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井通风与五大自然灾害

中国矿井通风与五大自然灾害

中国矿井通风与五大自然灾害
中国矿井通风与五大自然灾害

矿井通风与五大自然灾害

一、矿井通风

煤矿通风就是换气。具体地讲,是用通风机把地面的新鲜空气送到井下,再把井下的污浊空气换到地面上来。通风机不停地运转,地面的新鲜空气受通风压力的作用也不断地流人片下。风流同水流一样,总是从压力大的地点流向压力小的地点,以求得压力平衡。井下风流流经各个工作地点的同时,必将混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矿尘,这些气体和矿尘变成了污浊的空气,沿井巷不断地流至地表面,如此循环,创造适宜于井下矿工工作的良好气候条件

(一)通风的主要任务

(1)供给井下工作人员呼吸;

cz)冲淡和排除井下有害气体和矿尘;

(3)降低井下工作地点的温度和湿度,保证人体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煤矿并下主要有害气体

煤矿在生产付程过中常遇到的有害气休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氢气和氨气等。这些有害气体从成分和性质上可以分为:

(1)窒息性气体:如甲烷(Ca)、二氧化碳(Cot)和氮气(N2)等

(2)爆炸性气体:如甲烷(CM) I氢气(H2) I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氨气(NH,)等

(3)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02)、二氧化氮(NOz )、二氧化硫(,!)、硫化氢(H2S)和氮气(NH)等

有些气体存在多方面的危害,应根据它在煤矿井下生成量的大小,抓住它的主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以保证人体健康

(三)煤矿并下气候条件

煤矿井下气候条件是指矿井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三者综合作用刊人体的影响。人不论在工作或休息时,身体都在不断地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以保持热平衡,使体温保持

在36.5 3v-37℃

如果失去这种平衡刀人体就会感到不适,这种热平衡直接受井下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和劳动生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1煤矿井下空气的温度

煤矿片下空气温度是影响井下气候条件的重要因素。气温过高或过低,对人体都有不良影响,最适宜的井下空气温度是15--20℃影响煤矿井下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有;地面空气的温度、岩石温度、空气的压缩与膨胀、氧化生热及吸热过程、通风强度等。

2.煤矿井下空气湿度

空气的湿度是指矿井空气中所含水蒸气量的多少。湿度通常是指相对湿度,一般认为相对湿度以50%-60%为适宜。

3.风速

当井下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一定时,增大风速可以提高散热效果。而井巷中的风速过高或过低又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风速过低汗水不易蒸发人会感到闷热;风速过高,煤尘飞扬,人易感冒。

二、五大自然灾害

(一)矿井瓦斯

矿井瓦斯是指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有甲烷、二氧化碳和数量不等的氢、氮、重烃和稀有气休。由于甲烷是瓦斯中的主要成分(一般占矿井瓦斯总量的80%-90%以上),对煤矿安全和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过去又狭义地将甲烷称之为瓦斯。

1.瓦斯的生成

在远古时代,大量的植物遗体被泥砂覆盖,经过地壳的多欢变化被深深地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植物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最终生成了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在这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始终都有大量的瓦斯产生。因此,瓦斯是随煤的生成而生成的,是煤的伴生产物。

2.瓦斯的爆炸性

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定的瓦斯浓度;足够的氧气含量和一定温度的引火源。三者缺一都不会发爆炸。

瓦斯的爆炸浓度为5%-16%。瓦斯的引火温度一般为650℃-750℃

3.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1)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1)加强通风;

(2)加强瓦斯检查;

(3)抽放瓦斯。

2)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1)防止明火;

(2)防止电火花;

(3)防止炮引燃瓦斯;

(4)防止产生摩擦火花。

(二)矿尘

1矿尘的产生及危害

矿尘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微粒的总称。对煤矿来说,指的是煤尘和岩尘。

矿尘按其存在状态不同包括浮尘和落尘两种,悬浮于空气中的称浮尘,沉降下来的称落尘。悬浮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矿尘的粒度、质量、形状以及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条件。外界条件变化时,浮尘和落尘可以相互转化。

2.矿尘的产生

矿尘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煤体和岩体的破碎而产生的。从产生的地点来看,以采掘工作面为主,其次是运输系统的各个转载点

(如井下煤仓、溜煤眼、运输机机头等),因煤和岩石的进一步破碎,也产生一定量的矿尘

在采掘工作面中,矿尘的主要来源是打眼放炮工作。此外,如装运、放顶等工序产生的矿尘量也很大。据某矿在岩巷掘进面测定结果:干式打眼占77.9%;爆破占 8.8%;装运占 14.3%

