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大 众 文 艺

大154

一、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一)叙事学的概念

1969年,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于是,随着结构主义的兴盛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0世纪最著名的学科之一——叙事学在法国诞生了。

叙事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这里的“叙事作品”的界定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初的叙事学研究是从文学文本的研究开始的,后来才逐渐拓展到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等其他各个研究领域。

(二)叙事视角与纪录片

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还是虚构的事件。”1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必须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世界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所以,“一个象征细节,人物的某个特定动作等,都有一种潜在的讲述功能,不是讲述消失了——除非你对它视而不见——而是讲述以隐蔽的方式出现,变换了形式而已。”2关于叙述视角的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第三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叙事。

二、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2010年,纪录片《海豚湾》获得美国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海豚湾》讲了这样一件事:日本有个叫做“太地”的渔村,每年捕杀数以万计的海豚。起初是因为海豚表演行业的兴起,渔民捕捉海豚送到各地的水族馆训练以及出口各国,然而这种捕捉是“灭绝式”的,没被训练师挑中的海豚会被成批屠杀。海豚肉不值钱,大多用来冒充鲸鱼肉出售或者贱卖和奉送给游人孩子——结果这件事惹恼了资深海豚训练师Richard O’Barry,他昔日拍摄海豚表演的电影倍受欢迎,不想因此给这些可爱的动物遭来祸殃,偏偏日本渔业从官员到渔民在这件事上百般阻挠隐瞒,于是老人家聚集了一批摄影/潜水高人,不惜重金偷闯禁区拍了这部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的分析,我将根据经典叙事学叙事视角的分类,透视该纪录片的深层用意。

(一)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

纪录片《海豚湾》的所有叙事都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而且是限知的视角,也就是说,叙事者并没有说自己是全知全能的。

我们首先来谈谈它采用的第一人称。《海豚湾》和以往的纪录片的乏味无趣不同,它更有故事性,具有丝丝入扣的情节,时时刻刻牵动着观者的心绪。特别是片中环保主义者(即主要人物)在遭受日本方面的阻挠之后,决定用石头伪装相机,并装扮成摇滚乐队,接受安检;在日本警察的监视下,采取调虎离山之计,成功安装并拍摄到了珍贵的录像资料。这个过程就像是一部探险剧,和经典好莱坞类型片相比,其惊险诱人的程度,因为加入了“真实性”这个佐料,只会过之而无不及。《海豚湾》的叙事者不用对此负责,因为他只是引用了别人的言论,而且是“直接引语”。总之,第一人称是具有很强大的亲和性的,有如对观众娓娓道来,极易使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且那些善良的人们显然是可信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有助于观众认同感的确

立。

纪录片显然是限知的,全知全能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海豚湾》这方面是无可非议的,叙事者采用的是限知视角。首先是Richard O’Barry发现了日本在捕杀海豚方面的罪行,他叫来了很多世界知名媒体,但都被当局和当地百姓拒绝了。日本的媒体管制直接被抨击。以上是我复述的几个《海豚湾》情节,片中还有很多,比如多米尼加前官员的叙述。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对日本的控诉,是相当具有主观性的,而且通过剪辑的技巧,显然给我们造成了日本邪恶的印象。限知的视角,虽然符合纪录片的本性,但如果叙事者把握不当,极有可能滑入主观。《海豚湾》的叙事者从一开始就是带着批评日本政府和渔民的角度出发的,自始至终没有办法真正考虑到日本的声音。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需要更多的沟通。

(二)多元的内视角

在上一部分我们就谈到了《海豚湾》的众多人物,这么多说话者,似乎是多元的视角。我说似乎,因为实际上不是的。我们仔细观察这部纪录片,就会发现说话者除了两个勇敢抨击市政府政策的市议员,还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两个日本官员,以及警察和善良无知的街头受访者和一个专家,其他的主要说话者都是西方环保主义者,而且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主创人员。

(三)戏剧方式的叙事视角

曾庆香在其《新闻叙事学》一书中,在对新闻话语视角进行分类的时候提到了戏剧方式的叙事视角。延伸到整个叙事策略来讲,就是叙事者只对自身看到的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受众就像观看戏剧一样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并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

《海豚湾》很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叙事策略。每个人都在叙述着自己的观感,自己的态度。叙事者并没有直接对此进行评论。即便是直接的批评,因为是纪录片的关系,也就披上了真实的外衣,变得可信。

比如片中在对IWC(国际捕鲸协会)的会员进行采访时,选取的日本政策支持者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前官员,这是一个对比,虽然支持者似乎人数众多,但显然这个前官员的说话时间更长,更为可信,而且他的国家也曾经是这个阴谋中的一员。

三、结论:被“妖魔化”的日本

在本文中,我试图在一片赞美声中对纪录片《海豚湾》进行批判性地分析,透过纪录片表面直接传达的信息,更本质地观察其中隐藏的美国价值观念。

任何媒体文化的产物都有着意识形态的烙印,无论是直接或者间接,美国的影视作品都携带着比较鲜明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起源于1776年《独立宣言》中的“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下形成了现代民主国家。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干涉主义和先发制人的理念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霸权的影子与美国总是形影不离。越战、朝鲜战争、科威特战争、南斯拉夫轰炸、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处都有美国干涉他国的记录。美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武器是媒体文化产品,特别是好莱坞的影视作品。

在回顾了美国的一贯作风之后,我们来关照一下美日关系,美国和日本在二战之后建立了军事同盟,在日本有驻军,美日关系不一般。我们中国报纸在报道美国某位领导人访华时,经常会说日本因为该领导人访问日本时间比中国或者韩国短而不快,

浅谈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顾 燕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 江苏苏州 215000)

文艺评论

(下转第95页)

大 众 文 艺

95

摘要: 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渊远的历史。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形体动律的形式来表现其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动律是舞蹈艺术的精髓。当然,这其中包括外在的基本动律以及内在韵律。动律是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动律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意蕴的舞蹈艺术。同时,动律美也是舞蹈艺术的极至表现。

