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易经》与中华文化(1)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分钟要讨论一些观点,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通俗,但是主要讨论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兴趣。

第二是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是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历史是孕育了前后经过一千多年,我想这个结论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怎么形成的,这个说法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为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乾坤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个名字卦名是有音,单有音还不够,后来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我想这个想法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的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这个阶段我想是大家都会接受的。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这几句话可以说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做了什么事情,我自己觉得这个讲法是合理的。所以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这些是易经的精神。而我认为这种精神贯穿到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分类精简的例子,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疾病或者是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这个分类的观念做一个大前提讨论中医的理论,这就是从易经的精神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那么现在我们集中讨论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这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了,这里面有很多归纳出来的道理,比如在这写下了五个。第一个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这是一种可以说通的道理之一。

第二个科举制度。第三个观念认为技术不重要的,所以这个观点可以用奇技淫巧,这是传统的中国观念对于技术不重要。第四是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有密切的关系。

传统中华文化有底下两个性质,没有发展推演式思想方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我

认为这二者都是受易经的影响。如果我们归纳一下觉得今天的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怎么样?是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最终的目的跟方法都是要达到自然规律,归纳的方法达到自然规律可以说从广大的现象要想上升到一个自然的规律这个是一个归纳的步骤,可是近代的自然科学还另外有一个重要的一条腿就是推演的方法,推演的方法是从一个浓缩了的观念把它推演出来现象,近代的科学是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所发展出来的。

我现在来举一个例子,归纳跟推演怎么在近代科学里面并用,我现在举一个就是怎么在19世纪中叶推导出了Maxwell方程,Maxwell是电磁理论奠基人,在1865年前后写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给了世界Maxwell方程。第一篇文章里面是用归纳法,他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的翻译,我们必须利用物理学不同分支之间的相似处。他那时候要研究电学跟磁学基本的数学结构,那么那个时候对于这个结构是很不清楚的,他说我们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物理学别的分支,比如流铁力学在那时候相当发展了,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他说我们要用这个做一个例子,也许可以得出来一个结论,电学跟磁学的结构与流铁力学的结构有相似的地方,换句话说他这所用的是趋向比类方法。到了第三篇文章用了推演方法,用了刚才趋向比类的办法写出一些方程式,然后他把这些方程式拿来推演一下得出来一个惊人的结论,他说这样子用趋向比类的方法写出的方程式会发现有电磁波,而且它的速度可以用方程式算出来,算出来以后说了,此速度与已知光速如此相近,我们有理由相信光既是电磁波,因为在那以前电磁跟光是分别的东西,他现在说不是分别的,光就是电磁合起来的结果,这个结论对于世界的影响我想是没法估计的,今天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所有的这许多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我们再讲一下怎么得到这方程式,既用归纳法又用推演法,这样一个重要的事情在近代科学里面,思维方法是结合了两点。

那么中华文化怎么样呢?我要特别加强讨论的,中华的文化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中华文化的归纳法来源是什么,如果看易传,易者象也,易象者意想也,就是要立一些卦符要贯彻一些观念,把它趋向比类,所以观物取象这是易经的精神,所以归纳法向上要想求得整体的观念,这个是贯穿在易经的精神里面,可是缺少的是推演的办法。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呢?我想非常好的例子是去看一下徐光启,在明朝末年是一个大学者,他是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把几何合着翻译,只翻译了前六章,后来没有再翻译下去,他们最早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他们所藏的几何原本就是徐光启的翻译,这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徐光启翻译前六章以后,在他的文章里面包括序里面就讲了他的感受,几何原本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可以说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这个影响是不可以倒立计,近代力学开启是牛顿写的……(英语),如果你翻译一下你就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有定理,然后有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多大的重要性,事实上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他比1687年牛顿的早了八十年,可惜这翻译有两百多年没有在中国发生应该有的影响,所以推演法没有在中国的生根。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他曾经写过几句话,一个是讲几何原本里推演逻辑的方法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的,中国传统对于很多事情都讲出来,次序没有关系,要你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别的精神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比如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以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如何一个在中学读过几何原本的时候都知道的,

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是非常简单的,这是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很大的分别,社会科学讨论的东西不是一下子连起来的,你要从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抽出精神,整个事情就是一个归纳法在自然科学里面,虽然有归纳法可是也非常重视有一个推演法,这一点我觉得所谓三似三实,徐光启的话已经很明显讲了出来。

