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废墟——《包法利夫人》之女性主义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23.76 KB
- 文档页数:2
从爱玛的爱情悲剧的角度论《包法利夫人》崔银拴(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福楼拜通过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详细描写了爱玛爱情生活的悲惨遭遇。
本文从爱玛一生的五个阶段:未婚前对爱情的憧憬、结婚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致使身份错位、不满现实婚姻而找寻心中理想的爱情、在找得理想爱情之后因经济基础薄弱而自取灭亡等展开论述,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进而剖析作品《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爱情;悲剧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包法利夫人是一位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相去甚远的典型。
在很长时期中,爱玛•包法利夫人成为“败坏道德,诽谤宗教”的坏女人的代名词,这就使得福楼拜在塑造爱玛这一人物的时候就认识到她的普遍意义,因而将小说的副标题命名为“外省的风俗”,还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几个村庄里受罪、哭泣。
”[1]这是福楼拜为爱玛的命运鸣不平,可在世人的眼中爱玛的形象已定了型。
当然,从传统道德伦理上看,爱玛确实是浅薄、自私、伤风败俗的女人。
然而世人对文学形象的评判只是从纯道德性的角度评判的,这样的评判终究是片面化、简单化的。
其实,爱玛并非单纯是世人眼中的坏女人形象。
在爱玛未出嫁前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知道“爱玛出生于外省的一个殷实的农家,和许多乡下女孩子一样,她聪明伶俐,天真纯朴”[2]青春期的爱玛生活在农村,在她的心中有农村人淳朴的特性,但爱玛生活的家庭相对于农村的其他家庭比较富裕些,更何况爱玛的父亲还是一个小资产者。
充实的家庭生活可以使人在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精神的平衡。
爱玛的父亲鲁俄老爹由于生活的殷实而不满足于生活在农村,他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上流社会的思想、上流社会的言行举止。
但是,他知道他的年纪已经不能够再实现这些梦想。
人,往往如此,当一个梦想难以在自己身上实现时总会找一个寄托,这样也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结果。
鲁俄老爹梦的寄托者找到了,爱玛成了他理想的代表人,可他始终也想不到是他亲手把女儿往悲剧的边缘推了一步。
作品赏析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
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
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
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
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
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
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
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
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
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
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
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5包法利夫人6杨 雪(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自由平等思潮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女性运动序幕,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信仰自由,女性对于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选择权以及自我决定权开始广泛受到关注。
5包法利夫人6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同时也揭示出在父权制主流社会下女性(书中的女主人公)注定要走向堕落的悲剧宿命。
关键词:女性主义;包法利夫人;进步性;男权制;悲剧宿命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916(2007)022*******Fe m i n is m ana lysis of M adam e Bova ryY ANG Xue(Forei gn L anguage Schoo,l Sou t h Ch i na AgriculturalU nivers it y ,Guangz hou 510642,Ch i na)A bstra ct :F ro m the 18t h cen t ury to the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freedo m and equa lit y have been predo m ina ti ng t he tendency of fe m i nis m acti vities .It has concerned wo m en s 'ind i vi dua l r i ght ,political and re ligi ous freedo m,and r i ghts to choose life ,to purs ue happi ness and t o m ake se lf 2dec isi on ."M ada m e Bovary"e 'm bodies i n a sense advance m en t of fe m i 2nis m at t he day ,but si m ultaneousl y pro mu l ga tes the wo m an heroine coul d not escape the tragedy f oreordi natio n of degen 2erati on i n a soc iety predo m i na ted by patriarchy .K ey words :fe m i n i s m;M ada m e Bovary ;advance m ent ;patr i a rchy ;tragedy foreord i na ti on1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在5圣经#创世记6里,上帝创造出了男性亚当,而女人夏娃只是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对“包法利夫人”这个标题感到困惑,直到后来,我才逐渐领悟到这个标题的深刻含义。
我最初认为,“包法利夫人”这个标题是男权社会中夫权的体现,女性失去了自己的姓与名,而成为“夫”的附属品。
这也直接点出了爱玛的悲剧所在,她不是一个独立的爱玛,而是“包法利夫人”,她的悲剧就源于她是“包法利夫人”。
对此,福楼拜应该是有意识的,并借罗多夫之口说出:“我不想来是不是有道理?因为这个名字,这个占据了我的心灵、我脱口而出的名字,你却不许我叫!你要我叫你包法利夫人!……唉!大家都这样叫!……其实,这不是你的名字,这是别人的姓!”不过,后来我越发认识到夏尔·包法利的重要性,所以想换个角度思考。
我认为“夫人”不是一个能够单独解释的称呼,而是必须同“丈夫(先生)”联系起来解释的,甚至你不得不解释婚姻制度。