关键词:舞蹈艺术;动律美;节奏;表现

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极具节奏与动律美感。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着无尽的情感与认知,展示着千百年来的古国文化,展示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情。而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即是动律,同时这也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标志。无论是舞蹈表演者或是舞蹈欣赏者,都会对舞蹈的动律有所要求。可以说,动律美是舞蹈艺术的精髓,舞蹈艺术只有以动律美与节奏感才能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本论文将对舞蹈艺术的动律美作浅析,探讨其更多的内在涵义。

一、舞蹈艺术的动律美及其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动律是作为舞蹈艺术的灵魂而在的。舞蹈是凭借一定的形体动作及其节奏感来形成其表现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形体动作可不可以称之为舞蹈艺术呢?诚然,不能。这些日常生活简单动作只是舞蹈的基本动作,没有经过加工、也没有融入韵化了的动律,那就绝不能称之为舞蹈艺术。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则是依靠人的体形的流线运动,并在其中融入韵化了的动律美,才构成了舞蹈艺术的核心。简单来说,在舞蹈艺术中人凭借其自身的形体来表现的节奏,如人的四肢、腰、胯、肩、眼等等。这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舞蹈还要在节奏中融入动律,才可能成为舞蹈艺术。

所谓动律美感,指的是流动中产生的韵化了的动律。韵化,主要是指在舞蹈艺术中以基本的形体动作为前提,加以流动的动律,并在动律中融入配乐、歌曲、舞者的情。也就是说,要使舞蹈艺术形成优美的动律美感,给以人美的享受,不仅要依靠优美的形体动作,还要求舞者渗透配曲的内蕴与含义,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将这种感情用自己的神韵与动作充分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舞蹈艺术正是体现了舞蹈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及其对这些认识的形象反映。如藏族舞蹈,舞者便是运用其服饰的袖子在不断的运动中产生优美的画面,而在其中也倾注了舞者对藏族的热爱之情,并贯穿于舞蹈的始终。舞者通过将藏族的内在美与舞蹈的外美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藏族的民族风情。倘若舞者没有充分地领悟到所表演舞蹈的精神与内蕴,即使其形体动

作再优美、节奏感再强,也难以体现出舞蹈的主题,便只能算是舞蹈动作的表演了。由此可见,韵律即是指不仅要在舞蹈动作中融入节奏,还要融入配曲的情、舞者的气,才能够完整地体现出舞蹈艺术的美来。

值得注意的是,动律是依附着节奏的过程而形成的。节奏是动律形成的先决条件。没有节奏,动律美感也就无从谈起。动律美感是通过节奏的快慢、节奏的刚柔与节奏的强弱及其相互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说节奏与舞蹈艺术的动律美感是相辅相生,密不可分的。形体动作通过节奏而韵律化,并不断地延续开去,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此外,动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舞蹈艺术的形象性与表现性。如在壮族采茶戏中,舞蹈表演者以采茶的动作与全脚、半脚尖的步法等,使其采茶的表演在没有茶田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塑造了勤劳的壮族人民形象。

二、动律美感是区分舞蹈风格的重要标志

舞蹈艺术中的动律美感,也是舞蹈风格的形成决定性因素。动律美是每一种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在不同的舞蹈艺术中,又会有不同特点的动律美。这些独特的动律美感,便形成了舞蹈艺术特有的风格,从而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差异。因此,可以说动律美感是舞蹈艺术形成风格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区分不同风格舞蹈艺术的标志。例如,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内在动律美来表现各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风情。如东北“扭秧歌”动律明快、热情,以表现东北人民的豪爽与热情;壮族采茶戏,则是基于采茶的点拿动作,加以形象的采茶步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舞蹈动作,形象地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爱劳动的民族性格。又如傣族舞蹈,大多舞蹈动作都是基于腕、臂、腿与全身这三个主要部位来表现出许多柔美的动律来,以表现傣族人的温婉与善良。再如藏族舞蹈,则是充满豪迈奔放的动律美感。由此可见,任何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而这些独特的风格特征则是由其内在的动律美造就的。

综上所述,动律美是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关键因素。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艺术都以其独特的动律美感向观众展示其舞蹈的主旨。而动律美感的形成,不仅要依靠优美的舞蹈动作,还要在舞蹈表演中融入必要的情与气,韵化的动律才得以实现。对此,无论是舞蹈表演者或是舞蹈观赏者都应该从舞蹈最关键的动律美感出发,抓住舞蹈艺术的本质所在,才将领略到舞蹈艺术的精髓。参考文献:

[1]熊洁.探析舞蹈之节奏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 (13) .

[2]姜锦.节奏——舞蹈艺术之生命[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2) .

浅析舞蹈艺术的动律美

邢 然 (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理论研究·舞蹈

颇似小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好朋友跟自己的敌人玩耍一样。总体而言,为了牵制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在亚洲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的同盟几乎是牢不可破的,美日官方关系是很不错的。

但《海豚湾》获奖后,引起了日本的强烈抗议,美国似乎没有怎么考虑这位亚洲“小弟弟”的感受。这是美国一贯的作风。因为美国是超级大国,他无需考虑“他者”的价值观,只要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他者”罢了。

《海豚湾》向大家展现的是日本的惨无人道,是美国的眼泪和愤怒,树立的是美国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形象。这对日本这个海岛国家,一个以渔业生产为特色的国家是不公平的。当地人之所以拼死不让记者拍摄,不是因为他们不讲礼仪,而是这牵涉到了他们的生计。

(上接第154页)

我不是说日本捕杀海豚这样可爱的生物是正确的,我也是反对这样的做法的,海豚更是除了我们人类最聪明的动物了。我只是对美国式的居高临下地批判“他者”的态度有不满,只是认为应当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只是对美国一直把持着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不满。

美日的同盟关系本就比中美关系要“硬”,我们中国更应该警惕被“妖魔化”,警惕世界话语权的丧失。

注释:

1.(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114页.

