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介素简介指南

白细胞介素简介指南

白细胞介素简介指南
白细胞介素简介指南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关于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及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分类

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

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4

1. 细胞来源主要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5)协同IL-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等。

IL-6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抗人白细胞介素

(1)刺激活化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

(2)刺激增殖及CTL活化;

(3)刺激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参与;

(4)促进血细胞发育。

IL-10

1. 细胞来源主要Th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抑制前产生。

(2)抑制MHC -II类分子和B-7分子的表达等细胞因子。

(3)抑制T细胞合成IL-2、IFN-γ

(4)可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IL-12

1. 细胞来源主要由单核-、B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产生;(1)激活和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及IFN-γ

(2)促进Th0向Th1细胞分化,分泌IL-2、IFN-γ

(3)增强CD8+ CTL细胞杀伤活性;

(4)可协同IL-2诱生LAK细胞;

(5)抑制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和IgE合成。

3白细胞介素

综述

在对的研究过程中,在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专题会议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只有取行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的性质和活性才能得到国际会议的认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现在得到承认的成员已达15个;它们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

白细胞介素1

(一)il-1的一般性质

1.il-1的产生细胞il-1主要由产生;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如b细胞、nk细胞、体外培养的、角质细胞、、星形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均可产生il-1。正常情况下只有皮肤、汗液和尿液中含有一定量的il-1,绝大多数细胞在受到外来抗原或刺激后才能合成和分泌il-1。2.il-1分子il-1有两种不同的分子形式,一种称il-1α,由159个氨基酸组成;另一种称为il-1β,含153个氨基酸;两者由不同的基因分别编码。虽其氨基酸顺序仅有26%的同源性,然而il-1α和il-1β以同样的亲和力结合于相同的受体,发挥相同的生物学作用。

3.il-1受体(il-1r)il-1r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每个细胞的il-1r数目不等,少则几十个(如t细胞),多则数千个(如成纤维细胞)。il-1r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il-1r1,

其分子伸入胞浆内的肽链部分较长,起着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另一种为il-1r2,胞内部分的肽段较短,不能有效地传递信号,而是将胞外部分的肽链释放到中,以游离形式与il-1结合,发挥反馈抑制作用。gm-csf、g-csf及il-1自身均可提高细胞il-1r的表达水平,而tgf及皮质类固醇能降低il-1r的表达。

(二)il-1的生物学活性

1.局部作用局部低浓度的il-1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可使cd4+t细胞活化,il-2r表达;②促进b和分化,可使脾细胞的溶血空斑数(pfc)增加100倍,这说明il-1也促进抗体的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能力;④与il-2或协同可以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释放;⑥可刺激多种不同的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例如的滑膜病变(胶原破坏、骨质重吸收等)就是由于内mφ受刺激后活化并分泌il-1,使局部组织间质细胞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和胶原酶,分解坏滑膜所致;⑦il-1对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代谢也均有一定影响。

2.全身性作用动物实验证明,il-1的大量分泌或注射可以通过血循环引起全身反应。①作用于可引起发热,具有较强的致热作用。这种作用与内素明显不同:il-1致热为单向、潜伏期200min左右,而致热曲线为双向,潜伏期至少为1h;il-1对热敏感、易破坏,而内毒素耐热;给家兔反复注射内毒素可出现耐受,但对il-1不会耐受。②刺激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素释放糖皮质激素,对il-1有作用。

③作用于使其摄取氨基酸的能力增强,进而合成和分泌大量,如α2球蛋白、、c-反应蛋白等。

④使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到血液,并使之活化;增强其杀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和游走能力。⑤与csf协同可促进骨髓造血增殖能力,使之形成巨大的集落;还可诱导产生多种csf 并表达相应受体,从而促使定向分化。

il-1虽未广泛用于人体研究,但其对的特殊作用使它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诱人的前景。另外,由于il-1也参与机体的多种,所以研究il-1抑制物可能也具有实际意义。现已克隆出il-1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antagonist,il-1ra),该物质可在体内外封闭il-1的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il-1封闭因子。

白细胞介素2

(一)il-2的一般性质

1.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2.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

3.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二)il-2的生物活性

1.刺激t细胞生长各种刺激物活化的t细胞一般不能在体外培养

白细胞形态图

中长期存活,加入il-2则能其长期持续增殖,因此il-2曾被命名为(tcellgrowthfactor,tcgf)。静止的t细胞表面不表达il-2r,对il-2没有反应;受或其它刺激活化后t细胞才能表达il-2r,成为il-2的靶细胞;而il-2又可诱导靶细胞增加il-2r的表达。在活体内,il-2对cd4+t细胞的作用是通过自分泌途径实现的,因为活化的cd4+t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il-2;而cd8+t细胞则通过途径来维持细胞的生长。il-2r在t细胞上的表达是一过性的,一般在活化后2~3天达到高峰,6~10天左右消失。随着il-2r的消失,t细胞即失去对il-2的反应能力。因此若要维持正常t细胞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不断地用或其它刺激物去刺激t细胞,以维持il-2r 的表达。

