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江红》教育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育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育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育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满江红》教学设计

平遥县香乐二中郭亚珍

【教学纵横】

《满江红》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

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

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

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请同学们再读该词,结合背景和下面的注解试着自己理解诗意,完成解决评

价单,然后小组内对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的诗句写在黑板上。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词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

2)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进行诗词赏析

3)全体师生集体或个体评议展示结果,打分,并进行适当补充。

【明确主旨】

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内容分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

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

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赏析】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4)集体解决学生在独学和对学中难以解决写在黑板上的诗句,完成赏析。

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⑵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三,学生带着秋瑾的参加革命前的苦闷彷徨和凌云志向再来品读这首词。

四、连读三次后,尝试当堂背诵这首词。

五、尝试完成以下练习,各小组各出一人在小组黑板上展示。

1、深入浅出的写出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的诗句是-----------------------

2、写秋瑾终于摆脱不幸婚姻家庭牢笼的句子是-----------------------

3、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的句子是-----------------------

4、秋瑾写中秋秋景的句子是-----------------------

5、表明秋瑾不屑过贵夫人生活的句子是-----------------------

六、集体批阅并打分,总结这节课的优胜组(冠军、亚军和季军)作出鼓励。

【板书设计】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解脱后的惬意)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革命前的苦闷)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新增篇目,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东西,完全是出于教学需要,当然不乏个人爱好,诗歌的教学一直是个困惑,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但对于学生不解的东西,如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我认为是必须补充的,那正好应了“知人论世读经典”的读书方法。这无疑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极大的帮助。但对于注解里有的可以不讲,或者在别的诗文里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样可以不讲,这需要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满江红》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

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三、说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四、说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五、说学生情况

首先学生对于讲解课外诗词感到好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甚理解,但在加入了秋瑾本人的介绍及其家庭社会背景之后,慢慢有了理解,开始理解秋瑾的不幸婚姻,开始理解那个不她在允许新型女性自由呼吸的沉闷的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开始理解秋瑾的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意识,开始理解她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满江红》教学设计

平遥县香乐二中

满江红译文

满江红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 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但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 满江红赏析一: 满江红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平遥县香乐二中郭亚珍 【教学纵横】 《满江红》是2014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 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 《满江红》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

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满江红》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满江红》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 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3、通过与《小重山》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前置预习】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复习学过的诗词。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教师激情导题。曾经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曾经有一位赤胆忠心 的儿子; 母亲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儿子对母亲唯一的承诺会聚成四个字“精忠报国”;母亲的名字无人知晓,儿子的名字无人不晓。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响当当的“岳飞”,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板书题目、作者) 2 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生字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进入 词的境界。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一一培养语感,让学生通过自己诵读体 会词人的感情,从中受到感染。 3、几个学生说出读后的感悟,大家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读出气 势,营造氛围。 4、用两个问题梳理全文,分析作品。 问题:①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说出理由。 ②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 ③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①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评,理清思路,了解情感。 ②《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 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 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 的英雄气概。 ③“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节奏稳健,抒发了岳飞的悲愤之 情,表现了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5、学生根据以上理解接着朗读一一体味本词意思,找出几 位学生到讲台上试读,其他同学体会,进一步理解把握岳 飞的感情 四、开展小组活动,深入体会作者内心世界,依据文本进行再造。 1、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完成本词的自我阅读体会和讨论, 要求每小组按照该词的意境描述画面,可用各种形式(如散

满江红教学案例

满江红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满江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满江红》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满江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满江红》。 师:对,它就是岳飞的《满江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岳飞,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板书题目、作者) (教学理念:美好的情景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优美的音乐能让 学生更快的进入古诗文的情景,感受宋词的意境美。)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师: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

1、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教师相机 展示岳飞的图片。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 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2.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发(fà)冠(uān)犹(yóu)虏(lǔ)阙(què) 3.划分朗读节奏。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跟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5.学生听配乐朗读,教师相机点拔,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教学理念:自由朗诵、整体感知;聆听范读、比照仿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同时也提高学生驾驭汉字的能力。)

秋瑾满江红教案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是2017年高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0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满江红诵读设计终审稿)

满江红诵读设计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 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 ../功名/ 尘./与土 ..。莫.~~/等~~闲~~、白.了/少年/../里路/云./和月 ..,八千 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朝~~/天~~阙~~。 (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发(fà)冠(ɡuān) 犹(yóu)虏(lǔ)阙(quē) 2、感情基调: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 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3、具体指导: ①“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分析重读“怒”,“潇潇雨 歇”舒缓一点,因为是景色描写。“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②“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重读“抬”,因为是动词以及 “长啸”“激烈”,一般武侠小说中,才有长啸,英雄感叹,表壮怀之激烈。“啸”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要读得相对来说缓一点。“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重读:“尘与土”“云和 月”“三十”“八千”。

