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辛弃疾的婉约词(2008-07-19 10:03:21)转载▼标签:分类:文化长廊辛弃疾婉约词文化谈到辛弃疾,我们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并唱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慷慨激昂之音。
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应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
但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为何要写这么多的婉约词呢?浅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传统词风的影响。
虽然在北宋时候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创出了豪放词,但是,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婉约词仍被奉为正宗。
即使到了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政治局面、民族兴亡的关键时刻,一部分进步的词人感到豪放词有利于抒发爱国之情,抗敌之心,豪放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并未改变词坛上词风以绮靡浓丽、柔婉含蓄为主的局面。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辛弃疾虽继承苏轼革新词风的事业,但又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
例如,在辛词中就有不少注明“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等的词作,就是辛弃疾受婉约词(花间体、易安体等)影响的证明。
二、对婉约词体的肯定。
虽然正当两宋之际,南宋国势衰微,词坛上豪放之音大作,但整个文人的心态、审美趣味并为改变,文人雅士的生活正是产生大量婉约词的基础。
辛弃疾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作出挑战,他填了大量的豪放词,将豪放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填却不曾对婉约词有任何的否定。
他对这两种词体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创作了相当多的婉约词,如《青玉案·元夕》等。
三、抒发感情的需要。
词人会用不同的词体来抒发不同的情感。
南宋的乱世环境让他成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遭受打击、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筹,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只能借助豪放词来表达,现实中的辛弃疾不仅有忧国忧民之情,还有亲情、友情、恋情等,对于这些感情作者选择了以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见长的,风格隽永含蓄的婉约体。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号AP0301423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3月25日五邑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3月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本选题系五邑大学2016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之一,由于笔者对宋代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兴趣浓厚,自主选定了宋代词坛两位代表人物做为研究对象,本选题最终在指导老师帮助指导下拟定而成。
(二)研究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作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虽不能说完全概括了二人的词作特征,却也较为精准地指出了两者在豪放词上的具体差别。
而本论文正是试以豪放词为切入点,以词作鉴赏为侧重点,结合苏轼,辛弃疾不同的时代,思想,际遇,经历,个性,来探讨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意境,语言运用,思想内涵等各个创作层面的差异性及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词产生于晚唐,在五代和宋初得到初步发展,然而由于内容囿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又受制于音律,因此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取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是当时的文坛与社会对词的普遍评价。
豪放词最初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的,由司空图首先提出。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之指称一种诗歌风格,并描述之“天风波波,海山苍苍,直力弥漫,万象在旁”。
然而在创作上真正打破“词为艳科”樊篱,开豪放风气之先的,是苏轼。
苏轼曾明确表示词“自是一家”,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扩大和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
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段和社会意义,对词境做了再度的提高和扩大,使词真正实现了“无意不可出,无事不可言”。
苏,辛二人致力于词坛建设,不仅对当时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正面指引作用,先后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拥护和效仿,对后世文学的进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创作,横向上可以一览宋代词体流变过程,纵向上对于梳理文学史脉络也有极大帮助。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引言辛弃疾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词人,他的词作以其婉约、柔情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婉约词的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对他的婉约词进行浅论。
一、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文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父亲被贬为庶人,辛弃疾也因此多次遭受贬官之苦。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思考和抒发。
二、婉约词的特点1.委婉含蓄:辛弃疾的词作多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情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深远的艺术享受。
2.柔情似水:辛弃疾的词作以柔情似水为特点,他对于爱情和家国之恨的描写尤为突出。
他将自己深沉的思念之情融入到词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倾诉忧愁:辛弃疾的婉约词多是倾诉忧愁之作,他对于时局动荡和个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常常贯穿在他的作品中。
