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婚恋观
- 格式:pptx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6
《伤逝》读后感—鲁迅文学背后的爱情观《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
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
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姓名:刘娟班级:文学院09级7班学号:200902140716浅析鲁迅的婚姻——传统与现代的循环交织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先贤,他的婚恋价值取向和他的思想一样复杂。
其婚恋观在新与旧、爱与恨、情与理、孝与欲、反叛与皈依之间摇摆,煎熬。
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旧道德与新道德之间,在牺牲者与同情者之间,鲁迅一直体现出他矛盾的个人婚恋观及其复杂煎熬的内心状态。
关键词:婚恋观、传统、人道主义、自我牺牲鲁迅,作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驱者,一直被视为破旧立新的代表。
然而他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
作为引领新思想的领袖,他对封建伦理的攻击犹如疾风骤雨,但是一些传统的糟粕却躬行一生。
也由于鲁迅新思想,反传统的不彻底性,导致了他纠结于一生的矛盾复杂的婚恋悲剧,也造成了朱安这个无辜的女人一生的悲剧。
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鲁迅的婚恋观的形成及其悲剧性。
一、鲁迅家庭和社会封建礼教的影响致使其思想保留了封建传统的一面鲁迅从小在一个封建家庭中成长,在思想发展与成形的关键时期接受者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封建教育,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虽不说很深但也是有的,至少在他的思想中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
鲁迅年幼丧父,一直与寡居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艰难支撑家计的辛苦与屈辱,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对母亲艰难境遇的理解与同情,对其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的赞叹。
生存处境的残酷以及母爱的无私强化了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生命成长过程中对母亲那种艰难、忍辱负重的记忆,使得他想要努力缝合母亲的伤口,给与其一个幸福的的晚年。
这也让鲁迅无条件地躬行着自己对母亲所谓的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思想自然也是其不彻底的婚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使得后来他不得不答应母亲迎娶朱安的一个重要理由。
对于这段婚姻,他曾经也说道:“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①也体现出其深深的无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对婚恋问题中男权的消解和批评——以细读《幸福的家庭》为例骆巧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幸福的家庭》是鲁迅小说中少有的婚恋题材小说之一,但引起的研究关注远不如其它名篇。
从探讨鲁迅的婚恋观出发,该篇小说中既有对当时青年活跃探索自由婚恋、理想伴侣的肯定,又有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家庭改制的冷静思考,既有讽刺又有劝诫。
再结合史实细读文本会发现,鲁迅是以男性视角对家庭关系中男权进行了消解和批评。
关键词:鲁迅;婚恋观;男权作者简介:骆巧倩(1995.1-),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8-02《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是鲁迅创作于一九二四年的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日上海《妇女杂志》月刊第十卷第三号。
鲁迅小说中极少涉及婚姻爱情题材,该篇作为例外之一,引发的关注度却远不及同题材的《伤逝》,更遑论《彷徨》中的其它小说篇目。
有学者甚至直接忽略了该篇小说,在2005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还错误地认为“《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篇写爱情的小说。
”[1]究其原因,目前学界对该文的理解形成了较公式化的简单概括,认为该篇小说就是表现了知识青年在现实生活与理想婚姻、西方和传统的碰撞与矛盾中左右徘徊、求而不得。
认为无爱的婚姻、没有独立的经济权会造成女性的悲剧。
周作人对该篇小说也未曾多言,只写到:“《幸福的家庭》这一篇在篇首注明‘拟许钦文’,大概里边很有些诙谐分子,或者含有好些讽刺,但是我不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2]尚没有更深入地看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各个细节对婚姻中的男性主权地位进行了批评和消解,而不仅仅是将女性放在受婚姻摧残的弱势位置予同情。
更有对现实境况的清醒接受和主动求变。
其中种种,值得细品。
一、鲁迅对新青年婚恋观的态度该小说创作于一九二五年,回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五四时期对于婚姻家庭的讨论本就是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
离婚一、重点难点1.重点:爱姑性格的特点及典型意义;精心提炼的故事情节。
2.难点:爱姑斗争失败的原因。
二、背景材料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幼年曾受过诗书经传的传统教育。
由于家道中落,体验到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
因常随母亲到农村外祖母家居住,接触了不少农民的生活。
1989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医,后因决心改造国民精神,弃医从文,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活动。
1909年8月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1912年应蔡元培的邀请,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佥事。
5月,随临时政府迁居北京。
1918年4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作品。
五四运动前后,他积极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主将和旗手。
他积极支持和组织“语丝社”、“未名社”等进步文艺社团,培养青年作家。
从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课。
在“女师大风潮”、“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等重大斗争中,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
1926年8月被迫离开北京赴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
