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0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国力衰微,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
然而在这样的世道中,却有人扛起了抗金大旗,奏出了时代最强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就是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的山东历城,此时距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因自幼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绍兴3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22岁的辛弃疾也揭竿而起,参加了耿京的义军,耿京被张安国出卖后,辛弃疾又“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万军之中”,之后投奔南宋,战场上的厮杀,智勇双全的才干,让我们看到了他骨子里散发出的英雄气概。
然而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
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南渡以来,他“不为众人所容”,受压抑排斥,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然而即使社会环境再残酷,他的那颗赤子之心却并没有被磨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回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辛弃疾仍怀有“补天裂”的雄心壮志。
虽则悲慨,依然执着,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
当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辛弃疾已经华发苍颜之时,回望自己无路请缨的一生,辛弃疾的词中又多了一股悲情,“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功业未就,日薄西山,故国沦陷之仇恨,流落江南之飘零,使他的悲伤一发不可以收拾,面对理想的不能实现,只能掬一把清泪,独自感伤。
作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辛弃疾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然而也是历史的巧合,让世间少了一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多了一位慷慨悲壮的词人。
辛弃疾的词中,浸润着这位抗金英雄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无能为力的愤慨。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辛弃疾的词,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吟风赏月花情柳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沁血。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那样金戈铁马,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见北固亭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年少时期,就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2、注释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三、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或开禧元年(1205),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辛弃疾描写爱国情怀古诗集《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描写爱国情怀古诗集《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描写爱国情怀古诗集《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代: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 (无归路一作:迷归路)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创作背景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时年四十岁,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人物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豪放派诗人的爱国情怀中国历史上,辛弃疾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尤其以他的爱国情怀而闻名。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辛弃疾用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他的作品充满了壮丽的豪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辛弃疾生于宋朝,处于战乱频仍的时代。
他从小就对国家命运充满了关切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婉约清新的风格而著称。
他往往抒发个人豪情和爱国情怀,将其融入对时事的评论和反思当中。
例如在他的一首著名诗作《破幽梦书怀寄令狐郎中》中,他写道:“自咏词章盈玉函,肮然寥落忆千官。
醉醒分付倚南幕,月照银簪暗绿鲜。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残破山河的思念和忧虑,用他的文采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辽金入侵南宋时,辛弃疾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为保卫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北方边疆任职期间,以文学才华为武器,用诗歌鼓舞士气,激励将士为国家的安危奋力战斗。
他的激情政治理想源于对乡土人民疾苦的感悟,他始终心系国家兴衰,为民族团结而努力。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以他的诗歌打破了以往文风的束缚,采用了自由奔放的形式和语言。
他的诗歌不拘一格,既能抒写深情款款的爱情,又能歌颂国家雄浑壮丽的风貌。
他以浓烈的个性和旺盛的创作力震撼了世人,并且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然而,在他的诗歌中,爱国情怀却经常与个人命运相交织。
辛弃疾常常吐露他自己的困厄和内心的矛盾,将爱国与忧虑融为一体。
他在自己的一首名为《使至塞上》的诗中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的苦闷,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挂念。
辛弃疾是中国文化中令人敬佩的文艺家之一,他的爱国情怀和诗歌才华都深深感染着后人。
他的诗作被誉为豪放派精神的典范,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国人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深刻理解了爱国精神的真谛,也从中获得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从《破阵⼦》看⾟弃疾的爱国情怀从《破阵⼦》看⾟弃疾的爱国情怀翟⽻佳⼭东省聊城第⼀中学摘要:《破阵⼦》是⾟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这⾸词以雄浑的⽓魄展现了⼀幅⽓势恢宏的沙场征战图景,然其中⼀些字眼,却⽣动⽽深刻地勾勒出词⼈⼼底的郁结和希冀,有⾎的悲怆、⼼酸和孤漠,有⽕的炽热、激昂和⽣⽣不息。