2.诱导细胞毒作用①接受了预刺激信号的cd8+t细胞可以受il-2的作用活化为ctl,发挥细胞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cd4+t细胞也可受il-2的诱导而具有杀伤作用。②nk细胞是唯一正常情况下表达il-2r的样细胞,因此始终对il-2保持反应性。然而静止的nk细胞上只表达il-2r的β链和γ链,对il-2的亲和力低,只能对高浓度的il-2发生反应。一旦nk细胞活化,就表达il-2r的α链,成为高亲和力的受体;大剂量的il-2诱导的lak活性主要nk细胞。③使t细胞作nk细胞产生γ、tnfβ和tgfβ等因子,促进非特异性细胞毒素;还可诱导产生某些b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等,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物学作用。

3.对b细胞的作用il-2对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活化的或恶变的b细胞表面表达高亲和力il-2r,但是密度较低;较高密度的il-2可诱导b细胞生长繁殖,促进抗体分泌,并诱使b细胞由分泌igm向着分泌igg2转换。

4.对的作用人类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在正常时兴有少量il-2rβ链的表达,但是受到il-2、γ或其它活化因子作用后,可表达高亲和力il-2r。单核-巨噬细胞受到il-2的持续作用后,其能力、杀菌力、均明显增强,分泌某些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三)il-2的应用研究

由于il-2能诱导和增强细胞毒活性,目前应用il-2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对治疗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开展,单独使用il-2或与lak细胞等(详见第四章)联合使用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还可望用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但il-2的副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il-2可引起发热、呕吐等一般症状,还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和肾、肝、心、肺等功能异常;最常见、最严重的是,使患者不得不中止治疗。il-2的副作用常与il-2的剂量及用药时间呈相关,停止用药后症状多迅速减轻或消失。il-2引起副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间接性的,即il-2诱导产生的某些因子或杀伤性细胞起着重要作用;现已知lak细胞可通过溶解血管内组织而导致多种副作用。给予适当药物(如吲哚美辛、哌替啶、对乙酰基氨酚等)、采取联合用药、改进给药方式(如少量多次短时间输注)和给药途径(如改全身用药为肿瘤局部用药)等将有效地减轻不良反应。

4其他白细胞介素

il-3

il-3又称为多能(multi-csf),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为促进骨髓中的定向分化与增殖,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此外il-3还可调节多种成熟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相

关的基因表达,如c-myc、il-2rα基因等。il-3分子量约为15kd,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人类的il-3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长臂区,1987年人il-3克隆成功,并产生重组il-3。由于il-3对早期阶段造血细胞的作用较广,可望用于放疗或化疗后患者的骨髓重键。

il-4

il-4由或刺激的cd4+t细胞产年,活化的肥大细胞亦可产生il-4。人和小鼠的il-4cdna均已克隆成功,并获得了相应的重组产品。人il-4基因与il-3、il-5一样,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成熟il-4分子量为18~19kd的糖蛋白。

il-4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或活化的b细胞分裂增殖,但其作用远弱于il-2;然而il-4能促使静止的b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增强b细胞的能力,因此曾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il-4是ig重链基因类转换的主要调节因子,能促使b细胞表达和分泌ige。此外,il-4还能诱导b细胞表达低亲和力fc受体。②象il-2一样,il-4也是cd4+t细胞的自分泌性生长因子;此外,il-4还能促进tc细胞的活性。③il-4不能刺激增殖,但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受刺激后Ⅱ类和fcγr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同时巨噬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及对的细胞毒素作用也显著增强。④il-4与il-3协同可维持和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在某些起敏反应性疾病发生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与csf协同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诱导髓样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1(vcam-1),对的迁移具有一定意义。

il-5

与il-4一样,il-5也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也能产生il-5。天然il-5的分子量为40~50kd,是由二硫键连接的二聚体糖蛋白,但是单体il-5也有il-5活性。

il-5曾补称为t细胞替代因子(tcellreplacingfactor,trf),后来发现人类的il-5对b细胞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刺激增殖、分化及活化。il-5不仅使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而且能增强其功能。在和过敏性疾病时出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是由il-5引起的。人类il-5还能促进释放组胺和等,从而提高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

il-6

il-6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包括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单核-、、上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等。人类il-6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il-6分子量在21~30kd之间,其差异是由于肽链的糖基化和磷酸程度不同所致。il-6由2条糖蛋白链组成;1条为α链,分子量80kd;另1条为β链,分子量130kd。α链缺少胞内区,只能以低亲合性与il-6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迅即与高亲和性的β链结合,通过β链向细胞内传递信息。

il-6作用的靶细胞很多,包括巨噬细胞、、静止的t细胞、活化的b细胞和浆细胞等;其生物效应也十分复杂,曾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2(bsf-2)、26kd蛋白、b因子(bcdf)、肝细胞刺激因子(hsf)等。①促进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增强il-1和tnf对th细胞的致有丝分裂作用。②作为肝细胞刺激因子,在感染或外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中诱导的合成,其中以淀粉状蛋白a和c-反应蛋白增加尤为明显。③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的恶变b细胞既能产生il-6,又能对il-6发生应答,提示il-6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自分泌性生长因子。④il-6还能有效地促进tnf和il-1诱导的恶病质;促进糖皮质激素合成;刺激破活性和角质细胞生长;还能促进骨髓造血的功能。il-6不能刺激相应其它细胞因子,在生理浓度下对免疫细胞的自分泌作用亦比较弱,提示其主要免疫学功能是加强其它细胞因子的效果。

il-7

il-7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为25kd;其基因位于第8号染色体。现多采用手段,从转染含il-7cdna表达性质粒的哺乳类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il-7。

il-7的靶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对来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成熟的t 细胞等均有促生长活性。①与(scf)协同能够刺激b前体发生有丝分裂,这一效应可被tgf 和所抑制;但对b祖细胞(pro-b)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②促进双阴性胸腺细胞的成熟,