2.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摄影与影视艺术欣赏学术论文

摄影与影像艺术欣赏论文 这学期我们开了一门摄影与影视艺术欣赏的选修课。课程设在每周二晚上,开始我对这门课程的安排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它设在周二的晚上,而周二晚上学校的活动很多,这便与我们参加活动形成了冲突。可是,自从上了这门课,我觉得还是蛮值的,它让我对摄影产生了热爱。 记得第一次课,老师开始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这门课程,后来又放了几部电影的片段,其中有一部非常经典并且很感人的一部影片,我想这部片子应该人人皆知吧。那就是《泰坦尼克号》,那个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依然那么感人,它那里面的声音拍摄出来也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但老师说那是人工合成的声音,虚拟的声音,这足以显示当今社会的技术之发达。同时老师也放了好多片段,主要是给我们介绍拟声的,他说有很多影视作品里的有些声音听起来虽然真实,但是那些摄影师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想要捕捉这样真实的声音真的是很困难的,所以,人们通常借助现代科技,通过人们对那些事物的熟悉度,来人工模拟出来的,虽说是通过人工模拟合成的,但是还是很真实。所以,真的要感叹一下,摄影艺术是多么的神奇啊。它将现实社会拍摄的惟妙惟肖,真的让人为之叹服。 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无声电影?卓别林。卓别林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母亲在小舞台上做歌舞演出,但收入很少。卓别林也进入了演艺界,并且受到欢迎。不过他不以此为满足,又到美国发展,从此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他丰富的肢体语言使他在整个默片时代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卓别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个外貌流浪汉,内心则一幅绅士气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形象。在无声电影时期卓别林是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写、导演、表演和发行他自己的电影。从在英国的大剧院作为孩童演员登台演出到他88岁高龄逝世他在娱乐业从事了70多年的生涯。从狄更斯式的伦敦童年一直达到了电影工业的世界顶端,卓别林的一生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为了一个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众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赞扬,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严格批判。而那天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这部影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他的影片大部分由他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 有一天,老师放了一部关于小熊的电影,这让我记忆犹新。那部小熊的电影,让人看了十分感动。这部片子讲的是,一个刚出生的小熊,依偎在妈妈的身边,等待着妈妈觅食给自己,开始的那一幕真的让人有点寒心,母熊在蜜蜂窝里一个劲的啄食,然后给小熊吃,小熊也时不时的去帮妈妈的忙,突然,危机出现了,蜜蜂窝上面的石块开始松动了,开始母熊已经有感觉了,可是她并没有把那当回事,继续努力的啄食着。可是不幸真的发生了,摄影师将那悲惨的一幕呈现在我们面前,血腥的情节让我们部忍心再看下去,有的同学纷纷闭上了眼睛,只听那块巨石从高空坠落,恶狠狠的砸到了母熊的头上,母熊顿时失去了生息。小熊呆坐在旁边,还没有来得及感觉情况,悲剧就发生了。它看着母亲就那样被大石压着,不动声色,这时它才感觉到了事情不妙。它极力的去帮石头挪开,可是面临着石头,它太渺小了。这时摄影师捕捉到了最真实的一幕,小熊流泪了。它不停得在母亲身边转动,它依然期待着母亲能够醒来,它就这样,不知不觉,天黑了,它就依偎母亲身旁,伴着哭泣声睡着了,当然我知道这哭泣声是摄影师们合成,但它却真实的反映出了小熊当时无助,可怜,痛苦,孤独的内心世界,这让我们对小熊顿生了同情之心。。。。。。 一部带血的纪录片《海豚湾》,引发人类关于生态问题的终极思考。电影讲述一群反捕杀海豚志愿者赴日本实地拍摄揭露当地渔民捕杀海豚行为的故事;主题是揭露包括国际捕鲸

海豚湾赏析

《海豚湾》浅析 “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日本太地町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血腥屠杀在悄然进行……”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中震撼人心的一幕。当我们被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们灵魂深处的道德底线又一次的被挑战了,悲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当我回过头来再次观看这部几乎是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纪录片时,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更是让我深深的为之折服。 一、真实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震撼我的地方,首先是它对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以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肆意的捕杀海豚这一真实的事件和当时捕杀过程中真实的情景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来表达作者理查德·欧巴和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的思想。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是在真实的环境和时间内,拍摄着真实的渔民和海豚,它有效地记录了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认为的主观色彩,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了解真相”的求知心理。整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凄美而惨烈的镜头都渗透着作者对保护海豚、关爱生命的深沉的呐喊,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客观再现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材料精心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等整体的把握,客观的再现了当时海豚惨遭屠杀的悲惨情景。作者能够很正确的抓住所要表现的重点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展示则更具表现性和震撼力,如:每年9月,海豚捕杀季到来时,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人们分乘几条小船,在海上驱逐成群的海豚。为了扰乱海豚的声呐系统,渔民们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的用力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我不得不说当我看到这些最具智慧的动物在这种折磨下疯狂的逃窜,拼命地挣扎,发出让人心碎的哀鸣,我承认,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海豚湾》以真实客观的拍摄,微妙精致的剪辑,客观再现与主观表达的有机结合,虚与实的巧妙融合,真实而又客观的再现,这些都让观众激活了视觉运动,透视了另一种思想感受。纪录片以客观质朴的具象阐述深邃,以和谐的存在解构冲突,以感性的质感诠释理性,给人心灵的震撼。 三、选题新颖 其实纵观最近几年的纪录片,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等方面的选题并不少见,但是《海豚湾》并不只只局限于这些,它通过艰难的拍摄,真实客观的再现,再一次升华了保护海豚的主题,同时又再一次的将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日本太地町这个惨绝人寰的海豚地狱。 《海豚湾》拥有庞大而巩固的信息源,这就保证了它在选题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新颖的选题角度。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尽量排除导演等主创人员的主观观念干扰,基本还原了渔民捕杀海豚时最自然、最松弛、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本来面貌。故事的线索来源是10年前,美国环保人士理查德·奥巴里偶然发现了太地町的“秘密”,漫长的反太地町海豚捕杀的行动也就由此开始。2006年,导演路易·塞霍尤斯开始用他的镜头追踪纪录奥巴里对太地町屠杀海豚的揭秘行动。由此,一个凄美绝伦的画卷在世人震惊的眼光注视下慢慢展开了。

