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氨中毒:

氨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成氨水,可作化肥用。氨在常温下加压可以液化,成液态氮,便于运输。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广,常用于石油冶炼、化肥制造、合成纤维、制革。医药、塑料、染料等制造业中。在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遇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泄漏氨气可造成中毒。氨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及腐蚀作用,高浓度可引起严重后果,如化学性咽喉炎、化学性肺炎等,吸入极高浓度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心脏停搏。

氨在人体组织内遇水生成氨水,可以溶解组织蛋白质,与脂肪起皂化作用。氨水能破坏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影响组织代谢。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

1.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高浓度氨气,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惊厥、抽搐、嗜睡和昏迷。吸入极高浓度的氨可以反射性引起心搏骤停、呼吸停止。

2.氨系碱性物质,氨水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碱性烧伤比酸性物质烧伤更严重,因为碱性物质的穿透性较强,皮肤的氨水烧伤创面深、易感染、难愈合,与2度烫伤相似。

3.氨气吸入呼吸道内遇水生成氨水。氨水会透过粘膜、肺泡上皮侵入粘膜下、肺间质和毛细血管,引起:

(1)声带痉挛,喉头水肿,组织坏死。坏死物脱落可引起窒息。损伤的粘膜易继发感染。

(2)气管、支气管粘膜损伤、水肿、出血、痉挛等。影响支气管的通气功能。

(3)肺泡上皮细胞、肺间质、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坏,通透性增强,肺间质水肿。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淋巴总管痉挛,淋巴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氨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上述作用最终导致肺水肿。

(4)粘膜水肿、炎症分泌增多,肺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狭窄等因素严重影响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造成全身缺氧。

氨中毒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

肝性脑病,是指由严重的肝脏疾病,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的一种综合征,主要和代谢紊乱有关。其主要的原因,目前以氨中毒学说为主。血氨升高容易诱发肝性脑病,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有以下几个机制:第一、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内钠钾ATP 酶的活性,引起神经冲动传导障碍,还可以诱发神经胶质细胞的水肿。第二、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氨可以干扰三羧酸循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生成减少。第三、能够干扰谷氨酸能神经的传递,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非常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谷氨酸生成减少,阻断了正常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干扰神经传递,当细胞内谷氨酰胺含量过高时,还可以引起细胞毒性水肿。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谢方洲 摘要【目的】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NHCl,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NHCl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的治疗,探讨其治疗的病理生理机理。【方法】全班分为二大组,其中第一,二,三.四组为手术组,第五,六,七,八组为假手术组。【结果】当家兔出现角弓反张时,复方氯化铵使家兔大脑功能受影响,而肝可解氨中毒,复方谷氨酸钠也可缓解其作用。【结论】肝具有解毒作用,肝功能不全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占极大地作用。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复方氯化铵;复方谷氨酸钠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综合症。有关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受到重视。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此平衡的关键。病理情况下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或慢性肝硬化等疾病使肠壁吸收肠道内生成的氨过多,或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均可导致血氨升高。增高的血氨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作用,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而成为无毒的谷氨酰胺,由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氨。谷氨酸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管 实验药品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醋酸,生理盐水。 实验分组:随机选取一半数量的实验动物作为实验组动物,另一半动物作为正常对照组动物。 麻醉:取健康家兔称重,自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体重)后,背位固定于兔台上。 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约6~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上翻,钝性分离肝胃韧带,使肝叶完全游离,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从肝蒂部结扎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以阻断肝血流。对照组动物不结扎肝脏。 十二指肠插管:沿胃幽门向下找到十二指肠,提出腹腔,用眼科剪在肠壁上剪一小口,将导管插入肠腔约4cm,沿插管周围作荷包缝合,收缩荷包结扎固定,将肠管回纳腹腔,检查腹内无出血,关闭腹腔。实验观察: 1.8.1观察家兔一般状况,呼吸(频率、幅度)、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刺激的反应、是否出现肌肉痉挛、抽搐及强直。 1.8.2十二指肠插管中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每隔5min向十二指肠插管中注入25g/L 复方氯化铵溶液5ml,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出现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为止,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溶液的总量,并计算每公斤体重的用量。 1.8.3治疗: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g/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20ml/kg,并按5ml/kg剂量向十二指肠注入10g/L醋酸,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症状有无缓解。 2.结果: 手术组

