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I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I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I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I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2017·西安模拟) 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不会产生黄色子代

B . 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其成熟后代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且比例为l:1

C . 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代,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

D .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

【考点】

2. (2分)(2020·福清模拟) 下图示一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及其标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①、③、⑥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 . ①~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C . ⑥~⑩某时期内无新基因产生,但该种群基因频率却可能发生变化

D . 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考点】

3. (2分) (2017高二下·莆田期末) 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 . ②是自然选择

C .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 ④是物种多样性

【考点】

4. (2分)地球上现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左右,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关于这一事实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

B . 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 . 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 . 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内容

【考点】

5. (2分)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A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 . 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 .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D . 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

6. (2分) (2019高一下·宣城期末) 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B . 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C . 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D . 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考点】

7. (2分)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C . 种群不同表现型所占比率的改变就说明进化

D .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考点】

8. (2分) (2019高二上·兰州期末) 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 . 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 . 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C . 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 .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考点】

9.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不一定都能遗传

B .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 .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隔离的根本原因

D . 一个染色体组就是该生物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

【考点】

10. (2分)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A .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 . 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 . 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考点】

11. (2分)(2020·青浦模拟) 同胞种很难通过形态特征来区分,相互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研究发现“欧洲疟蚊”有六个同胞种,则关于六个同胞种说法正确的是()

A . 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

B . 口器和腿长差距明显

C . 属于遗传多样性

D .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考点】

12. (2分) (2020高三上·历城月考) 如图所示动物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了①?

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Ⅰ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B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C . 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③、①与④

D . 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考点】

13. (2分) (2019高一下·龙江期末)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

B .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C .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

D . 突变与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

14. (2分)右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 . ②是自然选择

C .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 ④是指物种多样性

【考点】

15. (2分) (2019高三上·和平月考) 玉米的某一性状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杂合子中有87.5%的个体表现为突变型。某一玉米自交,F1中出现两种表现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F1的基因频率与亲本相比不会发生改变

B . 亲本可均为突变型

C . F1中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突变型∶野生型=11∶5

D . 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1:1

【考点】

16. (2分) (2016高二上·淮南期中) 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 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 . 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

C . 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D .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基因库相同

【考点】

17. (2分) (2019高二上·南宁月考) 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 . 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 . 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 b基因频率下降到25%

D . 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 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考点】

18. (2分) (2020高一下·绥化期末)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 . 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

C . 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是同一物种

D .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考点】

19. (2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期中) 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 . 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 . 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

D . 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考点】

20. (2分) (2017高三上·北京开学考)

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A . pen基因突变后细胞膜对杀虫剂的通透性增强

B .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C . pen基因自发产生的突变是定向的

D . 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考点】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31分)

21. (7分) (2018高二上·厦门开学考)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分别标记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然后放养于不同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表,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回答问题:

数据类型项目工业污染区非工业区

深色蛾浅色蛾深色蛾浅色蛾

释放数目154只164只472只496只

再回收率58%25%6%42%

(1)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________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________。

(2)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________,而选择是________的。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A . 长期烟熏

B . 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

C . 长期自然选择

D . 人工选择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________。

【考点】

22. (6分)(2019·洛阳模拟) 中国古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原理: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后半句中,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________层次。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雄蛙的求偶行为。以上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5)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的目的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

【考点】

23. (5分) (2019高一下·天津期末) 达尔文发现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岛上生活着的昆虫无翅的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中间类型几乎没有。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昆虫的寿命很短,但是它们所具有的基因却可以一代代传下来,是因为____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昆虫的祖先都是翅异常发达的,后来出现了残翅个体,并在昆虫的繁殖过程中,既有翅异常发达的,也有中间类型,也有无翅昆虫,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产生了原材料。

(3)最终在该小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类型,说明________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若长翅由基因A控制,残翅由基因a控制,在该小岛上的昆虫中AA共有1000个Aa共有300个,aa个体共有2000个,则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5)人为的将长翅、残翅两种昆虫分开放到很远距离的两个地方,若干年后,两种昆虫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发生了改变,相互之间不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种昆虫间出现了________(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考点】

24. (5分)(2020·临汾模拟) 某地由于连年种植玉米,导致产量逐年降低。生态学家建议多种作物合理轮作,这样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农田害虫数量时,可通过喷施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尾,性引诱剂属于 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 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2)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蝗绿僵菌并用其防治蝗灾,这属于________(填“化学”或“生物”)防治。蝗绿僵菌与蝗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请分析进行合理轮作,有利于农作物长期高产的原因: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

25. (8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 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 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 ,该来源为生物进化

________ .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 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 .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 .

