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热应激的危害与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5.59 MB
- 文档页数:37
蛋鸡热应激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中西药防治方法-养鸡技术1 发病机理血压降低。
一般来说,蛋鸡适宜饲养在18~24℃温度下,如果环境温度升高超过25℃就会导致机体感到不适,超过30℃时就容易引起热应激。
随着环境温度的不断升高,蛋鸡体温也逐渐升高,导致心跳加速,血压降低,其中血压降低是导致病鸡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呼吸性碱中毒。
蛋鸡不存在汗腺,羽毛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散热,当环境温度达到30~35℃,机体散发体热则主要通过呼吸来实现。
由于呼吸加快,导致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蛋鸡症状加重,大量换气导致血液中含有较少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这也是导致机体容易产出破蛋、软壳蛋的主要因素。
内环境紊乱。
由于蛋鸡体温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内环境pH值变大,造成组织代谢加快,并加速衰亡,加之血钾、血钠比例不合理,血浆蛋白、血葡萄糖水平下降,降低饲料利用率,产蛋量减少,出现体质消瘦。
激素调节紊乱。
蛋鸡发生热应激初期,体内肾上腺皮质酮水平增加,但之后逐渐降低。
抑制甲状腺分泌,且活性减弱,造成代谢率下降,生长速度缓慢,使产蛋鸡血浆含有较少的动情素和助孕素,影响性成熟,推迟开产,产蛋量减少。
另外,热应激还会刺激机体分泌产生较多的儿茶酚胺等,导致免疫系统发生损伤,更容易发生疾病。
2. 发病特点该病通常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容易发生,但近年来在早春、晚秋时候也出现发病,其中秋季发病数量要多于春季。
一般来说,蛋鸡主要在凌晨4~5时出现发病,且在临死前会发出一声尖叫,也叫做“半夜鸡叫”,但其他时间也可出现发病。
初产蛋鸡和刚进入产蛋高峰的蛋鸡具有最高的发病率,但近年来开产后的任何阶段都可出现发病,甚至在300日龄时也可出现发病[养殖:/]。
3 临床症状急性热应激。
蛋鸡主要是处于温度条件比较极端的环境中引起,可持续很短时间。
病鸡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大多数会伸颈张口呼吸,双翅下垂;产蛋量降低,蛋型变小,蛋壳变薄,且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所降低,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病鸡往往蹲伏不动,拒绝活动,甚至停止饮水;两喙张开,表现出热性喘息,呼吸急促,能够看到胸廓扩张和收缩明显加快且严重;鸡冠、结膜和肉髯呈紫蓝色。
减少蛋鸡热应激的措施减少蛋鸡热应激的措施蛋鸡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受到热应激的影响,这会导致鸡只的产蛋量下降,甚至引发疾病。
为了降低蛋鸡热应激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饲养条件。
首先,提供适宜的饮水和饲料。
高温环境下的蛋鸡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维持体温和新陈代谢,因此应确保水源的充足和清洁。
同时,饲料的质量也要保证,以满足鸡只的营养需求。
其次,改善鸡舍的通风和散热设计。
鸡舍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新鲜度。
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鸡舍内的空气湿度和温度处于适宜范围。
除此之外,鸡舍的屋顶、墙壁和地面也可以采用隔热材料进行保温,减少外界热量的传导。
同时,合理安排饲养时间和管理方式。
在高温天气下,应尽量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饲喂和操作,以减少鸡只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风险。
在饲养管理方面,应加强对蛋鸡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有异常的鸡只,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此外,还可以通过喷淋和湿帘等方式进行降温。
喷淋系统可以在鸡舍内喷洒微细的水雾,以降低空气温度。
湿帘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通过将水帘置于通风口或窗户前面,使空气经过水帘时被蒸发的水分吸收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最后,定期清洁和消毒鸡舍。
蛋鸡的饲养环境应保持干净和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废料,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滋生。
同时,定期进行鸡舍的消毒工作,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保持鸡只的健康状态。
总之,减少蛋鸡热应激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
通过合理的通风散热设计、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定期的清洁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蛋鸡在高温环境下受到的热应激影响,提高产蛋量和鸡只的健康水平。
几种常见的引起蛋鸡热应激反应的因素及防治措施!