影响矿尘产生量的因素很多,如顶板管理方法,采煤机械化程度、通风状况等。制订防尘、灭尘措施应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3.矿尘的危害

矿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人体的危害

不论是煤尘还是岩尘都是有害物质,当人体的肺部长期吸人这些矿尘后,轻者会弓{起呼吸道的炎症,重者将引起尘肺病。尘肺病是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人大量粉尘引起的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在煤矿中,主要有硅肺病、煤硅肺病和煤肺病三种,这是严重的矿工职业病。

矿尘可以直接刺激皮肤,引起皮肤发炎,刺激眼膜,引起角膜炎,造成视力降低,等等。井下作业地点矿尘浓度过高,还会影响人的视线,不利于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从而增加机械性人身事故的机会。

2)煤尘爆炸

具有爆炸危险性,当条了具备时能发生激烈的爆炸,不仅破坏矿井,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还会使人员大量伤亡,危害性极大。

4.煤尘爆炸的原因及过程

井下煤尘应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爆炸即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尘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有引爆火源。

煤尘之所以能发生爆炸,主要是因为:

(1)煤本身是可燃物质当它以粉末状态存在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为增加,加速了氧化进程;

(2)煤尘在较低温度下(300 r -400℃)能放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这些可燃性气体遇高温火源可燃烧或爆炸

5.预防谋尘爆炸的措施

预防煤尘爆炸的措拖主要有降尘措施、防止煤尘引燃及限制煤尘爆炸范围扩大等三个方面。

1)降尘措施

(1)煤层注水;

(2)水炮泥;

(3)喷雾洒水

(4)控制风速;

(5)清除积尘

2)防止煤尘引然的措施

防止煤尘引燃的措施与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沙二致相同。特别要注意的是,瓦斯爆炸往往引起煤尘爆炸。此外,煤尘在特别干燥的条件下可产生静电,放电时产生的火花也自身引爆。

3)限制煤尘爆炸范围扩大的措施

矿井一旦发生煤尘爆炸,必须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方法和手段,将爆炸范围控制在最小的区域内,阻止火焰的继续传播,以免瓦斯、煤尘的连续爆炸。为达此目的,(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大某层的矿井,在矿井的两翼、相邻的采区、相邻的煤层和相邻的工作面,都必须用岩粉棚或水棚隔开。在所有的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中必须撒布岩粉”

6煤矿尘肺病的预防

预防尘肺病的关键就是降低工作场所的矿尘浓度,使其符合《规程》规定。综合防尘措施是指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它包括湿式凿岩、通风排尘与净化风流、放炮喷雾、装岩洒水、个体防护等措施

(三)矿井防灭火

1.矿井火灾

凡是发生在煤矿井下的火灾,都称为矿井火灾。发生在地面井口附近,但烟气能进人井下,威胁井下安全生产的地面火灾,也称为矿井火灾

矿井火灾按其发火原因不同可分为外源火灾和自燃火灾两种

1)外源火灾

由于明火(如放炮、电火花等外来热源)点燃可燃物而引起的火灾称为外源火灾。它发生的范围较广,主要在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输送机巷道等地点。

2)自燃火灾

煤炭氧气自燃而引起的火灾称为自燃火灾

(1)自燃火灾的发展过程。煤炭自燃的原因是煤与空气的氧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并非是煤一暴露在空气中就立刻自燃,而是有规律地、缓慢地进行。一般将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分为低温氧化、自热、自燃三个阶段。

(2)自燃火灾的初期识别预报方法如下:

①人体能感觉到的主要征兆:

a火区附近空气湿度增大,巷道中出现雾气或巷道壁“出汗”。

b.巷道中能闻到煤油味、汽油味、松节油味等火灾气味。

c.从自燃地点流出的水和空气的温度比平常高

d.人体出现不适、头痛、闷热、疲乏和四肢无力等症状。这与煤氧化后生成的各种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有关。

②分析井下的气体成分变化。

2.矿井防火

“预防为主,消防并举,’,是我们同矿井火灾斗争的基本原则。认真地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对实现安全生产,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矿井火灾的预防措施可分为一般性措施和预防自然火灾的措施两大类。

1)矿井防火的一般性措施

(1)井下主要巷道和俐室都必须用不嫌性材料支护,如井筒、井

底车场、主要巷道交叉点,机电酮室、带式输送机机头前后两端5m

范围内的巷道等。地面如新建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或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也都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2)进风井口和进风平硐口都应装设防火铁门,以防止地面火灾波及井下。防火铁门必须易于关闭严密,打开时不防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应定期维修

