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女性观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鲁迅女性独立的句子
1、中国的老先生们——连二十岁上下的老先生们都算在内——不知怎的总有一种矛盾的意见,就是将女人孩子看得太低,同时又看得太高。
妇孺是上不了场面的;然而一面又拜才女,捧神童,甚至于还想借此结识一个阔亲家,使自己也连类飞黄腾达。
什么木兰从军,缇萦救父,更其津津乐道,以显示自己倒是一个死不挣气的瘟虫。
对于学生也是一样,既要他们“莫谈国事”,又要他们独退番兵,退不了,就冷笑他们无用。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2、青翠的柳丝,怎能比及你的秀发;
3、碧绿涟漪,怎能比及你的眸子;
4、有时,我凝视床头你那张玉照,简直觉得整个世界都永远沉浸在明媚的
春光之中。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摘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
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悲剧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
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
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一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
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
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
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
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
鲁迅论妇女解放中国女性的解放滥觞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女性解放意识、平等意识、性别意识的起点。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禁缠足,开女禁,兴女学。
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过于强大,对女性的压迫仍然根深蒂固,人们并没有看到女性解放的曙光。
五四时期,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指导下,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以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保守,以民主反抗封建专制和伦理纲常,目的是追求人的自觉与解放。
在旧式文化之中,妇女是受压迫最深、被礼教残害最苦的性别群体,是需要被解放被拯救的群体,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妇女的解放问题,更是关系到“五四”文化对传统旧文化的颠覆,因此妇女解放成为反封建的最主要内容。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运动中,鲁迅是全身心投身其中的,他首先猛烈抨击的是封建旧道德和礼教,于1918年发表的《我之节烈观》中,他首先针对北洋军阀所鼓吹的“只要女子节烈,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可得救”的荒谬言论,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本来节烈只是夫妻二人的事情,可是军阀却要把节烈这件事提高到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上,以此来约束女人。
男人可以多妻多妾,而女人却要节烈,这明显是对女人的戕害,因此鲁迅指出,“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人应守节,男人应多妻的社会,造成如此畸形的道德,”同时鲁迅又指出了数千年来女人被书写,被压制的命运,“历史上败国亡家的原因,每每归咎于女子。
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汗,木兰从军就可以保情;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种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出息的男人。
”鲁迅对历史上“红颜祸水”进行申辩。
女人被男权所塑造,成为历史上沉默的他者。
千百年来,女性是没有言说历史的,是失语的,她们对自己在历史中的境遇无权辩解,只是历史中的空白。
浅析鲁迅《彷徨》反映的女性观发表时间:2020-07-07T15:03:51.247Z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2期作者:梁紫莹[导读] 通过分析《彷徨》短篇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得出女性自身所持有的女性观,着重女性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呈现其依附和迎合男性的固有观念,及为追求理想生活所衍生的进步观念,并剖析人物的行为举止加以论证。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通过分析《彷徨》短篇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得出女性自身所持有的女性观,着重女性对于自身的定位和认识,呈现其依附和迎合男性的固有观念,及为追求理想生活所衍生的进步观念,并剖析人物的行为举止加以论证。
【关键词】女性;女性观;男性鲁迅写过的大量作品中,除了表露出对社会风气的透彻观察外,也有对边缘弱势群体的密切关注,在他笔下呈现的女性形象都鲜活且具体,其中不乏对封建时代保守思想的批判及对打破传统勇于“出走”解放自我方面的鼓励,以其代表作《彷徨》为例,就有针对不同个性的尖锐刻画,本篇将会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呈现她们身上各自反映的女性观念。
一、地位从属且次于子旧时代反映社会的作品中,女性人物对自身的定位,常常处于次要位置,是天然的第二性,总是默认排在男性之后,短篇《祝福》里的核心人物祥林嫂,她是典型的封建观念受害者,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遵从婆家指令,嫁与他人,而当相依为命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就此崩溃,彻底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不再在意外在的形象,丧失了挣扎的本能,以夫为大、子为先的观念植入让她的人生受尽折磨。
祥林嫂从嫁入夫家起便一直听由婆家使唤,就连成了寡妇后也无法彻底解放。
期间她有过反抗,丈夫去世后她独自谋求生路,只可惜逃离了,也未能在鲁镇换取一个归身之处,她以下等的身份在另一个屋檐下,延续着从属关系的生活。
在历经了丧子之痛后,祥林嫂就像变了人似的,不再有先前的活力,也失去了反抗的意志,她日渐怠慢,显出呆滞的神情来。
她曾在受人折磨的时日里尝试挣脱,却在痛失至亲后失去生存动力,一副全然放弃自我的模样,丢失了往日应有的激情,不再去反抗,在她眼里儿子占据了重要位置,是精神的最后支柱,生活的挫败已令她疲惫不堪,儿子的早逝更是压垮了她。
鲁迅的作品中的性别问题研究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之一,是一位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亿万读者心灵的作家。
在其作品中,性别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细致分析,可以深入探讨鲁迅对于性别的关注、性别困境描写以及性别观念的反思。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鲁迅作品中的性别关注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性别的高度关注。
