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 格式:docx
- 大小:38.73 KB
- 文档页数:1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患者治疗成本的提高。
因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和疗程等方面提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
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1. 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清洁手术,如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等,一般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对于污染手术,如结肠手术、胃手术等,则选择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呋辛;对于严重感染或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脑外科手术等,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
2. 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选择适合患者的抗菌药物。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蓄积。
二、用药时机1. 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以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对于污染手术,可在手术开始时立即给予首次剂量,术后根据需要继续给予后续剂量。
2. 对于清洁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可在手术结束前再次给予一次抗菌药物。
三、用药剂量和疗程1.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剂量。
对于大多数手术,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确保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48小时,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关节置换手术,可能需要延长至72小时。
对于清洁手术,如果手术时间较短且无感染高危因素,可考虑在手术结束后立即停药。
四、持续监测和改进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 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持续改进措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率过高、使用不当、药物选择不合理等。
为了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持续改进措施。
一、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培训内容应包括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疗程等。
二、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疗程等。
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执行指南和规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医护人员按照指南和规程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医院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定期收集和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评估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对存在问题的病例,应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医护人员进行整改。
同时,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纳入医院质量考核体系,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激励医护人员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四、加强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感染科、药剂科等。
医院应加强多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共同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共同解决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配合度。
在患者出院时,应向患者说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药物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疗程等,让患者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性。
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记录内容1. 概述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2. 专项检查的内容在进行抗菌药物专项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使用的范围、药物的类型等; - 抗菌药物选择及使用指征:确保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遵循相关的指引和临床指征,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抗菌药物配合使用情况:如果存在联合用药情况,需要评估用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干预;-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定期对临床医生和护士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3. 持续改进的记录内容在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持续改进时,需要将改进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记录,包括:- 改进目标和计划:明确改进的目标和计划,比如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率等;- 改进措施和实施:记录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情况,比如制定了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引、开展了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等;- 改进效果评估: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比如通过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等;- 改进经验总结:总结改进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持续改进提供借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对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的重要性深有感触。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改进效果,持续改进的记录内容可以帮助临床单位更好地把握抗菌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
只有不断地进行专项检查和持续改进,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5. 结语抗菌药物专项检查及持续改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自查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预防手术感染以及控制医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多药耐药菌感染。
因此,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和指南进行。
本文将对我所在单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进行自查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抗菌药物管理1.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我单位已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按规定进行执行。
抗菌药物的购买、分发和使用均需要经过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部门严格控制和监督。
2.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我单位已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需经过审批才能开具相关处方。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禁忌和注意事项也在审批过程中进行了明确说明。
三、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培训1. 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我单位已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在医院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
指南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用药剂量和疗程、不同类型感染的治疗原则等。
2. 抗菌药物培训: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我单位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培训,包括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我单位已建立完善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体系,对于感染患者进行了规范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单位鼓励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正确的用药剂量、合理的疗程和给药途径。
同时,也提倡使用抗菌药物的定量指导原则,以减少多余的用药和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产生。
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在特殊情况下,我单位会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病情和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