可以说,这⾸词是以⾎和⽕铸成的,它将现实与梦境的隔阂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种种⽆法⾔说的⾟酸中把冲突的作⽤发挥得极为精彩。
关键词:⾟弃疾;《破阵⼦》;豪放词;爱国情怀⾟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词⼈,其词风格涉猎各个领域,豪放、婉约、⽥园、闺情、闲居……⾟弃疾出⽣时,⼭东已成⾦⼈囊中之物,⼆⼗⼀岁⽂武双全的他参加了抗⾦义军,传说⾥他曾千⾥奔骑取叛军⾸级,敌军阵中⼤显⾝⼿,可见其⾝上超乎常⼈的英勇⽓概,这与他词风豪迈有着密切的关系。
⾟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晚年闲居江西上饶,享年68岁。
⾟弃疾提出“以⽂为词”,多怀爱国壮志,⾼昂时代精神,铸就英勇⽓概。
陈延焯在《⽩⾬斋词话》中这样评价⾟弃疾的词:“⽓魄极雄⼤”,也有学者指出:“他以恢复中原,统⼀祖国为⼰任”,也就是说,⾟弃疾的词在⼀定程度上表现了他所处时代的变动,他的壮词是主旋律,是最强⾳。
《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这⾸《破阵⼦》⼊⼿的⾓度很独特,是以“梦”展开叙述描写的,这⼀点与李⽩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异曲同⼯之妙。
现有的科学证据都从侧⾯证明了梦来源于记忆,那么稼轩在醉梦中“看”到的场景,也应该是来⾃于他早年从军的经历。
稼轩⼆⼗⼆岁时率众起义,参军时期名扬四⽅,词中所描绘的征战场⾯,想必⼀定是他亲⾝经历过的。
辛弃疾最出名的爱国诗句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辛弃疾那最出名的爱国诗句!你说辛弃疾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的诗词里满满的都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壮志豪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哇,你想想看,在醉意朦胧中还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那号角声声的兵营,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激情啊!就好像咱在生活中,哪怕遇到再多困难,心中那份对梦想的执着也绝不会熄灭,这不就是一种坚韧的力量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句诗啊,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他一心想着为君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博得个流芳百世的美名,可最后却无奈地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这就好比我们努力去追求一个目标,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到最后却可能会有遗憾。
但那又怎样呢?辛弃疾他没有后悔,咱也不能轻易放弃呀!还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一句,那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简直要溢出纸面了。
他站在北固楼上,望着那曾经的神州大地,心中该是何等的惆怅和悲愤。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着周围的世界,也会为一些不美好的事情而感到难过和痛心。
辛弃疾的爱国诗句,那真是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他用他的诗词告诉我们,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我们虽然不能像辛弃疾那样在战场上杀敌报国,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呀!难道不是吗?我觉得啊,辛弃疾的这些爱国诗句,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们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些诗句的魅力永远都不会褪色!。
辛弃疾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欣赏辛弃疾是我国宋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诗词作品极富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痛惜和抱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激昂。
而在他的全集作品中,尤其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爱和忧。
这篇文章将欣赏辛弃疾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并分析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首先,辛弃疾的爱国抒怀诗词基本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对南宋朝政治腐败以及对北方侵略的忧心忡忡。
在他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对官场腐败、贪官污吏的不满和痛苦,以及对文人、学士们的失望和愤怒。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国之痛的思考和怀念。
同时,他也以深沉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
另一方面,辛弃疾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北方侵略的愤慨和对南宋衰退的担忧。
他的《破幽梦书怀呈杨国忠父老》诗中写道:“关山月近千官故,芳草萋萋日暮时。
夜深篱萧上却乱,天也明儿重过池。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愤怒,他对北方辽金侵略的厌恶和愤慨,以及对南宋政府缺乏决断力和战略眼光的担忧。
他通过诗词倾诉自己的心声,揭示出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除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痛苦,辛弃疾的诗词中也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壮丽的家国情怀,展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北方侵略的悲愤。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辛弃疾的诗词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和痛苦,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痛苦和不幸,也启迪了后世人们对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理解。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1. 引言1.1 概述辛弃疾是中国宋代的杰出诗人,他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辛弃疾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关爱与担忧。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神州大地和民众生活的美景,还赞颂了英雄将士并反映了战争年代充满悲苦与动荡的岁月。
