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6.62 KB
- 文档页数:5
二胡曲光明行赏析《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乐曲气势恢宏,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二胡曲《光明行》赏析的相关内容吧!二胡曲《光明行》乐曲赏析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
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
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
乐曲第一段的音乐,节奏富于弹性和推动力,旋律情绪激扬。
宽阔有力的分弓,连续的带附点节奏的顿音加之饶有变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
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
第三段将2 32 1 2 3 1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模进、移调,作不断呈现。
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
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二胡曲《光明行》的创作背景《光明行》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五四”对中国知识分子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音乐而言,当时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
而主张“真正的音乐”的刘天华此时创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光明行》这标题,尚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歌行”是对古乐府中歌曲的总称,而“行”字则是采取了古乐府的一种诗歌的体裁形式。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闻名得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病中吟》是刘天华得处女作,也是他得第一部作品.他得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这时他父亲也故去.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得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那个作品.那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确实是讲人一辈子到底向何处去.那个作品得思想、意境确实是如此得.那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得第一部作品确实是不俗、不凡得.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得创作道路和新得作品意境得.《病中吟》反映得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得原则.在我们中国传统得作品,一般基本上多段联缀得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得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那个带再现得原则,也确实是那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得.所以这个地方面也有个误区.比如讲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得非常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得基本上应用得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得咨询题.刘天华开创了那个做法,并没有讲以后所有得人都必须按照那个模子走,应该讲所有得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得制造性.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受,它既是我们传统得、民族得,但它又有一种新颖得东西在里边.wM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得音型,在江南丝竹里基本上没有得.从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得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得奋斗精神在里边.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得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得赞美,对生活得热爱.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特别得好.《空山鸟语》这首乐曲得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然而唢呐曲《百鸟朝凤》得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得动物得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讲明你得技巧越高.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能够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得时候演奏,非常有生活气息.刘天华得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得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得作品.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得,演奏中你听起来看起来有鸟鸣,但是你又讲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受到在空山中,树林里非常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行得感受你有.因此这首二胡作品,尽管也引用了民间得这种创作得方法,确实是讲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然而,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非常多艺术上得加工和提高.又如他得二胡曲《良宵》,也是非常有特点得.《良宵》确实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非常简短得解讲.他讲现在得胡琴,虽有三把,然而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得依然第一把得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他讲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得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二胡曲《良宵》得创作,确实是为了探究那个目得.《良宵》尽管是一个特别短小得乐曲,然而现在流传非常广,现在小提琴等非常多乐器上都用.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非常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得.