五、抗菌药物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管理1. 抗菌药物疗效监测:我单位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疗效监测,包括疗效评价和临床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某院急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及改进措施目的了解本院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抗生素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随机抽查2012年9月急诊处方601张,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
结果2012年9月急诊处方中含抗菌药物处方194张,占处方总数的32%。
其中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处方64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33%。
抗生素口服处方、静脉给药处方均占抗生素总处方数的42%。
单用抗生素处方和二联抗生素处方分别占抗生素处方总数的75%和25%。
儿科开具抗生素处方最多,占54%。
在不同类抗生素中,头孢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占89%。
结论本院抗菌药物存在一定程度不合理应用,应重视抗生素应用知识教育和宣传,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
标签:抗菌药物;处方分析;合理用药;改进措施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我国使用量和销售量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
据统计,我国使用抗菌药物总量是美国的10倍,住院患者抗菌药用量是发达国家的2.8倍[1]。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养殖业、畜牧业等,虽然增强了对抗疾病的能力,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毒副作用增加,二重感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和增加社会负担。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耐药性,不仅是医药行业,也是整个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本院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次抽取本院2012年9月急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9月急诊处方共601张,其中包括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
筛选出含有抗生素的处方,对每张处方中抗生素的类型、给药途径、联用情况、不合理用药进行分类统计,其中不合理用药评价根据药品说明、《处方管理方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抽查601张处方,抗菌药物处方有194张,占处方总数的32%,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有64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33%。
医院抗菌药物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为了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合理使用,本文将对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并汇报相关数据和措施。
二、自查内容及结果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记录,自去年1月至今年6月,共使用了XX种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占比最高,达到了XX%。
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普通科室和重症监护室,占总使用量的XX%。
2. 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根据卫生部门的要求,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等。
自查结果显示,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XX,低于卫生部门规定的标准。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XX%,也符合要求。
3.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为了了解我院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我们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
结果显示,XX%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XX%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
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4. 抗菌药物管理措施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了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其次,加强了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和总结。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指导针对目前存在的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同时,制定更为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适应症和使用时机,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 完善药物敏感性监测体系为了更好地了解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建议建立完善的药物敏感性监测体系,定期对常见病原菌进行敏感性检测,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3. 强化抗菌药物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持续改进措施
为了持续改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培训,加强医师和药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培训,以及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授予医师、药师相应的处方权和调剂权。
其次,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建立临床药师下临床查房制度,临床药师定期下临床并参与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每月进行抗菌药物双十检查,对按金额排名前十的抗菌药物对应的前十名医生的用药进行跟踪调查。
第三,临床药师每月负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用药评价,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汇总,以告知、通报、集中培训的形式反馈给临床,使医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诊疗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不合理现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第四,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限制医生的处方权限,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细菌耐药。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减少不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针对处方、医嘱中出现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进行分析汇总,以告知、通报、集中培训的形式反馈给临床,使医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诊疗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不合理现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第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建设,从源头上通过医生工作站对其处方、医嘱中各种超常规用药进行有效提示,并及时控制。
通过制定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整体管理规范,从而规范医师的用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与改进对策总结出典型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
结果22 029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336张,占1.53%。
不合理类型主要分布为: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占27.98%,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占23.21%,有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的占17.56%,适应证不适宜的占11.01%,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占8.33%,无适应证用药的占7.44%。
结论通过对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促进了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在抗菌药物管理及处方专项点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抗菌药物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典型案例;改进对策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是治疗及预防各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全球出现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对此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我国也相继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并实施了为期3年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其中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是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手段,我院在此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在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模式,现将我院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实践中总结的管理经验作一介绍,以期与广大药师交流,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每月以处方号为基准,利用美康PASS软件随机抽样,科室覆盖门急诊全部科室,时间覆盖月份每一天,按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固定数量抽样,固定抽样数50份/人,共计22 029张。
