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趣谈民国那点事 只为袁世凯一人“出版”的荒唐报纸

历史趣谈民国那点事 只为袁世凯一人“出版”的荒唐报纸

历史趣谈民国那点事 只为袁世凯一人“出版”的荒唐报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那点事只为袁世凯一人“出版”的荒唐报纸

导语:民国名士刘成禹、张伯驹所著的《洪宪纪事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群言举世已滔滔,假印刊章孰捉刀?”说的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丑剧伪

民国名士刘成禹、张伯驹所著的《洪宪纪事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群言举世已滔滔,假印刊章孰捉刀?”说的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丑剧——伪版《顺天时报》,发行量只有一份,只供刚登上“中华帝国”皇帝宝座的袁世凯“御览”。《顺天时报》是1905年在北京地区创刊发行的一份报纸,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侵略中国所进行的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是日本外务省在华办的中文报纸,是一份“学中国人口气”供中国人阅读的中文报。发行量曾经达到一万七千多份,一度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大报纸。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时,很重视这份报纸的动向。后来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为当上“太子”而推波助澜。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出。袁世凯对袁克定十分重视,抱有殷切期望,这从袁克定的名字中就可看出。袁克定的乳名叫“继光”,“继光”的含义,用袁世凯的原话说是:“继吾先人之光也。”由于袁世凯的着意培养,袁克定不仅旧学功底深厚,而且德语和英语都相当不错,袁世凯与洋人交涉时,经常由袁克定充当翻译。在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德文和英文书籍。所以,袁克定很有抱负。辛亥革命后他极力鼓动帝制,其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利令智昏的袁克定为促使老子下决心复辟,竟伪造了一份天天刊载拥护赞成复辟帝制的报纸。袁世凯看到后,自然十分高兴,真以为舆论对自己称帝有利。袁克定炮制的这份只出版一份的伪宫廷版的《顺天时报》,在中国报纸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不久以后的一天,袁世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四大家族 最富有的孔家掌曾经舵经济二十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四大家族最富有的孔家掌曾经舵经济二十年 导语:可以说四大家族中最富的就是孔家了,而实际说起来孔家却是参与政治最少的一个家族。孔祥熙担任中国金融界的主要掌舵者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 可以说四大家族中最富的就是孔家了,而实际说起来孔家却是参与政治最少的一个家族。孔祥熙担任中国金融界的主要掌舵者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几十年来最为困难的二个时间。 1933年4月6日,孔祥熙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当时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约为1500余万元,而每月支出账面数字就为2200万元,其中军费一项为1800万元,每月赤字就达700万元。当时财政部由宋子文负责,由于9·18和长城会战等原因,1933年前半年国库就有6000万元的新亏空。宋子文表示自己才能不足以扭转这个局面,希望辞职。10月29日,蒋批准宋的辞呈,以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抗战开始以后,孔祥熙被任命为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此时国家财政形式艰难到了无以形容的局面。由于抗战开始二年那,中*国华北、东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中国海岸线被日军全面封锁,沿海重要城市也大多被日军占领,占战前财政总收入90%以上的关税、盐税、统税和烟酒税的税源大部丧失。 国民政府此时要维持一支400万人的军队,还有数以千万的逃往大后方的中国难民和大小的政府机关的职员,实在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孔祥熙为此建立了一整套战时经济制度,虽然到了后期普通老百姓生活非常痛苦,法币也几乎成为废纸,但是中国的经济在抗战中始终没有垮掉。中国几百万军队虽然粮饷不足,但是仍然始终保持必须的供应,以保证其可以继续作战。 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历史趣谈:寡人有疾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病号皇帝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寡人有疾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病号皇帝们 导语: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皇帝了,因为他们是专制社会的最高统治人。其的作用大于任何名臣良相。