他通过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追求的渴望。
三、代表作品分析1.《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描绘了男女相思之情。
辛弃疾通过对月光、花影等细节的描写,将男女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词以柔情脉脉的笔调展开,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渴望。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以辛弃疾自己亲身经历的南宋灭亡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家国之恨的深深忧愤。
词中通过对建康美景的描绘,与对故国沦陷的痛心对比,展示出辛弃疾内心复杂而无奈的情感。
3.《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以木兰花为象征,表达了辛弃疾对命运多舛、遭遇变故的自己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月色、花影等细腻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辛弃疾婉约词的影响辛弃疾以其婉约、柔情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
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诗人。
他是南宋初年的大臣和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
下面是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在创作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当时混乱和战乱的愤怒。
这首词以对婵娟(满月)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满心的愤愤不平和爱国之情。
此外,辛弃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是他诗词的显著特点。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词中,辛弃疾嘲讽了那些官员贪图享乐,而对黎民百姓漠不关心的现象。
他在词中写道“吾谓上人堪可恨,谏臣只丧职金舆”,表达了对朝廷贪腐之风的不满。
辛弃疾通过词中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词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大胆地采用了时文、小宋体等新诗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的诗行流畅,意境美丽,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创新。
在《破幽梦赋三首》中,辛弃疾运用了对称仗、插句填词等技巧,展示了他在修辞和意象方面的才华。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传递了他作为文人的追求和思考。
辛弃疾的诗词在宋代及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继承。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诗词的研究报告,总结了辛弃疾作为一位南宋诗人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和反思。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辛弃疾是是名垂青史、饱受赞誉的军事家,也是熠熠生辉、备受瞩目的文学家。
虽然南宋已经成为历史,但每每提及宋词,提起豪放派词人,人们总会想到辛弃疾。
辛词豪迈奔放、流传甚广,对文坛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作词中,辛弃疾善用典故为词作增色,可以说用典是辛词的鲜明特色之一。
从辛词用典情况来看,六朝典故的运用颇为频繁,而该领域的研究目前相对匮乏,故本文选择以《浅析辛弃疾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为题进行研究。
研究辛弃疾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辛词内容、风格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深入探究用典方式,为后人提供创作灵感,提高他人用典及写作水平,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
总体来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辛弃疾词作在文坛上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一直是文人、学者研究的对象。
针对辛弃疾词作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意象研究,主要包括“花”意象、“梦”意象、“春”意象、“风”意象以及“剑”意象等等。
如,2016年,甄强在《笔作剑锋长——简论辛弃疾词中的“剑”意象》当中,重点分析了辛词中出现的“剑”意象及其作用;2017年唐定壮着重探讨了辛词中的风意象;2020年魏新欣研究了稼轩词中的梦意象等。
二是艺术风格研究。
如,2018年陈睿婷剖析了辛弃疾词作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2020年邰欢欢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艺术风格浅析》当中以独特视角分析了辛词的艺术风格等。
三是思想感情研究。
如,2010年朱立新对比分析了陆游与辛弃疾农村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019年兰海雁从爱国情怀出发,对辛弃疾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进行了深入探讨等。
四是写作手法研究。
如,2016年赵洪义研究了辛弃疾词用典修辞的审美特性;2019年,梅蕙盈探讨了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2020年,陈英莉在《〈辛弃疾词两首〉的用典和重难点》围绕辛词用典进行了全方位探讨等。
综上所述,目前虽然已经有大量学者围绕辛弃疾词作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针对辛词用典进行了研究,但在用典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或局限于某一首或几首词,或立足于所有典故,至今尚无人研究辛词中六朝典故的运用情况,可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以豪放见长的词家,他的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浅论辛弃疾的婉约词作者:李双一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由范仲淹、王安石的词作为滥觞,以苏轼“以诗入词”改革词风为转折,以此来跳脱音乐对词的束缚,开拓了新的意境。
到南宋辛弃疾时期开始的豪放词创作,使词终于进入了能够“立派”的新阶段。
但辛弃疾的婉约词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婉约词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婉约词新变高雅比兴手法长期以来,从风格的主导方面着眼,人们认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最杰出的豪放词人代表,对辛弃疾在中国词体文学尤其是豪放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这些自然是正确的。
所谓“大声镗,小声铿[1]”,“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也总是把他归于豪放一派,赞誉“豪放唯幼安称首”[2]。
