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与自然科学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47
《易经》的基础知识《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涉及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军事学、气功学等。
1、何谓《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涉及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军事学、气功学等。
千百年来,《周易》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何为《三易》?《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周易》。
《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
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3、《周易》的组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
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
4、《周易》成书于何年?《易经》又称本经,简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三千年前。
《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据称《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
5、为什么叫《周易》?原因有二:(1)因为《周易》完成的时间在周代,所以,周字应该解释为周代。
(2)周为周匝,意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也。
易,《参同契》讲“日月为易”。
《乾凿度》谓:“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
”是说变化在外表的气,不变是本体的位。
东汉未年的郑康成提出了著名的三易说:“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说文》里有“日月为易”。
另外,笔者发现“周”字为笔画八画;“易”字也为八画;两字相乘八八为六十四。
这里是否暗含《易经》由八宫(八卦)、六十四卦组成。
6、《易传》的基本内容?《易传》有七个题目十篇文章(即十翼):一:《彖》:分上下二篇,解释《易经》的卦象、卦名和卦辞,不解释爻辞。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探讨(一)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谚云:“医易相通”。
《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
《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
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
1]《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
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易经》八卦中的阴(--)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
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2]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
《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
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易经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它是中国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易经的独特价值和深刻内涵不仅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上,更体现在其对于人类生活、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上。
通过易经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智慧。
一、易经的概述及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是古代中国占卜文献的总称。
《易经》是集我国古代先民智慧和道德思想于一体的宝典,据载始于商代晚期,但其思想渊源可能更远。
易经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卦”,即八卦和六十四卦;另一部分是“爻”,即对于六个爻位(阳爻和阴爻)所做的解释。
易经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是由伏羲、黄帝等古代先贤智慧结晶而成。
二、易经的核心思想和原理易经的核心思想围绕着“阴阳”、“五行”和“变化”等重要概念展开。
首先,易经强调了“阴阳”相对统一的观念,认为万物存在着相对的对立与统一。
其次,易经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变化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最后,易经着重强调了“变化”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观察和预测变化,可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易经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化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卜筮之书,更是一部包含丰富哲学、道德和伦理思想的典籍。
易经通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导人们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易经中的“君子”与“小人”亦成为道德标杆,君子追求真理、道德和仁义,而小人则沉溺于个人私欲和狭隘利益。
四、易经的实用价值和应用领域易经不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考和道德层面上,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易经对于军事战略、政治决策、经济管理、医学治疗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以兵法为例,易经中的“兴治临战”、“用兵必胜”等原则为军事指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论《易经》中的自然观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自然观是其中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力和灵性的,它们都具有一
定的特性和规律,并相互作用。
另外,《易经》中的自然观也与中国
道家、儒家等思想有所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首先,《易经》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因此它提出了卦、爻、
象等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其次,《易经》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世间事物与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
系的。
通过充实人的内在,拓宽人的视野,使得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认识自然。
最后,《易经》中的自然观强调“道法自然”,认为
宇宙万物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
回报。
总之,《易经》中的自然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
这
种自然观促进人们认识和推广科学、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知识,引导
人们在实践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弘扬发展。
易经国学中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融合了丰富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知识,而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深扎根于这些领域。
易经国学将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视为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一、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易经国学中,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被视为塑造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文地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自然环境的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首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天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农业、渔业和航海等行业至关重要。
例如,在农业方面,了解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行规律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合适的播种时间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在渔业方面,通过观察海洋潮汐和天气变化,渔民可以选择最佳的捕鱼时机。
而在航海方面,通过研究星座和天象,航海者可以确定航行方向和位置,确保安全抵达目的地。
其次,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易经国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态平衡,人们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发展和幸福的生活。
二、易经国学的应用与启示易经国学将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知识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从中得出许多智慧和启示。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首先,易经国学通过对天文地理知识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有关气象、季节和天候的预测方法,如温度、降雨和风向等。
这些方法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农田。
其次,易经国学的地理知识也帮助人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易经国学提出了修建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的建议。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易经与建筑学选修课论文论文题目: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学院:花园校区工房学院专业:工程造价103-5班姓名:赖四君学号:6易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
谈到中国典籍,自然想到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谓经就是《五经》,以及《庄子》、《黄帝内经》等等,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唯有《易经》是最古老的典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点。
“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中的《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就是文理,纹的意思。
我们看甲骨文、金文中“文”字就是文理、纹的象形,其中金文中的“文”字还有人形的象征。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弘扬中医文化就是培养与教育,使人懂得遵循社会规则,尊重社会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知礼仪进退。
如果没有人之为人的,人就失去了人的优雅,狼群中长大的狼孩,只具有狼的习性,而不是人性,虽然有人的身体,但是其习性与狼无异,所以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企业,就是职业、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它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是感通的意思,易经中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咸”卦,咸就是感的意思,咸卦彖辞中说:“感,而天下和平。
”所谓“”就是要了解各阶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愿景,使大家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依托或寄托,从而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相互关系。
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部涵盖哲学、宗教、卜算等多个领域的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易经》中的观念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周易对文化的定义体现在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解释上。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阐述了宇宙的原理和运行规律,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生都遵循着阴阳和五行的变化,以及卦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解释,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因此,《易经》的文化定义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其次,周易对文化的定义还包含了对道德和人伦的思考。
《易经》中的“君子”概念,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它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倡导以“天命”为依据的行为准则,提倡“中和”的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的“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的论述,也为中国社会的家庭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指导。
此外,周易对文化的定义还体现在其卜筮和预测的功能上。
《易经》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和卦爻的变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
这种或复杂或简单的卜算系统,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占卜和预测的工具。
卜筮作为周易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仪式。
虽然在现代社会,卜筮已经逐渐被科学所取代,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其保持兴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包涵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道德和人伦的探讨,以及卜筮和预测的应用。
它不仅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也对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周易的存在和传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至今,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