所以,看到“包法利夫人”,就自然会想到“包法利先生”,而且按理说“包法利先生”才是这对关系中的主体。
“包法利先生”与“包法利夫人”同为标题,但是一隐一显。
小说中也正是如此,显处是包法利夫人,隐处是夏尔·包法利贯穿始终。
继续细读《包法利夫人》,我发现夏尔·包法利绝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男性,而是弱势、平庸却善于忍耐的小男人。
他的性格几乎完全继承了他的母亲,老包法利夫人。
小说最前面讲述老包法利先生与老包法利夫人的关系:“他的妻子从前爱他简直着了魔,对他简直是百依百顺;不料她越顺着他,他却越远着她。
她本来脾气好,感情外露,爱情专一,后来上了年纪,就像走了气的酒会变酸一样,也变得难相处了,说话唠叨,神经紧张。
她吃了多少苦啊!起初他追骚逐臭,碰到村里的浪荡女人都不放过,夜里醉得不省人事,满身酒气,从多少下流地方给送回家来,她都没有抱怨。
一个挣扎的宿命悲剧-----对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的女性主义解读《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学巨匠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潘金莲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所塑造出来的美于貌而毒于心的淫妇典型。
这两位女性都因涉及婚外情而被视为中外淫妇的典型代表。
但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她们的选择却充满了合理性,她们的选择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男性社会体系的反叛和抗争。
痛苦的挣扎,执着的追求,难以逃脱的宿命悲剧也体现了女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同样的悲惨命运。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的存在具有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性和持久性。
这也就不难理解,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却有共同的女性反抗意识了。
包法利夫人处在资本主义时代,当时法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妇女并没有从家庭里解放出来,她们依旧是男人的附庸品。
而潘金莲是在更为森严的父权封建统治时代,虽然明朝中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但传统的三纲五常仍是禁锢女性精神的枷锁。
长期以来,父权社会以男性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为依据,压抑女性的正常发展。
父权体制下的女性只是男人风流的点缀品,她们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社会边缘的。
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女子的舞台在家里,任务就是悉心照顾丈夫和孩子。
在她们眼中,女子尤其是已婚女子的责任就是以自己的身体和美德为男人服务,为丈夫生儿育女,满足丈夫的性欲望,下层妇女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
这种男权社会为女性规定的传统角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但社会是由两性构成的,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就是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权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典型。
纵观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她的生命的全部都放在了追求理想爱情之上。
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完全是由男人而定,当接受了贵族教育的有素养有梦想的爱玛,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嫁给了谈吐平淡,见解浅薄,知识贫乏,庸碌无为的包法利后,她对爱情的幻梦也就破碎了。
从女权主义角度解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摘要:本文将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女主角爱玛·包法利的形象,在作品中,爱玛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而背叛了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权主义,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进步意识,但爱玛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惨的,本文将主要研究爱玛在女权主义角度的体现。
关键词:女权主义;《包法利夫人》;爱玛;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
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有很大影响。
但是直到今天,整个世界也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许多行为体现出女权主义的特点,这也是福楼拜用文字的方式对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的反映。
一、爱玛·包法利女权主义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是一名普通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经过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度过了青年时代,在修道院里,爱玛整天幻想传奇式的浪漫爱情,向往着巴黎浪漫而高雅的生活。
后来她嫁给了既不浪漫又愚钝平庸的乡镇医生夏尔·包法利,她发现自己的婚姻和理想中的爱情相差太大,便在婚姻之外寻找自己在浪漫小说中所憧憬的爱情,但都未果。
在欠下巨大高利贷无法还清的状况下,最终服砒霜自尽。
包法利夫人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很好地体现出其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制度的大胆反抗。
包法利夫人集美貌与才艺于一身,让她身边的男人都无不为之倾倒,就是这样一个包法利夫人,自然不会满足于身边庸碌无能的丈夫。
二、爱玛·包法利对女权主义追求的具体表现对爱情的追求《包法利夫人》中的男主人公夏尔·包法利是个既平庸,又不风趣的普通医生,而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想象自己的丈夫是个英俊高雅的绅士,但是夏尔却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人。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爱玛性格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绚烂的文学经典,被后世人们誉为“全球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的副题目为“外省风俗”,可以说作者运用精炼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景画卷。
作为19世纪法国重要的一位作家,福楼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作家产了重大影响。