1927年1月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左翼”十年的战斗生活。
经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严酷的现实教育,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鲁迅的世界观产生了质的飞跃,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坚定的共产共主战士。
1930年后,鲁迅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团体。
他不顾国民党政府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以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班级04级文教四班学号043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0 7年 4 月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学生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号:0431********内容摘要:《伤逝》演绎的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两个青年的爱情悲剧。
和同时期其他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对比其显著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一般化描写的层次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经历过“五四”运动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在恋爱成功以后的风波。
细丛作品内容来看,它与鲁迅的婚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通过作品阐释着自己的婚恋观。
主要任务:《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
通过对造成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的深刻分析,再结合鲁迅先生自身婚恋体验去挖掘出蕴含在小说深层意义中的鲁迅先生独特的婚姻爱情观念,并体会他的这种婚姻爱情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需提交的文档: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包括:封面、论文题目、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谢辞、参考文献)。
发出任务书日期:2007.1.22 完成期限:2007.4.23指导教师:系主任: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系(部) 中文系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学生姓名学号0431********指导教师姓名填表时间:2007 年 4 月23 日教务处制表目录摘要 (1)前言 (3)第一章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1.1 爱情悲剧的客观原因 (3)1.2 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4)第二章鲁迅独特的婚恋观 (5)2.1 “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 (5)2.2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6)结语 (6)谢辞 (7)结论 (8)参考文献 (9)从《伤逝》的爱情悲剧看鲁迅的婚恋观摘要《伤逝》演绎的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两个青年的爱情悲剧。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婚恋题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通过对鲁迅婚恋题材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蕴含的婚恋观。
首先,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
尽管他的小说中婚姻经常被描绘得黯淡无光,但在这种冷漠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真爱的向往。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绘阿Q与青年女子祥子的爱情,展现了对真挚感情的追求。
这种渴望与现实生活中冷漠和虚伪的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暴露了社会对婚姻的压力和约束。
他的作品中通常揭示了父母、亲戚和社会对婚姻的干涉和期望。
在《药》中,主人公小茂的母亲一直希望他早日结婚,但小茂却因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而拒绝了这种安排。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表达了对于父母和社会给予个人婚姻的种种束缚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还探讨了家庭关系对婚姻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家庭关系通常是冷酷和不和谐的,给婚姻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家庭关系被描绘得十分冷漠。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孔乙己无法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家庭关系的忧虑。
最后,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揭示了婚姻的现实和不完美。
他通过描绘婚姻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婚姻世界。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自身的婚姻经历来探讨了婚姻的现实和局限性。
通过这种写作手法,鲁迅似乎在告诉读者婚姻并非完美,需要我们看到其中的问题和局限,并对婚姻有更为理性的认识。
总的来说,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是非常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对真爱的渴望,揭示了社会对婚姻的压力和约束,探讨了家庭关系对婚姻的影响,以及揭示了婚姻的现实和不完美。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现状,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婚姻的角度。
通过阅读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我们可以对婚姻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创作总根于爱”———论鲁迅的情爱与创作Ξ王鸣剑(渝州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20)[摘要]鲁迅的前半生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的。
