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68.53 KB
- 文档页数:4
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万涛;蒋有录;董月霞;马乾;徐小龙【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1(033)008【摘要】基于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资料,结合埋藏史综合分析对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采用盆地二维模拟技术对主要成藏期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内部砂体和古潜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有-期小规模油充注,大规模油气充注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储层中检测到发橙色和绿色荧光2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2个峰值区间,分别为90~110℃和130~140℃;源上成藏组合油气大规模充注期为明化镇组沉积晚期,主要通过油源断层垂向输导,储层中检测到发黄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为90~100℃.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烃源岩内部砂体和古潜山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总页数】5页(P26-30)【作者】万涛;蒋有录;董月霞;马乾;徐小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黄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黄岛266555;中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4;中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黄岛2665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蛤坨断层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2.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外围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3.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分析4.辽东凸起锦州23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5.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动态成藏过程——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二段气藏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堡凹陷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王建伟; 杜景霞; 张永超; 王全利; 赵淑娥【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3【总页数】8页(P21-28)【关键词】勘探方向; 资源潜力; 剩余资源; 石油;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作者】王建伟; 杜景霞; 张永超; 王全利; 赵淑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南堡凹陷位于黄骅坳陷北部,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富油凹陷之一。
自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以来,南堡凹陷进入快速勘探阶段,中浅层(Nm-Ed1)、深层潜山和中深层(Ed2-Es)岩性领域全面开花,页岩油、致密油非常规勘探领域初见苗头,油气储量、产量大幅增长[1-8],具体表现在:①在中浅层领域,南堡陆地的高尚堡和老爷庙地区明化镇组(Nm)、馆陶组(Ng)持续获得储量发现,同时在南堡凹陷的滩海相继发现了南堡1-1区、南堡1-3区、南堡1-5区、南堡2-3区等一批中浅层高产富集区块;②在深层潜山领域,南堡1号构造Np1-80井、Np1-85井等钻井在奥陶系潜山不同程度获得工业油气流,展示了南堡油田潜山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③在中深层岩性领域,近年来岩性油藏探明储量占新发现储量的50%,Pg1井、Pg2井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高北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获得持续发现,展现出巨大的勘探前景;④在非常规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初见端倪,Np3-20井和Np280井分别在致密砂岩储层段和含灰泥岩段获得油气产能。
上述一系列的勘探实践展示了南堡凹陷在多个勘探领域的潜力,而基于南堡陆地资料开展的第三次油气资评结果与勘探实践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难以有效指导勘探部署,亟需开展陆地-滩海相兼顾、浅层-深层一体化、常规-非常规相统筹的更全面的油气资源评价。
本文基于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以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核心,开展南堡凹陷油气资源评价,明确剩余资源分布,落实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向,为南堡凹陷下一步勘探部署及目标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9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第41卷 增刊*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072751本文于2006年1月5日收到。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在南堡凹陷的应用李建林*于志龙 吴清龙 于广瀛(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摘 要李建林,于志龙,吴清龙,于广瀛.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在南堡凹陷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增刊):29~32南堡凹陷储层为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相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准确落实复杂断裂带构造形态及进行地层对比难度大。
