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概述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概述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概述

吉瑞

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Asia-Pacific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Center

主要内容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分析

中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

(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不流通

–完全政府行为

(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

(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经济改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

?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

?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

短国债期限

?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

—早期的场外市场

?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

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

?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

?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

?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

?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

?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政府不断的出台新的措施促进交易主体、交易品种、交易平台的融合和统一

?国债市场产品创新与交易机制的完善

?柜台市场的兴起

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分析—国债发行市场

国债发行机构:中国财政部

国债发行系统:通过设在中央结算公司的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进行;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的债券只有传统凭证式国债,这种发行方式随着电子凭证式国债的引入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国债发行品种:包括记账式国债、储蓄国债(凭证式)、储蓄国债(电子式),人们按照习惯将传统凭证式国债称为“凭证式国债”

国债发行定价机制:公开招标,积极推进国债预发行机制

图1 1990-2008 国债发行额、兑付额和余额

国债市场发行规模

图2 中国的债券市场结构

国债市场发行规模

国债发行市场品种结构

2000年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记帐式2720 3354 4461 3776 4366 5042 6533.3 6347 凭证式1937 1530 1473 2505 2510 2000 1950 1600 储蓄国债400 34

特别国债15502

总量4657 4884 5934 6280 6876 7042 8883.3 23483 图5 按债券品种分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

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指交易所债券交易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交易品种:现券交易、回购和远期交易。其中,回购交易包括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

市场参与者:(1)特殊结算成员: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交易所、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2)商业银行;

(3)信用社;(4)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邮政局等金融机构;(5)证券公司;

(6)保险机构;(7)基金;(8)非金融机构;(9)个人投资者;

(10)其他市场参与者。

定价机制:交易所市场采用竞价机制;银行间市场一对一询价机制+双边报价机制(做市商)

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分析—国债交易市场

国债市场交易情况

图7 债券交易量和换手率

资料来源:Asia Bond Monitor 2009

国债市场交易情况

图8 2008年1-6月份不同市场各交易品种的交易量和交易结构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对国债市场的现状、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立国债发展战略,培育和吸引机构投资者,统一国债市场体系。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场内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

国债系列四:国债续发行制度与国债的期现货市场

1 续发行也称为增额发行,是增加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特定期次债券的发行额度的一种债券发行制度。自2011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共进行了11次国债续发行,续发行制度在我国国债发行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积极探讨重新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因此,研究国债续发行制度对我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国债续发行制度延长了国债现货的交易寿命,从而增加国债流动性,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债券收益率曲线;另外,国债续发行制度扩大了单期国债的发行量,这可以增加机构投资和交易需求。与此同时,国债续发行制度为国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可供交割债券,随着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和深度的增加,这将有助于防范逼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国债续发行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将具备更加稳健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债续发行制度已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发行环节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共进行了11次国债续发行,这表明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深入发展,财政部越来越重视续发行制度,续发行制度将会在国债发行环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正积极探讨重新开展国债期货业务,因此,研究国债续发行制度对国债市场的影响,以及对国债期货交易的影响,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国债续发行的基本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债续发行制度对国债市场和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影响。 一、国内外续发行制度的发展状况 续发行也称为增额发行,是增加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特定期次债券的发行额度的一种债券发行制度。其中,已经发行且仍在流通的债券称为原发行部分,增加发行的部分称为续发行部分。一般而言,续发行部分的起息时间、票面利率、付息频率和到期日等要素与原发行部分相同,发行日期、发行价格则与原发行部分不同。例如,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1月12日招标发行了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记账式附息(一期)国债,发行金额为300亿元,票面年利率为2.81%,发行价

2020年整理债券市场分析框架.doc

债券市场分析体系 一、分析原则 (2) 二、债券市场概述 (2) 1、债券市场结构 (2) 2、债券分类 (2) 3、主体框架-以供求关系为核心 (3) 三、债券分析框架 (3) 1、利率债 (3) 2、信用债 (3) 1)投资级信用债 (3) 2)高收益信用债 (3) 3、可转债 (3) 1)名词解释 (3) 2)可转债投资分析 (3) 一、分析原则 任何一类品种的价格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众多的,面对任何一个价格变化,分析研究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解释逻辑与理由,但是传递给投资者的信息越多,也