环保纪录片观后感

一个学期的课程快要结束了,我受益匪浅,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两部纪录片是《穹顶之下》和《水问》。 或许是因为这两部是国人所拍摄的纪录片,离我的生活比较近。所以更能引起我的共鸣。这两部纪录片一部是讲空气,一部讲的是水文。 不知小时候的我们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蓝天、白云、清澈的河水会变成我们的回忆。不知有多久我没有见过星星了。记得小时候我还因为星星太多分不清而和姥爷争论。十几年过去,曾经的人不在了,曾经的星星也消失了。 人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老去了,那么环境呢? 《穹顶之下》中提到一个现象叫雾霾,雾霾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使用不可再生化石能源造成的,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物”。 我学生时期基本是在天津度过的,从小学到高中,我见证了天津的城市发展,也见证了天津的污染史,小的时候海河还是清澈的,因为靠海,冬天有雾但是霾却几乎没有,长大后呢?河水变成了绿色,冬天我们竟然还因为严重的雾霾而停课。 小时候学的课本常说,天津的母亲河是海河,养育了无数的天津人们,可是在我记忆中我似乎喝的是滦河水。谁还敢喝海河水,随着城市建设,马路越修越宽,海河周围也很美。但是为什么环境却越来越差? 天津只是中国环境恶化的一个小小缩影。究竟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文明带来了新技术,同时也需要人类肩负更重的责任。这已经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问题。如果人类不珍惜唯一的地球家园,毁灭的不只是生物学意义是上的物种,而是毁灭人类自己。 国人有一种对于公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私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传统,《穹顶之下》让人们明白了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不再只是相关部门起好带头作用的事情,而是每个市民能做到从我做起的事情。环境人人有责!减少生活垃圾、减少自驾、节约用水电、监督举报——做个有责任感有益于社会的人。 环保要从自己做起。对于治理雾霾,不是要“治理”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而是要治理我们的“理念”。每一个人在空气面前都是平等的,在雾霾面前普通民众除了戴口罩,除了“空谈”,至少还可以记住12369这个号码。 美国《寂静的春天》的前奏在中国一再上演:农村皮革厂、化工厂、造纸厂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田边的河沟里,污染了河水与土地;养鸡场、养猪场中含有大量抗生素的粪便污水也直接排放进河沟里,条条河沟如墨染,臭气熏天;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城乡交错带堆放,长年累积,无人看管,时间久了,垃圾发酵使温度升高至燃烧,燃烧产生了浓烟、毒气对人有极大危害;垃圾中转站管理疏松,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

海洋 纪录片观后感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海洋》,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最新力作。这部影片,无论是体裁,还是主题,以及导演,都让我心向往之。 上周六,终于摆布好了时间,在北京UME国际影城(安贞店)安安静静地看完了这部本年最火的纪录片。影片开篇语从一个小男孩的问话开始:“这是大海吗?什么是大海?”,随后以美得让人心颤的画面,提出了一个人类要共同思考的命题——应该如何对待海洋。 影片开头的男孩,是《海洋》制片人兼导演雅克·贝汉的儿子。雅克·贝汉此前的作品,我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海洋》延续了《迁徙的鸟》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且赋予了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观看过程中,尽管我不时以挑剔的眼光注视着每个镜头,但很遗憾,我失败了,因为这部电影实在非常完美,不仅仅是纯粹从视觉上的美感来评价它,还包括影片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与画面相得益彰的电影音乐,以及姜文的解说。 《海洋》不是一部科教片,看过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些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的名字,但一定会读懂影片表达的思想和理念——善待海洋,毁灭海洋就是毁灭人类自身。影片在一个宏大的视野里,让人们去感受海洋的壮美、海洋的深邃、海洋令人堪忧的现状,以此唤醒人类的海洋意识,让人们懂

得如何去对待海洋,如何去保护这片占整个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家园。尽管《海洋》不像《海豚湾》那样充满了血腥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但依然会让人会觉醒,让人忧思,让人对影片和导演顿生敬意。 《海洋》被称作“史上最烧钱纪录片”。此片耗时5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4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目前已经在全球近二十个国家公映,票房连创佳绩,在美国首日票房超过了《阿凡达》。在中国却开始遇冷,尽管满头银发、年届70的导演雅克·贝汉不辞劳苦,亲到中国上海等地参加宣传活动,但最终影片慢慢热起来、火起来,靠着不是导演的名气,而是影片自身的魅力和绝佳的口碑。 毕竟,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雅克·贝汉,但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海洋,知道我们国家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有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知道百年前西方列强自海上入侵中华的屈辱和苦难;知道位于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和南海海域的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如今仍被强占;知道今日海洋环保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知道海洋权益争夺激烈,等等。在每个国人的心里,也许都有一个跟海洋有关的梦。要实现我们的海洋梦,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或许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限,很多人没有机会去看大海、亲身体验海洋,但可以看一看这部纪录片。在我们为了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叙事差异 以《歧视的一课》与《浪潮》为例所谓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电影。 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演员参与。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 地点、情况与现实、实际情况一致。纪录片的题材范围广范,既 包括完全纪实的电影,亦包括了真人秀等节目。——维基百科 而剧情片通常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 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360百科 《歧视的一课》便是典型的记录片。它叙述的是一位在加拿 大的小学老师在看过一支美国19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后,决定 在自己的班级里实施反歧视教育的故事。而《浪潮》则是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 件改编而成。它主要叙述了今时今日的德国,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只是想做一个实验,由 他来扮演极权头头的角色,学生们必需服从他的命令、在回答问 题前必需得到老师许可、穿制服上学等,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 独裁体制的产生。 看《歧视的一课》时,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需要演员刻意的扮演,所有的一切都遵循真实的原则。就像纪录片人所说的“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在这部纪录片中,安娜老师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歧视在同学们身上最为真实的表现