文中针对储层特点,在区域构造解释、复杂断裂带精细解释、地层精细对比、储层综合预测、岩性圈闭预测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该地区地质特点的技术系列,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关键词 区域构造解释 地层精细对比 复杂断裂带解释 储层预测 南堡凹陷1 引言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拗陷北部,是中、新生界叠置的断陷盆地。
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构造样式、多沉积旋回、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地质特征。
凹陷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陆上已经发现高尚堡、柳赞、老爷庙、北堡等油田,滩海也于2004年取得突破。
目前已在凹陷及周边凸起发现了上第三系(明化镇、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中生界(侏罗系)、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元古界及太古界油藏。
在有利油气聚集区具有纵向含油层位多、油层厚度大、横向叠合连片的特点,为中国东部典型富含油气凹陷之一。
南堡凹陷第三系断裂发育,地层为近物源、多物源的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相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快,火成岩发育,下第三系组、段间缺乏明显的地震、地质标志层。
前第三系地层分布变化大、地质结构复杂,导致解释地震资料时在地层对比、断裂、层位解释、储层预测、岩性圈闭预测等方面难度较大。
2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目的是发现、落实新的勘探(开发)目标,并对圈闭进行构造形态的准确刻画与储层的精细描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3 年 10 月第 42 卷第 5 期Oct. ,2023Vol. 42 No. 5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301049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泥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秦德超1 汤济广1,2胡美玲3 张玥1 冯涛1(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100;2.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430100;3.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 任丘062552)摘要: 为阐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湖相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深化泥页岩储集性能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方法,对沙一段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沙一段泥页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溶蚀孔及微裂缝为主,部分储集空间被有机质充填,发育少量有机质溶孔;储层微米级孔隙以大孔隙(孔隙半径≥100 μm )和微小孔隙(孔隙半径<50 μm )为主,纳米级微孔隙以微孔(孔隙半径<10 nm )为主;喉道以粗喉道、细喉道和微细喉道为主,非均质性较强;受地层异常高压及脆性矿物含量的影响,泥页岩储层岩石脆性较强,裂缝较发育,物性较好,有利于后期的页岩油气开采;由于泥页岩有机质成熟度较低,部分烃类物质滞留于储层中,堵塞了部分孔隙,降低了孔喉连通性。
研究成果可为南堡凹陷页岩油有利区的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喉道;孔隙;泥页岩;页岩油;孔喉结构;沙一段中图分类号:TE1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23)05-0047-10Micro⁃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hale inSha 1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Nanpu Sag of Bohai Bay BasinQIN Dechao 1,TANG Jiguang 1,2,HU Meiling 3,ZHANG Yue 1,FENG Tao 1(1.School of Geo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430100,China ;2.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430100,China ;3.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Huabei Oilfield Company ,Renqiu 06255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micro -pore structure of lacustrine shale in Sha 1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Nan‑pu Sag of Bohai Bay Basin , an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hale reservoir performance , micro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in Sha 1 Member is finely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argon -ion polishing SEM , constant -rate mercury intru‑sion and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ervoir space of shale reservoir in Sha 1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intergranular pores , intercrystalline pores , intragranu‑lar pores , dissolution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Some reservoir spaces are filled with organic matter , developing small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dissolved pores. Micron -scale pores in reservoir are mainly macropores (pore radius≥100 μm ) and micropores (pore radius<50 μm ). Nano -scale micropores are dominated by micropores (pore radius<收稿日期:2023-01-31 改回日期:2023-05-15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油气分布规律与资源评价”(2017ZX05008-006)。