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元教授肾炎血尿辨治举隅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慢性肾炎血尿治案偶拾
*导读:苏某,男,16岁。
自述2年前开始腰酸、腰疼,劳累后病情加重,后因感冒而症状加重并出现眼睑浮肿、全身无力,近半月尿色暗红多沐。
……
苏某,男,16岁。
自述2年前开始腰酸、腰疼,劳累后病情加重,后因感冒而症状加重并出现眼睑浮肿、全身无力,近半月尿色暗红多沐。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潜血(++++);尿沉渣:红细胞满布视野。
尿蛋白定量:1.6克/ 24小时。
在肾内科经肾脏穿刺检查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硬化。
证见腰酸乏力,时有心悸,面包萎黄,小便红赤,脉细数。
经辨证属脾肾亏损,目久挟瘀,复感外邪,下焦郁热之症。
笔者采用益气补肾、活血利尿止血的方法加以治疗。
方用:山萸肉、泽泻、炒杜仲、茜草各10克,炒党参、炒白术、炒山药、泽兰、丹参、益母草各15 克,白茅根、茯苓、熟地、炙黄芪各 30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上方患者坚持服用1月后检查,已经基本康复。
尿常规潜血(+ /一)、尿蛋白(一)。
再继续加减服用半年,尿检未再有明显血尿出现。
(胡佑志)
第1 页。
辨证治疗58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辨证治疗58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血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病理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功能损害,进而引起尿血等症状。
目前,中医辨证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本文旨在观察辨证治疗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血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58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为尿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在18-65岁之间。
所有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
治疗方案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益肾补血等中药组合方,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类型进行个体化调整。
结果:经过3个月的辨证治疗,所有患者的尿血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
通过观察患者的尿液颜色和尿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55例患者的尿液从深红色逐渐变为淡红色或无色,尿蛋白从大量变为微量或消失。
此外,患者的肾功能也有所改善,血清尿酸和尿素氮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讨论:辨证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观察到辨证治疗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血的疗效上表现出显著效果。
这可能与中医辨证治疗能够调节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善肾血流、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有关。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血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缓解尿血症状、改善肾功能。
然而,由于本研究为观察性临床研究,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对照组和长期随访,因此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同时,中医辨证治疗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机制,明确其作用原理,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支持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血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个体化调整中药组合方,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可以明显缓解尿血症状、改善肾功能。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限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急性肾炎的中医证治举隅【关键词】急性肾炎风水水肿中医证治1 概述急性肾炎是内科、儿科临床常见病,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发病率居泌尿系疾病之首。
属于中医学的多种疾病范畴,如“急性肾风”、“风水”、“水肿”、“ 血尿”等,也是肾之本气自病。
祖国医学文献中有类似记载,如《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灵枢•水胀篇》有:“水之始也,目窼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指出水病的特点,及开始眼睑水肿阶段类似急性肾炎的水肿。
《金匮要略》中有风水、皮水的记载,亦与本病相似。
肾炎病因有素因、主因、诱因三类。
其发病在于素体肾虚,招致邪气内传,肾失开阖。
盖肾为少阴,入肺循喉咙络舌本,若邪自上受,由口鼻而入者,可由肺循经入肾。
本病的主因,祖国医学认为与风、湿、毒有关,如《证治要诀》曰:“有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脚浮肿,早起则面甚,晚则脚甚,经云:面肿为风,脚肿为水,乃风湿所致。
”其诱因与外伤感染都有关。
故肾炎以肾为本,凡风寒湿热,皮肤疮毒等邪气内传于肾,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房室无度等因素都能致使肾气内损,封藏失职,水液代谢失常,清浊相混而出现水肿、尿少、蛋白尿等肾炎症状。
《素问•水热穴论》有:“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说明了风水产生水肿的病机与肺肾有关,特别是开始阶段与肺关系更为密切。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说明了水肿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但是急性肾炎开始阶段,水肿的产生都与肺有关,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必然波及脾肾。
2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肾炎当前多数人认为“风水”与急性肾炎的主症大致相合,急性期以水肿为主者,多运用宣肺发表,祛风利水之大法,本人临证用《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越婢汤等方加减治疗,有一定效验。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临床体会【关键词】慢性肾炎中医药疗法血尿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慢性肾炎血尿属于祖国医学“血证”“尿血”“溺血”“溲血”的范畴。
关于慢性肾炎血尿的病机,古代医籍多责之于热,《素问》就提出“热在下焦”“热移膀胱”的观点。
然而除了少量病人有肉眼血尿的表现之外,多数病人则表现为镜下血尿,尿色多正常,甚至尿色清长,故难以单纯用热来解释[13]。