他继承了巴尔扎克描写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写了很多发生在七月王朝时期和第二帝国时期外省和巴黎的生活,力图通过作品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
他认为人对自由、爱情、幸福的渴望都是无法满足的,资产阶级社会虽有一定发展,但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新时代的人物或者平庸无能,或者充斥卑劣龌龊的欲望。
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中,他将人物爱玛的性格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刻画,显得客观而又真实。
小说通过展现女主人公爱玛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并悲情离世的情节,侧面揭示了当时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女主角爱玛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与认识价值。
一《包法利夫人》创作的社会背景19世纪30年代,正值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在“七月革命”之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权,让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形态产生转变,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随之产生变化,过去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
《包法利夫人》爱情观解读第一,积极主动、偶然飘忽――融会之爱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中所提及的融会之爱假设了在情感的予的平等,“发展到了每一方都准备向对方推心置腹公开关怀与需要的程度,甚至伴侣彼此之间都十分看重而易受到伤害”。
融会之爱的出现消解了“贞洁”与“荡妇”之间的界定,并且打破了传统爱情男尊女卑的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示了男性的脆弱。
融会之爱并没有局限在一夫一妻制之中,追求性的满足也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
在世界文学史中,融会之爱最为典型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文本中爱玛的爱情观是典型的融会之爱。
爱玛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现代青年的爱情观。
第二,融汇之爱的特点1、不切实际、耽于幻想爱玛的父母把她送进修道院接受高雅教育,害的这位乡村少女整天的向往贵族的生活。
一场舞会更是打开了爱玛幻想的大门,伯爵的影子成为爱玛终身的追求。
“她常常思忖着是否将来会凑巧遇到另一个男人?他长相英俊、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而有引人注目……”在爱玛的内心深处,她都一直在盼望着生活可以掀起一番波澜,于是她整日的寻找,虽然一无所获但是人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不切实际的幻想成为了爱玛每日的必修课,以至于最终成疾。
从爱玛的身上我看到了当今女明星、女大学生的而影子。
为了追求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你们丢失了什么?2、金钱与名誉的追求“爱玛打量着他,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她怎么就没有嫁给一个更有出息的人?”但是平庸的人也有其价值,一个女人逼着自己在精神上做出牺牲,她就要从物质上进行填补。
“包法利夫人眼下正在努力的寻找比爱情坚实的支柱”即金钱与名誉。
平庸无能甚至是毫无生气的包法利先生也因为凭借名誉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机会赢得了爱玛的一时芳心,但是现实似乎是有意与包法利先生过不去。
爱玛最终还是因为丈夫的失败而加快脚步的投入了别的男人的怀抱。
3、生活空虚、精神寂寞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精神一蹶不振,但是德败坏的乡村绅士鲁道夫的出现填补了她精神的空虚,可以说在第一次见面后爱玛就牢牢的落在了鲁道夫的手里。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荷马钱斯·德·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描述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一个女性的命运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包法利夫人被描绘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
她的原名叫欧根妮·格朗佩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没有享受到优渥的生活条件。
这个出身背景塑造了她的坚毅和勇敢的性格,她不再满足于贫困生活,积极追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次,包法利夫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嫁入贵族的机会。
在偶然的机会下,她结识了被称为“背叛者” 的巴黎银行家根维尔先生,两人的结合给她提供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她通过学习和修炼,逐渐掌握了贵族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使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
这种自我修炼的努力使得包法利夫人在社会上建立了崇高的地位,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包法利夫人内心却始终充满了空虚和不满足。
尽管她已经在社会上获得了地位和财富,但她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更多的东西。
她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虚荣、傲慢和骄纵。
这种无尽的欲望和追求导致了她无法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幸福。
最后,包法利夫人在伦理和道德观念上存在缺陷。
她与巴黎银行家根维尔先生之间的婚姻初始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的基础上,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她在与根维尔先生结婚后,与许多男性有私通关系,甚至包括与贵族霍华德子爵的儿子进行婚外情。
这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为她带来了名声和财富的短暂快乐,但最终也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痛苦。
综上所述,包法利夫人是一个追求改变命运的女性形象,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遇走上了社会的巅峰。
然而,她内心的空虚和追求导致了她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时,她在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缺陷也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通过描写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内心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