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推荐: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推荐: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推荐: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园林建筑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模拟接近自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之说,但先秦时期还没有确立以面南为尊的意识,随着对皇权的推崇和神圣化,才逐渐明确起来。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伦理哲学,从汉代的董仲舒到宋代理学,越来越严密,位尊者处于中央地位,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四合院以离(南)、巽(东南)、震(东)为吉方,东南最佳。大门为气口,除居吉方外,还须朝向山峰、山口、水流,以迎自然之气。宫殿、坛庙、官署、士大夫宅第之类,都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为儒家伦理思想所支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如静明园整体布局平面呈现的是非规整非对称状,但它的建筑东岳庙圣缘寺含晖堂书画舫等呈中轴线对称;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整体布局不对称,全园布局特点是在四周为土山的环境中以游廊串联起来的建筑群围成L形水池布置,以涵远堂作为全园。但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强调中轴线意识;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亦如此,如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

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住宅大门偏东南,避开正南的子午线,因这是封建皇权与神权专用。中国的寺庙园林建筑与宫殿和住宅建筑同构,不别于古印度的宗教建筑体系。如杭州黄龙洞园林,整体布局非对称,但园中建筑如山门、前殿、三清殿等则严格地遵守规则对称的中轴线标准。这类建筑格局,显得均衡、对称、协调,有典雅庄重之美。与儒家的均衡对称相反,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部分则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

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

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

大的发展前景。

推荐: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布局上对称而又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园林建筑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模拟接近自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之说,但先秦时期还没有确立以面南为尊的意识,随着对皇权的推崇和神圣化,才逐渐明确起来。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伦理哲学,从汉代的董仲舒到宋代理学,越来越严密,位尊者处于中央地位,面东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四合院以离(南)、巽(东南)、震(东)为吉方,东南最佳。大门为气口,除居吉方外,还须朝向山峰、山口、水流,以迎自然之气。宫殿、坛庙、官署、士大夫宅第之类,都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为儒家伦理思想所支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如静明园整体布局平面呈现的是非规整非对称状,但它的建筑东岳庙圣缘寺含晖堂书画舫等呈中轴线对称;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整体布局不对称,全园布局特点是在四周为土山的环境中以游廊串联起来的建筑群围成L形水池布置,以涵远堂作为全园。但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强调中轴线意识;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亦如此,如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

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住宅大门偏东南,避开正南的子午线,因这是封建皇权与神权专用。中国的寺庙园林建筑与宫殿和住宅建筑同构,不别于古印度的宗教建筑体系。如杭州黄龙洞园林,整体布局非对称,但园中建筑如山门、前殿、三清殿等则严格地遵守规则对称的中轴线标准。这类建筑格局,显得均衡、对称、协调,有典雅庄重之美。与儒家的均衡对称相反,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部分则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

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现在中国园林建筑的靓影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虎、 ,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 “镜借” 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

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 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 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

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复习

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 第一章概论 1、风景园林建筑组成:基础(房屋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结构)、墙或柱(竖向承重构件)、楼地层(水平+竖向划分内部空间)、楼梯(联系上下层垂直交通工具+紧急疏散)、屋顶(顶部+围护构件+抵御自然-侵袭)、门窗(供人出入+采光通风观景)等+配件设施(雨棚阳台台阶)。 2、风景园林建筑作为自然景观的作用: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路线、组织园林空间。实用功能:遮风避雨、供人休憩、饮食服务。风景园林建筑特点:复合性、社会艺术技术经济生态性。风景园林建筑按营造景观不同分类:游憩建筑、服务、管理、公用。 2、建筑分类:民用建筑=居住建筑(生活起居,住宅集体宿舍)+公共建筑(托幼医疗旅馆)。规模大小=大量性建筑(量大面广,学校商店医院园林建筑)+大型性建筑(规模宏大,火车站体育馆)。 3、建筑分级:耐久年限(一级100以上,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二级50-100一般建筑,办公楼商场;三级25-50次要建筑,住宅;四级15以下临时)。 4、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共四级。 5、基本模数M=100mm,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整数倍数;分模数3、 6、12:整数除基1/10、1/5、1/2。6、尺寸标识:标志尺寸(用于标注界限之间的尺寸)-缝隙尺寸=构造尺寸(制品设计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制作后实有尺寸)+-10mm等。 第二章 7、荷载分类:永久荷载+可变荷载;按作用方向分:竖向荷载+水平荷载。荷载的大小和作用方式决定着建筑结构形式,构建的选择、形状和尺寸。 8、建筑结构由水平构件(板梁)、竖向构件(柱墙体框架)和基础组成。 10、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安全性、适应性、耐久性。 12、建筑结构形式的基本原则:符合力学原理、满足功能要求、注意美观、便于施工、考虑经济 13、建筑结构形式的分类:①按承重材料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混合结构;②按受力特征(承重结构类型)分:墙承重结构体系(砌体墙结构)、框架结构体系(木框架、砖石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大跨度结构体系(拱形结构、桁架、网架、悬索、壳体、薄膜)、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框架剪力墙)。 14、墙承重结构体系—砌体墙结构:①由块体(砖、石材、各种切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建的结构,包括砖砌体结构、石砌体结构和砌块砌体结构。②优(取材方便、性能优良、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缺(强度较低、自重较大、劳动量大、占用农田),③主要适用于受压构件:住宅学校等的墙柱基础。 15、框架结构体系:柔性结构体系。工作原理:完全由承重骨架来支撑其上部楼板及屋面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下部的基础。传力途径:荷载-板-梁-柱-基础-地基。特点: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护或分隔空间的墙面明确的分开。适用于高度不超过60m建筑。 16、建筑构成三要素:建筑功能(第一要素)、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 第三章 3.1 1、影响建筑构造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影响、建筑技术条件~、建筑标准的~。建筑构造的设计原

