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论治肾炎血尿浅析及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夜尿遗尿从肺论治夜尿遗尿从肺论治作者:医方中临床见遗尿及夜尿频证,医者多喜用益肾固涩之剂治之。
以肾司二便也。
而从肺论治每多忽之。
实则从肺论治之说前贤早有论及,其较早者首见“金匮”。
文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吐。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本条提出遗尿。
小便数是由上虚不能制下之故,病位在肺。
病性为肺中冷。
次如张景岳氏论之亦颇明确,其曰:“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
兹举两案以证之。
1,老年夜尿频茹某,男,76岁,自诉,每天夜间从10时至次日6时最少小解6~7次,多次服用补肾益气固涩药无效,刻诊:夜间尿频量少,尿色清白,易感冒,受凉后即咳嗽气喘,喉间有痰色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辩为肺寒不固,小青龙汤佐固涩,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 五味子清半夏益智仁乌药桑螵蛸各12。
六剂,二诊,三剂后,夜便为4次,之后,继服上方30剂。
夜便为2次。
按:本证病机在肺,因肺主通调水道,肺有寒不能通调,水无所主而下趋,夜间阴寒甚,则便多,审证要点是:易于感冒及受凉后即咳嗽气喘,手足不温用痰色白。
(王付)2,遗尿刘某,男,30岁,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
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
其他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效。
治法:。
温肺化水。
予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
日2帖。
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
再服5日而诸证尽除。
(赵守真)附:网友经验。
我岳母92高龄谢世,她在世的时候曾患有“老年尿频症”,十分烦恼和痛苦,一位中医副主任医师向我推荐了一个枣姜汤。
我岳母连续服用这道“枣姜汤”3个多月后,就基本解决了她的尿频问题。
枣姜汤的制作方法是,将红枣100克与已去皮切片的生姜80克洗净之后,加水500克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并加入少许白糖后当茶饮,当日饮完。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血尿;综述文献(一)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持续性镜下血尿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当临床以单纯性血尿为表现时,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尚可见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等。
这部分肾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经过,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展性,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
血尿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因此西医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而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疗效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肾小球肾炎血尿在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中属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发生由“热移膀胱”、“热在下焦”所致。
皮持衡[1]认为肾小球肾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可从“热、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当从“虚、热、瘀”论治,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迫血妄行,虚者多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精血下泄。
郑平东[2]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火热内蕴、气虚失摄。
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气阴不复、瘀血阻络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根源,气阴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进一步损耗气阴,故病情缠绵难愈。
2 治则治法的研究张琪[3]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方用八正散加味;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方用清热解毒饮(柴胡、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大黄等);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方用桃黄止血汤(桃仁、大黄、桂枝、赤芍、小蓟、侧柏叶等);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方用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方用益气凉血汤(黄芪、参、赤芍、白茅根、茜草等);⑥滋阴、补肾、降火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方用温肾利湿饮(茴香、附子、桂枝、蒲公英、茅根、小蓟、旱莲草等);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方用参芪地黄汤。
王铁良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经验肾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是一组不同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以血尿为共同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多在发病之前有感冒或咽喉疼痛等病史,或每遇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或疲劳过度时血尿的症状就会加重。
最常见的引起单纯性血尿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IgA肾病(IgAN)[1],其他可见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新月体肾炎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在祖国医学中归属“血证”范畴,称为溺血、溲血、小便血或小便出血.《素问?气厥论》中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中最早提出了尿血的病名:“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一、对尿血的病因病机认识1.肺肾相互为病,湿热灼阴为其基本病机。
王老师认为肺和肾以经络相连,肺病累肾,肾病及肺,肺肾相互为病,湿热灼阴为其基本病机。