提供胚胎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tcr基因重组的始动信号;但对成熟t细胞无明显作用。③诱导胸腺细胞或产生lak细胞活性,其主要为cd8+亚群;但il-7诱导的lak细胞不具有nk活性。④il-7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产生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中恢复过来;在较高浓度时,il-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分泌细胞因子。

il-8

il-8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他如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肝细胞等亦可在适宜的刺激条件下产生il-8。il-8的分子量约8kd,主要活性形式为72个氨基酸。il-8的氨基酸顺序与许多炎症因子有较高的同源性,属于同一个家族;现初步证实il-8家族(亦称pf4家族)至少有12个成员。il-8可以分成α和β亚群,α亚群的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β亚群的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il-8的受体也有两型:一种只能与il-8结合,而另一种还能结合其它的;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均表达丰富的il-8受体。

il-8的主要生物学活性是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曾被命名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肽(naf)、粒细胞趋化肽(gcp)、中性粒细胞激活因子(naf)等。中性粒细胞与il-8接触后发生形态变化,定向游走到反应部位并释放一系列活性产物;这些作用可导致机体局部的,达到杀菌和细胞损伤的目的。此外il-8对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有一定作用。

il-9

il-9主要是由th细胞产生,成熟分子含126个氨基酸,包括10个;由于糖基化不同,分子量为30~40kd;经过n-聚糖酶处理后,分子量降到15kd。可使il-9失活,表明分子间二硫键在维持分子生物学活性方面十分重要。

il-9可在无il-2和il-4的情况下维持th细胞长期生长;il-9还可促进某些骨髓样细胞系(如mote)的生长,提示其可能还参与造血过程的调控。il-9与其它白细胞介素的关系尚不清楚,但与il-2明显的不同是不能诱导ctl和lak等细胞毒活性,但能维持非抗原依赖性th细胞的长期生长。此外,il-9还促进肥大细胞的生长及活性。

il-10

il-10的分子量为35~40kd,通常为二聚体;主要由th2细胞产生,也可由、角质细胞及活化的b细胞产生。

il-10能够抑制活化的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因此曾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特别是抑制th1细胞产生il-2、γ和lt等细胞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应答。il-10可降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水平,损害了apc的能力,实际上这可能是其抑制的原因。此外,il-10还能抑制nk细胞活性,干扰nk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但可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促进抗体生成。

il-11

il-11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23kd,是造血微环境中一个多功能的调节因子。

il-11可刺激浆细胞增殖及t细胞依赖的b细胞发育;促进巨核细胞的形成及成熟,提高外周血血小板数目;与il-3和il-4协同作用刺激休止期的增殖;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及分化;调节肝细胞血浆蛋白基因的表达,诱导急性期蛋白生成。

il-12

il-12主要由b细胞和产生;其分子是一种异型二聚体,40kd(p40)和

巨噬细胞

35kd(p35)的2个亚基通过二硫键相连接。

il-12主要作用于t细胞和nk细胞,曾被命名为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成熟因子(clmf)和nk细胞刺激因子(nksf)。il-12可刺激活化型t细胞增殖,促进th0细胞细胞向th1细胞分化;诱导ctl和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促进其分泌γ、tnfα、gmcsf等细胞因子;促进nk细胞和il-2rα、tnf受体及cd56分子的表达,增强对的adcc效应。

由于il-12在抗及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其临床应用寄予厚望;特别是il-12可协同il-2促进ctl和lak细胞的产生表明,il-12与il-2联用可望构成一种更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il-13

il-13由th2细胞产生,分子量约10kd;其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与il-4基因紧密连接。il-13分子的氨基酸顺序与il-4有20%~25%的同源性,在功能上也与il-4有许多相似之处。il-13可诱导单核细胞分化,增强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抑制lps诱导的分泌,控制;诱导b细胞增殖及合成ige类抗体,增强b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cd23及cd72的表达;协同il-2刺激nk细胞产生,从而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活化和th1型反应。最近还发现,il-13还具有抑制hiv-1在内复制,诱导中性粒细胞中il-1ra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多种功能。

il-14

il-14由t细胞分泌,其成熟形式含468个氨基酸残基,可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抑制诱导的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

il-15

il-15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因子,可由活化的单核-、和等多种细胞产生。il-15的分子结构与il-2有许多相似之外,因此可以利用il-2受体的β链和γ链与靶细胞结合,发挥类似il-2的生物学活性。

il-15可诱导b细胞增殖和分化,是唯一能部分取代il-2诱导初期抗体产生的细胞因子;il-15能够刺激t细胞和nk细胞增殖,诱导lak细胞活性,还能与il-12协同刺激nk细胞产生ifnγ。