常见的引起蛋鸡热应激反应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1.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会导致蛋鸡体温过高,进而引发热应激反应。
尤其是在夏季炎热天气或没有良好散热设备的鸡舍中,蛋鸡容易受到热应激。
2. 高湿度:高湿度的环境会导致蛋鸡体内散热困难,进而引发热应激。
适宜的湿度范围是50-70%。
3. 过度密集:过度密集的饲养条件会导致蛋鸡之间的竞争激烈,增加了应激的可能性。
4. 营养不均衡:饲料中缺乏关键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等)或者饲料的蛋白质、能量含量不足时,会导致蛋鸡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热应激反应。
防治措施包括:
1. 控制环境温度:在夏季高温天气,可以利用通风设备、遮阳网等措施降低室内温度。
并确保鸡舍内的温度适宜,一般应控制在20-24℃。
2. 控制湿度:合理的湿度范围能够帮助蛋鸡散热,防止热应激发生。
可以通过增设湿帘、喷雾降温等方式控制湿度。
3. 合理饲养密度:确保蛋鸡的饲养密度适宜,减少蛋鸡之间的
竞争和应激。
4. 提供均衡营养:提供均衡的饲料,确保蛋鸡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尤其是关键的维生素、矿物质等。
可以适当添加饲料添加剂来改善饲料的营养成分。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避免饲料变质。
5. 定期检查和观察:定期检查蛋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或受到热应激的蛋鸡,以减少传染和扩散。
请注意,此回答不构成养殖建议或权威指南,对于确切的防治措施应请专业兽医师或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鸡热应激时的代偿反应及其后果鸡的等热区为一狭窄的温度范围,一般认为肉鸡的等热区为10-27℃,蛋鸡的等热区为13-25℃(陈龙,1991)。
当环境温度超过了鸡等热区的上限值时,机体会产生各种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称此现象为热应激。
在这一程中,机体通过各种代偿途径限制产热和增加散热,以达到维持体温恒定的目的,最终导致其生理机能,新陈代谢,免疫机制发生改变,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引起死亡。
现就鸡热应激时各方面变化作一综述。
1.热应激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1.呼吸系统代偿由于禽类的皮肤既无汗腺也无皮脂腺,高温时通过皮肤的蒸发散热相当有限,所以通过呼吸道蒸发散热显得非常重要。
热应激时鸡的呼吸频率加快,可由正常的每分钟20次增加到每分钟120-160次(袁建敏,1998),使通过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增多,从而加快散。
从非蒸发散热的意义看,热喘也是对流散热和传导散热的有效方式。
但由于呼吸频率增快的同时CO2呼出量增多,血液中HCO3-/H2CO3的比值增高,PH值上升,有可能导致发生呼吸性碱中毒(郑卓夫,1992);另一方面,热应激时鸡排出热量的80%是通过蒸发而散失的(Wiernusz et al,1991),致使体液大量丢失,鸡的饮水量急剧上升,因而在高温条件下保证鸡有充足的饮水十分必要(Smith dt al,1987)。
1.2.循环系统代偿热应激时鸡的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扩张,从而使外周循环血量增加、流速加快,加速体表散热。
鸡在行为学上则表现为羽毛蓬松、翅膀伸展,最大程度地增大体表散热面积。
在外周循环血量增加的同时,流经内脏器官的血流量相应减少,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和数量下降(袁建敏,1998),使内脏器官的代谢率下降,从而抑制内脏器官产热。
1.3.消化系统代偿消化系统的代偿主要是通过减少采食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限制产热。
以21℃为参照基准。
温度每上升1℃则采食量下降1.5%,在32-38℃范围内每升高1℃则采食量下降5%。
d o i:10.19369/j.c n k i.2095-9737.2016.07.164肉鸡热应激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赵金波(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双鸭山155811)摘要:肉鸡养殖业正不断转变为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方式,从而导致夏季高温已经变成多种环境因素中具有最大影响的应激因素。
当机体受到热应激源的刺激,鸡群会出现生理反应,即非特异性防御应答,主要表现采食量减少,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减弱,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死亡,损害经济效益,应加强防治。
