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观测网络_
- 格式:pdf
- 大小:101.20 KB
- 文档页数:3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翟璐;倪国江【摘要】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成为感知海洋的基础性重点建设工程,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防治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国外先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的现状,从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及共享机制和预报服务四方面总结其建设的特点,结合我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认为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沿海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料共享和海洋预报方面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海洋观测系统;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和共享机制;海洋预报服务【作者】翟璐;倪国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17海洋观测是关注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基本途径。
在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建设起步晚,观测能力仍显薄弱,无法满足“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
为加快提升海洋观测与预报能力,认真总结其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及共享机制和预报服务等方面的建设特点,借鉴国外先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经验,对于推进“透明海洋”工程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概况近几十年,全球海洋观测已从不连续的船基或岸基考察转变成连续原位实时观测。
沿海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发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海洋观测,综合运用卫星、飞机、船舶、水下滑翔器、浮(潜)标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海洋地质、海洋生物资源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长期、连续地观测[1]。
物联网船舶与海洋监测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 答题日期: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物联网在船舶领域的应用,以下哪个是主要功能?( ) A. 提高船舶航行速度 B. 降低船舶燃油消耗 C. 提高船舶安全监测 D. 扩大船舶载货量 2. 下列哪种传感器常用于海洋监测?( ) A. 温度传感器 B. 压力传感器 C. 湿度传感器 D. 深度传感器 3. 物联网船舶的主要特点是?( ) A. 高速航行 B. 低耗能 C. 智能化监测与控制 D. 载重量大 4. 以下哪项是物联网在海洋监测中的优势?( ) A.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效率 B. 降低海洋污染 C. 实现远程监控 D. 降低海洋科研成本 5. 下列哪个技术不属于物联网船舶的核心技术?( ) A. 传感器技术 B. 通信技术 C. 自动驾驶技术 D. 超导技术 6. 物联网在海洋监测中,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 A. 有线传输 B. 无线传输 C. 光纤传输 D. 卫星传输 7. 以下哪个是物联网船舶的主要应用场景?( ) A. 远洋航行 B. 内河航运 C. 渔业捕捞 D. 海上娱乐 8. 海洋监测中,哪种设备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远程实时监测?( ) A. 海洋浮标 B. 海底光缆 C. 海洋卫星 D. 海上气象站 9. 以下哪项是物联网海洋监测的主要任务?( ) A. 海水温度监测 B. 海水盐度监测 C. 海洋生物资源监测 D. 海洋灾害预警 10. 在物联网船舶中,哪种设备可以实现对船舶设备的智能控制?( ) A. 传感器 B. 通信设备 C. 控制器 D. 显示器 11. 以下哪种通信技术适用于物联网海洋监测?( ) A. 2G B. 3G C. 4G D. 5G 12.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 A. 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显示 B. 数据采集、处理、传输、显示 C. 数据传输、处理、显示、控制 D. 数据处理、显示、控制、传输 13. 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以下哪种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 ) A. 遥感技术 B. 无人机技术 C. 卫星通信技术 D. 水下传感器网络 14. 以下哪个不是物联网船舶与海洋监测的关键技术?( ) A. 数据采集技术 B. 数据传输技术 C. 数据存储技术 D. 数据压缩技术 15. 以下哪种设备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 A. 海洋观测卫星 B. 海上风力发电设备 C.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 D. 海上光伏发电设备 16. 在物联网船舶中,以下哪个系统负责实现船舶的智能导航?( ) A. GPS系统 B. GLONASS系统 C. 北斗导航系统 D. 惯性导航系统 17. 以下哪个不是物联网海洋监测的主要目的?( ) A.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效率 B. 降低海洋污染 C.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D. 增加海洋科研成本 18. 以下哪个是物联网船舶安全监测的关键技术?( ) A. 船舶动力系统监测 B. 船舶结构健康监测 C. 船舶货物状态监测 D. 船舶燃油消耗监测 19. 以下哪个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监测?( ) A. 声学技术 B. 光学技术 C. 磁学技术 D. 电学技术 20. 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以下哪种设备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连续、自动监测?( ) A. 海洋浮标 B. 海底观测网 C. 海洋卫星 D. 海上气象站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 A. 数据采集 B. 数据处理 C. 数据传输 D. 船舶动力系统 2. 物联网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能够带来哪些好处?( ) A. 提高监测效率 B. 降低人力成本 C. 增强数据准确性 D. 减少海洋资源开发 3. 以下哪些技术属于物联网船舶的核心技术?( ) A. 传感器技术 B. 通信技术 C. 云计算 D. 超导技术 4. 物联网海洋监测中使用的传感器可以监测以下哪些参数?( ) A. 温度 B. 盐度 C. 深度 D. 船舶航速 5. 以下哪些设备可以用于物联网海洋监测?( ) A. 海洋浮标 B. 海底观测网 C. 海洋卫星 D. 船舶无线电 6. 物联网船舶在航行中可以提供哪些类型的监测?( ) A. 船舶位置 B. 船舶状态 C. 航道信息 D. 天气预报 7. 以下哪些是物联网海洋监测的主要任务?( ) A. 海洋资源调查 B. 海洋环境监测 C. 海洋灾害预警 D. 海洋科学研究 8. 物联网海洋监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数据传输?( ) A. 信号干扰 B. 传输距离 C. 天气状况 D. 传感器类型 9. 以下哪些技术可用于提高物联网船舶的安全性?( ) A.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B. 