根据这些答案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总结:我们将课题中解决的疑问通过连贯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办法。 过渡: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三、深入文本,问题探究 (一)围绕《国榷》体会艰辛 1.师:小偷偷走的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是“厄运”? 预设:学生谈论打击大;引导你丢了一本书能称为“厄运”吗? 2.师:他著书过程太艰辛了,对他打击确实大,难怪称为“厄运”,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编写《国榷》的艰辛? 预设:四处借书抄写,从一点、一百多里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他写这本书很不容易。从20多年体会到写这部书花费的时间很长。从6次修改体会到谈迁著书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50多岁说明他年龄很大了从400多万字体会到书稿内容多。 总结: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字,作者通过运用具体的数据让我们体会到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 3.想着我们刚才的交流,你能读出这段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吗?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二)感悟悲伤体会不屈 师:20多你那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厄运,这位50多岁的老人,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出示课件)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垮下去了吗,他又怎么做的呢? 出示课件: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设计二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设计 fo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0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 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2、师:谈迁经过20 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 次修改, 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 ——500 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 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 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 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 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 ,“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 味着20 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 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 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 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 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 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 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 ,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

2020-2021学年语文组主题教学计划文档2篇

2020-2021学年语文组主题教学计划文档2篇 Document of theme teaching plan of Chinese group in 2 020-2021 academic year

2020-2021学年语文组主题教学计划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 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 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 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 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2020-2021学年语文组主题教学计划文档 2、篇章2:2020学年上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文档 篇章1:2020-2021学年语文组主题教学计划文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沿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路径,统合分散在学科内外、联系密切的内容,改变课堂结构,重塑教学流程,让学生全方位、整体、创造性地学

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地获取而又充满愉悦的过程,促进学生识字写字和听说读写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有六个单元,教材按照文体编排,第 一单元为游记散文,主题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单元为小说,展示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第三单元为议论文,在论证中坚定自己的立场。第四单元为评论鉴赏,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五单元为文言文,诵读经典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学习读书动笔的学习方法。 改变过去“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放弃传统的一课 一课教的线性教学,建立多元、多面、多维、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时空坐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在阅读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同类体裁的文本,自读同一主题的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1、教师根据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取舍,对精读和略读课文 进行重新安排,以精读课突出重点,以略读课巩固重点,这样语文教学重点得到训练又省时高效。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èjiāng tán qiān chāo xiě suǒ mén zhèng tuōkě yì ( )( )( )( )( ) ( ) ān qǐng zhuàn xiěqí qūkǎn wén guó què dànshēng ( ) ( )( )( )( )( ) 二、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奋笔疾书:() 一袭破衫:() 三、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广泛()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填空。 《国榷》初稿用了年时间。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岁的谈迁带着书稿,又经过了年的奋斗,终成定稿。定稿的《国榷》共卷,万字。以上所填的,都是数据,课文中还有使用了数据的语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3、读文中画“”的语句。谈迁这么做,是为了 ,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 4、你能深入地谈谈谈迁名垂青史的原因吗? 四、填空。 1、本文记叙了史学家在艰难的困境中次撰写明史巨著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2、谈迁的人生厄运是 但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在他60多岁时,又完成了这部巨著。从他拼搏经历中,我们不难悟出 五、积累语言。有关战胜挫折的名言。 1、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2、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确定与教学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确定与教学 以前我也曾经思考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果找到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点?”最近在准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中,我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将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摘抄如下,与大家共同学习。 崔峦老师说;“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霍桑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的锁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所谓语言训练点就是指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既有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言语模式,积累语言材料的词、句段等,也就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语言训练的部位或称为单位。 语言训练就是教学中借以进行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训练点是师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即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图式。教学中,抓住了语言的训练点,教师的指导将变得切实而有效,学生的学才有凭借。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呢?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二是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课文本身的重难点及语言表达形式。 教师要努力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首先,教师多次与文本对话后,一些重点的“载道之言”——进行语言训练的点就自然浮现出来,这些点便是我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抓手”。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有些文章在用词生动准确,有些文章文句特别有表现力,有些文章句式结构整齐、蕴含深刻,有些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或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论述……从这些“抓手”切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有了语言训练为依托,人文感悟也就“随风潜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此外,课后思考与练习也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一个重要凭借。 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选取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言现象,优化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程序的设计,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相结合,做到以点代面,“块状”推进,步步深化,从而获得语言训练的整体效益。 语言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理解思想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还有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备课时,我们如何把握住语言训练点呢?一是感悟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语言。二是学习谋篇构段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特别体现趣味性。另外要讲究训练的梯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内容详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内容详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关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内容,每个人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下我的理解,不足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内容详解 明朝未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使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明朝未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使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卡莱尔经过多年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我将这部著作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的底稿,除了少数的几页外,已经全部被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的打击同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的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播放《从头再来》。 1、刚才我们听到的是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同学们,当你辛苦努力的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时,你有信心从头再来吗? 2、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这样一位有着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决心的历史伟人。他就是——生接:谈迁。 谁来读读他的简介。 (课件出示: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浙江海宁人。)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跟随作者的文字,学习一则有关谈迁的故事。(出示课题,生齐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4、理解课题。 “厄运”是什么意思?(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信念”又是指什么?(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疑的观念。) 5、初看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谈迁遭受了什么厄运?他有着怎样的信念呢?文章到底讲了谈迁怎样的故事呢?) 你们提的问题很好。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他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轻声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 2、读后问:谈迁的信念是什么?相机贴词卡:编写明史 理解:翔实可信 他遭受了怎样的厄运呢? 相机贴词卡:书稿被偷 3、《国榷》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补充介绍《国榷》。 (课件出示:《国榷》:明代编年体史书,作者——谈迁。该书记载了公元1328—1645年间的317年历史。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精品文档3页

