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分析方法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石油勘探中的沉积相分析方法研究石油勘探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涉及到识别和评估石油储量的地质特征。
沉积相分析是石油勘探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通过研究沉积物的堆积模式、岩石特征和沉积环境,为勘探人员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信息。
沉积相分析的核心目标是确定研究区域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
这对于石油勘探非常重要,因为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决定了石油的形成和保存机制。
因此,通过沉积相分析来确定适合油气富集的层位和领域,对于石油勘探的成功至关重要。
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沉积相分析,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成像、岩心描述、测井分析和地震层析等。
地震成像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勘探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地下岩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用于推断沉积相类型,并辅助判断沉积物的岩性。
岩心描述是一种直接观察和分析地质岩心的方法。
通过观察岩石样品的颗粒组成、结构和碎裂程度,可以推断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
此外,通过化学和物理分析岩石样品,可以获取沉积物的沉积历史和地球化学特征。
岩心描述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质信息,并对勘探地区的潜在油气含量进行初步评估。
测井分析是利用地球物理测井仪器来测量地下岩石的物理特性,包括密度、电阻率、自然放射性等。
这些物理属性可以提供沉积相和岩性的确定,为沉积相分析提供定量数据。
测井数据与岩心样品的观察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沉积相的理解和描述。
地震层析是一种利用地震数据重建地下岩层的方法。
通过不同地震波速度对比,可以确定岩石层的变化和沉积物的分布。
地震层析技术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沉积相信息,并帮助勘探人员识别潜在的油气藏区。
除了这些传统的方法,近年来,新兴的技术也不断应用于沉积相分析中。
例如,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反演和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开发了更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地下结构成像方法。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沉积相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可能性。
总之,沉积相分析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勘探人员可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推断沉积环境和岩石性质,并确定潜在的油气富集区。
河流沉积过程与沉积相分析沉积是指由于河流内流动速度减慢而造成的沉积物沉积和堆积过程。
沉积物主要包括砂、泥和粉砂等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在河水的冲刷作用下被带到河床,随着水流的减速,逐渐沉积下来。
本文将通过分析河流沉积过程以及沉积相来探讨沉积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河流沉积过程河流沉积过程主要包括输运、沉积和建立三个阶段。
1. 输运阶段河流在高于平均流速的河段中,水流具有较高的能量,输送能力强,因此能够携带较大颗粒的沉积物质。
在这个阶段,河流会将沉积物质从高地带和山地带运输到低地带。
输运方式主要有悬移、跳跃和滚动等。
2. 沉积阶段当水流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河流就会开始沉积部分沉积物,形成河床。
由于河水垂直剪切力的减小,大颗粒物质更容易沉积下来,而小颗粒物质则可能继续悬浮在水中,甚至散布到河口和海洋等低能地区。
沉积物质会在河床上逐渐堆积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地貌。
3. 建立阶段经过长期沉积过程后,河水携带的颗粒物质会减少,流速也会趋于平缓。
此时,河流开始建立河床,并与周围地形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河道。
二、沉积相分析沉积相是指地质中沉积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沉积物中不同颗粒物质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沉积相类型。
1. 沉积相类型常见的沉积相类型包括三角洲相、河床相、湖泊相和浅海相等。
不同类型的沉积相主要受到沉积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2. 沉积相特征不同的沉积相具有各自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物颗粒较大、层序明显,反映了沉积物在三角洲环境中的沉积过程;河床相沉积物多为砂砾物质,显示了河床运动的特点;湖泊相沉积物通常富含有机质,受到水体静态环境的影响。
3. 影响因素沉积相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沉积物来源、河流流速、沉积环境和气候等。