他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生活现状、角色定位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例如《狂人日记》中,餐厅跳舞的女人形象暴露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和物化。
同时,鲁迅对于女性的痛苦和无奈有着深刻的同情。
他的作品中常常有着对于女性命运的悲切呼唤,体现了对性别歧视的关注和反思。
二、鲁迅作品中的性别困境描写鲁迅的作品中也展现了许多关于性别困境的描写。
他通过对于女性的命运描绘,揭示了妇女在封建家庭中所面临的压抑和束缚。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妻子阿珍,以及《孔乙己》中的柳蓉,都是典型的身陷困境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受到身体上的摧残,更受到世俗道德规范的羁绊。
鲁迅通过对于这些形象的生动描绘,呈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
三、鲁迅作品中的性别观念反思鲁迅的作品中也不乏对于性别观念的批判与反思。
他以男性视角,对于男性特权的质疑和怀疑贯穿于多篇作品中。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男主角表达了对于男性权益不受限制的反思,而《阿Q正传》中的阿Q则通过生活的屡屡挫败,揭示了传统男性形象的丑陋和虚弱。
鲁迅对于性别观念的反思,呈现出了对于男性霸权的不满和思考。
结语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性别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他对于女性困境的敏感关注,以及对于男性特权的批判和反思。
他的作品中的性别描写,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也表达了对于性别观念的深思熟虑。
鲁迅的作品在性别问题上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下的性别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参考与启示。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不肯再嫁。
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
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她嫁到了深山。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
《祝福》:折射传统妇女观的一面镜子小说《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传世名作。
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身上折射着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深深忧虑,也折射着鲁迅对传统女性命运寄予的极大关注与同情。
作品中,鲁迅先生在对祥林嫂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的描绘中融入了一些传统妇女观的刻画。
折射着传统妇女观因袭的文化积淀对女性的摧残压迫乃至毒害。
本文意在从这一角度切入,不仅仅是同情她,而是她这一形象引发更多的思考,探讨从她身上折射出的传统妇女观。
一、从祥林嫂的称呼身份看,妇女完全没有独立人格。
作为本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无名无姓,从头到尾的称呼只依附着第一任丈夫“祥林”而称为“祥林嫂”。
文中这样介绍祥林嫂。
“她不是鲁镇人”。
“人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
”关于祥林嫂的身份背景不过这些,除了“她不是鲁镇人”确切之外,姓名家庭均较模糊,有些推测的成分。
可见当时妇女地位之低下,连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标志符号的姓名也没有,女性只能依附于一个男人而具有身份。
文中对祥林嫂在贺家坳的生活没有正面写过,在山里人们会怎么称呼她呢?无疑人们只喊她“六嫂”或“阿毛娘”,仍是没有自己名姓的。
再回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个称呼意味着人们对她第二次婚姻的不认同,也意味着她是一直带着这个称呼到死的。
她的身份因祥林的存在而存在,但祥林死了。
因贺老六的存在而存在,但贺老六死了。
因阿毛的存在而存在,但阿毛被狼吃了。
她不属于鲁镇,不属于卫家山,也不属于贺家坳。
她渴望在鲁镇凭自己的努力勤快做工获取暂时的身份认同,但人们认为她是“不洁”的象征。
马克?柯里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说:“我们解释自身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选择能表现我们特性的事件,并按叙事的形式原则将她们组织起来,以仿佛在跟他人说话的方式将我们自己外化,从而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
鲁迅小说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解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写女性的命运和遭遇,鲁迅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上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鲁迅小说中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探讨。
首先,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了女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受压迫。
在《阿Q正传》中,小妓女春红是一个揭示了女性遭受凌辱的形象。
她被迫在生殖器上刻纹身,成为了别人的玩物。
她的命运暴露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沉重负担:无人关注的一生,恶劣环境下的困苦生活以及对男性的依赖。
《孔乙己》中的小贩老妪更是一个让人感到心酸的形象。
她为了家庭生计,承担了繁重的劳动,身心俱疲。
她唯一的儿子死去后,她的旧态决不能突破,连死的权利也被人夺走。
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苦难,成为了女性解放的障碍。
其次,鲁迅的小说中呈现了女性被视为私人财产的现状。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写道:“自从我第一次敲着箫,找了荷叶的门,就象一件器皿,带着价格,被装在荷叶的钱袋里。
”这个形象揭示了女性被视为商品的现状。
女性的身体被男人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尤其是妓女,甚至把她们的体型尺寸、容貌、语言和肢体当作商品的品质来描述和标价。
这种把女性视为价格寄售的做法成为了女性解放的主要障碍。
此外,鲁迅的小说中也呈现了女性文化的落后现状。
在《药》中,少女思慧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教育的落后和狭窄。
她眼里只有家务和一些小事,对于社会和世事根本没有认识。
在《故乡》中,小乡村里的女孩们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只能在家里做家务。
这种教育的落后会限制女性大胆追求自我发展和个性解放的能力。
这种文化的落后同样是女性解放的绊脚石。
但是鲁迅的小说中也存在一些描绘女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在《呐喊》中,女大学生伍复初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关注和呼吁女性权益。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写到一位女性在家中学习,独立思考,终成俊才。
