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姓名不写,考试白写)

【知识梳理】完成表格: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______年,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______政变,支持________亲政。(______运动)时间_________年(以________为榜样,_______改造日本)

内容政治___________,实现_______集权

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_________

经济推行________改革,以“___________”为口号,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提倡__________,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____、文化和生活方式

影响积极

__________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发展___________

的道路,实现了______________,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消极

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_____________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

快走上了对外___________的道路。

【重要名词、易错分析】

1.幕府统治:12世纪晚期,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摆设,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2.锁国政策:德川幕府推行,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维持了独立统一的政权,但也造成了与外界隔绝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改革的主力:受到以“兰学”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影响的武士。

4.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拓展:17世纪到19世纪末,伴随着革命与改革,欧洲和北美大国以及亚州的日本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地域上得到拓展。这些改革的成功说明符合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

5.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渐进式,相对平稳),如俄国、日本,也有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如法国,英国;还有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美国。

【学以致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山西省·13)下列关于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在内忧外患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B.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

C.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都创办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矿企业

2.(2018·四川成都·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顺应时代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改革或革命。某班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并得出结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 俄国废除农奴制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

B 中国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D 美国南北战争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3.(2018·湖北黄石·14)1868年4月,日本睦仁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该誓文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制领。下列关于明治维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次改革主要是局限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通过改革彻底铲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

C.改革后的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改革后的日本,实现了与周围邻国的“和平共处”

4.(2016·浙江丽水·15)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维新与该思想对应的是()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征兵制

C.废除全国所在藩国 D.允许土地买卖

5.(2018·内蒙古赤峰·15)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前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B.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C.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下材料二对日本人来说,中国人从有头脑的、内省的和充斥于德川时代艺术家绘画中的圣贤,一变而成为1895年印刷商们所描述的在近代日本军队面前仓皇逃跑的乌合之众。这样他们就成了笨拙而忸怩的学生,在20世纪初的东京街头上,往往因其发辫和衣着而受到玩童们的嘲骂。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马里乌斯·詹森材料三这是19世纪下半叶一水之隔的邻邦,一边是从圣贤到乌合之众,而另一边则崛起为亚洲帝国主义,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这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吴燕《落霞》(1)材料一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为了实现“首要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从“圣贤”变成了“乌合之众”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中日改革一败一成。结合所学,你认为当时的中国可以从日本近代化的探索中借鉴哪些经验?(4分)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生字词拼音解释

2019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各课生词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隧洞[suì dòng] 蜗行[wō xíng]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chuán]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簇新[cù xīn]极新;全新 笑涡[xiào wō] 喷薄[pēn bó] 1.汹涌激荡 2.强烈散发、迸发 3.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4.雨雪纷飞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2、梅岭三章 阎罗[yán luó] 1.地狱之王。梵语Yamarāja音译阎魔罗阇的简称。义译为平等王,或译为缚,即缚罪人之义 2.旧时比喻刚正、不畏权势的执法官3.比喻极凶恶的人。 捷报[jié bào]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g rén]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短诗五首 漫漫màn màn 1.广远无际2.长;久3.昏愦糊涂。装饰[zhuāng shì] 1.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2.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 舵手[duò shǒu] 1.操舵驾驶船的人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人。 4、海燕 苍茫[cāng máng]空旷辽远 高傲[gāo ào] 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2.装出一副优越的样子 海鸥[hǎi ōu]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 飞窜[fēi cuàn] 飞逐。 蠢笨[chǔn bèn]笨拙;不灵便的。熄灭[xī miè] 1. 指物体不再燃烧。在这一代年轻人中进取心的火花决没有熄灭。2. 灯火灭了。过了一会儿,门厅的灯光熄灭了 5.孔乙己 荤菜[hūn cài]有肉的菜;有辛味的蔬菜。 侍候shì hòu 伺候;服侍。 绰号[chuò hào] 外号;诨号。 伤疤[shāng bā]由于新的结缔组织取代了受伤的组织而在皮肤上或内部器官中留下的伤痕。比喻曾经受到的创痛和挫折。 笔砚[bǐ yàn]笔和砚。泛指文具。 惋惜[wǎn xī]表示同情、可惜。 夹袄jiá ǎo 1.双层的上衣。 2.裌襖:夹上衣。乱蓬蓬luàn péng péng 形容散乱不齐。 唠唠叨叨láo lao dāo dāo说话罗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bù xiè zhì biàn 1.认为不值得分辩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鲁迅《孔乙己》 羼chàn水 间jiàn或 唠唠叨叨:说话明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 6、变色龙 贱jiàn 1. 价钱低,与“贵”相对:~卖。~价。 2. 旧时指地位卑下:~民。贫~。卑~。微~。 3. 谦辞,旧称与自己有关的:~姓。~躯。~内(妻子)。 4. 骂人的话:~人。 5. 指撒娇或不尊重、不知好歹:这孩子又和妈~。犯~。 6. 轻视:“常人贵远~近,向声背实”。 拧nǐng起眉头 [ nǐng ] 1.扭转,控制住东西的一部分而绞转:~螺丝钉。 2.相反,不顺:别让他俩闹~了。 [ níng ] 1.握住物体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手巾。 2.用两个手指扭住皮肉使劲转动:~他一下。 [ nìng ] 倔强,别扭,不驯服:~脾气。犯~。 筛子[shāi zi]用竹条、铁丝等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可以把细碎的东西漏下去,较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以达到分选的目的。 坎肩kǎn jiān 不带袖子的上衣。古时也称半

