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年代变化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9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场分析赖芬芬;江静【期刊名称】《热带气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1949—2007年 CMA-STI 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1975年、1976—1987年、1988—2007年这三个时段7—10月强度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简称为 TC)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对TC活动强、弱年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做了合成分析,并对各年TC强度与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西太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季风槽各特征指数做了相关分析,揭示了西北太平洋TC强度年际变化的机理。
结果表明:(1)这三个时段TC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2)当TC强度偏大时,西太副高减弱东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热带东风急流强度偏大,位置偏东,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强,越赤道气流偏强,季风槽较活跃、位置偏东,倾斜指数偏小;反之亦然;(3)当越赤道气流偏强,季风槽较活跃时,有利于TC生成源区热带低压扰动的发生发展;而西太副高减弱东退,热带东风急流位置偏东时,TC生成源区850 hPa低空为正相对涡度异常,200 hPa高空为正散度异常。
这样,低层水平辐合强、高层水平辐散强的配置使得该地区辐合上升运动、高层气流的辐散流出得以维持,且TC生成源区垂直风切变偏小,从而有利于TC的发生发展,TC强度偏大;反之亦然。
【总页数】12页(P609-620)【作者】赖芬芬;江静【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2.4【相关文献】1.近5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J], 张霞;刘兴运2.1994/199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与热带海洋和大气环流分析 [J], 叶英;董波3.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生成大尺度环境因子的联系 [J], 张翔;武亮;皇甫静亮;范广洲;黄荣辉4.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J], 袁金南;林爱兰;刘春霞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背景场的关系 [J], 杨吕玉慈;吴立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袁金南;林爱兰;刘春霞【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8(066)002【摘要】The best track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s provided by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WTC) of USA nav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cluding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1945 to 2005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Most tropical cyclone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occurred in the area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 ashi Channel near 140°E or from 15°N to 25°N, and most severe typhoons and super typhoons occurred in the sea area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shi Channel to about 140°E. The tropical cyclones in a weakening or steady state occupied a weaker majority in the area west of 123°E. The major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were in an intensifying or steady state in the area east of 123°E or south of 20°N, and in a weakening or steady state in the area north of 20°N. The average decaying rates for severe tropical storms, typhoons, severe typhoons, and super typhoons were all greater than the average growing rates, respectively, but the average decaying rate for tropical storms was smaller than the average growing rat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tronger the tropical cyclone, the faster the intensification (weakening).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months inone year, the percentage of weak tropical cyclones was higher in June to August while in September to November the percentage of strong tropical cyclones was higher. There were the annual, interannual or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number(every 6-hour) and frequency of tropical cyclone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As far as long-term trend was concerned, the frequency and observation number of tropical storm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inearly increase trend, but the mean intens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the number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s of other intensity categories did not exhibit any significantly linear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endency. In El Ni[AKn~D]o years, the number and ratio of super typhoon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while the total number of tropical storms, severe tropical storms, typhoons and severe typhoon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and the mean intens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wa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however in La Nina years the opposite was true.%利用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TC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海北部至巴士海峡以东140°E附近、15°-25°N范围内为不同强度TC出现次数最多的区域,其中巴士海峡东部至140°E附近洋面为强台风和超级台风观测次数最多的区域.TC强度在123°E以西表现为减弱和稳定略占多数,而在123°E以东或20°N以南主要以增强和稳定为主,在20°N以北主要以减弱和稳定为主.热带风暴的平均增强率大于减弱率,而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级台风的平均减弱率大于增强率.一般而言,TC 的强度越强其加强和减弱的速度都越快.在1年当中,同其他月份相比,6-8月弱TC 占的比例相对偏多,而9-11月强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不同强度TC的观测次数和个数都存在年、年际或年代际的变化,在长期趋势上,热带风暴的观测次数和形成个数都呈现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而TC平均强度和其他TC个数均未出现显著的线性递增或递减趋势.在El Ni[AKn~D]o年超级台风个数及其比例显著偏多,而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和强台风的总个数显著偏少,TC平均强度显著偏强;而在La Nina年情况相反.【总页数】11页(P213-223)【作者】袁金南;林爱兰;刘春霞【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7【相关文献】1.近5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J], 张霞;刘兴运2.近6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和路径的变化特征 [J], 张霞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J], 李爱平;沈红梅;石少华4.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J], 曹西;陈光华;黄荣辉;陈文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场分析 [J], 赖芬芬;江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太平洋8月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特征分析倪文琪;蒋国荣;陈弈德;杜振彩;卢姁;令聪婧;韦道明;郁红弟;康建伟【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7(034)001【摘要】利用1949-2014年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2.5°×2.5°的月平均资料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台风年鉴,对西北太平洋8月热带气旋频数异常进行了统计相关和合成分析,并通过对台风异常偏少的2014年进行诊断分析,使相关和合成结果得到验证.