防碰撞系统 C. 火灾报警系统 D. 船舶动力监控系统 10. 物联网海洋监测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 A. 数据采集 B. 数据传输 C. 数据分析 D. 数据存储 11. 以下哪些是物联网船舶的主要优势?( ) A. 提高航行效率 B. 降低运营成本 C. 增强安全性 D. 扩大船舶吨位 12. 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哪些设备可以提供远程实时数据?( ) A. 海洋浮标 B. 海底观测站 C. 卫星 D. 海上气象站 13. 以下哪些技术对于物联网船舶与海洋监测至关重要?( ) A. 无线传感网络 B. 大数据分析 C. 云计算服务 D. 物联网安全 14. 物联网船舶与海洋监测的数据传输可以采用以下哪些方式?( ) A. 卫星通信 B. 无线电通信 C. 光纤通信 D. 有线通信 15.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物联网海洋监测设备的性能?( ) A. 电池寿命 B. 传感器精度 C. 设备耐腐蚀性 D. 设备尺寸 16. 物联网海洋监测中,哪些技术可用于海洋生物的监测和保护?( ) A. 声学监测 B. 光学监测 C. 生物传感器 D. 卫星遥感 17. 以下哪些是物联网船舶智能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 ) A. GPS B. 北斗导航 C. 电子海图系统 D. 船舶自动控制系统 18. 物联网海洋监测对于以下哪些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A. 海洋环境保护 B. 海洋资源开发 C. 海上交通管理 D. 海洋科学研究 19. 以下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物联网海洋监测系统?( ) A. 海上搜救 B. 海洋石油勘探 C. 海洋旅游 D. 海上风力发电 20.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监控系统可以用于以下哪些方面?( ) A. 船舶设备维护 B. 船舶能效管理 C. 船舶安全监控 D. 船舶货物管理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 物联网船舶通过_______技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 ) 2. 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_______是获取海洋数据的重要手段。( ) 3.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监控系统主要依赖于_______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 4. 为了提高物联网船舶的安全性,常采用_______系统来避免碰撞事故。( ) 5. 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_______是用于长期、自动监测海洋环境的重要设备。( ) 6.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导航系统通常包括_______和电子海图系统等组成部分。( ) 7. 传感器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的作用是_______。( ) 8. 通过_______技术,物联网海洋监测可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监测和保护。( ) 9. 物联网海洋监测的数据处理涉及到数据的_______、分析和存储等环节。( ) 10. 在物联网船舶中,_______系统可以实现对船舶设备的智能控制和监测。( )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 物联网船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航行速度。( ) 2. 物联网海洋监测只能通过有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 3. 在物联网船舶中,GPS系统是唯一用于船舶导航的技术。( ) 4. 物联网海洋监测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 5.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监控系统不需要进行数据存储。( ) 6. 传感器在物联网海洋监测中只需要监测温度和盐度等参数。( ) 7. 物联网海洋监测可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实时监控和预测。( ) 8. 物联网船舶与海洋监测的数据传输不会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 ) 9. 物联网船舶的智能监控系统只能用于大型船舶,不适用于小型船舶。( ) 10. 物联网海洋监测对于提高海洋科研成本是无效的。( )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请描述物联网船舶的主要功能及其在航运业中的应用。
海洋信息工程在海洋气象中的应用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其气象状况对于全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海洋气象的研究和预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海洋信息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海洋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了信息技术、海洋科学和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致力于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海洋环境和气象相关的信息,以提高我们对海洋气象的认识和预测能力。
在海洋气象观测方面,海洋信息工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的海洋气象观测手段往往受到人力、物力和观测范围的限制,难以获取全面、准确和实时的海洋气象数据。
而现代的海洋信息工程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大范围、全天候地监测海洋表面的温度、风速、海浪高度等参数。
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各种传感器,我们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海洋气象图像和数据,为海洋气象研究和预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浮标观测系统也是海洋信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浮标分布在海洋的不同区域,能够实时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海流速度、风向风速等多种气象和海洋参数。
浮标通过卫星通信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回陆地的控制中心,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海洋气象的变化情况。
海洋信息工程中的传感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新型的传感器能够更加精确地测量海洋气象参数,并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稳定性。
这些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气象观测平台、船舶气象观测设备以及海底观测网络中,大大提高了海洋气象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海洋信息工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气象观测所获取的数据量巨大且复杂,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才能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高性能的计算机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成为了处理这些数据的有力工具。