1.2点评方法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审核标准,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对随机抽取的处方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导出并用EXCEL2007汇总点评分析结果。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我院始终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现将本年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 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本年度,我院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参加了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深入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和文件。
通过培训,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增强了合理用药意识。
2.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用药行为(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使用权限和处方要求。
(2)加强抗菌药物采购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品种数量,确保供应充足、质量可靠。
(3)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定期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3. 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1)成立抗菌药物点评小组,对临床医师的处方进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4. 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本年度,我院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二、工作成效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2. 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得到优化,部分品种使用量明显下降。
3. 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不合理使用现象明显减少。
4. 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得到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得到加强。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认识不足,存在过度依赖抗菌药物的现象。
改进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2. 部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存在滥用现象。
改进措施:加强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有待完善。
改进措施: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自查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是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的一类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出现了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
为了保护患者的健康,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及降低耐药性的风险,我单位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自查工作。
本报告将对自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自查结果1.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查阅医疗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患者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但并没有明确的感染证据。
这表明有些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感染情况,而是按照临床经验或者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了使用。
此外,在合适的抗菌药物选用方面,也有部分医生选择了不适宜的抗菌药物,或者没有根据细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2.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在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记录中发现,有些医生将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时间过长或过短,超过或者不到推荐的时间范围。
此外,也存在将患者的抗菌药物剂量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3.抗菌药物的配方和用法在自查过程中,也发现了部分医生在配方和用法上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有些医生没有按照临床指南进行选择和配方抗菌药物,而是凭个人经验或者依赖药物广告进行选择。
此外,在抗菌药物的用法上,有部分医生没有正确掌握给药途径、剂量和频次等关键因素,导致抗菌药物的疗效受到影响。
三、改进措施1.加强医生的培训和知识普及针对自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的知识和认识。
同时,通过内部会议和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宣传临床指南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
2.强化临床指南的落地应用将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纳入临床指南,并将指南内容落地到临床实践中。
在医疗记录系统中加入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推荐用药和用药期限等字段,规范医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3.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抗菌药物治疗鼓励医生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提高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
我院抗菌药物过高使用率问题的成因分析引言抗菌药物作为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持续偏高,导致了诸多问题,如细菌耐药性的加快发展、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患者医疗负担的加重等。
为了深入挖掘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的根本原因,本报告将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率现状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我院在近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数据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19年达到了XX%,远超WHO推荐的10-30%的合理使用范围。
成因分析医生因素1. 知识技能因素:部分医生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认识不足,导致过度使用。
2. 临床经验因素:一些医生在临床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倾向于使用抗菌药物作为“保险”。
3. 压力与激励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受到来自医院业绩压力或激励机制的影响,过多地使用抗菌药物。
患者因素1. 患者期望: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高,要求使用抗菌药物以期迅速改善症状。
2. 用药习惯:部分患者过去有过使用抗菌药物的经验,习惯性地要求医生开具此类药物。
管理因素1.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医院层面可能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政策执行不严,导致药物过度使用。
2. 监管机制不健全:抗菌药物监管机制可能存在漏洞,如处方审核不严、用药监控不力等。
社会因素1. 市场推广: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策略和市场推广可能影响医生的处方决策。
2. 公众认知:公众可能对抗菌药物存在误解,认为“贵的药就是好药”,导致不必要的使用。
对策建议加强医生培训1.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生的合理用药意识。
2. 增加临床实践机会,提升医生的临床经验。
完善管理制度1. 强化内部监管,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和处方审核流程。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从而导致感染病的治疗难度增加,甚至可能无法根治。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普遍采取了处方点评的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本文将对我国2024年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情况进行总结。
据统计,2024年度我国医疗机构共处方抗菌药物2080万人次,其中,社区医疗机构处方1270万人次,占总处方量的61%,而医院处方810万人次,占总处方量的39%。
这说明社区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地位较为重要。
在2024年度的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情况中,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抗菌药物广谱使用,缺乏定向治疗。
许多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过于依赖广谱抗生素,而忽视了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定向治疗的重要性。
