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文化概况介绍

安徽文化概况介绍

安徽文化概况介绍
安徽文化概况介绍

安徽文化概况介绍

时间:2007-10-16 19:27来源:网络收集作者:佚名点击:次

文明源头: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安徽历史悠久,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都。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宿州大泽乡。三国时期,江淮之间为魏吴必争之地。东晋时期,在淮南八公山一带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唐宋时期,李白、杜牧、刘禹锡、欧阳修等各领风骚的文坛泰斗都在江淮大地上留下著名的诗篇和墨迹。元末郭子兴、朱元璋起兵濠州(今凤阳、定远一带),最终推翻了元州统治,建立明朝。辛亥革命前夕,发生过徐锡麟刺杀恩铭(安徽巡抚)、熊成基领导马炮营起义等较有影响的事。1941年1月,在泾县(新四军军部)一带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安徽农民创造并逐步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大文化圈:

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三大文化圈,属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为区域文化,故可综合和总称皖文化,是炎黄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文化圈: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涡河流域是道家发源地,而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居“主干地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陈鼓应语)。从春秋后至秦汉的诸子百家,很多产于怀河流域。仅在原安徽境内者即有老子、庄周、管仲、刘安及其宾客所形成的怀河学派;东汉哲学家、经学学家桓谭、桓彬父子,皆文学家,麟曾入宫讲学,彬之文与蔡邕齐名;东晋,有桓温、桓冲、桓玄三代政治家、文学家。桓冲、桓伊协助谢安抗秦,桓伊还直接参与淝水之战指挥,他又是音乐家,《梅花三弄》名曲创作源于桓伊,伊且善笛、筝,曾在晋武帝前吹笛为谢安缓颊,使孝武帝司马昌明重新起用谢安,因而“桓伊笛”成为历史佳话。有趣的是上述诸桓,都是今怀远县龙亢(古有龙亢县)及其附近的人,这对研究人才的群体也有帮助。

东汉以降,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华佗为代表的医药学,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嵇康和刘伶都是安徽谯沛地区人,同时期的著名书画艺术家戴逵及戴勃、戴嗣父子也是谯郡人。唐朝毫人大画家曹霸善画马,杜甫有《丹青引》和《观曹将军画马图》,赞其艺术之高超。他的学生韩干也是画马名手。北宋皇佑元年,欧阳修在颍州建起“西湖书院”,荟集一时风流名士。元代戏剧家毫人孟汉卿是关汉卿同时代人,其剧作《魔合罗》有相当水平,为传世之作。清初毫人梁巘是书法大家,和梁同书齐名,有南梁北梁之誉。及至晚清,寿州又出了著名的状元孙家鼐,与翁同龢同为光绪

帝师傅,任武英殿总纂,晚年主张改革,戊戌变法时参加强学会,复以吏部尚书兼任管学大臣,主办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之北京大学)。孙氏后代中有众多企业家、学者、艺术家。而近代文坛,又出现鲁迅倡导的“末名社”,其主要成员除鲁迅、曹靖华外,有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韦素园、李何林。有意思的是,除李何林是霍邱城里人外,其他四人皆霍邱叶集人,且都是叶集小学同班毕业。一个小镇四个青年,同为鲁迅所器重、培养,皆卓然成家,也是文坛佳话。叶集附近还出了一个著名文学家蒋光慈,同芜湖钱杏邨(阿英)共同创办“太阳社”,蒋光慈小说在当时青年中影响很大。再如淮北萧县,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它的源起可上溯到南北朝刘裕父子(今萧县的人),而当代又出现了刘开梁、肖龙士、卓然等艺术大家。这些生长淮河两岸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说明淮河流域文风鼎盛。