必然意味着可能存在的噪音越多。 坚信每一类投资品种的趋势性变化必然对应着某一主干驱动因素,投资者在众多的信息摘选中,非常有必要寻求主干驱动因素的变化,而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对于该主体因素的放大或干扰,难以改变该主体逻辑的趋势运行轨迹。 二、债券市场概述 1、债券市场结构 2、债券分类 本分析体系将债券分为三大类:利率债、信用债和可转债。 利率债主要是指国债、地方性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信用债是指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的,具体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离交易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次级债等品种。可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双重特

性的金融产品,较为特殊,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分析。 3、主体框架-以供求关系为核心 三、债券分析框架 1、利率债 从趋势意义而言,基本面内容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情

况下基准利率品的价格变化,而额外的非对应时期可以由货币政策因素所解释,本质上而言,货币政策因素与流动性因素是相同的,因此针对基准利率品的驱动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三者: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所对应的基本逻辑框架大致为两类:1、“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双轮驱动框架;2、“货币(金融负债)+资产”的双轮驱动框架。 (一)宏观分析——经济指标、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宏观分析主要是从影响利率债的三大要素——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来进行分析,下面简要介绍下三大要素的理解框架和传导机制。 ? 各项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因为其在GDP中占比与波动幅度均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它直接与灵敏的反应宏观调控政策,某种意义上,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自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集中交易市场的形成,自此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书写着自己曲折甚至稍许离奇的历史,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发展道路,证券市场开始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证券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健康和稳 定的,因而了解证券市场则是有其必要性的。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证券市场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对象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证券市场定义为: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回顾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起步晚、时间短,但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证券市场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正日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在中国证券市场这短暂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册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我们党政领导人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指导其健康发展,避免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出现。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为起点,回顾我国这十五年的发展历程,证券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0-1998年)是证券市场由局部地区试点转向全国性市场发展阶段。这一个阶段的证券市场发展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分散式柜台交易转向集中撮合方式交易。沪交所和深交所逐渐将柜台交易收权经营,改变原来混乱、控制不便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交易额和交易程序的简捷性。二是扩展局部地区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证券交易环境。经过上海和深圳的试点,我国对证券市场的发展逐渐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这符合我国的政策要求和国情需要,这对下一个阶段工作的进行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三是南巡讲话,培养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对深圳的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仅推动了沿海城市的发展进步,也促使了证券市场在人们心中开始产生的疑虑逐渐消于无形,打破人们对股票的错误认识四是国家监管,建立证券监管体制。我国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监管和行业自律,国家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市场进行宏观监控,使其发展有序、平稳。 第二个阶段(1999-2002年上半年)以证券法的颁布为标志,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市场发展体现了法制化的特征。该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证券市场的地位,为其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同时规定了证券市场运行的各种原则,推动证券经营机构与银行、财政、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集中统一监管的证券体制。 第三个阶段(2002年下半年至今)是证券市场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的时期。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其发展特点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监管工作也强化了资本市

中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中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财政部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回顾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起步、规范整顿、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2)中国债券市场框架 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 体系。 交易所市场是债券交易的场内市场,市场参与者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个人投资者,属于批发和零售混合型的市场。 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场外市场的主体,参与者限定为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场外批发市场。 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参与者限定为个人投资者,属于场外零售市场。 3)债券市场参与主体 债券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非金融企业或公司等。 中国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包括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特殊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含社保基金)、非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中国债券市场基本实现了债券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集中化的管理,相应的机构包括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 4)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中国的债券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对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可以分为债券发行监管、挂牌交易和信息披露监管、清算结算和托管监管、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以及评级机构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监管等。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市场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尸■、亠 前言 我国自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 年。该年 4 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有70 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 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 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 年第三期。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以承销方式向,如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不上市的储蓄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机构和出售。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 年开始,首先允许7 个随后又批准了54 个城市进行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 年和1986 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1992 建立,专营国债转让)、。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 年兴起。所谓,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也为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我国1995 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 年10 月还曾一度推出。所谓是相对而言,其特点是买卖双方债券所有权的转让和货款的交割时间分割开来,双方签订交易合同后不是立即和交付债券,只是到了约定的交割时间才进行买方付款,卖方交付债券。 它具有独特的功能: 1. 显示和引导国债价格或国债行市。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中国的国债市场 一、国债的概念及分类 国债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运用国家信用产生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法律上表示为一种国家政府与国债的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国债的发行主要体现两种形式:借款凭证和债券凭证。其中借款凭证是中央政府向国内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结构或者国外政府的一种借款;债券凭证是中央政府在金融市场发行认购,面向国内外投资者、特定机构和居民个人发行的债券。我国的国债是国家财政部代表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是由中央银行向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对于国债的分类有很多种:(一)按照国债的发行形式不同,分为记账式国债和储蓄国债。其中记账式是以电子记账的形式记录债权,可以记名、挂失、上市和流通转让;储蓄国债是政府向个人发行的债权,不可流通且记名的国债。(二)按照国债的付息方式不同,分为附息国债和贴现国债。其中附息国债是按半年或者一年支付利息,到期还本的方式;贴现国债是以低于票面价值的方式发行的国债。(三)按照国债发行的期限不同,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短期国债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中期国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长期国债是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 二、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的发行市场