(3)每一矿井必须在地面设置消防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消防管路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如果是在带式输送机巷道中,则应每50 m设置。地面消防水池必须保证不少于200立方米的水量。

(4)每一矿井必须在地面井口房附近和井下井底车场(或大巷中)设置消防材料库,储存足够的消防材料、工具。

(5)井下主要场所如爆破材料库、机电娟室、检修确室、材料库、井底车场等,都应备有灭火器材,以保证能迅速扑灭初起的火灾。所有井下工作人员都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并熟悉自己工作区域内这些器材的存放地点

(6)消除井下各种引火源。如明火、放炮、电气火花、摩擦火花等。具体内容与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相似

以上防火的一般性措施也是防止外源火灾的措施。

2)预防自然火灾的措施

(1)开拓、开采方面的措施:

①开采有自燃发火的单一厚煤层群的矿井,集中运输大巷和总

回风巷应布置在岩层内或无自燃发火的煤层内。否则,必须用砌旋或锚喷支护,砌旋后的空隙和冒落处,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密实,以防漏风。

②在采区设计时,应考虑煤层发火期的长短,合理确定采区范围、采煤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以及开采期限尽量使工作面在发火期内采完封闭

③改革采煤方法,推广长壁式采煤,提高采煤率。对于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工作面,应使用人工假顶维护顶板,不要采用留煤皮的方法作假顶。

④回采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封闭。在回采过程中,也要做好工作面自燃而随时封闭的准备工作。因此,在采煤工作面的进、回风巷内,应预先确定防火墙的位置,并储备足够的构筑火墙的材料

(2}防止漏风的措施:

①合理确定矿井的通风系统。矿井的通风系统对漏风的大小影响较大,对角式和分区式通风效果最好,其次是中央边界式,中央并列式最差。井下的通风网络尽量采用并联,这样也容易调节风量

②开采有自燃发火的煤层(薄煤层除外),采煤工作面必须采用后退式开采,以减少采空区的漏风。如采用前进式开采,应选用Z形通风系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后退式的0形通风系统改进为Y形或w形,相比之下,后两种通风系统采空区漏风小、风阻小、等积孔大、通风容易。其中又以w形为最佳

③正确选择通风构筑物的位置,提高构筑物的质量。井下的风门、调节风窗、风桥和密闭等设施,应选择在地质条件好、围岩稳定、地压小的地点,特别是采空区的密闭,必须坚固,不漏风,并应经常检查和维护。

④利用均压法防火。这种方法是利用风门、风墙、局部通风机等构筑物和设备,设法改变通风系统内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区两端的风压差,以减少漏风,达到防火目的

(3)阻化剂防火措施。阻化剂是防止煤与氧气接触,阻止其氧化的惰性物质。如黄泥浆、氧化钙等

①预防性灌浆。

②化学物质阻化剂防火

3.矿井灭火

1)发生火灾时应采取的措施

(1)行动原则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首先应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矿调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灾报告后,立即按照(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通知领导和矿山救护队。

(2)风流控制当矿井发生火灾时,为了防止火灾和烟气的蔓延及瓦斯、煤尘爆炸,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列控带风流的措施:

①稳定风流,保持正常通风或减少风量;

②反转风流;

③停风或局部风流短路;

④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可分为三类:直接灭火法、隔绝灭火法和联合灭火法。

(四)矿井防治水

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都会在井下出现涌水现象。在正常的涌出条件下,只要利用安装好的排水设备将水排至地面,一般不会发生事故。但当井下突然出现大量涌水时,排水设备不能适应排水要求,就会淹没井巷,严重破坏矿井的正常建设和生产并且威胁人员的生命安全。我们将后一种情况称之为矿井水灾。

1矿井涌水的水源

矿井涌水的水源有地面水和井下水两方面。

1)地面水源

地面水源包括大气降水、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它们可通过井口、废弃的钻孔、岩层裂隙、断层带及地表露头等进入井下造成直接危害也可作为井下水的补给水源构成潜在的威胁。

2)井下水源

井下水源主要有含水层水、断层水和老窑水。这是矿井的主要涌水源,对安全生产威胁也最大。

2矿井水的防治

1)地面防治水

主要是防止地表的积水特别是暴雨季节的洪水突然灌人井下。

(1)矿井各片口的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年的最高洪水位。对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的井口,必须修筑拦洪堤,挖泄水沟渠,疏通水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2)井田开采范围内的地面低洼处,应设法填平,防止积水。积水量很大时,要用水泵排出

(3)可能引起漏水的地表裂隙、塌陷、废弃的钻孔等,应及时用土充填或用水泥砂浆堵塞对矿井有威胁的河流、渠沟等,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进行改道、迁移或疏干,防止地表水渗人井下。

