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5.31 KB
- 文档页数:3
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目的:研究分析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均应用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70例患者予以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有50例患者治疗痊愈,有10例患者治疗显效,有9例患者治疗有效,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57%,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具有较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藏药;夏萨德西丸;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根据临床实验调查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常见病以及高发病之一,其属于消化内科疾病的一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造成较大影响。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或者是患者出现胃部泛酸、恶心呕吐的情况[1]。
探寻行之有效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本次实验选取7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其予以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具体实验数据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7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应用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
70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40例,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45.5±1.5)岁;患病病程最长的为25年,患病病程最短的为7个月,平均患病病程为(12.8±1.5)年。
对于本次实验70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且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医护人员对7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常规指标检查,并且将检查数据予以详细、准确记录,为主治医生制定科学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患者的患病病情,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藏药夏萨德西丸治疗,嘱咐患者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服药,并且每次服药的药量规格最少为7丸,最大的夏萨德西丸药量规格为9丸,医护人员嘱咐患者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需用温水服送。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2.2.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主任,河北石家庄 0500003.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在胃癌筛查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其是胃癌转化的关键点,因此,为更好地做好胃癌的二级预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对慢性萎缩性的中西医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过程、预防癌前病变发生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整理近年来关于该病的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导致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引起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病。
内镜下以黏膜红白相间,皱襞变平,甚则消失为特点;病理特征为固有腺体萎缩、肠化[2]。
临床表现主要为胀满、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相关性。
胃癌的发生呈多阶段性,其发展模式为Correa模式,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4]。
在祖国医学中,CAG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不外乎外感、饮食、情志、劳逸、体虚等要素[5-7]。
一项Meta探讨了CAG发病与饮食、起居、情志等中医病因及体质之间关系,最终表明CAG病因与饮食、起居、情志刺激,外感湿热(幽门螺杆菌感染,Hp)等因素有关[8]。
其病机临床认识有所差异,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如《素问》中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1.1 研究背景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存在。
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方法,为进一步理解该疾病的病因以及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慢性胃炎的病因探究:通过回顾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分析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如H. pylori感染、饮食习惯、药物滥用等,并探讨不同病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研究:通过实验室方法和动物模型,研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如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异常等,以期深入理解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3.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探索: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探索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治疗、营养调理、中药治疗等,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1.文献回顾和分析:系统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慢性胃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已有数据,寻找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动物模型建立:采用小鼠或大鼠模型,通过给予H. pylori感染、不同饮食或药物处理等方法,建立慢性胃炎的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动物胃黏膜病理变化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3.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模型动物胃黏膜中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等,探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4.治疗方法评估:设计临床实验或动物实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通过生理指标的变化、症状缓解情况等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点3.1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该研究还有助于推动慢性胃炎的防治工作,减少患者发病率和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新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炎疾病类型,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关。
本疾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且有恶化风险。
因此在临床上较受关注。
药物控制是该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
近年来随人们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治疗也有了新的认知,其治疗方案也愈加丰富。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新进展。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进展;中西医联合;非药物治疗胃癌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逐步年轻化的趋势[1]。
胃癌疾病的发生共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5个阶段,本研究所提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处于癌前病变的第二阶段,是一种慢性炎症,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处理,会加速病情恶化,演变至胃癌,影响患者生命质量[2-3]。
因此及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控制,对控制其病变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1西药治疗1.1 根除致病菌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患者多采用对症处理方案,以提高治疗方案效率[4]。
但近年来,也有较多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疾病产生或恶化均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相关,因此根除致病菌也成为了其主要治疗手段。
该类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在患者胃组织表面形成凝结物,增加对胃粘膜的保护,而后进行致病菌根除[5-6]。
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庆大霉素等均是较为常用的治疗药物。
虽然该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临床一般采用三联、四联方案,来减少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时长,以降低患者耐药性产生可能[7-8]。
1.2 质子泵抑制剂疾病的不断恶化、反复发作与患者胃组织黏膜出现萎缩,自身抵抗、修复能力下降有关。
通过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药剂,可起到促进粘膜组织再生的作用。
临床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其疾病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与胃壁膜中的钾离子、三磷酸腺苷酶等物质产生非可逆性结合,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物质对疾病病灶的影响[9-10]。
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等。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等。
传统中医药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是由于胃气虚弱、脾胃不和所致。
四君子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其具有健脾、益气、祛湿等功效,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症状。
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究竟如何呢?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
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4周。