;纪录片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一个实的故事,片子中安娜老师和同学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创作者只是利用摄像机客观地记录下来,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罢了。这一点便和剧情片有很大的不同。就拿我看《浪潮》来说在电影开始之时,我就认定这是一个经过编剧和导演虚构的故事。在我了解了它的背景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之后,我也认为荧幕上的角色也都是由演员所扮演的,现实中的人物只不过是被当成了创作对象而存在的。 当然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是导演与众多拍摄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它们也还有除真实性以外的其它区别。在纪录片中,除了被记录的人或事物外,还有解说者对纪录片进行一些适当的旁白解说,甚至还有对人物的访谈等,以增加人们对纪录片的内容的了解。而剧情片则不同,影片中的角色不与观众做直接的交流,剧情片的观众则是完全地沉浸在电影所创造的虚构世界里。同时也没有纪录片那样更为真实的感受,因为剧情片具有的是观赏性,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渲染气氛。纪录片多的则是人文气息。 除此之外,导演也对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剧情片中。在剧情片中,导演显然具有绝对的权威,电影画面里的构图、光线,演员的表演,情节等都是由作者设计安排的。导演作为最高权力者,对演员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演员都是按照导演的意图来对故事进行叙述,至此,剧情片往往就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预知性。而纪录片则大相庭径,在纪录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故事的叙述者,就像安

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看纪录片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看纪录片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以《海豚湾》和《与鲸共生》为例 李思琦 新闻学1041班1021012130 6510658555@https://www.doczj.com/doc/ea18596713.html, 摘要:简单介绍了蒙太奇并从媒介素养的角度以《海豚湾》和《与鲸共生》为例分析蒙太奇手法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着重分析重复蒙太奇、对比蒙太奇以及隐喻蒙太奇的运用。 关键词:蒙太奇媒介素养重复对比隐喻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延伸到电影艺术中被广泛运用。蒙太奇的产生,首先是符合了人的视觉感受规律的。林格伦在《论电影艺术》一书中说:“蒙太奇作为一种表现周围客观世界的方法,它的基本心理学基础是:蒙太奇重现了我们在环境中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现象的过程。”为了传递自身想要传递的情绪,影片编导就必须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让镜头的组接合乎理性和感情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感到顺当、合理、流畅、舒服并易于接受。其次,电影是简洁的艺术,一部影片长度,一般都在九十分钟左右,因此,它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摹写,而必须有选择。在电影中,强调和省略都能达到高度概括的目的,而这下是蒙太奇的艺术功能。蒙太奇的种类包括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三大类,其中叙事蒙太奇包括: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和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包括: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和对比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包括: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和思想蒙太奇。 一部纪录片,从选题、前期采访、拍摄、后期剪辑、特技合成、配音,直至审查通过,都要经历相当的时间,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从制作工艺流程来说,剪辑只是后期过程中的一部分创作,但从整个纪录片的艺术思维过程来说,剪辑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蒙太奇意识却是创作中必须始终重视的。蒙太奇的运用直接影响了影片信息及价值观的传达。《海豚湾》就是一部充分运用了蒙太奇的纪录片。它讲述了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经过这片海域,他们的旅程却在太地戛然而止。渔民们将海豚驱赶到靠近岸边的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一) 看环保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观看者是这电影的主人公。纪录片通过叙述事实的过程展现给观众它的主题,它插入评论;目的是给人以启示,倡导人们如何保护环境。这一点相对于其他纪录片是非常明显的:地球只有一个,有些东西一旦完全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海豚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刚听到这个名字,我想这应该会是个描绘温馨的海豚生活的吧。因为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入深海。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可看了《海豚湾》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打击。海豚湾不再是海豚的美好栖息地,而是个血腥无情、毁灭生命的屠杀场,一滩玷污海豚的死水。 《海豚湾》叙述了一群热爱海豚的环保主义工作者冒着重重阻拦深入日本太地町拍摄当地海豚被屠杀的惊人事实,向世人揭示了肮脏的海豚交易。该记录片是秘密拍摄的,使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工作者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取景。其结 ·

论是科学实验权威所得出的,发人深省。 每年秋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海豚聚集在太地町附近的海域,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海豚们肆意游曳,时不时会有大量海豚跃出水面,形成了当地一道极美的风景线。但是,当地的渔民却把屠杀这些海豚视为一笔极大的财富。 据统计,每年在日本约有23000条海豚和鼠海豚被宰杀。世界各游乐场公司都到太地町采购海豚。一条活海豚最高可达15万美元。不可置疑,这会是一个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禁止捕鲸。这对政府的税收有多重要!然而,自2003年起,日本援引"科学数据"将国际渔业产量的减少归咎于海豚和鲸鱼。而我觉得这是个掩盖的借口。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更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海豚身上;因为人类本身不加节制地捕杀海洋鱼类,不留余地让鱼类繁衍后代,因此物极必反。这才是渔业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看着海洋游乐场里的海豚表演,看到它与指挥员是那么的合作无间,人们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动物朋友。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海豚还是一种救苦救难的动物。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海上救生员"的美名,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海豚的法规。 与此相反的是,日本不仅大量捕杀海豚,还把海豚肉伪装 ·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

