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阅读练习题

论语阅读练习题

论语阅读练习题
论语阅读练习题

2016届山东省莒县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学而篇)

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座号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②说:通“悦”。

③乐:快乐。④愠:怨恨,生气。⑤君子:指有道德的人,有时也指有地位的人。

(1)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B.反映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论语学而》(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了孝悌,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如何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的含义。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该专心致力于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D.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B.有子认为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应致力于这个根本。这样,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C.曾子特别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这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办事尽力、诚实不欺,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D.孔子认为,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有了孝弟,那么人人就都能为统治者尽忠了。

(2)以上选段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如果统治者能这样做,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转;同时,他认为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孔子认为出仕诚然是“为政”,但()也是“为政”的一种形式。(2分)

(3)曾子强调了不断()的能力和习惯。(1分)就反省的内容而言,曾子强调的“()”、“()”、“()”,(用原文词语填空,1分)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关键的三个字。

(4)儒家非常重视孝、弟、忠、信这四种品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

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不应以辞色取悦他人。

B.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C.儒家认为要做到“孝、忠、信”首先要有才能,对人和颜悦色,容易使人亲近。

D.儒家认为虽然满口“孝”、“忠”、“信”,却不去做,也不算是有道德修养的

人。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含义是什么?

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②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⑴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⑵材料二中所讲的是和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2分)

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首先要求弟子们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B.孔子认为,应该先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C.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孝悌”放在首位,它是做人的根本,是“爱众”、“亲仁”的基础。

D.孔子这段话中的“学”是广义的“学”,不是狭义的读书、研究,跟“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孔子一贯的教育思想。

(2)孔子的弟子子夏还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其中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一、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十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②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2)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解析】(1)注意“者”“知和而和”“以”“节”等。

(2)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的主张分析作答。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对上面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注]①躬:身。②逮: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不该追求饮食起居等物质生活,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做事,放在道德修养上。

B.古人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们认为言出必行,言行不一致是可耻的。

C.少说话多做事,尽管显得木讷,但谨慎处事也是相当可取的。

D.孔子认为为人处事要像古人一样,做事敏捷,言谈谨慎。

(2)请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十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3分)十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②,如琢如磨。’其③斯之谓与?”子曰:“赐④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⑤往知来者。”

[注]①谄:巴结,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③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④赐:子贡的名。⑤诸:之于。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著名歌手麦当娜为艾滋病患者呐喊就是“富而好礼”精神境界的体现。

B.孔子觉得应该和子贡谈论《诗经》,因为他不能真正理解“贫而乐,富而好礼”。

C.“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无论做学问还是修养自己都要精益求精。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就是“贫而乐”的代表。

(2)请简要说明你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解。(3分)

十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①,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注]①贫而乐:有的版本作“贫而乐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子贡认为处在贫困的地位应做到不谄媚富贵之人,而处在富贵地位的不应骄横对待他人,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守住本心。

B.孔子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子贡的看法终究不能忘怀自己的贫富处境,不如忘贫而快乐,富贵而好礼的境界来得更高,更难能可贵。

C在孔子看来,贫困并不可悲,富贵并不可喜,关键在于一个人不应失去礼乐。

D.一个人的富贵自有本身的付出,孔子并不否定富贵。但他认为如果以不义的手段获取的富贵,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富贵就无价值份量。

(2)谈谈你对“乐亦在其中”的理解体会。(3分)

十九、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24.(1)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2分)

(2)在这两章中,孔子对子贡、子夏两位学生都进行了表扬,为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简要分析。(2分)

二十、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意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⑴《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是什么?(2分)

⑵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用意又是什么?(2分)

五年级《论语》阅读测试题

大丰区幸福路小学 五年级寒假假期课外阅读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2018.3 一、填空题。(每空3分,计30分) 1.孔子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 家,是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记录了____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4.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二、理解填空。(每空3分,计30分)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中,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颜渊第原文翻译 颜渊第十二【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 兵,民信之矣。” 得已而去,于斯三 者何先?”曰: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 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 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曰:“必不 “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 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 W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5)原文 【评析】 这一章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 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评析】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原文】 12 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

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 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评析】

《论语》阅读训练题

《〈论语〉选读》阅读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从语段中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练习题

《论语》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 è)乎。(“说” 同“悦”,愉快。) (2)诲女(r 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 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而: 表承接。 ②人不知 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 却。 (2)知: ①人不 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 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明 白。 ④是知(zh ì) 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人 : (7)任重道远( 8)死而后已 (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 三、区分内容: 1 学习方法: 或能够。 (2)是知也。 断的动词。 (3)死而后 已。 (4)三人行。 是:古义, 这, 这个,这样。今义 , 表示肯定判 已:古义, 停止。 三:古义 , 表示多 今义, 已经。 今义, 三,表示

论语十二章——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篇第十二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无忍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5、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矣。? 6、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

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蒋。? 8、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1、樊迟从游于雩愧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辩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 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 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答案: 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 成就。(每句2分)

全年级语文 -《论语》颜渊第十二 原文加注释 人教(部编版)

颜渊第十二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复:返、归。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事斯语:事,从事、践行。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 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六、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明:明智、贤明。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完整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3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论语》测试试题合集

