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抗疲劳中药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管花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机理【摘要】目的:对管花肉苁蓉在缓解体力疲劳方面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方法:选择160只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复方管花肉苁蓉片人体推荐量作为依据,将所有小鼠划分为4组,每组均40只,对于各组,再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均10只。
对所有小鼠持续应用复方管花肉苁蓉片30d,对小组负重游泳持续时间、血清尿素、肝糖原含量以及血乳酸水平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
结果:在对4组小鼠应用不同剂量复方管花肉苁蓉片后,根据试验分析,将高剂量(1.000g/kg·bw)复方管花肉苁蓉片用量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进行对比,小鼠负重有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同时,小鼠肝糖原储备量明显增加,同时小鼠运动后,血清尿素水平比较低。
另外,通过对不同小组小鼠血乳酸曲线下面积进行对比,各组差异部显著。
结论:管花肉苁蓉可有效发挥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开发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管花肉苁蓉;抗疲劳作用;动物实验管花肉苁蓉为多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干燥肉质茎带有鳞片,药用价值比较高,属于名贵中草药,可发挥润肠通便、益气补血、延缓衰老等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在各类中药处方中,管花肉苁蓉的用量比较大,但是近年来,管花肉苁蓉采伐力度不断增加,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管花肉苁蓉已被国家列入国家2级保护植物。
为探究管花肉苁蓉在抗疲劳方面的作用[1],在本次研究中,选择160只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复方管花肉苁蓉片人体推荐量作为依据,将所有小鼠划分为4组,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深入探究管花肉苁蓉在缓解体力疲劳方面的作用机理。
1材料与方法1.1药物在本次研究中,选择复方管花肉苁蓉片,根据临床研究,人体每日服用量为2g,每克复方管花肉苁蓉片中的制剂与2.4g管花肉苁蓉原药材相同。
1.2实验动物与分组选择160只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小鼠体重在18g至22g之间,将复方管花肉苁蓉片人体推荐量作为依据,将所有小鼠划分为4组,每组均40只,对于各组,再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均10只。
疲劳是指体力或脑力劳动到达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这是从中枢神经系统至骨骼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的代谢过程,是机体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中间任何一过程或环节变化均可导致疲劳的产生[1-2]。
疲劳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们对疲劳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莫桑首次提出“疲劳”的概念[3],而后人们根据属性不同,将疲劳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疲劳。
若能通过适当的休息得到缓解或者消除疲劳者,属生理性疲劳;而不能通过休息或者药物解除,并且有器质性损害者,属病理性疲劳。
国外学者WATANABE等[4]将疲劳分为4种,即运动性、中枢性、免疫性及热环境性疲劳。
而黄林章[5]把疲劳归结为外周和中枢疲劳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肌肉的疲劳,表现为肌肉酸疼、肌肉力量下降、动作迟缓、协调能力下降不灵敏等;后者是指运动过度后脑组织中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含量发生变化,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之间的稳态,引发的中枢性疲劳。
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身体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易于出现疲劳,造成工作学习效率低,这迫切需要得到缓解,尤其是在运动界、高原和一些井下工作的特殊人员更需要克服疲劳。
具有抗疲劳的化学药物多为大脑皮层兴奋药Vol.39熏No.22019年2月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第39卷第2期Feb.2019黄酮类化合物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①刘威良1)②黄艾祥2)③(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和生理活性。
文章阐述了疲劳产生的机制,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其抗疲劳作用机理,并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研发抗疲劳功能性食品及其保健品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做出探索。
关键词抗疲劳;作用机理;保健展望中图分类号R966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9.02.015Present Situation in Research of Anti-fatigue effect of FlavonoidsLIU Weiliang1)HUANG Aixiang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an650201) Abstract F lavonoids compound was one of Phenolic substances,which exist extensively in the plant kingdom.It has some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ctivity such as anti-fatigue, anti-oxidant,Immunomodulatory and so on.The paper ascertain mechanism of fatigue,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and the technology of flavonoids’s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and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fatigue effect,then prospect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area of anti-fatigue functional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Keywords anti-fatigue;action mechanism;health care prospect①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160331);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No.云发改人事(2014)1782号];云南省高校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No.云教科[2014]16号)。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
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
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
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
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
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
