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女性解放观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XX(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
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1 引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
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
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
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摘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
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悲剧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
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
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一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
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
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
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
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
鲁迅论女人名言篇一: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对女性的态度也非常深刻和独到。
以下是鲁迅的一些名言,关于女人:1. “女性的美,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生长。
”——鲁迅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女性美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女性的美丽只有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女性需要拥有自由的权利和自由的思想,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2. “女性的缺点是她们自己造成的。
”——鲁迅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女性缺点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女性自身的的缺点和偏见是由她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因此,女性需要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3. “女子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鲁迅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于女性和水的比喻,他认为女性像水一样柔和、纯洁,而男性则像泥一样朴实、踏实。
女性和男性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以水一样的方式相互交流和融合。
除了以上名言外,鲁迅还强调了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思想、自主的行动和自我修养。
他相信女性应该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
篇二: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女性的态度和观点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曾说过许多关于女性的言论和著作,其中一些名言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引用。
“女子是婚姻的牺牲品”是鲁迅最著名的言论之一。
他认为,女性通常被婚姻和生育所束缚,是婚姻的牺牲品,需要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一切。
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对女性价值的一次反思。
鲁迅还指出,女性应该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而不是仅仅被婚姻和家庭所束缚。
他强调,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独立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除了婚姻和性别之外,鲁迅对女性的看法还包括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抵挡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导致的深刻而沈重的精神创伤。
尤其就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底蕴着沈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想要过,她们就是可以谋求搞“人”的权利的。
祥林嫂就是这样,她莫斯季搞奴隶,把站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小的满足用户和美好。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
“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
“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
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
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抵抗精神,当她被买下贺老六搞老婆的时侯,她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奋力抵抗的,因为她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抵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搞一个从一而终的不好寡妇!这种抵抗,难道不是越真挚、越惨烈,抵抗精神越弱,也就越可怕,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沈重,越深刻的吗?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浅析鲁迅笔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摘要: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刻画了众多女性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笔者认为尤为耀眼的是那些为追求个性自由、为中国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的女性们,本文就此对这些女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鲁迅;作品;新时代;女性鲁迅作品中铁屋子里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种女性是那么的勇敢、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已经觉醒的女性。
