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 格式:pdf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1
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者:陈甜水文3班0808220706摘要: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它的活动不仅读一低纬度的环流和天气的变化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与中国夏季旱涝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副热带高压,无论在天气学理论上还是预报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变动中国天气气候影响1.副热带高压概述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永久性气压系统,但其强度和位置冬夏不同。
平均而言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要比冷季强大的多,尤其在盛夏时期最为强大,其面积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1/4;在暖季较冷季的位置更偏西而纬度更偏高。
在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在暖季反较冷季为弱,在暖季比在冷季其位置虽也有偏于高位的现象,但不是像北半球那样偏西而是偏东。
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季节、同一月份中,我们看到的副热带高压,常常是时而强度增大或范围扩大或西伸北进,时而又强度减弱或范围缩小或东退南移,而且一个副热带高压单体有时分裂为几个闭合中心,有时又发生合并现象。
总之,副热带高压平均而言是稳定少动,但逐日变化还是大的。
2.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于维持副热带高压的形成过程复杂,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生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及各纬度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所致。
首先是,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至高空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北的气流发生向右偏转产生西风,到达维度越高,西风分量越大,向北的风速就越小。
向北风速随纬度增高而减小的结果便造成空气质量的水平辐合,致使地面气压升高,而在副热带高空水平辐合最强,由此在副热带地区形成高压。
由于质量连续的关系和辐射冷却的原因,高掏空向北流的空气在副热带高压区内不断下沉,以补偿地面因辐射而外流的空气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
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郑文荣;李江南;蔡建春;卢劲展;刘静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09(26)4
【摘要】本文对美国飓风中心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仅福建宁德-浙江宁波之间沿海及台湾岛可能受到超强台风的袭击,其他沿海区域则未见有超强台风影响.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极端天气经常被刷新,超强台风很有可能在120°E以西出现.28℃以上的海温、高空小的风速切变、有利的环境背景、强的暖洋流形成的高海温区、低纬度星罗棋布的岛屿及南半球强冷空气活动形成强的向北越赤道气流等因素是西北太平洋比其他洋域发生更多热带气旋、更多超强台风活动的重要原因.【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郑文荣;李江南;蔡建春;卢劲展;刘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275;福建省莆田市气象局,莆田,351100;福建省莆田市气象局,莆田,351100;福州市气象局,福
州,350014;(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4
【相关文献】
1.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J], 陈莉;杨靖新;王琦;张明欣
2.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热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 翟方国
3.西北太平洋变性台风时空分布特征 [J], 钟颖旻;徐明;王元
4.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张超;张庆红
5.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J], 石先武;方伟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带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研究综述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2(40)1【摘要】A brief review is mad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and ENSO (El-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The modulation impacts of MJO and ENSO on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ies are summarized, involving the impact on TC formation, intensity, track, lifespan, etc. The respective dynamical mechanisms,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s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briefly as well.%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作了综合评述,简单回顾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特征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MJO和ENSO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和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的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包括源地、频数、路径、强度、生命期和登陆等几个方面,并简单讨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总页数】9页(P65-73)【作者】祝丽娟;王亚非;尹志聪【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ENSO事件对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刘子杨2.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陶丽;程守长3.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分级研究 [J], 曹智露;胡邦辉;杨修群;王学忠;何雪松;谭言科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与MJO的联系 [J], 何洁琳;段安民;黄永森5.MJO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J], 赵威;赵海坤;韦志刚;郑志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太平洋副高的调查1.副高概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