重组人新型白细胞介素-2(125Ser-rhIL-2)治疗晚期肿瘤疗效的多中心对照研究

重组人新型白细胞介素-2(125Ser-rhIL-2)治疗晚期肿瘤疗效的多中心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6-09-08T10:09:39.6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作者:唐巧玲 [导读] 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rhlL-2)施以晚期实体肿瘤和恶性胸腹腔积液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田心院区综合内科 【摘要】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对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rhlL-2)施以晚期实体肿瘤和恶性胸腹腔积液病人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满足试验要求的晚期肿瘤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癌性胸腹腔积液133例,实体瘤患者47例,对肾透明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实体瘤施以皮下注射以及胸腔内注射治疗,而恶性胸腔积液则是施以腹腔内注射治疗。结果:133例癌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经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59.4%,其中癌性胸水有效率64.5%,癌性腹腔积液有效率47.5%。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热和寒颤,另外还有乏力、局部皮肤红肿以及消化道反应。结论:125ser-hrlL-2对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以及恶性胸腹腔积液具有一定的疗效,相关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 【关键词】重组人新型白细胞介素-2;晚期肿瘤;恶性胸腹腔积液 白细胞介素-2是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的淋巴因子,近年来,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所生产的IL-2对于恶性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等实体瘤以及癌性胸腹腔积液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本试验中所用的重组人新型白细胞介素-2(125Ser-rhIL-2)具有高的比活性、相应半衰期长以及临床不良反应低等特点[2]。本次试验主要是进行前瞻性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来对该药施用于实体瘤以及癌性胸腹腔积液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现将整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满足试验要求的晚期肿瘤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6例,女性74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0~85岁,平均年龄(54.6±3.8)岁。癌性胸腹腔积液患者133例和实体瘤患者47例。 1.2方法 1.2.1局部用药 胸膜腔内的注射:应当作引流以及抽净胸水以后,将药品200-300万IU以及生理盐水40mL经溶解后注入到胸腔内,每周进行1-2次,以2周作为1个疗程[2]。腹腔内的注射:将本品300-400万IU以及生理盐水溶液40mL经溶解后注入到腹腔内,需每周进行1-2次,以2周作为1个疗程。注射后注意间隔15分钟嘱咐患者变换1次体位,使药物可在胸腔、腹腔中均匀的接触。 1.2.2全身用药 125Ser-rhIL-2 200-300万IU 注射用水2mL,进行皮下注射,应每周进行3次,以4-6周作为1个疗程,若治疗中出现高热并伴有低血压、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出血以及下肢体的浮肿的应当相应减少用药量1/2;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者严重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及心、肝、肾功能的损害者应立即停药。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 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国内外认定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3]:完全缓解(CR):所有的可见病变均完全消失,且能维持在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病变部位的2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小在50%以上,并能维持在4周以上;无变化(NC):肿瘤病变部位的2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小低于50%,或增大小于25%,无新病变的出现;进展(PD):肿瘤病变部位的2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在25%以上或没有出现新的病变。 1.3.2 癌性胸水评价标准[4] 完全缓解(CR):施药以后患者胸水消失,且能维持在4周以上;部分缓解(PR):施药以后胸水降低在2个肋间以上(应从后肋计算),且能持续在4周以上;无效(NC):施药以后胸水减少不超过2个肋间[4]。 1.3.3 癌性腹水的评价标准 完全缓解(CR):施药以后腹部B超的检查腹水完全消失,且能持续在4周以上;部分缓解(PR):施药以后腹水降低在30%~50%以上,且腹围缩小在5cm以上,并能持续在4周以上;无效(NC):施药以后腹水减少小于30%[5]。 1.3.4 不良反应的评价 根据WHO1981年所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亚急性的毒性标准来进行不良反应的评价。 1.4 统计分析方法 然后运用spa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并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用x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分析 所研究的180例患者中,癌性胸腹腔积液患者有133例,其中经过治疗后,CR 有31例,PR 有48例,总的有效率达到59.4%。癌性胸水有效率64.5%,癌性腹腔积液有效率47.5%,见表1: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综述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新药 一、丰原药业受让中科大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新药事项 2015年7月25日,丰原药业(000153)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抗癌新药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技术转让及后继合作事宜正式签订《关于白介素-12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的备忘录》。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公司转让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约5000万元(最终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转让过程、价格及付款方式,将于评估结果出来后1个月内另行签订转让合同。 2、双方同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后续包括临床实验研究和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另行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3、双方同意在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科大研究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领军核心人物 (一)魏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

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二)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白细胞介素7(综述)