(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哪个种群?________ ,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 作用.

【考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考点:

解析:

答案:4-1、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

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考点:

解析: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考点:

解析:

答案:17-1、考点:

解析:

答案:18-1、考点:

解析:

答案:19-1、考点:

解析:

答案:20-1、

考点:

解析: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31分)

最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嘚历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嘚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了解植物和动物进化嘚大致过程 3、了解人类嘚进化历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嘚学习,培养学生嘚想象、推理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嘚辩证唯物主要思想 教学重点: 植物和动物进化嘚历程 教学难点: 生命嘚起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探讨、自学、引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5分钟) 提问检查上节课内容嘚掌握情况。 1、什么叫遗传、变异? 2、生物嘚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嘚对生物有何意义?

有了遗传,物种得以延续;有了变异,生物变得多样化;有了 遗传嘚变异,才会出现新嘚生物类型。 二、新课(30分钟) 1、引入: 地球在距今46亿年前刚形成,那时候,地球上还没有生命, 那么生命是怎样产生嘚呢? 2、生命嘚起源 播放关于生命起源嘚录相资料,学生观看后让学生自己叙述生 命是怎样起源嘚,以培养学生嘚观察能力和口述能力。 3、展示生物进化系统树,由学生叙述植物和动物进化嘚过程, 教师用课件随同展示。 4、当明确生物进化过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出生物进化嘚规 律: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单细胞到 多细胞。 5、生物进化嘚最高境界就是出现人类,让学生看书找出人类 出现过程中是什么起着决定性嘚作用?并用课件展示从猿进化到人嘚过程。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处理动动脑 2、投影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嘚信息。 作业设计: 1、地球形成于亿年前,那时因为而没有生命。

2、原始大气嘚成分有、、等,它们在、、等自然条件嘚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嘚,并汇集到中,逐渐形成了原始嘚,因此,是嘚摇蓝。 3、原始生命由于嘚不同,一部分进化成具有(能自养)嘚;另一部分进化成没有(不能自养) 嘚。 4、植物进化嘚历程是:原始藻 类。 5、脊椎动物进化嘚历程是:古代鱼 类。 6、人类起源于,在从类人猿到人嘚进化历程中, 起了决定性作用。 板书设计: 一、生命嘚起源 二、生物进化嘚历程 三、人类嘚出现 教学后记: 1、植物进化嘚内容学生既感兴趣,但基于学生目前嘚知识面窄, 又找不到很充足嘚证据,本想让学生去收集,后改为教师收集。 2、学生在充足嘚资料中能自己总结出生物进化嘚规律。 3、人类起源观点较多,较为人们接受嘚是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在起源过程中,劳动起着关健性嘚作

高中生物 必修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 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 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 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 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 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 A.达尔文B.《物种起源》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 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 A.8个种群B.一个种群 C.8个种族D.一个群落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

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 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 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 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A.18 % 82 % B.36 % 64 % C.57 % 43 % D.92 % 8 %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 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

2020江苏高考生物二轮讲义:3 专题八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八变异、育种和进化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B)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B)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C)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疏漏诊断] 1.有关生物变异的正误判断 (1)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2)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3)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 (4)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5)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2.有关生物进化的正误判断 (6)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7)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9)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10)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11)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长句冲关] 1.概述性知识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移等。 (4)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程序性诱问 (5)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只有基因突变,其依据是原核生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因DNA的转移而发生基因重组(如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时,会因基因重组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菌)。 (6)杂合二倍体植株经单倍体育种所得植株是二倍体,其原因是杂合二倍体进行单倍体育种,首先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只含1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筛选得到所需的新品种。 (7)一般生物体的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有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请作出解释。有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减少一半,但可能含一个染色体组,即贮存着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 热考命题1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生物育种[学生用书P50] 1.(2019·高考江苏卷,T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细分析:选A。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则模板链对应的碱基由CTC变为CAC,并不影响DNA中A与T和C与G的对数,故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不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由于血红蛋白β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故血红蛋白β链的结构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呈镰刀状,容易破裂,C项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项正确。 2.(2019·高考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第五讲 遗传、变异和进化:高考考点7 基因的突变