笔者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主要病机可以概况为热、虚、湿、瘀。
热主要是虚热,肝肾阴虚、阴虚内热灼伤肾络而尿血;虚则主要是脾肾气虚,气不慑血而尿血,脾肾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热互结,下注膀胱,损伤肾络可以尿血;久病入络,血行不畅,瘀血内阻,络脉受损而尿血。
1 辨证施治1.1 热伤血络型症见肉眼血尿,发热,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咳痰,腰酸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多由外感风热或下焦湿热所致。
对于外感风热者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为主。
处方: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金荞麦、黄芩、白茅根、蒲黄、牡丹皮。
对于下焦湿热者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主。
处方:石韦、知母、黄柏、苍术、小蓟、大蓟、白茅根、茜草、蒲黄。
1.2 阴虚火旺型症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虚烦不寐,持续镜下血尿,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处方: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黄芩、蒲黄、郁金、藕节、茜草、知母、黄柏。
此型病人多有慢性咽炎病史,因此预防控制慢性咽炎则是治疗的重点,方剂中可适当加入金荞麦、大青叶、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之品。
1.3 气阴两虚型症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易外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以益气养阴,凉血止血。
处方:黄芪、桂枝、白芍、生地黄、麦冬、茜草、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牡丹皮、蒲黄、黄芩。
此型病人在治疗上应注意用药不要过于寒凉、滋腻,黄芪桂枝汤加减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1.4 脾肾气虚型症见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少华,畏寒怯冷,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
三草止血汤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作者:丁宁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9期【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三草止血汤对于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治疗的效果。
方法 68例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草止血汤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尿蛋白和尿红细胞。
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21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1.18%(31/34);对照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1.76%(21/34)。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73,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时应用三草止血汤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相关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三草止血汤;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临床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ancao Zhixue decoction in treating renal hematuria of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with renal hematuria of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ancao Zhixue 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effect, uringry protein and urinary red blood cel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21 cured cases, 10 effective cases and 3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1.18%(31/34),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9 cured cases, 12 effective cases and 12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61.76%(21/34).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8.173, P<0.05).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urinary protein and urinary red blood cells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lower urinary protein and urinary red blood cells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decline degre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Sancao Zhixue deco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improve related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renal hematuria of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 Sancao Zhixue decoction; Renal hematuria of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 Clinical effect臨床在泌尿系统的相关病症中,很多疾病都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尿,这种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应在临床予以重视[1]。
慢性肾炎血尿辨治举隅
骆家富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5(17)6
【总页数】1页(P565-565)
【关键词】慢性肾炎;尿血;辨证论治;从肺论治
【作者】骆家富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5;R289
【相关文献】
1.张兆元教授肾炎血尿辨治举隅 [J], 豆小妮;张兆元
2.中医辨治慢性肾炎之血尿 [J], 杨晓莹
3.阮国治辨治血淋经验举隅 [J], 方莉
4.程莘农辨治"偏头痛"治验临床应用举隅 [J], 刘永涛
5.应用《伤寒杂病论》辨治癌症与经方治肝癌举隅 [J], 周岱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治法探析摘要:慢性肾炎血尿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常迁延难愈,严重时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