那么下面要讲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没有在中华文化里面,是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换句话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法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所以根本就有这句话,叫内外一理,内者是人世间的事情,外者自然间的事情,要把这两个归纳成一体。我们知道有名的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你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太厉害了,我没有这意思,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对于中国的社会的影响,比因为太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而且从今天的立场讲起来,我们可以问底下这个问题,太用西方的办法,西方的办法是摈弃了天然合一的观念,是不这样发展下去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是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我讲第二点,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极少有的。我不是研究语言学的,我至少不晓得有任何一个别的原始的语言或者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我们知道这是从考古学证据16000年以前在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而且根据刚才讲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原始的语音,以及成熟的语音都是复音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可以假设,古代的我们的祖先,他们所用的语言也是复音的语言,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假如刚才的假设是对的,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受了卦名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因为有一个卦在那要起个名字最简单的用了一个字,所以就乾、坤,这是单音统治者用的,念起来有分量,这就形成了一个价值观,影响到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想我这个讲法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家批评的体无完肤。

我们可以看易经里面字,包括卦名跟底下的卦词,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有了易经要把它的意义给它讲出来是用一个有声有色有分量的讲出来,所以就发展了这种字,这种字发展出来了对于整个语言文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但影响了汉字形成,而且促进了汉字今天的发展成为单音的语言。

第三点讨论易经怎么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易经在这个方面的影响我想是极广的,包括汉语,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等。比如汉语的形成,汉语里面有字,字平常翻译成英文Word,这不是英文的Word,英文的字翻译中文是一个词,通常是好几个字,比如现代,比如说所以,这些都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可是在西方的语言里面它是一个词,所以我们应该把词和字分开,词有了还有成语,所以汉语、汉字、汉文里面有字词跟成语这次序。汉语本来

的词绝大多数一个或者两个字的,如果说外祖父怎样,是一个复杂的观念,是从祖父推演出来的,玉蜀黍不是中国本来的,玉蜀黍这个观念是后来北美洲被西方人发现以后玉蜀黍才传到全世界,洞庭湖是三个字其实是洞庭跟湖,成吉思汗更是意音。我这里面讲的精简的观念贯彻在中国汉语汉字成因里面,所以希望只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不大用三个字传统是这样子。我觉得这个可以讲成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精简为美,精简为美与整个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你比如说是中国的诗比西方的诗来得短,为什么呢?如果你在很短几个字里面,比如56个字就可以讲出来很复杂的观念,很复杂的情感,为什么要写更多的呢,所以中国诗比起西洋诗来是短,这个我把它归纳成一个观念,是和中国有精简为美的主体观念。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这与整个历史的传统,我认为是从易经来的有密切的关系。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自共同的深层文法开始的,这与人类的历史的发展与动物从哺乳动物发展到人类整个的发展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在深层的文法之上,各个不同的语言各个不同的语系是各自发展,不过其中都有一些深层共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大的发现。那以后发现汉语最少严格文法规则,也最少用介词,我们用的“的、地、得”等都被省去了,这也是精简为美的例子。西方人说汉文是电报型的文字,这话很对的,道理就是因为要精简。

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一个词的形成必须要有,因为单音字一共只有一千多个包括了四,所以必须用两个或多个字来表达复杂的意思,这就变成中国的汉语汉字汉词形成独特的一点跟别的语言不一样的。比如用风来制造出来词,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风云。用气风气起运气概气势空气,这些不同的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点,我们可以说这是中文的一个特点,是联想式的词,是把不同的观念联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的比较准确的观念。气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不一样,可是是互相关联的,他们都是从气比较模糊的观念延伸出来的。这是汉语汉文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里都占重要的地位,但在汉文学中占特殊的地位,我认为与汉词成因有极大关系,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些诗词美是因为把联想的观念放到诗意里面,全世界晓得联想是诗形成的元素重要的之一。但是在汉文学里占据特殊的位置。所以说汉文学是联想的文学,我想西方人会特别同意的,我们再分析一下刚才讲风云,风云是怎么形成的,是有一个风的观念有一个云的观念,这两个结合起来出了一个风云的观念,风云观念跟风不一样,跟风有关系,跟云不一样可是它自己有一个观念,换句话就是把一些比较不完全定义出来的不同观念放到一起的时候出一个理想,这理想是一个新的观念,这与印象式的绘画也是这回事,印象式跟以前不一样的,每一个点不那么准确,但是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每一个元素所不能达到的意想,这我觉得是中国汉文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可以说中国的语言是一个印象派式的语言。我们刚才讲了易经讲了取象比类观物取象归类这都跟刚才将的有密切的关系。