主要结论有:(1)西北太平洋8月台风频数和赤道、副热带区域500hPa 位势高度、当年4-7月该区域的异常位势高度均有显著负相关;与孟加拉湾北部SST、赤道中东太平洋850 hPa纬向风场和印缅地区地面低压系统也有显著关联;(2)台风少年孟加拉湾北部SST偏高,极涡中心值偏低,副高强度强,北半球位势高度梯度小,东亚大槽浅,而多年则相反;(3)8月台风偏多(少)年低频能量的位相分布完全相反,传播特征明显不同.偏多年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为正位相,偏少年相反;多年表现为系统西传,少年为东传;(4)2014年8月台风异常偏少的原因有: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增暖造成沃克环流发生异常;季风槽位置较常年明显偏西强度显著偏弱;(5)2014年的环流形势属于典型的台风偏少型,验证了历史相关统计和合成结果.【总页数】10页(P47-56)【作者】倪文琪;蒋国荣;陈弈德;杜振彩;卢姁;令聪婧;韦道明;郁红弟;康建伟【作者单位】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1101;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1101;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解放军61741部队,北京1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4【相关文献】1.2010年和199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J], 余丹丹;张韧;李荔珊;董兆俊2.2018年8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成因分析 [J], 张润宇; 凌铁军; 李响; 张蕴斐; 邓小花; 黄焕卿3.海温异常模之线性相互作用及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J], 余锦华;张晨;方珂;赵晓彤;孙磊4.2019年11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 [J], 周群;黄焕卿;张润宇;邓小花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五类主要大尺度环流型的关系 [J], 周伟灿;张小雨;赵海坤;沈新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本文主要就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几点:
1、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是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热带气旋的形成、运动和发展受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影响。
季风槽的热通量可以使热带海洋南下,在热带降水区内产生一系列的热力和对流强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和控制热带气旋的形成、运动和发展。
2、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异常特征: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异常特征及联系热带气旋的异常发展特别是热带低压系统的异常形成。
季风槽的异常可以分为两种,即异常强烈的槽(南下槽)和异常弱烈的槽(北上槽)。
在异常强烈的槽中,热带气旋形成和强度较大,因此可以被称为“热带气旋强力形成区”;而在异常弱烈的槽中,热带低压系统难以形成,因此可以被称为“热带气旋弱力形成区”。
3、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发展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可以影响热带气旋的发展,从而对其多尺度运动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季风槽在静力和动量分布上的异常可以改变热带低压中心的气压及大气层结构,进而影响热带气旋的发展。
另外,季风槽可以影响低空大气环流的分布,对热带气旋的发展、移动及变化形态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可以改善对热带气旋强度及发展的分析与预报,对此有着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008-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降水日变化研究
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有20余个TC在该地区形成,其中大部分产生在菲律宾、南海和西太平洋。
西北太平洋地区的TC常常给周边地区带来强降水和风灾,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对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发展与降水日变化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灾害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对2008-2010年期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降水日变化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建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降水日变化模型。
通过对2008-2010年期间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C产生与消散期降水日变化规律,建立针对该地区TC降水日变化的模型。
2. 分析不同强度TC的降水日变化。
通过对降水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不同强度TC的降水日变化规律差异,探讨其对灾害的影响。
3. 探讨TC的降水日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通过对TC降水与大气环流的相关分析,探讨TC降水日变化的可能机理。
4. 利用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未来TC的降水日变化。
基于建立的模型,对未来TC的降水日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
研究意义:
本文将为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TC灾害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降低灾害损失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热带气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42卷第4期 2020年8月 广 东 气 象GuangdongMeteorology Vol.42 No.4 August 2020 收稿日期:2019-12-30基金项目:华东区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基金合作项目(QYHZ201814)作者简介:李丹(1993年生),女,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E-mail:lidan_0507@126.com李丹,张红,陈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及路径变化[J].广东气象,2020,42(4):14-17.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及路径变化李丹1,张红1,陈澍2(1.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31;2.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山东济南 250031) 摘 要:利用JTWC6h热带气旋Besttrack资料、Hadley中心的月平均SST资料及NECP的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及路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场变量的作用。
结果表明:1979—2013年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向北、向西发生了移动。
影响全年生成位置变化的环境变量为SST升高、垂直风切变减弱、700hPa相对湿度增大、850hPa相对涡度增大,前季、盛季和后季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全年、盛季和后季西行路径减少,西北行及转向路径增多,而前季西北行路径减少,西行、转向路径增多。
路径的变化与对流层中层引导气流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生成位置的北移,也使得热带气旋的路径更容易受到副高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气候学;热带气旋;生成位置;路径;全球变暖;西北太平洋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7-6190.2020.04.004 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生成的热带气旋的数量较多,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也较大[1]。
伴随着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及路径的不同,其影响到的区域也不同,因此任何可能的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及路径的变化无论对政府还是公众都是十分重要的[2]。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题 目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研究
