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抢分点一 综合性选择题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87 KB
- 文档页数:8
抢分点一综合性选择题——识体、理线、明事、察情突破点综合选择题[典例]下列对《小巷幽幽》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老城区一幅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小巷简陋狭窄却幽静整洁,居民生活艰苦却勤奋热情,洋溢着类似《边城》里的人情美。
B.作者在叙事上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浅表直露的煽情,而代之以布衣平民多见的“娓娓道来”,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本文开头将辽河两岸新老城区加以对比,然后引出对小巷“明媚与妖娆”的细致描写,表现美好人情不会因城市化建设而淡化的主题。
D.从选材上看,作品能够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真实典型,点面结合,形散而神聚,因而较好地凸显了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本文以幽幽小巷为抒情对象,叙写了辽河北岸普通百姓平凡生活的日常小事,显示了夫妇之恩爱、邻里之善良、父母子女之亲密的人间温情,表达了作者对平凡、和谐、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意。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示了选项是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命制;考查的能力是“分析”“鉴赏”,有别于信息的筛选整合。
(2)“不正确”明确选择的方向,“一项”明确选择的数量。
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
【类题拓展】阅读《小巷幽幽》,完成下列题目。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巷口处收废品夫妇的小院,描写细腻,无论是种植还是摆设,都给人以温馨恬静之美。
B.在这个小巷里,木匠、瓦匠、油漆匠、水暖工,各色人等杂而不乱,作者对这一场面的描写是点面结合。
C.文章叙事多而不乱,特别是后半部分,介入“我”的视角,写小巷中充溢着温暖和爱,真实感人。
D.这篇散文以“小巷幽幽”为题,显示了小巷生活幽静和美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
解析:文章没有“表现作者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
抢分点一综合性选择题——识体、理线、明事、察情解答散文综合性选择题须明确的四个维度1.识体:散文是一个文体大类,具体又包括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不同的类型,写法不同。
以抒情散文而言,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2.理线:散文没有情节,但散文不能没有线索,因此梳理散文的线索是理解散文的关键。
综合性选择题选项设置,有的直接就是线索,有的是对线索的侧面考查。
3.明事:散文的“事”包括两类:一是文章因何事而起,这类事也就是散文的“由头”是散文感情的酵母;一类是散文写了哪些事,这类事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是作者情感的凭借,是所抒之情的载体。
4.察情:抒情是散文的主要目的,对散文情感的理解,归根结底要回到散文的情感上。
[核心提示]综合性选择题是文本阅读类题目的必考题,因文体不同,考法和答法也不完全相同。
散文的综合性选择题,多从散文的体裁、题材、线索、手法、情感等角度命制,解答这类题目,也要从“识体”“理线”“明事”“察情”等角度综合考量。
突破点综合选择题[典例]下列对《小巷幽幽》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老城区一幅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小巷简陋狭窄却幽静整洁,居民生活艰苦却勤奋热情,洋溢着类似《边城》里的人情美。
B.作者在叙事上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浅表直露的煽情,而代之以布衣平民多见的“娓娓道来”,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本文开头将辽河两岸新老城区加以对比,然后引出对小巷“明媚与妖娆”的细致描写,表现美好人情不会因城市化建设而淡化的主题。
D.从选材上看,作品能够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真实典型,点面结合,形散而神聚,因而较好地凸显了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本文以幽幽小巷为抒情对象,叙写了辽河北岸普通百姓平凡生活的日常小事,显示了夫妇之恩爱、邻里之善良、父母子女之亲密的人间温情,表达了作者对平凡、和谐、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意。
抢分点一信息挑选题——确立信息源,排查设误点确立信息源,排查设误点1.确立信息源落实信息的源泉是解答信息挑选题的前提,落实的方法就是精美读文,圈点标画与文章脉络、作者看法、选项内容有关的词语与[ 核心提示 ]句子,如表层次的词语、表句间阐述类文本作为整个语文试卷的关系的词语、举例讲解的词语、开篇之文,常常被考生视为畏途,时间性词语、可能性、或然性词信息挑选、论证剖析、看法推测3语等,这些句子和词语常常是选个题目,从局部到整体挨次考察阅项信息的所在,是我们解答问题读的精度和深度。
熟知这种试题的的依照与抓手。
设题特色和解答技巧,无疑能增添2.排查设误点答题的正确度。
信息挑选题是阐述阐述类文本的信息挑选题,其命类文本的“保存项目”,其答题技制方式是对原文词句进行删减、巧归纳而言就是确立信息源,排查增添、调动、改变、拼集,以造设误点。
成选项拥有以偏概全、偷换看法、混杂时态、混杂是非、因果杂乱、误解文意、张冠李戴、武隔离对、惹是生非等问题。
所以,解题时将选项与原文细加比对,从用词差别、逻辑关系、依照或结论等方面找出差别,也就确立了答案。
打破点一精确读文,确立信息源,比对剖析[ 典例 ]以下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串于今后中国思想史,也是今世思想的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挖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侧重思想创建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建性的思想。
D、不一样于过去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离开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 思想流程 ]依据【读文示范】中的文本剖析,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剖析。
选项文本对应处比对剖析A项,重点词为:广“诸子之学,盛行于先秦”“诸A 项是对第 1 段有关文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连绵于此义上、始字的整合转述,表述正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于、贯串确。
一过程到现在仍没有终结”。
抢分点一综合性选择题——识体、理线、明事、察情突破点综合选择题[典例]下列对《小巷幽幽》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老城区一幅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小巷简陋狭窄却幽静整洁,居民生活艰苦却勤奋热情,洋溢着类似《边城》里的人情美。
B.作者在叙事上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浅表直露的煽情,而代之以布衣平民多见的“娓娓道来”,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本文开头将辽河两岸新老城区加以对比,然后引出对小巷“明媚与妖娆”的细致描写,表现美好人情不会因城市化建设而淡化的主题。