再讨论一下易经对艺术的影响,易经的里面的象不仅是形象的象还包括精神,传统艺术所追求就是这个精神的象。这个我觉得为什么向这个方向追求也是受到易经思维方法的影响,传统美学把这个象提升到最"高境界,这个是跟西方的艺术发展,从最开始时候就有一个分别。我们再回想一下开始讲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我认为这些精神贯彻了中华文化每一个角落。

至于说对书法的影响,这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而书法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我一个好朋友是一个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他

在一本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说中国文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是把易经的精神更抽象化了,这完全符合传统的易经的精神。

书法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的精神与汉字的成因都有直接的关系,易经的精神对汉语汉文跟中华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引导出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点上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萌生。

刚才提到了好多观念,经典比类趋向归纳汉字汉语联想天人合一,你想想所有的这许多都环绕着易经里面所开始的一个思维方式,好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经典及它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后将视线转移到现在,即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读四书五经,是哪些群体还在需要。面对如今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学是该在庙堂中高高在上还是应该在江湖民间通俗共赏?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现代人需求传承 犹豫了许久,终于选择了这个题目。网络上、报刊上为我已给出了太多关于四书五经与中国文化的参考文章,何况这是个粘贴复制如此便利的年代,但依旧想更多的自己动手写下这篇论文。作为一个爱好传统文化却为电路、程序忙碌不堪的工科生,也许我的视角可以更为接近当今社会为生活打拼,难得停下脚步却渴望心灵上的信仰与归属的现代人。 四书五经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而经中《易》又称《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包括经,传两个部分,体现了先贤对于自然与社会变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

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 平是指天下平和,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是受佛教思想:众生平 等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天下太平的理想。 ? ?出自:《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译文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 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 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现在应该如何修身 相由心生,相信诚于中者,形于外。这无 关面相等唯心的观点,而是真切感受到读书能明理,明理气自成。一个通情 达理的人,一定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理解和包容,并尽量调整自己来 融入集体,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人文。借用《平天下》中“修身篇”观点:“修身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是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对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杨振宁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 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 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 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 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 · 688 ·

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秦穆公得到的第一个奇才是()。 A、蹇叔 B、孟明视 C、九方皋 D、百里奚 正确答案:D 2()曾是上海青帮中的著名的人物。 A、王金荣 B、戴笠 C、蒋介石 D、杜月笙 正确答案:D 3春秋五霸不包括()。 A、吕不韦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正确答案:A 4孔子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治 B、有教无类 C、民本思想 D、以德治人 正确答案:C 5安禄山叛乱中带病出征的将领是()。 A、李光弼 B、哥舒翰 C、杨国忠 D、郭子仪 正确答案:B 6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精神激励包括()。 A、文化修养和奖励表彰 B、公平激励机制 C、树立进取的价值观念 D、以上三项 正确答案:D 7“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一句告诉人们打仗时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是最要的,是成功之母。 A、必胜的信心 B、战略战术 C、能兵巧将 D、强有力的支援 正确答案:A

8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兴衰的关键是()。 A、资金流 B、员工管理 C、决策 D、资源开发 正确答案:C 9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A、李悝 B、吴起 C、商鞅 D、韩非子 正确答案:D 10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中首次提出的?() A、十三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一中全会 C、十五届二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正确答案:D 11孙子认为,在“道、天、地、将、法”这五个因素中,()应排在首位。 A、天 B、法 C、道 D、将 正确答案:C 12朱元璋要求官员绝不能先斩后奏,但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例外? A、平定叛军 B、庆功 C、举报奸细 D、赈灾 正确答案:D 13以下不属于“唐初四杰”的人是()。 A、王勃 B、杨炯 C、骆宾王 D、李贺 正确答案:D 14以下不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A、民贵君轻 B、仁者爱人 C、清静无为 D、以和为贵 正确答案:C 15“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以下哪场战争?() A、赤壁之战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 幽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中,大浪淘沙,四书五经一直备受青睐,其中,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洗礼,四书五经与中华民族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了,是我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蕴藏了无数的中华传统。 四书五经共同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每本书的地位却不一样,并不是等同的。在中华文明的所有经书之中,《易经》堪称群经之首。《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即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八卦图是易经的基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易经所推行的八卦阵,体现了一种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规律,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周易》中流传很广的话中有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着人类从大自然所学到的自我调节的各 参考文献: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答案