因此,我们能够看出他整个非常短暂得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得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刘天华先生他制造性地提高和进展了二胡这件乐器得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得进展有重大得推动作用.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得爱国主义音乐家.在他短暂得一生里,以毕生得经历从事民族音乐得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进展民族民间音乐咨询题上,有着自己独到得、科学得见解.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得现实指导意义.刘天华得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进展作出优异成绩得现实主义音乐家.。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二胡音乐家刘天华是一位备受瞩目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病中吟》是他的处女作,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赞扬。
这首曲子是他在病中创作的,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而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都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才华。
刘天华这首《病中吟》的创作背景,源自于他在一次重病期间的经历。
当时,他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身体虚弱使得他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奏和创作,但是却让他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写作。
在医院,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于是用他对生命的感悟创作了这首《病中吟》。
这首曲子采用了二胡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乐器,将刘天华对生命的感受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病中吟》整体氛围幽静悠远,旋律从容平稳,将人们带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在曲中,他也运用了丰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情感将思考和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曲子当中。
悠扬的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像是在述说着一段经历过磨难的人生故事。
整个曲子的旋律悠扬、流畅,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曲子的运用上,他结合了二胡这个乐器的特点,运用了许多传统的演奏技法并加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这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层次和情感。
在《病中吟》中,刘天华还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曲子整体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仿佛在诉说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同时也融合了现代的音乐表达手法,使得整个曲子更富有现代感和创新性。
在演奏上,刘天华也运用了许多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
他熟练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特色演奏技巧,包括颤音、滑音、跳弦等,使得整个曲子更加富有表现力。
他还在曲子中加入了许多细腻的情感运用,让曲子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病中吟》可以说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处女作,刘天华通过这首曲子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音乐的热爱。
整个曲子旋律悠扬、动人,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产生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曲子在表达情感和展现技巧上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为这位音乐家的才华所折服。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是在他因患病而卧床休养期间创作的。
刘天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在他的患病期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沉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了这首充满了内心深情的《病中吟》。
这首曲子有着深沉的内涵,表达了刘天华在病痛中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曲子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带有对病痛的忍受和对命运的思索。
曲子中音乐旋律婉转悠扬,仿佛在诉说一段心灵的故事,将人们带入一种深沉的情感境地。
刘天华在创作《病中吟》时,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整个曲子旋律丰富多变,令人感到仿佛在欣赏一幅心情起伏的画面。
他在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演奏技巧,通过指法、弓法和音色的变化,使得曲子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多彩,将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完美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在曲子的编排上,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慢板和快板的对比,并在节奏和音符的安排上加入了大量的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富有张力和层次感,给人一种音乐上的饱满感和紧凑感。
曲子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十分精致,充满了诗意和内涵,令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刘天华在曲子中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现代音乐的特色,又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给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刘天华的处女作《病中吟》是一首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音乐家的才华和技巧,更是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首令人陶醉、感动和思考的音乐佳作。