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
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
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
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玉屏风散抗疲劳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玉屏风散抗疲劳的实验研究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玉屏风散在抗疲劳方面的作用,通过运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其对小鼠运动耐力和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开发玉屏风散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玉屏风散;疲劳;小鼠;动物实验;运动耐力;乳酸水平1. 研究背景和意义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下,人们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疲劳感明显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一种天然的保健品或药物来缓解疲劳,成为了当下健康观念中的热点之一。
玉屏风散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药复方,早期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近年来,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作用,其中包括抗疲劳。
但是,目前针对玉屏风散在抗疲劳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其具体机制还不清楚。
2. 研究目的和内容2.1 研究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玉屏风散在抗疲劳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其对小鼠运动耐力和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玉屏风散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2 研究内容通过动物实验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来考察玉屏风散对小鼠运动耐力和血清乳酸水平的影响。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建立。
选取30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实验组在维持一定日常饮食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给予玉屏风散治疗,剂量为人类等量用药剂量。
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
2.2.2 运动试验。
运用负重游泳法来对小鼠的运动耐力进行测定,方法是以小鼠的体重为基础,将其背负荷重比例附加到其尾巴根部,并让小鼠在水中游泳,记录其游泳时间。
2.2.3 血清分析。
收集小鼠运动后的血清样本,在实验室中对其乳酸水平进行分析。
3.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玉屏风散能够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和降低其运动后的血清乳酸水平,表明其具有抗疲劳作用。
这将为玉屏风散进一步开发临床药物提供实验基础和参考,并为人们缓解疲劳、保持健康提供可靠的中药资源。
玛咖配伍组合物抗疲劳功效研究摘要:根据我国传统中医“君、臣、佐”中药配制的原理,对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中药植物进行科学配伍。
多种植物协同,比单一服用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产品在功能功效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定期服用可以补肾滋阴、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
本文经由小鼠抗疲惫感的试验证实,该中药配伍组合物具备改善活动耐力及缓和劳累感的功能。
关键词:玛咖、人参、瓜拉纳、中药配伍、缓解疲劳疲惫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病理征象,是人体大脑和身心运动到某一程度必定发生的,是一种避免机体发生对生命造成性能衰竭而发生的保护性机制,同时也是机体变为病理状况的预兆。
疲劳感在体内逐步堆集会致使过分严重、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功效低下,乃至脏器的病变。
玛卡可以使体力加强、精神抖擞、消弭焦炙、改善性功能。
它含有蛋白质、铁、锌、钙、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玛咖酰胺是玛咖中特有活性成分,作用于脑垂体,促进性荷尔蒙的分泌,如睾酮、DHEA,从而改善性功能障碍。
人参是我国名贵的传统中药,被称为百草之王。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
《中国药典》称之归心、肺、脾、肾,能弥补元气、固脱复脉、养血生经、益智安神之功能。
瓜拉纳原产自南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葡萄糖,成能量形态,使细胞活化,维持细胞膜平衡和安定。
作为天然的强壮药,被广泛用来提升耐力、补益精力、延年益寿,被南美人称为“亚马逊河的伟哥”。
覆盆子果实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黄金水果”的佳誉。
覆盆子有多种药物作用,有补肾壮阳至疗效。
专家认为疲惫感是因为人体内的能量大量耗损后得不到弥补而发生。
人体内的能量物质主要包括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和两种高能磷酸物(磷酸肌酸CP、三磷酸腺苷ATP)。
人体能量提供系统中,瞬时高强度活动的能量一般由ATP和CP供给;中等强度活动所需能量以糖酵解提供,当CP等能量耗损殆尽,肌糖原含量迅速下降,此时血糖由肝糖原转化弥补,但随血糖和肌糖原下降至低点,触发人体保护机制而产生疲惫感。
黑果枸杞的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张梦洁李晶李先义邢丽杰罗瑞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01期摘要黑果枸杞既可作为药材也可作为食材,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
对黑果枸杞研究现状、进展以及相关抗疲劳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以研究黑果枸杞提取物对运动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及对耐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黑果枸杞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黑果枸杞;药用价值;抗疲劳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1)01-0021-02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1.005AbstractLycium ruthenicum can be used as both medicinal and food ingredients, and is rich in various nutrients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the human body. 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gress and related anti-fatigue mechanisms, in order to study the anti-fatigue effect of L. ruthenicum extract on exercise mice and its endurance,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the L. ruthenicum.Key wordsLycium ruthenicum;Medicinal value;Anti-fatigue中药枸杞子属茄科植物,成熟后为紫黑色球状浆果,一般分布于我国西北部。
黑果枸杞含有丰富的六大营养素,比如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黑果枸杞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免疫、肥胖、糖尿病和一系列慢性疾病等起到改善作用,并且其毒副作用少,来源广泛,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