《厄运打不垮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词析句,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3.凭借对文本理解,感悟谈迁在逆境中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明白只要信念永存,希望就会永在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语言实践整体把握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了解了一本书,感悟了一个信念,下面结合先前学习,完成句子补充练习。 出示:厄运打不垮信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进这位可敬老人,去感受“厄运打不垮信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本课伊始,让学生结合自己感悟完成句子练习,既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又从整体入手,把握了全文脉络,可谓一举两得。 二、咀“厄运” 路艰辛 1.有人说过,幸福感觉是相似,可不幸却各有各味道,对于文章主人公谈迁来说,他厄运又是什么呢? 2.为什么一部书稿被偷就是惨遭厄运?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剖析相关语句去体会书稿非同寻常。 3.学生批注性阅读,然后交流。 (1)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明朝编年史书――《国榷》。 ①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从一个个有生命数字中,你掂出了什么分量? 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饱含了谈迁一路走来艰辛与喜悦,你能读出其中情感吗? (2)出示句子: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①“一点”与“一百多里”两个数字对比,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值吗? ②“一点史料”与“400多万字”两个数字对比背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过渡:是啊,编书难,编史书更难,就是这样一本用生命写成书,转眼之间却化为乌有,对此时风烛残年、体弱多病谈迁来说何尝不是厄运当头、致命打击呢? 4.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面对厄运,谈迁又是怎样面对? (1)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①他不思茶饭,又在思什么?夜难安寝,到底又在想什么? ②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两行热泪,到底流是怎样泪水? ③读着辛酸文字,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④请你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再读读这段文字吧! (2)过渡,引读:(出示句子)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①是什么让他从厄运中挣脱出来?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从头开始? ②对,是厄运打不垮信念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让我们一起用坚定、毫不动摇语气来读出这句话。 设计意图:扣住一个个沉甸甸数字,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诵读感悟,使文本内容理解、情感感悟与精炼语言有机融为一体,达到言意兼收理想境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2、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导复习,发现“厄运”。 1、我们接着学习史学家谈迁的故事。(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非常多,老师这里有几个,谁来读? 出示:家境贫寒博览群书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奋笔疾书 3、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 4、这节课我们一块儿走近谈迁,进一步体会他那——(读课题)! 5、课文中的厄运指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二、围绕“厄运”,走进谈迁。 1、设疑促读。 谈迁编写的《国榷》被偷,为什么对他来说是一场厄运?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圈、点、勾画重要词,写出自己的理解。 2、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品读,理解《国榷》来之不易。 (2)“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为了这一点的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那完成这部500多万字的巨着,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心血呀!) 3、朗读感受“厄运”

阅读与口语表达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标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善于和别人交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3.课题研究实施前班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通过对班中学生口语现状的观察及调查发现,学生课堂上口语表达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妙语连珠,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学生约占本班学生人数的10%左右;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乐于表达。这样的学生占班中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辞不达意,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这样的学生约占班中学生总数的30%左右;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想在心里,锁在嘴里,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来。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的学生约占班中学生总数的20%左右。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使学生想说。 2.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会说。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使学生乐说。 三、研究步骤 1.2006年9月 调查了解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2.2006年10月~2007年6月 开展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3.2007年9月 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行为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策略 1.激情,让思维跳跃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的兴奋点,语言之流就有了源头。 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读书,就会与作者心灵碰撞,与人物的情感交融。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打开情感的闸门,与其同喜同悲,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道作者所未道尽的,任语言肆意流淌。 文本是抽象的语言,要将它转化成具体的形象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教师的口语表达却形象得多,它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所以要让学生入情入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应该善于表情达意,善于披情入文,用自己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感染学生,将学生尽快地带入文本。 教学《厄运大不垮的信念》一课,我第一次读罢课文时,便被文中的史学家谈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所震撼了。家境贫寒的他,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百次修改,历尽千辛万苦完成明史巨著《国榷》。而付印前一夜,小偷因他家中无物可偷误盗《国榷》。二十载成巨著,一夕之间化云烟。可体弱多病的他很快振作起来,又花了好几年的工夫重编《国榷》,并且比原来的那一部更详实,更精彩。震撼人心的文字同样也震撼了孩子们的心。文中谈道“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宏篇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为了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便问学生:“谈迁心中的喜悦你能想象得到吗?他会怎么想?”学生淡淡地说:“我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了。”很明显学生已经入境但还未动情。我便引导他:“听你这么一说,谈迁并不高兴,你能不能将他的内心感受通过这句话表达出来?”学生停了停,又说了一遍,这时脸上带上了满足的表情。接下来同学们渐入佳境,有的说“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啊!”;有的说“有这么一本史书留给后人,我死而无憾了。”有的说“我终于写成啦!”…… 2.对话,让语言生动起来 文本,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善于扣住文本的典型语言信息,如:语言表达的点睛之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括性描述,给学生提供释放情怀的平台。组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厄运大不垮的信念》这课的教学中,当读到《国榷》被盗时,我这样与孩子对话。“《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说:“《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晴天霹雳。”“《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文中的字眼。我便追问:“为什么这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抓住文中的点睛之笔侃侃而谈。“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句)“《国榷》是耗费了他的青春年华写成的,现在没了,打击太大了。”“谈迁家徒四壁,连小偷来的时候都觉得无物可偷,这才把锁在箱子里的《国榷》偷走了,可见谈迁视《国榷》为珍宝,可现却说没就没了,他怎么受得了呢?“《国榷》对于谈迁来说就是生命,现在下落不明,谁都受不了。”“20年的心血一夜间白费了,谁受得了啊!”“何况他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根本受不了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