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机十九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详解

“病机十九条”详解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所讲到的是因“风”所至的“掉眩”病,所谓的掉眩,就是指眩晕病。并且把病位所在落实到肝脏。肝属木,五气属风。风性动摇无定,所以中医上把一些动摇无定的病,都称为风病。但临床上来看,动摇不定的眩晕病,不全是在于肝,但说到肝,主要指的是以肝风内动等病情而论。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怒生风等等。从病机上来说,主要是肝失所养,以至于肝中相火上冲为病,比如现在一些高血压病人。乙癸同源,乙指木,是肝;癸指水,是肾。指的是肝肾同源。肝藏血,但肝中之血得有肾精所化生,肾精不足,肝血必不足。有的人说枸杞子补眼睛,枸杞子是一味滋肾养精的药,肾精足了,肝血才能足,肝有血所养才能制约相火,相火潜于下,不上冲,才不会有肝风内动等病情发生。

掉眩病在其它方面的,《内经》就有“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这咱眩晕病的病因就是在于中气不足了。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中气不能上升,清阳不升,头不能得养,所以眩晕。所以对于这种中气不足的眩晕病治疗,就不能以清肝潜阳来治了,得用相反的方向的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来治

临床上还有一种眩晕病的病机是因为湿,在《金匮要略》有“泽泻汤”利湿治晕的方法。本人治疗过好些“美尼尔综合症”的病人,从病机上来看,主要也是因为痰湿为患,以六君子汤重用茯苓200克,再加牛膝等药为治,一般服药后一小时就可以缓解。

对于上述眩晕病的病机上来说,不仅仅是肝的问题。所以治疗时得辨别出那种病机至关重要。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等肝脏所引起的眩晕病,临床上必还存在有心烦易怒等症状;而对于中气不足所至的眩晕,病人同时还会有气短、神疲无力、眩晕的感觉,是头里空空的等等鉴别;而对于因痰湿所至的,这种眩晕,头必重,是头上重重的晕。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是病之因,“收引”,是指人的筋脉关节活动不利索的感觉。冬天寒冷了,我们会觉得人会笨起来,活动也不方便,这都是因为寒的原因。本条指出病位在于肾。

《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血遇热则行,遇寒则凝。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阳虚则阴重。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又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足则一身阳气有所持,才能有力推动血的畅行,局部经脉就会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这种情况下,寒邪就会乘隙袭而入,痹阻经脉,从而引起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

肾主水,有的病人长期的肾阳虚,会导至水湿不化,寒湿内阻又会进一步的影响气血的通畅;脾主运化,脾得不到肾阳的温煦,则无力运化水湿,而生痰。比如水肿病、尿不通畅的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大多是肾阳不足为根本病机。内阳不足,再加上外来之寒邪,以至于寒湿痹阻经脉关节,成为了痹症。从痹症上来说,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长久,还有气血的损耗之虚症存在,一面是身体虚,一面是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治疗上陈寒不除,痰瘀难消;

但只温阳又难以消痰瘀。所以在治疗上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还应化痰去瘀通络一起综合治疗。比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等治痹名方,都是从上述的理论中制订出来的名方。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是胸闷气喘的意思;郁,是郁阻不通的意思。本条讲的是胸闷气喘等病主要的病位在于肺。

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肺对气的治节功能,在于肺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肺的宣发和肃降是一对矛盾体,要有正常的宣发,才能有正常的肃降。宣发指的是气机向外,而肃降指的是气机向下。人着凉去了,寒气把肺气闭住,肺的宣发功能就会下降,没有了正常的宣发功能,肺的肃降功能也不行了,气机上首逆,于是出现了咳嗽。比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就是用麻黄来宣肺,用杏仁来肃肺,把肺的宣肃功能调节正常了,肺气有所主,再加上桂枝的温经散寒来祛寒邪,于是风寒感冒就治好了。肺的宣肃不力,对气机和水液的调节功能就下降,还会引起水肿病,比如水肿病中的“风水”治疗上必得进行对肺的宣肃功能调节,要不风水很难治好。就算不是风水病,其它的水肿病,只要见肺气不利的病机出来,也必要进行对肺的宣肃功能调理。现在很多医生在治疗水肿时,加些麻黄,可以明显的增加利水的功效。这种治疗方法,《丹溪心法》首先提出来,并称其为“提壶揭盖法”。