有明确记载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的皇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皇帝了,因为他们是专制社会的最高统治人。其的作用大于任何名臣良相。有明确记载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的皇帝史,没有哪个时代没有皇帝。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内,共产生了230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很多是杰出皇帝,其中是有始有终的好皇帝,当然也会有许多差皇帝。而今天我们要来盘点的就是十大病号皇帝。 NO.10 眇目-------梁元帝萧绎 萧绎一定想不到他费尽心思得到帝王之位,又写了无数文学作品和评论,到头来名气还比不上他放荡的妻子--------随成语半老徐娘留名青史的徐昭佩;而且后人提到萧绎大多没有好话,无非是这么三件事情。 第一,见死不救,借叛贼侯景之手杀死父兄,等父亲兄弟都死完了,自己当皇帝;第二,自伤读书万卷仍不免身死国亡,就把海量藏书烧个干净,来一场文化浩劫。典型的拉不出屎怨茅坑,还把茅坑一把火烧了。最后一件就是眇目,瞎了一只眼,佛教传说他是独眼神僧转世。没有当皇帝前独眼龙萧绎是湘东王,那时他常常受人嘲笑。兄弟笑话他。六哥萧纶赋诗――湘东有一病,非哑复非聋。相思下只泪,望直有全功。 老婆笑话他。如果兄弟用的是诗歌这种传统艺术,那么,萧绎老婆徐昭佩用的就是新潮的行为艺术。萧绎去老婆房间,徐昭佩化妆就化了半面,奇酷无比,萧绎见了,知道这是取笑自己一只眼,大怒而出。 生活常识分享

老报纸收藏的知识

老报纸收藏的知识 作为历史的直接见证者,报纸的时代属性远远强于其他出版物,这种时代属性使报纸拥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也令它成为受到不少人青睐的收藏对象。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作为收藏品的报纸的收藏方向、收藏渠道、保存方法以及收藏价值。 一、报纸收藏有哪些方向? 1. 特定时期的报纸 今天人们手中收藏的报纸可以被归入近一百多年来各个不同的时期。若从时间维度对这些报纸进行分类的话,有清代报纸、晚清报纸、民国报纸、抗战时期的报纸、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建国初期的报纸、文革时期的报纸、八十年代后的报纸等。将这些时期的报纸合在一起来看是这个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分开来看则每个时期的报纸又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貌、含有独特的历史烙印。 那么什么时期的报纸能得到集报人们的青睐? ⑴时期越早的报纸可能越珍贵 通常来说报纸的时期越早,留存至今的数量便越少,因而也就越具有收藏价值。清代与民国早年的报纸都属此列。 《京报》是清代著名的报纸。虽然被称为“报”,但其内容直接来自清政府,主要包括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大臣奏章等,故严格来说不能算作现代意义的报纸,而更像公告板。现存的京报实物,大都在光绪、宣统年间出版,也有一些道光年间出版的。《京报》是许多收藏早期报纸的集报人不可缺少的藏品。 一份清代的《京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创办于1872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清代的《申报》历经了清代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是晚清社会变革的有力见证者。 一份19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申报 报名下标注的出版日期为“西历一千八百八十年七月初二日礼拜五”,在出版日期的右侧和左侧分别写着“上海零售每张计钱十文,外埠以照远近酌加寄费”。 有网友曾在博客中讲述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自己的爷爷在结婚之日将两份所收藏的《申报》赠与奶奶作为“爱的信物”。可见在近一个世纪以前,这份报纸就已经成为了爱报之人的收藏对象。 一位姓胡的先生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收集的早期报纸中,比较典型的便是《京报》和《申报》。他前几年曾以600元的价格从河北唐山一个老收藏家处买到了19世纪80年代的清代报纸,至受访时这份报纸价值已经上千。另一份1880年版的《申报》则是以700元从一位东北收藏者处买来,价值也已上千。 胡先生还提到了清朝时期的《北方日报》,1910年5月份创刊,由于当时的创刊词中一句词语触犯清政府,当天就被清政府查封。“这样的报纸很珍贵,最便宜也要2000多元。”据胡先生说。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石印画报,由英国旅沪商人美查创办于1884年。其“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内容主要包括当时的热点时事、科技新知、奇闻异事、市井百态。它以新奇的眼光打量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夹杂着诸多东方对西方的想象与理解。在这份画报的幕后是由当时的著名画家吴友如等组成了“最强画师团队”,画法中西合璧,内容贴近生活,可看性很强。在2015年秋季的一场文物拍卖会上,一部清光绪年间的《点石斋画报》上海申报馆石印本以17250元成交。还有