《黄帝内经》曰:“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
肺金为肾水之母,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职能。
肺病累肾,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或外感风寒湿之入里化热,侵袭于肺,肺热下迫膀胱,损及血络而为血尿;或血尿日久,精微外泄,肾阴亏虚,虚火内炽,灼伤血络则尿血;若肺虚失其制节,不能约束水道,外邪引动内热,精微下注也可致尿血。
肺肾相互为病,互为因果,病程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2.湿热、瘀血是本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实邪王老师认为湿热、瘀血是肾性血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标实之邪。
患者感受外邪以风湿热邪为主,首伤肺卫,肺失宣降,热邪灼伤肾络;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日久伤及脾胃,升降失和,酿生湿热,湿热下注膀胱,或湿邪为病,伤及肾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湿邪从阳化热,而形成湿热之邪,蕴结于肾与膀胱。
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30例临床观察
卢海华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2006(029)004
【摘要】隐匿性肾炎发病以青少年为多,临床表现轻微但迁延不愈,可分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单纯性血尿两种类型,后者以血尿为突出表现,可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伴(或)持续镜下血尿,笔者近年来用清热凉血法——自拟中药免煎处方结合辩证施治方法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30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09)
【作者】卢海华
【作者单位】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绥芬河,157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3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临床观察 [J], 谢立群;赵霞
2.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60例临床观察 [J], 刘瑞清;张健
3.中西药配合治疗单纯性血尿的原发性隐匿性肾小球肾炎58例临床观察 [J], 徐洪波;叶任高
4.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30例临床观察 [J], 黄健;陈云;周莉娅
5.血尿消汤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单纯性血尿30例疗效观察 [J], 赵晋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研究进展肾性血尿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现代医学对肾性血尿无特殊治疗方法,只能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中医药在控制肾性血尿方面建树颇多,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笔者就近年中医药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予以综述。
标签:肾性血尿;中医药治疗;进展肾性血尿是指肾小球疾病所引起的血尿,临床上表现为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等,见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尤以IgA肾病最为常见。
该病具有病程长,兼症多和易反复等特点,所以在治疗上有很大的困难,现将近年中医药治疗肾小球性血尿进展综述如下。
1病机认识肾性血尿在中医学当中属“血证”、“尿血”、“溺血”、“溲血”的范畴,最早记载于《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金贵要略》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丹溪心法·溺血》指出“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等。
现代医家对肾性血尿病机认识亦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如汤溟[1]将肾性血尿的发病机制归纳为“湿、热、虚、瘀”。
姚春雷[2]认为肾虚血瘀是各种原因导致肾性血尿的基本病理基础。
王丽红等[3]认为肾性血尿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或其它脏腑机能失调累及肾脏所致,所以肾脏亏虚是肾性血尿形成和发展的最为基础的病理变化。
魏长龙等[4]认为,肾性血尿的出现以肾虚为本,但肾为先天之本,肾虚日久累及于脾,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血失统摄,可促进肾性血尿的进展。
倪慧敏等[5]认为疾病的发生无外乎外感或内傷,血尿亦然。
血尿的病因,外感责之于风、热、湿、火,内伤责之于气、血、水、瘀。
2单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6]认为肾性血尿切不可单用止血药,主张化瘀止血并用,使血止而不留瘀,瘀祛而新血生,三七为首选之品,常用散剂冲服,可获立竿见影之效。
陈扬荣教授从热虚瘀论治肾性血尿经验陈扬荣教授是一位中医内科专家,他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从热虚瘀的理论出发,结合中医药经验,对肾性血尿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从陈扬荣教授的治疗方法、疗效案例以及对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治疗方法陈扬荣教授从传统中医热虚瘀的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陈扬荣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复杂,通常可以归纳为“肾虚、肝火、瘀阻”三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肾阴亏虚型,应以滋阴补肾为主,如六味地黄丸等;对于肝火上扰型,应以清热疏肝为主,如龙胆泻肝丸等;对于气滞血瘀型,应以行气活血为主,如逍遥散加减等。
治疗肾性血尿要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调养生活陈扬荣教授在治疗肾性血尿时,还重视调养患者的生活方式。
他提倡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安排饮食,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 中药疗法在中药治疗方面,陈扬荣教授强调中药的配伍应该搭配合理,使用药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他还倡导采用串珠合剂的方式,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处方,使其具有更好的疗效。
二、疗效案例陈扬荣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他的一些治疗案例:1. 患者某某,女,30岁,因肾性血尿反复发作,就诊于陈扬荣教授门诊。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后,陈扬荣教授给予了六味地黄丸合加温补肾壮阳汤的中药治疗。
嘱咐患者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