然而稼轩词中虽有豪放之作,但观其全部现存辛词,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的婉约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现象。
我们当然不赞成哪种据此而否认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说法,但也不能无视辛词创作中这一客观事实,应该明确要全面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给以恰如其份的评价。
辛弃疾的主流虽是豪放驰骤激昂,但他亦熔“婉约”于词中,并于“豪放”中见精致,见妩媚,见富艳,见潇洒。
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道《祝英台近》时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尽管由于两宋之际及南宋时期国势危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文坛上又唱起了高亢、激昂、雄健、豪放之音,但整个文人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而官员、文人们的风流、儒雅的生活以及上述文化心态、审美趣味的存在,正是婉约词作赖以大量产生的基础。
作为政治家兼词人的辛弃疾,勇敢地向“诗庄词媚”等传统观念作了挑战。
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填制了不少豪放词,把表现阳刚之美的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在他的思想深处,又从来不曾对体现阴柔之美的婉约词有任何否定。
辛弃疾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当然是由于其“别立一宗”,但是,倘若要全面认识、把握辛词,我们就不应把研究的目光仅仅盯在辛词中的豪放篇章上。
辛弃疾词用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的词章优美、感情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而辛弃疾的词语用典是他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词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为更好地解读辛弃疾的词章提供理论指导。
因此,本文拟对辛弃疾词用典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目标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揭示其在词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分析其与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的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选择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用典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2.历史考证: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探究其词作中用典的选择和运用。
3.比较研究:将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用典上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词人的异同。
三、研究内容和计划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辛弃疾词用典的研究:1. 辛弃疾词作中的常用用典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整体分析,找出其中常用的用典,并分析其含义和运用。
例如,辛弃疾常用的用典有“千金买笑,为儿千金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这些用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寓意,通过深入研究其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2.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引用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引用各种典故,这些典故包括历史传说、文学典籍中的故事等,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辛弃疾词作中的意象与象征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通过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辛弃疾的诗意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例如,他经常以花、水、月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他的词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号AP0301423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3月25日五邑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3月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本选题系五邑大学2016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之一,由于笔者对宋代历史尤其是文学史兴趣浓厚,自主选定了宋代词坛两位代表人物做为研究对象,本选题最终在指导老师帮助指导下拟定而成。
(二)研究的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辛作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虽不能说完全概括了二人的词作特征,却也较为精准地指出了两者在豪放词上的具体差别。
而本论文正是试以豪放词为切入点,以词作鉴赏为侧重点,结合苏轼,辛弃疾不同的时代,思想,际遇,经历,个性,来探讨他们的作品在题材意境,语言运用,思想内涵等各个创作层面的差异性及原因。
(三)研究的意义词产生于晚唐,在五代和宋初得到初步发展,然而由于内容囿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形式上又受制于音律,因此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取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是当时的文坛与社会对词的普遍评价。
豪放词最初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的,由司空图首先提出。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以之指称一种诗歌风格,并描述之“天风波波,海山苍苍,直力弥漫,万象在旁”。
然而在创作上真正打破“词为艳科”樊篱,开豪放风气之先的,是苏轼。
苏轼曾明确表示词“自是一家”,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扩大和提高了词的境界,开创了豪放词派。
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段和社会意义,对词境做了再度的提高和扩大,使词真正实现了“无意不可出,无事不可言”。
苏,辛二人致力于词坛建设,不仅对当时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正面指引作用,先后得到了一大批文人的拥护和效仿,对后世文学的进程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创作,横向上可以一览宋代词体流变过程,纵向上对于梳理文学史脉络也有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