一、追求个性自由而奋起反抗的女性《伤逝》中的子君就是这一类女性形象,子君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涓生在一起,她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挠,毅然离家出走,自主自由地与涓生结合了,为追求幸福,她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在家庭社会的阻挠下,她勇敢地反抗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勇敢,多少坚决的宣言啊!为了维持和涓生的同居生活,眼看涓生已经用去了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她觉得有义务分担这个责任,立刻把全部首饰卖去,又逐日活泼起来,通过这些细节,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定、大胆、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毫不动摇毫不妥协的反对封建的觉醒精神。
子君是有工作能力的,不过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里,不管资产阶级叫得怎样响亮,职业仍然没有向女子开门,于是子君开始学习做家务,做起了真正的家庭妇女,和涓生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了。
涓生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也领会地点点头,然而却倾注着全力管好家务。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时候,涓生失业了!为了生活,只得四处贴广告,托人,译书等,在一个狭小的住所里,子君汗流满面地做饭,涓生手忙脚乱地译书,这样的生活,不能不让人乏味而厌恶起来。
生活的逼迫,使得他们已焦头烂额了,无暇谈天来相互沟通了。
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对于追求个性的子君来说,这无疑是致命地打击,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鲁迅在一九二三年底作了一次有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娜拉看透了自私的丈夫的嘴脸,要摆脱自己的傀儡命运,毅然离家出走,剧作到此戛然而止,娜拉从丈夫的家庭出走,娜拉的背叛行动即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中的女性,她说“我首先是一个人!”这跟子君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样是多么响亮的宣言啊!这在女性受压迫,受压抑的环境下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但是娜拉即使从家庭出走,等待她的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摘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很多妇女题材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鲁迅对广大妇女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深入思考,描写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精神的奴役和毒害,期待妇女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鲁迅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映射当前社会的各种弊病。
对这课题的研究,不乏出色的学者,但各有各的视角,这遍论文主要从鲁迅作品中的妇女本身和外部因素去分析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并探讨使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以下几种类型:1、愚昧、麻木的、未觉醒的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
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
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
同时,鲁镇的人们也“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安宁。
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
[摘要]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
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关键词]鲁迅;女性;背景;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3)04-0121-02[收稿日期]2013-04-18[作者简介]张亮(1991—),男,山西阳泉人,南开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
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张亮(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一、简述创作背景女性置身于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可谓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束缚。
首先,“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以及“三从四德”的生活约束,女人在肉体上简直成为了男人的附庸。
其次,封建的禁欲主义严重戕害着女性的精神世界,使她们变得苦闷麻木。
她们日渐漠视自己的痛苦、丧失自我意识,最后也无觉他人的悲戚。
当时的社会氛围如同”铁屋子”一般压抑着中国民众,贫弱的女性更是身陷囹圄。
她们内囿于封建家庭的“铁闺阁”,全然不知自己的精神病态。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挪移和一系列高呼“救亡图存“新思潮的蓬勃发展,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到文学,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女性的解放滥觞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随后是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直至“五四”时期颠覆传统的社会变革,妇女解放展示着一个社会的新天地,启蒙着呗拘囿在“家”中的女青年们制造新的梦幻,自然这也是五四时代个人的觉醒和发现的自然结果。
作家面对这样的时代与社会大背景,就必须直视女性始终处于社会生态链中的最底端这一历史存在,女性备受压迫的历史已无法回避。
肩负着启蒙重任的鲁迅先生更是在为国民争取解放的战斗中始终关注着中国妇女的命运。
鲁迅研究姓名:杨晓勇学院:文学院班级:B11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114102043039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旧社会女性形象 、 地位及个性解放的探讨 ——基于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 0赵云瑾 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两类:一是农村妇女,二是 知识女性,其真实地再现了旧社会女性的悲惨处境和对命运的抗争。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祥林嫂、 爱姑和子君这四位经典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评论,试阐明旧社会女性只有置身于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 由与彻底的解放这一道理。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形象个性解放