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

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 (一)目的原理1.观察血氨增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哪些。2.验证肝脏对氨具有解毒作用。 3.启发、引导同学思考血氨增高对呼吸系统及酸碱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同学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成年家兔,雌雄均可2.实验仪器 BI-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3.实验用药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醋酸。4.器械 兔固定台、搪瓷圆盆、空心塑料导管或胶管(导尿管),粗、细棉线, 5、 10、50m1注射器,止血钳8把、手术刀1把、剪刀1把,眼科小剪刀1把,眼科镊子1把、气管插管1个、小圆针2个、动脉夹2个 (三)实验方法1.甲兔肝大部结扎,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 (1)将家兔称重后仰卧固定。 (2)以1%普鲁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气管,插入气管插管,描记呼吸。(3)以1%普鲁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行上腹部正中切口,长约6-8cm。左手按压肝膈面,

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和肝脏面与胃连接的肝胃韧带(将 食指与中指伸至肝脏膈面,分至镰状韧带两侧,下压肝脏,暴露 出肝脏下面的镰状韧带,用手指剥离镰状韧带和肝胃韧带,使肝 脏呈游离状态,注意不要伤及膈肌和肝脏),再将肝叶上翻,使 肝脏的左外叶、左中叶、方形叶和右中叶(注意右中叶上附有胆囊)完全游离。然后以右手食、中指夹持粗棉线沿肝左外叶、左中 叶、方形叶和右中叶之根部绕一周,并结扎以阻断血流。如果上 述肝叶由红色变为暗褐色,证明肝脏大部分结扎成功。由于供应 右外叶及尾状叶之门脉血管为独立分支,不会同时被结扎,因而 得以保留。(4)沿胃幽门找到二指肠,在肠系膜对侧肠壁表面作浆肌层荷包缝合,然后用眼科剪刀作一小切口,将细胶管沿肠管 方向插入5cm,注意:指向空肠方向,荷包缝合结扎固定,将导管另一端移到腹腔外,用连续缝合的方法缝合腹腔肌层,用间断缝 合的方法缝合切口皮肤,关闭腹腔。 观察动物呼吸、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性。(5)每隔5分钟向肠腔内注人2、5%NH4Cl混合液5ml。观察动物呼吸、角膜反射、抽搐及痉挛发生所需的时间等变化,家 兔出现全身抽搐时停止注射NH4Cl,计算所用复方氯化铵混合液的总量和每公斤体重的用量。 (6)自耳缘静脉推注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同时二指肠插管内注入1%醋酸(5ml/kg),(观察中毒症状是否缓解)直至症状缓解(用量约为20~30ml/kg)。并可继续观察病情再度恶化乃至死

肝硬化肝性脑病病例分析

临床病例讨论 例一 患者梁某某男性,50岁,因“乏力、食欲减退2年腹胀3月,加重3天”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中老年男性,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年;否认长期饮酒史,否认有疫水疫区接触史; 2 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当时无腹痛、腹胀、腹泻,无呕血、黑便、黄疸不适,未引起注意,自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3月前患者自觉腹胀,四肢浮肿,曾到当地中医诊所就诊,于中药水煎服,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3天自觉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肝硬化失代偿期”收入我科,发病以来,食欲差,小便略减少,日均600~700ml,大便一天两次,量约200g,色黄,质软,非陶土样,夜间睡眠差,体重近期少许增加。 3 查体:T36.5℃P100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体重75kg 腹围110cm 神志清,面色晦暗,无扑翼样震颤,四肢见色素沉着,前胸面颈部见数枚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腹部两侧膨隆呈蛙腹状,见脐疝,无腹型及胃肠蠕动波,见腹壁静脉曲张,脐以上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脐以下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脐周静脉呈海蛇头样,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剑下3cm可触及,质硬,表面欠光滑,脾脏轻度肿大,

莫菲氏征阴性,液波震颤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轻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四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生理发射存在,病理放射未引出。 4 辅查:ALT 380 IU/L AST 400IU/L 白蛋白25. 5 g/L, 总胆红素39μmol/L;直接胆红素:19.3 μmol/L。 讨论 1、该患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 2、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3、该病的诊疗计划与治疗原则? 例二 病例摘要: 男,62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近日出现呕血、柏油样便,继之神志恍惚来诊。检查:BP 80/50 mmHg,巩膜黄染,言语不清,定向力丧失,计算能力下降,幻觉出现,睡眠时间倒错,有扑翼震颤,肌张力↑,EEG异常,Hb 60 g/L,血pH 7.48,血清钾2.8 mmol/L,血氨↑。 分析题: 1、试分析该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2、采用哪些治疗方法?乳果糖的作用机理? 3、患者发病过程中经历了肝性脑病几期?

