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历史散文

14历史散文

14历史散文
14历史散文

第三章历史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变迁。对人类生活的记载包括实物、图像、文字等都是历史的记录。文字的历史记录虽然不能代替客观存在的鲜活的历史,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重要的材料,我国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就是文字的历史记录的一部分。

关于文字的产生有所谓伏羲造书契和仓颉造字说[1],但至今可考的大量较早的文字的历史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文字就是记载商代人占卜情况的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战争、疾病、灾祸、农耕、风雨、狩猎等许多方面,文辞虽短小质朴,但也反映了卜者的思想情绪,一些较完整的卜辞还具备了散文的叙事要素。

历代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人们称之为“金文”,又因其大多铭刻在礼器(如鼎)和乐器(如钟)上,故旧称其为“钟鼎文”,内容多为锡命、征伐、约契、祀典的记录。商周代铜器铭文比甲骨文更多地表现了统治者意志和历史的人生的主题意识,主要表现在铜器是统治阶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铜器上镂刻铭文,目的是纪念统治阶级的祖先,歌功颂德,记载人生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求永远传世。《礼记·祭统》云:“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左传·襄公十九年》臧武仲对季孙云:“……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从文辞上来说,商代的铭文与甲骨文相类简单短小,而西周铭文最为整齐繁富,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497字,是目前所见最长的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告诫赏赐毛公的言辞,侧重于记言。虢季子白盘铭记述了虢季子白与玁狁作战获胜,“折首五百,执讯五十”,向周王报捷获赏的情形,有一定细节描绘,且用韵文,反映出早期文章的形态。

历史散文的发展与我国古代“史”的设置密切相关。史主要从事宗教活动和担任起草和记载保管文献活动。从文字结构上看,“史”是会意字,《说文解字》:“史,从又持中。”章炳麟解释“中”字,“︱”是“以笔引书”,“口”象“册”形[2],即将文字书写于册。传说夏有太史终古,商有内史向挚(《吕氏春秋·先识》),周代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左史、右史等分工,见于《周礼·春宫》、《礼记·玉藻》。王国维证明“史”不止是一种官职,而是担任起草文件,宣读文件,记录某些活动,保管各种官文书,主持一些宗教活动等工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权力[3]。史虽是官方文献的记录者,但由于其分工的不同,如《礼记·玉藻》所言,帝王之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史官个人在史识、史德、史学、史才上的差异,因而导致了他们所撰写的史书不仅有详于记事、详于记言的差异,而且在思想境界、风格样式、叙事笔法上也呈现了多样化。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先秦历史散文在不同的阶段也呈现了不同的历史风貌和语言风貌。

《尚书》亦称《书》,西汉以后称为《尚书》。汉儒尊之为经,故又称《书经》。“尚”即“上”,《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尚书》据传为孔子编定,原为一百篇,今存较为可靠的为《今文尚书》二十八篇[4]。《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但其中《虞书》《夏书》“是否为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辨伪书》)一般学界认为比较可信的是商、周之书。《尚书》的内容时间上与甲骨文、铜器铭文相近,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结构和规模,更具散文的特征。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点明《尚书》为上古时王者之言的汇编,揭示《尚书》主要是记言的特点。故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通·六家》中概括了《尚书》记言的六种主要文体,“盖《书》之所主,本于号命,所以

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5]《尚书》的语言虽然如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云“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艰深古奥,但一些篇章记言仍能做到口吻毕肖,神情如见。《盘庚》三篇是《商书》的代表,商王盘庚欲迁都于殷,遭臣民反对,盘庚审时度势,在迁殷前后进行了三次讲演以说服臣民。全文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数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盘庚向臣民们发号施令的声口神情。为了说明问题,盘庚用了一些贴切形象的比喻,“若颠木之有由蘖”,砍倒的树木又长出新芽,把旧都比作“颠木”,把新都比作“由蘖”;“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将自己的威严比作爟火,将同心戮力比作如网在纲有条不紊和尽力耕耘终有收获。接连三比,形象生动。再如揭示流言惑众之影响“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以及不听劝诫,“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象乘舟不渡坐待船朽一样,比喻都很恰切。

《周书》中收录的是周初至春秋前期的文献,文字较《商书》更流畅成熟。《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的言论,围绕“所其无逸”,“知小人之依”的中心论题反复论证,据题抒论,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秦誓》是秦穆公伐郑兵败后的追悔自责之词,语意恳挚,痛切自剖,口吻毕肖。记事如《顾命》将成王临终嘱托,康王册命而立的过程和场面,诸侯朝享的礼仪叙述得井然有序,历历分明。《金滕》记叙了周公忠贞,金滕藏书,成王信谗而猜忌周公,天雷示警,成王启书打消疑虑的过程,情节离奇曲折,为后世许多故事所本。

《尚书》中的一些名句亦常为后人引述,如《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对后世诗乐理论影响甚大。《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成为有道讨无道的传檄之语。《牧誓》中的“‘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后演为成语。《无逸》中周公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中“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都成为后世君子修身治道的名言。