辛弃疾为实现国家复兴而奋斗,同时也抒发着自己在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交织之间的辛酸心情。
本文将深入探讨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探究这种情感在他整个人生和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会介绍辛弃疾背景,并解读他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挂念。
随后,我们将提取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题内容。
然后,我们会关注辛弃疾个人生活中的爱国情怀,探讨他为实现国家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最后,文章会总结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并展望其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揭示他对祖国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在他作品和个人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辛弃疾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代士人对于民族命运和国家荣辱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与借鉴,探索如何将辛弃疾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到当代社会,以激发人们对祖国热忱爱与责任担当之情。
2.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2.1 辛弃疾的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文学、音律和武艺。
然而,他一生经历了北宋与金朝之间的多次战争,亲眼目睹了祖国不断遭受外敌侵略和内部分裂的苦难。
2.2 辛弃疾的诗歌表达爱国情怀辛弃疾以其雄浑激昂、慷慨激昂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他通过运用丰富多变的意象、婉转动人的词藻以及深沉思考等手法,将自己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与期望倾注于作品之中。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概述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
他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并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南宋统治时期,这段时期正值北方金朝对南宋进行侵略。
面对祖国的危机,辛弃疾表现出了坚定、无私的爱国情怀。
他以身殉国家、舍生忘死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忧虑。
例如,在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借用元宵节庆典之际表达出了对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民众的关切和同仇敌忾之态度。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坛上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对词牌的使用也非常熟练。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豪情壮志、倾诉离愁别绪为主题,通常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他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广泛推崇,并被誉为"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高亢激昂、豪放慷慨的风格而著称。
其作品质朴真挚,富有感染力,被后世赞誉为"辛词之隽永,千古传芬芳"。
在他的作品中,辛弃疾吸取了唐宋两代文学创作手法及节奏变化特点,并自成一家,达到了声调与意境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的境界。
辛弃疾对后世影响辛弃疾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用白话表达感情,在词坛上开创了新格调,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辛体”成为南宋至元明清以来流行于各个流派与学派的一种文体。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
结论辛弃疾以其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对祖国忧虑、爱恋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精准表达,使得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他雄浑豪放的词风也赋予了他自己无比深远的艺术魅力,在后世留下了宝贵而永久的文学遗产。
关于辛弃疾的爱国诗词10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关于辛弃疾的爱国诗词10篇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木兰诗》:唐代文学家辛弃疾的爱国之词引言《木兰诗》是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它以英勇坚决的女性形象塑造描述了一个代表着爱国精神的故事。
这首诗歌在描绘木兰出征代替父亲参军的过程中展现了坚定的意志、无私奉献和勇敢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将领。
他被誉为"豪放派"词人之一,如《青玉案·关山月》、《鹧鸪天·暮云收尽溢清寒》等都是其代表作。
他的创作风格奔放自由,情感真挚深沉,擅长抒发个人苦闷与对时局不满的情感。
《木兰诗》内容分析第一段:开篇铺垫(400字)《木兰诗》开篇即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动人歌调引起读者的注意。
开头两句通过动听的音律和连绵的押韵呈现了恬静、宁静的场景,并以"木兰当户织"简洁明了地点题材剧情背景。
这样的开头让人联想到安逸闲暇的家庭生活,与后文所表达的女儿替父从军形成强烈对比。
第二段:木兰出征之过程(700字)接着,《木兰诗》描写了木兰为救父亲从军所经历的艰辛旅程。
诗中提到了她乘马、涉河、穿越原野等一系列戎行所需经历,展现了木兰身体力行、勇敢坚毅。
第三段:木兰英勇无畏(600字)在作品中,辛弃疾通过描写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英勇悍勇来突出她作为一个女性展示出来的坚定意志和忠诚于国家。
她以男子般刚毅果断和毅力,在实现自己愿望和维护家国的考虑之间进行抉择,并且不计后果地选择为国家出生入死。
这种英勇无畏的行为,使木兰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标志的代表。
第四段:爱国之忧思(400字)通过《木兰诗》最后几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及"胡琴琵琶曲,十里长亭更解伤"等表达作者对于战乱和家人离别带来的忧思。
辛弃疾在诗末尽情发泄了自己对于时局、对于战乱所引发的恐惧和困扰。
总结(300字)《木兰诗》通过展示一个女性角色在战乱时期体现出来的坚定意志、勇敢且坚毅的精神,传递了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家国情怀作文要说历史上哪个文人有着超级浓烈的家国情怀,辛弃疾那可必须得榜上有名啊。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那叫一个乱,金兵在北方那是虎视眈眈,大宋的江山就像一块被群狼觊觎的肥肉。
这辛弃疾呢,打小就不是个只知道读书吟诗作对的文弱书生。