由于淮河亘贯中国中部,历史上多次南北分裂对峙,绝大多数以淮河流域为界,形成拉锯式战场,加上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战争频繁;再由于黄河自东汉以来多次夺淮,借淮入海,水系和植被均受到严重破坏,使淮河流域地表文物、古代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增加了研究工作的难度。但从地面仅存一些遗址遗迹来看:如以芍陂(安丰塘)为代表的春秋时期孙叔敖(楚令尹)创建的水利工程,古寿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明中都城等,就足以显示这一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该地区地下文物仍极丰富,凡发掘出土者,皆光彩夺目。如近年来在涡阳“天静宫”出土文物丰富,极具研究价值。特别是从1989年发现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经6个年头的发掘,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近5000件,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发现30多年来聚落研究的空白,被列为94年全过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固镇近又发现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至于豫东、徐海一带出土文物,数量很多,价值亦高。由此可见,淮河文化研究领域广阔,是一块承待开垦的文化跃土。

第二个文化圈: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历史上浙江涡安、江西骛源都属徽州(过去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

这个文化圈,内容极丰富,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朱熹自称”新安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学,著作甚丰;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木、石、砖、竹)艺术;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国画,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成为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大批人物;篆刻,形成皖派,代表人物有何震、程邃,黄土陵取法汉印,参与尚周铜器,于浙皖两派之外自成一家;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地位重要,是中国版画发源地之一;出版业,在宋代即很繁盛,元代旌德人王祯首创木活字印刷术,将出版业推进了一步,到了明清之际。更成为中国四大出版中心之一,而泾县人翟金生再创制的泥活字,亦可称为当时的一朵奇葩;文房四宝,突出者为徽墨、歙砚、宣纸、毛笔、亦有悠久的历史;徽州方言,保存许多古代语言,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对象。此外尚有漆器、徽剧(京剧主要来源之一)、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盆景(徽派盆景,自成风格)等等。

由于新安文化绵延不断,致使该地区在近现代名人辈出。著名学者胡适,教育家陶行知,《语丝》发起人和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江绍原,文学家叶以群,音乐

家张曙,数学家江泽涵,群星灿烂,不胜牧举。改革开放以来,风景绮丽、民风淳朴的皖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汉学家和国际友人前来探幽缆胜,并从中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风蕴灵秀。可以说,新安文化是祖国东南一颗明珠,是一个文化金矿,有待我们深入开采,系统研究。过去在历史上,该地区的文化即和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徽人好学,学而优则仕、则商,因而产生徽商,商而富有兴学,二者互为表里,形成良性循环,可称为“儒商”。徽商号称“徽骆驼”,喻其吃苦耐劳,“徽骆驼精神”也是新安文化遗产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新安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影响不止于徽州。由于徽商足迹遍天下,新安文化也广为传播,扬州手其影响至深,次为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这个文化圈省内则可伸延至宣州地区以及芜湖等地,如此则不可不提到宣城梅文鼎,他是当时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中国数学界有“天数在皖”之说,除梅文鼎外,安徽出现众多数学家,休宁县珠算专家程大位是其中之一。

第三个文化圈:皖江文化。这个文化圈甚广。实际上包括整个皖西南(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汉代庐江郡,西至九江,东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的文派,早在桐城派出现之前,其地望所在古庐江郡(即舒、桐、庐、潜等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丰厚(薛莹著《后汉纪》一百卷,何之元著《梁典》三十卷),文风丕盛而著称,尤其是庐江何氏一脉,学者辈出,较著名的有西晋何桢、东晋何充,刘宋时,又有一代玄学大师何尚之,首创”南学学派“,另一玄学大师何晏注《庄子逍遥游》;宋代有大画家李公麟,诗画皆精,他创造的白描画法,影响及于后代,为中国绘画史上巨擘;明末方以智,集哲学家、科学家于一身,天文、地理、物理、医药、音韵、历史、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其《物理小识》影响在清初即已播及海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明末名臣,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左光斗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清代文字狱第一批受害者。