《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称,《墨子·明鬼》曾提及周、燕、齐、鲁皆有《春秋》,并云“吾见百国春秋”,但这些史书皆已亡佚,今天我们所说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史书的专称。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纲目式的记事方式,仅以一万六千余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及日食、地震、水旱灾等自然现象。它只是标题式记述时、地、人、事,缺少对人物性格、行为、事件前因后果具体的描述,却将对人物、事件褒贬评判寓于记事之中,采用是否记叙、或选择排比顺序以及以含蓄谨严的“微言”蕴含着尊周礼、定名分、别尊卑、辨华夷的所谓“大义”的写法来叙述史实,被人称作“春秋笔法”[6]。司马迁曾指出“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左传·成公十四年》举君子曰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被后人指为《春秋》义法的五条标准[7]。“春秋笔法”被后人无限夸大为字字寓褒贬,处处有大义。但也遭到了后代有识之士的谴责,“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此之谓欺人之学。”(宋郑樵《通志·灾祥略》)。“春秋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理论依据,对后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春秋》文句过于简短且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解释《春秋》的著作,较著名的有先秦时产生的《左传》和汉代写定的《公羊传》和《谷梁传》,被人称作“《春秋》三传”。《公羊传》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至汉景帝时由公羊高后人公羊寿及其弟子胡

母生写定。《谷梁传》为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至西汉时,传其学之人将它写定。公羊高与谷梁赤皆为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公羊》《谷梁》主要从不同角度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即所谓“书法”,也即“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对《春秋》史实增补不多。《左传》则是叙事生动,史实丰富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

第二节《左传》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前人认为它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为鲁国人左丘明[8]。近人以为非一人一时之作,于战国初编定成书。《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并附记灭智伯之事(前454)。全书分六十卷,共十八万多字。《左传》以详细丰赡的史料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各方面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

《左传》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是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的客观反映,在记述中和它所创设的“君子曰”、“君子是以知”等议论中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贯穿于整部《左传》中的思想是重礼和重民[9]。礼是周代宗法社会为维护统治秩序以及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君国大事、外交往来、宗庙祭祀、人际交往中都必须受礼的约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桓公二年);“治兵于庙,礼也”(庄公八年);“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庄公三十一年)。甚至两军交战,君子也坚守尊卑之礼。齐晋鞍之战,晋军将领韩厥赶上已败逃的齐顷公战车“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成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将郤至多次与楚共王相遇,“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成公十六年)。“这种使后世很难理解的情形,正是反映了表现等级尊卑的礼是维护这个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较之两国之间一时性的矛盾要更为重要[10]”。

商代和西周神权天命观往往与王权君命连为一体。春秋时王权削弱,神权天命观念也发生了动摇。一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民为邦本,对于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重民比之神权天命更为重要。最为人所道的是桓公六年随国季梁论民为神主:“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在神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动摇后,进而至于在君、民关系上也强调重视民之作用。“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国君是以镇扶其民”(昭公二十五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哀公元年)。《左传》对于那些灭绝人性、野蛮残忍的统治者给予谴责和揭露:“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公二年)。对以人祭祀和殉葬,司马子鱼批评道:“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僖公十九年)《左传》表现出的重民思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左传》虽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它的叙事、写人和记言上。叙事尤其是成功地描写战争是其显著的特点。据统计,终春秋之世,各种类型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十四次[11]。《左传》却能做到绝无雷同。《左传》的作者往往能抓住各次战争的特征,对史料进行精心选择、剪裁、组织、安排,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写法来突出这些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同写战争的胜负之因,由于抓住了不同特征,因而也各显其貌,异彩纷呈。如写秦晋韩之战先言秦伯为何伐晋: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

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

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不籴。故秦伯伐晋。(僖公十五年)

列数晋背秦四条罪状,指出秦军是正义之师,是有道伐无道,揭示了战争的性质。宋代洪迈指出“观此一节,正如狱吏治囚,蔽罪议法,而皋陶听之,何所伏窜,不待韩原之战,其曲直胜负之形见矣”(《容斋随笔》卷六《左氏书事》)。

再如写秦晋殽之战,不作正面描写战事,而用“蹇叔哭师”、“王孙满观秦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等一系列故事写秦军处处受阻,遂将秦军出师不义以及劳师袭远的战略错误显露出来,预示秦军必败的结局。

晋楚鄢陵之战,先双管齐下分别写了晋、楚两国各自内部意见不一,皆无必胜的因素,而楚王与手下缺乏战争经验与作战的决心,主帅子反有才能却又饮酒误事,使楚仓皇败退,晋获意外的胜利。其中有一段这样描写楚王与伯州犁观晋军阵容的情形:

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

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成公十六年)

这段写了鄢陵之战前晋军频繁调度部署情形,采取第三人称限知角度,由事件中心主角楚王与伯州犁的对答将其目中所见叙出,这样写法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楚王昏庸无知、不经战事、张皇失措的情态,为后面写子反醉酒,楚王言:“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乘夜逃走埋下了伏笔。