民国报纸上的那些绝妙标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d2284282.html, 民国报纸上的那些绝妙标题 作者:刘继兴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3年第05期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读者打开报纸,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对标题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时任湖南省代省长的何应钦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报道这条新闻,并规定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巧妙地表明了文章的指向。这一语双关的标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同样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本人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人对我这样破口大骂?”丰子恺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发表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先生拉出的二胡声齐声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音乐带来的欢乐之中。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数笔,画出人物个性。人物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看什么;不画耳朵,人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听什么。艺术所表现的至高境界,就是这样。”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和油条也不例外。《新民报》编辑程大千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一则物价飞涨的新闻拟了一个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抗战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这三个人的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投降嘴脸暴露无遗。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标题定为“匪首贺龙昨日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标题变成“匪首贺龙昨日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历史趣谈:林森主席 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主席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导语: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县尚干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第一痴狂才子”钱钟书写给妻子杨绛的情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第一痴狂才子”钱钟书写给妻子杨绛的情书 导语:钱钟书情书是写给妻子杨绛的,钱钟书是一个文人,骨子里还带着一种浪漫,给妻子写情书就是一种表现。钱钟书情书有很多首,其中一首情书内容 钱钟书情书是写给妻子杨绛的,钱钟书是一个文人,骨子里还带着一种浪漫,给妻子写情书就是一种表现。钱钟书情书有很多首,其中一首情书内容和情感都很吸引人。这首情诗题目叫做《不寐从此戒除寱词矣》,这首情书内容不长不短,一共有八句,其中蕴含了多个典故,可见钱钟书知识渊博,其中第二句借助典故将自己对妻子的喜爱之情比作蛇回到了自己窝中,这也就暗指钱钟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地。这种情书的氛围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起初因为典故的原因可能对其中的内涵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可是在了解了典故之后我们就会被钱钟书表达情意的方式所吸引。钱钟书内心对妻子的爱慕之情都在情书中表现出来。他还在情书中说自己内心对爱情的向往已经成功到达了爱情的彼岸,可见此时的钱钟书已经陷入了爱河,他十分享受和妻子在一起的愉快时光。钱钟书情书的中心内容就是借古代的一些思想来表达自己的对爱人杨绛的爱,他发誓对杨绛的爱永远不会变。钱钟书因为这种表达方式让他的情书风格很与众不同,也更有新意。 当然除了这首很新颖的情书外,钱钟书对杨绛的一句短话的情书也写得十分有强调,像钱钟书说的,大体意思就是在他没有遇到她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要结婚。所以说钱钟书写过的情书有很多,都是表达对妻子的喜爱之情。有“民国第一痴狂才子”之称的钱钟书有几个孩子呢?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和妻子杨绛唯一的女儿,名叫钱瑗。钱瑗的小名叫阿圆,出生于英国牛津,从小就受到了浓厚的文学氛围的感染,钱钟书和杨绛对他们的孩子非常喜爱。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的她先在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华民国 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华民国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导语: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中华民国的创立民国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战乱年间故宫文物千难万险的南迁、西迁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战乱年间故宫文物千难万险的南迁、西迁记 导语: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下带兵进入故宫,将溥仪驱逐出宫。