他心里头装着的是恢复中原、把金兵打得屁滚尿流的大梦想。
你看他写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这词一读啊,就仿佛能看到一个满脸坚毅的汉子,在深夜喝了点小酒之后,把宝剑拿出来,对着灯光看啊看。
他的脑海里全是在军营里的场景,士兵们大口吃肉,军乐齐鸣,在秋天这个肃杀的季节里,他要带着大军去和金兵大战一场呢。
这种画面感,就像看一场超级热血的战争大片。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那可是相当勇猛的。
他带着一帮兄弟就敢去和金兵干仗,那时候的他就像一颗燃烧的小宇宙。
他本来想着凭借自己的本事,能在战场上建立一番功业,然后把失去的土地都给收复回来,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可谁知道呢,南宋朝廷那帮当官的啊,一个个胆小如鼠。
他们就想着在江南这小角落里偏安一隅,每天就顾着自己吃喝玩乐,根本就不想着去和金兵作战。
辛弃疾满心的抱负就像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但是啊,辛弃疾可没有就此消沉。
他把自己的家国情怀都写进了词里。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他站在南方的土地上,望着北方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心里头那叫一个难受啊。
那无数的山峦就像一道道屏障,挡住了他收复失地的道路,但他心中的渴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他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百姓的关怀上。
他知道战争让老百姓流离失所,知道老百姓渴望和平。
他就希望朝廷能够振作起来,能够让国家强大,这样百姓就不用受金兵的欺负,也不用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而且辛弃疾这人也很有趣呢。
他虽然心里有着深深的忧愁和壮志,但偶尔也会在词里展现出一种倔强的幽默。
就像他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会写一些看似豁达但其实充满无奈的词句。
他的这种家国情怀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他的亲身经历,通过他那些或激昂或悲愤的词,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辛弃疾,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词作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首先,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展现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热爱之情。
其次,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的后半部分,辛弃疾写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几时归去,射流春水,日东风。
”这里作者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含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担忧。
他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但又感叹时局艰难,希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此外,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欢乐趣,海风和月明。
班姬奴,金盘洗手。
拍浮云,踏明月,来往云罗。
金屋无人见,白昼孤舟蓑。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民生的困苦。
他希望国家能够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社会的不公,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辛弃疾词作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榜样。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爱国情怀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弃疾的诗思想感情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辛弃疾的诗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以及人生哲学等方面,他的情感则展示出了对家国的挚爱、对友情的珍重以及对爱情的痴迷和痛苦。
以下将详细总结辛弃疾的诗思想和感情。
辛弃疾的诗思想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在南宋时期,中国面临了北方侵略势力的威胁,国家形势动荡不安。
辛弃疾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写下了许多悲愤之作,表达了对祖国疾苦的深切关切。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就是这方面的体现,诗中描述了北方辽、金等侵略势力的威胁以及南方乡民们的苦难生活,展示出他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此外,辛弃疾的诗中还流露出他对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从战乱中逃难到投降金国,再到南宋政权恢复后曾两次出使金国,这些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他回忆了自己当年被围困于北固亭的困境,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沧桑的思考。
此外,辛弃疾也在他的诗中探讨了一些人生哲学的问题。
他思考了生死、疾病、荣辱等人生困境,呼唤着人们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
他的作品《破幽梦·春来是何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他描绘了人们在疾病困扰下的痛苦,却通过对天地大美的颂扬,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多样而丰富,他的诗中展示出了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感。
首先是对家国的挚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对祖国的疾苦充满了愤怒和悲愤,对祖国芳草绿的景象充满了眷恋。
其次是对友情的珍重。
他深刻理解到友情的珍贵与可贵,并将这种珍贵之情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是一首表达对友情的感慨之作,诗中他描述了与友人分手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是对爱情的痴迷和痛苦。
辛弃疾多次陷入爱情的苦恼和困境,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念和痛楚。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1140-1207),字玄谷,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文以豪放激昂、刚健豪迈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豪放派”代表诗人之一。