相信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刘天华将会以他的音乐之声继续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们。
摘要我国的音乐大师刘天华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惊人的成就,他的创作为二胡艺术的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二胡艺术的生命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对刘天华的演奏技法、作品创作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对二胡艺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二胡的艺术价值以及民间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创作背景;贡献AbstractLiu Tianhua, the master of Chinese music, has unique view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usic. His creation has opened a new art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rhu ar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Liu Tianhua's playing techniques, work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so on. The art of Erhu has been studied deeply, so a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value of Erh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art; creation background; contribution目录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
《闲居吟》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曲子是以古典文学
作品《醉花阴》中的诗句为灵感,表现了一种闲适悠然、自在无忧的生活状态。
曲子开头以稳定的乐音响起,仿佛是一位主人从闲坐的家中走出,前往自己的庭院里
散步。
接着曲子中流淌出缓慢动人的旋律,宛如轻风拂拭树叶,带给人们宁静的美好。
这
过程中,曲子的旋律逐渐渐变得繁琐起来,仿佛庭院中的花草竞相开放、争相展现自己,
为这个空气清新、充满生机的地方添彩。
再后来,曲子就像是太阳落山后,随着夜幕降临,慢慢地静下来,表现出一种舒缓、宁静的气氛。
整个曲子像是在讲述一个人在一个没有烦恼的环境中的情感状态,不受时间、人事的
干扰,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曲子旋律优美、动听,总体流畅自然,展现出刘天华极
高的音乐技巧和造诣。
此外,曲子的演奏技巧也值得一提。
曲子中有很多的和声和错音,对于演奏者的技巧
和敏感度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技巧。
总而言之,《闲居吟》是一首取材于古典文学,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二胡曲。
它以紧凑的音乐语言、完美的形式和生动的情感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是具有极高
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点研究——以《病中吟》为例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论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动态:关于刘天华先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作品研究和思想研究两个方面。
其中对其作品的研究占主要部分,主要是对刘天华先生的的音乐创作、演奏技法、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等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张慧元的《刘天华两首二胡曲的再认识》;刘正维的《的成功与技法》;高作民的《演奏(病中吟)所感》载《学习研究一一刘天华论文集》;果俊明的《演奏刘天华先生十首二胡名曲的体会》;刘长福的《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周正基的《试论刘天华二胡曲的旋律特征》;张静波的《简论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特征一以刘天华作品为例》等。
对于其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对刘天华先生的音乐观,音乐革新思想和音乐教育思想进行理论探寻,并对刘天华先生的音乐创作、演奏所蕴含的音乐美学及革新思想等方面进行理论概述及探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梅雪林的《从看国乐改进社一兼谈刘天华的国乐思想》;朱朝富的《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明言的《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刘天华一为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70周年而作》;石蔚的《试论刘天华的中西融合音乐观》;安小梅的《刘天华对中国民族音乐改革的贡献》;龙玉兰的《刘天华与二胡艺术》等。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刘天华先生将二胡从民间状态发展为一件音乐会上常见的独奏乐器,他创作的二胡作品,兼具传统音乐和外国音乐的成功经验,在音乐发展道路上表现出超越前人的思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刘天华二胡音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而对其作品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以此对二胡音乐理论研究起到补充的作用,并对其他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基于这一原因,本人选择了这一论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第一章"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前人研究资料的整理,提炼出形成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特点的几个主要因素:家人、老师、朋友、时代、自身;第二章介绍了《病中吟》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第三章"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点";,主要以《病中吟》为例从旋律、曲式、技法、情感四个方面对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探析;第四章"刘天华二胡创作的现实意义";,从二胡创作、演奏、情感三个方面分析刘天华二胡创作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其后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指导今后的二胡创作及其二胡艺术的发展。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51浅析二胡曲《烛影摇红》的音乐特点蒋玉唐(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摘要:《烛影摇红》是刘天华创写的二胡曲,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家,这首曲子写于1932年,也是他生平的最后一首乐曲。