高考考点7 基因的突变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变化,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形成等位基因,产生新的性状,它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DNA分子结构稳定,所以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基因突变率非常低,而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某些病毒,突变率就会稍高一点。 【例题】自然界中一种化物某一基因及其二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正常基因梢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基因的增添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基因突变后,密码子改变丁,所合成的蛋白质是否一定会改变。在本题中要知道,合成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但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对某种氨基酸来讲,有可能有几种密码子决定。 【解析】基因在指挥蛋白质合成时,有严格的碱基密码,一个碱基的改变就全造成密码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发生错误,从题目所示的情境可以看出,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的增添,从而导致DNA分子的改变。 【答案】 A 1人类1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DNA序列决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这个DNA序列的某一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镰刀型贫血症,这种改变属于 A.3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D.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A 指导: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2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有所增加,与此现象有关的是 A.基因突变 B.营养素供给充分 C.食人生长激素(蛋白质化合物) D.染色体变异 答案: B 指导:考查生物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这些突变能够对种群进化产生普遍影响,但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因此青少年在近几年身高的增加,不可能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尽管青少年身高的增加与生长激素有关,但由于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在人体食人后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所以食人生长激素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素的供给量明显增多,是青少年身高增加的主要原因,这属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3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籽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答案: D 指导:A、B、C选项都是人工利用激素的作用来改变生物的性状,由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练习题(带解析)

一、考点解析 1.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解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包括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纯合子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C 2.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解析〗基因突变是拟南芥自发产生的,不是生长素抑制剂诱导的。 〖答案〗D 3.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解析〗基因中缺少核苷酸对,在缺失点之前的部分可以合成蛋白质产物。如果缺失后正好对应终止子会发生BC。如果缺失后不对应终止子,则其以后控制合成的氨基酸都会发生改变。 〖答案〗BCD 4.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性,环境对基因突变起选择作用。细胞分裂中期进行DNA的复制,没有基因突变。 〖答案〗C 5.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解析〗物理因素可以提高基因的突变率在;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并没有形成新的基因;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三倍体无籽西瓜;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BCD 6.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物种是进化单位。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八年级下册生物生物进化的原因--说课稿

生物进化的原因--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青海一中李清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第三章最后一节。对本课的,的有得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模拟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关于分析生物进化原因的这部分内容,教材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二是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依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新授课,是实验分析课型,由于本课有模拟探究实验和实例分析,还要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并渗透环保教育,时间较紧,宜采用两课时。 (二)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确立如下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模拟探究实验,并阅读理解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分析得出生物进化的原因。确立本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能感性的认识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并能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等生物进化的历程和原因。确立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归纳知识,并学