这不仅增加了用药的成本,也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
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过长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但在实践中,很多医生在患者病情好转后仍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没有及时停药。
这种情况在社区医疗机构尤为常见。
3.复杂症状下的滥用。
在患者出现发热等症状时,一些医生往往倾向于立即使用抗菌药物,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病因诊断。
这种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在社区医疗机构尤为突出。
4.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了解不足。
一些医生对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等方面了解不足,导致用药不当。
此外,一些医生在处方时也没有考虑到患者的过敏史等相关因素。
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的过程中,我国医疗机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2.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医疗机构将根据国内外的临床指南,在具体的临床场景中提供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建议。
3.强化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疗机构将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力度,及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PDCA法改进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达标问题分析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规定: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s,同时《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19版)》进一步要求该指标导向要逐步降低。
但我院2019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5.28DDDs,超出目标值13.21%,较2018年同期增长10.5%(2018年同期为40.98DDDS),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7DDDs0由此可见,全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我院近两年呈逐年升高趋势。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规范使用,使用强度尽快达到国家要求控制目标,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结合工作情况,运用PDCA循环原理法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进行重点分析和监管。
1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居高不下的现状统计2019年「6月份全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重点分析抗菌药物累计使用量前20位且使用强度未达标的科室,如表1。
全院抗菌药物累计使用量排名前20且使用强度超标的科室有11个,其中对全院使用强度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呼吸内科、胃肠痔痿外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若上述5个重点科室使用强度均达标,则全院使用强度可降低3.02DDD;若抗菌药物累计使用量前20位且使用强度未达标的11个科室使用强度均达标,则全院使用强度可降低4.96DDD o 因此将呼吸内科、胃肠痔媛外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统计2019年1-6月份呼吸内科、胃肠痔瘦外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各医疗组(病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及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并结合日常科室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1.1呼吸内科使用强度居高不下的现状呼吸内科12个医疗组中以高山、叶胜兰、史小武、王新荣组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居高:若高山、叶胜兰、史小武、王新荣医疗组的使用强度能达标,则呼吸内科2019年上半年使用强度从136.87DDD降低到123.20DDD(下降13.67DDD),全院2019年上半年使用强度可下降0.95DDD o1.2胃肠痔痿外科使用强度居高不下的现状表3.胃肠外科2019年上半年各医疗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从表3可知,胃肠外科的9大医疗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不达标,若胃肠外科2019年上半年使用强度达标,则全院2019年上半年使用强度可降低0.54DDD o进一步对该科室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及其消耗量进行统计分析,如表4。
外科抗菌药物自查自纠报告外科抗菌药物使用是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术部位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增加,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规范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次自查自纠报告。
以下是我们针对外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报告。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根据我们医院外科手术记录,我们对过去一年内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显示,我们在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了抗生素,其中以头孢类、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主,覆盖了各种手术类型和感染情况。
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较少,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手术类型和高危感染患者中。
二、合理使用的情况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合理使用情况的分析。
在观察和统计中,我们发现一些明显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如手术前未进行标本采集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术后维持使用时间过长等现象。
也发现了一些合理使用的案例,比如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手术后及时停药等。
三、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情况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抗菌药物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情况。
在统计中,发现了部分患者出现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恶心呕吐、药物相关性腹泻等。
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来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四、自查自纠和改进措施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制定了自查自纠和改进措施。
我们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临床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将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标本采集、手术后的药物使用和停药时间的规范等内容。
我们将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情况的监测和报告,及时调整药物使用策略。
总结外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手术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自查自纠报告,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减少细菌的耐药性,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报告抗菌药物在妇产科的应用广泛,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为了了解妇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了我院妇产科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具体时间段)的住院病历和门诊处方,共计_____份。
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调查的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_____%。
其中,剖宫产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最高,达到了_____%;其次是阴道炎、盆腔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2、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
3、用药途径静脉给药是最主要的用药途径,占比达到_____%;口服给药占_____%。
4、联合用药情况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_____%,主要为头孢菌素类与硝基咪唑类联合应用。
5、用药合理性分析(1)用药指征方面,大部分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具有明确的指征,但仍有部分病例存在无指征用药的情况,如一些轻度阴道炎患者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方面,基本符合妇产科常见病原菌的特点和药敏结果,但也存在个别选用不合理的情况,如对厌氧菌感染选用了不敏感的抗菌药物。
(3)剂量和疗程方面,部分病例存在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的问题,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讨论1、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