这些形象揭示了女性拥有自我价值和权益的渴望,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期望和希望。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如下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鲁迅先生是塑造女性形象的能手,他的笔下,祥林嫂、子君、爱姑等都栩栩如生,各具风采。
纵使近百年过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依然生机勃发,哀宛动人。
一、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一)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笔下不多的女性形象,却有不同的特色:有少女、有少妇、有寡妇;有农村妇女,有知识分子;有遵守妇道的旧式女子,也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女性;有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也有含冤而死的女鬼魂……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各个角度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也是二十世纪初期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些女性在专制制度下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被吞噬;她们挣扎、斗争、失败、死亡。
鲁迅以悲愤的笔触,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揭示出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之发出震聋发聩的呐喊,希望彻底推翻吃人的礼教,让女性不再悲叹和呻吟。
(二)多是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农村女性鲁迅更多注意到的是代表着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农村女性,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还有《风波》中七斤的女儿六斤,《药》中夏瑜的母亲和华小栓的母亲;当然还有个别的受过教育的所谓的知识女性,比如《伤逝》中的子君,但这是极少数。
鲁迅从不幸的人群中提取素材,对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村劳动父女表示深切关心。
这些女性是丝毫没有接受过新文化,丝毫没有受到过现代教育影响的无知愚昧的女性。
她们把一切生的意义全部寄托到丈夫、家庭和孩子的身上,严守封建伦理纲常,由于深受封建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而不知反抗,纵然反抗了,也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传统力量是根深蒂固的。
她们不得不从封建家庭中寻找一点点幸福。
(三)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鲁迅笔下的女性多从事家庭料理性质的长短工,不具有公共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她们基本不参与公共事务,生产劳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比较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女性观之异同说起鲁迅的《伤逝》,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作品,其实从本质上说,《伤逝》其实是一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小说。
鲁迅在《伤逝》中将自己与女性的感情与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以女主人公卫小天的遭遇为切入点,探讨了女性如何在男性与丈夫之间获得平衡,如何在爱情与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婚姻与家庭之间获得平衡等等问题,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当时妇女所遭遇的社会地位不平等问题。
在《伤逝》中他也同样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也同样将女人对婚姻失败所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作品中,亦舒多从女性内心出发来写人生,试图对女人与命运进行深刻地思考与反思。
两位作家在处理女性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以及差别性,所以就让我们通过分析《伤逝》与亦舒作品之间的异同来共同体会与探讨我们当下中国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她们该如何解决自身面临且存在着矛盾问题?一、《伤逝》的女性观从《伤逝》这篇小说可以看出,鲁迅在处理女主人公的形象时,不仅仅是站在女性角度出发,而且更多地站在男性角度上来看待女性。
在描写卫小天这个人物形象时,鲁迅所处的时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统治、封建主义统治下,中国女性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鲁迅所遇到过的男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男人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这篇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观无疑是在批判和反思当时社会男性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解决措施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伤逝》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一个形象鲜明、特征鲜明的男性形象:刚烈坚毅、为爱而生、勇敢果断、勇往直前、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忠诚老实、知足常乐、孝顺父母、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等等。
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男性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所需要具有的能力和特征。
这些特征是传统男性在面对这种性格问题时根本无法获得的能力,所以这就使得《伤逝》这部小说体现出了在封建思想文化环境中对于女性所产生的巨大歧视。
鲁迅论女人名言
1. “女人是希望的化身,要比男人高尚和无私得多。
”
2. “女人本来是弱者,所以品质要比男人更加高尚。
”
3. “女人要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交给真正值得的人。
”
4. “女人应该自爱,不以自己的外貌和美丑而定义自己的价值。
”
5. “女人要具备能保护自己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赖于男人。
”
6. “女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性,不应随波逐流。
”
7. “女人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美和智慧。
”
8. “女人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挑战自我。
”
9. “女人应该有爱心,关心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0. “女人是社会的优秀支柱,应该得到平等的权利和待遇。
”