至于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刘大櫆,后有姚莹、吴汝纶。桐城派作为一个文派,其影响之广,历时之长(延续200多年),代表人物之多(汇集散文家1200多人,作品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在同一时期,海内无出其右者。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用吏部主事程胥芳、编修周永年云:“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容有夸张,亦足见其影响。近代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一代大儒曾国翻就自承是桐城门下,而他的“曾门四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张裕钊外均是接受老师心法,学以中西合壁,文从桐城遗风。

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学者除姚莹、吴汝纶外,尚有大学问家、文学家东树;史学家、教育家马其昶(通伯),他是《清史稿》主纂之一(按:中国?五史,后两部主编都是桐城人,另一位是张廷玉主修《明史》),吴芝瑛,善诗文、书法,秋瑾被害,她冒险保护其亲属,并葬秋瑾于西湖畔,亦女中英杰。当代著名学者则有:朱光潜,海内外负有盛名的美学大师;方东美,哲学家,在台湾、美国任教讲学50多年,著述甚丰,被誉为“一代大哲”;叶鼎彝(丁易),学者,以研究“小学”见长;方令孺,女诗人,散文家;方殊德(舒芜),学者,杂文家,“红学“家;孙德和,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黄镇,号称文化外交家(他的长征组画可称”史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文化部工作多年。如此多的文化精英人物,在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如此集中地产生于同一块地域,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正所谓”一

方水土育一方人“。在种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一种最可贵的资源,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水平,应该和该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沿海省区的经济高速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桐城亦以其浓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风气,过去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谚。改革开放提出发展商品经济不久,桐城人随即闻风而动,在一缺资源、二缺资金的情况下,注重人才,勇于开拓,卓有成效,这与桐城的文化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可称之为”文化兴县“,证明了文化和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这里是皖国、舒国、六国,位处江淮之间,地跨长江。皖江在这里和长江汇合。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这里出过西汉大教育家文翁,在四川发展学校教育,汉武帝将其推广。这里是戏剧故乡,京剧泰斗众多,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是其代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黄梅戏大家严凤英等皆出于此。至于近现代思想文化巨擘,则有”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小说家张恨水,人称”千年一人“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中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等。众所周知的两弹之父邓稼先,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亦生于这里。 (责任编辑:阿凡)

广东概况之地理概况

广东概况之地理概况广东省行政区划简表

主要作物 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广东农业的基本特征。 广东有粮食、糖料、纤维、油料、烟茶、水果、药材、花卉、热作等类作物几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蚕桑、香蕉、荔枝、菠萝、龙眼、茶叶、蔬菜等。 水稻 水稻是广东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播种面种和产量都占全省粮食作物的八成以上。水稻在广东分布很广泛,全省各地都有,但集中在三角洲和河谷冲积平原上。 番薯 番薯是粗粮,一般当作辅助粮食或用作饲料。它是广东第二大宗粮食作物,一年四季都有种植,分布也很普遍。 甘蔗 甘蔗不仅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且是食品、医药、纤维等多种工业原料、生物能源(酒精等)以及畜牧、渔业的重要饲料。广东种蔗的范围很广,但以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最集中。 花生 花生全身都是宝,是油肥兼用作物。花生在广东分布很广,每个县市都种植。鉴江中下游平原、潮汕平原、雷州半岛、海陆惠台地是著名的花生产区。 蚕桑 桑叶养蚕,蚕吐丝作纺织原料。在历史上,广东桑蚕业在全国曾占极重要的地位,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创造出奇特的“桑基鱼塘”优良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现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已变化,广东桑蚕生产已由珠江三角洲向西江、北江、鉴江流域扩展和

