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教你一个穴位治感冒风寒风热都管用

中医教你一个穴位治感冒风寒风热都管用

中医教你一个穴位治感冒风寒风热都管用
中医教你一个穴位治感冒风寒风热都管用

中医教你一个穴位治感冒风寒风热都管用感冒大家都得过。同样是感冒,却有风寒、风热的区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程凯告诉大家一个身体自有的”感冒药“,不论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可以找它。

我们都知道,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所吃的药是不同的,如果吃错了药,不仅不能缓解病情,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风寒感冒:

一般都是由于吹风受凉引起的,典型的症状包括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怕冷、轻微发烧、头痛、颈项发紧、无汗等。鼻为肺之窍,受凉流清涕是卫气不足的表现,同时也多为风寒感冒初起时的首要症状之一。其症要点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肌表失于卫阳温煦而寒,因而怕冷恶寒重;寒性收引凝滞,因而人体腠理闭塞而无汗、颈项发紧、周身疼痛、气血运行不畅。治疗的时候当温阳散寒,也就是把皮肤表面瘀积的寒气、邪气发散出去。

风热感冒:

是由于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卫表不和,肺失清肃。风热感冒多发生于春季、夏季。春季多风,气候转温,所以风与温热之邪多相兼致病;夏季室外闷热,室内又较为凉爽,室内室外温差较大,也容易患病。从症状上,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很容易区分,风热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发高烧、鼻流黄涕、咳嗽、痰黏或黄、怕热、有汗、咽喉红肿疼痛等。其症要点为“热”。邪热伤人,多见高烧;肺失清肃,则流黄鼻涕,其经脉循行所经的肺系(咽喉)见肿痛。因此治疗的时候要解表清热。

既治风寒又治风热的感冒药——大椎穴

无论温阳散寒还是解表清热,都可以用到一个穴位——大椎穴。大椎为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而手足三阳经,都汇聚到督脉的大椎上,

因此大椎又被称为“阳中之阳”,只要给大椎适当的刺激,就可以振奋阳气,祛邪防病,使人精神抖擞。

要想温阳散寒,治疗风寒感冒,可以采取温热的刺激方法,最简便的是擦热——把两手掌心搓热,然后按在脖颈大椎的位置,这个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采用。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艾灸大椎的方法或者用毛巾热敷,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对着大椎连续冲五六分钟。以上方法都是对大椎进行温热刺激,温补大椎之阳,也就温补了一身之阳,阳气充足,则可驱寒外出,症状自然缓解。

解表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可以改为刺血拔罐。刺血拔罐属于清泻的方法,可以清泻阳邪,相对于擦热、温灸这些缓和、温补的刺激方式,属于强刺激。

大椎

快速取穴:坐位,在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即为第七颈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本穴,按压有酸胀感。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

治感冒中药方

治感冒中药方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 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归经】太阳经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克)搞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荆子二分二克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功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杏苏散 【出典】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 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 【功能】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 嗽痰涌。 【临床应用】 1.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痰湿者,对秋燥伤风咳嗽有 着效。 2.本方是袪痰止咳的方剂,治疗风寒咳嗽、恶寒微热或无热者。能袪痰镇咳,兼有平喘的功能。临证以咳嗽痰稀、吐之不爽、鼻干 嗌塞、无汗恶寒为依据 银翘散 【组成】连翘(9克)银花(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 子(9克)芦根(9克) 【方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 法,温病初起用最多。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 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薷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6 克。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助理穴位80个

(五)按腧穴 诊断脏腑病变常用腧穴见下表:脏腑病变按诊常用腧穴 常用针灸穴位(一) 1.尺泽(Chǐz?,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ia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针灸常用穴位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以30号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寸,用以预防头痛。以上均留针30min。3)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十四个秘方内科中医临床秘方 一、治感冒(附流行性感冒)秘方(14首) 1.1特效感冒宁 【来源】宋健民,《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各10克,金银花12克,苍术、黄芪各10克, 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日服3次。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 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 早、中、晚温服。一般3剂、重症6剂即可。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 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 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

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 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藿香以化湿邪;金银花以清暑火; 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益气固表,使邪去而不复发也。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 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适用于普通型、肠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习惯性感冒,并 有预防作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母10克,清稀者 加半夏6克(制),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 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3剂即愈,重症可继服3剂。尤以肠胃型感冒者疗 效尤佳。 【附记】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汤之意,采用海藏神术散及玉屏风散等方加味而组成。通 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满意。 1.2辛温解表汤