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不同医家治疗此病也是各抒己见、百花争鸣,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临床治疗中,笔者通过辨证论治配合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慢性肾炎;血尿;中医治法血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使红细胞发生形态学的改变而致[1]。
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提出明确的认识,认为导致病程慢性化的机制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占有重要作用[2]。
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损伤、免疫功能紊乱、血流改变等相关[3]。
对于慢性肾炎血尿的治疗也尚无肯定且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多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为主。
而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也已经成为临床发展趋势。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肾病工作多年,兹将个人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些许认识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多将此病归属于“尿血”、“溺血”、“溲血”等病范畴,属七大血证之一。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气厥论篇》中所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历代医家治疗本病,八纲辨证亦多从热、虚、里论治,脏腑辨证则多以肾、膀胱、心、脾、肝、肺论治,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
临证中,我们发现,该病之病因可有内外之分,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内因常为七情、饮食、劳倦诸因干扰。
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但可涉及肝心脾肺等五脏六腑。
其病机不外气不摄血与血热妄行两类,气不摄血多由脾肾固摄无权而精血下泄所致;血热又当分虚实,实热多为外感或内有蕴热所致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虚热多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张兆元教授肾炎血尿辨治举隅肾小球肾炎为临床常见病、多见病。
血尿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难愈。
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吾师张兆元基于经方中“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随其实而泻之”,热迫血溢,不循常道所致,以降火、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若病症迁延日久,气阴两虚,随证加减。
治疗上用药平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肾炎血尿的辨治方法。
[Abstract] Glomerulonephritis is the clinical common disease,hematuria is one of the main symptoms,which is often recurrent,refractory protracted illness.Western medicin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currently.Zhang Zhao-yuan of my teacher was based on “delirium of blood,this is the heat into the blood chamber ...... with redu ction for excess syndrome” hot forced blood spill,and blood does not follow the normal road,to send fire,heat,dampness as the basic principle.If symptoms is protracted,which leads to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symptoms.Peace on drug therapy,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with disease,summed up a set of effective methods to treated nephritis treatment.[Key words] Glomerulonephritis;Hematuria;Dialectical five law;Zhang Zhao-yuan肾小球肾炎血尿是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病情缠绵难愈,如失治误治,日久亦可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
因此,重视血尿的治疗,对于延缓病情的进展乃至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1-2]。
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兆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载,尤其善长肾脏疾病的诊治。
现将吾师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之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 血尿急发,八正散清热利水加减为宜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等因感染等诱因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候,症见血尿鲜红或尿黄赤,尿常规检测有大量红细胞,伴有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干口燥,咽痛,或伴眼睑、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腰酸痛,舌质红,苔白干,脉滑数[3]。
方用八正散加减。
药用:萹蓄、瞿麦、大黄、白花蛇舌草、地黄、小蓟、车前子、甘草。
本方临床还适用于泌尿系感染属于湿热蕴结下焦者,证见小便短涩,点滴而下,色赤或黄赤,腰痛,小腹胀或下坠;尿检白细胞增多,有脓细胞;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属中医热淋、血淋等证。
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皆具有清热利水通淋之作用;白茅根、生地黄、小蓟清热凉血止血;邪热侵入肾与膀胱,伤及血络则出现血尿,热邪蕴结则白细胞增多,可在方中加入清热解毒之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
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在本方中取其清热解毒,开瘀利水通淋之功效,宜小量,一般用量5~10 g,多用则泻下,少量用时开瘀通淋止痛,对小便涩痛具有卓效,故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病案1:张某某,男,20岁,2012年6月8日初诊。