通过数据同化技术,将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式相结合,可以提高海洋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数据挖掘技术也在海洋气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规律,例如海洋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的趋势等。
日本海洋实时监测系统DONET简介申中寅【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观测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也方兴未艾.而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的成功先例,为我国相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及借鉴.其中日本海底有线实时监测系统DONET始建于2011年,专注于海底地动―水压信号的高效采集,旨在监视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事件.本文主要介绍DONET的硬件布局、搭建流程以及科研产出情况,并简要介绍我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基本信息.【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7页(P34-40)【关键词】海底观测网;DONET;日本南海海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作者】申中寅【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引言伴随海底通讯产业的发展,水下供电及数据传输技术日趋成熟,海底有线实时观测成为继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之后新兴的海洋调查方法。
其搭建方式大致可分为既有线路改造和新系统架设两种。
前者主要基于20世纪90年代停用的太平洋海底通信线缆,如美国的 H2O(Hawaii-2 Observatory)和日本的 GeO-TOC (Geophysical and Oceanographical Trans-Ocean Cable)。
后者则以加拿大NEPTUNE系统(North-East Pacific Time-Series Undersea Networked Experiments)为代表,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所规划建设的一系列海底有线观测项目[1]。
NEPTUNE以陆基台站为起点沿海底向外洋延伸通信供电线缆,后者藉由特定连接装置搭载一系列固定观测仪器(搭载化学传感器及水样采集装置的自动升降浮标、流向流速计、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声波层析成像仪和浮游生物相机)和海底接地型观测仪器(海底观测平台、地震仪和重力仪)。
海底有缆观测站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设计与海底运行验证高世阳;李智刚;孙凯【期刊名称】《海洋技术学报》【年(卷),期】2017(036)003【摘要】文中设计了一套用于海底观测网的信息采集系统。
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触发和定时驱动相结合的通过光网传送IP包的信息监控系统运行机制;提出了由岸站监控中心层、光传输主干层、海洋数据采集层组成的监控和信息采集监控系统总体构架;设计了通讯控制策略及自定义的通讯协议。
采用该信息采集系统的海底观测网在试验海域进行了海底布放。
经过8个月的海底连续运行,数据采集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正确地采集海洋传感器和自身系统运行数据。
【总页数】6页(P34-39)【作者】高世阳;李智刚;孙凯【作者单位】[1]海军装备部驻天津地区防救军事代表室,天津300042 [2]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6;;[1]海军装备部驻天津地区防救军事代表室,天津300042 [2]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6;;[1]海军装备部驻天津地区防救军事代表室,天津300042 [2]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15【相关文献】1.德新型海底观测站可实现大面积长时间观测解决了海底观测中不能同时兼顾时域和空域的难题 [J],2.德新型海底观测站可实现大面积长时间观测解决了海底观测中不能同时兼顾时域和空域的难题 [J],3.海底有缆观测站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设计与海底运行验证 [J], 高世阳;李智刚;孙凯4.自主式深海海底溶质通量原位观测站研究进展 [J], 于新生;阎子衿;朱明亮;李栋;姜子可;崔尚公5.海底观测网的建立和运行所带来的挑战、效益和机遇--以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网为例 [J], Christopher R. Barnes;Mairi M. R. Best;Fern R. Johnson;刘丽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观测技术现状综述I. 前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 海洋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II. 海洋观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海洋观测技术以及它们的原理。
这包括浮标、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等。
- 解释不同技术之间的优缺点、精度和适用范围。
III. 海洋观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讨论海洋观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这包括海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
- 重点讨论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IV. 海洋观测技术在气象和海洋预报中的应用- 围绕海洋观测技术在气象和海洋预报中的发展展开。
这包括海洋风、海浪、温度和水位等参数的监测。
- 描述现有技术在预测飓风、气旋、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V.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评估当前海洋观测技术的限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讨论挑战,包括高成本、数据质量和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等。
同时,建议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
VI. 结论- 总结现有的海洋观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 强调海洋观测技术对于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不同的海洋环境变化,包括海表温度上升、酸化程度增加和沉积物的增加,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地球,造成生物相的变化,同时也威胁到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现状和未来演变情况,成为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目标。
海洋观测技术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空间、时间和不同深度上监督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预测气象变化、自然灾害等重要信息。
今天,浮标、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
海洋论坛▏物理海洋传感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海洋观测技术作为海洋科学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预警海洋灾害、保护海洋环境、加强国防建设、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各种观测要素的感知、采集、转换、传输和处理的功能器件,传感器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863”计划支持下,我国的物理海洋传感器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关键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并已向深海观测和海底观测方向发展。