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特征及演化孙思敏;季汉成;王建伟;章惠;陈亮【摘要】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boundary faults along strike during different geologic stages was studied using seismic data as well as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 thickness maps for the Xinanzhuang Fault in the Nanpu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The segmentation and evolution of boundary faults were studied and their controls on sediments were analyzed.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the Xinanzhuang Faul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from east to west, and relay ramps developed where fault segments overlapped. When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these individual fault seg⁃ments were linked, and the fault segment to the north of Gaoliu Fault began to be abandoned. At the end of Dongying period, a unified fault was formed, yet still showed segmentation features. Some transverse folds appeared on hanging wall. The fault segment to the north of Gaoliu Fault was abandoned. Coarse sediments migrated into the basin through transverse folds and relay ramps, resulting in favorable reservoir development.%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西南庄边界断层为例,应用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图和地层厚度图,分析不同地质时期边界断层垂直位移沿走向变化,对边界断层分段生长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这种过程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南堡2号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综合预测南堡凹陷潜山油气勘探在2004年取得重大突破,南堡2号潜山构造上的LPN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成为南堡潜山的第一口发现井。
为了对南堡凹陷区域构造进行更准确的整体评价,推进潜山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发展,因此,针对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南堡2号构造潜山裂缝性储层预测攻关,完成南堡2号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和断裂及构造特征的认识,开展裂缝储层预测,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带,通过综合地质研究,总结南堡潜山油气聚集规律,开展有利勘探区带评价。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西北部一个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南堡凹陷发育5个潜山构造带,主要分布在西南庄断层、高柳断层以南的滩海区域,环绕主要生油次凹,生储盖组合条件优越。
其中的南堡2号潜山位于南堡凹陷中南部的南堡2号构造带,属奥陶系断块型古潜山,北东向与近东西向的两组深大基底断裂将潜山分割成南北两个断鼻构造。
南堡2号奥陶系构造潜山是南堡凹陷重要的勘探目标之一,勘探目的层为潜山顶面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
多旋回构造运动形成的沉积间断使潜山顶面易溶蚀的碳酸盐岩地层得以充分的风化、淋滤,形成大面积连通性良好的储集体,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本文以南堡2号潜山为研究对象,以非均质性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目标,针对南堡2号潜山顶部奥陶系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宽方位角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已有钻探成果,开展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震综合预测研究。
在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对保幅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构造精细解释落实潜山顶面以及潜山内幕层位和断裂格局;应用P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技术进行叠前裂缝预测,利用曲率属性技术进行叠后裂缝预测,再辅之以叠后衰减梯度属性检测溶蚀孔洞分布。
通过叠前、叠后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FMI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和钻井实际生产效果的验证,证明了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所用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综合预测研究成果为圈定南堡2号潜山奥陶系储层裂缝发育的有利目标区提供了依据。