常用穴位的名称

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消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4.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5.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汤、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6.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7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 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8.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9.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10.肩井 [位置]肩背,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11.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感染,肩背部疼痛。 12.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1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度,精神分裂症,痛痛等症。14.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精选-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寸的概念: (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2)拇指第一关节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衡量作为3寸 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尽头凸起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颤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痹。 支沟:外关上一寸 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弯曲成60°角,虎口向上。本穴在肘横纹尽头靠近桡骨边缘处。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尽头处取穴 主治: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家中常备治感冒的中成药有哪些

家庭常备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如发热较重,稍有些怕冷,基本上不出汗,即便有汗也不多,头胀痛,全身不适,四肢疫懒,口渴思饮,咽喉肿痛等才可以服用。每次1--2丸或4一6片,每日2次。 (2)感冒清热冲剂:用于体内蕴热、外受风寒之邪,觉得身上发热、怕冷、头痛、全身不舒服、流清鼻涕,还带点儿咳嗽、口苦、嗓子干等,可选用此药,可以清除热邪、解除表证。每次1袋或2袋,每日2次。 (3)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丸:伤风感冒没有及时治疗,迁延日久,以致外邪不解,发热、怕冷、头痛、口苦、咽干、鼻塞不通气等:又内有积热,大便秘结、小便发黄,用之有效,每服6克,每日2次。 (4)九味羌活丸:主治风寒感冒,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疼痛等作用。外感风寒、风湿疼痛、并兼有汗等,每次服6 --9克,每日2一3次,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 ( 5)专治时行感冒咳嗽的桑菊感冒片:外受风热之邪,全身微有发热、稍有恶寒、鼻塞不通气、头痛、口渴、咽痛,并有明显咳嗽等,如流感、支气管炎、咽炎等,可用之,以疏风散热、宣肺止咳。每次4片,每日2次。 (6)暑天感冒需服藿香正气水:暑热季节,外受风寒,内有湿浊,出现发热、怕冷、头痛、胸闷不舒、肚子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口淡无味,治宜辛散风寒、祛湿化浊。每次10毫升,每日2次。亦可服藿香正气丸,每次l-2丸,温开水或姜汤送下,每日2次。 用中成药治感冒须辨证 依据病因,医学对感冒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和暑热型3种(有时还可分得更多),在病症和用药上也有区别。 风寒型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宜宣肺散寒,辛温解表。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中的中成药如风寒感冒冲剂、

治疗感冒的特效中药处方

中药常用处方 治疗感冒的处方(一下处方未注明药物单位的均为克): 1.桂枝汤:桂枝10生白芍10生姜10大枣10炙甘草6 主治;有汗,怕冷,头痛,轻度发烧,肌肉酸痛。 2.葛根汤:葛根12麻黄10生姜10桂枝6生白芍6炙甘草6大枣10枚主治:项强,头痛,发热,怕冷,无汗,喉咙痛。 注:有心脏病者,不能用麻黄,用荆芥10防风10代替麻黄。 3.麻黄汤:麻黄10桂枝6杏仁15炙甘草5 主治:头痛,全身关节痛,发高烧,无汗,非常怕冷。 注:有心脏病者,不能用麻黄,用荆芥10防风10代替麻黄。 4.小柴胡汤:柴胡20黄芩10生晒参10清半夏10甘草10生姜10大枣10枚 主治:忽冷忽热,恶心,胸胁苦满,无食欲。 5.五苓散:桂枝6茯苓10白术10泽泻15猪苓10 主治;发烧,头痛,口渴欲饮水,但是一喝水就拉或吐。 6.麻杏石甘汤;麻黄10杏仁10炙甘草6石膏20

主治;有汗,咳嗽不止,痰黄粘,胃口尚可。 注:有心脏病者,不能用麻黄,用荆芥10防风10代替麻黄。 7.小青龙汤:麻黄10桂枝10生白芍10炙甘草10干姜10细辛6法半夏10五味子10 主治:怕冷,无汗,发烧,咳嗽严重,咳吐白痰,口不渴,身体痛,没有胃口。 注:有心脏病者,不能用麻黄,用荆芥10防风10代替麻黄。 8.大青龙汤:麻黄9杏仁15石膏20炙甘草15桂枝15生姜10大枣10枚 主治:怕冷,无汗,发烧,咳嗽严重,咳吐黄痰,身体痛,口渴严重,欲喝冷水,没有胃口。 注:有心脏病者,不能用麻黄,用荆芥10防风10代替麻黄。 9.白虎汤:知母20石膏50炙甘草6粳米20 主治:发烧,怕热,大汗,口渴严重,喜饮冷水。 10.射干麻黄汤:射干10麻黄10生姜10细辛6紫菀10款冬花10大枣8枚半夏10五味子10 主治:怕冷,咳嗽,痰多而清稀,口不渴,喉咙痒。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感冒中药方