7 摘要:白细胞介素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每种白细胞介素都有自已独特的功能,同时还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目前对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7(IL-7)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生长中对于抗凋亡的功能上,如何维持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信号通路。最新研究表明IL-7作为一个调控子在T细胞维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如何产生IL-7信号的生物应答通路,以及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为何会产生差异,对于这两者知道的并不清楚。除此之外,IL-7对于肿瘤免疫治疗、肺结核免疫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T细胞、抗肿瘤免疫、肺结核免疫 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传递免疫信息的细胞因子统称。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30多种白细胞介素,他们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 IL-7是众多白细胞介素中的一种,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靶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对来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成熟的T细胞等均有促生长活性。IL-7能与干细胞生长因子协同能够刺激B前体发生有丝分裂,这一效应可被TGF所抑制;但对B祖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促进双阴性胸腺细胞的成熟,提供胚胎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TCR基因重组的始动信号;但对成熟T细胞无明显作用;诱导胸腺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8+亚群;但IL-7诱导的LAK细胞不具有NK 活性,IL-7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恢复过来;在较高浓度时,IL-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现已证明白细胞介素7和T细胞受体信号是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T细胞代谢的一个调控因子1。另一方面,在淋巴细胞减少的宿主中,T细胞再生主要通过胸腺合成和胸腺依赖的外周T细胞的体内增殖。临床上胸腺的生成被化疗、放疗、HIV感染、移植排斥反应等限制2,所以体内T细胞增殖与外周T细胞数量密切相关。但是,相比于CD8+T 细胞,CD4+T细胞平衡增殖效率却要低很多,而现有理论和模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不能解释为什么此机制其只对CD8+T细胞有明显效果3。 1. IL-7与T细胞生长代谢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也是驯化和选择T细胞的场所。胸腺输出T 细胞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整体功能4。胸腺微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不但提供胸腺细胞发育所需一系列细胞因子,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之间的接触也至关重要。 IL-7在胸腺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是一种必需的细胞因子5。目前认为与IL-7促T细胞生长的两条主要途径为JAK/STAT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 目前JAK/STAT信号模型主要是针对以STA T5为信号分子构建的。IL-7首先与IL-7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与IL-7受体相关联的JAK活化,活化后的JAK能够磷酸化STAT细胞因子,使得STAT形成二聚体,然后进入细胞的细胞核发生作用,在细胞核调控一系列的细胞生存和生长因子,如BCL-XL,c-myc等。最终促进T细胞在体内的增殖6。

新德路生(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

新德路生(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新德路生 通用名称: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Injection 【成份】 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适应症】 本品为抗肿瘤的生物治疗用药,主要用于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癌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也可以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综合治疗。 【用法用量】 用于癌症治疗,一般可静脉输注或皮下注射每日20-40万IU/m2体表面积(50-100万IU/次),每日一次,每周连用五日,四周为一疗程。癌性胸、腹水腔内注射应尽量排出胸、腹水后,每次注射40-60万IU/m2体表面积(50-100万IU/次),每周1-2次,注射2-4周,或根据病人情况按医嘱使用。 【不良反应】 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发热、寒战,肌肉酸痛,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是一过性发热(38℃左右),亦可有寒战高热,停药后3~4小时体温多可自行恢复到正常。个别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类感冒症状。皮下注射者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疼痛,所有副反应停药后均可自行恢复。使用较大剂量时,本品可能会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表现为低血压、末梢水肿、暂时性肾功能不全等,应立即停用,积极对症处理。应注意,使用本品应严格掌握安全剂量。