第二节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肝功能不全 (hepatic encephalopathy) 教学目标 1.掌握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肝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及 其英语词汇 2.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熟悉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熟悉肝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的发病机制,熟悉肝性脑病的诱因 4.了解防治原则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 二、肝脏疾病常见病因和机制 (一)生物性因素:已发现7种病毒可导致病毒性肝炎。最早发现且最多见的是乙型肝炎 (二)理化性因素:药物、工业毒物可引起肝损伤。

(三)遗传性因素:少见,但与遗传有一定关系:肝豆状核变性可引起肝硬化; (四)免疫性因素 (五)营养性因素 三、肝功能不全 (一)肝细胞损害与肝功能障碍: 1.代谢障碍:(1)糖代谢障碍;(2)蛋白质代谢障碍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肝性腹水形成原因: 3.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4.凝血功能障碍 5.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二)肝Kupffer细胞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三)肝星形细胞与肝纤维化 (四)肝窦内皮细胞与肝功能障碍 (五)肝脏相关淋巴细胞与肝功能障碍 第二节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1.主要论点:血氨↑,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2.血氨↑的原因: (1)氨产生过多:

(2)氨清除不足: 3.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的能量代谢:消耗α-酮戊二酸、NADH ;大量消耗ATP (2)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脑内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主要论点: 严重肝病时,假性神经递质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堆积,使神经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引起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2.假性神经递质的生成 MAO活性↓门-体分流血中酪胺,苯乙胺↑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肠道产胺-3.假性神经递质的作用 (1)竞争性取代正常递质→神经冲动传递障碍 (2)干扰正常递质的合成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主要论点: 严重肝病时,血浆BCAA/AAA比值↓→脑内假神经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正常递质↓→中枢功能紊乱