论中国建筑的美学神韵

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从产生之日开始,就具有功能性和政治伦理象征性。中国古代建筑师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美学思想,使墨家、道家和儒家文化在建筑上巧妙融合。本文 通过研究这种独特的中国建筑哲学文化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并从伦理等观点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传统建筑美学对国人心理、习俗和风尚的深深影响,从而凸显出中国传统建筑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与东方建筑魅力。并且研究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模式化、盲目化的弊端提出启示,当代的建筑美学回归无疑也为当代中国建筑提供着思路和启迪。 关键词:传统美学;伦理;天人合一;中庸;礼乐 中国建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自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 体系。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 作为建筑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心理、习俗和风尚,更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 独树一帜,作为中国艺术、文化、思想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 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 迥异于西方,墨家、道家和儒家美学观铸就了独具品格的传统建筑美学神韵。 一、伦理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具有实用性的功能之外,更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孔子以他超人的睿智,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 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质与布局。中国古代的宫殿、都城、坛庙、陵寝等建筑,都是“礼”这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的外化物态,建筑与伦理强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建筑伦 理化了,伦理也建筑化了。 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礼制性建筑,是古代帝王所建造的最隆重、最宏大、最 高级的建筑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地表现古代人民在建筑技术和 建筑艺术方面的创造力,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群 体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或特色功能要求外,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那就 是以主体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有显著的中轴线序列,大到明清的北京故宫,小到中国传统的民居四合院,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大放异彩。

园林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 、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

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美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自然美;园林要素;主景;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黑格尔从他的美学体系出发,认为园林是一种“不完备的艺术”或“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因为按照他归纳的美的“进化过程”,园林是介乎古典型的建筑和浪漫型的绘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艺术。他认为中国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它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的是“师法自然”,而西方古典园林(英国的自然风景园除外)中的自然环境更多的趋向几何化。象几何形的道路、经过修剪的树木、水池、花坛、树木和建筑化的喷泉、雕像等,更加强调出古典主义建筑端庄凝重的风格。在西方,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而在中国园林则不然,它源远流长。它的审美主体长期受着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客体本身又是经过多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长期交融渗透后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个形态 完备的艺术部类。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般说,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从中国的园林建筑来看,自然美包括山水、树木、花草等等,几乎所有的园中都有水池,有假山,有花草,有树木,创造一种小桥流水,荷花漂香的这种自然的风光。它们决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 我国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总体布局和园林要素的设置等等以外,主要还有“善于用景”和“巧于借景”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善于用景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

园林景观建筑设计试题整理

《园林建筑设计》试题库一 一、名词解释 1、园林 2、绿化 3、体量对比 4、流动景框 5、尺度 6、建筑庭园 7、什么是园林建筑小品? 8、什么是花架? 9、什么是梯级与蹬道? 二、问答题 1、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创造中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 2、园林的性质和使用功能来加以区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3、述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的不同之处。 4、简诉承德避暑山庄在立意上的巧妙利用? 5、叙述园林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 6、取得庭景的相互延伸效应,一般可以通过哪三种手法? 7、庭园组景手法 8、庭院灯可分为几类? 9、园林铺地分为几种? 10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建筑中有什么作用?