(4)在雨季到来之前和雨季期间,要加强对矿区内防洪工程的检查和排讯抢险工作,发现向题必须及时处理

2)井下防治水

井下防治水是一项比较艰巨细致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矿井的采掘生产过程中.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掌握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的前提下,采取探、放、堵等综合措施。

(1)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是井下掘进防止突水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是:当掘进工作面接近含水层、被淹井巷、导水断层、溶洞、采空区积水等地点,或遇到可疑水源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时,用钻机沿工作面打长钻孔,以掌握前方积水区域的范围、积水量和积水压力等情况,为工作面防治水提供确切依据。

(2)

放水如果探明前方积水量不大且无补给水源,可用探水钻孔直接放出;如果水压较大,则应另打孔放水。放水孔直径一般为50-70mm,打钻时孔要安置套管,套管上设有放水闸门,钻杆通过套管钻进,放水时,利用放水闸门控制放水量。

(3)截水主要是通过留设防水煤柱(岩柱)、修筑水闸墙和水闸门来实现。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

富源县老厂镇小凹子煤矿 五 大 自 然 灾 害 综 合 防 治 2010年4月20日

目录 1、指导思想 2、组织机构 3、防治目标 4、综合防治目的 5、煤矿五大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具体内容: (1)矿井瓦斯防治 (2)矿井火灾防治 (3)矿尘防治 (4)矿井水灾防治 (5)矿井顶板事故防治 富源县老厂镇小凹子煤矿五大自然灾害综合防治

为认真贯彻落实富源县煤炭行业关于继续开展“五大自然灾害防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五大自然灾害防治”活动,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强化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结合煤矿生产工作实际,制定五大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五大自然灾害防治”活动,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通过加强监管推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促进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继续下降,坚决杜绝特大事故的发生,努力减少一般事故,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立机制为手段,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各项任务,进一步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为构建和谐煤矿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组织机构 煤矿成立了五大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朱小华 副组长:王耀赵振云 成员:煤矿管理人员及特工种人员

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监督管理科,由李建负责活动日常事务工作。组织开展“五大自然灾害防治”活动的具体业务工作。 三、防治目标 力争煤矿企业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一般事故降到最低水平。实现“三提高一好转”,安全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安全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从业人员安全防护知识明显提高,努力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四、综合防治目的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要层层分解,逐级签订责任书,要加强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考评,严格奖惩。以“三个突出”即突出预防为主、突出加强监管、突出落实责任为重点,辅以“三个加强”即加强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加强组织协调,深化“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具体活动内容是: (一)突出预防为重点,增强矿井抗在能力。 1、坚决淘汰落后及安全性能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力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煤矿创建了班组评优奖惩活动,进行了瓦斯监控系统改造和人员定位系统的安装。对各生产系统进行了改进。 2、逐步完善了正规采煤方法。煤矿在逐步使用长壁式采煤方法,合理布置工作面,减少和改善通风系统和环节,提高矿井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安全高效和矿井建设步伐。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力超过8级,能见度不到2米,汽车大灯全开只能照亮眼前3米左右的路面。据推测,黑风暴将于25日凌晨左右抵达华北地区,或将减弱至沙尘暴。 4月25日,台湾一条交通要道北二高七堵路段山崩,从空中鸟瞰,有大面积的崩坍。 4月26日10点59分台湾东部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央在台东外海190公里,深度20公里,全台有感。先岛群岛以南海域(经度123.7,纬度22.3),而美国地质勘测局报告称,台湾东南部26日发生里氏6.9级强烈地震。根据气象部门测报数据显示,这起地震震中是在兰屿地震侦测站东偏北的地方,地震深度20公里,其中台东成功出现最大震度是3.3,台北也明显感受得到这起地震。 4月26日13时40分左右,石家庄市区突然暗云压境,西部天空完全被昏黄暗红的云层笼罩,市区能见度霎时降低,有如黑夜即将降临。河北64县市今日午后遭遇8级大风袭击,其中邯郸市区一座大型铁塔倒地造成交通阻塞。石家庄市区能见度大幅降低,昼如黑夜,天空出现“红云”。