同为论战,曹刿论战(齐、鲁长勺之战)与子鱼论战(宋、楚泓之战)看似相近,其实不同。长勺之战战前曹刿向鲁庄公分析国情,主张取信于民。庄公采纳了其言。战时曹刿把握了反攻以及追击的时机,指挥鲁军击溃了齐军。战后补叙曹刿向庄公讲述胜利的原因。泓之战战前子鱼谏宋襄公不宜伐郑,宋襄公未听。战时,劝襄公乘楚未济、未成列两次战机出击,未被采纳,宋败。战后,宋襄公满口仁义为自己辩解,而子鱼则逐条进行反驳,又开始了新的口水仗。论者皆以为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精辟的分析和沉着地指挥,而泓之战则突出宋襄公的假仁假义、迂腐虚伪。其实除了取信于民,把握时机、正确的指挥外,君侯是否能虚心采纳正确的意见,君臣是否同心同德也是战争胜负的原因之一,这两篇论战正是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了这一点。

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作者并不把战争的胜负仅仅看作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而是注重两国政治状况,民心的向背以及外交策略的正确施展,将帅本人才干品格,战略战术巧妙运用等方面。晋采取措施使“民听不惑”,突出“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的特征,并能运用外交手段,取得了齐、秦、宋国的支持,孤立了楚国。其间刻画了晋文公的老成持重,楚军主将子玉的刚愎自用。晋在战争中先用退避三舍方针,在道义上和战略上以退为攻,又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抓住楚的同盟陈、蔡军的薄弱部分进行打击。接着进攻楚军较弱的左翼,取得战争的胜利。纵横全面展现了战争的广阔背景与各种综合因素,写得层次分明、曲折生动、井然有序。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史必借文采而传,《左传》文章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对《左传》叙事之工,文字之妙评价甚高:“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

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史通·杂说上》)刘知几道出了《左传》叙事善于描摹情状,描写曲折细致,有声有色,逼真传神;记言则风格多样,纵横跌宕,宛转有致。

《左传》善于描写场面和人物言行。人们常举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的例子: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这段战争场面的描写扣人心弦,齐军的轻狂骄纵和晋军的浴血奋战,历历在目。晋军将帅血流如注仍相互激励,“援桴而鼓”,冲锋陷阵,终于大败齐军。他们的英雄气概令人感奋,人物形象光彩照人。

《左传》写人物语言和外交辞令展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和风格,或激切犀利,或委婉典雅,或风趣幽默。象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宋人洪迈曾举僖公二年,晋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的这一段谈到《左传》人物语言之妙:“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十二月出师,衣之偏衣,佩之金玦。《左氏》载狐突所叹八十馀言,而词义五转。其一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其二曰:‘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其三曰:‘今命以时卒,閟其事也。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其四曰:‘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其五曰:‘尨凉,冬杀,金寒,玦离。’其宛转有味,皆可咀嚼。”(《容斋随笔》卷六《狐突言词有味》)。孤突洞察晋侯刁难疏远太子申生的举动,而用宛转的语言对此做出评论,一话五转且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声韵和谐,“皆可咀嚼”。

唐代韩愈在他著名的《进学解》中云:“《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即指《左传》相对《春秋》而言,文笔横肆精妙,丰富多彩。正如清人郑权《左氏浮夸辨》一文说:“至于铺张扬厉,自古史官莫不皆然。……况乎周末文胜,其体如此。……丘明毕登篇牍,亦犹后世史书录载文笔诗赋也。”(《菊坡精舍集》卷五)指出了《左传》客观地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文化发达、文采飞扬的空前盛况,而《左传》作者本人更是这一时代熔铸史材、叙述史事、驾驭语言的顶尖高手。

第三节《国语》

《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分为《周语》、《晋语》、《鲁语》、《楚语》、《越语》、《齐语》、《郑语》、《吴语》,共二十一卷。《国语》以记言为主,也记载这八国的史事,记事起于周穆王征犬戎,迄于赵、韩、魏灭智伯(约前967~前453年)。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认为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然后人多有异议,一般人认为《国语》是汇编之书,非一时一人所作,约编定于战国时期。

同记春秋史实,《国语》与《左传》内容有相交重复处,又互有详略,《国语》长于记言,可补《左传》之不足。例如《左传》写重耳流亡到齐国,只想安逸过寄人篱下的

生活不图进取,其妻齐姜与从臣子犯施计醉遣重耳一节,《左传》仅十五字写就,而《国语》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子犯与重耳的对话: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晋语》四)

《国语》的思想倾向与《左传》相近,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邵公谏厉王弭谤》《仲山父谏宣王料民》(《周语》上)等一些篇章中透露出了应重视民意,民心向背是政权是否巩固的基础的思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成为千古至理名言。一些篇章对统治者骄奢淫佚,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黑暗也有所揭露。《叔向论忧德不忧贫》(《晋语》八)批评了统治者“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现象。《晋语》中对骊姬阴谋谗杀太子的种种伎俩给予充分暴露和刻画。