转移。 柑桔 广东是全国柑桔主产区之一。广东除南岭山地外都可种植柑桔。目前,肇庆、揭阳、广州、惠州是柑桔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香大蕉 香大蕉即香蕉、大蕉的总称,是热带果品。香大蕉分布较广,最重要的产地是高州、东莞、中山、顺德、番禺、广州郊区。 荔枝 荔枝是我国特产水果,广东是荔枝原产地之一,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唐代诗人苏东坡曾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盛赞荔枝。茂名、广州、东莞、中山、新会、潮州、揭阳、惠州等地是主要产区。 菠萝 菠萝别名风梨,是罐头食品的好原料。广东是我国菠萝的主产区,徐闻、雷州、普宁、揭东、潮安等是集中产区。 龙眼 龙眼既可鲜吃,又可制成圆肉。圆肉在北方被誉为“南方的人参”。主要产区是茂名和珠江三角洲。 茶叶 茶叶是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常绿灌木,茶叶是重要饮料。饮料有益健康,广东人喜欢饮茶,居家、酒楼、常饭、宴席、都有茶饮。广东种茶也很普遍,茶叶产量最大是清远、肇庆、梅州三市,种植10万亩以上的有英德、鹤山、饶平、潮州、高州、信宜等10多个县市。 蔬菜 蔬菜是副食品作物的总称。广东蔬菜种类多,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除了满足本身需要外,还有大量蔬菜销往港澳和北方各大城市。湛江、茂名是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 经济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广东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安徽省自然和人文介绍

安徽省介绍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安徽地域文化3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评优的中国旅游地理学期末论文哈)

安徽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 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学号:201110710205 班级:经济116 姓名:张国庆 安徽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安徽山河壮丽,气候温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亦称皖北)、江淮(亦称皖中)和江南(亦称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省份之一,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璨若星辰,充满着天然神韵和历史魅力。据统计,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60多处。其中,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地质公园2处:黄山、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巢湖、花山谜窟-渐江、太极洞和花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0个:黄山、合肥、亳州、马鞍山、安庆、芜湖、池州、铜陵、宣城和淮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个等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一、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一)地文景观 1.山岳形胜 安徽省可划归为皖赣名山旅游区,因而安徽省可以说是以名山著称,名山众多。安徽的名山,虽没有一座列入“五岳”之尊,却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称的黄山,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铁九华”---九华山,道教名山齐云山,汉武帝祭封的“南岳”南天一柱天柱山,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绘的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天下独有的“海门第一关”长江绝岛小孤山,“相看两不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扬名的古战场八公山,禅宗发祥地司空山,人间仙境天堂寨,国家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鹞落坪等名山。以下重点介绍一下黄山和九华山。 (1)黄山 安徽旅游资源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黄山了。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黄山古称黟山,因为山石黑而发亮,古称黟,因此得名。传说古代轩辕黄帝曾在这里修真炼丹,得道升天,于是唐玄宗亲自下令,改名为黄山。黄山跨黄山区、徽州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县两区三县,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黄山景区内无处不景、无处不奇,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四绝”著称于世。徐霞客曾称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黄山作为唯一的山岳风光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安徽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027万人,比上年增加77.9万人;常住人6195.5万人,增加51.9万人。城镇化率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44.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1.7千公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6758.1亿元,比上年曾长11.7%;全省财政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人2673亿,增长8.9%;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

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河、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2016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94公里、一级公路667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2.3公里。到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543公里、一级公路达383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124.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54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6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4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4种,水气矿种2种。安徽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158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10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种(镍矿)。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

