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服饰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11
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黎锦,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以其丰富多彩的花纹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锦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黎族人民的文化象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黎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首先,黎锦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
黎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技艺传承面临严重的威胁。
许多老一辈的黎锦艺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这对于黎锦的传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黎锦的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足。
由于黎锦的织造工艺繁琐,制作周期长,价格昂贵,使得黎锦产品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加之现代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导致黎锦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这种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使得黎锦的生产和销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影响到了黎锦的传承工作。
为了解决黎锦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黎锦技艺的传承培训,并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建立黎锦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黎锦技艺,确保黎锦的技艺传承不断。
其次,需要加大对黎锦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人们对黎锦的认知度和兴趣。
可以通过举办黎锦展览、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黎锦的魅力。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黎锦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黎锦产业转型升级,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综上所述,黎锦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加强技艺传承、拓展市场需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并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相信黎锦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
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
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
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
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
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
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
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黎族调研报告黎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黎族的历史、文化、现状和发展现状,为保护和传承黎族文化、推动黎族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黎族的特点和问题。
2.调研过程(1)调研准备:收集黎族相关资料,制定调研计划。
(2)调研实施: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调查参观黎族村落、黎族文化表演等。
(3)数据分析:整理和分析收集的数据和信息。
(4)撰写调研报告:结合调研结果和分析,撰写出本次调研报告。
三、黎族概况1.历史和文化黎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其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黎族的语言、宗教、婚姻和节日习俗等多元文化元素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2.现状和问题(1)人口和居住地:黎族人口分布广泛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广西、云南等地,人口数量较少。
(2)经济发展:黎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3)文化传承:黎族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化影响,面临着丧失和消失的危险,需要加强传承和保护。
四、黎族文化保护与传承1.教育与培训(1)加强黎族文化的教育宣传,推动黎族文化的普及。
(2)开展黎族文化艺术的培训活动,提高黎族文化艺术家的技能和创作水平。
2.资源保护(1)保护黎族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建立相关保护制度和规划措施。
(2)加强黎族传统知识的记录和整理工作,建立黎族文化档案。
3.社会活动与节庆(1)组织开展黎族文化节庆活动,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推广黎族传统乐器、服饰和舞蹈等,增加黎族文化在社会活动中的展示与传播。
五、黎族经济发展1.发展优势产业(1)农业发展:改良传统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2)旅游业发展:以黎族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品牌,开发黎族特色旅游产品。
2.创业扶持政策(1)推出黎族创业扶持政策,提供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支持。
(2)组织相关培训和创业指导,提升黎族创业者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黎族服饰文化调研——以海南省五指山市为例
蓝凯曼;朱海欣;杨旭晶;刘晶晶;吉旭刚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2015(000)032
【摘要】黎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而黎锦是黎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生活习俗和环境为服饰的图案与色彩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服饰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成为美的代表,它集中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观,是广大黎族人民智慧的与经验的结晶.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星辰北斗的变换之后,依然显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后人的重视和传承.为了使这样优秀独特的文化得到保存,现在的年轻人也开始积极主动的学习黎锦技艺,同时,政府部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页数】1页(P58)