《国语》从整体上看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也不乏精彩篇章。《邵公谏厉王弭谤》中用“王怒”、“王喜”、“王不听”三个短语,将浅薄无知、得意忘形的昏君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写邵公的谏词,比喻贴切,排比有力,从正反面说理,极有说服力。《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中楚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席间赵简子以所佩白玉炫耀并嘲笑楚国无宝,王孙圉从容陈辞,楚国不以玉石为宝,而以人才和物产为宝,委婉回应了赵简子的挑衅,维护了楚国的尊严,也展现了《国语》长于辞令的特点。《国语》中一些章节如《范蠡佐勾践灭吴》等篇中范蠡的足智多谋、功成身退和勾践的积极进取、发愤图强形象也非常鲜明。《骊姬谮杀太子申生》等篇章将骊姬口蜜腹剑,阴险毒辣,优施的献媚邀宠,狠毒诡诈刻画得非常成功。

第四节《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和策士说辞编纂而成的史书,原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西汉刘向重新按国别时序校理编定为三十三卷,“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校战国策书录》)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纪事,上继春秋,下迄秦统一(前453~前209)。

在先秦历史著作中,《战国策》记事的真实性,特别受到人们的怀疑,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卷十一就认为它“不皆实录,难尽信”,将其由史部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今天的学者研究认为其中有近四分之一是依托虚拟之作,特别是有关苏秦的言论和事迹以史实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之,可见其错误更多[12]。此外《战国策》重在策士的说辞,而战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却不见记录,已有的一些叙述也存在细节失真,任意夸大之处,因此使用《战国策》史料应予慎重。

《战国策》非一人一时所作,思想比较庞杂。它客观记述了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壮大以及他们在政治外交舞台上的活动,特别颂扬了他们“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刘向《战国策叙录》)的政治和历史的作用,充满对各类人才所独具的奇智、胆识、才干的赞赏和对他们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肯定。所记人物消兵弭战“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赵策三》)者有之,重义轻生、沉毅勇决、不畏强暴者有之,更突出了那些不择手段利用权谋谲诈追逐名利、朝秦暮楚,奔走于各国之间的纵横策士的言行,对他们的奇策异智,谋议辞说所表现出的才干亦大加赞赏,客观地反映了战国时“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刘向《战国策叙录》)的功利思想和社会现实。

《战国策》并不侧重于排比史实而着重于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言辞的表现上。《战国策》继承了《左传》、《国语》已采用的在人物事迹材料的安排上相对集中的方法。并将人物事迹集中于一篇文章中,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13]。人物记述的相对集中打破了编年体的格局,便于对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

《战国策》塑造人物形象已不停留在据实而录的历史著作层面上,而是采用虚构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夸饰渲染,更具有文学的色彩。例如写苏秦的事迹,就含有很多虚构想象的成分,司马迁说:“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史记·苏秦列传赞》)就道出了这一点。《秦策》描写其失意狼狈的情形云:“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刻画其发愤读书的情景,“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渲染其富贵还乡的情景,“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跪自拜而谢。”最后让苏秦道出万千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文章用对比的手法铺排夸饰其成败的荣耀与尴尬,精雕细刻其举止言行、外貌神情,还揭示其内心独白。既写了他作为纵横家的叱咤风云,横历天下,又写了他穷巷掘门之寒士刻苦自励与坎坷艰辛,还渲染了家人世人的前倨后恭、冷暖炎凉。通过苏秦形象的描绘,演绎了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以及一些士人的人生作为和价值取向。比起《左传》和《国语》来,《战国策》更能渗透到社会内部和人物心灵深处。

《战国策》刻画人物常以事显人,围绕表现人物性格而安排情节,设置矛盾,情节更集中曲折,造成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齐策四》写冯谖客孟尝君,由心中不平、弹铗三歌,自作主张、焚券市义,精心运筹、营造三窟等三个片断组成。弹铗之举,欲扬先抑,有意蓄势,先声夺人,展露了冯谖的不同凡响,冯谖以这种奇特方式不仅对劣等待遇提出抗议,而且也是为引起孟尝君之注目,更是对孟尝君胸怀为人的考验。正如王安石所说:“然使冯谖不自奋于三千食客之中,则亦老死而已矣。”(《读孟尝君传》)而焚券市义,又为以下营造三窟预设伏笔,将冯谖傲岸卓立,足智多谋的奇士风采一步步展现出来。《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一章一开始就将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要长安君为人质,太后不肯等几对矛盾揭示出来,特别是赵太后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顿时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不可逆转,而老臣触龙的出场,由家常话说起则又使形势峰回路转,情节也由张而弛,最后柳暗花明,解决了矛盾。这样突出了触龙老成持重、深谋远虑而又循循善诱的人物形象。《齐策一》,邹忌与徐公比美,又与妻妾三问三答的情节,妙趣横生,富有戏剧性,又写出邹忌性格中的机智幽默成分。

《战国策》的语言风格前人概括为“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一改《左传》的从容委婉,而变为铺张扬厉,气势恢宏,淋漓酣畅,辞采瑰丽。策士们的陈述为了增强气势大量运用夸张、排比、对偶的手法,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云: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为了盛夸秦国的强大,则将地势东西南北一一铺陈,田地、人民、战车、士兵逐项排列,显得驰说云涌,一气呵成。