整首乐曲旋律流畅,情绪欢快,让人陶醉。
刘天华在传统音乐上增加了三拍的华尔兹节奏的特点,技法上加入了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将继承与借鉴全部融合,创作出二胡音乐的独特风格,使整首作品更柔美新颖。
关键词:《烛影摇红》;刘天华;音乐表现的情感思想一、刘天华的二胡音乐谈到二胡曲,我们会想到华彦钧(阿炳)、刘文金、刘天华以及当代一些著名的演奏家,但是让人最为之敬佩的,本人觉得应该数刘天华了,因为他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
刘天华是江苏人,是中国近代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被称为二胡民族音乐的鼻祖。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小时候便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后来跟着文学家刘半农(其兄)赶往上海进一步深造,开始学习起小提琴和钢琴,接触过西洋作曲理论。
1915年,他在母校常州中学教书时,对民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之后,他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名师,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同时开始创作民族音乐 。
1927年成立了“国乐改进社”,这是我国第一个对民乐进行改革为宗旨的社团。
刘天华当时生活的时代非常的动荡不安,是一个新旧社会、东西方文化猛烈撞击和交替时代。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它必将给绝大多数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尤其体现在了刘天华身上。
在二胡方面,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烛影摇红》就是这十首当中的最后一首。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大部分乐曲都体现了他的音乐思想,即把国乐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对西方音乐的借鉴,然后再发扬光大,并且要普及大众,使得民族音乐可以兴国安邦、感化人心,最终走向世界音乐。
《烛影摇红》这首二胡曲就代表着刘天华先生在国家与民族的问题上的深刻反思和觉醒。
二、词牌名《烛影摇红》的历史渊源《烛影摇红》这个词是一个词牌名,来自宋代词人周邦彦,从词面上来看,意思是写烛光:一支蜡烛在孤零零的燃烧,它的光和它晃动的影子交织在一起,红色的火焰在黑暗中就更加显得无力了,但是它又不得不努力的燃烧自己,把自己的光和热带给别人。
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策划] 刘天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通过他成功的创作实践对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刘天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二胡、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通过他成功的创作实践对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天华从开始民族器乐创作到其去世的17年间(1915,1932),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曲3首,民族器乐合奏曲2首。
移植改编乐曲有二胡曲《汉宫秋月》、琵琶曲《飞花点翠》等。
另外还编写有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练习曲15首。
特别是其中的10首二胡曲,集中概括了他的艺术思想、创作观念、技法和风格特点,是其艺术成果的结晶。
刘天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功底,同时学习西乐也达到一定的水准,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中国音乐发展观,他在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音乐,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来融化西洋音乐因素、技法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作品的乐音形态上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音乐的具体特点?借鉴运用了哪些西洋音乐的因素和技法?他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西乐因素、技法在具体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他二胡曲的乐音材料结构有没有反映出其乐学思维或相关认识?都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对刘天华二胡曲的乐音形态、技法特点、内涵气质的分析探讨,以获得对刘天华二胡艺术更深层的认识。
一、音阶形态和宫调关系从刘天华二胡曲的音阶结构和宫调关系来看,他的旋律创作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三种七声音阶形态之一的下徵音阶为基础,强调五正声,是一种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思维。
在不同的作品及其旋律形态上还反映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闲居吟》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创作的一首二胡曲,也是他的个人代表作之一。
该曲以婉转悠扬的二胡,描绘了闲适宁静的居所,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对《闲居吟》进行浅谈。
我们来看看曲名《闲居吟》。
这个曲名取得非常贴切,通过“闲居”和“吟”这两个词语表达了这首曲子的主题和情感。
闲居意味着舒适的居所,而吟则象征着悠闲自得的心境。
结合起来,曲名《闲居吟》就传达出一种宁静、悠然的意境。
我们来分析一下曲调。
《闲居吟》的曲调以慢速为主,整首曲子节奏放缓,音调优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
刘天华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运用了很多二胡的发音技巧,如连续的滑奏、长音、颤音等,使曲调更添韵味,更具表现力。
整个曲子舒缓流畅,富有叙事性,引人入胜。
我们来探讨一下表现手法。
刘天华在《闲居吟》中巧妙运用了很多手法,表现了曲子所描绘的宁静场景。
比如在旋律中使用了大量的连续滑奏手法,使音符之间没有明确的间断感,仿佛在描绘着一片悠闲安宁的画面。
曲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音色效果,例如泛音、颤音等,使整个曲子更富于层次感和变化。
刘天华在创作《闲居吟》时还注重对动态的处理。
曲子始于柔和的乐句,然后逐渐升腾到高潮,再回到宁静的结尾。
通过这种音乐结构的安排,刘天华进一步表现了曲中所描绘的宁静与平和的生活状态。
