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预习】

一、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有《孟浩然集》。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

四、积累

1、字音辨识

栖隐()岩扉()寂寥()喧闹()

轩冕()揖让()耆年()

2、词语解释

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3、名句填空

山寺钟鸣昼已昏,。岩扉松径长寂寥,。

,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吾爱孟夫子,。(李白《赠孟浩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熟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大家齐读

4、学生参看注解,理解并写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三、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景象: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表现手法:对比。首句将悠然的钟声和世俗的喧嚣作对比,将世人回家的归心似箭和作者归鹿门的潇洒超脱作对比。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作用: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隐然可见,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洒脱的胸怀。

2、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这一联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从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承接: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志向: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3、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对此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们从哪里看出的?

景象: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情感: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也感受到了隐逸之妙。

4、尾联中的“幽人”指谁?(既指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这一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自在而又闲适。

5、难点突破:此诗按照什么(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诗中所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过关

1、“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有手法的点明)“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

《夜归鹿门歌》+教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羿伟国)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题材:◎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诗集:《孟浩然集》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3、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南园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二、诗歌内容赏析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5、请分析本文对比写法6、炼字提问:A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B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当堂训练六、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任务型学习教学设计+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 水 田 园 诗 歌 专 题 [第一课时] 任务清单: 1、回忆你所知道的山水田园诗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2、鉴赏代表诗人的代表作来检验表格内容,温故知新;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水田园诗定义: 1、 定义: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2、分类: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这一主体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但其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代表作家: 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代表诗作: 山水:《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夜归鹿门歌》《辋川集》《鸟鸣涧》等 田园:《归园田居》《过故人庄》《渭川田家》等 常见意象: 自然意象:菊花、五柳、东篱、三径、鸡、犬、荆扉、柴门、空林、空 山等 人物意象: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等 常见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等。 主题情感: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 说明。 (1)隐逸缘由: 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 (2)两种处世观点: 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 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 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 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 (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 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夜归鹿门歌》,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 一、说教材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自主赏析篇目,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 本单元是建立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对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探究上,进一步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掌握诗歌情景相融的特点。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意境方面,还有所欠缺。本单元将着力调动通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特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为此,针对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之美是本课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2、感受作者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的孤寂无奈的心灵。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根据学生实际,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注重诗歌的诵读,利用多种方式展开。 2、引导法: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融入课堂,以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3、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4、对比法: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深入的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结合ppt课件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6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夜归鹿门歌》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四、教材分析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归去来》,这次我真的决定离开,原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这次不是不经意的离开,我要彻底淡漠繁华,守着寂寞不再归来。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某一天也作出了同样的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孟浩然笔下的美妙之夜吧。 二、预习检测 (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通道一中直二年级董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题夜归鹿门歌 主备人向掌兰备课组成员学菊利群晓英帮桂隆武 课型新 授 课1 时 总课时1授课人 集体备课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S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法法 教学 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显示平台 教学过程 导学案 二次备课(修 改) 导入新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 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 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 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 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 世界吧。 新课讲授 一、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世 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乂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 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K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 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 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 等内容。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 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 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是继陶渊明、谢灵 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 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2 .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 “涧南园” o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幌山隔江相望, 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

《夜归鹿门歌》教案2013.04016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夜归鹿门歌》“清远、幽寂、素淡”的意境特点 2、体会孟浩然诗歌“淡境浓情”的特点 教学手段: 通过对诗歌画面描述性语言的多次修改,逐步明确 课前作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 课前下发资料:夜归鹿门歌的一则翻译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板书)《夜归鹿门歌》(导入修改?) 一、再现画面: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一次修改,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范读诗歌+齐读诗歌 问题:课前我们按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翻译了这首诗歌,看看存在什么问题? PPT:对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的要求,修改这则描述。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十分喧闹。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青烟,好像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来来去去。 小结: 词语理解:忽(好像——不知不觉) 缺少意象:争渡 意象特点不准确:开烟树,“自”(独自)(务必明确),来去 长:分外,悠长、长年 二、重现意境:通过对描述文字的第二次修改,把握诗歌清远、幽寂的意境特点 呈现第一次修改后的答案(以学生实际修改为准): 山上的寺庙敲响了钟,太阳西落,渔梁的渡口,人们争相渡船,十分喧闹。沿着江岸,人们走向江畔的村子,我也乘着小船回到鹿门。 鹿门的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好像散发着青烟,不知不觉到了庞公栖隐的地方。石门以及松树下的小路长年寂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

