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科急诊常见病汇总

口腔科急诊常见病汇总

口腔科急诊相关常见病例汇总

1. 牙痛的原因及处理
原因:急性牙髓炎(I),急性根尖周炎或牙槽脓肿(II),急性牙周脓肿(III),急性冠周炎(IV),牙折(V),急性损伤性牙周膜炎(VI),牙髓病治疗放入失活剂后(VII)。
鉴别诊断表:
疼痛性质龋齿牙松动叩痛牙龈肿胀龈沟肿胀冷热诊张口受限其他I间隙痛大多有有或无无无无激发痛无/II持续痛大多有有或无有无有或无无反应有或无/III持续痛无有大多有有无正常无/IV持续痛无无无有有或无正常大多有/V持续痛有或无有或无有或无无无激发痛无有牙折线VI间隙或持续无有或无有无无正常无/VII间隙或持续有无有或无无无无反应无有治疗史
处理:①急性牙髓炎及急性根尖周炎可以行开髓引流术。对于无保留价值的牙可以拔除。
②急性牙周脓肿及冠周炎:脓肿未形成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龈袋或牙周袋,局部涂以碘甘油,全身辅以抗炎止痛药;脓肿已形成着,应及时切开引流。
③损伤性急性牙周膜炎可行磨改对 健牙,以适当降低咬合;如为外力损伤,牙已经松动者,可作钢丝结扎固定。
④因髓病治疗放入失活剂而引起的牙痛,应将封物去除,作髓腔开放处理;窝洞内置入丁香油棉球安抚。
⑤牙折:能保留的牙(如冠部有折断)应尽保留,可立即做髓切或髓病治疗;如根部有折断,一般应立即拔除患牙,但对单纯根折的前牙,尚可考虑行髓病治疗及根管内金属针固定术。

2.血管神经性水肿的表现及治疗
诊断要点:①发病快,多在1~2小时内即发生口腔颌面部某些部位水肿。
②局部水肿以唇部为最常见,其次为舌,口底,颌下区等。
③肿胀处以水肿表现为主,一般无疼痛,有时伴有痒感或麻木感。
④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温不上升,白细胞数不升高,可与急性炎症鉴别。
处理:①可以追问有关病因,特别是局部接触史。
②给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扑尔敏,非那根等,严重者可给激素治疗。

3.口腔颌面外伤的处理原则
防治窒息,止血,抗休克治疗,伴发颅脑损伤的处理,防治感染,包扎和运送。

4.窒息的原因和处理
原因:①阻塞性窒息:
异物阻塞咽喉部:损伤后如有血凝块,呕吐物,碎骨片,游离组织块及其他异物等,均可堵塞咽喉不造成窒息,尤其是昏迷的病人更容易发生。
组织移位:上颌骨横断骨折时,骨块向下后方移位,压迫舌根,堵塞咽腔而引起窒息。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或双发骨折时,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可使下颌骨前部向下后移位及舌

后坠而堵塞呼吸道。
肿胀:口底,舌根,咽侧及颈部损伤后,可发生血肿或组织水肿,压迫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②吸入性窒息:主要见于昏迷的病人,直接将血液,唾液,呕吐物或其他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或肺泡内而引起窒息。
处理:①阻塞性窒息的急救
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腔部异物:迅速用手指或器械掏出或用吸引器吸出堵塞物 将后坠的舌牵出:可在舌尖后约2CM处用大圆针和7号线或大别针穿过舌组织全厚,将舌拉出口外,并使伤员的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便于唾液或呕吐物外流。将伤员置于头低侧卧位或俯卧位,并继续清除堵塞物,以解除窒息。
吊起下坠的上颌骨块:可临时采用筷子,压舌板或类似的器械横放于双侧前磨牙部位,将上颌骨向上提吊,并将两端固定于头部绷带上。插入通气导管使呼吸道通畅:针头环甲膜刺入法--------环甲膜切开术--------气管切开术。
②吸入性窒息的急救 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血液,分泌物及其他异物,解除窒息。这类伤员要特别注意防治肺部的并发症。;
5.颌面部多发性出血的处理
①压迫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暂时止血,压迫出血部位的近心端):
A:颌外动脉:咬肌止端前缘的下颌骨面上压迫颌外动脉;
B:颞浅动脉:耳屏前;
C:颈总动脉: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将搏动的颈总动脉压闭至第6颈椎横突上。
包扎止血法:
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的出血。注意包扎的压力要合适,勿加重骨折块移位和影响呼吸到通畅。
填塞止血法:
一般将纱布块填塞于创口内,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在颈部或口底创口内填塞纱布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②结扎止血法:
口内出血的血管断端可用止血钳夹住并结扎,较严重的出血可结扎颈外动脉
③药物止血:
适用与组织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局部:中药止血粉,止血纱布和止血海绵;全身:肾上腺色腙(安络血),止血敏,6—氨基乙酸。

6.下颌关节脱位的诊断及处理
诊断要点:
I单侧性:口不能闭,患侧耳前凹陷,中线偏向健侧,咬合紊乱。
双侧性:口大张,双侧耳前区凹陷,中线无骗斜,下颌前伸并出现开 。
II前脱位:髁状突滑过关节结节,最为常见。
后脱位:髁状突后移至外耳道,仅见于损伤。
侧向脱位:髁装突向内或向外脱位,亦多见于损伤。
处理:
⑴口内手法复位:
①病员坐式,头位置低于术者的肘关节平面以下;

②术者二大拇指裹以纱布,置于下颌磨牙 面及磨牙后三角区,其余四指置于口外下颌骨下缘;
③大拇指用力向下,其余四指托下颌前部向上,使髁状突下降;
④在使髁状突下降时病员大多紧张,甚至与术者所施之力对抗。因此,必须嘱病员放松肌肉,用谈话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以达咀嚼肌松弛之目的。
 ⑤髁状突下降后,使下颌向后上方推移即可自行复位。术者此时必须迅速将大拇指自 面向颊沟滑出,以免咬伤。
⑵口外法手法复位:
①病员和术者的体位同口内法;
②术者拇指放在病员的两侧突出的髁状突之前缘(下关穴);
③用力将髁状突向下向后方挤压,此时病员感觉下颌酸麻;
④术者同时用二手的食指,中指托住二下颌角,以无名指,小指托住下颌体下缘,各指配合将下颌角部推向前上方,此时,髁状突即可滑入关节凹。
⑶器械复位:
①病员坐位;
②以圆形棒状器械(最好为塑料类物质)置于第二,三磨牙处固定;
③在颏部用力向上托起,则髁状突因杠杆作用下降;
④髁状突下降后,稍用力将颏部向后推移,同时将圆棒向近中旋转即可自行复位。
⑷髁状突复位后应以绷带固定一周;
⑸有时脱位时间较长,咀嚼肌发生严重痉挛,单纯手法复位常有一定困难,应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后再手法复位,常用的方法有:
A:局部热敷20~30MIN;
B:咀嚼肌神经封闭;
C:各种方法复位无效时,可采用全麻下复位,甚至手术复位(髁状突切除或关节结节凿平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