广东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广东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省会广州。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广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深圳市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中南沿海,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西长81.4公里,南北宽(最短处)为10.8公里,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邻香港,与九龙半岛接壤,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被称为“香港的后花园”。圳这座新兴的城市整洁美丽,四季草木葱笼,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将自然风光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保存在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80年代深圳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了文物普查,发现了一大批颇有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寺庙、古城址和风景名胜等。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先后公布了两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名胜古迹作了修复,再现了原有的风貌,以供游人观赏。深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无酷暑,时间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无寒冷之忧。年平均气温为22.3℃。景观: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明思克航母世界、欢乐谷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广州位于东经113。17`,北纬23。8`,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中心穿流而过。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相传在远古时候,曾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服、骑着嘴衔稻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稻穗赠给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广州既是中国也是世界名城,又是一座古城,因历史上有五羊仙子降临献稻穗的故事,广州又称为“羊城”和“穗城”,简称“穗”;广州一年四季如春、繁花似锦,除夕迎春花市闻名海内外,故又有“花城”的美誉。广州地处低纬,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年降雨量平均为1 623.6-1 899.8mm,北部多于南部。 1982年,广州被国务院选定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重点旅游城市。1999年1月,广州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景观:白云山、莲花山、南海神庙、佛山祖庙、广州动物园等。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东莞是英雄的土地,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水质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众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景观: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 惠阳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部,南抱大亚湾,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连深圳;中部与惠州市相连。惠阳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是著名历史人物邓承修、邓仲元、叶挺的故乡,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惠阳隋名为归善县,属循州治,明、清属惠州治,1912年改称为惠阳县。惠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物产繁多,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从公元366年设立县建制至1994年撤县设市,有1628年历史;是邓承修、廖仲恺、廖仲元、叶挺的故乡。惠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山、水、海、岛、泉、寺、文、史、迹等特征,宜于开发各种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等项目。境内海岸线长51.8公里,其中有30多公里宜

安徽文化100名人

安徽100位文化名人 安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省:徽山皖水孕育出来的徽派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是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各朝各代的文学、学术以及科技名人对人类历史的前进,也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其中不乏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学者等等,历史上的安徽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为您了解安徽的文化历史名人,加深对安徽的认识。遴选出安徽历史上100位文化名人: 1、管仲(?—前645)名夷吾,一称敬仲,颍上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今存有《管子》一书。 2、老子(生卒不详)传说为李氏,名耳,字伯阳,或称即老聃,涡阳人,一说河南鹿邑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今存有《老子》一书。 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人,一说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 4、文翁(生卒不详)庐江人。西汉教育家,曾任蜀郡守,创立官学,大兴教育,风气影响全国,垂范后世。 5、刘安(约前179—前122)寿县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袭封淮南王。善鼓琴,尤工词赋,曾集宾客编写《淮南子》一书。 6、桓谭(约前20—56)字君山,淮北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又好音律,善鼓琴。著有《新论》29篇。 7、华佗(约141—208)又名旉,字元化,亳州人。东汉医学家,精通诸科,以创“麻沸散”和“五禽戏”闻世。 8、曹操(155—220)字孟德,亳州人。东汉末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治才,精兵法,又善诗文,开启独具风骨的建安文风。著有《魏武帝集》。 9、曹丕(187—226)字子桓,亳州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善诗文,尤擅文学批评,所著《典论》开中国文学批评之先河。 10、曹植(192—232)字子建,亳州人。三国时期文学家,诗文冠当世,尤工五言诗,与父操、兄丕并称“三曹”。著有《陈思王曹植集》。 11、嵇康(223—262)字叔夜,濉溪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正始文学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之一。著有《嵇中散集》 12、刘伶(生卒不详)字伯伦,濉溪人。魏晋之际玄学家,力倡“无为之化”,为竹林七贤之一。又以嗜酒闻名,作有《酒德颂》。 13、王蕃(228—266)字永元,庐江人。三国时期天文历算学家,曾确认一年为365.25天,回归线为24度。著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 14、戴逵(?—396)字安道,濉溪人。东晋画家、雕塑家。擅画山水人物。所塑瓦官寺《五世佛》,

中山基本概况-中山网

中山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891.95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政府设于东区松苑路1号。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每年有两次从天顶经过。夏至日,石岐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可达89°;冬至日,太阳高度角也有44°。全年太阳辐射量大,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45155.4焦尔/平方厘米,7月最多,达51141.3焦尔/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尔/平方厘米(此项观测业务已停止)。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3.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2.0℃。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6℃;7月最高,达28.5℃。极端最高气温38.3℃(2004年7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濒