《闲居吟》这首曲子通过优美的曲调、巧妙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动态的处理,成功地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刘天华在创作中的细腻和深情也得以体现。
这首曲子在音乐界广受好评,成为了刘天华的代表作之一,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浅谈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之《闲居吟》刘天华是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个性,在国音二胡的演奏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其中,《闲居吟》是他的十首代表作之一,具有精炼、清新、唯美的特点。
《闲居吟》是一首表达怀旧美感的二胡曲,情感悠远、旋律优美,有一定的山水意境。
整首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奏、主题部分和尾声。
前奏的音乐形态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童谣,以轻柔、跳跃的音符搭建起一片清新感,为主题部分打下了基调。
主题部分的旋律流畅优美,具有很强的吟咏意味。
在音调上,以它的明快、跃动,展示了作者在表达独白的情感方面的技巧。
在演奏时,二胡的灵动、婉转和细腻的音色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清新、休闲的情调,带着浓厚的山水情趣。
尾声部分则是本曲的另一亮点,它采用了渐弱渐小的演奏方式,突出了闲适、静谧的气氛。
乐曲最终以一个让人想象变幻多端的画面结束,使人感受到“山水浓淡,秋色渐变”的思维美感。
《闲居吟》这首二胡曲,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的不断变幻的情感色彩。
可以说这首曲目由始至终不同的音符氛围在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流动、盈盈的情感世界。
在听《闲居吟》这首曲目的时候,仿佛穿越了时间的迷雾,踏入曲中代表的那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世界之中。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中温暖的各种情感,包括家庭、朋友、爱情以及美好的自然和环境。
总之,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感染力,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作者的情感,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二胡音乐的独特风格特点。
其中,《闲居吟》是一首代表作,旋律优美、情感深远、节奏活泼,是一首值得推荐、加以欣赏的乐曲。
论刘天华二胡作品对中国乐器音乐的影响作者:李鹏程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29期摘要:在经济和信息都充分发达的今天,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引起业内人士的充分关注。
然而,在中国的大学和中学里,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刘德华而不知刘天华何许人也!刘天华可以被称为国乐大师级的音乐家,他的二胡作品对整个中国乐器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作品;影响一、时代造人才刘天华,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37岁。
祖籍江苏江阴,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国乐大师。
他从小热爱音乐,很早就学习了二胡、竹笛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
1909年在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
1912年随其兄刘半农先生去上海并考入“开明剧社”,担任乐队队员,开始接触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
1914年开始在江阴、常州等地中、小学校担任音乐教师。
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
其后又分别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琵琶、二胡和小提琴。
特殊的家庭背影和良好的教育造就了一代国乐宗师,使之成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在其短短的一生中,刘天华先生共作有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2首丝竹合奏曲,并编有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练习曲15首。
二、各具特色的“十大名曲”刘天华先生的10首二胡独奏曲,是他音乐创作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其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取材广泛,音乐形象生动感人。
10首二胡曲可以分成如下几种风格:1. 忧伤苦闷,彷徨踌躇型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生于当时的乱世,既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也有对自己小家及个人生活的谋划,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生活的彷徨和苦闷,并带有一定的斗争精神。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刘天华是中国二胡音乐家,被誉为“中国二胡的名将”。
他的处女作《病中吟》是他在病中时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二胡为主要乐器的独奏曲。
刘天华是中国二胡曲目创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二胡音乐的探索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技巧,并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元素。
《病中吟》是他在艰苦的病痛中创作的一首作品,具有特别的背景和意义。
在创作《病中吟》之前,刘天华患有严重的疾病,身体非常虚弱。
他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无法离开床榻,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成为他治疗身心的重要途径。
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希望融入到这首曲子当中,通过音乐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病中吟》通过二胡这一独特的乐器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个曲子以缓慢、抒情的方式起始,音乐的旋律流畅舒展,充满了悠远的禅意。