随后,国民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任命易培基为院长。“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下带兵进入故宫,将溥仪驱逐出宫。随后,国民政府成立故宫博物院,任命易培基为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逼近华北,平津形势危急,故宫博物院内部开始有了将文物南迁之议。院长易培基和秘书长李宗侗翁婿二人是南迁坚决的拥护者,他们认为土地失去可以再夺回来,国家亡了可以再恢复,但这些古物一旦损坏却是永远不可挽回的。而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包括北平军事长官宋哲元、故宫博物馆兼任秘书吴瀛等。主要理由一是“守土有责”,不能放弃文物;二是认为若故宫文物南迁,北平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将名存实亡,且价值连城的文物安全很难保证。 北平政务委员会甚至出现过要将文物拍卖,以“充国家抗敌御敌之资”的声音。最终易培基争取到张学良的支持,经多次斡旋,1932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了关于文物南迁的北平故宫重要文物议案。 易培基与张学良在香山碧云寺晤谈了一整天,商讨南迁的具体方案。在易培基具体指挥之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点、装箱工作,从几十万件故宫馆藏中精选了20多万件珍贵文物装箱,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包括历代名人真迹、字画和器具以及图书文献等。 1933年2月5日夜间,张学良安排了严密保安,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上都实行了戒严,文物用小推车推至前门车站,第一批2118箱,共21节车厢,准备运往上海。“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版鸿门宴 甘肃军阀刘郁芬扑杀李长清内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版鸿门宴甘肃军阀刘郁芬扑杀李长清内幕 导语:毫无防备的甘肃陆军第一师师长李长清,在督署府(今省政府内)内的“鸿门宴”上被赵登禹轻松拿下,几天后就被活埋在后花园。直到解放后,案情 毫无防备的甘肃陆军第一师师长李长清,在督署府(今省政府内)内的“鸿门宴”上被赵登禹轻松拿下,几天后就被活埋在后花园。直到解放后,案情才真相大白。 这场发生在1925年的“鸿门宴”,至今依旧令人惊心动魄。究竟是谁有如此的胆量,将军政要员李长清活埋。这人就是刘郁芬。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甘肃政坛上刘郁芬绝对是位风云人物。刘郁芬字兰江,河北清苑人。曾任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参谋长、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代理甘肃督办、甘肃国民军总司令、绥远都统、甘肃省主席等职务。 1925年9月,冯玉祥所在的国民军第二师,在刘郁芬的指挥下从包头出发,过五原,经磴口,走银川,一路辗转向兰州。这就是甘肃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国民军入甘。引发国民军入甘的是甘肃政坛的巨变。1925年3月,原任甘肃督军的陆洪涛,中风偏瘫,7月,陆向北洋政府辞职。后来,北洋政府为解决后顾之忧,将屯军张家口一带的冯玉祥部引开,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督办。显然,这是个一石二鸟之计,既名正言顺地引走冯玉祥,也在甘肃为他预先制造了矛盾。当时,甘肃有八大镇守使,他们都希望能出任甘肃督办,谁知,却花落冯玉祥之手,自然心存怨恨。1925年9月,冯玉祥任命刘郁芬为国民军入甘总指挥,代行甘肃军务督办职务,开始了千里大远征。此时,著名共产党人李大钊利用这一机会,派遣宣侠父、钱崝泉、贾宗周、邱纪明、李印平等共产党人,到刘郁芬部开展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时期报纸

第一章 报 刊 第一节 报 纸 一、民国时期报纸 《新民日报》 民国21年(1932年)8月16日创刊,其政治后台是国民党中统外围组织——复兴社(亦称“蓝衣社”)。初创时,社址设城内朱家巷。该报为四开四版铅印。民国27年县城沦陷,该报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8月16日复刊。社址改设城内郭西街。由国民党“军统”贵池组主办。主要登载国民党中央社的通讯、消息和评论,也登少量的本地新闻、趣事及文艺。《新民日报》后期,发行人为汪半樵、社长汪征瑞、总编韩世桓,县参议员吴西序为挂名经理。至1949年4月(解放前夕)停刊。 《池阳通讯》 贵池县参议会小报。主要报导县参议会活动,及立法委员、国大代表选举情况。民国24年县成立“池阳通讯社”,即发行《池阳通讯》稿,抗日时期停刊。民国34年10月复刊,每三日一期,12开毛边纸石印一版。发行人高碧城,后于民国35年(1946年)改由凌醉石发行。主编系县参议会议长胡燮庚,不久即停办。 《池阳日报》 民国25年8月1日创刊。社长吴必德,经理陈剑萍,社址设城内黉门口。民国27年,贵池沦陷时,该报停办。 《先导日报》 民国28年6月创刊,石印八开一张,发行人汪昌发,是年底停刊。 《贵池简报》 民国33年11月10日创刊,为周双刊(每周三、六),石印八开一张。民国35年改为日刊,更名为《贵池日报》,由国民党贵池县党部计划委员汪昌发任发行人。该报刊登县政府新闻与中央社电讯,于民国36年停办。 《复兴晚报》 该报在发行规模上仅次于《新民日报》,其前身为《复兴通讯》,由县政府主办。民国35年9月3日改名为《复兴晚报》,因每日下午出版故名。四开石印,每天一张(两版),分配发行达592份。发行人洪久儒(社长)、王谦(副社长),主编童少衡。改刊不久,于民国38年1月与《新民日报》合刊,出“联合版”,同年四月停办。 《贵池商报》 贵池商会主办。民国35年7月1日创刊,不定期,以刊登市场行情广告及货币信息为主,由商会会长方藻清发行。先后由赵学良、章亚冰任主编。后因物价飞涨,行情多变,无力撑持而停办。 《新生报》 民国35年5月5日创刊。为国民党驻贵池四十四军政治部编辑发行的军内报,社址设县城东门外,每份印刷费22元(法币),八开一页,以登中央社消息为主,也登地方新闻,同年9月停刊,共发行146期,省图书馆现存两份。 《贵池导报》 原为三青团贵池县分团主办,不久停刊。民国38年2月,县参议会为争地