安徽旅游文化之天堂寨旅游文化

安徽旅游文化之天堂寨旅游文化我一直都很喜欢旅游,因为喜欢和自己所在乎的人一起出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感受亲近自然生活的乐趣,喜欢去慢慢的了解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喜欢和当地的人们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文化,领略不同世界的景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丰富自己的视野。 这学期选修了安徽旅游文化学这门课程,这一学期下来,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地方的不同的风景,教了我们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我也知道了原来旅游不仅仅是领略一个景点的客观存在的景物,更多的还是属于一个地域的文化宝藏、领略其文化魅力,做一名有文化的旅行者。虽然这门课没有教材,不过也确实有些可惜,老师也给我们播放了许多地域风景的PPT,画面确实优美。 今年夏天暑期去了天堂寨,一个位于六安市的生态旅游景点,一处适合养生的原始森林,那边湛蓝的天空让我感到震撼、清澈的山泉让我身心舒畅,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绝对不失为一旅游散心的好去处。那边的人很是客气,居住的旅店老板很是客气,生怕我们迷路,一下车便开着车将我们接到住宿的地方。下面我将来介绍这个美丽的地方。 天堂寨古称衡山,又名多云山,是大别山脉第二高峰。它雄踞于皖鄂大别山主峰接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处,帝王巡幸之所,名人登临之境。 “五霸”争雄,皖西处于“吴头楚尾”之地,天堂寨号称“吴楚东南第一关”。据查证,天堂寨的第一座屯兵大寨、第一座锋火台为楚国所建。吴楚江淮之战近百年,有史料记载的大仗就有二十余次。 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鹚,曾至于此。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派同榜进士程纶入大别山组织西义军,多云山义民傅高率众响应,于1277年在多云山重建天堂寨,后兵败溃散。 元末,当地布贩徐寿辉、江西僧人彭莹玉、麻城铁匠邹普胜共商反元起义,推徐主盟,并于1351年重建天堂寨,聚众数万揭竿而起,号称“红巾军”。同年8月,取罗田,克浠水,称帝清泉寺,国号“天完”,建元“治平”。声势浩大,席卷东南数省,割据一方,称帝11年。在天堂寨留下的天塘、走马场、造钱凹、逍遥宫、无敌碑、神谷仓等遗址尚依稀可辨。 明初,设多云巡检司,驻军防守。 明末1641年,活动于大别山区的农民军马守应、罗汝才、贺一龙等为与张献忠合兵,曾猛攻天堂寨,多云巡检孙大奇率军民10万任山势天险,死守天堂寨。农民军久攻不下,乃久围以困之,直到过时寨内粮尽,又逢大疫,军民皆殁。寨内饿殍遍地,白骨成堆,因称饿殍垸。遗址尚可考辩。 1646年,归陷家乡罗田大河岩葫芦脑的原明河南监军王鼎出山组织反清义军,被永历帝封为兵部尚书,总督凤阳义军。王以天堂寨为中心,指挥义军转战鄂豫皖三省十余州县,达四、五年之久,使天堂寨声名远扬。