肺的宣肃功能,得有足够的肺气为基础才能完成。如果说脾胃虚弱的病人,则肺气必不足,临床上常见一些咳嗽胸闷日久的病人,症见四肢困乏无力、气短神疲等,这种咳嗽只一味的去止咳是治不好的,必要进行健脾补气,脾气足,肺气才能足,这样肺的宣肃功能才能正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气虚的病人大多肺气也虚,因为肾的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很多哮喘病人,常见到夜尿频、怕冷、自汗,运动下就气喘等,这种情况就是肾不纳气的原因,治疗必要固肾为本,要不哮喘不治

人是一个整体,肺不单一是肺的问题,《内经》讲到五脏六腑都会让人咳嗽,有时病要虽不在肺,但病之主必是在肺,所以说胸闷之病,多从肺立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条所讲的是水湿病、水肿病,以及腹部胀满见症的疾病,病位在于脾。本条的前半句“诸湿肿满”,可以理解为湿、肿、满三种病,也可以理解为因湿所至的肿、满病。但其制落实于脾,这是正确的。

脾之性喜温燥而恶寒湿,主运化(运化水谷和水湿),居人体之中,通过和胃的通降以转运气机上下,所以说脾胃是气机的枢纽。但是脾的运化功能,有赖阳气之温煦。

如里气阳两虚,脾的运化功能就会下降,水谷不运则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人的生命机能下就下降,所以李东垣治病以脾胃立论,这是很有理的。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过多的水湿会阻在体内,从而阻滞了气血的畅行,而生它病。比如脾的气阳两虚,

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于肺,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中医上称为“治节”),脾又主肌肉,于是水湿阻于肌肉,人就胖了。这就是现在肥胖症的主要病机之一。肺主皮毛,肺虚而皮毛会失去固密,人体无力抗风寒,所以人就会常常感冒,现在很多小孩子在幼儿园上学,三天两头感冒的,久治不好,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脾虚。

现在抗生素、非甾体类止痛,以及中医的清热解毒药乱用,严重的伤了人的脾气和脾阳,所以脾虚症的病人很多。脾阳虚日久,还会伤到了肾阳。肾阳不足,脾土得不到肾阳的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脾胃的气机枢纽不畅而无力运水,水湿停滞而成水肿病,治疗不论怎样,总是少不了健脾运湿之药。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李中梓“热轻则痒,热重则痛”。李氏是清代名医,著有《医宗必读》、《内经知要》等书,他对《内经》有很深的理解,他所提出的热是至理。中医外科的疮疡初起热轻,所以病也轻,病人感觉到局部有发痒的感觉。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郁热加重,病重热炽而痛了。但《内经》中说到这些病症属于心,心主火,心为火脏。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五行理论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心主血脉,痛、痒、疮等疾病,都有局部的血流不畅,治疗上不仅仅要清解,更要散热结,而散热结则得加些些凉血活血的药,比如忍冬藤、益母草、丹参等,所以说,从心论也是理。

但是说到痛、痒等症状的疾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慢性荨麻疹,本人在临床上看到很多舌淡苔滑腻,脉沉弱无力的病人,这是很明显的阳虚湿阻。阳虚则无力运血,所以血流不畅;阳虚不化湿,湿重又会影响到血流的畅通;阳虚之人,阳气不能外达于体表,所以这种病人的治疗,就不在于清解和凉心火了。治疗的核心应该在于运脾温肾化湿。虽说湿为阴邪,加上阳虚。但是血湿郁日久也会化火,所以这种火,不是实火,是虚火,在温阳同时还得佐以清解血热。

中医的名言“不通则痛”这通,主要是指血不通畅,但不荣亦痛,局部得不到营养也会痛啊,比如临床上很多痛经的妇科病人,不仅有不通的病机存在,还有不荣的存在。治疗上不仅要通,还要补养。郁阻日久了,血脉不畅,所以也要从“心主血脉”加些调血药的治疗也有必要,所以说对本条的理解,别太局限于“心”一字。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中医的辨证有上、中、下三焦。这里所指的上,是指上焦而言。《内经》中说到痿、喘、呕三病主要病位在于上焦。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二脏。心主血脉,肺主气。一主血,一是主气,肺和心的关系,实际就是气和血的运行关节。从生理上来说,肺主治节。这治节,主要的就是指肺对人一身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肺受病则肺的宣肃功能失司,则肺的治节功能就下降。痰上阻于肺,要不水气凌心的,喘则发作(这种情况哮喘所至的心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所至的心肺病都很常见。但这种情况真正的病机在于肾阳亏虚,治疗的核心在于脾肾,但不论怎样说病位还在上焦)。

