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法》培训课件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35
行政复议法讲授提纲一、概述1、行政复议的概念(一种行政救济-------行政司法行为)2、行政复议与行政仲裁(解决纠纷的性质-----前者解决行政纠纷,后者解决民事纠纷;处理纠纷的程序-----行政仲裁先调后裁,行政复议不适用调节;诉讼途径各异-----不服行政仲裁决定提起民事诉讼,不复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1、审理机关不同-----前者为行政机关或法定机关,后者为人民法院;2、审理程序不同-----前者适用行政程序,后者适用司法程序;3、审理制度不同-----前者实行一次复议、书面审理,后者实行两审终审、公开审理;4、裁决权限不同-----前者裁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合理性,可以作出维持、撤消、变更等决定,后者裁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以作出维持、撤消判决为原则,以作出变更判决为例外;5、法律效力不同-----前者少数判决为终局判决,后者判决为终局判决。
)二、行政复议的原则1、一级复议原则(两轮复议----关税复议等为例外);2、合法性与合理性全面审查原则(合法性与诉讼审查同,合理性重在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平、公正:如行政许可机关、机构的行政不作为;行政处罚机关、机构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公正性、准确性。
)3、复议前置原则(自然资源、专利、商标、出入境管理及治安管理等行政争议等必须复议救济前置或者终局,其他行政争议复议救济不具有终局性,仍可寻求司法救济。
);4、公开、及时、便民原则(申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审理的便捷性和高效率----比较诉讼而言,经济性----复议上的零成本。
)。
三、行政复议范围及排除1、受理范围---(1侵害人身权的行政争议;2、侵害财产权的行政争议3、侵害其他人格权行政争议、4、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2、排除事项(1)、实施国家主权行为(国防、外交、军事行动、战争等)引起的行政争议;(2)、立法和法律实施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3)、实施内部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行政机关、机构内部实施奖惩任免等决定引起的行政争议);(4)、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节性裁决(不服的可以民事诉讼)四、行政复议申请及管辖1、申请条件及适格申请人2、行政复议管辖(机关)(1)、一般管辖原则(选择管辖或垂直管辖)(2)、特别管辖(省、部委本级自我管辖和派出机构等指定管辖)五、行政复议证据--------同行政诉讼法规定六、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1)、行政复议审理程序-------申请----立案----答辩----审查----调查----(听证)----决定----送达----执行(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专题授课讲义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一)概念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某个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行政决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由受理的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为进行审查、认定并作出裁决的一种活动。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法律特征1、行政复议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复议机关应当是被申请人(作出有争议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
2、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是行政管理相对人。
行政复议是基于管理相对人的申请而开始,而非国家行政机关依职权主动为之。
3、行政复议的对象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即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法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具体事件采取的影响其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4、行政复议申请应该在一定的期限内提出。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5、行政复议必须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作出明确的裁定并以此为结果。
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之后,一般的做法是结合申请人的请求内容,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全面的复查核实,并且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作出维持、撤销或更改的决定,以答复复议申请人。
(三)行政复议的原则1、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合法的原则。
行政复议遵循合法的原则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主体应当合法;第二,依据应当合法;第三,程序应当合法。
2、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所谓公正,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所谓公开,行政复议的过程是公开的、开放的。
3、行政复议应当遵循及时的原则。
行政复议既要注意维护公正性,又要注意保证行政效率。
一是受理应当及时;二是审理应当抓紧进行;三是复议决定应当及时;四是对复议当事人不履行复议决定的情况,复议机关应当及时处理。
4、行政复议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
一是要尽可能为复议申请人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在能够通过书面审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其他方式审理复议案件,避免让复议当事人耗费不必要的时间、费用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