11. “女人应该拥有自主的经济能力,不被男性控制和束缚。
”
12. “女人应该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积极努力改进。
”
13. “女人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应沉默和妥协。
”。
2006年2月 学 术 交 流 Feb .,2006总第143期 第2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43 No.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5-12-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宋桂珍(1949-),女,黑龙江龙江人,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电影艺术研究。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呐喊》《彷徨》散论之二宋桂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2-0168-03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主张男女平等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社会基本上是由一套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维系着,而性别等级又是等级社会的一个基础和恒定范式。
《列子》云:“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至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用来禁锢和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
鲁迅的女性观
观之鲁迅的小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引发我们无限的深思,鲁迅断断续续、时密时疏却自始至终地直视着中国妇女。
一生关注女性问题, 与女性解放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有关女性问题的论著近30篇之多, 这些文章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
他常常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主张男女平等,针砭封建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 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 造成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落后。
千百年来, 中国妇女被拘囚在传统“铁屋子”里, 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至个人, 从精神到物质, 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 鲁迅深感痛心, 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的确, 人一
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 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
为了揭穿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奴役,鲁迅率先用手中的笔挑开了封建势力温文尔雅的面纱, 揭示和批判封建礼教之于妇女的“吃人”的、荒谬的本质。
在遭罹百难的妇女中,鲁迅较为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和被迫
卖身为妓的女性。
《明天》写出了传统道德对单四嫂的戕害。
她只能小心谨慎地做“节妇”,忍气吞声地默认命运,假装无视街痞们的侮辱。
失去丈夫又没有儿子可“从”的单四嫂子没有生存意义的“明天”可言。
《祝福》里的祥林嫂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劳动妇女,一生被封建男权和性道德严重贬损和侮辱一直到死。
他在杂文《我之节烈观》中对男权社会的性道德进行了剖析,认为所谓“节”和“烈”是专门用来束缚女子的道德,在要求女子“节”和“烈”的同时,男子却在实行多妻主义,这是极其荒谬的。
他认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又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在《关于女人》中,鲁迅指出:也指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更指出了女性不幸的根源所在—封建伦理道德。
祥林嫂们的悲剧就发生在这男权当道的社会中,只有彻底颠覆封建男权社会和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二、主张妇女解放,批判女性麻木愚昧
《, 呐喊》《、彷徨》还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多为麻木、愚昧落后的女性。
《狂人日记》中受压迫的妇女也和“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一样,对狂人围观、讥笑。
狂人的母亲明知妹妹被大哥吃了,但“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
《阿Q 正传》中的吴妈只因阿Q 说了一句要与她“困觉”,便在人前寻死觅活,一副烈女的样子。
《风波》中的七斤嫂对革命浑然不觉,却对皇帝坐龙廷抱有幻想。
《故乡》中的杨二嫂尖酸刻薄,撒泼耍赖。
《示众》中抱着孩子看杀革命党的妇女同那些
男看客一样,毫无同情怜悯之心。
《药》中的华大妈笃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夏四奶奶又为儿子夏瑜的横死而感到羞愧。
最令人痛心的是《祝福》中的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婆婆,她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力度,促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这些妇女就是社会上那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重要成员,是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秩序的盲目而有力的维护者,是比赵太爷、鲁四老爷更为可怕的隐在的恒定的封建力量,封建思想观念已经浸入她们的骨髓和血液之中,麻木、冷漠、残酷成为她们的主要性格。
在《伤逝》中,鲁迅由子君看出新女性发展的希望,同时又由子君看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旧观念给中国女性解放所造成的重压:。
他认为, 妇女要得到解放, 首先应当争取的是经济的解放。
这一观点《关于妇女解放》、《娜拉走后怎样》等文中有鲜明的阐述。
他深刻地启示人们, 女牙女要求得解放, 就要争取与男子平行的经济、政治权, 冲破了封建宗法统治的牢门, 被压迫的女性才有光明的未来。
作为一名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先生一直在拷问中国人的灵魂,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他借女性形象活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表现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深深的忧虑和痛苦,也表现出了一个有志之士救国救民的拳拳之心。
他之所以淋漓尽致地暴露这些女性形象的弱点甚至丑陋之处,是希望它能成为一面镜子,不仅使女性自醒,也使全社会关注女性、爱护女性,使女性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觉悟的人和懂得自尊自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