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

【篇一: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一、常见的建筑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

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

2

1

2

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

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

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

提问:(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

2(1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

简单到复杂,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

1教师: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

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

提问: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

楼房构成的简图: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

★拓展活动:不同功能的建筑

1.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 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

讨论: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教师:请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板书设计:

第一课常见的建筑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等。

2.楼房的构成

教学反思:

2.巧妙的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房屋的产生、外形和功能、结构与层次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房屋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建筑物中力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世界中某些结构的奇美,培养学生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

2.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讲述: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

2.板书课题: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篇二: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的涵义。

教学重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教学难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小学科学教法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2、熟悉小学科学中常见现象的原理。

3、能自已设计、制作科学实验或科学教具。

4、能顺利完成小学科学课的组织教学。

5、通过学习能成为一名较为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

二、考核方法:

1、上课情况(40分)

⑴请假一次扣1分

⑵迟到一次扣2分

⑶旷课一节扣3分

⑷挠乱纪律扣5—40分

2、小制作作品2件(30分)

⑴一等每件15分

⑵二等每件12分

⑶三等每件10分

⑷不交0分

3、教案(10分)

⑴一等每件10分

⑵二等每件8分

⑶三等每件6分

⑷不交0分

4、课堂讲解、演示实验(10分)

⑴一等10分

⑵二等8分

⑶三等6分

⑷不讲0分

5、讲解、演示实验的ppt(10分)

三、教案一般格式:

? 活动名称:

? 活动目的:

1

? 活动重点:

? 活动难点:

? 使用仪器:

? 活动过程:(含实验准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等)

? 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 教学后记:

教案欣赏:

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知道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4、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气温计、水温计1个(刻度范围-20℃— 110℃)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

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

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

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

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

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

的冷热,然后马

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

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

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

分别插入2号杯

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

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

2

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四、科学实践活动的理念。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求同伐异”,学生的创新精神几乎磨灭。要使学

生有创造性,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

1、小学科学课程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即创造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为什么要有这种理念?

(1)、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主要精力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

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教育观点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有一门功课冒尖;有一批爱看的书(成才之书);有一项正常的兴趣爱好,突出个性。

(2)、美国副总统拜登前不久在西点军校,讽刺中国教育时说:“中国每年培养的大学生和工程师,比美国多6至8倍。试问近百年来世界上有哪一项创新项目出自中国,有谁能告诉我?”

(3)、日本每天有600万人在搞发明创造。

2、小学科学课程的意义:

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即创造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爱做科学研究”十分有意义。

3、小学科学教师最该干的事是:

带领、指导学生探究大自然;

先仿做,后创新;

先制作,后发明。

2、太空中的科学(王亚平太空授课)

五、小结

3

第二讲:科学小制作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小制作的特点、作用;

2、掌握科学小制作的制作方法、原理;

3、了解活动的形式、辅导方法;

4、能举一反三,要有创新。

教学重点:掌握科学小制作的制作方法、原理,掌握活动的形式和

辅导方法教学难点:科学小制作的原理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科技小制作的特点

1、富含科技;

2、结构简单:一般只要制做几个零件,再组装起来就做好了

3、材料好找:很多材料在家里就可以找到,如空纸盒、牙膏皮、泡

沫塑料、罐头筒、废圆珠笔芯、坏了的玩具、铁丝、铁片等。

4、加工容易:多数项目工艺技术要求低,小学生可以掌握

5、花钱少:有些项目甚至可以不花钱,不会增加家庭负担

6、不少项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这符合少年儿童心理,

容易推广普及。

二、科技小制作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

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科技小制作的类型

根据科技小制作思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模仿型、创造型两种。

1、模仿型:是指这类小制作主要是模仿别人而形成的。因为小学生

年龄小,这是可以的,而且大部分孩子的科技小制作都是从模仿开

始的。由模仿开始,慢慢有了兴趣,就可以自己创作了。

2、创造型:是指孩子自己进行创造的。如自己制造一辆小汽车等等。创造有层次高低之分,一般孩子的科技小制作属初级的东西,因此

不能要求过高。

四、活动形式

1、开设科技课,使学生普遍受到科学教育,并学生制作。

2、建立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制作。

3、鼓励学生自己选题,独立完成小制作,必要时给适当的辅导。

(每人交制作作品2件,每件15分,第6周交并评比)

(先看视频掌握原理,灵活制作)

参考作品名称及原理介绍:(视频)

1、万花筒;

2、潜望镜;

3、水轮机;

4、走马灯;

5、风车;

6、飞盘(剪150角);

7、上滚子; 8、杆称; 9、肺呼吸演示器;

4

10、反冲小车;11、竹蜻蜓; 12、中国飞板;

13、电动机绕制; 14、滚摆(溜溜球)、摩罐;

15、组装声光控路灯;16、潜水艇(浮沉子);

17、肥皂动力船(或牙膏转盘);

18、秒摆(或用单摆画振动图象);

19、不倒翁;小丑走钢丝;或稳固的倒立;

20、波动(或开动的小车或腾云驾雾(运动的相对性);学生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另行制作

第一节:科学小制作1-7的原理。

第二节:科学小制作8-9的原理。

第三节:科学小制作10-14的原理。

第四节:作品展示并评比。(第6周)

5

【篇三:小学科学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学法:“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

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七、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