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答案 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概述(一) 1【单选题】曹操《蒿里行》一诗,描绘的是以下哪种场景?() A、汉时官员劝课农桑的画面 B、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战争惨状 C、文化界百家争鸣的盛况 D、汉末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的状况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以下哪种文字不是夏商周及秦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 A、甲骨文 B、草书 C、篆书 D、金石文字 我的答案:B 3【判断题】两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力就超越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力。()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企业的软实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的答案:√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一) 1【单选题】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忠 C、仁 D、礼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是在以下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确立的?() A、汉高祖 B、隋炀帝 C、汉武帝 D、隋文帝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周易》 C、《礼经》 D、《论语》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我的答案:×

B、仁者爱人 C、清静无为 D、以和为贵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A、国试 B、省试 C、文试 D、殿试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科举制最早从()开始实行。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我的答案:C 5【判断题】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我的答案:√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一) 1【单选题】《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是()。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无为而治 D、道通为一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关于老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B、老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C、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使 D、老子的著作里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A、《道德经》 B、《金刚经》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浅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也对现代管理学特别是企业管理有着深远影响。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什么把“修身”放在最前面呢,道理是要做事,我们得先学会做人,这就说明了,如果我们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必须有人才的培养。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企业也是一样,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正确并有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就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做后盾!那古人又带给我们怎么样的管理学启发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部经典著作中获得些许回答。 一、《孙子兵法》 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很多大企业都把《孙子兵法》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必读之物,可想而知《孙子兵法》对现在管理的深厚影响。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将、法”。“天”,即天时,指的是一种机遇;“地”,即为地利,这个包含了企业的地理位置与所处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竞争环境,如果企业不把握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才智、诚信、仁慈、

勇敢和威严等品质;“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古人有云:“天时,地利,人和,战无不胜也。”“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周易》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孙子兵法》,无不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例如,《周易》中有这么一段:“谦亨。君子有终。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吉贞。九二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撝谦。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这其中蕴含的管理哲理是:我们作为管理者与领导者,有时会在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情况下,自我表现与自我夸耀,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人瞧得起自己,并且引起他人的敬仰,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他人能力超过你,你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夸耀,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与欣赏,取得惺惺相惜之感,或者产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同属之感;如果他人能力跟你不相上下,就会产生竞争的感觉,有一比高下,一较高低的输赢意识;如果

中华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常识 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20200521123312)

浅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王成明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内经>>乃至其它中医经典中的众多理论又源自<<周易>>。特别是<<内经>>一书,全面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驾御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不仅成为医学奠基制作 之作,而且是古代文人学士必修的经典之一。 周易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与它的生息变化无穷有关,是日出日落,日月交替,就是阴阳的变化消长,阴阳统治周易,阴阳也统治中医,所以医易同 源。 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在周易上下大功夫,于是易医之理交相辉映的医学名 着不断涌现。古代医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 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 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方为大医。”人们深刻体会到,“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具体到中医来说,中医吸收了易理的一些方法用来分析病机、指导用药。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医与周易的关系: 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生的。木 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是这样循环相克的。 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内经〉〉说:东方属木青色,入通肝,其数为八。南方属火赤色,入通与心,其数为七。中

央属土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为五。西方属金为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为九。北方属水黑色,入通于肾,其数为六。这些理论很显然是从周易的五行与方位中导出来的。 二、阴阳与人的关系, 1、从人体的外表来分: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体表面属阳,体内部属阴;背部一面的为阳,腹部一面的为阴。 2、从人体的身体部位上说:头为木,为阳,肩为木,为阴。额为火,为阳,舌为火,为阴。鼻为土,为阳,面为土,阴。筋为金,为阳,胸为金,为阴。胫为水,为阳,足为水,为阴。 3、按脏腑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心为火,属阴火;小肠也为火,属阳火;胃为土,属阳土;脾为土,属阴土;大肠为金,属阳金;肺为金,属阴金;膀胱为水,属阳水;肾为水,属阴水,胆为木,属阳木,肝为木,属阴木。 4、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又分三阴三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5、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6、在诊断基础也分阴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阳:表、热、实。 7、中药也分阴阳,四气;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酸、苦、甘、辛、咸。甘辛属阳;酸苦咸属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