D.从选材上看,作品能够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真实典型,点面结合,形散而神聚,因而较好地凸显了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
[思维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本文以幽幽小巷为抒情对象,叙写了辽河北岸普通百姓平凡生活的日常小事,显示了夫妇之恩爱、邻里之善良、父母子女之亲密的人间温情,表达了作者对平凡、和谐、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意。
第2步:审题干,明角度。
(1)“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示了选项是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命制;考查的能力是“分析”“鉴赏”,有别于信息的筛选整合。
(2)“不正确”明确选择的方向,“一项”明确选择的数量。
第3步:列要点,找对应。
【类题拓展】阅读《小巷幽幽》,完成下列题目。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巷口处收废品夫妇的小院,描写细腻,无论是种植还是摆设,都给人以温馨恬静之美。
B.在这个小巷里,木匠、瓦匠、油漆匠、水暖工,各色人等杂而不乱,作者对这一场面的描写是点面结合。
C.文章叙事多而不乱,特别是后半部分,介入“我”的视角,写小巷中充溢着温暖和爱,真实感人。
D.这篇散文以“小巷幽幽”为题,显示了小巷生活幽静和美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
解析:文章没有“表现作者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
抢分点一综合性选择题——三个步骤,五个角度综合选择需要注意的三个步骤,五个角度步骤一:读懂诗歌,泡开诗意。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基础;透过内容,掌握诗人的感情是重点;从而咀嚼鉴赏的才是手法和语言。
[核心提示]步骤二:剖析选项,落实角度。
综合性选择题选项的设置,角度多样:①对重点词句含意的理解,②对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对形象意象的掌握,④对思想感情、看法态度的领会,⑤对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的感知,等等,不一而足。
固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从这五个角度命制,但因为诗歌的长综合性选择题考察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覆盖面大,答题难度相对较低。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误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感情,或混杂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境界。
除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外,其考察落脚点还是考纲规定的 4 大考点 (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看法态度 ) 。
度有限,命题角度就绝不会单调。
明确选项的角度,是为正确找出选项设置的误区做准备的,只有明确命题人是从哪一角度设题的,我们才能找出解答的打破口。
步骤三:文题参照,细加领会。
逐项将选项与有关诗句比较,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有关知识,找出选项说法的依照,明确选项设置的正误。
打破点一诗歌鉴赏的三个步骤[ 典例 ](2018 ·全国卷Ⅲ )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后边的题目。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峰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故子还生。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对精卫辛勤填海的动机感觉疑惑,所以用发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假想,如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堕入窘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绘精卫填海的艰辛,不单奔走劳碌并且伤痕累累。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邻近。
[ 思想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剖析。
抢分点一综合性选择题——三个步骤,五个角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1页综合选择需要注意的三个步骤,五个角度步骤一:读懂诗歌,泡开诗意。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是基础;透过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是关键;进而咀嚼鉴赏的才是手法和语言。
步骤二:分析选项,落实角度。
综合性选择题选项的设置,角度多样:①对关键词句含意的理解,②对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对形象意象的把握,④对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体会,⑤对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的感知,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从这五个角度命制,但由于诗歌的长度有限,命题角度就绝不会单一。
明确选项的角度,是为准确找出选项设置的误区做准备的,只有明确命题人是从哪一角度设题的,我们才能找出解答的突破口。
步骤三:文题参照,细加体会。
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说法的依据,明确选项设置的正误。
[核心提示]综合性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覆盖面大,答题难度相对较低。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
除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外,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突破点一诗歌鉴赏的三个步骤[典例](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读懂诗歌,泡开诗意。
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
诗歌开篇用提问的方式表达对精卫的同情与赞美:谁叫你去填海呀?海边的石子这么多。
然后假设填海后的情景:海水变枯池后,海中的鱼龙该怎么办呀?后面四句描绘精卫填海的艰辛。
最后两句赞美精卫的毅力,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第2步:分析选项,落实角度。
通过上述分析体会,结合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误区警示误区一:对内容、主旨以及感情基调把握的偏颇。
应对策略:1.抓住物象体味诗歌的整体情感。
不要只关注答题点的选项,导致脱离文本的跳读,断章取义,最终理解偏差。
2.找诗眼,它常常是感情总基调。
3.找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用意。
误区二:对词语的孤立理解,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
应对策略:1.对于词语理解,要分析诗歌蕴涵的情感,注意结合主旨和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