三、选择题 1、园林的基础地貌是() A. 土地和水体 B. 土地 C. 水体 2、研究如何去创造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 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的学科称为() A. 造园学 B. 园林学 C. 环艺学 3、清代北方园林建设的主流是() A. 江南园林 B. 皇家园林 C. 寺观园林 4、“枯山水”起源于哪个国家() A. 中国 B. 法国 C. 日本 5、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 A. 古埃及和古希腊 B. 古埃及和古罗马 C. 古希腊和古罗马 6、()是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 A.京都龙安寺南庭 B. 桂离宫 C. 茶庭 7、法国的凡尔赛宫,由()大师设计建造。 A.孟萨 B. 勒诺特 C. 勒沃 D. 路易十四 8、颐和园又名() A.畅春园 B. 清漪园 C. 静宜园 D. 静明园 9、()重建清漪园并改名。 A. 光绪十四年 B. 咸丰十年 C. 光绪十年 10 、辋川别业是由()所设计。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0708180114 姜宇峰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

园林美学 全部

园林美学 1、单项选择题 1.“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此论述对美的理解主要强调() A..美在理念 B.美在关系 C.美在功利 D.没在物质 2.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属于艺术范畴,可以看作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殇的是() A.台、榭 B.园、圃 C.宫、殿 D.菀、囿 3.下列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生态美学意向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李白 D.王子敬 4.山水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一代文化风尚的时期是在() A.秦汉 B.魏晋 C.明清 D.唐宋 5.渗透和充盈着诗意和文意的“文人写意园”繁盛起来的时期是在( ) A.唐 B.宋 C.明 D.清 6.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被日本称为《夺天工》的是() A.《群芳谱》 B.《长物志》 C.《素园石谱》 D.《园冶》 7.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真”主要体现在() A.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联系上 B.艺术与数比、人工的关系上 C.艺术对现实自然的生态美学关系上 D.艺术对天国仙境的理想追寻关系上 8.“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的诗句体现了北方大型园林在创造上更加强调() A.自然原型的因凭 B.名胜名园的拟仿 C.胸有丘壑的意构 D.随意洒脱的创建 9.中国古典园林的“善”在伦理的功利关系上表现为 A.天国仙境的追寻 B.城市山林的实现 C.感性实践的要求 D.物质经济的创造 10.从中西园林比较来看,中国园林所显示的是 A.人工之美 B.技能之美 C.数比之美 D.气韵之美 11.北方宫苑从总体上来看所呈现色调风格为( ) A.小巧玲珑 B.清水芙蓉 C.浓丽绚烂 D.自然淡雅 12.在园林美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中起着领奏作用,且为园林美的起始与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 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它真 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

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二、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我们在此所说的人与 3自然及自然美中的“自然”无疑是指第二种自然了,即整个自然界。将自然与美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了,这也说明自然美的出现与生态美学是有重大的联系的。我们且将自然美的中心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早在古希腊就有赫拉克利特提出:“按照自然而生活。”的观点。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生命和谐”的思想。后来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即后来出现的浪漫主义中的“返回大自然”的观点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伟大情感。其中也不乏许多作品写出了自然美,华兹华斯的《水仙花》、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都体现了自然美。同时在这19世纪的美国是征服自然的时期。梭罗开创了超前意义的生态研究,无疑这一研究就是与自然与密切联系的。这又再一次把生态美学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了。当然,不仅在西方是从生态美学上谈到自然,在中国也具有这种研究迹象的。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追求虚静恬淡的自然人格,强调对天地和谐境界的感性心理体验,即“体道”为中国美学开拓了生态审美之路。可见生态美学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萌芽,一直到现在有了徐恒醇先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中都有“美”的字眼,对美的研究,古今中外都作了深刻的探索。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点对于自然美格外贴切。李泽厚先生指出“美作为