一个疗程下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尿检结果正常。
2. 患者某某,男,40岁,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伴有血尿,多次就诊未见好转。
UC头条: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辩证治疗及验方5则点击加载图片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又称单纯性蛋白尿和(或)血尿。
其特征为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尿液检查有间断或持续性微量蛋白和(或)血尿,甚至可有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一般无水肿、高血压,亦无血液化学和肾功能改变;病程很长,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点击加载图片根据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溺血”、“尿浊”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烦劳过度,或情志内伤,耗伤心阴,心火亢盛,移热小肠,迫血妄行而致尿血。
或因房事不节,相火妄动,或忧劳过度而伤肾阴,阴虚则生内热,虚火灼伤络脉,则血随尿出。
点击加载图片或久居湿处,恣食生冷肥甘,湿由内生,阻滞气机,郁而化热,湿热蕴结,黏滞缠绵,影响脾之运化,肾的封藏而出现尿浊(蛋白尿),热伤血络则见尿血。
或思虑劳累过度,耗伤心脾,或久病伤及肾,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肾气不足,下元空虚,封藏失职,不能固摄,既可导致血失统摄而尿血,亦可致水谷精微下泄而出现蛋白尿。
点击加载图片(一)辨证论治1.风热上扰证[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咳嗽口干,舌苔薄黄,脉浮而数。
[治法方药]疏风清热解毒。
银翘(散)汤加减:金银花10g,连翘12g,蒲公英15g,蝉蜕10g,板蓝根15g,射干10g,白花蛇舌草15g,荆芥10g,玉米须12g,白茅根15g,生甘草5g。
点击加载图片2.阴虚火旺证[主要表现]血尿明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补肾,养血柔肝。
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2g,山药15g,山茱萸12g,知母12g,黄柏10g,牡丹皮12g,茯苓12g,泽泻10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白芍12g,益母草12g。
点击加载图片3.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胸脘烦闷,肢体困重,口干不欲多饮,口苦口腻,小便灼热,或见血尿,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中医辨治慢性肾炎之血尿
杨晓莹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
【年(卷),期】1993(000)003
【摘要】血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不同于急性肾炎之血尿。
急性肾炎血尿系疾病初期,虽病势急骤,血尿量多但正气未伤,多为实证,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等法治疗每获良效,病属易治。
然慢性肾炎之血尿多为久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肉眼及镜下血尿交替出现,此时虽病势较缓,血尿量少,但因正气渐衰,多为虚证或虚实挟杂故病属难治。
且若血尿伴持续蛋白尿者,往往加速肾小球及小管功能损害,应予以充分重视及早控制。
经临床观察体会慢性肾炎血尿常见下五种类型: 一、阴虚内热型:过服温阳补肾之品及长期应用激素,或过食助阳滋补之饮食;或风、湿、毒、热之邪外袭伤阴;或情志过极,肝郁化火而伤阴。
临床证见:
【总页数】2页(P7-8)
【作者】杨晓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5
【相关文献】
1.慢性肾炎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 [J], 丁章森
2.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辨治 [J], 付澄洲
3.中医辨治慢性肾炎的体会 [J], 李健明;陈志勇;林昌松
4.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辨治 [J], 刘平夫
5.慢性肾炎血尿辨治举隅 [J], 骆家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扬荣教授从热虚瘀论治肾性血尿经验
陈扬荣教授是一位中医内科学教授,擅长研究肾性血尿的治疗方法。
他主张从热虚瘀论治疗肾性血尿,下面将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来介绍他的经验。
病因方面,陈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主要病因是肾脏热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血尿的症状。
肾性血尿多见于肾小球疾病,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
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会引起肾脏损伤,导致肾性血尿的发生。
病机方面,陈教授指出肾脏热盛主要表现为尿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尿常呈红色,有时伴有腰酸背痛、尿频等。
肾脏热盛还会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形成气血不通,肾脉受阻的病机。
这种病机表现为尿液中血块较大,常伴有尿痛,尿路黏膜糜烂等。
治疗方法方面,陈教授主要采用热清药物进行治疗。
他认为,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用金钱草、地黄等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金银花、连翘等清热凉血的药物进行治疗。
陈教授还强调了疏肝解郁的重要性,他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肾性血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加入柴胡、香附等疏肝解郁的药物。
陈教授还总结了一些治疗肾性血尿的经验。
他指出,饮食方面,患者应该忌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生活习惯方面,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陈扬荣教授从热虚瘀论治肾性血尿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显著的疗效,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肯定。
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将会有更多的患者从这种新的治疗方法中受益。
从肺论治肾炎血尿浅析及临床观察
目的整理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理论依据,观察中医药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0例肾炎血尿患者分别辩证施治。
结果临床控制3例,显效14例,有效18,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
标签:从肺论治;肾炎血尿;临床观察
血尿是慢性肾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慢性肾炎隐匿起病的首要表现诸多祖国医学名家普遍认为肾炎血尿应属于中医“血症”、“尿血”、“溲血”范畴。