1131 地质概况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陆相新生代富油气断陷凹陷[1],凹陷内主要发育林雀、拾场、曹妃甸3个次级洼陷以及1号、2号、老爷庙、高尚堡和柳赞等9个正向构造单元。
南堡南堡1号构造位于南堡凹陷西南部斜坡带,为一个发育在古生界奥陶系基底之上的潜山披覆断背斜构造[2]。
该构造主要发育东营组(Ed)、沙河街组(Es)、奥陶系(O)等多套烃源岩层系,近年来成为冀东油田上产的重要区域。
截止目前,对于南堡凹陷的石油地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南堡凹陷整体[3-6],而对于单独1号构造的系统研究较少,沙河街组(Es)中沙一段(Es 1)为南堡凹陷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因此对1号构造的Es 1烃源岩进行系统评价,可为该区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2 样品与实验部分2.1 样品筛选与化学试剂本次研究共筛选南堡凹陷1号构造Es 1段75个泥岩岩屑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镜质体反射率(Ro)、岩石热解实验分析,从中优选出品质较高的有效烃源岩的岩屑样品进行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气体:氢气、氦气、压缩空气、氧气,纯度不小于99.999%、气体容器规格为40L的压缩钢瓶。
化学药品:盐酸、正己烷、异辛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醇、甲醇,纯度均为分析纯;柱层析硅胶柱与中性氧化铝,规格均为100~200目。
2.2 采用标准与仪器TOC测试采用标准《GB/T-19145-2003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采用美国Leco公司生产的CS744碳硫分析仪;Ro测试采用标准《SY/T5124-2012 沉积岩中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方法》,采用德国J&M公司生产的MSP400显微荧光光谱仪;岩石热解分析采用标准《GB/T18602~2012 岩石热解分析》,采用海城市石油化工仪器厂生产的YQ—ⅧA油气显示评价仪;烃源岩样品首先根据标准《SY/T5118-2005 岩石中氯仿沥青的测定》进行氯仿沥青“A”的分离工作,而后分离出的氯仿沥青“A”或原油样品根据标准《SY/T5119-2016 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族组南堡凹陷1号构造沙一段烃源岩评价刘经纬 张禄 王欢 冀海南 马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基于75个泥岩岩屑样品,对南堡凹陷1号构造Es 1段烃源岩品质与生标特征进行系统评价。
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中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对指导中深部储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储层地质学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论文以南堡凹陷古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岩心物性分析、地质统计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方法,采用“三线结合-纵向分段-横向分带”的思路,确定了异常高孔隙段(带)分布特征;通过定量统计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百分含量,厘定了异常高孔段(带)成因类型;结合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演化史,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异常高孔隙段成因机制,建立了中深层异常高孔隙段成因模式。
南堡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孔段的研究结果表明:东营组主要发育溶蚀增孔型原生异常高孔段,以南堡1+2号构造带Ed<sub>1</sub>和Ed<sub>2</sub>段2350m-2750m和2800m-3100m两个异常高孔段为典型;沙一段主要发育孔隙保存型原生/次生异常高孔段,其中南堡3号构造带Es1段3900m-4300m发育典型的原生孔隙保存型原生异常高孔段,南堡4号构造带Es1段3200m-3600m发育典型的次生孔隙保存型次生异常高孔段;沙三段主要发育溶蚀增孔型和次生孔隙保存型两种类型次生异常高孔段,其中柳赞上升盘Es3段2730m-3300m发育典型的溶蚀增孔主导型次生异常高孔段。
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了南堡凹陷中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
成岩作用系统研究表明:在埋藏过程中,南堡凹陷中深层不同层位储层经历了差异显著的多期次酸碱成岩环境交替导致的复杂成岩改造过程(详见第四章)。
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建设性溶蚀作用的增孔效应以及早期油气充注和流体超压抑制破坏性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而产生的保孔效应的有效耦合,控制了不同类型异常高孔带的演化和形成。
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溶蚀有效增孔是东营组溶蚀增孔型原生异常高孔段的主要成因机制。
南堡凹陷3号潜山成藏特征探讨马光华;张红臣;时阳;钱凤燕;高贺存【摘要】南堡3号潜山位于南堡凹陷的东南部,是南堡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之一.文章通过对构造、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南堡3号潜山成藏条件优越:具有洼中隆的有利构造背景;潜山油源主要来自下古近系,且烃源岩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空间发育,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空隙型;潜山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供给和储集层发育程度是潜山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4(029)001【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烃源岩;寒武系;储集层;成藏特征;主控因素;南堡凹陷;冀东地区【作者】马光华;张红臣;时阳;钱凤燕;高贺存【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6古潜山油气藏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重要的油气藏类型。
南堡凹陷是渤海湾断陷盆地黄骅坳陷的一个小型含油气凹陷,位于黄骅凹陷的北部,北邻燕山褶皱带,南邻沙垒田凸起,西为沧县隆起,发育有多个古潜山[1]。