鲁迅堪称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 规限下极其顺从,痛苦地活着,痛苦地死去。甚至她们至死 者、研究者。他关注和思考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尤其是那些 都没有明白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 受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长期束缚的女性。她们的人格尊严遭 单四嫂子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劳动妇女。她守寡后靠着一 到无情的践踏,毫无地位可言。鲁迅给予她们极大的关注和 架纺车,与三岁的儿子宝儿相依为命。但十分不幸的是,宝 同情,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又对她们的觉醒充满 儿得了重病,神签和单方都没有能让他好起来,单四嫂子只 了期望和信心。在《明天》、《祝福》、《离婚》和《伤 好盼望着明天去求诊何小仙。但是熬过了黑夜,等待她的不 逝》等一系列小说中,鲁迅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且具有典型 是黎明,而是更火的不幸,她自己不但受到蓝皮老五和红鼻 意义的女性形象。 子老拱的侮辱,儿子的病也没能治好。她失去了心头唯一的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里的祥林嫂,她们二 希望,还欠了…‘身债。小说的结尾是她孤零零地守在破屋 人都是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母亲,在封建神权及封建礼教的 里,觉得屋于太静、太大、太空,只想做一个梦,能看见自
征着净化和新生命的再生。 【2 6】【2 7】林伟民: 《海滨故人庐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如前所述,水的意象在昭永女主人公生存困境的同时, 也清楚地表明了她们的逃避和退缩的心理,但投入湖中或狂 洒泪水也给了她们追寻自我的契机,得到精神上的重生,从 而获得了她们在人世所渴望的女性自由。
道阻且长——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中国女性解放
牛霄霖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一直是弱势群体。
通过鲁迅笔下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富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秩序和思想使她们成为得不到自由的弱者、苦人。
即使身上带有反抗色彩的女性最后也难走出悲惨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使女性得到了解放,但是至今“祖传”的封建残余还没彻底清除。
中国女性的出路在哪里?社会解放和自我解放缺一不可。
女性解放,道阻且长。
希望仍存,前途有望。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牛霄霖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从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看其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 [J], 吕凌;
2.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J], 宋傲雪
3.旧社会女性形象、地位及个性解放的探讨——基于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 [J], 赵云瑾
4.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J], 邹海燕
5.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 [J], 魏孝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关于女人对封建的看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对封建社会有着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而在鲁迅的眼中,女人在封建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迫和束缚,他对于女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和对女性地位的看法是非常独到和深刻的。
在鲁迅看来,封建社会对女人的压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婚姻和家庭,二是文化和教育。
首先,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使得女人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和财产。
女人被视为嫁出去的物品,她们的一生都需要依附于男人的权力和地位。
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写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婚姻场景,其中的女人们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甚至是老年人。
这种婚姻制度使得女人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成为了被动的对象。
封建社会中的文化和教育对女人的限制也非常严重。
女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被要求只能在家庭中为丈夫和子女服务。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看到一个女人抱着一本书在哭泣。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女产说》。
”这句话揭示了女人在封建社会中对知识的渴望,然而她们却被束缚在家庭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鲁迅对女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深感不平,他认为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权利。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提倡妇女解放,宣传男女一律平等。
”他主张女人应该接受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被封建社会束缚和压迫。
他希望女人能够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追求自由和独立。
然而,鲁迅的观点并不是要抹杀性别差异,而是主张男女平等。
他在《伪自由书》中写道:“人之男女,不亦应有差异乎?然则差异既生,便应有等同之条件。
”他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异是自然的,但在社会中应该给予女人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鲁迅对女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有着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他认为女人在婚姻和家庭、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他主张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权利,追求自由和独立。
他强调男女平等,认为女人应该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和机会。