学生姓名 马 昊 学 号 20081301395 学 院 大气科学学院 专 业 大气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 陆 维 松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研究 马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20081301395 摘 要:在学习和研读了多篇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WNP TC)的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源地水平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南半球环流异常、南海夏季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亚洲_太平洋涛动(AP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ENSO现象等诸多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因素,多方面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气候特征以及年际变化。最后简单阐述了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南海夏季风;年际;频数 Overview of the Study 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 Ma Hao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nd studying enormous documents on the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I introduce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NP TC from the sources ,including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s source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also review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WNPTCF(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such as the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of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large-scale zonal wind anomalies、Asian-Pacific Oscillation、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ENSO.Finally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C is discussed. Key words:WNP(Western North Pacific);TC(tropical cyclone);seasonal;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interannual;Frequency
1、引言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活动最频繁的海区,平均每年有20多个热带气旋生成,约占全球TC生成总数的1/3。因而热带气旋便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其活动过程中,常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畜造成生命威胁,使财产和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 包括气旋生成的频数, 源地和路径,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海温条件和大气环流条件。陈世荣[1]根据1949—1986年38年的热带风暴在各经纬度生成的分布频数统计确定出西北太平洋的3个热带风暴源地。其他前辈们在TC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对流活动、季风槽、副热带高压、垂直风切变、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等海温和大气环流因子都对TC活动存在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它受到诸多因子的影响。 所以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TC的源地以及其季节变化、来讨论气旋的生成基础,并且研究了大家普遍认可的南半球环流异常、南海夏季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亚洲_太平洋涛动(APO)以及ENSO现象等相关因素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机制。
2、热带气旋发生源地的时空分布 2.1 热带气旋发生源地水平分布 陈敏[2]在对近50年(1949—1996)发生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源地做了统计,指出见西北太平洋的台风主要发源于170°E 以西、5°N 到25°N 间。并且南海、菲律宾群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是3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最集中的地区, 其中以发源于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台风最强。
图1 1949- 1996 年1697 个台风的源地散布 邵利民[4]等对1949年至2006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气旋做一统计,分别做出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沿经度分布主要集中在11O°E至12O°E之间和东经125°E至17O°E之间,沿纬度主要集中在5°N至30°N之间。 杨亚新[5]绘制了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热带气旋生成总数的地理分布(图2),可以看出TC生成的四个高频中心:我国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附近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 图2 1950 —2005 年内TS等级以上热带气旋生成总数的地理分布 2.2 热带气旋发生源地的季节变化 邵利民[4]统计了四个季度TC发生频数的空间分布。春季和冬季,TC源地的范围都很小,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旋活动的休眠期。夏季和秋季,TC的源地明显向北发展,向西延伸。TC源地的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变化规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变化和西太平洋暖洋流的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热带气旋夏季和秋季发生频数高是因为此时极为有利的海温条件和大气条件。 2.3热带气旋发生源地随海表温度的变化 杨亚新[5]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得出结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分布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局地SST存在密切的关系,局地SST升高,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反之,则偏东、偏南。
3、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年际变化 3.1 南半球环流异常 孙淑清[6]在研究了1979—2003年的台风资料后指出南半球环流异常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主要体现在:1、ITCZ与热带气旋的生成频数关系。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与同期OLR的相关系数为负值的区域,对应热带气旋发生频数较高的区域。2、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当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偏低,而当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低时,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 3、赤道西风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当9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强时,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反之,当该支越赤道气流弱时,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偏少。 3.2 东亚夏季风
黄菲[7]通过分析多年气候平均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U scs (Wang[8]等在2004年定义的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得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 这与西北太平洋台风个数在8月份达到峰值的特征相一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尤其是南海海域的台风生成和活动。 孙秀荣[9]分析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夏季风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偏多,而弱夏季风年同期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而后期趋于正常, 正常夏季风年热带气旋频数基本正常。具体机制如图3。
图3 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3.3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SOTA) 吴迪生[10]采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及Argo浮标资料,分析了SOTA对TC的影响。指出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同步西太平洋TC个数不存在线性相关;1月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滞后5~7个月影响西太平洋的TC;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1月的SOTA出现正距平值时,当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TC生成时间比常年提早,TC 的个数偏多、偏强。 3.4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 何敏[11]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 3.5 亚洲_太平洋涛动(APO) 周波涛[12],[13]计算1949―2005 年夏季APO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Frequency, WNPTCF)的标准化时间序列并绘制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 APO与WNPTCF的变化形式较为一致, 具有显著的同向变化对应关系。夏季APO偏强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多。研究进一步揭示, 当APO 处于正位相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 位置偏东偏北;西北太平洋地区高层大气异常辐散,低层大气异常辐合;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弱。这些变化均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条件, 因此,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