【作者】蓝凯曼;朱海欣;杨旭晶;刘晶晶;吉旭刚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学院,上海 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海南省五指山市番茅村冲山镇织锦传习所调研发现的几点问题 [J], 王伟
2.海南省保亭县、五指山市黎族G6PD缺乏症调查 [J], 王政;江渊;蔡苗
3.女性家庭地位视域中的黎族社会性别等级——以海南省五指山市3个村为个案
分析 [J], 陈丽琴;
4.女性家庭地位视域中的黎族社会性别等级——以海南省五指山市3个村为个案
分析 [J], 陈丽琴
5.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黎族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J], 袁菲;葛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黎族黎锦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海南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其中,黎族黎锦作为黎族文化的一部分,被公认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黎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艳的色彩,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影响,黎锦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黎锦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海南黎族黎锦的深入研究,探索黎锦的历史渊源、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黎锦的独特之处和传统技艺,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黎族文化、传统工艺和海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深入了解黎族黎锦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工艺,包括纺织、染色以及纹样的织造过程;(2)了解黎锦在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内涵,以及黎锦与黎族社会生活的关系;(3)探索黎锦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包括现代设计和销售渠道的创新。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访谈等,以获取全面而准确的研究数据。
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民俗资料以及相关研究论文,对黎锦的历史、工艺和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
2.实地调研:前往海南黎族聚居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黎族黎锦的生产和传承现状,同时与相关从业者和传承人进行访谈,获取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3.数据分析:对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黎锦的传统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传承的问题和挑战。
4.研究成果展示: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并通过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分享研究成果。
4.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果:1.对黎族黎锦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工艺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2.揭示黎锦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探讨其与黎族社会生活的关系。
3.分析当代黎锦传承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随着暑假的到来,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的热情,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探寻黎锦文化,传承民族瑰宝”,旨在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深入了解黎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
一、活动背景黎锦,又称黎族织锦,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锦技艺。
它以其独特的图案、绚丽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被誉为“东方的刺绣艺术”。
黎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黎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黎锦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加强黎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活动过程1. 学习黎锦制作技艺在活动开始,我们首先参观了黎族织锦工艺展示馆,了解了黎锦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图案寓意。
随后,我们跟随黎族织锦传承人学习黎锦的制作技艺。
从选材、纺线、染色到织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亲自动手体验了黎锦的制作过程。
虽然一开始手法生疏,但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我们逐渐掌握了织造技巧,感受到了黎锦的魅力。
2. 走访黎族村落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黎锦文化,我们来到了黎族村落进行实地考察。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信仰。
我们还与黎族妇女进行了交流,学习她们如何运用黎锦制作服饰和生活用品。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黎锦在黎族人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日常衣物到节庆装饰,黎锦无处不在。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黎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3. 举办黎锦文化展览为了更好地宣传黎锦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黎锦文化展览。
展览展出了我们亲手制作的黎锦作品,以及黎族织锦传承人带来的精美黎锦。
我们还邀请了一些黎族艺术家现场展示黎锦制作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在展览过程中,我们通过讲解和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黎锦文化,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通用5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1一:调查目的:调查有关森马牛仔裤的各种信息,并与美特斯邦威做对比,在比较中看看该品牌的市场前景,并作为学习市场营销课程的一次实践二:研究方法通过市场调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从而得出大学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础,端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三:研究要点1.大学生在名牌消费中的比例2.商家及消费者对大学生追求名牌这一现象的看法3.家长帮孩子买名牌的心理4.学生谈自己购买名牌服饰的心理四:调查内容:森马牌牛仔裤在众多人群当中都持一种一般的态度高达60%,那么他们是持一种喜欢还是不喜欢呢?据调查喜欢的人占28%而不喜欢的占12%,由此可见森马牌的牛仔裤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的,那么在这么多人群当中有很多类型的组合,其中大多数为高中生及大学生里的人购买,他们的年龄大多也在16-20之间的就占32%,20-25之间的占15%,25岁以上的占3%,消费者在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态势,调查结果青年学生是购买的主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在这些青年时代的人眼里,森马的牛仔裤那些地方吸引他们呢?又是哪些地方导致一些人不喜欢呢?据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是因为森马的牛仔裤时尚的款式而喜欢购买,而另一些48%的人是因为森马的价格太高不喜欢购买,由此可见森马的牛仔裤完全可以在市场大量销售的,但因为价格太高的问题,让森马在市场上落了一大节,可见森马不适宜于郑州市民的销费,也就是个人收入和消费不成比例,而导致有56%的人对该产品的牛仔裤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对森马牛仔裤所设计的款式都无所谓没有喜欢也没有不喜欢。