肾炎血尿自起病到迁延不愈都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从肺论治肾炎血尿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自2012年来笔者跟随导师门诊,导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患者,从肺论治肾炎血尿血尿4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40例临床病例均来自于2012年4 月~2013 年03 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住院患者,其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19~68 岁,平均34.5岁;病程1~18年,平均4.5年;表现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交替者10 例;镜下血尿者30 例,或者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
其中有21例曾进行肾穿刺及病理检查:其中IgA 肾病患者10例;局灶节段性肾炎患者 6 例;膜增生肾炎患者5例。
40例病例均符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于1992年6月安徽太平会议拟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1],均已排除了其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2辩证施治
2.1风热袭肺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恶风发热,眼睑、下肢浮肿,咽喉肿痛、咳嗽,尿红赤,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凉血止血。
导师经验方加减。
主要方药有:连翘、牛蒡子、淡竹叶、玄参、桔梗、甘草、防风、荆芥、黄芪、白术、小蓟、藕节、蝉蜕、僵蚕、玄参、滑石、白茅根等组成。
2.2肺肾气阴两虚: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气短乏力、易感冒、自汗、盗汗,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尿红赤,舌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治法:滋肾益肺、益气养阴止血。
导师经验方加减。
主要方药有:黄芪、炒白术、太子参、炒山药、茱萸、熟地、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马鞭草、大小蓟、益母草、白茅根组成。
3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
临床控制:尿常规检查尿潜血阴性,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尿常规检查尿潜血减少2个“+”,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尿常规检查尿潜减少1个“+”, 临床症状、体征好转。
无效:尿潜血无减少或增加,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改善或加重。
4结果
40例病例中,临床控制3例,显效14例,有效18,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
5从肺论治肾炎血尿的理论浅析
肾炎血尿究其病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标实主要指外感、水湿、湿热、疲血、气滞等,本虚则主要指肺、脾、肾三脏虚损和功能失调,无论本虚还是标实都与肺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慢性肾炎起病多见于外邪袭肺,跟现代研究表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引起本病相符合,疾病发展后期,随着尿血及尿蛋白的流失,人体精微物质不断流失,引起肺脾肾三脏亏虚及功能失调,肺虚卫外功能降低,又更加容易遭受外邪侵袭,造成肾炎血尿反复难愈,迁延日久。
肾炎血尿始于外邪袭肺,根据肺的生理功能可知,肺居上焦,位置最高,为五脏之“华盖”,具有保护诸脏的作用。
肺为“华盖“又外主皮毛,开窍于鼻,六淫外邪无论从口鼻还是皮毛,皆易侵犯肺脏,从而入里下肾,影响肾脏及膀胱发为本病,所以说慢性肾炎始于外邪侵袭肺卫。
外邪侵袭肺卫,导致肺失宣降,蕴结肺经,然而神经入肺循咽喉,所以肺经病变易下传于肾络和膀胱,扰动血室,迫血外行;从五行学说而言,肺金为肾水之母,母病及子,外邪袭肺未能痊愈则影响肾脏,造成肾脏之封藏功能失常而发为尿血以及尿蛋白。
故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多伴会有咽喉部红肿疼痛)后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加重。
肺虚卫弱,腠理疏松,风邪或夹他邪袭肺,邪热搏结于咽喉,循经传至于肺,致肺失宣降,水道不利,热毒循经伤传变及肾络而发为尿血。
肾炎血尿迁延不愈缘于肺虚受邪,慢性肾炎病程一般较长,且缠绵难愈,往往迁延、反复,常因外感邪毒而复发或加重,而致脏腑损伤,正气虚耗,气不摄精,从而反复出现蛋白尿、血尿迁延难愈。
然而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是感受外邪的主要原因。
肺气亏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①外邪侵袭常以风邪为主,然风邪外犯,必内舍于肺,反复感邪之后,导致肺气受损,卫表空虚,卫外不固,更易感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血尿、蛋白尿经久不消;②尿血及蛋白原属人体之精微物质,由脾所化生,肺宣发布散。
血尿、蛋白尿长时间流失,精微的丢失导致脾气更伤,土不生金,以致肺脾两虚;③慢性肾炎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可见肾虚,肾虚日久又可及肺,最后导致肺肾气虚,精气亏虚导致不能上滋肺阴,而致肺肾阴虚。
由于正虚邪恋,易招致外邪侵袭,而且产生湿热、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致使虚者愈虚,实者愈实,形成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久治不愈。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出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理论, 精气通过肺气的宣发才能上灌注于清窍,从而其通利聪灵, 人体的之阴肺也是通过肺气的清肃作用才能下降传导排秽。
若肺气虚损、肺气滞郁导致宣发肃降的功能失常,则会引起精气不能上灌而清窍失聪,浊窍亦会肃降失常因之不利。
肺气虚损,导致机体卫外功能不足,容易遭受外邪侵袭,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肾炎,造成病情反复难愈,甚至加重。
同时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
行,发为瘀血,即为病理产物,又为病理因素,加重血尿。
肺金病变会引起脾土功能异常,子病及母,脾胃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功能异常,机体精微物质摄入不足,有反复加重肺虚。
后期肺脾肾三脏皆虚,病程缠绵难愈,可见蛋白尿、血尿,病情迁延,所以说肺和肾炎血尿的发病转归和预后关系密切。
6结论与展望
中医药在肾炎血尿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肾炎血尿始于外邪袭肺,以及迁延不愈缘于肺虚受邪,肺的亏虚及功能异常穿整个病程。
从肺论治肾炎血尿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深入,希望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原发性肾小球分型与治疗及诊断[J].中华内科杂志,1993, (32):13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