《内经》“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肺气要清宁才能肃降有力,水道才能通调。

人五志能化火,火性上炎。肺为五脏的华盖,上炎之火热必会灼肺。肺受热则不能治节,水道不行,血脉随之痹阻,津液不能输布,于是痿症发。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但临床上对痿症的论治,后世又多从阳明,何为阳明,阳明为胃。从胃论治痿症,也是从《内经》“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两句中得出。所以说痿症的治疗,不仅仅在肺,更多是在中焦。但肺热也是一个生要的原因。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主要在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局限于从本条中机械的对待。

呕是胃之病,但肺气不利,水津不布,以至于痰阻于胃,会引起呕病。对于呕病,肝火、大肠热等更多。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本条讲的是“厥”、“固”、“泄”三种病的病变部位在于下焦,病因在也于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是指四肢冰冷(这种四肢冰冷,中医上称为厥冷)或者人事不省的病;固,是前后大小便不通;泄,为二阴不固,小便多或者失禁,大便溏泄。

厥分阴阳虚实,《内经》“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但不论那种,总是因为阴阳两气不相通为病机。比如重伤寒的高烧病人所见厥症,就是外寒太重所至的内热太过,内热不能外散而厥;情绪过于激动,有时大怒会让人不省有事,《内经》“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有的小孩子肚子里有虫子、受伤疼痛严重也会让人痛得不省人事等等,这些都是实厥,不见得都是在于下焦。《内经》另外有“肾气虚则厥”一说,肾为生命之根本,肾精大虚,水不制肝中相火,阳气暴张,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比如高血压的病人,发展到中风,中风时病人的表现,也是厥逆的表面。

肾主前后阴,司二便。前后二阴之不约(泄)或不利(固),都与肾的关系密切。老年体弱的小便不利、肾功能不全的小便不利、手术后或者产后妇女的二便不利等等疾病,都和肾气虚有关,这得从肾论治了。

另外还有妇科的一些病,比如月经和白带病。也是从下焦论治“肾主生殖”,对于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过少的病情,也是下焦之病,多从肾论治。虽说有湿热下注的病机,对于一些急性炎症的病人来说,主要从湿热论治,但是对于一个长久性的白带不对,这必是肾虚所至。本人治疗一些反复性的阴道炎,白带不对的,先用清解,开始时有一定效果,后来就没有效果了,最后从肾论治,才能治本。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本条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是寒。水液是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比如:风寒咳嗽的痰是稀白的;风寒感冒的鼻涕清稀量多;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拉肚子大便清稀多水无臭味(严重的吃进去什么,拉出来也是什么,中医上称为完谷不化)为虚寒;小

便量多清澈为寒;妇女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等等,反正只要是清稀的,临床诊断上都是虚寒症。本条可以说临床诊病时非常关键的一条,也是临床诊断病情寒热的重要依据。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病因为湿。

对于本条,后世的医家有很大的争议,主要是因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讲到的痉病,是因“新产血虚,多汗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等等,讲的是因为汗出过多,以至于津液亏虚不能养筋的痉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更是直接认为是风字误传为湿字。李学铭“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病机十九条,讲的是五脏、五邪等病因病机的内容,对于五邪来说,风自有条文,更加湿为五邪之一,不可能去了湿之至病因素啊。

《内经》“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这文中的拘,不就是指筋脉挛急的痉病吗?湿为阴邪,性滞着,留于筋肉之间,阻碍局部的气血运行,故表现为局限性的肌肉强直、疼痛、屈伸不利等症。本人以前在山村种田时,常有人在水田里作业,因水湿过重,晚上睡觉时常常会小腿抽筋的毛病,这都是临床上很常见的。

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解释“而痉之湿,乃即汗之余气,搏寒为病也。”指出汗之余气即为湿,搏寒则为痉。人体大量运动后,出汗很多,有时衣服也湿了,一时没有换下来。运动一停下来,冷风一吹,导至了人的肌肉僵硬,关节不利,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徐氏所论,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有理。