【禁忌】 1.对本品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 2.高热、严重心脏病、低血压者,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肺功能异常或进行过器官移植者。 3.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即往用药史中出现过与之相关的毒性反应: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⑵未控制的心率失常;⑶胸痛并伴有心电图改变、心绞痛或心肌梗塞;⑷心压塞;⑸肾功能衰竭需透析>72小时;⑹昏迷或中毒性精神病>48小时;⑺顽固性或难治性癫痫; ⑻肠局部缺血或穿孔;⑼消化道出血需外科手术; 【注意事项】 1.本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药瓶有裂缝、破损者不能使用。药瓶开启后,应一次使用完,不得多次使用。预充式注射器包装仅为一次性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3.使用本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应严格掌握安全剂量。使用本品低剂量、长疗程可降低毒性,并且可维持抗肿瘤活性。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18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药效尚未得到确证。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本品对妊娠妇女缺乏足够充分的对照研究资料,只有当使用本品的有利因素超过胎儿可能承担的风险时,才可应用本品。本品是否分泌于人乳中尚不清楚。由于本品对乳儿有潜在的不良反应,所以决定中止哺乳还是中止用药,要取决于药物对母亲的重要性。 老人注意事项: 本品对老年患者和轻年患者中发生的情况是相同的。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21研究进展 摘要: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1]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T 细胞分泌,与IL-2、IL-15、IL-4等细胞因子具有高度同源性。IL-21的受体广泛分布在脾、胸腺、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可调控T细胞、B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等的活性。并促进机体由先天性免疫向适应性免疫的转变。本文就IL-21及其受体的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作用及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1;生物学作用;疾病 白细胞介素-21(IL-21)是最近命名的Ⅰ型细胞因子,由活化的CD+4T细胞合成,包括133个氨基酸残基和4个螺旋结构[2],与IL-2、IL-15同为细胞因子受体γc家族的单链蛋白质[3]。IL-21通过特异性结合IL-21R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IL-21对不同阶段的B、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均起作用,在特定的刺激物存在时,可促进B、T淋巴细胞和NK等细胞增殖。近年的研究证实,IL-21及其受体选择性地在淋巴组织特别是NK细胞、B淋巴细胞、T细胞、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2],参与对多种免疫细胞的调节,尤其与NK细胞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是NK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可见,IL-21有望成为临床一个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 1IL-21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L-2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4q26-q27,与IL-2、IL-15在同一染色体上,距IL-2基因大约180 kb,距IL-15则较远[4]。Asao等[5]报道IL-21cDNA共642个核苷酸,其中自42位至535位核苷酸为编码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注解组报道IL-21cDNA为617位核苷酸,去除了最后25个核苷酸。IL-21开放阅读码框编码162个氨基酸的多肽前体,在31位G1y处被酶切后形成131个氨基酸残基成熟的IL-21蛋白质。成熟的IL-21含有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该结构域与IL-2、IL-4、IL-15的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有较高的同源性。IL-21与IL-15在相同的位置有两对相同的半胱氨酸,其中一对在IL-2、IL-4、GM-CSF中具有保守性,另一对则为IL-21与IL-15所特有,表明IL-21与IL-15是结构上最相近的细胞因子。并且机体在正常情况下,IL-21的表达量很少,在模拟T细胞活化的条件下可诱导IL-21的高水平表达。 2IL-21的生物学活性 2.1对T细胞的作用 IL-21能明显增强抗CD3mAb诱导的T细胞增殖,并增加CD8+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效应功能,但在不同T细胞亚群或在不同状态下IL-21的反应不一致,它可和IL-4、IL-6等一起诱导Th细胞向Th2应答分化,抑制Th1应答,调节Th1/Th2的比例,保持机体的免疫自稳平衡。IL-21可促使T细胞分泌IFN-γ;IL-21能通过STAT4途径来抑制天然T前体细胞IFN-γ的产生,抑制IFN-γ对前体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6]。Kasaian等[7]研究报道,IL-21可促进抗CD3抗体活化的胸腺细胞、成熟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在无抗CD3抗体的刺激下,IL-21与IL-2、IL-15、IL-7协同作用可促使外周血T细胞增殖;IL-21能影响T细胞初次免疫应答及效应T细胞的功能,在再次免疫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3T14:51:56.8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作者:陈宏耀 [导读]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快速升血小板,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血液内科 5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1月至 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化疗结束 24 ~48 h后开始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两组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或外周血小板计数<10×109/L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统计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时间,并评估观察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血小板恢复至≥50×109/L时间和≥100×109/L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6/41)。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快速升血小板,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急性白血病;化疗;血小板减少 急性白血病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疗效较好,但是化疗药物均具有明显细胞毒性,造血系统受损明显,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以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1]。目前,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血小板减少问题仍有待研究[2]。重组白细胞介素 11是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药物,为进一步探明其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 2015年1月至 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1月至 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及化疗指征,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80×109/L),两组患者已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者、化疗前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急性感染者、活动性出血等。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 16~54岁,平均年龄(35.24±19.12)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2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 18~54岁,平均年龄(36.07±18.08)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两组患者在白血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均(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化疗前,采集自体血小板并保存,便于患者化疗后自体输注使用。观察组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患者均在化疗结束24 ~48 h后开始治疗: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1.5mg/瓶)。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干预。两组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或外周血小板计数<10×109/L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每次输注10U,输注后计算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要求1 h血小板校正计数> 7.5,24 h血小板校正计数> 4. 5。 1.3观察指标 1.3.1血小板计数监测 两组患者期间定期采血(枸橼酸钠抗凝管),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同时,观察血小板计数上升时间,分别统计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时间。 1.3.2用药安全性评估 用药后,密切关注观察组患者是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异常体征等情况,统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转归。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小板变化及输注血小板量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输注血小板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1例,全身乏力2例,肌肉酸痛1例,心率异常1例,局部红肿硬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1,简称白介素1 (IL-1),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2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也参与抗体反应、造血和肿瘤监视。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于白介素2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IL-2R:对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性疾病有诊断意义,可作为病情观察和药效监测的一项指标。 白细胞介素-4的生物作用,包括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CD4+T细胞分化成II型辅助T细胞. 它也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IgE,上调第二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的产生。 白细胞介素-6,简称白介素6 (IL-6),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它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白介素6。白介素6能够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 白介素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血液、消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1989年,Mosmannand及他们的同事描述了一种新的免疫介质,由Th2细胞克隆分泌,能够抑制Th1细胞克隆IL-2和IFNr的合成。早期被命名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这种因子后来被命名为IL-10 白细胞介素-13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目前共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现在可能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鉴定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在大肠杆菌的表达、鉴定 【摘要】目的利用PCR技术扩增hIL-8 cDNA,将其连接于原核表达载体pKpL-3a(含PL启动子)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鉴定。方法PCR技术扩增hIL-8 cDNA获取目的基因,将该基因重组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KpL3a质粒中,重组DNA分子转化到Pop2136大肠杆菌中,利用其所产生的温度敏感性λ阻遏蛋白来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经ELISA反应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带hIL-8基因的重组pKpL3a质粒成功转化到Pop2136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了IL-8并经ELISA反应检测了其表达水平。结论:hIL-8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关键词】hIL-8 PCR 重组基因表达 正文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属于趋化因子家族成员,其分子中含有Cys-X-Cys的三联氨基酸序列,因而属于CXC趋化因子亚家族(α家族)。IL-8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是对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具有区划作用,并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在炎症反应中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另外,IL-8还具有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在伤口愈合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天然来源的IL-8含量极低,难以大批量制备,因而只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表达和生产。其基本过程是:获取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和构建;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拼接;重组DNA分子转化到大肠杆菌;使其复制转录并合成重组的免疫分子。利用重组技术, 可使大肠杆菌成为生产IL-8的生物工厂。这种生物工厂一旦建造成功, 只要供给大肠杆菌适当的生长条件, 就可提供取之不尽的IL-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1.1 菌株与载体 Pop2136大肠杆菌和含pKpL-3a质粒的大肠杆菌由本实验室提供。 1.1.2 工具酶与试剂 TaqDNA聚合酶及其buffer购于北联生物医学工程公司。dNTPmix购于Takara 公司。Klenow酶购于北联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内切酶StyⅠ、XbaⅠ购于Takara公司。T4 DNA连接酶及其buffer购于Takara公司。 1.1.3 PCR引物的设计、合成 上游5ˊ引物:agt gct aaa gaa ctt aga tgt; 下游3ˊ引物:ccg tct aga tta tga att ata agc cct ct(内含XbaⅠ酶切位点和TAA终止密码)由Takara公司合成。