《论语》试题合集

————————————————————————————————作者:————————————————————————————————日期: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资料 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二、《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课文解读】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 一起学《论语》12.23 颜渊篇——子贡问友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白话】 子贡向孔子请教交友之道。孔子说:“要直言忠告他是非对错,并用善道来引导他,若不听从就止住不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释词】 忠告:直言忠告,让他明白是非对错。对于朋友不要知而不言。饶氏:“忠告者,尽此心之诚。”

善道之:用善道来引导朋友。善,善道。道,同“导”,引导、开导。陈祥道:“忠告属言,善道属行。”按:另,“善导之”亦解作“善其言词以引导之”,亦可。 不可:不认可、不听从。 止:止住、停止,不再说。 毋:不要。蕅益大师:“自辱,则反带累朋友,所以不可。”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友也。 包咸曰: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导之,不见从则止。必言之,或见辱。 朱子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按:此处“善道之”解为“善其说以道之”。)

张栻曰:忠告者,有不善则告之而无隐也;善道者,以善诱掖之也。斯二者,亦足以尽友道矣。苟其不以为可,则止焉。盖友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有止之义。若强聒焉,非徒无益,反以自辱伤友道矣。 《四书辨疑》曰:朋友有过,固当尽心无隐,竭忠以告之,然其告之之际,须当心平气和,善其辞色以为言,不从则止,无得峻数,以取自辱也。 《论语正义》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然不可则宜止,不复言,所以全交,亦所以养其羞恶之心,使之自悟也。 李炳南曰:朋友地位平等,只能说以善道引导朋友,不能说以善道教导朋友,教导便不免自辱。 张伯行曰:不可则止,非必绝之也,不强以必从,徐俟其自悟以为他日忠告之地耳。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五年级《论语》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 是。(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 答案 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丘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Lún yùn xǐnɡwǎnɡ dài 3.⑴“说”通“悦”,yuè 愉快。⑵无 ⑶“女”通“汝”,rǔ你⑷“知”通“智”,zhì智慧 4.⑴生气、发怒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⑷听从,采纳⑸年⑹大概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一日三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⑸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10、略。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论语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 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 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 20.三.军.可夺帅也() 21.匹夫 ..不可夺志也() 22.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君子:古:今: 2.可以 ..为师:古:今:

3.匹夫:古: 今: 4.饭疏食饮水.今: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论语阅读试题

《论语》阅读训练系列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颜渊第十二

颜渊第十二 『12.0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了。一旦你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个仁人。践行仁德全凭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又问:“请问具体的步骤呢?”孔子回答说:“不合周礼的舞蹈不看;不合周礼的话音乐不听;不合周礼的言论不说;不合周礼的行动不做。”颜渊回答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颜渊讲的仁是对立德者讲的仁,是文化层面的仁。即“一纲四目”,一纲为“仁”,这叫核心思想;四目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具体行动指南。 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孔子看到了周礼的积极作用和积极方面,但是这种积极面虽然被孔子所信奉和推崇,但是时代制约的它发挥不出来作用。也就是周礼美则美矣,然难切实用,缺乏时代适应性。 『12.0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工作的时候,处理工作对待上级时,即使是芝麻大的小领导,也要好像要接待贵宾一样,时刻谨谨慎慎;役使老百姓时要像举办祭祀大典一样,严肃认真,不可愚弄百姓;自己不想干的,也别强加给别人;当官有权时不要抱怨,离职下野时也不要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努力做到这四条。” 孔子对仲弓讲的仁是对立功者讲的仁,是政治层面的仁。包括四个方面,对上级如见大宾,不可懈怠;对待下级百姓,如承大祭,不可愚弄;对待平级,不可推卸责任;对待自己,不可怨怼终日。 『12.0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人,他讲话可是很慢很稳重的。”“讲话慢且稳重,这就称得上仁了吗?”“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兑现,这太难了;难道说话还不需要迟钝一些吗?” 孔子对司马牛讲的仁,是对修身者讲的仁,是有针对性地对个人讲的。司马迁记载司马牛此人“多言而燥”,话多不稳重,孔子就告诉他“其言也仞”,即说话要迟缓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为之难!”要把讲出去的话全部做到这太难了。轻诺必至寡信,这就是孔子对司马牛的告诫! 『12.0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回答他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内心坦荡,没有担忧也没有畏惧。”司马牛回答说:“不担忧,没畏惧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诸事尽心尽力了,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好忧惧的呢?” 『12.0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心忡忡的感叹说:“别人都是弟兄好几个,有事能照应,我却没有!”子夏听到了他的感叹,劝慰他道:“我听咱老师说过‘生死这种事是命中注定,富贵与否是老天爷决定的,这都是你干预不了的,就不要瞎操心了。’但是,如果一个君子尊重别人不失言失态,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在全天下,他将有很多兄弟姐妹。一个君子,哪里用担心没有兄弟

《论语》练习题附答案

《论语十二则》试题 一、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录。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家,是______家的创始人。《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学而》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可以为师矣。”《为政》 8.子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12.子曰:“三人行,。, ”《述而》[来源:学,科,网Z,X,X,K] 13.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子罕》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罕》 15.子夏曰:“,,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感知与品味 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 五篇译文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

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