例如,沉积物来源不同,颗粒物质的成分和大小也会有所不同;河流流速越大,沉积物质越容易被悬浮和输运,形成的河床相就越少。
结论河流沉积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输运、沉积和建立三个阶段中,河水将颗粒物质从高能区带到低能区,并形成河床。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沉积相分析方法论述沉积相分析是指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物理特征、岩相组成及生物群落等,确定沉积环境的方法。
该方法旨在揭示沉积作用背景下的地貌发展、气候演变等地球科学领域的问题。
沉积相分析方法日益成为地质勘探、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并逐渐成为石油地质、地质灾害等领域最为常用的技术。
沉积相分析主要使用多种地质、生物学方法,以较为清晰的序列——沉积剖面(又称震源资料组)为基础,分析沉积相和物源分布情况。
常用技术包括多波束测深、岩芯、化石、地球化学、地震记录等多种方法。
其中,多波束测深技术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沟、海峡、海岸线、水深等地质信息,为沉积相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岩芯是从地下岩层中取出的实际的岩石样品,由于取样深度的不同,能够记录不同时间、地层各自的沉积过程,是研究沉积相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岩芯中颗粒的分析,可以定量地描述颗粒粒度、成分和有机质含量,从而确定沉积相、古环境等信息。
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时间、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的化石、遗骸以及痕迹化石的分析,来确定当时的生物特征,进而判断出沉积相环境。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古生物群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地层区划及环境指示意义。
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岩芯分析,特别是对其中某些元素含量和组成、同位素等进行的分析,来推导出岩石的成因、沉积环境变化、地球物理学参数等方面的信息。
沉积相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沉积物,推断出当时地理环境及其特征,从而确定相应的沉积相。
常用的沉积相有低地沉积相、海侵沉积相、海岸沉积相、河流沉积相等。
其中,低地沉积相多由淤泥、砂、卵石等非生物成分组成,是一种比较平静的环境;海侵沉积相是海水侵入陆地形成的沉积相;海岸沉积相是位于海岸或岛屿沿岸的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沉积相。
沉积相研究是探索地球演化规律的必不可少的技术。
通过对沉积剖面的分析,可以研究区域地貌演化,为勘探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提供依据。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沉积相是地球表面上由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单位,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沉积物的特征和形成环境的不同,沉积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沉积相的分类及其详解进行阐述。
一、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颗粒组成,可以将沉积相分为以下几类:1.碎屑岩相:碎屑岩相主要由岩屑颗粒组成,岩屑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决定了岩性。
碎屑岩相可以进一步分为砂岩相、砾岩相和泥岩相。
砂岩相主要由砾石、砂粒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粗,常见于河流、河口和河口三角洲等环境。
砾岩相主要由砾石和卵石组成,颗粒更大,常见于冲积扇和冲积台地等环境。
泥岩相主要由粉砂粒和粘土颗粒组成,颗粒较细,常见于湖泊和海洋等环境。
2.碳酸盐岩相:碳酸盐岩相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石灰石、白云石等。
碳酸盐岩相常见于海洋和湖泊等浅水环境,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构造物。
碳酸盐岩相又可以分为浅海碳酸盐岩相和深海碳酸盐岩相。
浅海碳酸盐岩相主要由珊瑚、藻类和浅海生物的骨骼等构成,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深海碳酸盐岩相主要由微生物的残骸和颗粒物质组成,常见于深海盆地和大陆边缘沉积区。
3.有机质岩相:有机质岩相主要由有机质组成,如煤和页岩等。
有机质岩相常见于湖泊和海洋等富含有机质的环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岩相可以进一步分为煤相和页岩相。
煤相主要由植物残体和腐殖质组成,常见于湖泊和沼泽等湿地环境。
页岩相主要由有机质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细,常见于海洋和湖泊等深水环境。
二、根据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点,可以将沉积相分为以下几类:1.河道相:河道相主要由河流运输的颗粒物质沉积形成,常见于河流底部和河口沉积区。
河道相的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粒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粗,呈现层理结构和交错纹理。