齐读修改后的描述文字,这样的描述虽然已经比较准确,但总感觉少了点诗味。要有诗味,必须有意境,自由朗读《夜归鹿门歌》,体会诗歌意境。 问题:发挥想象,补充意象特点,至少选择一联进行修改,并用一个词概括画面特点。 可能会出现的修改细节: 山寺钟鸣昼已昏 (胡梦婷:远处青山上的寺庙被晚霞笼罩着,散发着紫红交错的光芒),从山上的寺庙中(孔杰:徐徐地飘来悠然而又绵长的)(厉雨婷:余音袅袅,回荡苍穹)(隐隐)钟声,(“噹,噹……”)(泮丽阳:夕阳西下,洒下最后一轮红晕)(夕阳橘红色的光芒洒落)。(诸壮添:落日余晖将天边点燃,江面上也是金光闪闪,像是镀了一层金箔)(朱敏洁:夕 阳西下,橘红的落日在云端徘徊留恋,忍不住在多看这世间几眼)(华亲:黄昏在不知不觉 ....中接替了白昼)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古老的)(繁华依旧的)渔梁渡头上(挤满了争先恐后的)争过渡的行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围在渡头边)(人头攒动)(曹张杰:像潮水一样涌向码头,顿时渡头人山人海)(他们神情焦急,招呼着、叫着、嚷着,喧闹不已。)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形色匆匆地赶往)江畔的乡村,(孔芳婷:脸上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不远处村户炊烟袅袅,似正迎接着归人)。(董洁:弯曲的岸与水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像一条粉红而又丝滑的带子) 余亦乘舟归鹿门 我也在(来凯萍: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轻摇舟楫)乘坐着小船(儿),回归(我的)鹿门。(邵飞翔:我呢?一叶扁舟,独立于其上。迎风,舟行,青衫舞,终归于鹿门)(田钟毓:我挥了挥衣袖,乘舟向鹿门归去)(我也踏上甲板,负手而立,悠然斗转去向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夜归鹿门歌》学案

《夜归鹿门歌》学案 一作家介绍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有哪些? 二.赏析诗歌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5、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 三.探究讨论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 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必修⑤中学过的闻一多的

夜归鹿门歌【高一语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夜归鹿门歌【高一语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 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 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 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 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 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 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 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 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 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 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 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 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 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 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 “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 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 到什么景象呢?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诗歌内容赏析 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明确:钟声渡头黄昏江景图 月亮烟树岩扉松径月夜山景图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 ——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3、此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1、导入新课 2、诗人简介 一、作家作品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轶事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 ※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