海豚湾观后感8篇完整版

《海豚湾观后感》 海豚湾观后感(一): 《海豚湾》观后感 看完《海豚湾》这部纪录片,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那些被捕鲸者残忍杀害的海豚感到痛心,对那些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感到愤怒。 结尾处说太地町海豚湾大屠杀计划于每年九月继续进行,除非我们能有所行动。看到这句话,情绪无比的沉重。不禁要问,难道片中的人们做得还不够多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得到的那些宝贵的视频,为什么还是不能阻止人们对海豚的屠杀行动?何况海豚肉内含汞,不宜多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行动,使得日本捕鲸协会副会长被辞退,国际鲸鱼保护协会日本代表引咎辞职,海豚肉也从小学生午餐中被剔除。但是对海豚的屠杀依旧没有停止。 片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世界顶级海豚驯养专家理查德.奥巴瑞为保护海豚搜集太地町海豚湾屠杀海豚的证据。另一条是国际捕鲸协会委员会的召开,日本捕鲸协会副会长想要掩盖他们在太地町屠杀海豚的事实。在搜集海豚湾杀害海豚的证据时,片中选用的紧张的音乐以及夜间拍摄的方法,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现场,有一种很强的参与感。最终他们最后拍到了宝贵的证据,也将该片推向了高潮,捕鲸人残忍杀害海豚,没有一句解说词,客观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海水被血染成了红色,几千只海豚被杀害,让人触目惊心。 为了阻止这些事情再次发生,除非我们能有所行动。影片的后面打出了三个网址,能进去的只有,期望我们真的能为它们做些什么。 海豚湾观后感(二): 这天早上,老师给我们大家看了一部让我感触很深的纪录片海豚湾! 海豚湾讲的是日本人大地町当地的渔民于每年都驱猎捕杀海豚的过程。十分残忍!我看到了一个部分,渔民们拿着长叉,向海中刺去,一个海豚被刺穿,二个、三个越来越多。原本蓝蓝的大海一瞬间变成了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血海。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怎样能这样呢?海豚那么可爱、善良。海民们真的太坏了,真是不可理喻。 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要说出来:如果你们这些渔民们捕杀的海豚正是你们亲爱的家人,最好的朋友,久违的同学。你会忍心继续捕杀他们吗?你会忍心吗?你们到底有没有想过海豚的感受?你们捕杀幼豚,母豚悲哀;捕杀了母豚,幼豚悲哀。你们说捕杀海豚是你们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说日本允许每年杀1.2万头海豚,我们才杀了2000~3000只,算少了。哼,可笑!2000只不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吗?不也是和我们人类一样懂得报恩的聪明的生物吗?

寒假作业完成计划表doc

寒假作业完成计划表 二年级语文寒假行动计划反馈表★为优秀,●为良好,▲为一般。请家长根据孩子的行动情况, 在相应的符号下划“√”,让孩子写下在家的表现。 班级: 姓名: 亲爱的同学们: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大家盼望已久的寒假生活,想必你那“鬼灵精”的脑袋里,早就有了满满的计划!可是老师希望你能在这个假期里劳逸结合,认真完成作业。下面就来看看假期的作业吧: 1、阅读2本好书。请家长第一件事就是带孩子去一趟书店,帮助孩子买几本适合孩子的好书!别忘了提醒孩子每天坚持1小时阅读。以下书目供大家参考:《木偶奇遇记》《宝葫芦的秘密》《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一千零一夜》《神话故事》《成语故事》 2、写5篇日记。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生活,选择自己印象 最深刻的事情来写一写。等开学的时, 我们可要进行年级假期优秀日记评选哟!老师期待你的

佳 作,期待分享你快乐的假期生活。 3、写10页好字。常言道“字如其人”,写得一手好字的 人,一定是学习习惯很棒的人。希望同学们至少写10张铅 笔字作业,每次书写要认真,讲究质量是关键。内容就选择我们本学期语文书中“我会写”的生字,另外,有个别小朋友握笔姿势不正确,严重影响了书写的速度和质量,强烈建议纠正错误的姿势。 4、背10首好诗。这个学期,我们在学校里接触了许多琅琅上口 的古诗。小朋友们可以利用这个假期的时间再好好接触《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唐诗》,熟读成诵。 5、完成一份新年手抄报。格式可参考电脑要求图文并茂哦!有照片更棒!纸张:8K纸。 6、语、数《寒假作业》。数学每天20道口算题。 7、每天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哦! 8、给亲朋好友一个祝福、给父母一个惊喜、给师长一 声问候。编写自己的祝福短信,发送给他们。 老师的话:相信小朋友们能够给老师一份完美的答卷。 祝同学们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

