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论文--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 格式:wps
- 大小:659.00 KB
- 文档页数:4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辛弃疾的词的特点如下: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广。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的词特点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
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
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
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
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
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
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
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
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
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
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
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
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
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总第53期)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杨永锋(丰镇市电大工作站)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小声铿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
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苏词雄壮,辛词悲壮;苏词“横放杰出”,超旷、飘逸,辛词“潜气穴转”,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苏轼“以诗为词”,笔力矫健,辛弃疾“以文为词”,能刚能柔。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
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他们的词作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弱绮靡,也缺乏格律派词人精切的音律和秀丽的词藻。
但却有恣肆粗犷的风格和高昂不凡的气势。
在陈亮的《念如娇・登多景楼》,刘克庄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柳稍青・铁马蒙毡》中,都透着爱国的激情,泄着报国无门的忧愤。
词作中以古喻今地劝导昏腐的南宋朝廷来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在豪壮中又不乏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沉郁。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
作者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联系,作品中常出现阔大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
在《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意境,使人读后不由得不生豪气,不由得不浮想翩翩,令人感到作者的浩气与宇宙同在。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上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与下片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大手笔。
词人时已暮年,但并未叹老嗟卑,而是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故上片以悲壮阔大的景写心中滚滚思潮,而把词人那悲慨与愤壮的心情表现的一览无余。
下片通过赞扬开创伟业的孙权,使得词的气魄更显宏大,词情也转为高昂。
同一词牌多样风格——辛弃疾《满江红》的风格特点张炎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号:060112091 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摘要:辛弃疾作为南宋一代豪放词家,其创作的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每个词调都有大胆的尝试而且使其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作者创作的33首《满江红》具有潇洒散淡、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细腻缠绵;沉郁悲壮、苍凉凄苦、刚雄豪放、博大豪迈等的特点,这与辛词总体所呈现出的风格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关键词:《满江红》;辛弃疾;风格特点一、《满江红》溯源“《满江红》词调最早源于唐人小说《冥音录》,《冥音录》里载有曲名《上江虹》,即《满江红》。
”[1]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满江红》词调是由柳永创制的,其《乐章集》里现存四首《满江红》。
这四首《满江红》从题材上看,写的均是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羁旅行役之苦与思念恋人之情。
从风格上来说属于婉约一派。
从表现方法上来讲是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达曲折的情思。
艺术风格显现为委婉、绮丽。
关于此调的用韵情况谢桃坊认为“词调的格律实际上只有仄韵和平韵两种,仄韵首为柳永定格,平韵为姜夔创始。
此调不仅由于词字平仄有较多游移而且句法尤富于变化,给作者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因而填此调者甚多。
”[2]岳武穆的《满江红》是用仄韵的典范,作者用豪言壮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它为《满江红》词调增添了豪放的色彩。
辛弃疾在词史上一向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在他现存的620余首词中,以《满江红》为调的词有33首,占他全词总数的百分之五。
那么这百分之五的《满江红》总体所呈现的风格特点也是豪放的呢?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辛弃疾这33首《满江红》有四种风格特点即:潇洒散淡、清新自然;含蓄深沉、细腻缠绵;沉郁悲壮、苍凉凄苦;刚雄豪放、博大豪迈。
二、风格特点(一)潇洒散淡清新自然1.在辛弃疾的33首《满江红》中有15首呈现出潇洒散淡、清新朴实的风格特点。
如《满江红·快上西楼》用清新畅快的笔调借月写意,传递了作者对情人的怨尤之情,表意明显,风格淡雅;《满江红·落日苍茫》以潇洒淡然的语言写与朋友的别离,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满江红·照影溪梅》作者用清新俊逸之笔写出冷泉的清、雅、幽、碧等特点,别具一格;《满江红·可恨东君》以闲淡之笔写花落草长,让人伤感的暮春时节,引人入胜;《满江红·笑拍洪崖》是一首和韵词,写得仪态闲雅,具有潇洒散淡的风神,落笔不俗;《满江红·天上飞琼》使用衬托的手法来咏雪,把晴天与雪天,今昔与往昔结合起来在对比中叙事,语言清新、风格淡雅;《满江红·绝代佳人》以平实的文笔对临行的好友进行勉励,寓意高远;《满江红·和卢国华》这是一首借祝词来抒发自己倦于仕宦的词。
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那么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辛弃疾的豪放词,希望对你有帮助!辛弃疾的豪放词特点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
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有开拓了词的新的思想意境,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
辛弃疾豪放词尤为著名,他的主要词有《破阵子》、《西江月》、《浣溪沙》等。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这首诗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作者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
这首词是一首春日小唱。
词的上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词清句丽,别有一番韵味。
下联是作者因景抒情。
表达作者弃政而回归大自然,玩乐与山水,但每当无奈之时,就会想到故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情况,于是逐渐的新增了一番惆怅和哀怨。
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流利,更是别具一番音韵之美。
《破阵子》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另一代表作。
原本人们是借酒消愁,可以一醉万事休。
可是作者喝醉了酒,忧愁也没有消失,一心只想着如何收复失地。
他点亮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怎样才能够用上他,发挥它的作用。
在梦中,一个军营接着一个,吹响了号角声。
八百里的军营,战士们欢乐一起。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于是点兵沙场,准备出战。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既了却了君王的天下事,同时又给自己赢得生前身后的名誉,这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壮举。
但在当时的战争和朝代中,现实的残酷是不可能会实现的。
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辛弃疾著名的词首先要提的应该是《永遇乐》,这首词豪放大气、气势磅礴、悲壮深情,饱含着辛弃疾的爱国热情,这首词中用了很多的典故,但没有喧宾夺主,反倒是紧扣着主旨,增强了全词的内涵深度。
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中的最高杰作。
《破阵子》也是典型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回归战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又体现了他壮志难酬身先老的悲凉。
《青玉案》这首词历来被无数人称颂,展现了一种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之后,终于有所成就,能够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天下的境界,是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经的过程。
辛弃疾词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辛弃疾词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倾泻胸臆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词坛豪放派代表之一。
辛弃疾深情厚意之中,流露出一种浪漫的情怀,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词集中豪放派词人的浪漫情怀。
一、渴望爱情的热烈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强调情感的真实和热烈,他渴望真挚的爱情,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的情怀。
他在《鹿柴》这首词中写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艳阳天暖春日好,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美好的春天,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在辛弃疾的词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其中“人比黄花瘦”一句,道出了岁月流转之中人的衰老和对青春的怀恋。
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充满了对人生苦难和沉痛经历的感慨。
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他抒发了内心深处的伤痛:“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命运起伏和人生坎坷的思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四、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辛弃疾的词作中也融入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他的一些词作以抒发对国家动荡和民生困苦之感,其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表达了对政治失意和国家困境的忧虑:“自惭形秽惊闻达,怕人闻见,犹喜儿童事,佳处琼枝下。
未作文章先厌白,夜厌文章,昼喜厌文章。
”这样的词句中流露出了辛弃疾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忧虑和无奈。
五、豪放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辛弃疾作为词坛豪放派代表之一,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常常以倾泻胸臆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