我觉得学习知识,别被别人的一些惊人之语局限了自己的自由思维,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走,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又有什么用呢。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以前的文献称为痉证。本条证候所提到的两点,一是起病急,二是强直。这两点要联系起来理解的。起病急,这是风性之特点为,因为风为百病之长,比如伤寒或者瘟病的发高烧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挛抽搐,起病很快,中医用清热熄风药来治疗,比如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药来治疗,有效果,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

“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所以对于这些高热病人的治疗,也得急,下药得果断。要在最短的时间把病情控制。说到风字,中医上讲的有内风证,比如“肝阳化风”等,主要指的是身体虚极所至的一些具有风之性的疾病,比如中风病,也是起病急,变化快,也得一样在最短时间把病情控制。

所以对于临床上一切只要具有风之特性的病,都可以从风论治。上条中讲的湿,也常常和风结合在一起。风和湿合在一起为患的,中医上称为风湿。比如一些风湿性关节病人,也会见关节强直的症状。治疗得治湿还得治风。虽说有合邪,但是病的实质是不同的。湿为阴邪,湿性粘滞,所以湿之为病,起病要慢,风之为病,起病要急。但风和

湿合邪,风之急性会被湿之粘滞之性所制约,所以风湿为病起病也会慢得多。

★“诸热瞀瘛”、“诸禁鼓慄,如丧神守”、“诸逆冲上”、“诸躁狂越”、“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热是发热;瞀,是神志昏的意思;瘛,指的是肌肉跳动之意;禁与噤通,指的是发不出声;鼓,战齿,牙齿不自主的快速咬动;慄为身体抖动;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冲上即逆上,冲上表示是突然而较剧的逆上,比如喝酒过多的呕吐症,上冲得很急;躁与狂越都是表示人的精神错乱的一种临床表现;跗者足跗,即足背,临床中出现足背浮肿,同时有酸痛感觉,以及人的脾气不太好(惊骇)状。

从本条上的症状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神志方面的影响,三是身体会不自主的动。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炎邪为患,发热是最常用见的一个症状。心主神明,不论何种热都会导至人的神志发生异常,瘟病的大热会扰乱人的心神,让神无所主,神志昏瞀,比如大热所至的一些神经错乱,本人就治疗过一个肢体挫伤后,内瘀血严重的病人,产生了内感染,体温高达40度,神志不清的。热盛生风,而见人的四肢以及肌肉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比如神经分裂症的病人。

发热、神志不清、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临床常见温病的热入心包,常常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乙脑”这是热极所至,是火邪为患了,对于这一理论,现在有人通过生大黄大剂量的临床应用治疗乙脑有一定的效果。

刘元素深究《内经》,提出了五郁化火的理论来,人的情绪过激,也一样会化火的。大怒之人,有时会失去理智,人的行为言语不受大脑的控制。这也是火的表现。

有的人大量的喝白酒,白酒性燥热,过多的饮用,内热积太过,也会化火,所以过喝白酒之人,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急速呕吐、神志不清等火热为患的特点,这时让病人多吃梨子等水果,主要也是去火。

本条中说到的鼓是战齿,慄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里热难以外达,出现寒战、战齿、四肢厥冷等之真热假寒,就是前人所谓的“热深厥深”,热伤心神神不守舍等症状,《瘟病条辨》中的“承气汤”系列方,治疗有确切的效果,这就是热去而病轻之表现。

说到“惊骇”一症,小儿常见。小儿五脏全而未充,胆气不壮,常常会见到一些小儿夜啼等病。这主要的原因是心火太旺,治疗在于清心火。比如弄点白茅根来吃吃,小儿的夜啼就会好。白茅根利尿清心,心火去则神安。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呕是呕吐;吐酸就是指胃中泛酸,胃中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或者吐酸水;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总想拉大便的感觉,中医称为“里急后重”;转是扭转的意思,反为角弓反张,戾是指身体弯曲之意,水液浑浊指排出的液体是浑浊的;