国家一等奖《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被删除的写景句,品味孟浩然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诗人夜归鹿门的复杂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刚刚开始系统学习诗歌鉴赏 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句,品味诗歌意境,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夜归鹿门歌 一、导入新课 李白曾赞叹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是何人,令李白如此景仰?(孟浩然)又是何种风流,令李白爱慕不已呢?请大家齐读这首诗。(学生诵读)问:由这首诗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天下闻”:风度潇洒、超然不凡 “白首卧松云”: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师: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个地道的隐逸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感受孟浩然的高风余韵。看看这首《夜归鹿门歌》将展示一个怎样的孟浩然呢?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听读 2、范读 3、自由诵读 三、比一比(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1.解题 师:这首诗题目“夜归鹿门歌”,它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出了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2.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老师把这首诗稍稍删减一下,请大家看看,删减后的版本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 (课前板书: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原诗好。被删减的地方恰恰是体现诗味的地方。(描绘图景、环境)我们来赏析被删减的诗句。 四、想一想(合作探究)(25分钟) 讨论:品读诗景、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哪些地方的景?哪些具体的景?景的特征?何种情感?) (每组任选其中两句分析讨论。讨论10分钟,展示15分钟) ①渡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具体分析: (1)“渔梁渡头争渡喧” 问:这一句写出了渡头的什么特点? 明确:喧闹 问:为什么要写渡头的喧闹呢? 明确:①为了反衬山寺的幽静。 为了写环境的安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着手,以动衬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喧”字描写出世俗的喧闹,与山寺的僻静形成对照。 ②隐约感受到诗人的超脱心境,归隐情怀。 仿佛可以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渡头时的沉思神情和潇洒超脱的心境。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案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品读诗歌,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分析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对比艺术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在盛唐诗人中,有一位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就是孟浩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歌就是孟浩然写的。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孟浩然的诗。(PPT开始放映第一张)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在第一单元同学们学过赏析诗歌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2、知人论世:(PPT下一张)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意

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的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丞相(张说或张九龄)引荐而登上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但他虽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走向山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PPT:孟浩然生平,故居图片) 3、解题(PPT下一张)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xian)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PPT两张) 4、(PPT下一张)全诗,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听录音范读诗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生)

夜归鹿门歌 【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 志趣。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 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 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 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4.点拨法。点拨最能体现意 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 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 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 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 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是唐代 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 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 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 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 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 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 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 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 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 善其身,清白高尚。 2.了解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 “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 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 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 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 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 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 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 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自主检测】 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字______。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以写_______诗为主。因他未 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 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 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 身。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他 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初步感知。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的其活动?并概 括所写场景。 (2)诗的后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概括 所写场景。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诗歌内容赏析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 什么景象呢? 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呢? 【学习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 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 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 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 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 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 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合作探究1】——置身诗境 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 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 景? 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 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三、比场境 1.找出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 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 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 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 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 (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合作探究2】——缘景明情 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 “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总结升华】 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习题1

《夜归鹿门歌》习题 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 ) A.山寺(shì)渔梁(liánɡ)悸动(jì) B.庞公(pánɡ) 栖隐(qī) 血红(xiě) C.岩扉(fēi) 澹澹(dàn) 泡桐(pào) D.寂寥(liáo) 幽人(yōu) 押解(jiè) 解析A.“寺”应读“sì”。B.“血”应读“xuè”。C.“泡”应读“pāo”。 答案 D 2.下列诗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渔粱渡头争渡喧 B.唯有幽人自来去 C.岩扉松径长寂廖 D.山寺钟鸣昼已昏 解析A.粱—梁。B.唯—惟。C.廖—寥。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是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和深入研究,不可能一挥而就。 B.烟草制品利用“技术进步”增加烟草制品吸引力,扩大烟草制品的消费,显然是在危害和损害人体健康,这与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南辕北辙。 C.本市多家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士表示,在为保险事故车辆定损时,他们已开始参考《保险事故车辆定损标准》执行,但本市各类汽车修理厂却仍在各行其是。 D.他是个敢作敢为的主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从小就喜欢到处打架斗殴,在这次事件中他又起了主导作用。 解析A.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敏捷地完成。B.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这里应用“背道而驰”。C.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D.敢作敢为:形容办事勇敢,无所畏惧。褒义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广大青年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用青春谱写壮丽的梦想。 B.我国要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完善网络举报查办、受理和信息发布机制,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意境。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习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大家还能背诵吗?(学生齐背),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意象:鸡黍田家绿树青山轩晒场菜园酒桑麻意境: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淳朴诚挚的情谊。情感: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片,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归鹿门歌》,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老师范背,学生自由读,集体读,请同学试背)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知人论事 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姓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诗人 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 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 风格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特点。 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创业,所以题目“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 三、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诗题解读: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二)初知意象下面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看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