我国物理洋观测传感器的进步,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形成了物理海洋传感器技术装备的生产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和国家海上安全保障,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海上生产作业、海上军事活动、海洋防灾减灾与海洋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作为基础海洋环境数据的海洋物理参数信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材料、电子、卫星通讯等技术不断突破,近年来世界海洋动力传感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而推动海洋监(观)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⒈ 国外发展现状及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物理海洋传感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已有多个品牌、多种类型、适应于不同平台应用的物理海洋传感器产品。
其中,在温盐深传感器方面,美国海鸟(Sea-Bird)公司的产品一直居于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美国FSI、IO、YSI,加拿大RBR,日本亚力克(Alec)和意大利IDRONAUT等公司也有CTD传感器产品。
美国洛克马丁斯皮坎公司和日本鹤见精机公司联合,垄断了投弃式剖面测量设备的市场。
在潮位仪方面,美国Aquatrak公司的声学潮位传感器产品和WaterLOG 公司的雷达潮位传感器产品世界知名,英国RS Aqua和日本、荷兰等国的公司也生产潮位传感器。
在海流计方面,挪威安德拉(AADI)、美国RDI、Sontek/YSI、Nortek等公司的产品市场销量很大。
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说明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2)2.1 国家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2)2.2 适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2)2.3 完善现行海洋生物多样性观测标准的要求 (3)3 国内外海洋观测系统及相关标准制定情况 (3)3.1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 (3)3.2 国内海洋生态环境观测网络 (8)4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1)4.1 基本原则 (11)4.2 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12)4.3 技术路线 (12)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14)5.1 适用范围 (14)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4)5.3 术语 (14)5.4 观测范围、对象和原则 (14)5.5 观测内容与方法 (15)5.5.1 生物要素观测 (15)5.5.2 环境要素观测 (16)5.5.3 威胁因素观测 (16)6 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16)7 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17) 《海洋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观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根据《关于征集201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环办科技函〔2017〕824号),原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科技标准司下达了《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与观测标准》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2018-46。
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加。
1.2 工作过程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是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20世纪90年代初就较早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在生物多样性观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号)的有关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组。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与方法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方法是指用于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连续和定量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海洋环境监测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预测和应对海洋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常用的监测方法。
一、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是由监测设备、观测站点、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以及各种监测项目组成的系统。
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和仪器,用于测量海洋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光强等参数,以及海洋底质的颗粒物、有机物含量等。
观测站点是指分布在不同海域的固定观测点,通过布设在这些点上的传感器和仪器来进行实时监测。
连续、定量、实时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传输到监测中心或相关机构,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提供给用户。
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合理布局对于监测海洋环境的全面与准确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可以布设观测站点在海洋中不同的位置,如近海、中海和远海区域。
观测站点的布置应该兼顾空间分布均匀性和监测点密度。
同时,观测站点的建设与运维工作也需要具备高度的可持续性。
二、常用的海洋环境监测方法1.传统采样分析法:传统采样分析法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通过采集海洋水样或底质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来获得环境数据。
传统采样分析法适用于对特定物质或参数进行分析的场景,如水质监测中的pH值、盐度、营养盐等参数的测定,以及海洋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海洋遥感监测法:海洋遥感监测法利用卫星、飞机等载荷携带的遥感仪器,通过接收和处理遥感数据来获取海洋环境信息。
常用的海洋遥感监测方法包括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海洋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可用于监测大范围海域的水温、叶绿素浓度、海浪高度、水色等参数的变化。
3.海洋传感网络监测法:海洋传感网络监测法是利用分布在海洋中的传感器和仪器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