古潜山主要有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潜山和太古宙花岗岩潜山[24]。
南堡3号潜山目的层系为寒武系及前寒武系。
目前冀东油田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南堡凹陷。
有不少学者对南堡凹陷的油源、富集机制及成藏特征进行过研究[56]。
本文将通过对南堡3号潜山构造、烃源岩、储集层的分析,对其油藏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探讨。
1.1 区域构造演化南堡凹陷基底经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太古宙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以奥长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为主体。
元古宇由于受燕山海槽沉积控制,形成了滨浅海沉积,又经过反复沉积抬升,形成巨型的海进海退旋回。
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Ξ刘 澍(辽河油田华油公司)
摘 要:本文对冀东油田南堡凹陷高尚堡-柳赞构造带馆陶组储层进行整体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建立层序格架,然后在层序格架的控制下划分出河道、溢岸及河道间亚相。进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以及对岩心取样进行化学分析,细化了馆陶组沉积相,划分出河道、废弃河道、心滩、决口扇等沉积微相。分析了沉积相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决定性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冀东油田陆上乃至滩海的勘探进程。关键词:冀东油田;南堡凹陷;馆陶组;辫状河沉积;油气运聚
高柳构造带上第三系(新近系)油藏位于南堡凹陷北部柏各庄断层和西南庄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包括高尚堡、柳赞和唐海油田(图1)的浅层油藏,工区范围大约300km2,含油面积25km2,地质储量6266万吨。南堡凹陷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断陷、裂陷发育、充填、裂后发育和构造再活动的演化阶段,每个演化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断裂特征,从而控制着不同沉积体系的形成。渐新世末期,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整体抬升广遭剥蚀,而后进入了坳陷发展阶段,发育了中新世馆陶组、明化镇组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受构造背景控制,下第三系沉积时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古地貌格局,古地形坡度较陡,临近西南庄凸起和柏各庄凸起两个物源区,为馆陶组地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空间和丰富的碎屑物质。图1 唐海—高尚堡-柳赞油田位置图1 沉积特征1.1 岩石学特征据我们对G117-8等井的岩芯样品分析结果认为,馆陶组储层岩石结构疏松,以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砂岩为主,石英含量34%~38%,平均含量为36%,长石含量为34%~42%,平均含量为37.8%,岩屑含量为23~29.2%,平均含量为26.2%,成分成熟度较低。碎屑颗粒呈次圆状,磨圆度相对较高,长石矿物以碱性长石为主,具中等风化程度,以泥化为主,绢云母化次之。岩屑的成分较为单一,以酸性喷出岩岩屑为主,其次为少量的变质岩岩屑。岩石结构以细砂岩为主,平均分选系数为1.84,分选中等。从胶结物来看,胶结物单一,为云母质且含量高,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蒙托石为主,并见少量的绿泥石和伊利石。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偶见次生溶孔。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主要为胶结作用,其次为机械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1.2 结构及粒度特征碎屑颗粒的特征及颗粒的原始堆积结构反映了沉积时的水动力特点,碎屑岩的原始结构是判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岩芯观察表明,碎屑粒级较粗,各种粒级均有,
包括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工区砂岩粒级属于细-粗砂岩类。镜下砂岩具不等粒结构。碎屑颗粒磨圆度中等,一般为次棱-次圆状;颗粒胶结类型为孔隙式-接触式,胶结物含量少,反映搬运介质能量较强。从G34、LN2-6、G63井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上(图2)可以看出,馆陶组砂岩概率累积曲线大多为三段式,即由滚动、跳跃和悬浮三个次总体构成,其
731 2009年第20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Ξ收稿日期:2009-07-23
作者简介:刘澍(1978—),男,汉族,毕业于盘锦市辽河石油学校采油工程,现从事石油开采。中主要以前两种为主。其中滚动组分所占比例约为10~70%,跳跃组分含量约20~70%,悬浮组分含量约10~40%。沉积物主要呈滚动和跳跃方式搬运,代表高能量或较高能量环境下的河床底部沉积。
图3 高南地区砂岩C-M图解特征从C-M图(图3)上我们可以看出,C-M图形由RS段、PQ段和QR段组成,即由滚动段、跳跃段和悬浮段组成,具有明显的牵引流特征。2 相类型2.1 河床亚相:21111 河道沉积河道沉积是馆陶组最为发育、分布面积最广的沉积类型。其特征为:底部为含砾砂岩,属于河床滞留沉积,与下伏层呈冲刷侵蚀接触,一般具明显的冲刷面;顶部的粒度一般较细,胶结作用也比较强。测
井曲线以箱形为主和钟形为主。河道的粒度一般较粗,主要为含砾不等粒砂岩和细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是馆陶组的主要岩石类型,厚度一般大于3米,
岩石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砂砾约占70%,砾石占20%左右,砾径一般1~6mm,岩石颗粒呈次圆状,胶结疏松。主要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储集条件好,平均孔隙度30.1%,渗透率1335×10-3Λm2。21112 心滩沉积心滩是辫状河沉积的典型相特征。心滩沉积发育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底冲刷面等沉积构造,反映了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在自然伽马曲线上表现为齿化箱形,反映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心滩沉积与边滩不一样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其上部单元堤岸沉积不发育。心滩沉积以馆陶组最发育,是工区较主要的沉积单元。2.2 溢岸亚相21211 废弃河道沉积我们知道曲流河的裁弯取直作用可以使河道迁移改道,原先的河道段经充填淤积形成废弃河道沉积。实际上辫状河由于水流能量的急剧变化频繁改道,也可形成废弃河道。在沉积物特征上,废弃河道下部与河道充填相似,纵向上一般呈正韵律,以细砂