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分别称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
对我国的气候有较大影响的是西太平洋副高。
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它的范围在500hp图上,用588等压线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将副高的长轴称为副高的脊线,近似为东西分布,切割东北信风和西风带。
其中,脊线上最西边的点称为西伸脊点。
588线到达的最北边为副高的北界。
2.副高的内部结构温度:西太平洋副高为暖性高压场,脊中温度较高,暖中心和高压中心不重合,在底层存在一定的逆温现象。
湿度:由于高压对应的下沉气流,使得脊中比较干燥,在逆温层底部湿度较大,顶部湿度较小。
外围南北两侧对应上升气流,比较湿润。
风速:副高脊线部分气压梯度很小,水平风速也很小,可视为无风带。
在外围南北两侧气压梯度大,风速也较大。
南北两侧有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北侧为西风急流。
垂直速度场:存在着大量的下沉气流。
卫星云图上副高控制的地区多晴朗无云,云带多分布在它的周围。
3.副高形成的原因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只考虑热力作用的话,地球会形成单圈环流,即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后向两极流去,在极地遇冷下沉,在地表向赤道流去。
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
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度附近时,原本南北向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步转为稳定的自西向东流动,这支几乎沿平行纬度延伸方向流动的空气阻碍了高空的空气南北向流动,使得空气堆积,被迫下沉,于是形成副热带高压。
4.季节变化特征从面积上来看,冬天面积最小,夏季面积最大。
从西伸脊点所在经度来看,冬季为西进过程,春季到达最西,夏季到达最东,秋季表现为西进。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
杨亚新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05(022)001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和1989~200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源地、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的经纬度变化特征、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加罗林群岛一带洋面;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发生位置越偏南、偏东;热带气旋平均发生源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发生源地偏南偏东,以后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夏季以后又向南向东偏移;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2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小,8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大,全年TC较集中地发生在7~10月期间.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杨亚新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
【相关文献】
1.西北太平洋秋季热带气旋发生规律分析 [J], 石蓉蓉;雷媛;胡波
2.近30 a登陆我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 [J], 王磊;陈光华;黄荣辉
3.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 [J], 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
4.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的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J], 李德琳;肖子牛;周秀华;信飞
5.埃尔-尼诺现象与西北太平洋上强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及热带大气环流的某些特征[J], 杨祖芳;董守玉;王文东;范永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北极涛动的联系周群;张润宇【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8(035)004【摘要】基于1961-201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异常强的北极涛动(AO)信号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以及有利于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因素强度偏强、位置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从而导致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明显偏多且生成源地偏西,影响和登陆我国的TC个数均较气候平均值偏多,而影响日本、韩国的TC个数偏少.进一步的分析指出2017年7月西北太平洋TC的活动异常很可能源于同期异常强的AO活动的影响.AO可以通过改变东亚-西北太平洋上空局地经圈环流,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环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在AO正(负)位相年7月,造成西北太平洋TC 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偏西、偏北(偏东、偏南),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偏多(偏少),影响日韩的台风个数偏少(偏多).因此,今后在做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的季节预测时应考虑北极涛动的变化.【总页数】7页(P1-7)【作者】周群;张润宇【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相关文献】1.201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强El Ni(n)o现象对其影响的初步分析[J], 殷明;肖子牛;李崇银;葛耀明;贾亦君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J], 杨亚新;夏剑东3.3套资料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比较分析 [J], 张冬娜;张翰;程旭华;陈大可4.晚春北极涛动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J], 周群;魏立新5.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陈仁容;梁嘉欣;戚子琪;陈伊虹;贾盛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西北太平洋多热带气旋天气过程成因分析吴炎成;马卫民;张钊扬;李阳【摘要】通过卫星云图、海洋热状态和环境流场条件,分析了2015年7月上旬连续产生于西北太平洋的3个热带气旋成因,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从云图特征分析得知,这3个热带气旋都孕育发展于一条纬状分布的热带辐合带中;在2015年7月持续增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了160°E以东的中东太平洋低纬度地区大范围增温,对于这3个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有利,并且导致了季风槽的东扩;季风槽中的对流不稳定、水汽条件、高低层相对涡度垂直切变以及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影响这3个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有利因素.【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6(033)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热带气旋;厄尔尼诺;季风槽【作者】吴炎成;马卫民;张钊扬;李阳【作者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多发海域,由于海上观测资料不足以及对TC生成的物理机制缺乏认识,目前对于近海及登陆类TC活动研究较多,而对于深远海TC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1],海上TC的发生发展仍然是大气科学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2]。