氨中毒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①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法,观察氨中毒对家兔脑功能影响;②用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法治疗肝性脑病,探讨其治疗机制。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复方谷氨酸钠是针对氨中毒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 方法:全班分为7大组,其中第一,二组为假手术组,其他组为模型组,第二,六,七组为症状明显抢救组,第一,三,四,五组为早期治疗组。 结果:结扎肝脏并注射复方氯化铵溶液,家兔出现肝性脑病,注射复方谷氨酸钠可解氨毒,醋酸也具有缓解作用;不结扎肝脏则不出现肝性脑病。 结论:血氨升高容易引起肝性脑病,肝脏对氨具有解毒作用,肝功能不全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占极大地作用。复方谷氨酸钠可以治疗肝性脑病。 【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复方氯化氨复方谷氨酸钠 Abstract Objective::①Copy rabbit model of acute hepatic dysfunction, duodenal perfusion with ammonium chloride compound, observation ammonia poisoning effect on brain function in rabbits; ②by ear vein injection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treat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disease, to explore its therapeutic mechanism. Understand the lower intestinal pH and injection of sodium glutamate compound for ammonia poisoning is a basic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ass is divided into 7 major groups, the first and second group, sham operation group, model group, the other group, the second, sixth, seventh group symptoms rescue groups, the first, three, four, five group early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ligation and injection of compound ammonium chloride solution, the live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rabbits injected with compound sodium glutamate can be toxic ammonia, acetic acid also has a relief role; did not undergo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s not the liver. Conclusion: The elevated blood ammonia easily lead to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 liver detoxification of ammonia, hepatic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ignificantly accounted for the role. Sodium glutamate compound can be treated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Key words Ammonia poison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mmonium chloride compound Compound sodium glutamate 【引言】 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肝性脑病的主要病因为肝硬化、重症病毒性和中毒性肝炎、长期的阻塞性黄疸、肝脓肿,以及门腔静脉分流术都可引起肝功能衰竭(以下简称肝衰)和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多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由某些诱因引起。 正常情况下,体内氨不断产生,又不断被清除,血氨浓度不超过67 μmol/L。当肝衰时体内产氨过多,肝清除能力下降,都可破坏血氨的相对稳定,使其浓度增高(超过117μmol/L,甚至高达587μmol/L )。游离状态的氨能透过细胞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诱发肝性脑病。氨代谢紊乱引起的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讨论 1.意识状态的分类 (1)清醒状态(clear-headed state) 被检查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应包括正确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人物定向。当问诊者问及姓名、年龄、地点、时刻等问题时,被检查者能做出正确回答。 (2)嗜睡状态(somnolence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的一种形式。指病人意识清醒程度降低较轻微,呼叫或推动病人肢体,病人可立即清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消失又入睡。此时,病人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3)意识模糊(confusion) 指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较嗜睡深,对外界刺激不能清晰地认识;空间和时间定向力障碍;理解力、判断力迟钝,或发生错误;记忆模糊、近记忆力更差;对现实环境的印象模糊不清、常有思维不连贯,思维活动迟钝等。一般来说,病人有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时,即称为意识模糊。 (4)昏睡状态(stu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较意识模糊状态为深。呼喊或推动肢体不能引起反应。 用手指压迫病人眶上缘内侧时,病人面部肌肉(或针刺病人手足)可引起防御反射。此时,深反射亢进、震颤及不自主运动,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但对光反射仍存在。 (5)浅昏迷(superficial coma) 指病人随意运动丧失,呼之不应,对一般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疼痛刺激如压眶、压甲根等有反应,浅反射消失,腱反射、舌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呼吸、脉搏无明显变化。见于重症脑血管病、脑炎、脑脓肿、脑肿瘤、中毒、休克早期、肝性脑病等。 (6)深昏迷(deep coma) 指病人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完全处于不动的姿势,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大小便失禁,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此时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后期病人肌肉松弛,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濒临死亡。见于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脑血管病,脑肿瘤,脑外伤,严重中毒,休克晚期等。 2.氧分压 参考值10.64~13.3kpa(80~100mmHg)。低于60mmHg即有呼吸衰竭,<30mmHg可有生命危险。 3.二氧化碳分压 参考值 4.65~5.98kPa(35~45mmHg)乘0.03即为H2CO3含量。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称高、低碳酸血症。>50mmHg有抑制呼吸中枢危险。是判断各型酸碱中毒主要指标。CO2潴留的临床表现二氧化碳分压能较准确地反映呼吸功能状态。二氧化碳分压>6kPa为高碳酸血症,提示通气不足,示有CO2潴留,为呼吸性酸中毒;<5.99kPa,为低碳酸血症,提示通气过度,示CO2排出过多,为呼吸性碱中毒;pCO2>4.66kPa时可出现呼吸衰竭,>7.32kPa是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志之一;当二氧化碳分压升至10.64kPa以上,出现中枢神经的抑制症状,首先表现为神经反应迟钝、头痛、定向力障碍,进而出现精神错乱、昏睡、半昏迷至昏迷,甚至发生抽搐。当二氧化碳分压升至15.96kPa时,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昏迷,伴足底反射消失,瞳孔一般缩小,颅内压升高,危及生命,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病情的影响程度,与个体有明显差异,与CO2潴留产生的快慢有直接的关系。当CO2急剧潴留(急性呼吸衰竭),即使二氧化碳分压未超过10.64kPa,亦可出现昏迷。 主要表现: 一,呼吸困难表现在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如中枢性呼衰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慢阻肺是由慢而较 深的呼吸转为浅快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呈点头或提肩呼吸,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严重肺心病并发呼衰二氧化碳麻醉时,则出现浅慢呼吸, 二,精神神经症状急性呼衰的精神症状较慢性为明显,急性缺O2可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O2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CO2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但此时切忌用镇静或安眠药,以免加重CO2潴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pH代偿,