短梗五加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短梗五加(Rhodiola crenulata)是一种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藏医药方中。
短梗五加具有很多药用价值,包括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等多种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短梗五加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短梗五加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短梗五加的化学成分1. 黄酮类化合物:短梗五加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芹菜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皂苷类化合物:短梗五加中的皂苷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五加皂苷和五加皂苷甲。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疲劳、抗抑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调节人体的生理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二、短梗五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1. 增强免疫力:短梗五加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研究表明,短梗五加能够提高人体的白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强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2. 抗疲劳:短梗五加被广泛应用于抗疲劳领域,其皂苷类化合物能够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疲劳物质的积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体力。
研究表明,短梗五加对抗慢性疲劳、运动疲劳等均具有显著的效果,对提高人体的抗疲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抗氧化:短梗五加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完整性。
研究表明,短梗五加能够显著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预防氧化损伤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4. 抗抑郁:短梗五加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压力和焦虑情绪,具有抗抑郁的作用。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短梗五加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5. 抗肿瘤:短梗五加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类化合物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减少肿瘤的恶化和扩散。
短梗五加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短梗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Maxim.)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中药材。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五加皂苷类化合物,其中包括糖苷、耐蒽醌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短梗五加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药品中,具有抗疲劳、降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就短梗五加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成分短梗五加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五加皂苷类化合物,其在五加属植物中普遍存在。
五加皂苷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糖苷、耐蒽醌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糖苷是五加皂苷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糖苷的不同组分可影响到五加皂苷的药理活性。
目前已分离出的糖苷有25种,其中包括了A、B、C、D、E等几种,其中A种具有最高的含量。
除了糖苷外,五加属植物中还有很多与活性相关的化合物,例如酯类化合物。
五加酯所含物质具有酸性特征,主要成分是辛酸、肉桂酸、橙皮酸等。
同时,五加药材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和氨基酸等成分。
二、药理作用2.1 抗疲劳作用短梗五加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可以通过增加机体的兴奋性和提高运动耐力来缓解疲劳。
五加皂苷类化合物通过影响酸素氧气化磷酸化反应和肌肉细胞中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等机制发挥抗疲劳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短梗五加可以增加小鼠的游泳时间,并且能够减缓血浆中的乳酸积累。
此外,短梗五加也可以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受性,这是通过改善肝脏、心脏和肺的功能来实现的。
2.2 降脂作用短梗五加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可以通过影响血清脂质代谢来降低血脂水平。
实验研究表明,五加皂苷能够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目前,降脂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脂肪摄入来作用;二是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来作用;三是通过改善胆固醇代谢来作用。
2.3 免疫调节作用短梗五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巴戟天抗疲劳功效成分的研究詹积;徐德平【摘要】为探究巴戟天抗疲劳功效及活性成分.实验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经大孔树脂、MCI、ODS柱层析分离,核磁共振鉴定结构.结果表明,巴戟天醇提物大孔树脂分离得10%乙醇洗脱物对小鼠运动抗疲劳作用效果最明显,再经MCI、ODS柱分离,得到四个化合物单体,分别是耐斯糖(1)、4-羧基-7-羟基-8-羟甲基-3,6-环烯醚萜苷(2)、4-乙酰基-8-羟甲基-3,7-环烯醚萜苷(3)和4-羧基-7-羟基-8-羟甲基-10-乙酰基-3,6-环烯醚萜苷(4).化合物2、3、4为首次从巴戟天中分离得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9(031)006【总页数】6页(P995-1000)【关键词】巴戟天;抗疲劳;分离;鉴定【作者】詹积;徐德平【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Q946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又名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为双子叶植物茜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味甘、微涩,性微温,是我国著名四大南药之一[1]。
巴戟天提取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它含有蒽醌类物质、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糖类以及生物碱等有效化学成分,具有补肾助阳、强健筋骨、祛风除湿、抗疲劳、抗抑郁等功效[2,3]。
其中,蒽醌类成分包括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大黄素甲醚、2-羟基-3-羟甲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环烯醚萜类成分,如四乙酰车叶草苷酸、四乙酰车叶草苷以及同分异构体水晶兰苷和去车叶草苷酸等;糖类成分,如蔗果三糖、耐斯糖、菊淀粉型低聚糖类等[4-6]。