观察指标包括改善症状、胃镜检查和不良反应等。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0%(54例),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胃镜检查后,胃部病变的缓解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四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通过益气健脾,增强体内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从而改善胃部的微循环和营养状况,减少炎症的发生。
在临床治疗中,四君子汤可以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辅助疗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益气和胃胶囊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通过进行实验研究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采用益气和胃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的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实验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之间接收的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患共计126人,并将其分组,一组是参照组有58人,本组采用服用瑞巴派特的治疗方案;一组是实验组有58人,本组在瑞巴派特的基础上再加入益气和胃胶囊进行治疗。
在实验期间对比两组病患的胃炎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胃黏膜指标数据变化情况以及病患对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为96.55%,参照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为75.86%,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且P <0.05;临床指标包括胃脘痛、胃脘胀、食欲不佳,根据评分结果可知,实验组病患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参照组且P<0.05;胃黏膜指标包括胃黏膜炎症与胃黏膜炎症病例2种,根据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病患相较于参照组病患来说更具有优势且数据差异显著(P<0.05);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实验组病患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为98.28%,而参照组仅为70.69%,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且P<0.05。
结论采用益气和胃胶囊与瑞巴派特联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不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能显著改善临床指标和胃黏膜炎症,加快治疗速度,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益气和胃胶囊;瑞巴派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是指胃部黏膜有充血水肿、黏膜皱襞肿胀增粗的症状,由此引发了病患消化不良、反酸嗳气、饱胀感的发生,严重时还会有上腹胀痛的症状,但并未出现其他明显症状,且胃黏膜并无萎缩情况发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炎[1],主要致病因素并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密切关联,因此临床上多以缓解病患临床症状和抑菌、抗感染为主[2],虽然并不明显症状但是对于患病之人来说对生活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通过进行实验研究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采用益气和胃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的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实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50内蒙古中医药第 40 卷2021 年 2 月第 2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〇1.40 No.2 2021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研究进展王修娟颜勤•(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州550002)摘要目的: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文献,综述研究进展.方法:重点讨论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发病 机制以及治疗现状结果: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治疗有进展:结论:可为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关键词馒性胃炎;焦虑状态;慢性W炎伴焦虑状态;综述中图分类号:K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21 )02-0150-04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具有诸如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的严重杀伤后遗症在全球范围内R前约有一半以丨:的人患有慢性胃炎I现代医学 提倡心理上/k理丨•.的健康相互沟通,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 学模式|21。
身心疾病的研究中,肖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与精神心 理因素相互影响,以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为最,现今已是严重 影响人类健康的•种身心疾病1本文即对慢性胃炎伴焦虑状 态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治疗加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慢性胃炎、焦虑状态的概述1.1慢性胃炎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或胀或痛、饭后饱胀 感、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41,临床上主要以电子镜下胃 黏膜组织的局部病理改变标准,根据电子镜下的局部病理改变 常常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类|51。
现代医学 对慢性胃炎的病W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点:①幽门螺杆菌(II. pylori)感染引起慢性胃炎:有大i t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 慢性胃炎常常ff•有HP感染^②A身免疫W素引起的慢性胃 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结果是胃黏膜细 胞团被萎缩和化生的黏膜替代|71:③胆汁反流引起慢性胃炎:胆 汁是一种人体1‘彳身消化液,在肝脏内合成并排泄人体内消化 后,在十二指肠帮助其对脂质消化和抑制细菌在小肠内过度牛 长的作用'除r以L是导致慢性胃炎主要病w,其他如非甾体 类抗炎药、长期饮酒、浓茶、浓咖啡等原因皆可导致慢性胃炎的 发生|91。
20202020年12月第10卷第23期·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梁春耕 肖定洪▲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 201800[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难治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被视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其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临床治疗中缺乏特效药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减轻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或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
现笔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对CAG治疗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针刺;灸法[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0)23-66-04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LIANG Chungeng XIAO Dinghong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Jiad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800, China[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a refractory and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which is often regarded as a high-risk factor of gastric cancer. Its etiology and specific pathogenesis are still unclear, so there isa lack of specific drugs in clinical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AG and delay or reverse gastric mucosal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CAG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herapy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伴有或不伴有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甚至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常见消化内科疾病,为胃部疾病炎-癌转换中重要的一环。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负责消化吸收,调节水液代谢和运化功能。
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是常见的胃病类型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长期不合理饮食、情绪不稳、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重了胃炎病情,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随着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在胃病中的应用不断发展,针对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临床观察对中药加减治疗方案在治疗该病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方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深入理解中医辩证施治的思想提供证据支持,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为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长期患病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而脾胃虚寒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寒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容易滋生湿热,从而使幽门螺杆菌感染恶化。
针对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辨证治疗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认识,指导临床实践,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2. 正文2.1 临床特点1.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常见于脾胃虚寒型患者。
2. 患者主要表现为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