因为价格太高有70%的人都认为该品牌的裤子价格在100以下才能是更多的人接受,也就是因为价格太高而导致另一种隐患,就是有62%的人对森马牛仔裤的未来发展也不太关注。
设计学185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2012 · 10◆ 周建宏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大概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黎族就开始在海南岛定居繁衍生息,传说黎族的女始祖黎母就出生在海南省琼中县的黎母山。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黎族现在主要聚集在海南岛的三亚、五指山、东方、白沙、乐东、保亭、昌江、陵水等地区。
在物宝天华的海南,他们一直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吸取天地精华,创造自己的神话。
海南黎锦织造伴随着黎族定居海南岛产生,已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汇聚黎族文化精髓的黎锦,是黎族独特的史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探寻黎人内心世界及织造历史的窗口。
黎族人采用图画描述的方式将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想要表达的事物织绣在黎锦上,黎锦既可以是黎族日常穿着的衣物,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与海瓷、花梨木并称为“海南三宝”。
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族人民是我国掌握纺织技艺最早的民族之一。
纺染织绣是黎族纺织的四大工序,主要以手工为主,锦之大美无言,就在于它取材于自然,美在天然,巧若天成。
黎族女性心灵手巧,她们采木棉花果或者野生植物内的棉、毛纺成线作为纺织材料,用简朴的木质轧花机、脚踏式纺车,纺出无数的经纬纱线,然后通过染、织、绣等工艺流程,制作出为世人称颂的黎锦,在我国棉纺织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黎族的染色技艺很特别,即采用多种野生和培植的草本植物,以及天然的有色化合物矿物质制成纯天然的有色染料,如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水煮制成。
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织绣出来的成品绚丽多彩,形式多样。
黎族的传统刺绣工艺融绣法、色彩、图案三者为一体,讲究施针严谨,针脚整齐,掺色柔和,虚实得体。
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流行范围广,品样丰富多彩,刺绣部位主要是在袖口、衣领、头帕、肩部、背部等;双面绣工艺精细,针法疏密均匀,色彩庄重高雅,正反两面的花纹图案、色彩、针法相同,正反两面皆可观赏。
黎族服饰特点作文
《黎族服饰特点》
嘿呀,今天咱来唠唠黎族服饰哈!黎族的服饰那可真是有特色哟。
我记得有一次去黎族聚居的地方游玩,就看到好多黎族同胞穿着他们传统的服饰。
那衣服的颜色真是鲜艳极了,花花绿绿的,超级好看。
男的穿着那种宽松的上衣和裤子,看着就很舒服自在。
女的服饰更是不得了嘞,她们穿着筒裙,那裙子上的图案精美得很嘞,啥花纹都有,感觉每一条裙子都是一件艺术品。
特别是看到一位黎族阿婆在那儿织布,她的手法可熟练啦。
那梭子在她手里飞来飞去的,就跟变魔术似的,不一会儿,一块布就慢慢织出来了。
而且阿婆还跟我讲,她们黎族服饰上的图案好多都有特别的寓意呢,比如说象征着吉祥如意啦、幸福美满啦之类的。
哇塞,这可真厉害呀,穿着这样的衣服,感觉整个人都充满了美好的祝福似的。
黎族的服饰啊,还特别注重配饰呢。
他们头上戴的那些饰品,亮晶晶的,特别耀眼。
还有脖子上挂的项链啥的,一看就很精致。
感觉黎族同胞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都体现在这些服饰上了,真是太有意思啦。
总之呢,黎族服饰那真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黎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每次想到黎族服饰,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位阿婆织布的场景,还有那些色彩斑斓的衣服和漂亮的饰品,嘿嘿,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呀!。
少数民族服饰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服饰自然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历史和现状,本文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分类、特点、历史渊源和现状,探索其文化内涵和形式美学。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的方法有二:一是现场走访,与当地少数民族人士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服饰文化;二是查阅书籍和资料,学习有关少数民族服饰的知识。
三、调研结果1. 少数民族服饰的分类按照文化地域、文化属系和聚居区域可将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分为多种类型。
文化地域上可分为汉藏、汉满、汉蒙、汉维、汉瑶等;文化属系上可分为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等;聚居区域上可分为边境少数民族和内地少数民族。
2. 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色彩绚丽、形式繁复、材质高档、图案丰富等。
其中,色彩绚丽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突出特点,往往采用大红、鲜黄、翠绿等明亮的颜色,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往往取材于自然界和民俗风情,形式独特、寓意丰富。
3. 少数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少数民族服饰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载体。
从最早的动物皮毛、树皮、鹿角、鸟羽制作的原始服饰,到后来的丝绸、棉布、毛线、皮革等多种材质的精美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形式美学。
4. 少数民族服饰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少数民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的生产和销售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而促进了服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在现代生活中也开始逐渐融入主流文化,穿着少数民族服饰已不再是必须的传统规矩,而是展示个人风格和理念的方式。
四、调研结论经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少数民族服饰的分类和特点各有千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的艺术表现探究作者:范娜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9期摘要:如今,民族文化不再是我们生活中的单一,肤浅的文化,而是一种深刻的,多角度的渗透。