831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年第20期 岩为主,平面上不连续,但其充填砂体厚度较薄,而上覆泥岩则较厚,易形成局部盖层,故废弃河道砂体中可保存油气。21212 天然堤沉积天然堤是由于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后,河水变浅,流速突降,携带的大部分悬移物质很快在岸边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在辫状河沉积中由于河流频繁改道能够保存下来的较少。其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岩性相对细,物性较差,单层厚度0.5~3m,胶结程度较高,发育波状层理、水平层理、爬升层理等,纵向上位于韵律上部或以夹层的形式出现。21213 决口扇沉积在高水位时,过量的洪水冲决天然堤,并在堤岸靠平原一侧的斜坡上形成舌状堆积物,为决口扇沉积。有时可延展到邻近的泛滥平原沉积盆地中。沉积的粒度较河道的细,比天然堤的粗。剖面结构具有反向粒序的韵律特征。2.3 河道间21311 河间高地河间高地在平面上广泛分布于河道两侧,在垂向剖面上与天然堤、决口扇和河道沉积密切共生。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综红色色和杂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具水平层理和沙纹层理。泥质较纯而硬,单层厚度大,最大厚度可达120m。21312 河间洼地河间洼地是泛滥平原中比较平坦又低洼的部分。河水漫出河岸,较粗的沉积物在天然堤和决口扇内沉积,细粒的悬浮物就沉积在河间洼地内。3 平面相展布特征及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3.1 平面相展布特征Ng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相,平面上看,扇根亚相的面积小,扇根与扇根之间发育漫洪带,沉积物粒度粗,流沟和主槽微相是最主力的相带。扇中亚相是分布面积最广、最发育的相带,特别是辫状流沟微相,厚度大平面分布广,是Ng的主要储层。在靠近凹陷的中间部位,漫洪带和砂岛发育,沉积物的粒度相对较细。在凹陷北部主要发育扇缘微相,沉积物的砂泥比较低,粒度也较细;在北部的断层陡坡带,沿古凸起以滑塌为主的裙状坡积物较发育。物源的主要方向是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主要发育4个冲积扇(图4)。Ng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和冲积扇亚相(图5),辫状河道发育在冲积扇的末端,分布面积广,内部心滩较发育,从物源方向依次发育扇根、扇中、主河道、心滩、溢岸、河间高地、河间洼地等微相,溢岸微相分布面积广,是主要的发育相带之一。冲积扇之间、河道之间主要发育河间高地和河间洼地,河间高地和河间洼地的分布面积广,其间非优势河道也较发育,但是砂岩的粒度细,厚度也较薄。河流主要从三个方向流入,北部、北西部和东北部,北西部和东北部物源的继承性较好。
图4 馆IV段平面相图 图5 馆III段平面相图 Ng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河道较宽,优势方向明显,心滩发育,砂体的沉积厚度较大,分布范围也较广(图6)。从河道中心向两侧,主要发育心滩、河道、溢岸沉积、河间高地、河间洼地,溢岸亚相的分布范围广、厚度也较大,河间高地和河间洼地主要在东北方向发育,内部非优势河道较发育。物源的主要方向为北西方向和东北方向,与Ng时期的河流对比,物源存在一定的摆动,但是总体上继承性较好。Ng时期,河道的规模进一步减小,物源方向也进一步向北迁移,北部靠近西南庄断层附近砂体发育厚度大,心滩较发育,到南部河道的宽度降低,
心滩的发育程度降低。溢岸亚相的分布范围较广,也是一个重要的相带。东北部也存在物源,其河道的规模也较小。总体上河道间和河间高地、河间洼地发育,分布广,内部非优势河道发育。物源方向主要来
931 2009年第20期
刘澍 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自北部和东北部,物源方向总体向北迁移(图7)。
图6 馆II段平面相图 图7 馆I段平面相图3.2 砂体发育规模控制因素3.2.1 辫状河道的发育程度及流体能量的大小辫状河能量相对来说不是很大,但是在汛期降雨量充沛则会导致流量增大,能量也相对加强,导致河床增宽,辫状河道摆动剧烈,心滩增多,多期心滩相互叠加,砂体厚度和展布范围增大,使馆陶组的砂体广泛分布。3.2.2 沉积区的古地形特征研究区古地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着砂体的发育,靠近西南庄断层和柏格庄断层处两个凹槽,构成了该地区主要沉积区,来自两侧的高地的碎屑沉积物,粗碎屑在此大量沉积下来,砂体相对发育,而向南,地形比较开阔,流体能量降低,承载能力下降,导致沉积物以细粒沉积为主,砂体分选好,分布广泛,成为较好的储集层。3.2.3 构造活动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类型和砂体发育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西南庄和柏格庄断层的影响下,研究区发育多条同沉积断层,在断层的下降盘往往导致砂体厚度增大,同时也导致沉积砂体沿着断层走向方向展布,形成了现今砂体展布的长轴方向舵平行于断层走向方向。4 结论411 高柳构造带馆陶组沉积环境主要是辫状河沉积砂体,除了河床亚相中的河道底砾岩性较除外,其它微相岩性较细。412 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砂体粒度曲线有两种:两段式、三段式。其中以三段式为主。即由滚动、跳跃和悬浮三个次总体构成,滚动和跳跃总体为主,代表高能量或较高能量环境下的辫状河沉积能量的变化。413 在馆陶组沉积砂体主要是辫状河沉积成因,可分为河床亚相、溢岸亚相、河道间亚相。其中,溢岸亚相中划分出废弃河道微相,通过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体。414 砂体展布主要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但是,古地形特征和构造活动对砂体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寻找馆陶组有利砂体发育区时,要对沉积体系及构造演化规律进行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1] 孙永传,李惠生.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2] 林壬子,张金亮主编.陆相储层沉积学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9~74.
[3] 张金亮.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32(4):591~596.
[4] 姜在兴.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2003: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