鲁迅对女人地位的思考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性别平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伤逝》看妇女解放的虚妄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伤逝》中的子君是在那个年代,各种思想影响下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本文将从《伤逝》所描写的子君为引入点去浅析“五四”运动关于妇女解放提出的“个性解放”的虚妄性。
关键词:鲁迅;《伤逝》;“个性解放”;毛泽东妇女解放理论;《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反映爱情故事的小说。
它叙述的是发生在新旧文化冲突年代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典型的时代女性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文化还是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的情况。
《伤逝》所描写的情况不是年代的缩影,它是一直都存在着的和我们一起活着的东西,鲁迅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本性。
妇女解放本就不是件易事,从《伤逝》中我们可以对根本原因窥其一二。
1背景1.1 小说内容简介《伤逝》是鲁迅唯一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描写的是在中国北京1920年代,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
青年涓生与子君有着文学和制度变革的共同话题。
故事讲述涓生自以为是启蒙导师,常向子君灌输启蒙思想,在子君突然发表独立的言论时,一时兴奋起来的涓生立即向子君求婚,子君在一时惊惶下和他许诺,为了爱的子君离开了家门,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长辈指婚的习俗,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开始了同居生活。
然而涓生只想到解放而没有考虑解放后的事,在生活中涓生和子君二人都在单方面为他们所憧憬的事而努力,涓生一开始认定子君是他努力启蒙下的成果,但子君后来整天窝在家中并不像以往积极的她,一直认为子君是负累,但子君一直都是爱着涓生,她听从涓生的话一直为生活着想,涓生求婚时连戒指也没有,但当二人穷困时,没有经济权的她却要变卖自己的嫁妆,加上她仍持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她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到外工作,由始至终二人都不理解对方的含意。
故事的后段,没有经济能力的涓生开始变卖家中的财产,当他放走了二人的狗阿随和杀了饲养著的鸡(原本子君只是想饲养它们)来吃时,子君开始想到将来她也会被赶走,最后涓生在生活严重困难之际,向子君暗示分手,子君后来被她父亲接走,不久便在家乡死去。
2006年2月 学 术 交 流 Feb .,2006总第143期 第2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43 No.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5-12-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宋桂珍(1949-),女,黑龙江龙江人,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电影艺术研究。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呐喊》《彷徨》散论之二宋桂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2-0168-03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一、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主张男女平等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社会基本上是由一套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维系着,而性别等级又是等级社会的一个基础和恒定范式。
《列子》云:“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至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用来禁锢和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
鲁迅的女性解放观
作者:方文博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7期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中,对于“人”的关怀中,鲁迅先生对女性解放的观点是超前杰出的。
本文将通过对时代的分析,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等作品的探索,來看鲁迅先生的女性解放观。
关键词:鲁迅;近代化;女性解放
一、女性解放的问题背景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在这同时,也保留了原始农耕文明中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残留。
从对劳动力的重视开始,女性一直处于更加卑微的性别地位。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提到:“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
大意只是如此。
”这段话,把中国传统的女性问题积弊(且在“君政复古时代”尤为激烈)清晰揭示出来。
相反,我们看“绝天理,灭人欲”下的男子气概,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近女色。
如文学作品中一生不娶的关羽,见女如妖的孙悟空,血题“杀人者武松”的武松,女色远身,与西方传统的“骑士精神”“英雄美人”的观念截然相反;而好色是大量反面人物的标配标签。
在神明化的审美中,中国的传统中产生一种灭绝人性的“厌女症”的偶像审美。
女性的地位,在“节烈”的奴役化与歧视的妖魔化中,无处安放。
作为对旧时代的重大革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两大主题——“民主”与“科学”,而其背后还遮蔽着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科学、民主这些层面的学习,可以说更多的还是侧重在“器物”与“制度”的表面,而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之根本,是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就包括中最重要的自由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两大“人物”,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代着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
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费小姐”,指代着自由(freedom)。
有意思的是,前两者民主与科学,都是以“先生”称之,而在自由上,则专以“小姐”的女性形象称之。
这微妙的一点更是揭示了自由问题上女性问题的突出性与代表性。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单纯群体的自由程度考量中,女性地位,是其鲜明的表征,是自由的晴雨表。
抛开对宗教与文化的因素评价,在现如今中东一些国家的自由人权问题中,“Hijab”(头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女性地位的问题,一个头巾包含着对职业、地位、尊重、社会地位的自由平等的重大问题。
人权在数千年父权社会传统延续的现实下,集中将矛盾暴露在突出的女权问题上。
而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个枢纽时期,是一个思想空前解放,心灵空前觉醒的启蒙时代。