历史趣谈绿帽子的由来及出处 中国古代绿帽子的典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绿帽子的由来及出处中国古代绿帽子的典故 导语:绿帽子的由来: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 绿帽子的由来: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也成为某男子的妻女卖淫或妻子私下“偷汉子”的俗称绿帽子,顾名思义,就是绿色的帽子,意指被人戴绿色的帽子。隐含的意思是一个男人自己的女人和别的男人偷情、相好,那么这个男的就被称做是被戴了绿帽子。被人戴绿帽子是件很不光彩、很丢人、丢脸面的事情。 细数中国史上十大著名“绿帽子”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说来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有意思的是这顶“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定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唐宋时期,视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唐代地方官吏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闻见录》),并根据情节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用青,屠沽何异?"”这表明在唐宋人心目中,穿戴碧绿青诸色的是最低贱的人。 自【元代】开始,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元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时期报刊界人士的思想变迁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14 民国时期报刊界人士的思想变迁 李胜佳 (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在近代的中国,报刊可算是唯一的传媒工具。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报刊的主要作用和价值,以及报刊界人士的办报思想都在不断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办报论政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的商业化变迁的论述,希望体现这种变迁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报刊;变迁;维新;新文化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14-2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起步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从器物制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概莫能外。近代中国的报刊出版事业一样无可怀疑的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 在西方人所办的现代出版业中,传教士的中文出版事业最为引人注目。自马礼逊以后,传教士出版报刊在策略上都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为了达到宗教传播的最终目的,为了追求中国士大夫的认可,为了迎合近代国人救国强国的梦想,传教士们将许多与宗教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技术,地理知识,先进的宪政民主思想等通过报刊传到了中国。正是这些先进的西方技术文化吸引了先进的中国士子,而西方国家近代化的新闻报刊思想和办报形式也被学习并运用到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智开启的近代化事业之中。 一、办报论政的维新人士 近代中国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并全权拥有的报刊是1874年2月由主张变法立宪的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等人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王韬对于循环日报的定位即是“在于庶民之清议,新报之设类似古代的准乡校议,陈古讽今,考镜得失,言之无罪闻者足戒而已。”这里包含了王韬希望通过报刊表达的自己朴素民族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的清议观念。反映了初具维新思想的士子希望通过报刊参政论政的愿望。 这种愿望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实现。戊戌变法时期是近代中国报业的高峰。民族资产阶级的政论家登上报坛,开始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参政愿望,政论报刊勃然兴起。这其中,《时务报》堪称代表。 “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境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这是清末维新志士,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办报论政,主笔时务报时期对于时务报馆的思想定位。亦算是当时的先进的维新人士办报为参政,办报为救国,办报为开启民智的真实写照。 