2.对于题干一定要读明白,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点。
3.强化整体阅读意识,全面理解诗歌。
误区三:对修辞的误用。
应对策略:1.答题的时候凡是有修辞的地方要关注,慢读细读,找到切实的根据,缺乏依据的说法,就是错项。
2.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抓名句、抓炼字、抓修辞,这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法宝。
3.考修辞选项也是考对内容的理解,所以切不可脱离诗句,只看选项,以他人的理解替自己的理解。
突破点二注意选项设误的五个角度角度一词句含意————————————————————[典例1]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选项切片](判断选项正误)A项:“朔风吹老梅花片”写出了严冬的时令,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作者望见“梅花片”,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分析:选项是对诗歌第三句含意的理解。
“望见”说法错误。
作者夜泊洞庭,是严冬天气,不可能望见“梅花片”,是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视觉印象。
,[解题方略] 1.把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
2.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句子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
3.推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角度二表达技巧—————————————————————————————[典例2]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选项切片](判断选项正误)A项:“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B项: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分析:从手法看,选项A“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
选项B这两句并不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
[解题方略]1.看到选项是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后,回忆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
2.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
3.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认真做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比。
角度三意象(人象+物象+景象)——————————————————————[典例3]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选项切片](判断正误)A项: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分析:选项中“儒雅谦恭”有误,从接下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可知,诗人年轻时是豪迈洒脱而不是“谦恭”,而今是“一簪华发醉秋风”,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题方略]把握诗中人物形象需要四关注1.关注选项考查物象还是人象。
2.关注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
3.关注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4.关注诗中意象意境的衬托作用。
角度四思想情感——————————————————————————————[典例4]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选项切片](判断正误)A项:“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分析:从内容看,这首词写词人晚年的寂寞愁苦之情,词的上片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解题方略]1.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
2.抓住直接抒发感情的词句、意象、典故。
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借助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给出的选项,可先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找出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再体会其情感分析的正误。
角度五语言风格—————————————————————————————[典例5]书怀示友十首(其一)[宋]陈与义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盂公,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
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鹗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选项切片](判断正误)A项: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分析:“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从最后一联“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可以看出是直抒胸臆。
,[解题方略]1.确定诗歌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有: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直抒胸臆等。
2.比对选项与诗歌,一句一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3页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书事[宋]赵鼎①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绝食而卒。
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
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综合性选择题)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是()A. 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
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解析: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答案:C(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②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1)(综合性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的不堪一击。
答案:C(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侧面描写。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