④重读:“白”“莫”“空”,劝诫人要惜时。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 的精神。 ⑤“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重读“恨”。“何时灭”,用反语句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纸背。这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语速稍快,要把急切的期望读出来。 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重读“驾”,要读出自豪感和豪壮的气势;“踏破”读出必胜的信念。后两句要把恨、乐观读出来。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来。 ⑦“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要读出必胜的信心,高亢的语调。重读:“待”“收拾”。 附:中华经典朗诵设计:《满江红》 怒-发-冲-冠-(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 凭-阑-处-(低沉),潇潇雨歇。 抬/望眼(激情), 仰天/长啸(仰天二字动作:右手和头同时向上抬看天) 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语速较快)。 莫-等-闲-(语速缓慢)、白了少年头(停顿)空---悲-切(一字一顿,低沉、缓慢)。 靖-康-耻-(语速缓慢),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何时二字动作:右手握拳) 驾-长-车-(语速稍慢)、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语速加快),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高亢)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感情高亢) 朝--天--阙。(高亢)(朝天阙三字动作设计:双手展开高举) (李世杰指导)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教案_25

12词四首之《满江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岳飞的《满江红》。1903年中秋,八国联军入侵不就,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决心献身就过事业,她也做了一首《满江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体会她的雄心壮志和开阔胸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满江红》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九年级下册语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小住京华优质教案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节,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自学探究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

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优质课《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词,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分析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感受词作悲壮豪迈的风格。 3、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创设情境。 这首歌的歌名是《精忠报国》,听到这四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谁?(岳飞) 2、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3、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岳飞,字鹏举。抗金名将,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河山,洗雪靖康之耻,因反对议和,被秦桧害死。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因担心救回父兄后,自己要让出皇位,所以一心议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二、整体把握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请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并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大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靖.康耻(jìng )胡虏.肉(lǔ)朝天阙.(qùe ) 2、解答疑难,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请学生解读整首词的大意。 3、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1)听配乐范读——方明朗诵的《满江红》,学生小声跟读。 (2)划分朗读节奏,注意节奏和重音,整体上语气要豪迈,上阕要舒缓一点,带点悲壮,下阕要语速要稍微快点,带点急切的语气。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朝./天阙!

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教学案例【案例宗旨】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学生综合性学习有效方式。因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国学经典的综合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和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能力。 【案例背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据此,本案例设计它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

《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固原市第六中学厉娜弟 【教学纵横】 《满江红》是中考新增加的一首词,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翻译全诗。 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赏析诗词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电子白板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一、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算平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作者】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背景】 秋瑾不幸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均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她不愿在贵夫人的脂粉堆里虚度一生,正如词中所说:“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是她们夫妻之间的矛盾,以致后来发展到使她终于写下这首《满江红》词而远走高飞,踏上人生征途,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和宋庆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 “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说: “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 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

[工作]满江红诵读设计

[工作]满江红诵读设计 《满江红》诵读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2、新时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二、活动分类:集体 三、人员及队形:34人,分别为18人和15人(队形成弧形) 四、诵读材料及简介: 1、原材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简介: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情郁于中,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六、诵读过程指导: 男1:一个战乱的年代 女1:一位真正的英雄 男2:一段抗金的赞歌

女2:一尊不朽的丰碑 男1: “还我河山”志犹在,长剑在手缚苍龙!是谁在望潇潇秋雨,对天长啸?是谁的英雄壮怀,喷薄倾吐? 男2:独上高楼,仰天长啸,望着被雨水冲刷过的国土,一片报国之情充满心怀。岳飞的一腔忠诚鼓舞着他写下了这篇气吞山河的盖世雄文 合:请欣赏13机电(高考)班集体朗诵《满江红》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满江红》,(低缓的)岳飞男2:(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发-冲-冠--(右手抬起与肩齐),凭-阑-处--(手缓缓向外移动)、 (低沉)潇潇雨歇(右手收回)。(激情)抬/望眼,仰天/长啸(右手和头同时向上抬看天),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右手作展望状)。(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切。(男2回归队伍) 集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语调依次升高,稍停顿,低沉)空-悲-切。 男1:(语速缓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抬右手手心向里),何时灭?(右手握拳) 集体:臣子恨,何时灭?(右手手心向里并握拳) 男1:(语速稍慢)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高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集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男1:(语速缓慢,感情适中)朝--天--阙。(右手和头一起向上抬) 集体:(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朝天阙,朝天阙。 (音乐起,《满江红》,男1回归队伍,队形恢复弧形)集体合唱: 中华经典朗诵比赛材料:

月光曲教学案例

敢于“天公”试比高? ——《月光曲》、《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写结合案例 [学军小学周伟平] 一、我“邂逅”的“悲惨遭遇” 《月光曲》这是一篇主体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美丽的传说,即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的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适宜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尤其是第九自然段。更能呼应“读写结合”的新亮点——听音乐想象写片段。 为准备学校的希望杯青年教师课堂比赛,我选择了《月光曲》,当时师傅周萍老师就提醒我《月光曲》这篇课文余杭区的蒋军晶老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我迟疑了许久,但我翻遍整册,就是最喜欢这篇课文,我毫无顾虑地笑着对师傅说:“我与蔣老师不期而遇”。师傅做事向来比较民主,于是她欣然接受了我这毛丫头的“童言无忌”。我自然打定决心不看蔣老师的东西,开始了独立备课。第二周,我在师傅与年级组其他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地上了两节试教课,并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谁知,第三节试教课,师傅请了学校德高望重的袁老师莅临指导。课结束,袁老师就微笑着对我说:“明天就要比赛了,时间很紧。可我觉得你的教学设计与蔣军晶老师同出一辙,明天你们组姚老师是组长,她对新近的教学动态很了解……我建议,你推翻这种模式,从后面的月光曲画面开始着手。”我当时觉得很委屈,要知道,这几天每天都弄到凌晨,人都要垮了。回到办公室我把袁老师的建议告诉了师傅,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要我自己决定。于是乎,我坐在电脑前下载了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实录细细观摩,我目瞪口呆。此时的我如要披荆斩棘,杀出重围,非得卷土重来了。当时我紧紧抓住了还在办公室的四位老师——我的救命稻草。尤其陈跃老师,他帮我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在一遍又一遍抠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商讨着新的教学设计,直到19点。晚上回到家,我顾不上吃晚饭,打开电脑凭着记忆,想象着学生的各种

满江红答案

满江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一下词的知识(词牌名,题目等)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 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你的第一感觉怎样? (上阕稍慢,下阕稍快。或上阕的悲痛,下阕的激昂。) 初步归纳:《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4、齐声吟诵 思考: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 5、学习上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 译文: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花白,换来白白的悲伤凄切。 (2)朗读赏析 A、请学生齐读 B、指名学生朗读,说说每句应该重读的地方,为什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重读“怒”,“潇潇雨歇”舒缓一点,因为是景色描写。“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提问1:为什么愤怒?(用原文回答) 明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提问2: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引:“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风景自是宜人,在这种情况下登楼远眺,自有一番郁结在心头。 B、“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K12学习】《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平遥县香乐二中郭亚珍【教学纵横】 《满江红》是20XX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学目标】 1、 2、 3、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翻译全诗。 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 2、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 2、 电子白板 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 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⑦ ⑤ ⑥ ③ ④ ① ② 1、教师范读 补充: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2、学生初读 3、教师介绍作者秋瑾及其家庭背景

满江红

《满江红》——教学设计 教学心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其中的《论语》、《三字经》、《老子》、唐诗宋词等经典,更是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多年以来,我坚持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拨动学生美的心弦,让经典滋润童年。 教学目标 1、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雨涵的爱国主义思想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 教学难点: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雨涵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设疑解思法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满江红》。 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教学过程: 一、歌曲《精忠报国》导入,渲染气氛 师:今天由我和同学们完成这节国学课 师:播放《精忠报国》。 师:听过这首歌后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内容上说一说,也可以从歌曲的情绪上说一说(教学理念:美好的情景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古诗文的情景,感受宋词的意境美。)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师:关于岳飞,你都了解些什么? 预设: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

关于岳飞,我知道一个小故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老师了解到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在南宋时期抵抗金人的侵略,保家卫国,是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岳飞这首《满江红》(板书课题) 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听清楚每一个字音,并且想一想,这首《满江红》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句子比较多。每一句的字数不同,长短不一。分为两段 师:这就是与诗并称双绝的,叫做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有词牌,即曲调。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满江红是著名的词牌名之一。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词。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指名读,并且纠正字音。 师:还有谁想读? 师:那请你把这首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如果你的同桌读的字音准确,流畅,就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竖起大拇指,看来你们的字音都读的很准确呀! 师:同学们都知道,无论是读诗或者读词,都应该有停顿和重音的地方,请你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把停顿的地方用/ 标出,重音的字下面加点。 师:老师也把自己的停顿和重音画出来了。(课件出示)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词,你可以按照自己停顿的方式,也可以按照老师的停顿方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停顿在什么地方,重音在什么地方。 师:指名读,找两个学生,指导重音和停顿、师:重点指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高昂) 师:这句话的意思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向祖国献捷!师:岳飞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师:这首词是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已经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但就在岳飞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 师:既然怀有这样的情感,那我们的情绪、语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语速:缓慢的 情绪:悲伤地后来是信心满怀,高昂的 指名读,评价 (教学理念:自由朗诵、整体感知;聆听范读、比照仿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同时也提高学生驾驭汉字的能力。) 四、开展小组活动,深入体会作者内心世界 1、找一人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2、再找一人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