《战国策》说辞为了增强说服力和语言的形象性常用寓言、典故、比喻来说明问题。《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来说明燕赵之争会使秦国坐收渔利。与之异曲同工的是《齐

策》中淳于髠用疾犬逐狡兔,两败俱伤,使田父得利来谏齐王勿攻魏。这类寓言还有“亡羊补牢”、“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等。《楚策四》庄辛从最小的蜻蛉到黄雀、黄鹄被人逮杀设喻说明自以为与人无争,并非能守身保命。巧设譬喻由小到大,层层深入,使文章说理透彻,富有情韵。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对后代的叙事文学如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从历史传统、叙事体例、叙事模式、历史题材、语言艺术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楷模。

[注释]:

[1]《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安国《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荀子·解蔽篇》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篇》曰:“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吕氏春秋·君守篇》曰:“仓颉作书。”

[2]见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5页引章炳麟《文始》卷七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

[3]见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3至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参看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本。

[4]《尚书》“原为一百篇,秦焚书时,博士伏生将之藏于壁中,汉初取出残存二十八篇,加上一篇伪《太誓》共二十九篇,用当时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宅壁中发现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尚书》四十五篇,谓《古文尚书》,后因战乱散佚。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二十五篇,又将原《今文尚书》二十九篇析成三十三篇,总成五十八篇。从宋代始,历代学者考定梅书为‘伪《古文尚书》。’”《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版67页。

[5](《尚书》)体例分为典(典范的经籍)、谟(通“谋”,讨论策划国事的文体)、训(教诲开导的文体)、诰(统治者对臣民训诫勉励的讲话)、誓(征伐或交战前的誓师词)、命(君主奖励赏赐臣僚的命令)六种,《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版67页。

[6]关于孔子作《春秋》的动因,孟轲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155页)司马迁也说:“余闻董生(仲舒)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版3297页。

[7]晋杜预在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中对这五条标准进行了例证。其一所谓“微而显”,即“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例如《春秋》成公十四年:“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两句对侨如的称呼有差别,前句言他衔君命出使,冠以族名“叔孙”,以尊君命;后句写其与夫人俱还,不称族名,尊重夫人。其二所谓“志而晦”,即“约言示制,推以知例。”以简约之言以示法制,推寻其事,以知其例。如《春秋》宣公七年“公会齐侯伐莱”。凡出师参与谋划叫“及”,未参与而被迫出兵的叫“会”。这里是说鲁宣公是被迫出兵的。其三“婉而成章”,即“曲从义训以示大顺”。用婉转避讳方式记叙。《春秋》桓公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按礼制诸侯间不能交换田地,只能说郑伯用璧来借鲁国的许田。其四“尽而不污”,即“直书其事,具文见意。”是非曲直让事实来回答。《春秋》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按礼制,诸侯不能将房柱等漆成红色。而桓公显然违礼了。其五“惩恶劝善”,即“善名必书,恶名不灭,所以为惩劝。”《春秋》昭公二十年:“盗杀卫侯之兄絷。”不称齐豹的名字,而称其为“盗”,表示谴责。只是《左传》和杜预的解释未必符合《春秋》的本义,这是应予注意的。

[8]《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春秋》成)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中华书局1972年版509-510页)孔颖达《春秋·序疏》引沈文何(503-563)语云:“《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本1705

页)《观周篇》是西汉《孔子家语》中一篇,它也较早提及左丘明是《左传》的作者。后汉班固、晋杜预、唐孔颖达等皆从之。至唐代赵匡据《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的语气认为左丘明是孔子前辈,怀疑《左传》为左丘明著。(见香港大学单周尧《香港大学〈左传〉学研究述要》,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八卷四期145-146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尝试用《论语》、《孟子》来代表鲁国方言“鲁语”,用其中助词与《左传》方言中的助词比较以证明《左传》非鲁国人所作。但亦非定论。同上见单周尧文。

[9]见沈玉成、刘宁著《春秋左传学史稿》8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10]同上,88页。

[11]同上,93页。

[12]见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版)和《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以及《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附录唐兰、杨宽、马雍的文章。《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史记》和《战国策》,另有十六章是佚书,可补战国史料的不足。[13]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三章即提出此说,而强调是“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见《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99页)其实《左传》已采用了此法,例如《左传》将僖公四年以后重耳流亡近二十年的经历都写在僖公二十三年中。“它写的是重耳流亡的总过程,可以说是纪事本末体。它写的又是这个重耳的事迹,也可以说是传记体。……《左传》把纪事本末体和传记体运用于编年史之中,作为编年体的补充,这是很重要的创举。”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231页。

作文素材| 25个历史人物事迹,知道10个算你厉害! 01 成吉思汗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02 曹操 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03 毛泽东 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光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04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05 张爱玲 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06 项羽 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07 诸葛亮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08