朱安既给他带来了难以叙说的痛苦,也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他自己的蜕变。
之前,有已成为往事追忆的琴姑的痴恋;之中,有超乎于男女情爱之上的许羡苏的关怀。
而真正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的,则是与许广平的惊世之恋。
[关键词]鲁迅;情爱;婚恋;创作[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4X (2001)05-0092-06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新时期以来,对其个人婚恋的涉猎日渐增多,但大多数关注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他与异性的交往而产生的爱与非爱的故事,由此引发出一些猎奇之作,混淆了是非,引起了误解。
研究作家情爱与婚恋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把握其作品的原意,还原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离开了这个目的,就有哗众取宠之嫌。
为此,本文从鲁迅的情爱对其创作的影响入手,梳理其情爱婚恋与创作的关系,剖析其情爱婚恋对其创作的利弊,使之对鲁迅关于情爱题材的作品有一个较为接近原意的把握。
一关于鲁迅的表妹琴姑,自从鲁迅三弟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中披露后,就被研究界认为她就是第一个对鲁迅萌生爱情的女性。
鲁家本是当地望族,只因祖父科举作弊案发,父亲受此惊吓,卧床不起,家道从此中衰。
少年鲁迅在穿梭于当铺和药铺中,时时避居外婆家,与小舅的大女儿琴姑,在嬉笑玩耍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此期间,鲁迅尝尽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便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1]。
鲁迅18岁时,拿着母亲鲁瑞筹集的八元川资,在族祖周椒生的帮助下,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绍兴盛行早婚,俗谚有“九爹十三娘”之说。
鲁迅外出上学后,母亲就开始为儿子物色媳妇了。
绍兴的婚俗是同姓不能通婚,但表亲则可以通婚。
而自己的弟弟鲁寄湘的大女儿琴姑,自小与鲁迅青梅竹马,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从《伤逝》谈鲁迅的婚恋观大家都习惯将眼光放在鲁迅的政治思想上,常常忽略了这为思想家的感情生活。
因此,最初听到老师谈及鲁迅的爱情小说时,我也很好奇。
好奇鲁迅笔下的爱情会是什么颜色,站在鲁迅背后的女人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想从《伤逝》这篇文章以及鲁迅的婚姻生活谈谈鲁迅的婚恋观。
鲁迅经历过两次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母亲给安排的,妻子朱安,是一个缠脚的旧式女人。
鲁迅为了母亲高兴,接收了这个安排,却始终无法交付对方感情。
他们长期分居,没有交流,更没有争吵。
即使后来鲁迅回到老家生活,这样的状态也没有改变。
鲁迅竭力想忘掉这段无爱的婚姻生活,但不愿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不快。
他压抑着自己,也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遇到许广平。
从“广平兄”的称呼到后来两人间的“智力测验”,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向生活的“甜味”发展,也最终让鲁迅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
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而这个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失去附丽,生活就将陷入绝望与空虚之中。
子君的爱很热烈很单纯,为了租房子,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与耳环。
她与父母、叔子断绝了关系,不留给自己丝毫的退路。
生活的重担压着他们,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
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
在爱情中,女人似乎永远处于弱势。
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对等。
子君的离去对涓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我很困惑,涓生到最后对子君的感情到底算作什么?是爱情,还是愧疚。
尚未得到时憧憬着,得到后却荒废了,失去时又追悔莫及。
在这篇小说中,婚姻俨然成为爱情坟墓,它与时代无关,那带有理想主义的情感,即使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似乎也很难实现。
比较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女性观之异同说起鲁迅的《伤逝》,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作品,其实从本质上说,《伤逝》其实是一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小说。
鲁迅在《伤逝》中将自己与女性的感情与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以女主人公卫小天的遭遇为切入点,探讨了女性如何在男性与丈夫之间获得平衡,如何在爱情与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婚姻与家庭之间获得平衡等等问题,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当时妇女所遭遇的社会地位不平等问题。
在《伤逝》中他也同样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也同样将女人对婚姻失败所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作品中,亦舒多从女性内心出发来写人生,试图对女人与命运进行深刻地思考与反思。
两位作家在处理女性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以及差别性,所以就让我们通过分析《伤逝》与亦舒作品之间的异同来共同体会与探讨我们当下中国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她们该如何解决自身面临且存在着矛盾问题?一、《伤逝》的女性观从《伤逝》这篇小说可以看出,鲁迅在处理女主人公的形象时,不仅仅是站在女性角度出发,而且更多地站在男性角度上来看待女性。
在描写卫小天这个人物形象时,鲁迅所处的时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统治、封建主义统治下,中国女性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鲁迅所遇到过的男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男人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这篇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观无疑是在批判和反思当时社会男性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解决措施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伤逝》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一个形象鲜明、特征鲜明的男性形象:刚烈坚毅、为爱而生、勇敢果断、勇往直前、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忠诚老实、知足常乐、孝顺父母、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等等。