《时务报》,戊戌维新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报纸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发表自己政治主张的喉舌。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旬刊。连史纸、石印。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理。汪康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报人。他在论述《时务报》办报动机时认为,办报首先“亟亟可知彼知已,舍旧谋新,以图自强而苦大耻者”,且“知非广译东西各报,无以通彼已之邮;非报陈利病,辨别同异,无以酌新旧之中”,故“要其言无隐,冀以草野之见闻,上备朝廷之采择”。汪康年创办时务报的目的是论政维新,变法强国,但是作为职业报人他的贡献远不止此。汪康年的办报方针为论说翻译并重,“本馆拟专发明政学要理及翻各国报章、卷末并附新书。” 1897年,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因创立董事会一事发生矛盾,梁启超辞去主笔一职,汪康年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加之汪康年对于自上而下的朝廷变法渐趋失望,《昌言报》的论证功能逐渐减弱,广译中西,开启民智成为主要方向。恰1897年,林纾、王寿昌等人翻译的《茶花女遗事》获得国人相当程度的认可,一时洛阳纸贵,便请昌言报馆再行重印,以飨国人。当时昌言报馆关于《茶花女遗事》的告白广告曾专门说明林王等人不受酬资并捐款办学的高风亮节。后林王二人去信报馆,还“颇以此事为不然”由此细节可看出当时的报业人士办报纸,写文章,翻译西方书报,并不以卖文挣钱,养家糊口,享乐红尘为目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交通中西,开启民智,使国人了解世界,并终使中国雄于地球。 据汪康年师友书札记载,当时教育家高凤谦曾写信给汪康年,说明魏季子创办学堂,刘仲甫留学法国,担任教习的事,希望登报广告,并求要《翼教丛编》,询问中日联盟之事,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早期报业人士还是以关心国家大事,图强救国,唤醒国人为主要目的的。 二、新文化人与鸳鸯蝴蝶派 报刊与出版事业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世俗化与商业化的倾向已经相当明显,不再像戊戌时期以上书论政为主要目的。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度废除,稿费制度的确立,新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都市人群对于消闲文学,猎奇文学需求的扩大,最终导致了近代报刊,报馆,文学由论证性向商业性的转变。 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商务印书馆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事业的中心。商务印书馆带给中国的是一个新的印刷文化空间,他按照社会的需要生产文化产品,编印了像《绣像小说》、《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小说世界》等数十种重要的综合性或专业性期刊,新文学的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丁玲,鸳蝴派的王蕴章、周瘦鹃、范烟桥、程瞻庐、程小青、徐卓呆等人都在其间建立或发展自己的文学声望。 鸳鸯蝴蝶派以写消闲文艺,猎奇,爱情,侦探小说以迎合市民大众而著名。这种通俗休闲而又情意绵绵的文学在当时的上海很受欢迎,市民阶层趋之若鹜,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学生。由于前面所述的三个原因,科举制度的废除阻断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出版业的发达和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而丰厚的稿酬也是必要的诱惑,如此,正如包天笑所说的那样, 作者简介:李胜佳,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ed2284282.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75.html

历史趣谈民国时代富家小姐们的生活 充满现代感与趣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时代富家小姐们的生活充满现代感与趣味 导语:高春棣收藏的老照片被放在一本暗红色封面的相册里,虽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翻动册页,一股樟木香扑鼻而来。相册中的照片大部分拍摄于上世 高春棣收藏的老照片被放在一本暗红色封面的相册里,虽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翻动册页,一股樟木香扑鼻而来。相册中的照片大部分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里面珍藏了周家姐妹少女时代的生活记忆。高先生的外祖家世代经商,曾在河东一带有大片房产。外祖父周立勋曾在大陆银行任职,后于1941年创办正信银号,专营存款放款。周家当时还与“八大家”之一的孟家以及在天津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裕恩永结为姻亲。那个时候,大家族结婚讲究门当户对,由此可以窥见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 周家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三万块大洋的“打印子钱”。按现在的理解,就是家长给子女的“成长基金”。那个时候,周家住在英租界黄家花园恩庆里。据高先生回忆,周家住的楼共三层,地下室供佣人居住和存储粮食,一层为客厅,二层是周立勋夫妇住,三层给孩子住。