历史散文: 一,编年体: 《尚书》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因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是春秋之前,历代史官收藏的政府重要文献和政论文章的选编。作者是史官,传统观点以司马迁和刘向为代表认为孔子删《书》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国的史记材料著成的一部编年史。《春秋》记春秋时候列国的重大史事,以鲁国为主体,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二,国别体: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刘知几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三,纪传体: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写历史人物的作文600字 【篇一:千古风流人物杜甫(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千古风流人物杜甫(600字)作文推开岁月尘封的大门,一 路越过苏东坡的从容,越过陶渊明的超然,我来到了杜甫的身旁。 和着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情境,踩着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悄然走进少 陵野老的生活,去寻找那旧时的清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是他对谦让的感慨。他总会为秋风所破,大雨如注,长 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战乱给人们带来的 苦难,总会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每一句话都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浓郁,平淡中见奇。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感受你人生经历的沧桑与坎坷,我愿与你同行,领略你的 谦让。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他对孤独生活的比喻。他总能把 流离生活的孤独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孤独之情。你虽孤独,但是你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你有所坚守的民族气节。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感受你 在孤独中的愤慨之情,抒写一生心事。焦逐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 惊四?是他狂放不羁的一面。他虽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但也不难看 出他的豪气干云。他有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对 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伟大的诗人,我愿与你同行,共同领略你的宏伟抱负。伟大的诗人,你是千古的风流人物, 你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又有生涯似众人的生活,直到 生命的最后,你都有对国家和人民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怀念。山东威海荣成市荣成市实验中学初三:曲薏清 篇一:作文指导:千古风流人物 话题作文:千古风流人物 【文题回放】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懂得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则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悠悠古国古的中华,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风流人物辈出,灿若繁星,浩如烟海: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 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李白“斗酒诗百篇”,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人一代代传颂。了解这些 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风流人物,将 使你找到前进的动力。面对千古风流人物,你总会有所思,有所感。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预习: 1、什么是叙事散文?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 3、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 4、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 a)散文的萌芽 i.甲骨卜辞——至今发现的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文句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有 的有完整的事件。 甲骨卜辞的内容和特点: ii.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广泛记述商周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周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曶鼎》以记事为主 《毛公鼎》以记言为主、《尚书》以()为主。

b)《尚书》: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 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i.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 书》《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 ii.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诰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iii.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 iv.写作特点: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v.重要的代表作品是《》,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它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 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vi.《周书》: 1.主要文体是诰和誓,记录周公言论的作品有《洛诰》、《无逸》、《立政》《大 诰》《多土》、《多方》《康诰》《君奭》 2.记事为主的作品有:《金縢》和《顾命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其所以名为“春 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i.内容:记载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 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 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ii.记事方式: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能寓褒贬、别善恶。 iii.主要思想倾向:《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iv.写作特色:一字于褒贬的“春秋笔法”。 思考:什么是春秋笔法?

作文素材: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论2017-07-03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 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 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 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 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 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 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 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 公元前2XX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 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 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 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 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 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2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 3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 (1) 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 《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

关于中国文化的散文随笔 编者按:如果大家觉得内容不错,记得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哦!内容简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夏、周、商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农耕文化,许...有兴趣就读继续看完以下内容吧! 以下是由随笔网小编推荐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散文随笔》,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范文一:论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夏、周、商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农耕文化,许多古人的遗址等等。历史也是民族赖以认同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基础,历史需要我们肩并肩去守护它! 回首历史,中华文明的拓展,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这些我们中国历代走过的旅程仿佛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不过在这些我国古代繁荣景象的背后曾不知有多少惨不忍睹的事件在上演:黄河流域中为了争夺土地、财务,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秦始皇期间,滥用民力,使民不聊生,秦二世即位后,更加昏庸,最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商鞅变法,却遭酷刑而死 历史是如此的深重,历史是如此的灿烂。脚下的每一步路,似乎都成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在现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遗产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现在还不保护它们,那我们中华儿女岂不

是太对不起以前的辛苦劳动者了吗?古老的中华民族,面对头顶上的那片天空,迷惑,畏惧,无奈而又向往。谁会想到千百年后的文化遗产,会成为中华儿女探索的终点呢? 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多关注我国的民俗传统,积极投入到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中华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保护和发扬! 遗产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耀眼明珠,我们绝不能让它停留在现在,停留在历史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一幅壮美的画卷,一如谱写在旷野的诗篇! 初一:花开再落 范文二: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刀剪剑、伞、扇属于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加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发明的。它们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物质外观,也在长期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着精神文化的内涵,成为体现历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审美文化的载体。2月4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惊叹。原来,我们平时用的剪刀中有那么多学问,如: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这个工序比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陈紫珺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描写历史人物的散文美文:绝唱翻开记忆中泛黄的书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红藕、玉簟、孤雁、寒蝉,如片片破碎的离殇,画出了一场哀怨缠绵的故事。我在故事中,你亦在故事中,走近,走近你千古的遗风,依旧那么清高,那么凄清 闺之情 紫烟迷蒙,花朵带着露珠,在清风中摆动,微醺的骄阳照着你清秀的脸庞,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你,摇曳在秋千上,伴着金钗清亮的声音,伊呀伊啊的摆着,只是陶醉。忽闻有客将来,方才回神,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时,却不忘把香梅嗅。以琴律熏其内在,以书画育其修养,以诗书展其胸怀,外美如花内秀如竹的清照,曾以为自己会每天过着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生活,美满的走下去。 恋之处 披上红妆。走进了红墙深锁,花影密丽的赵家。幸福的时刻来了,与赵明诚情投意合,如天作之合一样美满。与心上人分别时,倚万丈高楼,望月移树影,听流水叮咚,而拈袖提笔,疾笔而书,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吐露出难以出口的浓浓爱意,人便醉在飞帘边,叹离别难叙。天人各一方,心间始终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你已留下了独艳千古的名句。且叹惜别且叹君,今昔一别,定要安好相会。 国之殇 历史长满了荆棘,碾压着宋朝的江山,金人的入侵也势