《安徽地域文化》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安徽的旅游资源及其发展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姓名:绿先生摘要:作为一名安徽人,当我打算写点什么去形容她、赞美她的时候。一时间我竟语塞,脑海中只有一句话在不断的闪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意思是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也就是说,徽州之美是人的想象力抵达不到的地方。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想这是对安徽最高的评价了吧,作为一名安徽人,我顿时觉得十分的的自豪和幸运。这句话是古人对古徽州的向往与期盼,在上一个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最富有的人群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沿海地区,而是徽商和晋商,其中尤以徽商创造的经济文化业绩最为突出。古徽州不仅山川秀丽,文风昌盛,民间习俗也自成一统。走近徽州,步入那一个个由白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美的雕刻和让人无限遐思的天井组成的徽州民居,仿佛走进了梦中的故园,回到过往的淳朴岁月。那么今天的安徽又是怎样一番容貌呢?如何加强安徽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安徽位于我国东南部,居近海内陆。处华东腹地。地形复杂,山川壮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延淮北平原,东临江淮丘陵,西接大别山脉,南迭皖南峰峦,长江、淮河横贯其中。安徽山河秀丽,风光优美,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这为安徽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情与山水的结合让安徽更加的扑朔迷离,令人向往。 一、浓浓的安徽情 安徽的符号可在下面的一些诗句中体会到: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这些诗句描写的虽是寻常景物,但却惹得多少人向往,不仅仅为的是那份美景,更多的是那份心境那种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安静和安然。安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情怀深深烙进了文人心里,所有的普通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被赋予了灵性和情感,恍惚间让人相信了一切都可以这么美好。我想最能表达情感的诗句莫过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吧。 而安徽另一个不能让人忘怀的便是它的风月文化。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安庆的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安徽的美食文化也是古今闻名,比如符离集烧鸡、徽香源烧鸡等以及由此繁生的烧鸡文化。 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等。

合肥市情概述

合肥市情概述 一、城市概况。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5个县(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4个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9.6万。 (一)人文底蕴深厚。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二)自然景观秀美。山水兼备,以水见长。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三)生态环境优良。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经济加速崛起。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 - 6 -

(五)对外开放扩大。先后与国外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目前,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8家。 (六)投资潜力巨大。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日本大和证券》将合肥列为日资企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 二、投资环境 (一)区位交通优越。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1、公路:G40沪陕高速合宁段、G40沪陕高速合六叶段、G4 2、G50沪蓉沪渝高速合界段、G50沪渝高速合巢芜段、S12高速合淮阜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全长106公里绕城高速全线贯通,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2、铁路: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合西铁路、合福高铁穿境而过。包括规划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合安城际高铁、合宁城际高铁,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 7 -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概况 广东省,简称“粤”,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地处北纬20°19′~25°31′,东经109°45′~117°20′。北自乐昌坪石,南至徐闻海安,相距约800公里,东自饶平大埕,西至廉江高桥,约1000 公里。大陆岸线长3368.1 公里。沿海共有面积500 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 个,岛屿岸线长1649.5 公里(不包括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面积1600平方公里。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东起台湾线滩南部,西至北部湾东部,南至琼州海峡中部,有17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 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一面,内部有三大民系,思想和文化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人口超过一亿多人,其中外国人士已达上百万,经济实力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并超越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广东已成为我国人口最多,外国人士最多,经济实力最强,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自然条件地质为多轮回造山区。地貌结构上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 台地占16.1%,平原占23.7%。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有南岭山、罗平山、莲花山,海拔600米~1 100米。西北一东南走向山脉,海拔800米~1 200米,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 902米。丘陵分布于山地四周。台地平原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各江中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除粤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外,大部地区为南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温19℃~23℃,由东北向西南沿海递增,1月均温9℃~15℃,7月均温28℃~29℃。大部地区无霜雪。年均降水量1500~2 0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1 200毫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4~9月)占全年80%。沿海夏秋两季受热带风暴袭击,年均10个,登陆的有4~5 个,占全国登陆热带风暴的50%左右。河流有珠江水系、珠江三角洲水系和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 800亿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夏秋易生洪涝,沿海台地区有缺水现象。土壤主要分布为:粤西雷州半岛是砖红壤、赤红壤,粤东和粤中地区是红壤、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潮土、滨海盐土、砂土、水稻土。北部南岭地区为典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为热带常绿季雨林。维束管植物有6 000多种,其中属热带的植物4 000种,特有种1 000种,古老树种30种。水松、苏铁、树蕨等被称为“活化石”。主要林木有松、杉、梓、桉等。水果有200 多种,其中荔枝、菠萝、龙眼、香蕉和柑橘被誉为岭南佳果。历史沿革广东是中国文化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二三十万年前,就有“马坝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古人)在韶关、油江一带繁衍生息。春秋以前属扬州徼外地。春秋战国时属百粤(越)地。秦置南海等3 郡,辖番禺、龙川等4 县。两汉设交州(交趾部)等3 州,辖南海、苍梧等郡,20 余县。三国吴分置广州,辖南海、苍梧等郡共29 县。隋设南海、义安等9 郡,辖59 县。唐置岭南道,辖广州等20州,71 县。宋设广南东、西路,辖广州等17 州(府),49 县。元置广东、海北、海南道等3道。辖广州等19路(州),49县(录事司)。明设布政司,辖广州、韶州等10府及罗定直隶州,77县、8散州。清设广东省,辖南韶连等6道,广州等9府,南雄等4 直隶州和佛冈等2 直隶厅,86 县(散州、散厅)。民国初年,辖粤海等6 道、94县,后废道,辖98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辖99县。1987