上表所示是2016年我国储蓄国债的发行计划表,可见: 1.国债品种单一,以中期国债为主,是降低了财政政策相机微调的作用。 2.供求不平衡。国债一直以来是投资者偏好的投资债券,目前国债是发行量处于一直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国债的流通市场 1.银行间的国债市场和交易所的国债市场严重分割,呈现的状态是银行间的收益率低于交易所间的国债收益率。 2.由于我国发行的国债以中期国债为主,投资者又是以一种储蓄的心态来购买国债,因此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很差。 3.我国的金融衍生品稀少,流动性低,起不到规避国债利率风险的作用。 (三)市场监管体系 1.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相继颁布了很多关于国债市场的法律法规,但是扔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 2.我国国债市场由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多头管理,但是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了“九龙治水,水不治”的现象。 三、促进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国债发行市场 正所谓水无常形,国债的发行市场更需要因时制宜。提高国债的发行量、增大交易次数、丰富国债种类,这不仅可以增加国债总量的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概述

目录 前言……………………………………………………………………………………第一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二章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状况……………………………………… 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 2.2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原因…………………………………………………. 第三章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 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与国际比较……………………………… 4.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效率分析…………………………………………………….. 4.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示………………………………………………………第五章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措施………………………………………总结……………………………………………………………………………………

致……………………………………………………………………………………. 参考文献……………………………………………………………………………… 摘要: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面向各类经济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框架。从债券市场机制和框架形成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10余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公司融资发展措施 Abstract:After many year difficult endeavors, our country already was basic forms a national unification, multi-level, had the Chines e characteristic bond market frame face each kind of economic su bject. Form the angle from the bond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fr am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th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bond market 10 remaining years of life development p

我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我国债券市场体系简介 摘要: 1)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从1981年财政部恢复发行国债开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回顾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萌芽、起步、规范整顿、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2)中国债券市场框架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形成了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 体系。 交易所市场是债券交易的场内市场,市场参与者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个人投资者,属于批发和零售混合型的市场。 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场外市场的主体,参与者限定为各类机构投资者,属于场外批发市场。 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是银行间市场的延伸,参与者限定为个人投资者,属于场外零售市场。 3)债券市场参与主体 债券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非金融企业或公司等。

我国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包括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特殊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含社保基金)、非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我国债券市场基本实现了债券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集中化的管理,相应的机构包括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 4)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我国的债券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对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可以分为债券发行监管、挂牌交易和信息披露监管、清算结算和托管监管、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以及评级机构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监管等。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世界上最早买卖股票的市场出现在荷兰,时间是1602年。因为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刺激大量的资本投入,因而产生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的需求。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当时还没有完备的股票流通市场,更没有独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综合交易所里与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只股票———上海飞乐音响于1984年11月诞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选择了5家企业作为股票发行上市的试点,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几家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开始了深圳股票的柜台交易。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仿效上海和深圳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相继设立证券公司或交易部进行柜台交易,提供证券交易服务。 从1990 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由过去 单一依靠货币市场转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国有 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壮大国有经济的实力, 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开始发挥越来越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如何完善股票市场还缺乏经验,加上中国进行股票市场实验的独特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致使股票市场的运作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扰,阻碍了股票的健 康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已与宏观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规范和完善。 以下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证券市场规模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仍有很大不足:全世界平均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发达国家约为25%;而我国仅为2.7%,至2007 年中期上升至10% 左右。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 % 左右;2006

我国的国债市场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固定收益证券 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数学与统计学院