关键词:肉鸡;热应激;危害;临床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71-011 危害鸡体表没有汗腺,且覆盖丰厚的羽毛在体外,当环境温度在27℃以下时机体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进行散热;环境温度处于27℃时,主要通过呼吸蒸发散热,且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作用更加明显,但如果温度超过机体对高温的适应范围,则发生热应激。
行为异常:肉鸡发生热应激时,呼吸频率加快,被毛散开,大部分出现“啄毛”现象,从而导致“次鸡率”明显提高。
肉鸡往往喜欢伏卧在潮湿或者阴凉的地方。
由于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保护自身,往往会造成羽毛发育不全,出现两侧无毛的现象。
同时,减少活动,增加饮水,食欲不振,排出粪便较湿,有时甚至还会排出“饲料粪”。
免疫力减弱:肉鸡发生热应激,会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造成抑制,导致抵抗力减弱,从而容易感染疾病。
同时,会导致免疫器官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也会抑制体液免疫,导致血液中含有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易发消化道疾病:肉鸡处于热应激,会导致消化道缓慢蠕动,造成食物长时间停留,加之消化道内酶活性减弱,破坏微生态环境,严重损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导致消化率明显下降。
另外,由于肉鸡大量饮水,也会导致营养物质以很快速度通过肠道而影响吸收。
采食量减少:据报道,肉鸡热应激发生会导致采食量降低14%17%,平均增重明显降低。
夏季肉鸡热应激的危害、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作者:程淑娟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热应激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导致畜禽生理机能和体温调节异常而出现的一系列反应。
夏季温度较高,加之肉鸡体型较大、生长速度快、皮厚且皮下存在较多脂肪,使其容易出现发病,从而导致机体采食减少,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病和死亡等,严重时能够直接造成死亡,损害肉鸡饲养业的效益。
关键词:夏季;肉鸡;热应激;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暑降温;电解质平衡;抗热应激药物中图分类号:S858. 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057-011 危害肉鸡适宜在温度为18~24℃的环境中饲养,此时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辐射、传导以及对流散发,还可通过粪便、呼吸道等途径散发,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确保体温正常,由此可使机体饲料利用率高,快速生长,死亡率下降。
当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肉鸡就开始发生热应激,此时会张口呼吸,大量饮水;当温度达到38℃以上时,体热无法有效散发、传导,此时体温就很可能从正常的41℃升高至44℃,容易发生死亡。
影响机体生理生化。
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鸡的体温也会逐渐升高,此时会导致心跳过快,血压降低,呼吸加速,喘息明显,严重时甚至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血液pH值增大,血钠含量增多,血钾含量减少,钠钾比例异常,同时血液中葡萄糖、总蛋白质、白蛋白以及球蛋白水平下降。
另外,肉鸡发生热应激时,会通过提高葡萄糖异生作用以及脂肪和蛋白质的异化作用,使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
此外,热应激还会造成鸡内分泌紊乱,且在初期即可使肾上腺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但随着应激时间延长却会日渐降低;机体减少分泌甲状腺素,且活性降低,造成代谢率下降。
影响采食量和生长速度。
肉鸡通常在温度为18~24℃的环境下饲养,生长速度较好,其饲料转化率较高。
但在环境温度达到26℃以上时,肉鸡采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开始减慢。
热应激对畜禽的危害与防治措施热应激可导致家禽的采食量和产蛋率下降,蛋重减轻,破损率提高,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禽群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甚至大批死亡,肉禽生长停滞,料肉比明显增大,上市前死亡的禽5%与热应激有关;热应激能使家畜采食量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日增重缓慢或生长停滞,泌乳量降低,繁殖性能下降等。