随着曲子的发展,音乐渐渐加快,节奏变得更加活泼起来,象征着希望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速度加快,音乐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整个曲子以强烈的情感和华丽的技巧展示了二胡作为乐器的独特魅力。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病中吟》的曲风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弦和节奏元素,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西方音乐的影响,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刘天华在曲子中的演奏技巧非常出色,他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技巧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绪,使得整个曲子显得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了音乐本身,这首曲子还通过音乐来传递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
刘天华在创作时将自己的病痛和心情融入到曲子中,从而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从这个角度来看,《病中吟》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个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和发声。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一首富有个人感情体验的二胡独奏曲。
它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充分展示了刘天华作为二胡音乐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159721 学科教育论文论刘天华在二胡教学领域中的革新刘天华(1895--1932)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民间音乐、西方器乐与音乐理论的探索,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以往二胡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使之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中争得了应有的地位,开创了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新纪元。
一、引入西方的教学方法,使二胡教学更趋规范化、规模化传统的二胡传授方式一直是“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民间状态,刘天华一直关心我国民乐的传承与教育问题。
他对“地位底下”的二胡更是格外留心――所有的戏曲伴奏、民间合奏里都缺不了它,但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视为“叫花子乐器”,更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此时,他开始思考我国民乐的传承与教育问题。
于是,刘天华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期间,做出了把二胡引入到高等院校音乐系课堂的尝试,时任北大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的萧友梅先生还说:“二胡历来是贩夫走卒、烟花女子的玩物,它被古人贬为淫于声而害于德,再加上它结构简单还处于原始状态,我们的传习所今后要成为音乐系或音乐学院,要是把古人视为淫声恶律的玩物来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科,这是不太合适的吧?”萧友梅先生对二胡的认识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二胡的普遍认识,但刘天华先生不那么认为,他认为,一个乐器的高低,在于它的品味、他的作品和演奏,而不是在它乐器本身。
他凭着真诚、执着和对国乐的高瞻远瞩,取得了蔡元培先生的信任,也打动了萧友梅,最终把不曾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引入到课堂并作为一门专课来讲授,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建立了二胡这门学科,对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民间传承方式进行改良,编写专业练习曲、统一记谱法,为二胡教学规范化、规模化提供保障,并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教师,如陈振铎、储师竹、刘北茂、吴伯超、蒋风之等奠定了现代二胡学派。
二胡音乐家刘天华处女作《病中吟》的背景及赏析《病中吟》是二胡音乐家刘天华的处女作,这首曲子承载着刘天华深厚的音乐造诣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这首曲子的背景及赏析。
背景介绍:1. 创作背景:刘天华,作为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他的音乐才华不仅表现在技艺的高超,更体现在他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
《病中吟》的创作正是源于他在一次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借着病痛中的思考和对生命的领悟,将心灵的感悟融入音符之中。
2. 曲名寓意:《病中吟》的曲名,寓意着刘天华在身体状况欠佳的状态下,透过音乐来吟咏自己的心声。
这种在疾病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得这首曲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心灵的诉说。
曲谱分析:1. 曲式结构:《病中吟》采用了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分为引子、主题、发展和终结四个部分。
这种结构既展现了刘天华对传统音乐的尊重,同时又在其中融入了他个人的音乐理念。
2. 曲调情感:曲调上,《病中吟》旋律悠扬,情感起伏跌宕,如同一场病痛与希望的对话。
刘天华通过二胡的婉转音色,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音乐表达:1. 情感渲染:刘天华在演奏中通过动情的弓法和细腻的音色转变,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转化为音乐的情感,使听者在音符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病中吟》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2. 技术运用:在技术方面,刘天华巧妙地运用了二胡的各种技巧,包括滑音、颤音等,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对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提升了曲子的演奏难度,也让听者在欣赏中感受到音乐的深度和广度。
文化内涵:1. 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一位中国音乐家,刘天华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如古老的旋律、民间音乐的韵味等。
这使得《病中吟》在音乐语言上更具中国特色,同时也延续了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
2. 生命哲学:《病中吟》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次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刘天华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一次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心灵对话。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
残。然而,就像贝多芬要在苦痛与忍耐里寻找生活的“欢乐”一样,
他将这苦闷化作了艺术的甘醇。他发泄着、彷徨着,寻找着一种“大