煤矿五大灾害防治

矿井五大灾害防治 原*******煤业公司煤矿及矿区周边的小煤窑对瓦斯、火灾、水灾、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预防手段极其落后,几乎没有抗灾能力。 2005年8月,*******煤业公司整体并购*******煤业公司煤矿后,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开展了矿井灾害的防治工作,有效地防止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一、瓦斯防治 当浓度在5%-16%时,便具有爆炸性。浓度在9.5%时,爆炸威力最大。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一是空气中的瓦斯浓度必须达到5%~16%;二是要有温度为650~750℃的引爆火源(电火花、放炮火花、撞击摩擦火花、明火等);三是空气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2%。瓦斯爆炸可引起煤尘爆炸。爆炸引起火灾产生冲击波可摧毁巷道和井下的设施,同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使井下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因此煤矿安全工作把“一通三防”作为防治瓦斯的有效手段。 1、等级鉴定 2005年公司成立至2007年,孝义*******煤业公司煤矿委托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对矿井瓦斯进行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2008年至2012年,*******煤业公司委托吕梁煤炭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矿井瓦斯等级进行鉴定,为低瓦斯矿井。 2013年至2014年,*******煤业公司委托吕梁煤炭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矿井瓦斯等级进行鉴定,为瓦斯矿井。 2015年,公司委托*******煤业公司对矿井瓦斯等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绝对瓦斯涌出量 2.0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 1.18m3/t。回采最大绝对涌出量0.48m3/min,掘进最大绝对涌出量0.15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 2.44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 1.41m3/t。矿井属瓦斯矿井,矿井瓦斯为Ⅳ级重大危险源。 2、瓦斯检查 2005年8月公司刚成立时,瓦斯检查制度不健全,专职瓦斯检查工缺少,直至2007年底公司一直延用原*******煤业公司煤矿的瓦斯监控系统。 2008年至2011年,全面推进并完成了90万吨/年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公司逐步完善了《矿井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增加了专职瓦斯检查人员,制定了瓦斯检查员职责、做到牌版、记录手册、日报“三对口”。每日末班检查情况必须向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理汇报。 2012年至2015年,公司连续4年被山西省煤炭工业局评为省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安装了KJ90NB型安全监控系统,系统及设备都具有合格有效的“MA”标志和相关证件证书。井下采掘工作面装备率达 100%,装备监控分站17台,瓦斯传感器45台,一氧化碳传感器31台,温度传感器11台,风速传感器4台,设备开停传感器12台,风门开关传感器16台,烟雾传感器10台,负压传感器1台、风筒传感器3台,馈电9台,氧气传感器13台,二氧化碳传感器9台,目前设备运行正常,超限断电、故障断电功能完好。地面设有6名监控人员,井下设有12名维护人员,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按要求实行了四级联网,。 3、瓦斯防治 矿长、矿技术负责人、爆破工、采掘队长、通风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班长、电钳工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以便随时检查瓦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

一、矿井瓦斯防治 1、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所谓瓦斯积聚是指瓦斯浓度超过2%,其体积超过0.5m3的现象。防止瓦斯积聚的方法有: (1)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的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通风。矿井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矿井通风现象,做到稳定、可靠、连续地向井下所有用风地点输送足够数量的新鲜空气,以保证及时排除和冲淡矿井瓦斯和粉尘,使井下各处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严格检查和监测井下瓦斯浓度。严格检查矿井的通风状况及瓦斯浓度的变化是瓦斯矿井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它是防止瓦斯事故的前提。为了防止漏检,除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责任心之外,还必须应用现代化装备,采用先进的瓦斯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3)及时处理积聚瓦斯。《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矿井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当发生瓦斯积聚时,必须及时处理,这是矿井日常瓦斯管理工作的重要容,是预防瓦斯爆炸的关键工作。 生产中容易积聚瓦斯的地点有: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独头掘进工作面的巷道隅角、采煤机附近、顶板冒落的空洞、停风的盲巷中、低风速巷道的顶板附近、综采工作面放煤口及采空区边界处、发生瓦斯喷出的地点等。处理局部积聚瓦斯的方法主要:加大风速及风量、密闭隔离和抽放瓦斯三种。

(4)抽放瓦斯。对于采用一般通风方法不能解决瓦斯超限的矿井或工作面,可以采用抽放瓦斯的方法,将瓦斯抽至地面加以储存利用或排除。 2、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则:禁止一切非生产需要的火源下井;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热源严加管理;防止热源产生或限制其引燃瓦斯的能力。 (1)加强明火管理。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严禁烟火进入井下;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或使用电炉;井下禁止打开矿灯外壳;井口房、瓦斯抽放站及通风机房周围20m禁止使用明火;井下焊接时,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格井下火区的管理等。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 (2)消除电器火花。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网络,都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要求。要保证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好,消除电器火花的产生。 (3)防止静电火源。矿井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树脂)制品,其表面电阻应低于规定值。洒水、排水用塑料管壁表面电阻应小于109Ω,压风管、喷浆管壁表面电阻应小于108Ω,抽放瓦斯用管壁表面电阻应小于106Ω。 (4)防止摩擦火花。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摩擦、冲击火花引起的燃烧危险增加了。为防止由此而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 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 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煤矿五大灾难的征兆与预防