10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一、A1/A2型题 (A)1.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可表现 A、睡眠障碍 B、表情淡漠 C、昏迷 D、昏睡 E、严重的精神错乱(C)2.导致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有: A、苯乙胺和苯乙酸等 B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C、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和5—羟色胺等 D、苯乙胺、酪胺和GABA等 E、苯乙胺、酪胺和5羟色胺等 (E)3.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干扰病的能量代谢 B 、使脑细胞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干扰细胞膜的功能 D、引起血浆氨基酸失衡 E 、与正常递质竞争受体,但其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 (B)4.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肠道产氨增多 B、氨的清除不足 C 、肌肉产氨增多 D、血中NH4+向NH3转化增多 E、肾小管向血液弥散的氨增多 (D)5.氨对脑的毒性作用不包括: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 、使脑内兴奋性递质产生减少 C、使脑内抑制性递质产生增多 D 、使脑的敏感性增高 E、抑制脑细胞膜的功能 (B)6.肝性脑病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的原因是: A、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所致 B 、高胰岛素血症所致 C、肝对支链氨基酸灭活减少 D 、支链氨基酸合成来源减少 E、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引起 (A)7.肝性脑病时,患者氨生成过多的最常见原因是: A、肠道产氨增多 B、肌肉产氨增多 C 、脑产氨增多 D、肾产氨增多、并向血液弥散增多 E、血液NH4+NH3转化增多 (E)8.使正常递质生成增多、加强正常递质竞争作用的药物是: A、谷氨酸 B、精氨酸 C、谷氨酸钠 D、乳果糖 E、左旋多巴(D)9.肝性脑病患者氨清除不足的原因主要见于: A、三羟酸循环障碍 B、谷氨酸合成障碍 C 、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D、鸟氨酸循环障碍 E、肾小管分泌氨减少 (A)10.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中所说的支链氨基酸包括: A、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B 、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 C、亮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 D 、亮丙氨酸和色氨酸和缬氨酸 E、苯氨酸和酪氨酸 (E)11.引起肝性脑病主要是由于 A、皮质结构破坏 B、下丘脑结构破坏 C、大脑网状结构破坏 D、上行激活系统结构破坏 E、脑组织功能和代谢障碍 (D)12.血氨增高所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是 病理生理学第27页 A、谷氨酸增多 B、乙酰胆碱增多 C、谷氨酰胺减少 D、γ-氨基丁酸增多 E、儿茶酚胺增多 (B)13.外源性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是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机能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报告 日期:2011-11 地点:机能学实验室15109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 【摘要】1.目的:①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法,观察氨中毒对家兔脑功能影响;②用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法治疗肝性脑病,探讨其治疗机制。2.方法:全班分为五大组,其中第一组为肝叶不结扎型,第二组为肝叶结扎,也做手术,但不注射氯化铵。第三组为发病后不治疗,其余小组为症状明显抢救组。本小组做了第一组。3.结果:复方氯化铵可使家兔大脑功能受影响,而肝可解氨中毒,复方谷氨酸钠也可缓解其作用。4.结论:肝具有解毒作用,肝功能不全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占极大地作用。 【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复方谷氨酸钠 【Abstract】 1. Purpose: (1) copy of acute liver not whole model, with duodenal perfusion compound ammonium chloride method, observation ammonia poisoning brain function of rabbit influence; (2) with the ear margin intravenous sodium glutamate treatments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treatment. 2. Methods: the whole class is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mong which the first group for model group, the second group for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third for JiaShouShu group, the fourth group for symptoms first-aid group, to prevent the fifth group. 3. The result: compound ammonium chloride can make the rabbit affected by brain function, and liver for ammonia poisoning, compound sodium glutamate also can alleviate its role. 4. Conclusion: liver with detoxification role, liver function is all in the occurre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up greatly effect. 【Key Words 】ammonia poison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ompound glutamic acid sodium 1实验材料 1.1对象:家兔( 2.7kg); 1.2实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 1.3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管; 2实验方法 2.1实验分组本组实验为第一小组 2.2麻醉家兔称重,按5ml/kg剂量由耳缘静脉注射1 3.5ml氨基甲酸乙酯。待家兔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3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 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脏,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使肝叶游离,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绕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根部一周,不结扎肝脏。 找出十二指肠,找其上壁血管较少的一处做一环形缝合,在环形中间剪一个小口,沿小肠方向插入导管并向下推进4~5cm,切口荷包缝合固定导管,用止血钳关闭腹腔切口。 2.4实验观察 2.4.1观察并记录兔一般情况,呼吸(频率、幅度),角膜反射、对刺激的反应等指标。然后试剂注射前两次分别向十二指肠内注入10ml的复方氯化铵溶液,之后的注射量都为5ml每次注射间隔5min,直至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为止,仔细观察并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溶液。 2.4.2 治疗 按20ml/kg体重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g/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并按5ml/kg体重剂量向十二指肠注入10g/L醋酸进行治疗处理,观察症状有无缓解。

肝硬化肝性脑病病例分析

肝硬化肝性脑病病例分析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临床病例讨论 例一 患者梁某某男性,50岁,因“乏力、食欲减退2年腹胀3月,加重3天”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中老年男性,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年;否认长期饮酒史,否认有疫水疫区接触史; 2 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当时无腹痛、腹胀、腹泻,无呕血、黑便、黄疸不适,未引起注意,自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3月前患者自觉腹胀,四肢浮肿,曾到当地中医诊所就诊,于中药水煎服,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3天自觉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肝硬化失代偿期”收入我科,发病以来,食欲差,小便略减少,日均600~700ml,大便一天两次,量约200g,色黄,质软,非陶土样,夜间睡眠差,体重近期少许增加。 3 查体:℃ P100次/分 R20次/分 BP140/90mmHg体重75kg 腹围110cm 神志清,面色晦暗,无扑翼样震颤,四肢见色素沉着,前胸面颈部见数枚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腹部两侧膨隆呈蛙腹状,见脐疝,无腹型及胃肠蠕动波,见腹壁静脉曲张,脐以上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脐以下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脐周静脉呈海蛇头样,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剑下3cm可触及,质硬,表面欠光