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男性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所需要具有的能力和特征。
这些特征是传统男性在面对这种性格问题时根本无法获得的能力,所以这就使得《伤逝》这部小说体现出了在封建思想文化环境中对于女性所产生的巨大歧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的三段婚姻和三位红颜知己鲁迅初恋是谁?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他是民国时代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他是民国时代的革命斗士,文学泰斗。
其文风劲道,其风骨超然。
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但鲁迅虽是斗士,却非鲁圣,更不是什么神!他只是一个标准的人,作为男人,同样有七情六欲,他那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和他的学生兼夫人许广平之间。
自古才子多风流,鲁迅也一样!初恋情人:鲁琴姑最早与鲁迅缔结婚约的是鲁琴姑,鲁迅的表妹,他小舅父的大女儿。
琴姑和鲁迅两小无猜,常在一起读书,探讨古文诗词,对鲁迅早已印象很深。
旧时人的婚姻常常受于媒灼之言,父母之命。
在鲁迅17岁那年的夏秋之季,鲁迅的母亲鲁瑞征询鲁琴姑的意见时,她扑到姑妈怀里,没说什么,但心里一百个情愿。
鲁迅母亲很高心,当即定下了亲事。
不料,事起突然。
鲁迅的保姆长妈妈有个远房外甥女朱安,早就想介绍给鲁迅,可是鲁迅母亲已订上了琴姑。
长妈妈便在鲁迅母亲面前搬弄口舌,说鲁迅与琴姑结合要“犯冲”,不吉利。
鲁迅母亲便动摇了。
第二个春天,她便决定包办鲁迅与朱安的婚事。
琴姑父亲久等周家聘娶,却毫无信息,后来得知鲁迅另娶之后,便无奈之中把琴姑许配给了他人。
也许琴姑对此婚事本不顺心,也许生活并不如意。
不久,琴姑竟然一病躺倒,再没起来,至死也不清楚周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关于婚姻的名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思想涵盖了多个领域,涉及到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
其中关于婚姻的思考也是他的重要观点之一。
以下是鲁迅关于婚姻的名言:1. “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和谁成婚,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幸福和苦痛。
”鲁迅认为,婚姻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事情之一,不只是一段感情,还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因此,选择合适的婚姻伴侣至关重要。
2. “婚姻是一种经济关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幸福。
”对于鲁迅来说,婚姻是一种经济关系,这并不是贬低其主义,而是指出,婚姻的成立离不开物质基础。
虽然爱情是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并不是所有的因素。
3. “婚姻没有终点,它的终点就是婚姻本身。
”鲁迅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婚姻的看法,他认为婚姻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而是一生的付出,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在婚姻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4. “我们相信真爱,但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载体。
”鲁迅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指出爱情并不是婚姻中唯一的因素。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婚姻还有物质、文化、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的考虑。
5. “没有家庭,就没有国家。
”这句话是鲁迅对家庭地位的评价,他认为,家庭不仅是一个人体验生活的地方,也是构成国家的基础。
婚姻是家庭的起点,从婚姻的平等和幸福开始,推进到家庭生活的和睦,最终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总之,鲁迅在阐述婚姻观念时,注重强调婚姻伦理、家庭价值、个体自由等方面。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婚姻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婚姻的思考,让人们更加关注婚姻的本质,并对婚姻持有一个明确且深刻的认识。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破灭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完成的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经济独立;婚恋观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
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
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
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
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
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鲁迅的婚姻观
鲁迅的婚姻观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的婚姻经历和周围人的婚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上。
鲁迅在给李秉中的信中表达了他对婚姻的复杂看法。
他认为,结婚是一件利弊共存的事情,婚前不易理解,但等到理解了,可能又太晚了。
鲁迅认为,尽管结婚有诸多弊端,但总体来说,还是应该结婚的。
他甚至认为,禁欲和中世纪的修道士生活是不可取的,而染病也是应该避免的。
因此,他得出结论,结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在鲁迅自己的婚姻中,他表现出一种悲悯的态度。
面对母亲擅自做主定下的亲事,他虽然明知这会是一场悲剧,却仍然平静地接受了。
他把妻子视为“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对妻子怀着一颗悲悯之心。
他对妻子朱安提出两个条件:放足和进学,但最终发现“和她谈不来”。
他对妻子的态度冷淡,只有晚上妻子先睡,问关门与否时才应一声“关”或是“不关”。
总的来说,鲁迅的婚姻观是复杂的,既包含对个体自由的尊重和对社会传统的反抗,也包含对婚姻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深沉思考。
他看到了婚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结婚是一种必要的妥协和牺牲,但也强调了个体自由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