安徽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时间:2007-11-20 16:25来源:今日滁州作者:佚名点击: 777 次 一、时令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这天焚香、鸣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饺),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主人用烟、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乡邻、亲友见面拱手互祝“恭喜发财”、“新年如意”等吉利话。妇女不动剪刀、不泼水、不扫地。初二早晨吃汤圆,互请“年酒”,又称“春酒”。从初一始,一连三天不做新鲜饭菜。青壮年操练锣鼓或参加民族形式的文娱活动。大年初一不出门,全家团聚。年初二,出嫁的闺女给父母送“旬头”,也称“垫缺”。按照父母的年龄(59岁至66岁)包与岁数相等的水饺,另外再包些水饺,在去娘家路上,经过塘、沟、涵等处丢一个水饺,意为“沟缺”,垫平,父母免灾祸而长寿。除此还送一条鲤鱼或一块猪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此俗至今犹存。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机关、团体、厂矿等单位放假三日。节日期间,城乡还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联欢、书画展览、猜灯谜和举行球、棋类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叫“过小年”。晚上家家户户都吃元宵,门首皆挂红灯笼。城郊和农村儿童、青年集在一起,点燃篝火,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撂火把”。边撂边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正月十五撂火把,往东撂,结冬瓜,往西撂,结西瓜”,十分壮观。这天,成年人敲锣打鼓、玩狮子、跑旱船、跑驴、四老爷坐独杆轿、踩高跷。在人群簇拥下,从四面八方到寺庙烧香祭神,有的地方还走村串乡到集市比赛,名曰“踩街”,又叫闹元宵。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儿童整容之日。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的说法。旧时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头,在脑门或脑后部位留一撮胎毛,长长蓄辫。到12岁的二月初二这天,将发辫剃去,亲朋备礼庆贺,此习至今尚存。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家人到祖坟上培土,烧纸奠祭,名曰“培坟”、“扫墓”。农家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这天妇女折柳枝插在发髻上,小孩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各家门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为好,农谚曰:“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晒干柳,一铺麦子打一斗。”旧时还把清明做为春游的日子,称“踏青”。建国后,机关学校和人民团体组织学生、团员青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同时组织春游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这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擦小孩耳、鼻、脚心、手心、肚脐等处,以解毒祛邪,清除秽气。有的人家把菖莆、车前草、艾等枝条挂在屋檐下风干,俟暑天烧茶喝去暑解热。端午节时捕捉蟾蜍,将优质墨块塞入肚中,檐下风干后,研磨的墨汁可治疗痄腮(腮腺炎)。因传正午蛤蟆最难找,故有“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的说法。家人为小孩缝制香荷包、香袋。用五色彩线拴在小孩的脚、手上,叫“耍线子”,传说可以“免灾”。端午各家门上插艾,妇女、小孩戴艾。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相传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用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