纪录片叙事以及纪录片面临的威胁

叙事 纪录片像其他节目类型一样,倾向于把它的内容包装成故事。导演通常仔细地搜寻叙事组织结构——即在开拍前确定他们计划中的片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基本结构。如果缺少清晰的叙事方式,可以外加或借用一个结构,就像主创人员采用的一些片名所暗示的:《星期天的时光——一天中的一段时间》(Sunday Times —A Life in the Day )、《哈罗维十日》(The Days in Holloway)、《五月里的十四天》(Fourteen Days in May)或《卡勒登:小学生活的一年》(Culloden :A Year in the Life of a Primary School)。 如果时间的讲述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结尾,纪录片可以依赖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来叙事,当处于紧张或危机的状态时这种叙事最为有趣。人们熟知的机构也成为纪录片的主题,例如:《家庭》(Family)、《收税人》(The Duty Men,海关和执行官员)、《被选择的少数人》(The Chosen Few,市民服务)、《发救济金的人们》(Dolebuster,劳工部)、《警察》、《方舟》(The Ark,伦敦动物园)和《拧紧螺钉》(Turning the Screws,监狱)等。这些记录片最著名的片断都是紧张和危机被强调的地方,例如罗吉·格里耶夫著名的《警察》系列片之所以声名狼藉,是因为这样一个场面:对强奸受害者的讯问怀着明显敌意。这部片子所引发的争议导致了在强奸嫌疑案中讯问程序的改变,并使很多纪录片摄制人员暂时失去了进入某些机构的权利。 实例研究:独立制作 【以下是一位内行对独立电视的看法。安德鲁·德尔夏文(Andrew Devonshire, 1997)目前是“盎格利亚电视”的联合制片人,同时他也以“自由工作者”的身份在其他公司为5频道制作了许多独立作品。以下的论述是他对同时代的纪录片制作制度和财政背景的总结,也包括他为地方ITV商业电视网制作独立纪录片的实际过程的简 要描述。】 财政与制度背景:20世纪90年代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威胁 纪录片的现存状况是整个电视产业的标识,因为每个频道都被伦敦促去达到一定的“目标”(如观众数)。对内容的仔细审查和观众对纪录片的“可接受性”给摄制人员又添加了本来就在增长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断增长,至少是在持续保持着。观众人数与产业的不断扩充成反比(因此可以获得的观众份额在缩减),这不能不对节目编排人员的判断产生影响。 系列片《利刃》(Cutting Edge,4频道)和《摩登时代》(Modern Times,BBC2)都探讨了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怪癖,它们为了赢得在千年之交的时间段而相互竞争。鉴于观众群的迅速分化,纪录片的“入场券”对于市场较小的频道来说很快成为一种难以承受的奢侈。 1997年复活节星期天,第五个无线频道——5频道开通,这预示着广播电视新纪元的到来。4频道开始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和嘲弄。它作为面对少数观众群体的频道的作用受到质疑,人们怀疑它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因为4频道本质上是属于公共服务的频道,在开始进入市场时又面对着卫星和有线广播电视的猛烈夹击。5频道作为一个商业频道,不得不在激烈竞争的“开放”市场中与日益受到欢迎的非无线频道以及正在兴起的数字电视争夺观众。看看各频道如何应对这种威胁时很有趣的。不论5频道的性质是什么,结果都要面对观众占有率不可避免的减少。市场越分化,公司所承受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_心得体会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一) 看环保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观看者是这电影的主人公。纪录片通过叙述事实的过程展现给观众它的主题,它插入评论;目的是给人以启示,倡导人们如何保护环境。这一点相对于其他纪录片是非常明显的:地球只有一个,有些东西一旦完全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海豚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刚听到这个名字,我想这应该会是个描绘温馨的海豚生活的吧。因为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入深海。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可看了《海豚湾》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打击。海豚湾不再是海豚的美好栖息地,而是个血腥无情、毁灭生命的屠杀场,一滩玷污海豚的死水。 《海豚湾》叙述了一群热爱海豚的环保主义工作者冒着重重阻拦深入日本太地町拍摄当地海豚被屠杀的惊人事实,向世人揭示了肮脏的海豚交易。该记录片是秘密拍摄的,使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工作者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取景。其结论是科学实验权威所得出的,发人深省。 每年秋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海豚聚集在太地町附近的海域,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海豚们肆意游曳,时不时会有大量海豚跃出水面,形成了当地一道极美的风景线。但是,当地的渔民却把屠杀这些海豚视为一笔极大的财富。 据统计,每年在日本约有23000条海豚和鼠海豚被宰杀。世界各游乐场公司都到太地町采购海豚。一条活海豚最高可达15万美元。不可置疑,这会是一个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禁止捕鲸。这对政府的税收有多重要!然而,自2003年起,日本援引"科学数据"将国际渔业产量的减少归咎于海豚和鲸鱼。而我觉得这是个掩盖的借口。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更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海豚身上;因为人类本身不加节制地捕杀海洋鱼类,不留余地让鱼类繁衍后代,因此物极必反。这才是渔业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看着海洋游乐场里的海豚表演,看到它与指挥员是那么的合作无间,人们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动物朋友。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