人体的某个部位,用手轻轻击打,会发出如鼓响一样的声音;腹胀大,指的是人的腹部有胀满鼓大的病症,比如肝硬化腹水等病。

本条讲得病情症状很杂,有胃肠消化系统方面的,有身体姿态方面的还有体液等方面的病症,所以说热之为病,所表现出来的病情较杂。

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食积会化热,化酸。胃气不降以至于呕吐或者吐酸水等疾病,比如饮食不善的胃炎等病会常见这些症状出来。治疗得清热燥湿。过食热物,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常度而腹泻,这种腹泻急速,并且伴有里急后重的难受感觉。比如说急性肠炎、痢疾等疾病都常见本条中所述的症状。治疗也一样得以三黄汤等清热燥湿为治。

对于肢体强直的症状症状,上面讲的有湿、风。要怎样去区别是因风因湿为患,就得从其它很多症状上来辨别了。湿为阴邪,性重着,所以因湿所至的强直,还有身体固重无力、舌苔白厚腻等相互鉴别诊断。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所以因风至痉的病人,还可以见到发病的多变,症状很杂,比如中风实证的疾病,有痰瘀闭阻、身体强直、并且这种强直一般在发病时还会动摇不定的风之动性以辨别。本条中所说因热至强直的病,有“水液浑浊”的现象。如果说单一的说到“水液浑浊”来说,有寒也有热。比如很多慢性肾炎的病人,常年的尿液浑浊,这种情况则多为肾阳虚不固摄所至的精微物质下泄。

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这种诊断方法,医学上称为“扣诊”,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这种诊断方法。但这种情况出现只局限于胸腹部,对于诊断腹胀大的病,有实际的意义。诊断时主要在于听击时所发出来的声音,响亮如鼓声的是说明腹子里是空的,这种胀是气胀,气臌由肝气郁结而成,治疗多以理气为主。如果说声音低沉而有闷闷的感觉,说明肚子里面是有形邪积,如水臌、血臌。所以本条中说到的这些疾病为热之因,要说到有热,也是气滞、水积日久而化热。但也有些人长期的肝气郁结,化火后再见肚部鼓胀的情况。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内经》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提到了燥,但在病机十九条中却独缺燥病。到了金代,名医刘完素深研《内经》,于是补入本条。

涩是干涩的意思,比如皮肤、鼻孔、阴道等不润泽,干涩,都是燥;枯,枯燥,也是干而少水分;涸原指河流里没水的意思,理解为身体的津液缺少而。反正临床上凡见干涩、不润泽、挛急、皮肤干裂等见症的,多属燥证。清代名医喻嘉言在他的《医门法律》中有,专论述燥邪为患的文章“秋燥论”,创秋燥病名,针对秋天肺燥,根据《内经》“燥者润之”的理论,制订了著名的“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等药组成)”。

临床上常常会见一些妇女阴道干涩无白带,性交疼痛的病人,治疗上多采用枸杞子、白芍、菟丝子等质润的中药来治疗,效果也很肯定。

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以及后世一些名医的一起参合理解。但学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把病人的病治好,而不是整天在文字上,所以在学习时,必要结合自己的临床,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中医病机十九条解释

黄帝内经之病机十九条本唐容川《医经精义?诸病所属》 诸病归属:属者,所统属也。知其所属,则纲领既得,而其条目,可例求矣。 五行(五脏自病正病): ○0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为风脏,凡病皆属于肝。 诸风,谓中风伤风惊风疠风之类,所该之证多矣。 掉,谓转动,凡猝倒痉痫抽掣摇战之类皆是。肝主筋,此皆筋之为病也。 眩,是昏晕,凡昏花妄见头目旋转皆是。肝开窍于目,故有此病也。 西医谓目眩惑昏花痉痫抽掣,皆脑髓筋为病,谓目系通脑,故昏眩。脑气用力太过,则肉缩伸抽掣。究问脑气何故病此,则西医茫然。 岂知肝脉通于脉,开窍于目,而主筋。凡西医所谓脑气皆肝脉所司,而脉筋所以致病,则又肝风为政也。 故凡掉眩,皆属于风,而诸风为病,总属于肝。 ○02诸痛疮痒,皆属于心。 此言诸疮或血分凝结,阻碍其气,气与血争则痛。 或血虚生热,兼动风气,风火相扇则痒。 皆属心经血分为病,治宜和血。 又凡病不干血分,皆不发痛,故痞臌肿等,均不见痛。 凡是腹痛肢体痛,盖无不关于血分,故皆属心。 ○03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在皮肤四肢,满在腹内胀塞,皆湿气壅滞,水不下行,停走于膈膜中也。 然则湿证尚不止此,故曰诸湿。