2.冲积扇相:冲积扇相是由冲积扇形成的沉积相,常见于山区和山前平原。
冲积扇相的沉积物主要由砾石和卵石组成,颗粒更大,呈现扇形堆积的特点。
3.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由三角洲形成的沉积相,常见于河口沉积区。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地质方法:①沉积岩和沉积物的研究: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岩性、结构和构造,确定岩石类型,分析其成因。
②沉积相分析:在了解盆地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综合应用沉积岩和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古地理和古环境。
③建立相模式:在大量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起到标准、对比和预测作用的相模式。
地球物理方法:特定的岩石,具有特定的物理响应,因此用反演的方法,根据岩石的物理响应可以研究其岩性特征,所以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学的某些问题。
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可分为测井和地震两种方法。
①测井相分析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够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形态等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地质相,运用各种模式识别方法,利用测井相进行地层的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步骤为:a.建立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b.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并对之进行深度较正和环境影响较正;c.对所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进行主成份分析;d.对主成份进行聚类分析;e.对测井相进行判别归类,确定最终测井相,最终测井相具有单一的地质特征,与沉积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地震相方法:根据地震相参数如振幅、连续性、频率、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层速度等可确定地震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常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作为地震相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它参数作为辅助参数。
在把地震相向沉积相平面转化的过程中可确定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在转相过程中应与盆地古地理背景结合、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与地震相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已建立各种地震相模式与其相应的相参数。
地球化学方法:长期以来,人们对烃源岩和原油有机地球化学成分对于环境的指示作用,有着不同的认识。
因此,不同的地球化学方法也就被用在不同的研究区域内。
沉积相分析方法论述
沉积相的研究对沉积环境的分析和古地理的恢复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论述了沉积相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并以辽河盆地曙一区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为例,通过分析,最终得出其为半干旱-潮湿环境下的冲积扇沉积,并提出了沉积相分析应注意的事项。
标签:沉积相;分析思路和方法;冲积扇
1 沉积相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沉积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恢复古地理,即以现代自然地理面貌等环境条件和沉积特征作为借鉴,进行比较和推断。
当然,古今自然地理及其他环境条件不尽相同,但其沉积环境的总轮廓和总特征确有许多共同之处。
1.1 沉积相的分析思路
先对相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沉积物供给、气候、构造、海平面变化、生物活动及火山活动。
其中,沉积物供给控制沉积相的组成和厚度;气候控制相类型与水介质性质;构造控制古地理格局、沉积空间、沉积厚度、沉积物供给及盆地类型;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边界、沉积物供给、相变等;生物活动控制有机物的堆积速率、沉积结构等;火山活动控制沉积物供给、水介质性质、古地理等。
觀察沉积相的空间形态,然后从相标志下手分析沉积岩的特征,这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
先找具有指相性的标志,如海绿石指示的是海相地层。
相标志能反映出当时的沉积环境状况,例如,岩石的颜色为红色则一般是干旱、氧化的环境;矿物成为主要为方解石的一般以海相为主,湖泊相为少数;岩石的颗粒大小反映水动力的强弱,磨圆度反映物源的距离;沉积构造中的波痕、泥裂反映环境更明显。
先对相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观察沉积相的空间形态,然后从相标志下手分析沉积岩的特征,先找具有指相性的标志,如海绿石指示的是海相地层。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分析出沉积相的亚相及微相,将所研究的沉积相空间组合形式与沉积相模式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沉积相具体类型。