目前对巴戟天抗疲劳方面的研究国内少见报道,龙碧波[7]等研究表明巴戟天提取物可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能增加小鼠肝糖原含量,降低血清乳酸和尿素氮含量。
朱超[8]等研究表明巴戟天具有提高大鼠运动能力和心肌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可以延缓疲劳发生。
中药茯苓抗运动性疲劳机理综评作者:赵小平李亚华张颖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16期摘要:自由基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清除自由基而抗运动性疲劳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总结分析了自由基导致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和中药茯苓抗自由基的作用,为中药茯苓抗运动性疲劳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茯苓运动性疲劳多糖自由基中图分类号:R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6(a)-0067-01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研究集中讨论了运动性疲劳的形成机制和应对措施,陆续提出了衰竭学说、堵塞学说等多种理论,其中自由基因素逐渐成为众多实验支持的主流观点,自由基以及自由基的消除与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
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药在清除自由基和抵抗运动性疲劳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中药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多孔菌科真菌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史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性味甘淡,平,祛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秽,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
中药多糖已证明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茯苓中富含多糖类物质,其含量已作为指标性参数来衡量茯苓药材质量。
本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分析了自由基导致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以及中药茯苓清除自由基的实例。
1 运动性疲劳和自由基1880年,mosso开启了人类探索人体疲劳之门。
1982年,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术会议确立:“运动性疲劳使集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8世纪末期化学家提出了自由基(free radical)的概念:“任何包含一个未成对电子的院子或者原子团,均称之为自由基”。
自由基在人体内不断产生和消除,机体内存在的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都是可分解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类。
黄芪的一些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黄芪的研究进展,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抗疲劳;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兴奋呼吸;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轻度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抗心率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还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辐射、保肝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研究黄芪Huangqi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 的根【1】。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
为补气要药。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芪苷类、多糖类、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胆碱、叶酸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使黄芪的研究走向定量化、标准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综合有效地利用黄芪资源,下面就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有关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对心血管的作用1.1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实验发现,低剂量的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中剂量(4mg)高剂量(8 mg)有抗心力衰竭的作用【2】。
XGA(黄芪苷IV)是黄其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在50~200u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黄芪抑制力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PDE)的活化剂钙调蛋白,从而抑制了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所致。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体现于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辅助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尚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祖国医学认识本病较为深刻,中医药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整体性优势。
综合性分析本病在中西医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求最优诊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现代医学;综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于 1988 年正式命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精神及躯体的虚弱状态,持续时间≥ 6 个月,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通常为虚弱性的疲劳,经过休息后疲劳症状不易缓解,临床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
[1]1、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不明,有研究认为与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压力、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细菌及病毒感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神经缺陷等[2]在内的多种因素相关。
尚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证实治疗本病有效,多对症治疗为主,如选用抗病毒制剂、免疫增强剂、抗抑郁剂、镇静剂、消炎镇痛剂、维生素、甲状腺释放剂等改善患者的症状。
循证医学表明,运动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辅助疗法,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2、现代医学关于本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研究显示;美国、韩国、日本等地出现发病率增高趋势,且多以高学历、高收入的脑力劳动者居多。