煤矿五大灾难的征兆与预防 ——煤矿安全,警笛长鸣。 煤矿生产一般是地下作业,除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地点经常移动外,还要随时受到矿井瓦斯、煤尘、矿井火灾、矿井水灾和冒顶等五大自然灾害的惊扰,其中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最严重最常发生的灾难事故。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防治灾难事故的发生,是关系到煤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的大事。 第一大灾难:冒顶(顶板事故) 顶板事故是指在地下采煤过程中,因为顶板意外冒落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生产等事故。 顶板事故,冒顶前的预兆: 1、响声。岩层下沉断裂,顶板压力急剧加大时,木支架会发生劈裂声,紧接着出现折梁断柱的现象;金属支柱的活柱急速下缩,也会发出很大响声。有时也能听见采空区顶板断裂的闷雷声。 2、掉渣。顶板严重破裂时,折梁断柱就要增加,随着就会出现顶板掉渣的现象。掉渣越多,说明顶板压力越大。在人工顶板下,掉下的碎矸石和煤渣更多,这是发生冒顶的危险信号。 3、片帮。冒顶前煤壁所受压力增加,变的松软,片帮煤比平时多。 4、裂隙。顶板的裂隙,一种是地质构造产生的自然裂隙,一种是由于采空区顶板下沉引起的采动裂隙。若裂隙加深加宽,说明顶板继续恶化。 5、脱层。顶板冒落前,往往出现脱层现象。检查脱层要用“问顶”的方法,如果声音清脆,表明顶板完好;顶板发出“空空”的响声,说明上下岩层之间已经脱层。 6、漏顶。破碎的伪顶或者直接顶,在大面积冒顶之前,有时因为背顶不严或者支架不牢出现漏顶现象。漏顶如不及时处理,会使得棚顶托空,支架松动,顶板岩石继续冒落,就会造成没有响声的大冒顶。 顶板事故的防治技术措施:

1、局部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在采煤过程中发生局部顶板事故大多是由于采煤过程中悬漏破碎顶板得不到及时支护;或虽及时支护,但因支护方式不正确和支护质量不好;或对顶板情况未经查明,未采取针对性措施而造成的。为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做好顶板破碎的预测预报;合理选择工作面推进方向;减少空顶面积和采取正确的支护方式,加强地质工作等。 2、大面积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根据直接顶和基本顶的运动形态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直接顶推垮型事故应做好顶板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加强日常顶板控制,正确进行支护控制设计,合理选择厚煤层下分层开切眼位置。对直接顶运动引起的压垮型事故应正确进行控制设计,当直接顶在采区内的悬顶较大时应进行必要的人工处理,支架选型要合理,在最末排要增设抬棚等特种支护措施等。对基本顶运动引起的压垮型事故,在控制设计时应按照“给定变形”方针进行,选用可索支柱,确定合理的控顶距。对基本顶运动引起的砸垮型事故,首先要加强对顶板来压的预测预报,其次采取正确的支护方法,选择合理的支架形式,提高支护密度,避免直接顶和基本顶离层。 第二大灾难:透水 井下透水征兆: 1、煤壁或者巷道壁“挂红”、“挂汗”; 2、巷道空气变冷; 3、煤层发潮、发暗; 4、巷道产生雾气; 5、顶板来压、淋水加大或者底板鼓起有渗水; 6、有“咝咝”的水流声; 7、有时有臭鸡蛋味道。 上述征兆,并不是每一个工作面透水前都一定全部出现,有时可能发现一两个。一旦发现有透水征兆,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并报告矿调度室。 矿井防治水灾的方法: 分为地面防治水和地下防治水。

[整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课标要求]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流构成 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总结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有、、等。 2. 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请以该区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⑵人文原因: 3.简要描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直击高考] 1.(04上海地理卷)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D.内 蒙古高原 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图示地点(34.4°N,7 3.6°E)发生里氏 7.6级地震(下左图)。该地强烈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张裂加剧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减弱C.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加剧 D.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速度加快 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是。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 有。 4.(05江苏文综卷)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 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 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323-72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技术措 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矿井瓦斯防治 矿井瓦斯是指煤矿井下从煤、岩层中涌出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以甲烷(CH4)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有时单独指甲烷。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空气轻。风速较低时,瓦斯会积聚在巷道顶部及冒顶处上部,因此,必须加强这些地方瓦斯的检查和处理。瓦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即在一定的瓦斯压力和地压力共同作用下,瓦斯能从煤岩体中向采掘空间涌出,甚至喷出或突出。 1.矿井瓦斯的危害 矿井瓦斯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井下空气中瓦斯浓度较高时,会相对地降低空