人教版选修1《明治维新》学案

人教版选修1《明治维新》学案 泰州中学2011届高三历史摸底考试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25答:(1)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3分) (2)经济: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2分) (3)启示: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3分)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7分)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学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提纲 【课标要求】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倒幕运动的原因 【自学导航】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统治之下。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面对,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1868年,幕府统治结束,改年号为“”。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二、明治维新 3.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 “”。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实现;军事上,实行,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为口号,大力发 展;社会生活上,提倡“”,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4.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的道路。 【合作探究】 1、归纳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 2、列举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异同点

【当堂检测】 1.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 A.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天皇要求改革 2.明治维新中推行了“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提倡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19世纪后期,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实行明治维新,其中使天皇政府权力得到加强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 B.允许土地买卖 C.“文明开化” D.发展近代工业 4.经由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度,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犯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树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例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5.“……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文中的“社会变革”是指() A.武装倒幕B.明治维新C.签订《美日亲善条约》D.迁都东京 6.“把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仿效西方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学校体制。”近代日本出现的这种理象,与明治维新采取的哪一措施有关?() A.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C.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D.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7.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共同的根源是( ) A.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B.都是用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革 C.都没有伴随而起的革命运动发生 D.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8.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不包括()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都摆脱了民族危机 9.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最重要的共同点是() A.吸收外来文化 B.摆脱落后状态 C.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D.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0.阅读下列材料: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到日本)的,从此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1868年,一位日本官员语为了实现材料中日本官员所说的“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日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乃至亚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明治维新 一轮复习导学案

专题六日本明治维新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日本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内外交困的产物 (一)幕府统治内部危机四起,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自然经济解体阶级分化加剧,而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大名和武士因经济地位恶化对幕府统治不满,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 (3)人民不满幕府统治起义反抗和抗争此起彼伏,阶级矛盾激化,幕府统治摇摇欲坠; (4)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不甘大权旁落意图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幕府统治外部危机 (1)1853年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使日本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西方先进思想传入日本,中国战败的前车之鉴,部分日本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高涨。 (三)前提: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形成了倒幕派,1868年倒幕运动 的成功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政治前提,是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的关键步骤。 二、日本明治维新重大举措 第一.政治上废藩置县“除旧布新”,建立新体制 除旧布新表现:1871年“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派人出国考察,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影响:结束了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 第二.经济上大力实行“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用国家政权力量暴力手段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大力扶植和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军事上实行富国强兵:实行义务兵役制“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注重军事人才的培养,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目的:为了防止和抵制外敌入侵,对内加强镇压和对外实行扩张 影响:富国强兵政策使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 第四.实行文明开化: 在教育、文化生活、生活方式等方面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学习西方文明,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武士道精神,“求知识于世界”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采取“断发”“易服”等措施; 三、日本明治维新重大历史意义和影响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明开化等方面一系列改革使日本由封建落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消除了国内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使日本保留有大量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很快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典型问题分析: 中日两国门户被打开有哪些相似之处? 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为原料和市场殖民扩张;封建统治面临危机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方式相似:都被列强通过武力打开大门,都被迫签了不平等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

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思想教育:①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大名、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众推翻幕府统治,而后新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轨道。②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重点、难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性质、意义及局限性。 教具 1.放大教材161页《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图;悬挂于黑板。 2.按教材顺序充分利用其九处图画、引文、表格。 教学及板书要点 一、倒幕前的日本 1.内因 ①高居于人民之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抗斗争与起义。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一些大名、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 2.外因 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侵略激化了国内矛盾。 二、倒幕运动 1.资产阶级化的武士逐渐控制长州、萨摩等藩。 2.倒幕力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伏见、鸟羽战役。 3.幕府统治被推翻。 三、明治维新 1.内容 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发展教育。 2.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 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4.局限性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很快走上侵略扩张道路。(二)教法建议