感冒中药方 感冒中药方藥方主治 葛根湯:怕冷、怕風、咽乾、喉嚨痛、脖子硬、頭痛、發燒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生姜各9克,桂枝、芍药、炙甘草各6克,大枣12 桂枝湯:有汗、發燒、怕風、頭痛 桂枝汤:桂枝(去皮)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大枣6,? 白虎湯:高燒不退、不怕冷怕風、燥渴、飲水不止渴 白虎汤: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 麻黃湯:怕冷、無汗、發燒、全身骨節酸痛 麻黄汤:麻黄、杏仁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 小青龍湯:怕冷、無汗、咳嗽、(清鼻涕)白痰、不渴、發燒 小青龙汤:白芍9,干姜9,炙甘草5,细辛5,五味子5 半夏9,麻黄9,桂枝9, ? 大青龍湯:怕冷、無汗、咳嗽、(黃鼻涕)黃痰、口渴、發燒

大青龙汤: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先煎)30g,桂枝、甘草各6g,大枣12g,生姜9g ? 大建中湯:嘔吐酸水、蛔蟲、腸胃炎、下痢、肚子痛 大建中汤:饴糖30克,酒炒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 小建中湯:腹痛下痢、怕風、不吃東西 建中汤:白芍(生)12,桂枝9,炙甘草9,生姜10,大枣6,饴糖15, ? 大柴胡湯:忽冷忽熱、胸痛、不大便、發燒、兩眉中心痛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各9克,大黄6克,生姜4片,大枣4枚 ? 小柴胡湯:忽冷忽熱、胸痛、偏頭痛、噁心 小柴胡汤:柴胡12,黄芩9,半夏(制)9,人参6,炙甘草6,生姜6,大枣6, 射甘麻黃湯:發燒咳嗽、嘔水出、氣喘、短氣 射干麻黄汤:射干9,麻黄12,五味子6,紫菀9,半夏9,大枣6,款冬花9,细辛9,生姜12,

? 苓甘薑味辛夏仁湯:發燒、咳嗽不止、喉癢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茯苓12g 炙甘草9g 五味子9g 干姜9g 细辛3g 半夏9g 杏仁9g ? 三黃瀉心湯:大便很臭、下痢、口破、胃脹 三黄泻心汤:黄连6克,黄芩9克,大黄9克,生地黄30克,麦冬12克,天冬15克 ? 麻杏甘石湯:喉癢、咳嗽、黃痰 麻杏石甘汤:麻黄9,石膏60,苦杏仁10,甘草6, ? 大黃甘草湯:吃壞肚子。 黄甘草汤:大黄12g 炙甘草3g ? 葛芩連湯:上吐下瀉、腸胃炎 葛根芩连汤:葛根15,黄芩9,黄连6,炙甘草3,痛風患者:平時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各10g,知母、麻黄、白术、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是一个大补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击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之一。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人参已经很补了,野人参更是大补,而千年野山参是大补中的大补。所以,每天揉自己的关元穴,可以起到美容强身的效果。 1.关元是补元气的穴位,是元气的总闸。气通了,血才能欢快的流动。气血流动,经脉畅通,就不会痛经了,通而不痛就是此理。每天中午11点,脾经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20分钟,可以治疗痛经。如果到药店买艾条熏烤关元20分钟,效果更好。 2.失眠在西医里,叫内分泌失调。在中医里,大部分属心肾不交型的。心在五行中属火,火苗的特性是往上窜的。肾在五行里属水,水的特性是往下流的。正常情况下,肾水能引导心火往下走,心火能温暖肾水往上营养人体。但由于工作的劳累,压力的增加,或生活的不规律。导致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到了晚上,心火还在嗞嗞的燃烧,当然就睡不着了。每天晚上5—7点,肾经里面气血运行最旺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 25mmx40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E)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 —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 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X 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 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 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 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 一60mn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位置: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主治:耳沉、头痛、视力下降等。 14、耳门 位置: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15、听会 位置: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平行。 主治:耳鸣、耳聋、耳内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16、巨髎 位置: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齿痛、面颊肿。 17、颧髎 位置: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面颊肿。 18、颊车 位置: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面疾。 19、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主治:急慢性鼻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0、人中 位置:鼻唇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 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4.商阳井穴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 肿。操作:直刺0.8?1.2寸。 7.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0.5?1寸。 8 .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9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 寸 10 .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整理中医经方家倪海厦的感冒治症药方简易图表