故热应激可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如何减轻热应激的不良影响,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成为很多养殖业主非常关注的问题。
热应激的发病特点鸡热应激多发于舍温超过32℃,通风不良、卫生条件较差的鸡舍,热应激的严重程度随舍温的增高而增大,当舍温超过39℃时,就可迅速大批死亡。
猪热应激多发于舍温超过30℃,通风不良、粪便清扫不及时的猪场,导致采食量下降,饮欲增加,体内积热,狂躁不安,中枢神经机能紊乱,后期精神委靡,饮食废绝,严重脱水,四肢无力,或倒地不起,舌外伸,舌色苍白。
应激对动物机体的影响对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热应激时采食中枢的兴奋受到部分抑制,而消化道充盈度增加,为加速散热、减少积热而增加饮水量,使采食量进一步减少。
减少采食量是动物在高温条件下保持机体热平衡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在21℃~30℃范围内,气温每上升1℃,采食量下降1.6%,在32℃~38℃范围内,气温每上升1℃,采食量下降4.6%。
对畜禽呼吸和血液循环的影响热应激时,畜禽呼吸频率加快、心律提高、血液循环加快、外周血管扩张,身体外表、上呼吸道和腹部肌肉中的血液量增加,使体内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受到限制。
由于呼吸过度,体内的CO2排出量过多,导致血液H+和HCO3浓度降低,pH值升高,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症状,从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这是造成蛋禽卵巢和输卵管血液供应量减少,软壳蛋、破壳蛋及肉鸡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对动物内分泌的影响热应激引起体内内分泌的生理失调,这是造成蛋鸡和母畜生产性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温导致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RH)和垂体前液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所以促卵泡激素(PSH)、促黄体激素(LH)和催乳激素(LTH)生成减少,雌二醇的分泌率明显降低,从而影响了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和排卵数的减少。
疫病防制经产母猪断奶后20天不发情,有效率可达40%~52%。
3.3用法与用量肌肉注射,一次量,猪1头份,使用前用所提供的专用稀释液5mL配制。
3.4注意事项P.G600应于8~15℃避光贮存;配好的产品应在12小时内用完。
4特别注意母猪不发情是由营养、疾病、环境条件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应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营养平衡的日粮(包括蛋白质、能量、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应加强运动、防止应激。
应优先采用公猪诱情、合圈、并圈等措施,最后一招才是使用激素疗法。
在应用P.G600或血清促性素(PMSG)等促性腺激素时,一定要针对经产母猪断奶后20天仍不发情或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仍不发情的情况才使用,而繁殖周期正常的母猪不可采用任何激素进行促进发情配种。
据笔了解,有的猪场,为加快生产速度,对正常后备母猪采用P.G600等促进发情配种,结果分娩率不足50%,且出现大量母猪“假妊娠”,损失惨重。
■DH1热应激对家禽危害的机理环境气温超过家禽适温值,理论上在超过32℃时,家禽会表现一系列生理与行为的严重应激,包括热喘息,心率加快,循环血液重新分布,体内氧化过程加剧,粪尿排泄增加,血浆中钠、蛋白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异常,尤其是皮质酮分泌增加,神经兴奋性增加或抑制等。
这些生理变化过剧时,将对家禽导致下述种种危害甚至死亡[1]。
(笔者经验:30日龄以后肉鸡夏季极限温度30℃)1.1热喘息适当的热喘息可增加体热的散发,但是过度的喘息将会致使CO2排出过量,血液中CO2分压下降,pH值上升,诱发碱中毒;如果代偿性热喘息后期,呼吸中枢抑制,体内积聚过量H2CO3又可能导致酸中毒。
在标准化鸡舍因为长期使用风机水帘导致鸡长期趴在网床上,饮水量和采食营养补给不够最容易形成“酸中毒”。
此外,热喘息可损伤呼吸道黏膜(俗称“热呼噜”),造成呼吸道充血、出血,继发病原感染。