气中氧气含量,使人窒息死亡。 (2)瓦斯爆炸后产生高温,即爆炸产生的热量迅速加热周围空气,一般情况下温度在1850℃以上;瓦斯爆炸后产生高压,即周围气体温度急剧升高时,就必然引起气体压力的突然增大,一般爆炸后的压力可以达到爆炸前的9倍;瓦斯爆炸后产生正向及反向冲击,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失,巷道破坏;瓦斯爆炸后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人中毒而亡;瓦斯爆炸要消耗大量氧气,使爆炸现场氧气浓度急剧下降,使人窒息而亡。 (3)某些地区煤(岩)体内的瓦斯量较大时,瓦斯会因采掘活动的影响而以突然的、猛烈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同时带出大量的煤(岩),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设备、设施或巷道的破坏。 2.矿井瓦斯涌出及瓦斯等级 (1)瓦斯涌出的概念 矿井在生产或建设过,煤体受到破坏,贮存在煤体内的部分瓦斯就会离开煤体而涌入采掘空间,这种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得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得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得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得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与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得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 一、矿井瓦斯防治 瓦斯爆炸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的存在和充足的氧气,三者缺一不可。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1)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所谓瓦斯积聚是指瓦斯浓度超过2%,其体积超过0.5m3的现象。防止瓦斯积聚的方法有: 1)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的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通风。矿井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矿井通风现象,做到稳定、可靠、连续地向井下所有用风地点输送足够数量的新鲜空气,以保证及时排除和冲淡矿井瓦斯和粉尘,使井下各处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严格检查和监测井下瓦斯浓度。严格检查矿井的通风状况及瓦斯浓度的变化是瓦斯矿井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它是防止瓦斯事故的前提。为了防止漏检,除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责任心之外,还必须应用现代化装备,采用先进的瓦斯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3)及时处理积聚瓦斯。《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矿井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当发生瓦斯积聚时,必须及时处理,这是矿井日常瓦斯管理工作的重要容,是预防瓦斯爆炸的关键工作。 生产中容易积聚瓦斯的地点有: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独头掘进工作面的巷道隅角、采煤机附近、顶板冒落的空洞、停风的盲巷中、低风速巷道的顶板附近、综采工作面放煤口及采空区边界处、发生瓦斯喷出的地点等。处理局部积聚瓦斯的方法主要:加大风速及风量、密闭隔离和抽放瓦斯三种。 4)抽放瓦斯。对于采用一般通风方法不能解决瓦斯超限的矿井或工作面,可以采用抽放瓦斯的方法,将瓦斯抽至地面加以储存利用或排除。 (2)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则:禁止一切非生产需要的火源下井;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热源严加管理;防止热源产生或限制其引燃瓦斯的能力。 1)加强明火管理。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严禁烟火进入井下;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或使用电炉;井下禁止打开矿灯外壳;井口房、瓦斯抽放站及通风机房周围20m禁止使用明火;井下焊接时,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格井下火区的管理等。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 2)消除电器火花。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网络,都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要求。要保证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好,消除电器火花的产生。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

培训课件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 第一节瓦斯灾害防治 一、瓦斯的危害 瓦斯是开采煤炭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无色、无味、无臭气体,有四大危害:一是可以燃烧,引起矿井火灾; 二是会爆炸,导致矿毁人亡; 三是浓度过高时会导致人员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四是会发生煤(岩)与瓦斯突出,摧毁、堵塞巷道,甚至引起人员窒息死亡。 二、瓦斯爆炸的条件 氧气浓度不低于12%; 瓦斯浓度达到5%—16%; 引爆火源650-750℃; 三、瓦斯爆炸的危害 (1)瓦斯爆炸时能产生大量的热,使附近温度升高。在一般正常风流中,瓦斯爆炸最高温度可达1850℃。在盲巷爆炸时,温度高达2500℃以上,所以造成大量人员烧死烧伤,并可能引起矿井火灾。 (2)瓦斯爆炸时的气体温度很高,产生很大压力,是爆炸前气体压力的7—10倍,形成很大的冲击波,(每秒几百米或几千米)开始向外直接冲击,而后向内反冲击,造成人体肢离破碎,可能引起瓦斯连续爆炸,并场起巷道内沉积的煤尘,使之参与爆炸。 (3)瓦斯爆炸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爆炸后空气中的氧气只有6%到10%,而氮气能达到82—88%、二氧化碳4%—8%、一氧化碳2—4%,而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4时%人就会中毒死亡,当氧气浓度减少到10 -12%时,人就会失去知觉窒息死亡。 (4)瓦斯爆炸还可能破坏通讯、运输等系统和各类设施,诱发巷道冒顶,造成更大的危害。 四、瓦斯积聚的主要原因 (1)瓦斯积聚超限,首先来自自身的存在。例如,煤层中的瓦斯含量高,这样瓦斯相对涌出量就大;地质构造复杂,也能形成瓦斯窝;盲巷、采煤面上隅