不可挡,美满的生活如破镜般难以重圆,面对支离破碎的国家,清照只好随夫南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豪言壮语倾洒而出,不知者定会误以为那位英雄壮士所言,谁料却是你这般豪情万丈? 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族的衰落,国家的危亡,连陪伴的唯一赵明诚也死在了异乡!这是怎样的重负压上心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下流寻寻觅觅是在找他的身影吗?但见泛泛清清的一张空床,怎不会凄凄惨惨戚戚?昨夜雨疏风骤,多少往事不堪回首。晚风、归雁、细雨、梧桐,伤心的令人憔悴,从前的欢乐,早已化为心头最深的疤痕。 呵!怎么屈服于命运的逶迤,家道的中落,嘲讽的世人,反而使你吟出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豪迈,一介女流,却有如此的意志,这哪是多情的你所承受的苦难?但这也偏成就了你的艺术,就连千年后的我也深深的在迷恋在你的故事中。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忧伤、惆怅、凄清。 人生的道路往往不可选择,谁都在命运的把握之中,在一波三折的命运中,你留给世人却并非人比黄花瘦的形象,却是那嚼蕊吹香的千古绝唱!不朽的诗,不朽的你 作品点评:巧合的结缘,缘就为命中注定,相敬如宾。命定的分离,离乱中青丝斑白,阴阳两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心碎之处即是晓风残月之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心冷之时乃为凉透之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文化散文阅读方法 文化散文,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与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与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终极追问的散文。代表作家有余秋雨、张中行、陈平原等。 文化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与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其特点有:一就是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就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二就是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与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三就是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与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与发掘现象的本质。四就是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阅读文化类散文,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文化散文不同于其她散文,一般地,文化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就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

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与选材意图。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文章有两条线索,一就是明线,即王道士的行为活动;二就是暗线,即余秋雨对待王道士亵渎敦煌文化的态度。学习这篇散文,抓住了这两条线索,就很容易把握余秋雨写这篇文章时的总体构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的明线:围绕王道士贱卖敦煌莫高窟的珍贵文物一步步展开;而文章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暗线:通过对王道士贱卖珍贵文物行径,表达了余秋雨对其人其事的深刻批判与惋惜。 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其精神实质。 文化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就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就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就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鉴赏文化散文,就要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探究蕴涵在其中的精神实质。 名山大川或因风景秀丽而著称,或因著名历史人物而扬名。如泰山,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位居五岳之首而闻名于世;庐山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而名声大振等。阅读时主要运用联想法,联想跟其有关的历史人物、性格习性、活动踪迹等,体验其被后世人赋予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如长江三峡可以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巍峨泰山可以让人顿生崇敬之情,游历黄山则可让人感觉到迎

古代历史英雄人物事迹 古代的中国一直处于各种战争和纷乱中,但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的英勇和谋略才使得一切成功。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古代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历史英雄人物事迹1 岳飞,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大理寺狱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传世。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勇聚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靖康元年(1126)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1 / 8