1.2心率加快由于热应激和热喘息(浅呼吸)导致血液中含氧不足,心率代偿性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导致脑颅内压升高、充血甚至出血、昏厥;心率过速之后带来心衰,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肺瘀血、水肿,机体缺氧和酸中毒。
鸡的热应激是指鸡对热应激源的非特异性防御应答的生理反应,是机体防御机能克服热应激源的不良作用,也可以理解为鸡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及生理功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反应。
导致鸡的免疫机能、防御机能和生产力下降,造成伤残、虚脱、衰竭、死亡等不良后果,并易诱发各种疾病,危害养鸡业,是一种“全身适应性综合症”。
热应激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多见于集约化、规模化、高密度饲养的鸡群。
因此,研究和实践鸡热应激的防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饲养管理1、炎热季节检查鸡舍内饮水设置是否满足鸡群所需,必要时增加饮水器具,确保每只鸡随时饮到新鲜清凉的自来水或深井水。
2、炎热季节降低饲养密度。
作为肉鸡来讲,饲养方式为网上架养的鸡舍,每平方米饲养8只左右;地面平养的鸡舍每平方米饲养6只左右。
3、改变饲喂时间,尽量在清晨8点以前及下午5点以后饲喂,以增加采食量。
4、尽量减少日常管理中的应激,如:转群、疫苗接种、断喙、突然换料、鸟兽侵入鸡舍、陌生人进入鸡舍、饲养员换穿不同颜色的服装等造成的应激。
二、搞好环境控制1、鸡舍建筑不能太矮,并应尽可能座北朝南,开设足够的通风孔,鸡舍周围适当种植树草。
2、夏秋高温季节,安装必要的通风降温设施,如:风扇、排气扇、水帘等。
有条件的鸡舍可采用湿帘加纵向通风的通风系统;小规模饲养场可采用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薄膜管(浇灌农田用薄膜管)均匀放置在鸡舍地面上,据鸡舍宽度合理放置成几行,然后向管内灌满凉水即可。
30分钟至1小时后放出后再重新灌满凉水,这样可有效降低鸡舍内温度。
3、屋顶喷成白色漆或白色水泥,以减少热量吸收,并在炎热天气定时向屋顶喷洒凉水。
4、及时清除鸡舍内粪便,以防止舍内有害气体的产生。
5、夏秋季节加强卫生消毒、灭蚊、灭蝇、驱虫等工作,以防止白冠病及其他疾病的感染。
三、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提高饲料中的能量和必需氨基酸水平。
高温季节鸡的采食量减少,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虽可弥补采食量不足而导致的蛋白质摄入量的减少,但是蛋白质代谢产生的热增耗较多,并易造成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
目录1调控舍内环境 (1)2加强饲养管理 (1)3改善营养供给 (2)4及时对症治疗 (2)鸡热应激防控措施热应激,也称中暑是指环境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导致鸡体内温度急剧升高而发生生理机能紊乱。
正常情况下,鸡只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维持体内的代谢平衡和正常生产性能。
炎热夏季,如果管理不当,会使鸡只处于热应激状态,表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免疫机能降低、体重降低、死亡率增高等,严重时会发生中暑,甚至批量死亡,给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因此,在存在热应激隐患时必须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消除或减少热应激对鸡只的不良影响,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1调控舍内环境在鸡场内适当种植树木,如在距离鸡舍2~3米处种植生长迅速的树木,减少阳光对鸡舍的直射,或栽植爬山虎等攀援类植物以隔热。
同时,还可在鸡舍周围空地种植草皮,营造鸡场内的小生态气候。
建造鸡舍时,可将舍顶增厚或设置气楼或隔热层,墙体加厚或设置夹心墙,屋檐超出墙体1米。
将鸡舍墙面及舍顶涂成白色,以增加反射、减少吸热量,避免舍温大幅度升高。
密闭式鸡舍,采用纵向通风降温法,同时实施湿帘降温;在舍顶架设喷水管道,鸡笼顶部安装喷雾装置,对鸡笼及鸡体进行喷水、喷雾降温;没有条件的可采用背负式或手压式喷雾器对鸡体喷雾降温。
如是开放式鸡舍,可打开所有门窗,并适当增加风扇的数量;在中午太阳辐射最强时在舍内地面泼洒冷水,也可用带消毒液的冷水在舍内喷雾降温;在鸡舍窗上搭遮阳帘或悬挂半透光黑帘。
简易鸡舍。
可在鸡舍顶部覆盖石棉瓦、草帘、稻草、秸秆等隔热材料,并在运动场内搭建凉棚。
2加强饲养管理在盛夏来临前,根据饲养方式和鸡只的体重、日龄以及抗热应激能力,结合转群、并群、淘汰等进行适当疏群,确保养殖密度合理。
保证饲料新鲜、无酸败、无霉变。
避开高温时间喂料,可在早晨7:00前、傍晚6:00后或夜间相对比较凉爽的时间进行饲喂,白天少活动、多休息。
但需注意,傍晚7:00~9:00是鸡发生应激死亡较高的时间,此时不宜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