个性化因素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是建立在国家非物质文化上的长期民族文化的重要原因。
区域特色文化的核心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民族服饰研究的意义非同寻常。
——是对一个国家的功能方面的梳理和总结。
黎族哈方言服饰图案是黎族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结晶,是黎族审美价值观的体现。
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也使哈方言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入。
区域民族和表达时代也反映了黎族的社会文化形态关键词:黎族;哈方言服饰;艺术表现一、哈方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民族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
最早在《汉书·地理志》、《汉书·贾捐之传》对当时的海南岛民生活环境和汉人对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记载,“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
男子耕农,种禾稻、麻,女子桑蚕织绩。
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废凛,兵则矛、盾、刀,木弓管,竹矢,或骨为骸。
”①汉元帝初元年间(公元前48~前44),珠崖反叛,朝廷议征讨之事,贾捐之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本不足郡县置也。
颛颛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
”②后《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地,古之骆越也。
珠崖,盖亦骆越也。
”③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有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
”李贤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
”④此处的“俚人”也就现在的黎族人的称呼。
而真正的称呼“俚人”为黎族人是在唐末刘恂著《岭表录异》中,“黎”之称在《岭表录异》所记载为最早。
该书约成于9世纪初,但普遍以“黎”代替“俚”、“僚”,作为专有族称的则是在11世纪以后。
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苏轼父子谪居海南时的诗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著作均以“黎”字一词称海南的土著民族,这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黎族文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不仅是黎族人们文化的象征,更是黎族创造力的源泉。
黎族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习俗,造就了黎族服饰的色彩斑斓。
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走进黎族,看看黎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吧。
简介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
下穿紧身超短筒裙。
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
头系黑布头巾。
发展变化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
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
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
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
师古曰:着时从头而贯之。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
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
如果说汉代“广幅布”,唐代的“吉贝布”、“盘斑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
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
黎族纺织文化讨论情况汇报黎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纺织文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黎族纺织文化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以及传承现状进行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黎族纺织文化。
黎族纺织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纺织技艺。
黎族的纺织技艺主要包括纺纱、织布、染色等环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黎族的布织工艺。
黎族布织工艺精湛,织出的布料质地细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黎族纺织文化的技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材讲究,黎族人民擅长利用当地的天然植物纤维进行纺织,如黎族特有的黎麻、黎苎等植物纤维。
二是工艺精湛,黎族人民在纺织工艺上经验丰富,擅长手工纺纱、手工织布,传统的织布机械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是图案独特,黎族布料的图案多样,常常以自然界的花草、动物等为题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四是染色技艺高超,黎族人民擅长采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布料染色,色彩鲜艳持久。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黎族纺织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布料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纺织的布料,黎族纺织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纺织工作,传统的纺织技艺逐渐失传。
因此,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黎族纺织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黎族纺织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黎族纺织技艺的调研和记录,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其次,开展黎族纺织技艺的培训和传习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传承纺织技艺。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黎族纺织文化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增强人们对黎族纺织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最后,加强对黎族纺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制定,为黎族纺织技艺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黎族纺织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对黎族纺织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努力传承和发扬黎族纺织技艺,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力量。
.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黎族服饰文化调查与分析
研究者:黄赛菲、罗茹、王人催 学 校:三亚市第四中学 辅导老师:林爱珍 邱际波 .