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 靖康二年(1127)十二月,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在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元帅府下编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为刘浩。岳飞属刘浩前军。按蜡书的命令,康王元帅府的任务是火速赶往东京(今开封),解京师之围。岳飞奉命带领三百铁骑,前往李固渡侦察,与金兵相遇发生战斗,大败金兵。跟随刘浩解了东京之围。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灭北宋,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及皇家宗室北归。五月,康王赵构(即宋高宗)于南京继位,史称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张收复失地,启用了大批主战将领,其中就有岳飞。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 建炎元年,赵构即位,岳飞上书,大意为:“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宋高宗并未采纳岳飞的建议,并以越职为由将岳飞罢官。之后岳飞北上,入河北招讨使张所军中,借补“正八品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张所很赏识岳飞,很快升岳飞为“从七品武经郎”、任统制。 建炎元年(1127)九月,张所命岳飞入王彦部,北上抗金。岳飞作战有勇有谋,数败金兵,声威大振。而王彦保守怯战,使得岳飞只能2 / 8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就塑造了诸多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崇敬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并作为智慧、忠诚、勤俭的化身而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廉洁、忠诚、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和诸葛亮有关,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其传奇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人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遗作《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史的狂风中不停的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久久回荡。千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一番深情,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千古传诵。他还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化作清风明月,但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武则天 从古到今,有称霸的帝王将相、有令人向往的影视明星、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等,而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则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幼聪慧、机敏,并兼通文史,在她主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破格选用人才,完善科举制,提拔重用庶族出身的官吏,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武则天多次劝课农桑,州县耕地得到开垦,农民有剩余粮食的,地方官吏可以升职;滥施政令,人口流失的,地方官要受处罚。在她统治时期,社会安定,人口大增。武则天的《求贤制》的原文大意是:文才可以治理国家,武艺可以保卫边疆,怀有担当国家重任的才华,能够担任将相职位的人,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把他们的名单推荐上来!如果情况属实的话,一定破格重用他们。另外,武则天还很爱才,当时著名宰相狄仁杰、张柬之以及开元年间的著名宰相姚崇、宋璟均是她提拔起来的。被降职的官僚徐敬业以匡复唐室为名,聚众10万,在扬州起兵造反、政治上失意的著名诗人骆宾王也参加了这一行动,并为徐敬业些了一篇《讨武曌檄》这篇文章措辞激烈,用语刻毒,对武则天的个人品德和私生活进行攻击,可是武则天读后,不仅未生气,反而询问作者是谁,当得知是骆宾王所作时,惋惜地说,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是宰相的过失。 武则天不好的是废儿子唐中宗为庐陵王,人们评价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聪慧超群,才能卓著,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她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方面,广招贤才,重视农业我认为她是一个历史功绩显著,为人们作出了贡献,不为名誉所倾倒的女人,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女人。不过,我崇拜他的总体原因是:她是唯一的女皇帝,聪明机智,不记身名,主宰了46年的江山,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对唐朝中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确是个有才华的女皇帝。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 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 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梦回宋朝 横亘了几千个夜晚的长空,凋零了几载的落叶,幻灭的梦境在那个残月的夜晚中重圆。踏着盛唐的万幅泼墨而来,被那南下的金戈铁马追逐着,宋的漂流瓶泊在我思绪的港湾,荡起一丝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宋是带领人们突破黑暗的黑暗英雄,在中国古代最混乱的大地上积蓄了几百年,它来了。没有唐那令世界瞩目的曙光,没有清那令后人警戒的号角,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用它与生俱来的善良来抵抗着世界的邪恶,他拿起武器,却还是受伤了。 宋是个性情中人,抑郁时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伤感时沉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最华丽的外表包装最疼痛的伤口。风阵阵掠过,还是会痛。宋,你的悲愁,酿成了古时最凄美的明月,我抬头望向你,洒下最皎洁的光亮。 货栈中,捧起那景德镇的青花瓷,端详着烟雨般笔墨的浓淡,世界终归于青白的片刻宁静。我换上一缕缕绸缎真丝,踏过那清明上河的繁忙,熙来攘往的笑声蔓延。回眸,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不覆烟雨中,此时,抚摸过来时的砖瓦,指尖处的些许淡意,让我爱上了这个婉约中不失亲切,宁静中不失热情的宋。 戏台前,艺人传颂着岳飞的雄姿,叫好声响成一片,我在旁观摩着血气洋溢的脸颊。泉州出海的船只渐行渐远,岸上涌动着的人群的挥手,在道一声平安。我的挥舞漂泊在远去的船上,送走那宋的人。宋依然用它的博大,旷远,深情,凝望我这初来的人。 我爱上了这个眼神,拥有这个眼神的宋。 边疆上,英勇神武的岳家军驰骋沙场,有力的步调,洪亮的口号,激荡着,拨动着我的心弦。为国的守护,为情为义,是战士们最后的拼搏,凝成了血海,空旷大地飞鸟生那么鲜明,是一种绝望的寂静。报国心摔碎在山河破灭的土地上,沾满尘土。我爱上了这绝望中仍不放弃,仍战斗着的宋,那刚强使我肃然。 铁马冰河入梦来了宋的坚毅,凄凄惨惨述说了宋的多情,浪淘尽了宋的无奈…… 梦里相会,宋…… 没有宋词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华夏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那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管治下,欲伸不能,欲展不得。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文盛武衰的年代,心怀叵测的“文人”用他们拿惯的笔轻轻钩划,就划出了一个民族的耻辱与悲壮。 然而,当我想起千年前的那个王朝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出这样的画面:青藤静静地攀在残破的古墙上,空气中浮着淡淡的清香,一位素淡的女子,手执花灯,莲步轻移,她的脚下,是那些词人婉约的韵脚。 只论婉约,许是以偏概全。但是那个王朝,真的是多雨季,淋漓在雨中,让我想起了晓风与残月、落花与笙箫。 曾经,想要做一个那样清澈婉约的女子,行走在羽扇纶巾之间,在落花中独立,看微雨中燕飞,绿柳如烟中墨笔生香,只求在宋代那华美的锦缎上留下韵短而味长的一笔;曾经,也想学易安凄婉优柔,随手斟杯清酒,就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唱尽万古痴情。 然而,现在是一个没有宋词的时代。 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朝代,早已浓缩成淡淡的疏影,在墨香古卷中沉淀下去。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酒绿灯红。在那本该丝弦弄音、霓裳轻舞的七夕之夜,还有谁会看那纤云暗渡;素笺成灰,相思成灾,赤裸裸的爱恨情仇随意抛出的今日,又会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