1感冒症治对照1.1 判断表 发烧肠胃型感冒上吐下泻五苓散 泻肚子(且恶臭) 葛根苓莲汤 有汗咳嗽口渴/黄痰/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桂枝汤+厚朴+杏仁无咳嗽怕冷/口渴桂枝汤+葛根 怕冷/口不渴桂枝汤 口渴欲饮冷/怕热白虎汤 无汗咳嗽怕冷/口渴/黄痰/黄鼻涕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小青龙汤 无咳嗽怕冷/口渴葛根汤 怕冷/口不渴麻黄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经期小柴胡汤,咳嗽加厚朴杏仁、喉咙痛加葛根 忽冷/忽热/恶心小柴胡汤 咳嗽(可兼有发烧) 有汗口渴/黄痰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桂枝汤+厚朴+杏仁无汗怕冷/口渴/黄痰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小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喉咙痛(可兼有发烧) 有汗咳嗽/黄痰/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不咳嗽桂枝汤+葛根 无汗怕冷/咳嗽/黄痰/黄鼻涕大青龙汤 怕冷/不咳嗽葛根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鼻塞(可兼有发烧)严重则另加【辛夷+苍朮+石菖蒲】有汗口渴/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鼻涕桂枝汤 无汗怕冷/口渴/黄鼻涕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鼻涕小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身痛 (可兼有发烧) 有汗怕冷/口渴桂枝汤+葛根 怕冷/不口渴桂枝汤 无汗怕冷/口渴葛根汤 怕冷/不口渴麻黄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注1:小青龙汤症但表症(恶寒发热头痛)不明显→射干麻黄汤 1.2 常见问题与说明 首先感谢倪海厦恩师无私的教导。

1)服用科学中药的剂量,及方法为何? a.每日三次,早中晚餐饭前,空腹,温开水送服 b.若病情较重,可于睡前加服一次。 1岁以下幼儿,每次剂量0.3~0.5公克; 1~3岁,每次剂量0.5~1.5公克; 3~6岁,每次剂量 1.5~2公克; 6~10岁,每次剂量3公克; 10~14岁,每次剂量4公克; 14岁以上成人每次剂量5公克。 此剂量仅供参考,请依体格及医师建议,酌量加减。 若服用水药,实际使用量请依合格中医师处方。小孩服用量依照与成人体重之比例。如60公斤成人需喝一碗,30公斤小孩则喝半碗。 2)服用多久,仍然无效时应该停服? 若对证,多半24小时以内,病情改善,如连续服用2日仍然无效时,应该转方或停服,并到诊所就医, 避免延误病情。 3)服药后,退烧,不再恶寒身痛(表解),但有后遗症,如咳嗽不愈,声哑怎么办? a.若是咳嗽不愈,表示此人平时即多有痰饮体质。 ---如(寒性)白痰,则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如(热性)黄痰,则用“千金苇茎汤”。《芦根、冬瓜子、桃仁、苡仁》 b.如(津亏)声哑,或干咳无痰,表示此人平时多晚睡,贪食炸烤食物,或服抗生素,伤到津液,则用麦门 冬汤。 4)病症看起来像似表寒桂枝汤证(有汗,恶寒,口不渴) 。又有鼻流黄涕看似有热证的麻杏甘石汤证该如 何选方? 恭喜,您已进入合方运用的殿堂。请用桂枝汤加麻杏甘石汤但总剂量不变。 5)月经期间感冒喉痛,可否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 正确答案,但小柴胡汤量要大一些。 浸泡胆巴或硫磺熏制(氧化硫)的中药,与防腐剂一样,都会严重损伤肝肾,请务必慎选药材。 严重之喉痛,如扁桃腺化脓,可再加桔梗,玄参,石膏 服用感冒药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2阳明证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 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经热就是全身发热, 阳明无寒症, 全是热症。这时候有两种, 一种是便秘, 一种是没有便秘。只有发热, 没有便秘, 就用白虎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 如果便秘, 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 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 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 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我们就用调胃承气汤, 就是炙甘草, 大黄, 芒硝, 堵在十二指肠,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腧是转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聚集的意思。腧穴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传统记载的361个穴位分别归属于人体主要的14条经脉,分布在14条经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未列入14经系统的称为“奇穴”;没有一定的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穴位具有运输气血,沟通脏腑等作用。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定位法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说明如下。

2.体表解剖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 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等。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法 手指同身寸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