以致用,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学习。 3、能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确立本目标目的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本课确立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模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渗透环保教育。依据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 难点:模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依据是:过程模拟和分析较复杂抽象,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契配合。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之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生物的进化历程等生物知识,并亲手做过了许多生物探究实验,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好本课打下民坚实的基础。学生能否达到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的要求,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进行高效的学习指导。 三、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宜用如下学法和教法。 学法:主动实验、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模拟探究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在分析实验结果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选用这些学法的目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实验指导教学法、对话教学法、归纳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实验要求和预设问题,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习惯。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启发点拔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结果,教学生学会学习。选用这些教学法的目的是:联系新理念,结合学情特点,导学生采用自主、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摘要: 本文解释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进化学说,并进一步揭示了二者的联系,进而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这一结论。 关键词: 生物、环境、适应、进化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课后老师布置了作业,题目为“为什么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先明白什么是生物进化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理解者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回答出这个问题。 那什么是生物进化呢?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古代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关于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知识,注意到生物机体的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最早的生物进化思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生物等级即生物阶梯的观念,认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即从植物一直到人逐渐变得完善起来的直线系列。中国战国时期汇集的《尔雅》一书记载了生物类型的变化;汉初的《子》一书,不仅对动植物作了初步分类,而且提出各类生物是由其原始类型发展而来的。 近代科学诞生以前,进化思想发展缓慢,当时广为流行的是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直到 1859年C.R.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该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而其中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最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著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但对于这一学说,至今人们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物种起源》之后,生物进化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A.斯曼为代表的新达尔文主义,把种质论和自然选择学说相结合,丰富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20世纪30年代,综合进化论综合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进一步发展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60年代末,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等人提出中性学说,又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进化的某些特征,补充、丰富了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迅速成为新种。 这就是进化学说的发展过程。 进化论指出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又进化成人类。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种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多代只开红花,偶尔一株开出一朵白花,且该白花的自交子代也出现了开白花,其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条件改变 解析:基因突变后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出现了新的性状。 答案:A 来自 2.田间种植的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该变异一般不可能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影响 解析:三倍体香蕉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3.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 .. 解析:基因重组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由组合重组、交叉互换重组、通过基因工程实现的人工重组。A 选项属于诱变育种,利用的是基因突变。 答案:A 的是 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生殖隔离的形成必然经过地理隔离 C.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地理隔离是形成生殖隔离的常见形式,某些四倍体植物的出现不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B 5.某研究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A.白化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软骨发育不全,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随机调查 解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好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出系谱图进行判断。 答案:B 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 6.下列情况中,没有 .. A.用二倍体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标准解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教学目标 ●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4)教学方法 ●阅读图表资料分析归纳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06-突变与生物进化(知识梳理)

一模冲刺专题:突变与生物进化【考情解读】 【知识梳理】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2.基因突变要点归纳: 3.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二、基因重组 1.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的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 互换3人工重组型:转基因技术,即基因工程 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出现。 4.意义:基因重组的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2.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1)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①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②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③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2)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四倍体――→a 二倍体――→b 单倍体 ――→ c 纯合二倍体

①图中a和c操作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②图中b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四、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2.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3.染色体组数量的判断: (1)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判断: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共有几条,则该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甲中与1号(或2号)相同的染色体共有4条,此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读音相同的大、小写字母)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乙中基因型为AaaaBbbb,任一种基因有4个,则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2019届 人教版 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

阶段性检测(六)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8·四川广元模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突变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C。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如AA→Aa;染色体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2.(2018·合肥联考)下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像,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图①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能够实现基因重组。图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染色体易位。图③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两套相同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图④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 3.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2020年高考生物重难点专练二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

2020年高考生物重难点专练二变异与进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命题趋势】 本专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变异育种的考查重在概念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在高考非选题中作为“压轴”难题,试题设计重点体现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而进化部分的基因频率的计算是难点之一,但较少以独立的非选题出现,而常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分析。 【满分技巧】 1.在选择题中,巧妙使用排除法去除不正确的选项,找出正选项,往往更节省时间,在题目涉及复杂计算的选项时,可以先分析概念性的选项是否正确, 2.在非选题中,先通读全题,注意先易后难进行解题,当后续问题涉及前面小题的结论时,要特别注意检查前面小题的答案是否有充分的把握,避免“一着棋错,满盘皆输”。 3.注意时间分配,把时间投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试题上,避免在一两个小题中纠结,浪费过多时间。 【必备知识】 1.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特点、在进化上的意义、育种应用,不同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单倍体与多倍体的概念、形成原因,诱变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具体操作步骤,符合要求的育种后代筛选方法。 3.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区别,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限时检测】 1.(2019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2.(2019江苏卷·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 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2020厦门市高三上期末质检·16).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图甲中A/a基因可能突变成D/d或E/e基因 B. 图乙染色体上的d基因一定来自基因突变 C. 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定不能发生自由组合 D. 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挂图等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8—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三)合作探究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