泉奇(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125Ser))

泉奇(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125Ser))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泉奇 通用名称: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125Ser) 英文名称:Pyritinol Hydrochloride Capsules 【成份】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 【适应症】 本品可用于癌性胸腹腔积液及黑色素瘤、肾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用法用量】 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具体用法、剂量和疗程因病而异,一般采用下述几种方法(或遵医嘱)。1全身给药: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60~100万IU/m2加2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溶解,皮下注射3次/周,6周为一疗程。2区域与局部给药:(1)胸腔注入:用于癌性胸腔积液,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Ser)100~200万IU/m2次,尽量抽去腔内积液后注入,1~2次/周,2~4周(或积液消失)为一疗程。(2)&nb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畏寒、肌肉酸疼,与用药剂量有关,也可有寒战高热,个别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皮疹、注射局部红肿等,所有不良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本品大剂量使用时,国外报道有可能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表现为血压降低、末梢水肿、暂时性肾功能不全等,应立即停用,积极对症处理。 【禁忌】 对本品成份过敏者、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严重低血压者、高热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本品溶解后如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瓶有裂纹者不可使用。 2 启瓶后制品应一次性使用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3 使用剂量应遵医嘱。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因此,本品与精神药物一同用药治疗后,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例如麻醉药、止痛剂、止吐药、镇静剂、安定药)。 本品若与对肾脏有危害性的药物(例如氨基葡糖苷、镇痛消炎药),对骨髓有毒性的药物(例如细胞毒素的化学疗法),对心脏有毒害的药物(例如阿霉素)或肝毒性药物(例如氨甲蝶呤、天冬酰胺酶)并行给药时,会增强对这些器官系统的毒性作用。 本品与任何抗肿瘤剂并行给药的安全性和药效尚未得到确证。 此外,由于使用本品而引起的肝、肾功能下降,会延缓并用药物清除,从而增加这些【药理作用】 本品显示具有人天然IL-2的生物学活性,包括增加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可使具有细胞毒性T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增殖,并使其杀伤活性增强。当本品在人体内给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免疫效应,能诱导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IL-1及γ-干扰素的产生。本品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贮藏】 2~8℃避光保存。有效期暂定24个月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S2******* 【生产企业】

白细胞介素简介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分类编辑 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 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4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4外源DNA残留量的检测 摘要目的检测本实验室生产制备的重组人白介素—4原液中外源DNA的残留量方法提取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经过酶切变性处理后,加入地高辛标记探针,再用探针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包括DNA纯度及浓度检测、基因组DNA酶切效率的检测、探针标记效率的检测、杂交的免疫检测,显示五个结果均正常。结论供试品(注射用人重组白介素—4原液)中外源DNA的含量小于0.1ng/μL,本批次产品合格。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 外源DNA残留 DIG探针标记

Detection of exogenous residues DNA from Injective Recombinant Human IL-4 Abstract Objective Detect the exogenous DNA in human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 4 concentrate residues which produced by our own lab. Method Extract E. coil’s genome DNA, deal with the enzyme denaturation, add tags digoxin probe, probe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Test results including five: DNA purity and concentration, genomic DNA enzyme efficiency of detection, probe detection, the efficiency of hybridization of immune detection, experiment shows five results were normal. Conclusion The test shows that the samples (concentrate) employing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 4 injection of exogenous DNA content is less than 0.1 ng/mu L, so this batch product is qualified. Keyword Interleukin-4 the exogenous residues DNA DIG labeled probe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 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