Gray[3]和陈联寿等[4]概括了4个有利于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它包含高于26℃的海表面温度(SST)、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及高相对湿度、对流层低层有强气旋式绝对涡度和高层反气旋式相对涡度、弱水平风垂直切变。
其中,前两项为热力条件,后两项为动力条件。
对于西北太平洋上TC生成的影响因子,不少研究[5]都揭示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位置和强度对于此区域TC生成有重要影响,并表明了西北太平洋上70%以上TC的生成与季风槽有联系。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摘要】以美国联合台风中心的热带气旋资料为基础,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1951-2015年65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中国所受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结论如下:①1951-2015年热带气旋频数、超强台风频数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热带气旋频数在1950年左右发生突变,由1950年以前的偏少期向偏多期转变,但只有在196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初期、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期两个阶段增加趋势通过0.05的显著水平检验.②从1950年代初期至1950年代末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最大强度与年均强度呈现短期加强趋势,之后呈现长期减弱趋势.总体上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均最大强度与年均强度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强度在1972年左右发生突变,说明在1972年以后平均强度减少的趋势显著.最大强度在1968年左右发生突变,说明在1968年以后最大强度减少的趋势显著.③从热带气旋最大强度(成熟)阶段,路径频数,观测强度线性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线性变化呈上升趋势的位置均向东亚大陆靠近,这也就意味着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呈减弱趋势,但是登陆的频次、强度极有可能加强.也就是在整个东亚大陆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威胁会进一步加剧.④产生这样结果极有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西太平洋与中东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加大,从而导致walker环流的加强,正在加强的walker环流能够加强热带西北太平洋风垂直切变与相对涡度的变化,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时空变化.【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9(034)002【总页数】8页(P89-96)【关键词】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时空变化特征;大尺度背景场【作者】顾成林;康建成;闫国东;陈志伟【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佳木斯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系,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X915.5;P444;P461在过去几十年,揭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一直是气象学所面临的挑战。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介:1、形成和结构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变成纬向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常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夏季增强。
北太平洋副高多呈东西扁长形状,夏季有时是一个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故又称为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分别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影响我国天气的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高压脊或着高压单体,统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时偶呈南北狭长形状外,一般呈东西向的椭圆形。
2、位置和范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系统是个“庞然大物”,范围很大,在南北方向上往往有1000多千米,约跨10 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可达3000—4000千米以上,系统从地面到200hPa等压面(相当12千米)高空都表现得很清楚。
7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达1027hPa,比冬季位置偏北偏西,势力也强,其活动位置有多年变化: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西北,这种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气候振动。
3、气候特征在副热带高压的内部,由于空气下沉增温的缘故,地面炎热,日照强,少云,大气稳定,气候干燥。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面是中纬西风气流,西北侧边沿,是偏南暖湿气流(即夏季风)与北方南下冷空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有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形成极锋雨带,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强降雨带。
这条雨带大致呈东西向,距离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南北宽约200—300千米,东西长却可达2000千米左右,梅雨季节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使得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西北太平洋副高是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与热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关系极为密切。