角、局部采空区等容易使瓦斯积聚超限。 (2)管理不善导致瓦斯积聚。例如,瓦斯抽放不好、抽放条件恶劣、抽放时间短、抽放量小,以及开采程序、巷道布置、采掘方法不合理,均能导致瓦斯积聚超限。 (3)通风不良能导致瓦斯积聚超限。例如,由于通风系统不健全、不合理;随意停开或停电停风;局部通风设置,串联风、循环风;通风网络混乱,风门经常打开,造成风流短路,出现零点通风,倒流风等,均能导致瓦斯积聚超限。 (4)瓦斯检测失控。例如,由于瓦斯检测人员数量不足,漏检和失职未检,不能及时发现瓦斯积聚,因而不能及时排除瓦斯,导致瓦斯积聚超限。 五、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l)加强通风。通风是防止瓦斯积聚的主要措施合理选择最佳的通风系统,加强通风管理,做到有效、稳定和连续不断,才能将涌出的瓦斯及时冲淡排出,使采掘工作面和生产井巷中的瓦斯浓度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2)及时处理局部积存的瓦斯。生产中易于积存瓦斯的地点有:回采工作面上隅角,顶板冒落的空洞内,低风速的顶板附近,停风的盲巷,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边界处及采煤机附近。及时处理局部积存的瓦斯,是矿井日常瓦斯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瓦斯爆炸事故、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工作。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向瓦斯积存地点加大供风量或提高风速,将瓦斯冲淡排出;将盲巷和顶板空洞内积存的瓦斯封闭隔绝;必要时应采取抽放的措施。 (3)加强瓦斯检查.低瓦斯矿井每班检查2次,其间隔时间3-5小时,高瓦斯矿井每班检查3次,其间隔时间2-3小时,瓦斯检查时间间隔要均衡。 (4)加强瓦斯监测监控,发现超限,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六、瓦斯爆炸的主要点火源 (1)瓦斯源附近有自然发火。 (2)井下使用电、火焊,抽烟等产生的明火。 (3)电气设备不防爆,电缆明接头等能产生电火花。 (4)放炮不装水炮泥,放明炮、糊炮,火药倒掉消燃物,放炮时打筒等均能产生火花。 (5)化纤衣料、非抗静电风筒、电缆等能产生静电火花。(6)各种机械或胶带磨擦能产生火花。 (7)拆卸、敲打矿灯产生的火花。 (8)金属支架撞击产生的火花。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五节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 704.1亿元。自然灾害以地震、台风、泥石流为主;风雹、 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思考探究:(1)中国有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 流控制。 ——————基础知识要记牢——————— 1.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和 社会经济 条件差异很大。 2.类型的差异 (1)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 (2) 。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 平原 旱灾:以西北、 (3) 华北 、华南、东北中部和西南的东南部最为严重。 (4) 海洋灾害:以 东海 海域最突出,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及岛屿。(5)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在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 地带。 阶梯的 过渡 3.危害程度的差异原因:除了受自然灾害 (1) 活动强度 影响外,还与人口和受灾财产等承灾体的类型、价 值及其 时空分布 等密切相关。 (2) 地域特点: 东部 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 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 、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 资源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原因 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强烈的地壳运动、多山的地貌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差异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稀疏 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 方式 主要受灾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种类 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牲畜掉膘或死亡 [拓展提升] 东部灾害区是我国的重灾区,表现为:①这里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洪水、暴雨集中;②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影响较多,北部有旱灾和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1~3题。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90479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技术措 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安全技术措 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矿井瓦斯防治 矿井瓦斯是指煤矿井下从煤、岩层中涌出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以甲烷(CH4)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有时单独指甲烷。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比空气轻。风速较低时,瓦斯会积聚在巷道顶部及冒顶处上部,因此,必须加强这些地方瓦斯的检查和处理。瓦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即在一定的瓦斯压力和地压力共同作用下,瓦斯能从煤岩体中向采掘空间涌出,甚至喷出或突出。 1.矿井瓦斯的危害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绝收面积千公顷;倒塌房屋万间,损坏房屋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的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的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的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