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测井解释ppt
- 格式:ppt
- 大小:10.98 MB
- 文档页数:96
碳酸盐岩测井解释曲线模板篇一:测井曲线代码大全测井曲线代码RD、RS—深、浅侧向电阻率RDC、RSC—环境校正后的深、浅侧向电阻率VRD、VRS—垂直校正后的深、浅侧向电阻率DEN—密度DENC—环境校正后的密度VDEN—垂直校正后的密度CNL—补偿中子CNC—环境校正后的补偿中子VCNL—垂直校正后的补偿中子GR—自然伽马GRC—环境校正后的自然伽马VGR—垂直校正后的自然伽马AC—声波VAC—垂直校正后声波PE—有效光电吸收截面指数VPE—垂直校正后的有效光电吸收截面指数SP—自然电位VSP—垂直校正后的自然电位CAL—井径VCAL—垂直校正后井径KTh—无铀伽马GRSL—能谱自然伽马U—铀Th—钍K—钾WCCL—磁性定位TGCN—套管中子TGGR—套管伽马R25—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VR25—环境校正后的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DEV—井斜角AZIM—井斜方位角TEM—井温RM—井筒钻井液电阻率POR2—次生孔隙度POR—孔隙度PORW—含水孔隙度PORF—冲洗带含水孔隙度PORT—总孔隙度PERM—渗透率SW-含水饱和度SXO—冲洗带含水饱和度SH—泥质含量CAL0—井径差值HF—累计烃米数PF—累计孔隙米数DGA—视颗粒密度SAND,LIME,DOLM,OTHR—分别为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含量VPO2—垂直校正次生孔隙度VPOR—垂直校正孔隙度VPOW—垂直校正含水孔隙度VPOF—垂直校正冲洗带含水孔隙度VPOT—垂直校正总孔隙度VPEM—垂直校正渗透率VSW-垂直校正含水饱和度VSXO—垂直校正冲洗带含水饱和度VSH—垂直校正泥质含量VCAO—垂直校正井径差值VDGA—垂直校正视颗粒密度VSAN,VLIM,VDOL,VOTH—分别为垂直校正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含量岩石力学参数PFD1—破裂压力梯度POFG—上覆压力梯度PORG—地层压力梯度POIS—泊松比TOUR—固有剪切强度UR—单轴抗压强度YMOD—杨氏模量SMOD—切变模量BMOD—体积弹性模量CB—体积压缩系数BULK—出砂指数MACMAC—偶极子阵列声波XMAC-Ⅱ—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DTC1—纵波时差DTS1—横波时差DTST1—斯通利波时差DTSDTC-纵横波速度比TFWV10-单极子全波列波形TXXWV10-XX偶极子波形TXYWV10- XY偶极子波形TYXWV10- YX偶极子波形TYYWV10- YY偶极子波形WDST-计算各向异性开窗时间WEND-计算各向异性关窗时间DTSF-计算的快横波时差DTSS-计算的慢横波时差固井CCL—磁性定位CBL—声幅VDL—声波变密度(二维)AC—声波CAL—裸眼井径GR—自然伽马主要测井曲线及其含义一、自然电位测井:测量在地层电化学作用下产生的电位。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参考教材: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强子同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一、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储层地质学的一般概念■储层地质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储层地质学发展前景1.储层地质学概念储层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储集岩(Reservoir Rock)的一门学科,它是从石油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它与岩石学、地球化学、测井地质学和地震地层学、以及石油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储集岩的成因(形成的条件—沉积环境)和它的物性特征(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油气比及油水界面),储层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有效储层的形成和空间上的分布、形状和大小,控制储层特征的基本因素,以及解决储层中某些地质问题所要使用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地震和测井的方法。
2.储层研究的本质储层研究的本质就是通过精细的地质认识探寻合乎客观实际的统计方法,从而在杂乱无序的数据中寻找某种规律,并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表述储渗体的时空分布规律。
3.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作用石油聚集在储层中,油气勘探的目的层就是储层。
因此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在整个油气勘探开发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从第一口成功的探井到三次采油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上有很多由于对储层地质学的重视不够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
石油地质工作者和开发工程师若不注意储层地质资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相反,深入研究储层,将为油气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发展前景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发现的老油田,由于勘探阶段对油气储层研究不够,遗留下许多储层地质方面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现代沉积研究风起云涌,这些研究成果把沉积岩石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以及这些分类的成因解释,把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的沉积学方面的认识加深了,从而提高了对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水平。
实践表明,有些沉积岩体在岩性变化不大时孔隙度和渗透率却有很大差别,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储层沉积学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它们对储层孔隙性和渗透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