1.2 沉积相的分析方法
沉积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相标志的获取,其次是确定沉积相模式,应遵循相序递变规律。
相序递变规律是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横向与纵向时间空间上的关联为只有在横向上紧密相邻并且成因相近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相上没有间断的依次叠覆出现。
1.2.1 相标志的获取。
相标志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地
球物理特征。
其中,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古生物特征包括生物的种属和生态。
1.2.2 沉积相模式。
通过相标志对所研究的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将沉积相的横向及纵向分布与相应其他类似的沉积模式进行对比,确定沉积相的具体模式。
2 沉积相的研究实例-辽河盆地曙一区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成葫芦状北东-南西向展布,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冲积扇,即干旱环境下的和潮湿环境下的。
2.1 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特征
2.1.1 岩石类型及组分特征。
研究区馆陶组为粗粒质的碎屑岩,通过显微镜薄片鉴定,碎屑岩全岩样的定量分析结果与薄片鉴定结果类似。
另外,通过对岩芯观察,馆陶组以灰白色色调为主的沉积物,局部地区含有灰绿色薄层砂质泥岩,基本上不见红色色调,同时未发现强蒸发条件下的特征物质,而粘土矿物组合特征为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组合,与潮湿-半潮湿气候下的粘土矿物组合特点相同。
通过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馆陶组的沉积物以分选差的砾岩以及含砾砂岩互层为主,基本没有泥岩出现,这说明成熟度低;岩石成分以变质岩和岩浆岩岩屑岩屑为主,也说明结构成熟度很低。
岩芯的颜色基本无红色色调证明沉积环境为还原环境,加上其粘土矿物组合可以推断出该沉积时期气候是以潮湿气候为主的近物源区沉积。
2.1.2 重矿物组成特征。
区内重矿物主要有透明重矿物和不透明矿物两类,通过其组合的含量来看,重矿物组合反映出的母岩则主要是超基性侵入岩、基性、变质岩。
重矿物类型比较丰富,不稳定的重矿物种类比较多,稳定系数很低,且含量非常高,表明了碎屑物质接近物源沉积的特点。
2.1.3 粒度参数特征。
通过对岩样的粒度分析,其结果表明(以砂岩为主),大多数样品落入河流相区,部分样品落入冰碛(重力流)区,对粒度分布曲线分析表明,这种概率特征与现代近辫状河流砂极为类似。
分析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岩样的分选比较差,粒度概率统计与现代近辫状河流砂相似,反映出沉积相较为气候条件下近源沉积的特点。
2.2 沉积相类型的确定
结合区内经常发生的泥石流沉积,根据气候特征等的分析,可确定馆陶组是属于半干旱-潮湿环境下的冲积扇。
在该区湿地冲积扇层序中可划分为三种相,第一种相为近端相(扇根),其
主要由砾岩组成,以坡面流沉积为主,偶尔有泥石流沉积。
第二种相为中端相(扇中)以辫状河流沉积为主夹有坡面流沉积。
第三种为远端相(扇缘),以辫状河道沉积为主。
研究区域大部分位于扇根下部和扇中,属扇根-扇中亚相。
该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泥石流微相、坡面流微相及辫状河流微相等三种微相类型。
据钻井取芯详细研究及测井曲线的对比,研究区沉积相的垂向组合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块状砾岩为主的坡面流夹泥石流沉积。
第二种是下部为坡面流夹泥石流沉积,上部是辫状河道沉积。
第三种是以含砾砂岩为主的辫状河道沉积。
这三种组合都具有明显的正旋回特征。
在平面上,辫状河道微相和坡面流微相沉积特征较明显,分布相对稳定,厚度比较大。
泥石流微相多是中、薄层状,层数多,厚度小,分布不稳定,夹于坡面流微相和辫状河道微相沉积中,所以在平面上基本不能区分该微相的分布特征。
2.3 冲积扇的相模式
根据对该扇的纵横向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的组合特点,馆陶组湿地冲积扇的沉积模式可归纳为图1所示的模式。
3 结束语
沉积相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种相标志要综合分析,是统计的,单一的相标志的解释要慎重,除非是过硬标志。
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做到野外宏观标志与微观标志相结合,多学科领域相结合,各种相标志相结合。
正如实例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中,运用岩性、粒度分析、构造等多方面确定沉积环境。
(2)瓦尔特法则在应用时,一定要在连续沉积的地方,或是相对较整合的地层。
(3)相分析必须考虑沉积背景,包括大地构造位置、古气候条件、物质供应或物源条件。
参考文献
[1]兰亚萍,李勇,等.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冲积扇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29(4):22-28.
[2]王勇.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现代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7,53(6):791-799.
[3]时志强,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富县期冲积扇沉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4):39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