浅谈我国的国债市场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国债市场;货币政策 前言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之初,主要采取行政摊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向认购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出售国债,带有半摊派的性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年。该年4月,财政部第一次组织了国债承销团,有70多家国债中介机构参加了国债承销。1993年建立了一级自营商制度,当时有19家金融机构参加,承销了1993年第三期记账式国债。 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分类及概念 (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其基本结构是:以差额招标方式向国债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如商业银行和财政部门所属国债经营机构,销售不上市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以定向招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定向国债。这种发行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种发行方式配搭使用,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一种发行市场结构。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 我国从1988年开始,首先允许7个城市随后又批准了54个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的试点工作。允许1985年和1986年的国库券上市,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和银行部门设立了证券公司参与流通转让工作。中国国债流通市场始于场外交易,但场外交易的先天弱点:管理不规范,信誉差,拖欠现象严重,容易出现清算与交割危机;场外市场统一性差,地区牌价差价大,买卖差价大;不少场外市场有行无市,流动性差,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场外市场交易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场内交易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优势却获得稳步发展。目前场内交易主要集中在四家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武汉国债交易中心(1992建立,专营国债转让)、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中心。 二、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 我国自1991年兴起国债回购市场。所谓国债回购,是指国债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承诺在约定期限后以约定购回同笔国债的交易额。如果交易程序相反,则称国债逆回购。国债回购为国债持有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是投资者获得短期资金的主要渠道,也为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工具。因而国债回购业务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国债回购市场的不规范,也会产生负作用。如买空卖空现象严重,回购业务无实际债券作保证,回购资金来源混乱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都会冲击金融秩序。我国1995年国债回购市场进行整顿,整顿后国债回购市场逐步走向正轨。 我国于1992年10月还曾一度推出国债期货市场。所谓期货交易是相对现货交易而言,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银行、信托下属的证券网点。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新中 国集中交易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不断健全、体系不断完善、 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证券公司也经历了不断规范和发展壮大的历程。 内容选自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行 业投资趋势调查及盈利空间预测分析报告》 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初期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证券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特别是2001年以后股市持续低迷,2002-2005年证券业连 续四年亏损,行业风险集中暴露,证券公司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200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部署,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实施了三年 的综合治理,关闭、重组了一批高风险公司,化解了行业历史遗留 风险,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 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高,证券业由此步入 规范发展轨道。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证券 公司120家,其中上市证券公司22家、合资证券公司11家;根据交 易所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证券营业部7,199家。2014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共有38家证券公司获得A类评级, 其中,AA级公司20家,A级公司18家;52家证券公司获得B类评级,其中BBB级公司20家,BB级公司19家,B级公司13家;6家 证券公司获得C类评级。 同时,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证券公司总资产 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2014年度,证券业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净利润965.54亿元。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

从国债市场的建立、发展历程及一、二级市场方面分析我国国债市场一、我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和流通市场的统称,是买卖国债的场所。国债是国家以财政收入作担保, 凭借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主要用于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和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阶段市场特征 1950-1958 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计划经济体制) 1959-1980 国债市场“空白期” 1981-1987 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 1988-1991 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 1991-1996 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 1997-2001 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兴起2002- 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A、传统体制下的国债市场 (一)1950-1958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针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不流通3、完全政府行为(二)1959-1980年,“空白期”,无国债发行 B、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债市场 (一)1981-1987年,国债恢复发行和市场机制引入:1、经济改

革引发的国债发行(国有企业改革)2、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3、国债发行采取行政分配方式4、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表现,适当提高国债利率并缩短国债期限5、开始面向个人发行国债 (二)1988-1991年,实物券柜台市场主导时期——早期的场外市场:1、1988年,尝试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柜台销售方式发行实物国债,开始出现了国债一级市场,同一年,国债二级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也初步形成2、1991年,以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为主、场内集中交易市场为辅的国债二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3、发行方式逐步由柜台销售、承购包销过渡到公开招标 4、期限品种基本上以3年期和5年期为主 (三)1991-1996年,交易所国债市场主导时期——场内市场创立与发展:1、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次形成了场内场外两个交易市场并存的格局2、国债期货交易开设与关闭3、1995年8月,国家停止一切场外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债交易市场4、国债逐步全部采取招标方式发行5、实现了国债发行从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的转变6、实现了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四)1997-2001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并初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1、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银行间市场 3、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债市场主要组成部分 (五)2002年至今——市场的融合与发展阶段及柜台市场的兴起:

国债知识介绍

国债知识介绍 一、我国国债的品种结构 xx年以来我国所发行的国债品种比较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作以下分类: 1、按可流通性可分为: (1)可转让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和无记名国债 记账式国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不采用实物券面,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进行交割结算,兑付时凭能证明持有国库券的凭证办理还本付息。 无记名国债,是一种实物国债,以实物券面的形式记录债权,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交易,历年来发行的无记名国债面值分别有1、5、10、20、50、100、500、1000、5000、10000元等。 (2)不可转让国债:包括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凭证式国债,是以国债收款凭单的形式来作为债权证明,不可上市流通转让,但可以提前兑付。提前兑付时按实际持有时间分档计付利息。 特种定向债券,是面向职工养老金、待业保险金管理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定向发行的一种国债,与个人投资者关系不大,如xx年8月向国有银行定向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 2、按票面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 固定利率国债的票面利率在发行时确定,在国债的整个存续期内保持不变。浮动利率国债的票面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浮动,付息利率为付息期起息日当日相同期限市场利率加固定利差确定。 3、按付息方式可分为:零息国债和附息国债 零息国债在存续期内不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我国在xx年以前发行的国债均属此类。 附息国债的利息一般按年支付,到期还本并支付最后一期利息。我国于xx年6月14日首次发行了十年期附息国债(000696)。 二、我国国债交易的种类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国债交易按交易的形式可分为国债现券交易、国债回购交易和国债期货交易。 国债现券交易是一种即期易货交易形式,交易双方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对上市流通的国债进行买卖报价,由交易系统撮合成交。一旦成交,即进行券款交割过户。与股票交易过程基本一致,是最基本的国债交易形式。 国债回购交易是指国债交易商或投资者在卖出某种国债的同时,以国债回购协议的形式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协议确定的价格再将等量的该种国债买回的交易。其实质是国债的卖出者以国债为抵押向买入者借入资金,买回国债时所支付的价款与卖出国债时所获得的价款之间的差额即为借入资金的利息。在国债回购交易中,最初卖出国债的一方为回购方,买入国债的另一方则为返售方。 国债期货交易是以标准化的国债期货交易合约为标的,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约定在未来特定的交易日以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券款交收的交易方式,是一种国债的衍生交易形式。三、什么叫荷兰式招标和美国式招标? 荷兰式招标(单一价格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最高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标的为利差时,最高中标利差为当期国债的基本利差;标的为价格时,最低中标价格为当期国债的承销价格。 美国式招标(多种价格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各中标机构依各自及全场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债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的总称,也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一个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可以为我国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资、融资工具;由于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所有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同样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成熟、统一的债券市场是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 根据债券的运行过程和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将债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债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单位初次出售新债券债券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指已发行债券买卖转让的市场;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流通市场可进一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根据债券发行地点的不同债券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债券市场和国际债券市场。 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发行的总额不断增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不断的增多,对我国社会资金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现状分析 (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

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 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 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 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2)我国债券发行主体进一步多样化,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期限结构日趋合理,债券市场存量明显增加。 (3)二级市场总体持续上涨,交易更加活跃,成交量大幅增长二、存在问题 (1)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品种结构不合理。截止2009年底,,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约为16.5万亿,是当年GDP的52%,同期美国债券市场托管量是其GDP的2.44倍。我国债券市场是以政府及金融机构债券为主体的市场,而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相关的债券较少。 (2)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当前我国企业债券交易平台有两个,一个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一个是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市场。在我国企业债券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转让,但是证交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且限制条款很多,绝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同时这两个债券交易市场相互分割,不能够互通交易,造成企业债券的流通不畅。抑制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使整个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3)市场监管效率低,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对债券市场监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出台,可以说债券市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武汉东湖学院 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1班 年级: 2012级 学生姓名:孙俊 学号: 2012040111006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1)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 (1) (二)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 (2)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4) (一)中国证券市场取得的成就 (4) (二)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5)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 (6) 四、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30年,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证券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着资本经济的不断壮大。本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每个发展阶段中国证券市场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同时也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成就问题前景 Abstract: 30 years, the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200 years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now, China's stock market from childish gradually mature.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day, on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efront, and promote the growing capit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of review and summary, for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i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Key word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The problem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 我国证券,股票属于进口,中国作为这么长时间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商品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现代帝国主义列强与剥削,证券市场相对较晚出现,证券市场这个早产儿出现在在殖民社会。 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用大炮打开了门锁,他们使用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肆侵略中国的土地,经济侵略的步子逐渐加大,野心颇大的洋人们开始在中国开办企业,发行股票,因此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张股票、债券都是由洋人发行的。中国债券的发行比股票要略晚。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