或头目晕沉,或疟暑泄痢,或周身痹痛,或痰饮痃癖,皆脾土不制水所致。 盖脾生油膜之上,膜是三焦,主水道。油是脾之物,油不沾水,此脾之所以利水也。若脾之油失其令,则湿气乃得藏匿,故治湿责之于脾。 ○04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五脏六腑之你,无不总统于肺,以肺为气之总管也。 故凡治气,皆当治肺。 肺主皮毛,膹是气之乖于皮毛者,膹膗也。 《说文》谓形恶如紫瘢斑瘤黑痣疱鼻之类。 西医言毛孔下有油核,其管直通皮肤,若面生黑刺,即管塞之故。此《内经》膹膗之说也。 郁是气遏于内,不得舒发也。 见病如气逆痰滞血结便闭之类,是气之乖于腹内者。 郁与畅反,肺气不畅故郁,宜降散之。 ○05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司寒气,故凡寒证,皆属之肾。 肾又主骨,肾阳四达,则骨体舒展,举动轻便。 若肢骨拘急而曲,或亸缓而引长,皆骨不为用也。 须知拘收引亸,与抽掣缩短者不同。一是寒症,一是风症,当辨。 六气(外淫致病邪气): ○06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强直,僵卧倒地。 暴者,猝然发作,风性迅速,故能暴发。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病机十九条解析

病机十九条解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6日 □洪文旭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六淫病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機十九條【文獻出處】: 【課本參考】: ??【解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得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得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淫得十三條,屬於五臟得六條。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得症狀起有執簡馭繁得作用,但它只就是一種粗略得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就是:?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指一般得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得病變。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得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得病變。? 3、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得症狀,多屬肺得病變。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得症狀,多屬脾得病變。?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睄鰩k痛瘙癢得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意指一般得厥逆、便秘,泄瀉等症候,多用下焦得病變。?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意指一般得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得病變。 9、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12、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得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得症狀,多屬火証。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得症狀,多屬風証。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 16、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下肢足背浮腫而有酸疼得感覺,又見心神不安,驚駭得症狀,多屬火証。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得抽筋、角弓反張,肢體強直而小便混濁得,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意指一般體內排出得水液,如果就是淡薄透多居熱証。? 明而又寒冷得,多屬寒証。 19、熱証。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机十九条解读 《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般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替摸,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腑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十九条是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围,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有五条谈脏的病机,有九条谈火热病机,有三条分别谈风湿寒病机,有两条分别上下病机。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一、诸风獰眩,皆属于肝。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风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 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 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

病机十九条解析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6日 □洪文旭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六淫病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慄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慄;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病机十九条解读精编版

病机十九条解读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病机十九条解读 《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十九条是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有五条谈脏的病机,有九条谈火热病机,有三条分别谈风湿寒病机,有两条分别上下病机。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病机十九条解读汇报

病機十九條【文獻出處】: 【課本參考】: 【解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的病變。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的病變。 3.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狀,多屬肺的病變。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的症狀,多屬脾的病變。 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 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睄鰩k痛瘙癢的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 7.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瀉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 12.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 13.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的症狀,多屬火証。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的症狀,多屬風証。 15.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 16.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下肢足背浮腫而有酸疼的感覺,又見心神不安,驚駭的症狀,多屬火証。 17.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張,肢體強直而小便混濁的,多居熱証。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意指一般體內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屬寒証。 19. 熱証。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病机十九条新解

病机十九条新解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作为把握病势的依据,列为十九条。 十九病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很重要,务必掌握,更要进一步从新认识。这是从中医的源头与现代认识融合的一次新理解。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maozhi,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li。如

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以原文顺序,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

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为了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所谓风,是古人对于临床上一些有抽动、痉挛、动摇、摆动、眩晕等一类现象疾病给予的称呼。比如癫痫、舞蹈病、面神经麻痹、破伤风、美尼尔综合症等等。也是古代医家取类比像的认识。 治病要以事实为依据,生命的真实反应为准则。据以上有风症的疾病,哪一种疾病治疗肝也不能完全回复。这一类的疾病一定和神经本能系统、运动本能系统、循环本能系统、病毒感染、代谢中