滑,脾脏轻度肿大,莫菲氏征阴性,液波震颤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轻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四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生理发射存在,病理放射未引出。 4 辅查:ALT 380 IU/L AST 400IU/L 白蛋白 g/L, 总胆红素 39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 讨论 1、该患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 2、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3、该病的诊疗计划与治疗原则 例二 病例摘要: 男,62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近日出现呕血、柏油样便,继之神志恍惚来诊。检查:BP 80/50 mmHg,巩膜黄染,言语不清,定向力丧失,计算能力下降,幻觉出现,睡眠时间倒错,有扑翼震颤,肌张力↑,EEG异常,Hb 60 g/L,血pH ,血清钾 mmol/L,血氨↑。 分析题: 1、试分析该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2、采用哪些治疗方法乳果糖的作用机理 3、患者发病过程中经历了肝性脑病几期

氨中毒,机能实验

氨中毒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9临床医学专业滨江2班7组,20092090210) 摘要:通过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用十二指肠灌注复方氯化铵法,来探究氨中毒对家兔脑功能影响;通过用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法治疗肝性脑病,来探讨其治疗机制。全班分为三大组,其中第1.2组为假手术组,第3,4组为轻症状治疗组,第5,6,7组为症状明显抢救组。 Abstract: through the replication of rabbit acute liver insufficiency model, with duodenal perfusion compound chloride method, to explore ammonia poisoning; the effect of rabbit brain function Through using ear rim intravenous glutamate treatments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mechanism. The cla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for JiaShouShu group, 1.2 groups for the first 3 groups in treatment group, the first light symptoms 5, 6, 7 group for symptoms first-aid group. 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 Keywords: ammonia poison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patic insufficiency 引言和背景: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综合症。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此平衡的关键。病理情况下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或慢性肝硬化等疾病使肠壁吸收肠道内生成的氨过多,或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均可导致血氨升高。增高的血氨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作用,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而成为无毒的谷氨酰胺,由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氨。谷氨酸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道给予醋酸溶液可使肠道PH降低,减少氨的重吸收。【1】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对象:家兔( 2.0kg); 1.2实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醋酸,生理盐水。1.3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和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管。 2.实验方法 2.1实验分组本组实验为症状明显抢救组,出现角弓反张开始抢救。 2.2麻醉家兔称重,按5ml/kg剂量由耳缘静脉注射10ml氨基甲酸乙酯。待家兔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3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脏,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上翻,钝性分离肝胃韧带,使肝叶游离,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绕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根部一周,结扎肝脏。

【免费下载】肝性脑病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男,28岁,因右肋疼、乏力4年,呕血、便血、昏迷15h急诊入院。患者于5年前工作后感到十分疲乏无力,休息疲劳不能解除。夜间发热、出汗。不思饮食,肝区疼痛。约半月后,发现面色及眼 球黄染,门诊发现肝大,肝功不正常。诊断“肝炎”,在本单位治疗 半年。黄染渐退,疲乏无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但身体情况较前差,只做些轻工作。1年半前因工作劳累,疲乏渐渐加重,右肋区 也经常疼痛,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为每天4-8两。时有头昏,不愿 活动,不能支持工作而休息。半年前上述症状加重,身体日渐消瘦。1个月前继续少量呕血、解黑便。入院前一天晚8时,同事发现患 者勉强呈站立状,衣服扒乱,裤子坠地,意识欠清楚。地面有一摊 黑红色大便,烦燥不安,晚11时送到我院时,已昏迷。在门诊又多次呕吐咖啡色血液,解暗红色血便,给以止血、输液输血800ml等 抢救后收入病房。查体温36.4℃,P140次 /min,BP12.0/7.5kPa(90/56mmHg),R32次/min。有鼾声,深度昏迷。营养欠佳。面色晦暗,手背、颈部有多数蜘蛛痣。肝掌,巩膜 不黄,瞳孔稍散大,角膜反射消失。眼睑浮肿。有特殊肝臭味。双 肺粗湿罗音。心脏(一),腹部饱满,肝脾肋下未触及。腹叩诊脐以上稍鼓,无明显移动性浊音。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四肢肌肉 松驰,膝反射弱,巴宾斯基征阳性。血象:血色素106g/L,血小板47×109/L,WBC20.6×109/L,中性92%,单核2%,淋巴6%。尿蛋 白(+),RBC少许,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大便潜血强阳性。