海豚湾评价与赏析

《海豚湾》评价与赏析 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7日,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海豚湾》。“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日本太地町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血腥屠杀在悄然进行……”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中震撼人心的一幕。 当我们被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们灵魂深处的道德底线又一次的被挑战了,悲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当我回过头来再次观看这部几乎是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纪录片时,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更是让我深深的为之折服。 一、真实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震撼我的地方,首先是它对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以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肆意的捕杀海豚这一真实的事件和当时捕杀过程中真实的情景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来表达作者理查德·欧巴和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的思想。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是在真实的环境和时间内,拍摄着真实的渔民和海豚,它有效地记录了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认为的主观色彩,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了解真相”的求知心理。整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凄美而惨烈的镜头都渗透着作者对保护海豚、关爱生命的深沉的呐喊,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客观再现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材料精心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等整体的把握,客观的再现了当时海豚惨遭屠杀的悲惨情景。作者能够很正确的抓住所要表现的重点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展示则更具表现性和震撼力,如:每年9月,海豚捕杀季到来时,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人们分乘几条小船,在海上驱逐成群的海豚。为了扰乱海豚的声呐系统,渔民们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的用力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我不得不说当我看到这些最具智慧的动物在这种折磨下疯狂的逃窜,拼命地挣扎,发出让人心碎的哀鸣,我承认,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海豚湾》以真实客观的拍摄,微妙精致的剪辑,客观再现与主观表达的有机结合,虚与实的巧妙融合,真实而又客观的再现,这些都让观众激活了视觉运动,透视了另一种思想感受。纪录片以客观质朴的具象阐述深邃,以和谐的存在解构冲突,以感性的质感诠释理性,给人心灵的震撼。 三、选题新颖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李劲松 [内容提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 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样式电视纪录片是相对于电视剧而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 纪录片和电视剧有相同之处,都是在讲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它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非虚构的故事。因此,讲故事的手法和技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也同样重要,这就涉及到叙事结构的问题。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客观记录和自然描述“,纪录片结构形式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为它不像故事片那样受既定故事情节的限制,不同的作者更是有不同的风格”。①即使同一作者的不同纪录片也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 但通过对大量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的赏析和研究,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共性,并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式: 一、阶梯递进式 阶梯递进式或称为逐层递进式,是指按照事物进展情况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提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趋势等。首先,它可以以时间为轴线,按人物活动和事件进程的线性顺序来整合材料,这是讲故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法,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严格的生活逻辑。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拉着老母走天涯》一片,讲述的是来自大兴安岭的75岁老人王一民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想让年迈的母亲开眼界,于是用自制的三轮车拉着98岁高龄的老母南下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故事。该片拍摄历时一年,以时间为轴线,人物活动进程为顺序,跟踪记了王一民和母亲在浙江、福建、广西三地的生活状态,既完整地交待了这个新奇、感人的故事,也体现了该片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学意义。其次,它也可以以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来安排材料的层次,这种手法在科教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例如央视十套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栏目中所播放的一些片子就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再次,它还可以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纵横交叉式地安排片子的层次。这种手法用于表现多人物、多场景的纪录片比较适合,即用来展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活动状态和事件情节,所以拍摄者可以考虑多机分头拍摄。比如《我们的留学生活》一片,就同时反映了多个主人公的经历,就其中某一个人物而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和讲述的,而整部片子则采用了纵横交叉式的结构,把同一段时间,不同人物、不同地点的事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中心线串联式 中心线串联式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材料串联起来,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示同一个主题。这一类型的电视纪录片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大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 学号:1450120045 姓名:盛冬梅 《海豚湾》是一部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里克·奥巴瑞主演,该片记录了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每年捕杀海豚的经过。影片于 2009年7月31日美国上映。影片讲述在著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这一海湾,深入现场,记录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杀的血腥场面。理查德·奥巴瑞大概还是世界顶级的海豚驯养专家,他说他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海豚的训练事业却毅然决然的用了35年的时间去毁灭它。他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海豚这种可爱聪明的生物,但庞大的利益却也造就了更多对这种生物的屠杀。这是看完《海豚湾》后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基本了解,下面我将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结构、人物、场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纪录片向想要表达的主题来看,影片通对日本人残忍捕杀太地地区的海豚的讲述批判日本捕杀海豚的罪恶,表达了对这种残忍行为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唤起人类的怜悯之心,希望国际对日本捕杀海豚的行为作出惩处决定并呼吁重视保护海豚。 从记录片讲述故事的结构来看,《海豚湾》整个影片的主线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及他的朋友们发现海豚湾的惨况,搜集证据并揭露事实的过程。中间插入惨况加剧的原因——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开创了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大量海豚被捕获——等一系列镜头。还插入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场景、验证海豚肉是有毒的过程等一系列镜头。这些镜头给予《海豚湾》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框架。总的来说,《海豚湾》是以几组叙事段落拼凑而成的,这些叙事段落并不是松散的,而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比如正片的第一个段落讲述里克·欧拜瑞向导演及朋友们揭露日本太地町一个海湾的海豚大屠杀,这就为接下来的段落中他们调查事实、搜集证据、揭露事实等一系列事件做了铺垫。而起初有关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段落则为后来导演闯入会议拆穿森下助二的谎言做了铺垫。这些紧密联系的叙事段落使《海豚湾》成为一部叙事严谨而又极具说服力的纪录片。 从记录片的人物选定来看,由于日本政府的不支持和当地渔民的不合作态度,摄制组无法取得合法的拍摄许可。为了能顺利地拍摄完整个纪录片,皮斯霍斯找来了自己一众好友--他们都是拍摄、潜水和动物保护方面的精英人士。从1960年开始,里克·奥巴瑞就是世界知名的海豚训练师,可以说是他一个人发展出了海豚表演这个游乐项目。就在他功成名就、全世界的水族馆和海豚表演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要摧毁自己亲手建立的这个娱乐产业--为此他花费了35年时间,并且尚在进行之中。 皮斯霍斯说:“我找来了加拿大的曼迪-雷·克鲁克谢克和她的丈夫克科·克拉克,他们两个都是自由潜水的高手。克鲁克谢克曾经拿过6次自由潜水的世界冠军,她能不借助任何装备下潜到88米深的地方。有他们的帮助,我就能很简单地在水下安置摄影机了。我还有个朋友,他以前是我的摄影助理,现在他在工业光魔公司做模型。我找他制作了几个石头,我们把摄像机安在了里面。我找来了查尔斯·翰波利敦,他是个疯狂的家伙,没有什么事情能难住他。他曾经做过加勒比海盗的航海向导。我们要靠他来操作各种设备和负责后援。还有个原来是加拿大空军的技师,他给我们改装了一个无人驾驶的飞机,并且把一架遥控摄影机安在了上面,可能这是一个连《11罗汉》都比拟不了的阵容吧,至少我的制作团队是顶尖的。”从1960年开始,里克·奥巴瑞就是世界知名的海豚训练师,可以说是他一个人发展出了海豚表演这个游乐项目。就在他功成名就、全世界的水族馆和海豚表演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要摧毁自己亲手建立的这个娱乐产业--为此他花费了35年时间,并且尚在进行之中。 从场景的选择来看,在日本本州岛最南部的和歌山县,有个叫太地町的小村镇,面朝洋,三面悬崖高耸。5.96平方公里的镇上,住着约3600名居民,其中约1/3从事渔业。表面上

【高中影视音乐鉴赏】《高中影视音乐鉴赏》校本课程(选修1)

《高中影视音乐鉴赏》校本课程(选修1) 一、课程说明 影视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统称,是一门综合艺术。影视文艺鉴赏,就是进行影视赏析,对影视作品的各元素构成(如画面、音乐、人物、剧情等)有较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用评论、对比等方式阐述自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得最绚丽、最璀璨夺目的,当属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极大的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娱乐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影视文艺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是立体型的、全方位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学生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个人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影视文艺鉴赏知识、技巧和技能,在影视文艺鉴赏活动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影视文艺鉴赏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具有初步的文艺思辩能力和审美思想的高中生中开设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影视艺术的艺术元素极其丰富。它凭借音乐、造型、色彩、故事情节、光和影的综合活动去传达表现,让鉴赏主体感受领悟。影视文艺鉴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视觉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开设《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旨在学习影视文艺鉴赏的基本鉴赏知

识、技巧和技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综合艺术的审美理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高中影视文艺鉴赏》课为选修课,需用10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0.5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外电影、电视以及影视节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客观把握影视艺术发展的世界共性和民族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思辨的影视艺术鉴赏观。 2、学习影视作品分析要素,掌握影视作品内容元素和视听语言艺术,具备一定的影视鉴赏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影视鉴赏观,提升影视艺术鉴赏境界。 3、在影视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提高人文艺术修养。 4、发展独立鉴赏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影视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作品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注重个性化的鉴赏,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6、学习鉴赏中外影视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