毒、一氧化碳中毒、水液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具体疾病要具体分析、具体认识、具体对待。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古人认为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同时还认为肾阳温暖经脉、温暖全身。 什么是寒?寒是自然界的寒气直接进入四肢人体吗?那么这个寒怎么会偏偏中你呢?为什么不中别人?所以这个寒只是一个外在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本。血盛耐寒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寒冷环境都不会中寒。这样说,这个寒字就落实在

病机十九条记忆方法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编辑本段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编辑本段 热病机四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编辑本段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编辑本段 参考资料 病机十九条记忆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要求我们: 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因此每一个为医者必须熟记病机十九条,但又难于记忆,现在背下了,过几天又记不起来,我的记忆方法是: “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中医诊断学》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各位同学:根据我们实践操作,考试资料内容有80%左右相同,但是题目的顺序会不同。请一定要认真看清楚题目,查找答案答题。如果题目不在我们提供的的考试资料里,自己就在百度查询。 答题时间为120分钟。答题完毕确认无误之后请点击交卷按钮交卷(考试期间不要随意关闭界面,否则网络平台自动计算已考1次。超出规定答题时间,系统自动会提交。)。您有3次答题的机会,请按照我们的资料来答题,尽量考高分,争取考一次就过关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道小题,总分值60分) 1.胸胁胀闷,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黯,脉涩,此属: (2分) A气滞血瘀证 B寒凝血瘀证 C血热互结证 D气虚血瘀证 E血虚气滞证 正确答案A 2.巅顶痛者,属何经病证:(2分) A足厥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阳明经 D足少阳经 E足少阴经 正确答案A 3.舌体短缩,色青紫而湿润,多属:(2分) A气血两虚 B痰浊内阻

C疫毒攻心 D寒凝经脉 E热入营血 正确答案D 4.患者阳强易举,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酸痛,舌红少苔,宜诊断为:(2分)A肾气不固证 B肾阴虚证 C肝肾阴虚证 D心肾不交证 E肾阳虚证 正确答案B 5.苔黑而滑润多见于:(2分) A湿热郁蒸 B阴虚火旺 C热盛伤津 D阳虚寒盛 E热毒深重 正确答案D 6.妇女带下黄臭多属:(2分) A脾虚湿困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肾气不固 E脾胃阳虚 正确答案B

7.胃热炽盛证,最不可能见下列哪项:(2分) A龈肿齿衄 B舌红无苔 C便秘尿黄 D胃脘灼痛 E消谷善饥 正确答案B 8.大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因:(2分)A大肠湿热 B寒湿内盛 C伤食积滞 D脾胃虚弱 E肝胃不和 正确答案C 9.亡阴证的证候特点,错误的是:(2分) A汗粘如油 B口渴欲饮 C身灼肢厥 D小便极少 E脉细数疾 正确答案C 10.血瘀证的常见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2分) A痛如针刺 B腹内癥积 C出血反复不止 D脉弦滑

道医病机19条解读

道医病机19条解读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尤以金元刘河间为最。他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节,通过对病机发展的分析,在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对病机十九条所涉及的证候与症状加以补充,还通过“五气俱从火化”的病机演变,产生了“主火论”,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备,自成一家,成为寒凉派的鼻祖。在河间主火理论的指导下,一改以辛温发散治疗外感热病的一统天下,倡用辛凉苦寒,对于外感热病初起阶段,不再应用辛温发汗,改而采用辛苦凉透的治法,明显的提高了临床疗效,推动了道医学说与学术的进步,为以后道医学说的发展开了先河。 我们解读病机十九条,首先应正确理解“诸”字与“皆”字的涵义,不能解释为“所有”与“都是”,只是针对病机十九条中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包罗一切,甚至还不能包括《内经》其他篇章中提到的有关证候、症状与病机。病机十九条虽然意义重大又切合临床实用,但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应结合后世的医学发展与所面对的临床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与实践的方法去学习病机十九条,不能为“诸”、“皆”二字所囿,不可用“病机十九条”去概括一切。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道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

中医诊断学 一些试题

中医诊断学一些试题 名词讲明题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不证候的差不多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要紧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刻。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时期。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繁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进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连续淋漓持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晰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表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讲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峻。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咨询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咨询、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猎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显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不真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