肝功:锌浊14单位,高田氏反应(+++), GPT220,A/G=1.8/3。血氨140.3μmol/L(239μg%),凝血酶原时间23s,NPN63.18mmol/L(88.5mg%)。 1、患者具有哪些病理生理过程?诊断依据有哪些? 2、肝脏的主要功能有哪些?何为肝功能不全?本患者患者为什么出现肝功能不全? 3、肝功能不全常见的病因有哪些?列出肝功能不全的类型及其原因。 4、列出刚功能不全的主要临床表现。 5、肝细胞损害后机体出现肝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机制如何? 6、肝细胞损害后,出现生物转化障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何为肝性脑病?该病患者是否患有肝性脑病?属于哪一期?为什么? 8、肝性脑病分成哪几期?各期的临床特点如何? 9、肝性脑病如何分类?各型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0、目前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是否明确?目前人们提出的主要学说有哪几个?你认为本病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11、列出血氨升高的常见原因。 12、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13、何谓假性神经递质?假性神经地址是如何形成的?假性神

肝性脑病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

[关键词]肝性脑病;肝性昏迷;肝硬化 晚近有学者(1999 schiff)将肝性脑病分为a、b、c 3型:a型称为与急性肝衰竭相关的肝性脑病(alfa-he),用来代替暴发性肝衰竭(fhf),且可以避免与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肝性脑病相混淆。b型是存在明显门体分流但无内在肝病的脑病,很少见,需肝活检才可确诊。c型包括了大多数的肝性脑病,是在肝硬化或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通常也有明显的门体侧支循环,沿用的“门体分流性脑病(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pse)”基本都是此型。 1.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其机制比较复杂,因病因不同而其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目前多认为是毒物积聚和机体代谢严重紊乱协同作用所致。产生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一般认为是肝细胞功能衰竭与门腔静脉之间有自然形成或手术造成的侧支分流。主要来自肠道的许多可影响神经活性的毒性产物,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通透性改变了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肝性脑病时体内代谢紊乱是多方面的,脑病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含氮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氨、硫醇的代谢障碍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积累可能引起主要作用。糖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缺氧可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而加重脑病。脂肪代谢异常,特别是短链脂肪酸的增多也起主要作用,此外,慢性肝病患者大脑有害物质的耐受性降低也是重要因素。有关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许多假说,其中以氨中毒理论的研究最多,现归纳如下。 1.1.氨中毒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脏和骨骼肌生成的氨,胃肠道是氨进入身体的主要通 道。氨代谢紊乱引起的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与氨中毒有关的脑病又称为氮性脑病(nitrogeous encephalopathy)。在严重肝脏疾病时,由于氨的来源、生成和吸收增加,而清除减少,导致血氨增高,影响脑的能量代谢,神经细胞膜及递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1.1.1.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原因血氨增高主要是由于生成过多和(或)代谢清除过 少。血氨生成过多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消化道出血后,停留在肠 道的血液分解为氨,并非来自体外,应属于内源性,但产氨过程和摄入含氮物质相 似。在肝功能衰竭时,由于胃肠蠕动和分泌减少,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肠内菌群紊 乱,其所分泌的与氨基酸代谢有关的酶和尿素酶增加,影响尿素肠肝循环,使外源 性产氨增多。体内蛋白质分解占优势,使内源性产氨增多。内源性产生过多的氨, 由于肝脏实质的严重损害不能充分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来清除。另外,门体分 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亦可使血氨增多。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氨中毒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谢方洲 摘要【目的】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NHCl,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NHCl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通过耳缘静脉注射谷氨酸钠的治疗,探讨其治疗的病理生理机理。【方法】全班分为二大组,其中第一,二,三.四组为手术组,第五,六,七,八组为假手术组。【结果】当家兔出现角弓反张时,复方氯化铵使家兔大脑功能受影响,而肝可解氨中毒,复方谷氨酸钠也可缓解其作用。【结论】肝具有解毒作用,肝功能不全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占极大地作用。关键词:氨中毒;肝性脑病;复方氯化铵;复方谷氨酸钠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综合症。有关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受到重视。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此平衡的关键。病理情况下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或慢性肝硬化等疾病使肠壁吸收肠道内生成的氨过多,或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均可导致血氨升高。增高的血氨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作用,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而成为无毒的谷氨酰胺,由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氨。谷氨酸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管