.. 目 录
1、封面·····································1 2、目录·····································2 3、摘要·····································3 4、调查对象与思路····························3 5、黎族服饰的来源和存在的社会问题···············4 6、收获与建议·······························8 7、鸣谢···································9 8、 参考文献·······························9 9、附件······························10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 ---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研究者:黄赛菲 罗茹 王人催 .
.. 摘 要:近几年来,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和黎族汉化形势的不断加剧,对于黎族这个少数民族的了解和推广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我们针对黎族特有的传统服饰在三亚展开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和个体调查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由此得出结论并反映出黎族文化现如今的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呼吁人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开来。 关 键 词:文化遗产 黎族服饰 文化传承
一、调查对象与思路 此次调查分两大不同的民族:黎族和汉族。针对汉族我们还将调查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南本地人另一类是大陆人。对于黎族人又分为不同年龄进行调查。在查阅资料和结合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得出黎族服饰的来源、发展、传承以及现如今黎族服饰逐渐淡出黎族人民生活领域的原因,并提出我们一些关于黎族服饰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二、黎族服饰的来源和存在的社会问题: 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一支源于古代的“百越”部落就已定居海南岛,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发展中,这支部落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服饰,称之为黎族传统服饰。黎族服饰色彩鲜明,美观适用,在古代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中曾提过:“男子著短衫,. .. 名为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至膝,两腿俱露。……妇女亦著黎桶,下围花幔。”此句概括了黎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可见其民族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独具匠心的奇特工艺。黎族的服饰无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象征着其民族风情和习俗。 在古代黎族劳动人民中,这一传统服饰曾被十分广泛的穿戴,它曾在历史不断向前涌进的浪潮中一次又一次被推向高潮,但也渐渐被历史的巨浪吞没,逐渐消失……随着现代化浪潮由城市向农村推进,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正在加速从现实生活中退出。从30年前起,黎锦的印染工艺失传,黎族服饰退出生活领域,就连50岁以上的黎族老人也开始逐渐放弃黎锦工艺,使得黎族传统服饰的文化面临永远消失的危险!因此,我们开始行动起来,在哈方言黎族最多的三亚针对黎族服饰做了一个深入调查,更深刻地去挖掘黎族传统服饰在21世纪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给人们留下的影响与印象。
三、调查问卷及所反映的现状 1、对外地汉族人和本地汉族人问卷调查结果及结论。 表1:汉族人对黎族服饰的了解(如下) .
.. 内地人对黎族服饰的态度 海南本地非黎人对黎族服饰的态度 内地人是否了解黎族服饰 海南本地非黎人是否了解黎族服饰 从内地人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无人了解黎族的传统服饰,甚至于对黎族服饰的印象也是模棱两可。可是对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服装,大部分人都持接受态度,并不过分排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用异类的眼光歧视少数民族文化,而是选择接受并尊重,这是值得欣慰的一点。 而我们对于海南本地人的调查,了解黎族服饰的人明显增多,
60%表示尊重和理解 5%欣赏
15%奇怪
98%不了解 2%了解
20%好奇
20%好奇 .