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 - 分类及功能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 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 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 em cells) 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 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及应用 摘要: 白细胞介素-2是淋巴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除了能在体外维持T淋巴细胞长期增殖与分化外, 还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及促进B细胞分化与增殖的能力, 以及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 LAK)产生等重要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 白细胞介素-2在抗肿瘤、抗毒素、免疫调节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 免疫; 前言:1976年, Morgan D A 等在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鼠白细胞介素-2, 因其可促进和维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 故被称为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 TCGF), 1979年在日内瓦免疫学会上被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1979 年 , Wastson 首次获得纯化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 1983年Tan iguchi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白细胞介素-2 cDNA。自此之后, 大鼠、猪、牛等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基因相继被克隆, 迄今为止至少已克隆了30 多种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 基因。白细胞介素-2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现在就白细胞介素-2的组织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 1 白细胞介素-2的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 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 主要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分泌, 分子质量为15.5 ku。静息的T淋巴细胞既不能合成也不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 但在适当的抗原和共刺激因子联合刺激或暴露多克隆配基情况下可诱导这两种功能。在体内白细胞介素主要由活化的T型辅助淋巴 (Thi)细胞分泌, 等电点( PI) 为6.5~8.0, 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 Cys ) , 分别位于第 58, 105, 125 位。因此, 翻译后修饰还包括Thr位点的糖基化和在第58位与第105位残基形成二硫键。二硫键对其活性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Thr糖基化对于其活性没有影响, 因此重组的白细胞介素-2通常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者丙氨酸, 这样就有利于重组蛋白产生正确的二硫键。白细胞介素-2对热较稳定, 56℃ 1 h, 37℃ 12 h或70 ℃ 15m in处理仍保留活性, 其活性在pH值为2~9范围内保持稳定。白细胞介素-2对蛋白酶敏感, 对 DNA 酶、RNA 酶和神经氨酸酶不敏感。 2 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及作用机理 白细胞介素-2通过与效应细胞膜上的专属性受体( IL - 2R )结合而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2通过效应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由α链、β链和γ链3种亚基组成, 只有三者的聚合体才能构成完整的高亲和力的IL -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 2R )是活化淋巴细胞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成分的Tac抗原。当IL- 2R α从细胞膜上经酶解脱落后进入血液,就形成了可溶性IL-2R( sIL-2R) ,在体液中,s1L-2R 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IL-2R 竞争结合IL-2,结果造成膜IL-2R与IL-2结合减少,使IL-2对靶细胞作用减弱,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正常人的血清和尿液中可检出低水sIL-2R,而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如病毒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sIL-2R在血清和其他体液中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密切相关,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可作为一种敏感且易被检测的免疫学指标。 3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增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活化T淋巴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分泌抗体; 活化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T 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促进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 如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β等; 增强淋巴细胞和内皮细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I)

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I) Zhusheyong Chongzu Ren Baijiesu-2 (I)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 (I) for Injection 本品系由高效表达人白细胞介素-2 (125Ser)[简称人白介素-2(125Ser)]基因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度纯化后冻干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 1 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2 制造 2.1工程菌菌种 2.1.1名称及来源 重组人白介素-2(125Ser)工程菌株系由带有人白介素-2(125Ser)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中人白介素-2基因序列中原125位编码半胱氨酸的序列被突变为编码丝氨酸的序列。 2.1.2 种子批的建立 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规定。 2.1.3 菌种检定 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的菌种应进行以下各项全面检定。 2.1. 3.1 划种LB琼脂平板 应呈典型的大肠杆菌集落形态,无其他杂菌生长。 2.1. 3.2 染色镜检 应为典型的革兰阴性杆菌。 2.1. 3.3 对抗生素的抗性 应与原始菌种相符。 2.1. 3.4 电镜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应为典型的大肠杆菌形态,无支原体、病毒样颗粒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2.1. 3.5 生化反应 应符合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 2.1. 3.6 人白介素-2表达量 在摇床中培养,应不低于原始菌种的表达量。 2.1. 3.7 质粒检查 该质粒的酶切图谱应与原始重组质粒相符。 2.1. 3.8 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检查(工作种子批可免做) 目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应与批准序列相符。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doc

白介素分类及效用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配合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效用。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 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配合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效用。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 特点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 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 分类及效用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 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em cells) 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细胞和肥大细胞. Important role in allergic response (IgE) IL-5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角色分化的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生成,和 IgA 生成 IL-6 巨噬细胞(macrophages),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引起急性期反应 IL-7 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中的红色骨髓、胸腺(thymus)渉及 B, T, 和 NK细胞的生存,发展和动态平衡 IL-8 巨噬细胞,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中性粒细胞趋化(Neutrophil chemotaxis) IL-9 T细胞,具体的CD4 +辅助细胞(CD4+ helper cells)刺激肥大细胞(mast cells) IL-10 monocytes、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抑制的辅助型T细胞(Th1)因子产生(inhibits Th1 cytokine production) IL-11 骨髓基质(bone marrow stroma)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产生 IL-12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刺激 NK cell, Th1 cells induction. May suppress food allergies IL-13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 B-Cells (IgE), 抑制 TH1-cells 并生成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acrophag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4 T细胞和某些恶性B细胞控制生长和增殖的B细胞 IL-15 引起生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IL-16 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一些上皮细胞) chemoattracts 免疫细胞表达细胞表面的CD4受体(cell surface molecule CD4) IL-17 - 引起生成炎性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8 巨噬细胞诱使生产的干扰素-γ(IFNγ) IL-19 - IL-20 - 调节增殖和分化的表皮细胞(keratinocyt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