实验药品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醋酸,生理盐水。 实验分组:随机选取一半数量的实验动物作为实验组动物,另一半动物作为正常对照组动物。 麻醉:取健康家兔称重,自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体重)后,背位固定于兔台上。 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约6~8cm的切口,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向下压肝,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上翻,钝性分离肝胃韧带,使肝叶完全游离,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从肝蒂部结扎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以阻断肝血流。对照组动物不结扎肝脏。 十二指肠插管:沿胃幽门向下找到十二指肠,提出腹腔,用眼科剪在肠壁上剪一小口,将导管插入肠腔约4cm,沿插管周围作荷包缝合,收缩荷包结扎固定,将肠管回纳腹腔,检查腹内无出血,关闭腹腔。实验观察: 1.8.1观察家兔一般状况,呼吸(频率、幅度)、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刺激的反应、是否出现肌肉痉挛、抽搐及强直。 1.8.2十二指肠插管中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每隔5min向十二指肠插管中注入25g/L 复方氯化铵溶液5ml,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出现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为止,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溶液的总量,并计算每公斤体重的用量。 1.8.3治疗: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g/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20ml/kg,并按5ml/kg剂量向十二指肠注入10g/L醋酸,观察并记录治疗后症状有无缓解。 2.结果: 手术组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脑组织无特异性形态学改变,仅可见到原浆型星型胶质细胞增生肥大、细胞水肿;脑组织水肿。 目前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患造成肝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代谢毒物蓄积,从而引起脑组织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1、氨中毒学说正常的血氨为59μmol/L(100μg/dL) NH3NH4+,当PH值升高时,血中非离子氨增加,进而弥散入血,脑和脑脊液中的氨也随之升高。因此碱中毒时弥散入脑的氨会增多。认为氨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 根据bibliography(文献): ①患者常有血氨及脑脊液氨升高; ②高蛋白饮食及铵盐可诱发肝性脑病,控制饮食或降低血氨后病情好转; ③动物实验给予大剂量铵盐可诱发可逆性昏迷; (1)血氨升高的原因 ◆氨的生成增多: 1、肝硬化时门脉高压,胃肠道淤血,肠道未经消化的蛋白质成分增多 2、严重肝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血中尿素大量堆积 3、肝性脑病早期,躁动肌肉中腺苷分解增加 ◆氨的清除不足: 1、氨的清除主要在肝内经合成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 2、生成1.0分子的尿素能清除2.0分子氨,消耗3.0分子的A TP 3、鸟氨酸循环障碍,酶系统遭破坏,尿素合成减少 ◆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 (2)血氨升高对脑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2、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氨与脑内α-酮戊二酸结合,消耗α-酮戊二酸,使三羧酸循环中断,ATP生成减少。 ◆谷氨酸形成过程中,消耗NADH,影响细胞呼吸链中氢的传递,导致A TP生成不足。 ◆氨进一步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这是一种ATP依赖性的氨化作用,又消耗大量ATP。 ◆氨能抑制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阻碍丙酮酸的氨化脱羧过程,使乙酰辅酸酶A生成不足,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 ◆氨与谷氨酸结合成谷氨酰胺,使谷氨酸减少,谷氨酰胺增多。 ◆谷氨酸能经谷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γ-氨基丁酸。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使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肝性脑病。 根据: ①部分肝性脑病患者血液生物胺↑,与脑病严重程度平行; ②左旋多巴治疗使体内正常神经递质增多,有一定效果; (1)正常神经递质生成及其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脑干网状结构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的上行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觉醒状态。 ●中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原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维持机体的协调运动。 (2)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及其毒性(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鱆胺)) ●肝功能衰竭时酪胺、苯乙胺的清除发生障碍。而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转变为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化学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生物学效应却远不如正常神经递质,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3、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根据: ①肝昏迷患者血浆芳香族氨基酸(苯丙、酪氨酸、色氨酸)增多,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减少; ②切除肝脏的狗出现类似改变; ●结论:肝昏迷发生与血浆氨基酸不平衡有关 (1)血浆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失衡:支链氨基酸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增多。 (2)血浆色氨酸代谢异常 (3)γ-氨基丁酸学说 ●肝功能下降时,胰岛素灭活减少,过高的胰岛素使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多,导致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同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造成血浆、脑组织中芳香族氨基酸增多,进一步形成假性神经递质。 ●色氨酸浓度升高,入脑组织后,经羟化、脱羧转变为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