爱”的欢愉。从来都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从来都是“退
则修身,进则治世”的大爱豪情。他一个心系苍生的、忧郁的文人音
乐家:刘天华。
在艺术里,悲剧(或者说关于悲的题材)总是多于喜剧。正如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说的,文艺是“不安于
现状”的,而世界总有无数的规则与羁绊,人们活在这些乏味的规则
与羁绊里,生活毫无意趣。而艺术就是要与这乏味作对抗的。当这乏
味的毫无生气的规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时,追求意趣的艺术就必将是
苦闷的,是抑郁的。而悲剧就是在这两者的碰撞中产生的。今天,笔
者将以刘天华先生为例谈谈他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说到二胡就不能不说刘天华,不能不说他创作的二胡音乐。刘
天华先生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为我们留下了十首二胡曲,其中大部分
都已成为经典。如我们熟悉的《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
《良宵》、《光明行》等等。关于这十首二胡曲,陈振铎先生把它分
成六类,有的书上分成三类。相互对照之后,笔者觉得其实主要可以
分成两类:一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及由此引发反抗情绪
的作品,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
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月白风清,诗情画意,充满着
美好的想望,如《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
现以《病中吟》及《良宵》二曲对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略
发拙论。
刘天华的《病中吟》并非是在病中所作,他的病并不是指生病
在床的意思,而是“表示了作者当年胸怀苦闷如病,不知何适何从的
意思”[1]。在那个苦闷的时代里,刘先生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
士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现
实的无奈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苦闷。失业的打击,丧父的苦痛,夹
杂着理想的渺茫无着,增加了他的抑郁气质。如果要说《病中吟》是
在病中所作的话,那么,这个病就是抑郁吧。的确,抑郁在医学上是
一种病,是心理疾病。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作者自己的病,恐怕欠妥,
到底是社会的病重一些还是作者的病重一些呢?显然,是先有社会的
病再有刘先生的病,刘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为国家的前途,
为民族的未来在忧郁,这种忧郁是超出了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我感伤的
局限了的。当然,自我的苦闷也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但如
果在这种关照之中再有悲天悯人的气质,那么这便成为一种超然,成
为一种大爱。他既是忧郁的,也是伟大的。当然,艺术拒绝说大话,
艺术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会尽量地找出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强说服力。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世界,而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2]所
以,大爱要喻于具体的细节之中。所以我们听到的是“病中的呻吟”,
而不是“我要反抗”的空头口号。带着一身的病,作者发出了一丝呐
喊,是以一个弱者的视角来叩问这个社会。虽没有革命家那样直接,
但显然来得更深刻,伤感得叫人怜悯,忧郁得让人欣慰。社会病了,
是各人自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还是做个忧郁的文人,为国家的
前途苦寻一条出路?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忧虑着别人的忧虑?显然,
刘天华先生做了后一种人。他的忧郁叫人喜爱。
《良宵》此曲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除夕(1927年)之夜,作者
和乐界友人及学生一起守岁,有感于除夜的温馨,加上自己在过去的
一年里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心里很高兴,因而即兴创作了此曲。
初听《良宵》此曲的人大概有这种感觉:听来觉得有些悲凉。有人说
这是二胡的音色决定的,二胡不容易表现欢快的情绪。但在笔者看来,
此说似乎欠妥。关于二胡可不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问题,刘天华先
生早就在他的创作里做出了回答:刘先生以“外人多谓(讥)我国音
乐萎靡不振”而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此曲采用了进行曲
风格,格调明朗欢快,有种振奋人心的情绪在里面。并且他还说过“乐
曲的处理与情感的表现不在乐器,而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
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上七情俱能表现” [3]。所以,二胡是可以表现
欢快的情绪的。由于此曲在速度上是“轻快如歌”,所以陈振铎先生
说,既不能太快,因为“太快则无轻快的乐音思维之感”;“更不能
太慢,如果太慢,那就显得过分地绵软而阴暗了,就与本曲的乐音思
维相违背了。”[4]一个忧郁的人他表达喜悦的方式是含蓄的,没有
狂欢,没有戏谑,是久受苦闷之后的一点安慰。即使是这本应狂喜的
日子里也带有忧郁,或许是对前路茫然的又一种忧虑吧。但忧郁是淡
淡的,喜悦才是今晚的主题。在此曲中间的带跳弓的一个乐段,就是
对喜悦的一种强调,仿佛在告诉大家,今晚是应该高兴的,此时欢快
成为完全的主题。但乐曲随后再现了前面的主题。作者回到了略带忧
虑的思考。作者当时正想在北平筹办“国立北平音乐院”,但不知能
不能被批准。作者的担忧应该是为此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还是应验
了,这一计划最后没有被批准。“良宵”不过是忧郁之间的一个插曲,
毕竟“良宵难再”。
不敢说刘天华先生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他的英年早逝或许只
能算是一种遗憾),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
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这是一种大爱,是用另一种方式
表达的大爱。含蓄而内敛,含蓄里带着深沉,内敛中不失个性,这就
是我们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1]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44页。
[2] 王宏建:《艺术概论》,2000年版, 第62页。
[3]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8页。
[4]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
年版,第60页。
1、《鲁迅作品集》,作家出版社, xx年1月第一版。
4、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3月第
一版 。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