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

【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概念把握】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板书]:一、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用材料证明此时的清王朝已丧失民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讲述革命党人的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

【师】展示图片及材料

【生】看图思考,此时的中国面临怎样的问题?

结合材料提取有关信息,说明当时的民众对清王朝是怎样的态度?

【师】利用地图展示革命党人在组织方面的探索,并让学生在课本中重点划出同盟会的建立、纲领以及刊物。

【生】用连线的形式将十六字纲领与三民主义对应起来,加深理解三民主义。

【师】口头介绍革命党人的军事准备,向学生灌输革命党人坚持革命,牺牲自我的精神,鼓励学生向先人学习这种为了理想,持之以恒的精神。

【过渡】:随着革命的条件的成熟,革命经验的不断积累,革命党人迎来了第一次胜利——武昌起义。

[板书]:二、过程:武昌首义——各省响应——民国建立、颁布约法——袁氏当国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结合课本掌握民国的建立和袁世凯篡权的史实,通过材料理解革命胜利之初所蕴藏的危机。

【生】通过视频加深对革命的印象,了解大致的过程后,在课本中找出革命后的1894

1905

1912、1、1

1911、10、10

1912、2、12

1912、3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 1911、4

广州起义

情形。

【师】利用材料分析革命后各省响应中蕴藏的危机。

材料: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师】整理武昌起义的高潮部分,即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及措施

【生】掌握民国的建立以及《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

【师】简述清帝退位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板书]:三、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对比,材料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整个中国近代产生哪些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概括。

【师】展示近代化的概念。由近代化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积极的评价。

中国的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表现,其核心是工业化,另外还包含了思想自由化等。

【生】通过图片的对比,分析理解辛亥革民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使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大大加速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习俗等角度来认识辛亥革命。

【探究: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学会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

【师】展示不同对辛亥革民不同看法的材料。

【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自己心目中的辛亥革命。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理解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武昌首义. 推动民主法制

17省独立. 经济发展. 民国建立. 促进资本主义

帝制终结. 主观条件. 袁氏当国. 促民主共和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1.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

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C 动摇了封建制度根基

D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理论是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

B.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D.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作业布置】

1.完成《世纪金榜》第15课的练习题(选择题必做,大题选做一道)

2.预习16课,完成基础检测的填空题。

【板书】

一、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新政”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3.主观条件:革命党人的不断探索

组织:同盟会的成立

思想:三民主义的提出,与改良派的论战

军事:黄花岗等军事起义

二、过程:武昌首义——各省响应——民国建立、颁布约法——袁氏当国

三、积极意义:

政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近代化。

社会:改变社会风气,逐渐西化。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