.. 但是处于无知状态的人还是占绝大多数。而对于黎族服饰大部分本地人的看法都较为欣赏,希望能更好地流传开来。由此可见,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对于本地特有也是人数分布较多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未重视也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这一文化,但同内地人一样,海南本地人对待黎族传统服饰的态度显得十分尊重,大部分的人都对这一独特的服饰抱有好奇心。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感想: 1、黎族的传统服饰已开始变得鲜为人知,即使是本地的汉族人对传统服饰也很少有了解,黎族的传统服饰开始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被绝大多数人所遗忘。不难看出,黎族传统服饰要销声匿迹的危险已渐渐逼近,而我们却毫无抢救意识。 2、对于黎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服饰,无论是哪类人群都十分尊重,在我们采访的汉族人中有几位表示很欣赏这种文化,甚至希望深入了解,可见大家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毫无隔阂,也十分欣赏这样独特的美。而这也是最值得让人欣慰的一点,即使并没有人深入了解过黎族的传统服饰,但他们欣于接受的态度可见黎族的服饰文化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
.. 2、对本地黎族人问卷调查结果及结论 表2 黎族人对于本族传统服饰的了解程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地采访了一位六十多岁的黎族爷爷。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各式各样的黎族服饰以及它的制作方法。可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在黎族人中黎族服饰的传播与发展。以下是交谈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且令我们感触较深的问题: 问题一:是否有穿过本族服饰? 答:没有,从50年代开始男性已普遍穿西服,只有大多数妇女仍穿着本族传统服饰,但从80年代后就极为罕见了。 问题二:现在特别的日子里还穿着传统服饰吗? 答:已经很少见了,沿海一带的黎族几乎汉化,在黎族特有的节日里几乎不穿了,但在保亭、乐东等少数地区在节日三月三时还会穿。 问题三:老一代人制作黎服的手艺还存在吗?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70后 80后 90后 00后
了解 不了解
10 10 8
12
5
15
2
18 .
.. 答:手艺逐渐失传,大多数老人现在也几乎不做黎族服饰了,但是三亚槟榔谷处还保留着鲜少的黎族手艺。 问题四:对待本族传统服饰自己的看法。 答:希望保持原有的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黎族服饰,不让这种珍贵的文化被埋没。 结论:从此次调查黎族人对本族服饰的了解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减小对黎族传统服饰了解的人数逐渐减少,尤其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对它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黎族传统服饰面临即将消失的趋势。且黎族服饰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面临消失的危险,而无人重视这种文化,就连老一辈的手艺也渐渐失传,无人传承也无法传播。如今许多年轻人开始顺应时代的潮流,但却摒弃了最传统也是最朴实珍贵的东西,以至于这样珍贵的传统文化石沉大海。黎族的传统服饰相当于这个民族最纯净朴实的灵魂,可作为黎族人却摒弃了本族的灵魂,迷失在所谓的潮流之中,忘了返璞归真,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
四、收获与建议 针对现如今黎族服饰文化传承的不断消逝与人们对遗产保护意识的减弱,抢救保存黎族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在保留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开掘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结合调查资料,为黎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部门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基层做起,关注. .. 每一种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种文化,建立相关文件或依照法律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及保护,使得它们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建设中成为一处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2、从教育入手,提高中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特殊文化,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珍贵之处,让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3、配合现如今国家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多举办一些有关黎族服饰文化的活动,如:评选“最美民族服饰”、介绍黎族服饰的做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等等。这些有趣的活动有利于吸引人们的目光,使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自然地融入到当今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4、作为少数民族人群,既不能在不断改革换代的新时代潮流中落后,也不能摒弃了最原始的本族优秀传统文化,多为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从自身做起,呼吁更多的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五、鸣谢: 1、三亚市图书馆 2、协助我们问卷调查和采访的群众 3、中国黎族网 4、指导我们撰写论文的林爱珍、邱际波老师 六、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