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复习资料

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 简答题 1.风景园林建筑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答:由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层、楼梯、屋顶、门窗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基础是房屋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结构,它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保证这些荷载传到地基,防止不均匀沉降,而且能够经受冰冻和地下水及地下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蚀。墙和柱都是建筑物竖向承重构件,墙主要作用是承重、围护和分隔空间。楼板是水平方向的承重结构,同时还兼有竖向划分内部空格间的功能,同时对墙体起到水平支撑的作用。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保温等要求。楼梯供人们交通以及紧急疏散之用。屋顶用来抵御自然界风、霜、雨、雪的侵袭和太阳的辐射。门窗主要是供人们出入建筑物和房间。 2.屋面排水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1)排水方式的选择:1)无组织排水2)有组织排水;(2)屋面排水组织设计:1)确定排水坡面的数目2)划分排水区3)天沟构造4)水落管的设置 3.门窗节能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门窗的保温:增强门窗的保温,减少缝的长度,采用密封和密闭措施,缩小窗口面积。(2)门窗的遮阳: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挡板遮阳 4.门窗的构造设计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1)满足使用功能和坚固耐用的要求;(2)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要求,做到经济合理;(3)使用上满足开启灵活、关闭紧密、便于擦洗和维修的要求。 门的尺度通常是指门洞的高宽尺寸。门作为交通疏散通道,其尺度取决于人的通行要求,家具器械的搬运及与建筑物的比例关系等,并要符合现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规定。窗的尺度主要取决于房间的采光、通风、构造做法和建筑造型等要求,并要符合现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规定。 5.常见的楼梯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答:单跑楼梯,双跑平行式楼梯,三、四跑楼梯,螺旋楼梯,剪刀式楼梯. 6.确定地下室防潮和防水的依据是什么? 答:主要依据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当设计最高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且周围无形成滞水可能时,地下室的外墙、底板需做防潮处理。当设计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底板时,其外墙、底板均需做防水处理。 7.砖砌墙体的组砌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答:全顺式、上下皮一顺一丁式、每皮一顺一丁式、多顺一丁式等。 8.为什么自承重墙属于非承重墙? 答:非承重墙又可分为自承重墙和隔墙。自承重墙仅承受自身重量,并把自重传给基础。 9.门窗洞口上部过梁的常用做法有哪几种?其适用范围如何? 答:有三种,即平拱砖过梁、钢筋砖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平拱砖过梁用于非承重墙上的门窗,窗口宽面应小于1.2m,有集中荷载或半砖墙不宜使用。钢筋砖过梁仅用于为2.0m宽以内的洞口。钢筋混凝土过梁可用于较宽门窗洞口。 10.构造柱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墙体中,还需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使之与隔层圈梁连接,形成空间骨架,加强墙体抗弯、抗剪能力,使墙体在破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减缓墙体舒碎现象产生。 11.抹灰类墙面装修中,抹灰层的组成,作用和厚度是什么? 答:为了保证抹灰平整、牢固、避免龟裂、脱落,在构造上须分层。抹灰装修层由底层、中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地域划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囿与台(名解)4、 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囿:行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心得体会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一年的认识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我了解了很多,建筑的含义,建筑的规则,建筑的原理,建筑的特色等等,通过这一年的学习,知道了很多,关于园林建筑的很多知识,虽然不能够说是很懂建筑,但是还是可以说是懂一点皮毛了吧。下面我就对园林建筑的认识。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 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通过建造这些主要起到园林里造景,和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还有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

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苑、囿中的台榭。魏晋以后,在中国自然山水园中,自然景观是主要观赏对象,因此建筑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在建筑中更好的体会自然之美。同时自然环境有了建筑的装点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国园林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同自然景观融洽和谐。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简析中国园林建筑 姓名:XX 系别:中文系 专业:XXXX 课程名称:美学多元赏析 授课教师:XXX 完成时间:2008年12月16日

摘要: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美、虚无之美、韵律美、造型美、意境美、文化美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建筑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些想法,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关键字: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价值;美学赏析

一、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究竟是客观还是主观的,美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些似乎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美又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美在每个人的心中和眼中又是不一样的,所以美是时时刻刻发生着的,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二、美学价值下的园林 园林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花木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凡此均属于内在价值,也就是精神功能。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的。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理和礼属于伦理政治规范,是强制性的,乐和情则属于审美情趣,是自愿性的,就是皈依性的,上古的人们对天高地厚、昼明夜晦、星辰转移、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表现出敬畏与崇拜,他们从自然界的这些客观现象中感受到了超人的巨大体量,并施之于建筑行为中,化体量为尊严与崇高,所以,体量便成为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感情传递形式。马克思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建筑中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礼”,首先就反映在体现建筑等级观念的量上,“非壮丽无以重威”,运用建筑和建筑所驾驭的巨大院落空间,创造出强烈浓重的威严气氛。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古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装饰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包含了社会的、伦理的、宗教的以及技术内容的秩序美,大大加深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 三、园林在美学中体现的几个方面 美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比如人设定一个美的标准,某客观现象符合这个标准,人们便说,这是美的。任何尺度都有可能为自己找到相符合的对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才希望能把美附加给自然。 1 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园林建筑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模拟接近自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 2 于有限之中欣赏到无限空间的虚无之美。虚无之美是古建筑具有的文化美学内涵,中国文化重视虚无之美,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3 园林建筑外在的造型美。园林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构图外观的造型美,并由这种静的形态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联想,特别是建筑的曲线美。 4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高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园林建筑在造型艺术上的巧妙与精致中表现出它的韵律美,而且这种形式的美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的影响,具有与音乐一样艺术效果。“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这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名言,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 5 园林建筑内在所蕴含的意境美。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个性,赋予园林单体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意境隽永,展示了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 6文化美。园林中的桥,除了它的实用性外,还是人生戏剧的各种转折中最富特征的文化装置,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既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难关,也象征走上通途的希望和机遇,是危险与希望丛生之途。 四、中国园林别具匠心的美 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和建筑园路无不独具匠心,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而成为中国风景名胜的中心。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论基于以儒道佛思想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观念对造园者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历代帝王与道士方丈寻仙山玉宇以求升天得道,于是产生了堆山理水的基本构想,造成象征蓬莱仙阁的中国古典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园林建筑特点

园林的建筑特点 资源与环境学院07级地理信息系统飞翔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体系视为东方建筑。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西方园林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