患者于10余天前感冒,发热咽痛,2 d前出现肉眼血尿,尿血鲜红,如洗肉水样,伴口唇疱疹,咽痛咽干,腰酸腰痛,心烦身热,小腹不适,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肾功能、肝功能、血脂水平均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11×109/L,咽充血,两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舌质红,脉滑数。
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下焦湿热证。
以前方加金银花30 g,连翘30 g,白茅根30 g,水煎服,2次/d。
服前方3剂,肉眼血尿消失,尿转黄赤,咽痛及身热均减轻,尿蛋白(++),红细胞>50个/HP,继服上方7剂,除腰酸腰痛外,余症基本消失,舌质仍红,脉滑无数象,尿蛋白(±),红细胞30~40个/HP。
改为清热凉血之剂治疗2周后,尿蛋白消失,红细胞5~10个/HP,继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剂调理月余,尿转正常,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已病愈上学。
2 瘀热结于下焦,桃黄止血汤效佳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IgA肾病等症见尿血色紫,或尿如酱油色,或镜下血尿,排尿涩痛不畅,小腹胀满,腰痛,便秘,手足心热,或兼咽痛,扁桃体红肿,舌暗红或舌尖红少津,苔白燥,脉滑数有力[4-5]。
辨证多为热壅下焦,郁热结滞,血不归经,方用桃黄止血汤。
药用:大黄8 g,桃仁20 g,小蓟30 g,白茅根30 g,地黄20 g,侧柏叶20 g,栀子10 g,蒲黄15 g,桂枝10 g。
本方乃根据桃核承气汤加减而成,桃仁活血润燥,大黄泻热结,二药配伍泻热开结,热除则血止;桂枝温通以防寒凝,小蓟、侧柏叶、白茅根、地黄、栀子诸药凉血清热止血,合而为清热止血之有效方剂。
本方还适用于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身热,小便涩痛灼热,大便秘,小腹胀满,肉眼血尿色鲜红,或兼夹有血块,或镜下血尿者。
病案2:王某某,男,13岁,2012年7月初诊。
1月前发现尿液混浊色赤,尿色异常,在附近医院化验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充满,初步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用抗生素治疗半月余,尿中红细胞有时满视野,有时15~20个/HP,来诊时尿色黄赤,小腹胀闷不舒,大便秘结,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少津,脉滑数。
辨证为瘀热阻于下焦之尿血证,以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治疗,处方:桃仁15 g,大黄5 g,地黄20 g,丹皮15 g,赤芍15 g,贯众20 g,黄芩10 g,茜草20 g,甘草10 g,地榆炭20 g,7剂水煎服,1剂/d。
二诊:服上方后,尿检红细胞5~10个/HP,尿蛋白(+),尿色转淡,大便通畅,1次/d,小腹胀满减轻,仍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脉滑稍数,上方继服14剂。
三诊:尿检红细胞1~3个/HP,尿蛋白(-),舌尖红,苔白少津,改用益气养阴清热方以巩固疗效,连服10余剂,诸症消失,尿检皆阴性而告愈。
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未复发。
3 气阴两虚,用清热益气摄血养阴之剂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者、IgA肾病反复出现血尿迁延不愈者、过敏性紫癜肾炎以血尿为主者,辨证重点在于血尿迁延不愈,气短心悸,周身乏力,腰酸膝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淡,脉沉数或细数无力[5],属气阴两虚之证,用自拟益气摄血养阴合剂。
处方:侧柏炭20 g,阿胶15 g,大黄炭10 g,蒲黄炭15 g,熟地25 g,地黄25 g,党参20 g,黄芪30 g,地榆炭20 g,血余炭15 g,小蓟30 g,水煎服。
方中黄芪补气、二地、阿胶滋阴益气以固摄,诸炭止血标本兼顾,此时见血止血则难使血止,必以补气滋阴从本论治,方能达到固摄止血之效,当然诸炭类止血相辅相成亦不可忽略,中药方剂之配伍,有主有辅,君臣佐使,非单味药可以解决,张教授以此方治疗血尿日久不愈常可获良效。
病案3:秦某,女,15岁,学生。
患者在某医院儿科住院,据家属代述发病1年余,起初腹痛、吐血、腹胀满,经治疗血止,随后出现肉眼血尿,经用激素及止血药,已无肉眼血尿,但镜下血尿反复出现不止,眼睑水肿,面色晄白,腰痛乏力,尿沉渣红细胞满视野,尿蛋白(++),脉弦滑,舌质淡红,曾用清热止血中药及西药免疫抑制剂效果不明显,顽固血尿不止,考虑血尿日久伤阴耗气,气阴两虚,不能固摄,当为此病之本,邪热扰血为标,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滋阴固摄为主,辅以清热止血之剂。
处方:党参25 g,黄芪30 g,阿胶15 g(烊化),熟地25 g,生地20 g,侧柏炭20 g,大黄炭10 g,白茅根50 g,蒲黄炭15 g,旱莲草20 g,小蓟30 g,7剂水煎服,2次/d。
本方服用7剂后血尿明显减轻,继续服用,中间又有2次尿红细胞满视野,嘱其坚持服药治疗3个月,尿中红细胞2~个/HP或(-),后随访已痊愈。
4 阴虚内热,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味治之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日久不愈,IgA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血尿反复出现,症见神疲乏力,腰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气短心悸,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数[6-9]。
辨证属阴虚内热,气虚固摄无力,用知柏地黄汤加参芪等补肾滋阴益气固摄。
药物组成:熟地20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泽泻15 g,丹皮15 g,知母10 g,龟板20 g,黄柏10 g,地骨皮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15 g,党参30 g,黄芪20 g,甘草15 g,水煎服。
方中以知柏地黄汤加参芪为主,前者滋肾阴降相火,后者益气固摄,蛋白尿属于水谷精微,补肾益气固摄既可治阴虚火旺之血尿,又可治气虚不摄之蛋白尿,是双重作用,加龟板与知母、黄柏配伍,尤能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对于阴虚火旺,肾失封藏之血尿尤为适宜;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与地骨皮皆为滋阴降火之品,组于一方其效弥彰。
病案4:张某某,女,56岁,2011年10月初诊。
慢性肾炎1年余,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隐血(+++),曾用西医及清热止血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经介绍求于张老,症见短气,全身乏力,下肢无力,腰酸痛,舌质红,脉沉细稍数,辨证为肾阴虚,气虚无力固摄之证,宜益气补肾固摄。
处方:熟地20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泽泻15 g,丹皮15 g,知母10 g,黄芪20 g,黄柏10 g,党参30 g,龟板20 g,侧柏炭20 g,地骨皮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15 g,水煎服,2次/d。
患者前后共服28剂,全身乏力、腰酸膝软等症明显缓减,尿检示:红细胞2~3/HP,隐血(-),蛋白尿(±),脉沉滑,舌转润,诸症缓解。
5 阴亏火动迫血妄行,滋阴凉血辅以收敛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以血尿为主者,或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症见头昏,腰酸,倦怠乏力,五心烦热,或尿色乳白混浊,尿涩痛时作时止,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10-11]。
辨证属肾阴亏虚,相火妄动,血不循经而外溢所致;或因房劳以致阴虚火动营血妄动,总属于泌尿系疾病,前列腺、精囊、子宫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