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75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先进文明冲击下统治者的两难抉择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其改革的主要内容。

2.精读史料,帮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政权面临的危机,体会在先进汉文明冲击下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两难抉择,从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并从中感悟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孝文帝坚定的改革信念、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和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历史图片和史料

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高二的文科班,该班学生历史基础较好,对历史课兴趣也较为浓厚,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基础史实的梳理与点拨外,更加关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历史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研读史料等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与方法,本课属人民版选修改革的内容,趣味性较强,在进一步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要以情感渲染的手段来帮助学生体悟历史,理解在客观历史环境下历史人物的选择,从而树立看待历史问题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北魏祭祖所刻祝文拓片》、《拓跋鲜卑发祥地嘎仙洞》

展示史料: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北魏祭祖所刻祝文拓片》、《拓跋鲜卑发祥地嘎仙洞》和《魏书·序记》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鲜卑民族早年的生活特点,这是一个文明水平较低下的游牧民族,今天这个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某段时期,鲜卑民族曾经叱咤一时,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展示图片《西晋末年形势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魏、南齐并立形势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填空,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设计意图[

环节二:史料研读,感悟历史

1.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

史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通典·边防典》

[设计意图]前一段史料出自孝文帝的高祖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与南朝刘宋交战的瓜步之战中所下的战书,其中“国人”指“鲜卑人”,除了鲜卑人,其他民族在拓跋焘眼中皆是“贼”。后一段史料出自《通典·边防典》,反映的是每次作战时,鲜卑族往往驱使汉人充当步兵,即“肉盾”。两段史料反映出北魏初年民族关系,尤其是胡汉关系的紧张,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史料二:

高允从太武帝到文成帝,为中书侍郎27年,“时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自给”。那些无所顾忌的鲜卑镇将刺史则不同,他们在任上,只要上缴定额的租调,便可在区内大力搜刮……

“初来单鞭执马,返时从车百辆”。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设计意图]这段史料对比汉族出身的高级官僚高允和鲜卑族出身的镇将刺史在面对北魏初年“百官无禄”时的做法,反映出鲜卑民族在建国后仍然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政治上粗疏,制度不健全,缺乏统治技巧,经济上还存在抢掠的游牧民族习性。

[过渡语]在孝文帝以前,北魏统治者有没有意识到鲜卑的游牧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之间激烈的碰撞与冲突呢?

史料三:

国史之狱

北魏太武帝年间,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教师解读]史实说明北魏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修史是汉文明的传统,汉决定任命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后,族史家一向有秉笔直书的良史传统,

族大臣崔浩纂修北魏国史,但却因为崔浩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牵连了北方世家大族。通常研究认为崔浩秉笔直书的是一些拓跋鲜卑早年的与中原汉族的价值观冲突的事迹,比如婚姻方式,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在他父亲死后又嫁给了他的爷爷,而拓跋珪本人在称帝后也迎娶了他母亲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姨母。这些在早年鲜卑族中不足为奇,但对进入中原后受到汉文化影响的鲜卑族来说,他们觉得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而崔浩书写它,则是汉族对于自己政权的一种挑衅和侮辱。[过渡语]在两种文明的交锋中,游牧文明的鲜卑族已经开始了动摇与反思,而国史之狱的结局正说明这种无奈与止步不前,路到底在何方?

2.路在何方?

展示图片《冯太后与孝文帝》

[设计意图]公元471年,北魏第六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因年仅5岁,由其祖母冯太后执政。孝文帝和冯太后当时面临的问题,首先是经济上,北魏已经占领中原地区,有庞大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需要管理,彼时的游牧生活不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因而要先让人们定居下来,即推行均田制。其次是政治上,由于北魏保留了部落制遗风,政治管理非常粗疏,远落后于汉族制度,需要

全面接受汉族官制,推行俸禄制。最后是思想文化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迅速实现政权的封建化,必须接受儒家文化。

[过渡语]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依靠模仿汉族制度加以改进创新就能够顺利解决,最难解决的是接受儒家文化,即文化心理上的汉化。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变化如果不是从小培养或是通过几代人的潜移默化,是很难实现的,该如何解决呢?

史料四: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

[设计意图]冯太后从小就对孝文帝进行汉化教育,史料反映出孝文帝的汉学造诣很高,他本人也非常钦慕汉文化,这为他当政以后推行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

展示图片《北魏迁都示意图》

[设计意图]人的文化心理总是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实行全面的汉化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洛阳相比平城,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上都更加适合作为都城,更重要的是文化上,洛阳作为东汉、曹魏和西晋的都城,有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氛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进一步推进汉化,如说汉话、改汉姓、易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3.千秋功过后人评

展示图片《齐民要术》

[设计意图] 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反映出北方农业经济恢复发展。

展示图片《北魏帝王出御图》

[设计意图]图中皇帝和臣子均着宽袖汉服,礼乐仪式与我们熟悉的汉王朝无异,反映出北魏政权的迅速汉化与封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既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也是其改革最为重要的影响。

展示图片《魏碑〈北魏元进墓志〉》

[设计意图]材料所展示的魏碑对隋唐楷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说明北魏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文明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示史料: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教师解读]来自敌人的夸奖是最好的赞美,这位南朝官员来到洛阳后的感慨是对孝文帝改革的最佳肯定。此时的北方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胡汉不分了,而当北方完成了民族融合,也就意味着南朝就无法以民族入侵作为精神武器来抵御北方统一全国了,这为隋唐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设计意图]虽然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非常显著的效果,但要注意这样两个史实:一是北魏并没有统一中国,而是在孝文帝去世二十多年后进入动乱;二是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已经消失。基于此,有人这样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发表对此观。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符号抹去,

点的看法,进一步深化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角度、中华文明发展角度等),站在更为宏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结语]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