辛弃疾诗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十首诗词,无疑是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以下将为您介绍辛弃疾最为出名的十首爱国诗词,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青玉案·元夕》元夕又称灯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辛弃疾以“元夕”的时节为背景,写下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诗中通过对花灯、古诗、酒宴等各种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以及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诗中的“年年乘鸿骑”、“月月独倚栏”等句,表达了辛弃疾思念家乡和国家的深情。
二、《青玉案·谷口书斋兰溪王明府席上见赠》这首诗是辛弃疾送给王明府的赠诗,诗中描写了明府的风采和豪情。
辛弃疾在诗中借用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明府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与愿望,表现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三、《贺新郎·春日行吟》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风光的诗篇,辛弃疾以自己行走于田野间的景象为写照,描绘了春日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诗中出现的“剑外忆相逢”等句,流露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和思乡之情,既突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
四、《青玉案·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鸟飞去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离别时的愁绪。
诗中的“更那堪、冷落清秋望绿苔”等句,抒发了辛弃疾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国家兴衰的忧郁之情。
整首诗铺陈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映射了国家的困境和离散。
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怀古咏史的名篇,辛弃疾抒发了对昔日国家兴旺时期的怀念之情。
诗中所提京口北固亭,乃是光武帝刘秀打江山、建国初期的重要阵地,辛弃疾以此为咏史的载体,感慨历史沧桑和国家兴衰的厉害。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具有浓郁的爱国色彩,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眷恋。
辛弃疾的三大类题材词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激昂、慷慨悲愤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辛弃疾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题材,但可以分为三大类:爱国主题、豪放主题和哀愤主题。
这些题材词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一、爱国主题辛弃疾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感受到了北方边疆的沦陷和南宋王朝的衰落,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昂的爱国情怀。
1. 忧国忧民辛弃疾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担忧。
他深知外敌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此他以自己的诗歌声音呼吁国家和民众觉醒,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
例如,在《破幽梦影》中,他写道:“四海谁能安稳,万民何时安乐?”2. 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他以自己深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 表达民族精神辛弃疾的作品中还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赞颂。
他以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推崇和赞美。
例如,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疾风起,秉烛影沈,沈以为奇。
”二、豪放主题辛弃疾的作品中也有许多表现豪放激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
他以自己的坚韧意志和独立个性,表达了对人生的豪迈追求和对命运的挑战。
1. 英雄气概辛弃疾的作品中经常表现出英雄气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他以自己的坚韧意志和勇敢行动,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例如,在《贺新郎·别茂嘉丘》中,他写道:“烟霞犹自翻飞舞,只我如何消受。
”2. 悲欢离合辛弃疾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的辛酸和离别的痛苦,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放激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1 目 录 摘 要………………………………………………………………………… 2 Abstract ……………………………………………………………………… 2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 (一) 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 的光彩 ………………………………………………………………… 3 (二) 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 (三) 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 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 (四) 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 (五) 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 (六) 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 (七) 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 (八) 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 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 三、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2
摘 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
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 3
Key W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 前言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 4
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 5
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 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