1.这节课要抓住三个互为因果的问题,一是幕府统治的总危机,讲清内因、外因;一是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说明打倒幕府的简要经过;一是幕府倒台后明治维新政府的改革,阐明内容、性质、意义、局限性。 2.明治维新的局限性要适当交待。但这一问题因理论性较强,不宜对中学生进行详尽评述。 3.日本明治维新可同中国的戊成变法加以比较。尤其要点明,明治维新是倒幕派利用日本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军事上打败幕府军,建立自己的新政府后实现的,所以成功了;戊戌维新是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不根本触动清朝反动统治的前提之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因而失败了。(三)教学过程 1.讲述新课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于日本古代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幕府统治时期)。对,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统治日本长达6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的这一年,所以叫“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书)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作“大名”,全国有260多个,其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占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还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统治者公然声言:“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因为这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发生。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皈、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募农民开恳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总之,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对幕府的一支力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的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众矢之的。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政府曾经明确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船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二、自主预习 1、原因: (1)内因: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外因:以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一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运动。 3、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 (2)军事上:实行,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在“”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3)社会生活:提倡“”,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影响: 三、小组合作 1、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2、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倒幕的结果怎样? 3、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 1、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2、认识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五、巩固拓展 1.十九世纪中期,最先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日本国门的西方列强是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2.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世纪60年代”“天皇”“武士”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 B.日本明治维新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美国内战 3.20世纪初,大量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干部、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 A.大化改新成效显著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 C.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彻底铲除封建残余 4.19世纪末,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先进退”。对福泽谕吉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应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文明 B.日本应与邻国一起共同复兴东亚 C.日本应走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D.日本国力已经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

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19世纪德川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的内容及性质。 分析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作用。 感悟改革自强和“与时俱进”对一个民族的振兴的意义。 重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 重要历史概念:德川幕府、倒幕运动、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自主学习: 世纪中叶以前的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国家实权掌握在手中。 2.幕府统治危机: 内部危机:的封建统治阻碍了的的发展。新兴的和 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深受封建剥削的和不断起义。 外来危机:年,国舰队入侵日本,迫使日本签订了,打开了日本大门,日本民族危机加重。 3.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家、商人、新兴地主对社会现状有何要求 4.面对内忧外患,日本的爱国人士一致认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挽救这个国家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5.明治初年的改革: (1)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次的改革。(2)明治维新的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3)明治维新的影响: 进步性:

局限性: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政府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为了迅速发展工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大批工厂,为了“求知与世界”,日本请来了大批外国的专家和技师。 材料二:过去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而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袭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强搬硬套。 (1)材料一反映明治维新的哪些内容 (2)日本政府在对外关系上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借鉴外来文明时我们该怎么做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日本明治维新提纲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推荐】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掌握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 方法 搜集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日本从闭关锁国到被迫打开国门,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20世纪初日本人的生活: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服的男子;人们吃西餐、开舞会、听西洋音乐;政府办了许多工矿企业,还鼓励发展私营的工商业;工厂、银行、邮政局、铁路等新鲜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不服从者将受罚…… 试着想象一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明治维新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1)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2)外患:美国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民族危机严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示意图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被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学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阅读)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这些条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广大人民包括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策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名,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整策略,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动吸收西方技术,发展经济。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布。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通过“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允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 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这些政策虽然是新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主要依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依据改革的措施和实际效果。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背诵课文及译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背诵课文及译文汇总 1、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 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 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优质教案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19世纪中期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了解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掌握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 方法 搜集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日本从闭关锁国到被迫打开国门,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20世纪初日本人的生活: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服的男子;人们吃西餐、开舞会、听西洋音乐;政府办了许多工矿企业,还鼓励发展私营的工商业;工厂、银行、邮政局、铁路等新鲜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不服从者将受罚…… 试着想象一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明治维新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1)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2)外患:美国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民族危机严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示意图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被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附图解)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图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建铁路。促进了日本交通的发展。 图三:提倡“文明开化”,建立新式学堂。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图四: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即“殖产兴业”。促进了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 2.阅读教材和上述材料,列表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领域改革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目标导学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和改革成功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改革措施,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提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总结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提示: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和概述能力;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图片与材料,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思考: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避免了与其他亚非拉国家相同的命运。 明治维新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幕府时代政治状况。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提示: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内忧外患”的时局特点。 提示:内忧:幕府统治腐朽,闭关锁国,陷入统治危机。 外患:美国两次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通商,民族危机严重。 倒幕:倒幕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除了障碍。 目标导学二:明治维新的内容 1.阅读材料,认识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展示: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一:推行地税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成了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或为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