高先生的母亲生于1926年,在家中排行最小。周家不像传统大宅门里的家庭,用过于严苛的封闭思想约束孩子,除了必要的做人、礼仪方面的规矩要遵守之外,子女喜欢干什么都不干涉,家庭环境非常宽松。高先生说,他的母亲喜欢听唱片,不用自己去买,唱片公司出了新唱片会直接送到家里来,她收藏的唱片能从地上摞到房顶,很多都是珍藏绝版,可惜“文革”时都偷偷砸碎扔了。 在老照片中有一张女扮男装的照片,俨然一副玩世不恭的公子哥儿形象,而另一张和“七个小矮人”合影的照片,又显然是一位小公主的形象,还有一张坐在自家窗台上的照片,既显示了大家闺秀的端庄秀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熟知的十大民族英雄大盘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历史上熟知的十大民族英雄大盘点 导语:01 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1256年,20岁的文天由理宗皇帝亲 01.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1256年,20岁的文天由理宗皇帝亲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02.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1140年兀术再次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四公子张学良 虎父犬子近代史第二大败家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四公子张学良虎父犬子近代史第二大败家子 导语:张作霖历尽大半生打下来的东北三省,热河,蒙古等大片地盘,被张学良不到三年,败家个精光张学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 张作霖历尽大半生打下来的东北三省,热河,蒙古等大片地盘,被张学良不到三年,败家个精光... 张学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930年10月,与蒋介石八拜为交,结为异性兄弟,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当时蒋介石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职。1936 年12月12 日,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共商救国大计。最终达成联共抗日等六项协议。12月25日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扣压,此后遭无限期软禁。后移居台北、美国。 第一次败家,1925年11月,郭松岭率领奉军第三军和第四军十余万王牌部队倒戈反奉,由滦州起兵,攻克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兵临奉天城下。当时张作霖手里无兵无将大部队都奉命去关内抢夺底盘,形式十分危险。在张作霖活着的时候,由于张学良的原因,就差点让郭松岭把他爹弄死。郭松岭作为张学良的良师益友,被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逐渐成为奉系实力派将领,大权在握。当时奉军实力最强的两个王牌军第三军和第四军,张学良是这两个军的军长,而郭松岭为副军长,张作霖多次提醒儿子不可大意和太信任郭鬼子,身边的谋士也一再苦劝,而张学良确置若罔闻。他把军队中的所有大权都交给了郭松岭,而自己天天去风月场所,阅女无数,吃喝嫖赌抽养养精通。在张作霖得知郭松岭反水的确定情报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民国奇女子林桂生:乱世中的女豪杰青帮大枭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奇女子林桂生:乱世中的女豪杰青帮大枭雄 导语:上世纪初,在鱼龙混杂的上海滩,有一位出自花街柳巷的奇女子,她生得虽谈不上花容月貌,但体态丰腴、风骚媚人,自有一番风流姿态。更难得的 上世纪初,在鱼龙混杂的上海滩,有一位出自花街柳巷的奇女子,她生得虽谈不上花容月貌,但体态丰腴、风骚媚人,自有一番风流姿态。更难得的是,这女人头脑精明,头发虽长见识可不短,也算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位让混迹江湖多年的大男人也服气的“女枭雄”。她就是黄金荣的夫人,上海最大帮会青帮的开山鼻祖之一,人称“阿桂姐”的女流氓林桂生。 她躲在幕后暗自运筹帷幄,有时只须上下拨弄一番,纸醉金迷的上海滩顿时就会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她极善交际,无论达官贵人还是三教九流都搭得上话,朋友几乎遍布上海滩各个阶层。可以这样说,黄金荣之所以能称雄上海滩,全赖有这样一位能干的老婆为他出谋划策,正是林桂生一手打造了黄金荣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上海教父”。曾经默默无闻的“小瘪三”杜月笙也是最先获林桂生青睐而特意加以栽培,日后才得以飞黄腾达,成为与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黑道大佬。林桂生,苏州人,生于1877年。20世纪初的大上海华洋杂处、灯红酒绿,是个醉生梦死的销金窟。颇有姿色、喜欢交际、八面玲珑的林桂生来到大上海,开了一家名叫“烟花间”的妓馆。 黄金荣表面上是法租界探长,暗地里却是位弟子众多、黑白通吃的黑老大,人送“混世魔王”绰号。一日,黄金荣到“烟花间”闲玩,见到风骚迷人的妈咪林桂生,两眼顿时直了,随即展开热烈地追求,得手后迫不及待的与她成了亲。二人婚后搬到华洋杂处、号称“三不管”地界的十六铺一带。十六铺位于法租界与华界交汇处,这里龙蛇混杂,商业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代宗不昏庸 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宗不昏庸盘点朱祁钰在位期间诸多作为! 