“伦理的觉悟”和“人的发现”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这一历史氛围使得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一种思潮。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就能透过女性形象看到中国很多女性问题。
除了针对女性问题的杂文,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就透露了很多女性的问题:在封建思想的蒙蔽与礼教钳制的压迫下,祥林嫂在祝福中走向了灭亡;在封建官僚与家长的双重权威下,爱姑走进了婚姻的悲剧;缺少经济与社会地位的独立,子君在表面自由的爱情中遍体鳞伤……
二、经济的独立
关于对女性问题的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普遍受到关注的是婚恋爱情的自由。
“野蛮残忍的法律”,这是胡适对北洋政府倡导封建贞洁观的《褒扬条例》的批判;“家庭制度不推翻,妇女焉能解放;社会阶级须打倒,我等才得自由”,这是天津觉悟社送给受包办婚姻虐待致死的女社员张嗣婧的挽联。
从知识分子到底层大众,对女性地位,尤其是婚恋爱情中的相对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强调女性婚姻的自由与平等。
问题大家都看得见,口号人人都会喊,而鲁迅先生善于发现表象背后的人的根本性问题。
鲁迅先生在对女性婚恋自由的呼声外,对于女性解放的独特见解,也是最为强调、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经济权的独立。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以及: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当人人都在关注娜拉的出走、鼓励女性追求自由的反抗时,鲁迅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经济的现实根基属性,没有经济的基础,空谈婚恋的自由与社会地位的平等,就是空中花园,看似很美却遥不可及。
鲁迅先生指出了这种美好空想(出走)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的《伤逝》可谓是“娜拉出走”主题下的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而这爱情的题材也紧密联系着现实主题,《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之后,《伤逝》以小说情节给出了当时中国现实情况下的答案——失败。
《伤逝》全文以涓生口吻述说,增强了情节的代入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五四”时期青年人的心里想法,更加引起读者产生共鸣。
而就在细节中埋藏问题,在一味呼吁婚恋自由的时代潮流中敏锐揭示婚恋自由背后的问题,妇女经济权的争取、对社会制度结构局势的抗争,都在这个爱情的题材中彰显。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空有“我是我自己的”的自由独立意识,却在真正身处婚恋中时逐渐变成传统家庭主妇,抗争变为平庸、顺从。
所以,近代中国妇
女解放并非易事。
鲁迅先生面对这些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更敏锐指出了事件现象背后怎么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深层次、实际性问题。
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的不朽之处。
发现问题,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怎么面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是真正难得而杰出的。
在世人皆鼓吹、宣扬自由恋爱的时代,大众渐渐认识到女性在婚姻爱情问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而在追求婚恋自由的具体实践中,少有人知道“怎么做”。
一味把自己抛入自由爱情的圈子中,在现实生活的问题面前摔得头破血流。
女性解放以及其他的社会变革中,纸上谈兵不能解决问题,在真正的实践开拓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比如女性地位中经济权的独立地位确立,才是根本问题的关键。
妇女要自由,就需要有独立的资本,这个资本,需要经济的基本保证,保证自己的独立生活(解决饥饿),实现独立意志(不做傀儡),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经济的独立。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钱这个字很难听……为补救这缺点(饥饿)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
对于女性解放、婚恋自由的深刻问题,鲁迅先生没有失去理性,陷入狂热的批判之中,而是冷静地剖析问题的现实之中社会与人的实践过程的根源,探讨现实的可能性。
在对女性经济权争取的观点上,鲁迅先生的独到见解与深刻视角一方面体现了他过人的见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责任感与社会问题面前知识分子的良知。
三、社会问题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
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经济方面的自由,并不能取得女性的解放,不能取得地位的自由平等。
说到底,女性解放与整个自由的问题,其根源是社会性问题。
首先,鲁迅先生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社会层次认识在于对女性走向社会的这一点上,单纯的正面个体自由追求是不堪一击的。
正如上文所述,妇女要自由,就需要有独立的资本,需要经济的独立,经济权的争夺,是女性解放的问题的基础。
进而,鲁迅先生将这个女性解放问题的矛头指向了社会根源问题。
独立的资本,经济的自主,不是一个人可以创造的;即便一个、两个人可以创造女性的独立经济权,以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谋生,对整个女性解放的社会问题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正如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在上面的引文后接着说: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社会的制度痼疾,是这一切问题的病根。
“家庭制度不推翻,妇女焉能解放;社会阶级须打倒,我等才得自由”,这副挽联,哭诉着死去的受害者,也控诉着整个吃人的社会制度。
从“存天理,灭人欲”的性别扭曲到民国六年的《褒扬条例》的“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的野蛮行径,再到现如今仍残留的重男轻女观念,足以令人震惊而叹息。
前不久交大某朱姓党委副书记发表的“520辅导文”谈到:“只要不是极品男,极度自卑,极度邋遢,极度自负,都会收获和
组建美满的家庭。
”而对于女生,则是:“女生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善良之美”、“信任之美”、“独立之美”、“孝顺之美(男孩心中一般都有底线,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决不允许女孩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同时要保持“体形之美”(面貌终会衰老,皮肤不那么白皙也没关系,但体形很重要。
现在很少有男孩喜欢胖妞)。
”2018年的三纲五常、贞洁烈女,真实而又魔幻。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鲁迅先生在女性解放观上可谓是具有很好的预见性,超前而深刻的思想观念,令后人敬佩而又感到汗颜。
女性真正的自由平等的解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杂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2]曹建玲.鲁迅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J].鲁迅研究月刊,2004(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