一项对我国北方部分居民的调查显示,CFS 的发病率为 1.95%,同亚洲其他国家的发病率接近。
[4]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也还预言CFS会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且已经成为国际医学界重点研究对象。
病患很容易因发生“查不出原因”的病症造成疑虑与恐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寻求一种全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迫在眉睫。
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抗疲劳中药的研究进展
疲劳产生的机制及抗疲劳中药的研究进展
赛场是证明运动健儿能力及其为国争光的最好场所。运动员
靠什么去夺取奖牌呢?毫无疑问是靠长时间艰苦的训练,然而
伴随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度越来越大,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
后出现的各种疲劳征象,严重制约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因
此,用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予以消除疲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
迫。
1.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1982年在美国进行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
劳定义为: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续
持其功能在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
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较复杂,近年
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了解释。
1.1能源物质耗竭说肌肉活动到疲劳时,能源物质(如糖元、
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等)含量下降而又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从而引发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2疲劳物质蓄积说肌肉或血液中乳酸及丙酮酸等酸性物质
随疲劳程度的加深而增加。因此有人提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
肌肉收缩时物质代谢的产物堆积所致。
1.3大脑皮层保护性指令说无论脑力或体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都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作用。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
下降的指标,内环境变化是促进大脑皮层发生保护性抑制的
因素。
1.4机体内环境(酸度、温度、渗透压、水分)失调说运动中产
生的酸性代谢产物使机体体液酸度下降,降低到某一数值
时,细胞内外的水分以及离子的浓度就会发生变化,人体就
不能继续从事运动。因此有人认为,疲劳是肌体内环境稳定
性的失调所致。
1.5其它除以上四种传统观念外,一些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别
的看法,如保护性抑制学说:一些具有神经递质作用的氨基
酸(如1一氨基丁酸、5一羟色胺等)含量变化而对大脑皮层起
保护性抑制造成的;免疫机能下降学说:由机体免疫系统的
机能下降或紊乱造成的;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及
线粒体等其它生物膜,影响膜的流动性,造成离子和能量代
谢紊乱,最终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突变理论:运动过程
中,能量消耗、肌肉力量下降和兴奋性或活动性丧失等关系
联系起来,把疲劳看成综合性表现。
2.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中药
近年来,在民间医学和现代科学实验基础上,不少学者在中
药抗疲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进
行了探讨。以下将已报道的抗疲劳中药资源做一概述。
2.1西洋参王庭欣等通过小鼠实验表明,西洋参片能显著提
高小鼠肝糖原的储备量,降低小鼠游泳后血乳酸曲线下面积
以及血清尿素氮含量,并能加速体内尿素氮的清除速率,提
高小鼠的游泳时间,具有显著的抗疲劳作用。
2.2红景天剑青等探讨了红景天及其复方对运动能力和能量
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景天及其复方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
状况,提高游泳耐力,增强SDH、LDH活性,促进运动小
鼠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分解利用和肝糖元的异生。
2.3淫羊藿倪静等从淫羊藿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多糖、挥发
油、木脂素、微量元素、生物碱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在提高
免疫系统、增加骨代谢、改善心脑血管系统、抗氧化、抗肿
瘤、性激素样作用等方面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在抗疲劳、提
高运动能力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2.4羊红膻沈雅琴等通过动物研究表明,羊红膻可增加动物
体力及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具有一定的强壮及抗劣性刺激
的能力,能显著提高3H一胸腺嘧啶核苷参入骨骼肌的速度
和肌肉中DNA的合成率,有利于蛋白的更新与代谢,具有
显著的抗疲劳功效。
2.5人参王莹等表明人参可以加速自由基的清除、节省糖原
的利用、增加糖原储存、减少乳酸堆积以及增强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为肌肉活动及时提供能量,人参具有很好的抗
疲劳作用。
另外,山药、枳壳等能改善肌糖元、肝糖元等指标,有较好
的增强能量代谢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除此之外,
麦冬、党参、黄芪、枸杞子、蒺藜、红毛五加、冬虫夏草、
灵芝、杜仲、银杏叶、白芍、绞股蓝、葛根、刺五加、当归、
熟地、何首乌、三七、鹿茸等均对抗疲劳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大有作为,但基础
性实验研究比重太大,而在运动员或人群中的实践应用性研
究很少,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对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进
展,我们除了在整体上研究之外,还应考虑深人到细胞乃至
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抗疲劳中药的作用部位与机制,对中
药有效成分进行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使中医发挥其独特
的抗疲劳优势,即可消除疲劳、提高竞技能力,又不涉嫌违
禁药物,这将是中医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3.展望
中药抗疲劳已经成为运动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应该广
泛研究单味、复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把现代生物学
研究疲劳的成果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合起来,辨证施治,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局部与
整体、机体与环境等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多规律交互
作用的全方位角度去考虑,根据不同的运动性疲劳类型、运
动时能量消耗、机体内环境改变和细胞功能下降等运动时生
理消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运动时丢失的营养,满足运
动员疲劳状态下的生理需求,从而加强对机体疲劳状态的调
节作用,起到保持、提高运动能力,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这对提高运动训练机能水平和比赛成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