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模型建立与研究摘要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针对热带气旋的多项属性,对各属性间的相关程度作了分析与研究,并进行了建模与分析设计。
根据各项影响热带气旋的因子,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并结合SPSS和Matlab工具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再用最小二乘拟合模型进行了预测。
对于问题一,为了研究因子间的相关性,我们采用Copula方法与Kendall算法相结合,求得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并对因子的可信度进行了检验。
得出最大气压与最大风速呈明显负相关;最大气压、最大风速、暴风域最大半径、强风域最大半径、移动距离五个因素两两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
对于问题二,运用最小二乘拟合模型结合Matlab工具在所给数据中求得拟合函数,预测出2014年热带气旋数为32个。
对于问题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中调用命令后得出:移动距离是贡献率最大的因子,与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中将气旋进行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将移动距离也作为分类标准的一个因素。
关键字:热带气旋分类相关系数最小二乘拟合主成分分析法一、问题重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也重要展现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但是,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我国, 气象灾害频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一比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附录1给出了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附录2给出了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试利用附录1给出的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分析如下问题: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相关吗?若相关,关系如何?2)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多少个热带气旋?3)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还合适吗?若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二、问题分析在此问题中,首先得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一些无关数据和影响小的因子,我们将热带气旋定义成了点模型,而气旋的相关属性则是点的属性,所以忽略了经纬度位置的影响。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报告,600字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是一种有影响的气候系统,它影响南太平洋区域的气候。
它由低层风,云和海面温度造成的东西风对流而形成,这种气候环流给热带地区带来海洋大气环流系统,从而使得该区域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所形成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年中四季的温度变化上。
夏季,因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使得海面温度升高,使得热带地区温度较高也更加潮湿,天气更加炎热。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强度减弱,海洋温度降低,从而使得热带地区的温度偏低,天气也比较凉爽。
春夏季节,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强度增强,海平面温度又升高,使得热带地区的天气变得更加热烈、湿润。
秋季,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强度减弱,海面温度下降,使得热带地区凉爽而干燥。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还会影响当地的风力特征。
夏季,由于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使得海平面温度升高,因此风力也较强,强风带也会向热带地区移动,从而使得热带地区出现大风天气现象。
春夏季节,风力相对较弱,但仍有小风或中风天气可能出现。
秋季,由于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弱化,及太平洋岛陆释放的陆地暖流,使得四季风力都会减弱。
总之,热带西太平洋环流是一种有影响的气候系统,它影响着热带地区的季节性气候变化,使得热带地区的温度变化、风力变化及气候特征发生差异。
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热带气旋,又称飓风、台风或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象现象,经常在热带地区引发强烈的风暴和严重的损害。
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解释这些规律对预测和防御这种自然灾害的重要性。
一、形成热带气旋的形成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热海洋、无垂直风切变以及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热带气旋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范德格拉夫(Von Karman)螺旋的过程。
在一定的环流系统中,空气优先沿着一定的方向开始落下,形成类似于螺旋的旋涡。
假设这个旋涡在一个合适的热带海洋区域形成,则该区域的水汽和垂直的上升热气流将会进一步加强螺旋结构,形成热带气旋。
二、发展热带气旋的发展可以分为初生、增强、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1. 初生阶段在初生阶段,热带气旋在某个时刻被低压气旋引起或者由空气流动形成。
随着温暖的海水不断地为气温提供能量,热带气旋就会不断地吸收水汽、产生云团并向上抬升。
2. 增强阶段在增强阶段,热带气旋的风力加强并且气压继续下降。
随着气压的下降,空气开始从高压区流往低压区,不断的向气旋中心流动。
这些气流首先被迫上升,形成了类似于喷水的垂直向上气流。
这些气流带着水汽和云团垂直向上抬升,进一步加强旋转结构。
3. 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最高点,但此时气旋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
此时,气旋的中心通常会变得非常平坦,形状类似于“眼”或“眼壁”。
在眼壁外围,强大的风和激烈的降水形成了“风眼墙”,包围着眼内相对较风轻的区域。
当气旋的中心越过陆地或冷水区域,降水停止以及热量流失速度增大,气旋逐渐变得不平衡,从而进入衰退阶段。
4. 衰退阶段在衰退阶段,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逐渐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也逐渐减少。
随着气旋被降温和消耗掉,在一定的梯度和摩擦等条件的影响下,气旋逐渐消失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天气现象。
三、影响因素除了热海洋、无垂直风切变以及足够的地转偏向力之外,热带气旋发展的过程还受到大气环境、季节、海洋温度和静止和流动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