导语: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 明代宗叫做朱祁钰,他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明朝迁都后,没有被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一生并不完美。尽管他在位时间很短,但是这期间却有不少作为,容我一一道来。 其一,政治上,国家的内部和外部都不稳定,内部水灾严重,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外部战争频繁,外来侵略者的侵略。面对这种内外皆忧的情况,明代宗在政治上积极听取臣子的意见与建议,善用有才能的人,鼓励有才能的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他们提供机会,用的官员也是有才能得人,比如于谦等。政治局面得到了稳定。 其二,军事上,瓦剌不断的挑衅,不断的进攻明朝,明朝则采取了顽强抵制的方法,因为于谦得到重用,所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依靠他的机智排兵布阵,合理安排士兵参与战斗,最终在对瓦剌的侵略中取得胜利。瓦剌的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失去了对明朝的威胁。还有“核丁法”“准样图”这些都是在明朝时期产生的,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将违法乱纪的军官绳之以法,加强了对兵器的管理。 其三,经济上,他带领官员治理灾害,妥善给予受灾群众帮助,减轻了他们的税务负担,用钱帮助他们,从心理上给予安慰。重视农业发展,从自身做起,一切都实行节约,尽心尽力发展经济。 其四,文化上,明代宗带头制定了《寰宇通志》,给参与制定的人各自分配任务,明代宗则自己作序,详细的讲述了各地的风俗,山水,有名的人物,各种历史古迹等等,后来被明英宗找人改编而流传下来。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时期成渝两报业发展之比较——以《新新新闻》、《新蜀报》为例

民国时期成渝两报业发展之比较——以《新新新闻》、《新蜀报》为例

————————————————————————————————作者:————————————————————————————————日期:

民国时期成渝两地报业发展之比较——以《新新新闻》、《新 蜀报》为例-新闻学 民国时期成渝两地报业发展之比较——以《新新新闻》、《新蜀报》为例贠贝贝 【摘要】本文选取民国时期成都的日报《新新新闻》和重庆的日报《新蜀报》为例,通过两份报刊的内容分析民国时期地处内陆的成渝两地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成渝两地报业发展的异同。两份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日报给当今成渝两地的报业发展许多启示。 关键词报业成渝地区《新新新闻》《新蜀报》 民国时期,在西南地区的各类报纸中,有两份日报最具代表性。它们分别是诞生在成都的《新新新闻》和创刊于重庆的《新蜀报》。它们办报时间长,发行量大,影响甚远。以《新新新闻》和《新蜀报》作比较,可窥探出民国时期成渝两地的报业发展之一斑。 一、办报背景 《新新新闻》创刊于1929 年。当时的成都,虽一直是中国的西南重镇,四川省省会,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沿海各开放城市和交通口岸的近现代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自保路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后,川人逐渐认识到报纸的作用,这才拉开了成都报业的近现代化序幕。《新新新闻》在创立之初,受到过军阀的资助,但在其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本报经济,自己自足,言论公正”自居。成立之初,由马秀峰、陈斯孝、刘启明三人担任发行、主持。据相关资料记载,《新新新闻》在20 年的办报过程中,每天销售量平均有10000 多份,最多时有22000 多份,办有日报、晚报和《新新新闻旬刊》等,定位为地方性日报。

历史趣谈《北史》的独特之处 二史和八书有着相当的删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北史》的独特之处二史和八书有着相当的删减 导语:以“二史”同“八书”作比较。“二史”出于“八书”,但又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八书”,除了上面讲的两点以外,还表现在:第一,内容上有增 以“二史”同“八书”作比较。“二史”出于“八书”,但又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八书”,除了上面讲的两点以外,还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有增删之别。“二史”对于“八书”的增与删,有利也有弊。其所删部分,多是皇帝册文、诏令,大臣奏议、文章,从而使史文紧凑、醒目,可读性强,这是利的方面。但是“二史”也删去了“八书”中的一些重要史实。这是弊的方面。其所增部分,因多采自杂史中的预言和故事,因而加重了某些史事、人物的神秘色彩,这是弊的方面。但李延寿撰写“二史”,参考的书籍比较多,因而增加了“八书”中原来所没有的一些重要史料,扩大了某些人物传记的篇幅,甚至还增写了一些人物传记。这是利的方面。可见,在增删问题上,“二史”与“八书”各有得失,不能作简单的看待。 第二,书法上有曲直之分。南北朝时期人们作史,因多所忌讳而形成曲笔者甚多。《南史》《北史》对这些曲笔有不少改正。如魏收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撰《魏书》,凡事涉高洋父亲高欢在东魏所作所为时,多曲为回护;《北史》对此大多据实直书,予以改正。《梁书》《陈书》虽是姚思廉撰成于唐初,但因部分史稿系继承其父姚察旧作,而姚察又多据梁、陈史官所录,故曲笔也不少。如《梁书》对临川王萧宏大加褒美,称赞他“性宽和笃厚”,“时称其长者”;而《南史》则揭露他是个品行低劣、恣意聚敛、贪生怕死之徒。《南史》改正《陈书》曲笔之处更多,“使奸恶不能藏匿”。当然,“二史”亦并非完全没有曲笔,但总的来看,在书法的曲直上“二史”是胜过“八书”的。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