在妇产科,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是抗菌药物使用的常见情况,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和规范,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疗程。
对于阴道炎、盆腔炎等感染性疾病,应根据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和药敏试验合理用药,避免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
**镇卫生院2023年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报告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内容,认真部署,结合工作实际,采取综合措施,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与临床科室主任签订责任状,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2023年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一、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品种结构较为合理。
我院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江苏省增补药物目录,经过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22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二、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
并认真执行,对检查中发现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了通报批评,并给予处罚。
三、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急诊处方和各病区医嘱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在医院医疗质量简报上予以通报,督促整改。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趋于合理。
通过统计,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排名。
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各临床科室能够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
无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
五、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
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
六、加强学习,持续改进。
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组织我院临床医师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案》培训,明确责任,转变错误的用药观念、纠正错误的用药行为、摒弃错误的用药习惯,切实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2014年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一、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2014年5月份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继续下降,
分别达到、和。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4月份分别上升了和,抗
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比上月降低了100人天。药占比和抗菌药
物使用率增高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是一些较常期住院的老病人因为三
夏季节的临近,比较集中的办理出院手续,这些长期住院的病人一方
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感染情况,另一方面诊断明确,慢性病多,治疗检
查项目少、用药多,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药占比都较高,所以拉
升了这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仍然在国家和省卫计委的控制标准以
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然降低幅度较大,已经接近国家要求三级综
合医院“努力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争取达到40以下”的目标。
药占比超标的科室继续由质控科按标准扣罚科室奖金。对于抗菌
药物使用率超标的科室同样的点数扣罚科室奖金。
二、药物及抗菌药物消耗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排
序
药品名称 规格
总金额(元)
1
头孢米诺(罗
盛)
山东罗欣
2
头孢唑林(新
泰林)
深圳九新
3
美洛西林舒
巴坦
山东瑞阳
4
头孢硫咪
1g广州白云
山
5
头孢西丁钠 深圳致君
198772
6
美洛西林舒
巴坦
海南通用
7
头孢克洛缓
释(申洛)
*12上海现代
8
奥硝唑 山西普德
9
头孢替安
1g哈药 156372
10
美洛西林舒
巴坦
山东瑞阳
抗菌药物使用量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排序 药品名称
(DDDs)
1 头孢克洛缓释(申洛)
2 托西舒他西林片(博德)
3 奥硝唑片(萧然) 3933
4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博美欣)
5 头孢泊肟脂(韬特)
6 阿莫西林舒巴坦钠(舒萨林) 2700
7 头孢米诺(罗盛)
8 罗红霉素(仁苏) 2322
9 柳氮磺吡啶肠溶片 2250
10 奥硝唑 2146
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1
糖电解质混合
(新海能)
500ml正大丰
海
2
复合辅酶 北京双鹤
594552
3
胸腺肽(欧宁) 1mg北京双鹭
4
头孢米诺(罗
盛)
山东罗欣
5
头孢唑林(新
泰林)
深圳九新
6
泮托拉唑(米
卡速)
60mg浙江震
元
7
神经节苷酯水
针
20mg齐鲁制
药
358704
8
丹参川芎嗪注
射液
5ml贵州拜特
9
美洛西林舒巴
坦
山东瑞阳
10
奥拉西坦
1g广东世信
前五名的药品使用量和使用金额较前两个月没有大的变化。5月
28日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决定对抗菌药物使用累计3
个月居于前三名的美洛西林舒巴坦(和两个规格)进行15%降价处理,
对药物使用金额大的新海能降价进药、对耐药率高于75%的头孢唑林
(新泰林)暂停药处理。要求药学部、医务部、监察科、审计科、党
办、招标办和采购办共同联合对供应商进行降价进药和停药。进一步
加大抗菌药物的监控和干预力度,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
度。
三、微生物送检率:
微生物送检率目前除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达标以外,非限制级
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均不达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和
观念的改变。目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没有采取处罚措施。而特
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审批机制控制,没有病原学检查,特殊级抗菌药
物一般无法使用,所以送检率高。下一步将探索控制到人的做法,如
果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能达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微生物送检情况如下表:
科室 所有使用抗菌药物 限制级抗菌药物 特殊级抗菌药物
产科二病区 0 0 未用
产科一病区 0 0 未用
创伤外科病区
100
儿科二病区 未用
儿科三病区
100
儿科四病区 未用
儿科一病区 未用
耳鼻喉科病区 0 0 未用
风湿免疫病区 未用
妇科二病区 0 0 未用
妇科一病区 0 0 未用
肝胆外科病区 10 未用
关节外科病区 未用
呼吸内二病区
呼吸内一病区
100
急诊病区 40 未用
急诊重症 75 未用
脊柱外科病区 100 100
康复医学病区 0 未用
口腔科病区 未用
老年病科病区 未用
泌尿内科病区 100
泌尿外科病区 未用
内分泌代谢病区 未用
乳腺甲状腺外科病
区
未用
烧伤整形病区
100
神经内二病区 10 未用
神经内三病区 10 未用
神经内一病区 12 未用
神经外二病区
50 50 100
神经外三病区 75 100 未用
神经外一病区
40 50 100
胃肠外科病区 未用
消化内二病区 未用
消化内一病区 50 未用
小儿外科病区 未用
心内二科病区
100
心内三科病区 未用
心内一科病区 未用
心脏血管外科病区 0 0 未用
胸外科病区 未用
血液内二病区 50 100
血液内一病区
100
眼科病区 40 未用
肿瘤科病区 未用
重症医学二病区
75 100
重症医学一病区
40 100
合计
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没有达标,限制级抗菌药物
使用前送检率也不达标,与上个月和比较有所下降。特殊级抗药物是
使用率也有所下降由降至。分析原因是呼吸科二病区特殊级送检率下
降,与董卫平主任沟通,因为其送检率的降低,导致总送检率的下降,
如果再有未送检申请特殊抗生素的,要求携带病历,避免申请单填写
的随意性大;如果还不能送检达标,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四、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标较前有了提高,品种选择、适应
症选择、使用时间、使用疗程等统计指标填写错误的情况有了好转,
预防使用率%,与实际I类切口病人的抗菌素使用率%相比,排除原
有疾病和并发感染的情况,应该是医生的填写有了一定的可信性。主
要不足表现在用药目的填写错误(预防、治疗分辨不清)、下医嘱时
间太早、停医嘱时间太晚。对于上述问题,医务科下通知提请各科室
医生注意上述问题,如果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目的选择“治疗”,
必须有明确的感染征象和微生物学证据;如果没有指征和证据必须将
治疗目的填写为“预防”,否则按无适应症用药处理。
五、处方点评:
处方点评情况见药学部的通报。
六、耐药性监测:
见细菌室5月份分析报表。
七、几项主要控制指标2014年趋势分析及与2013年下半年比较:
对于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效果,总体是下
降趋势:
日期 药占比 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3年7月
2013年8月
2013年9月
2013年10月
2013年11月
2013年12月
日期 药占比 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4年1月
2014年2月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2014年5月
2014年6月
2014年以来,对抗菌药物使用加大了监控和管理力度,制定控
制目标,签署责任状,加强监控,加强公示力度和频度,制造高压态
势。抗菌素的使用强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4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强
度首次降到了使用率以下,说明单个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下降,患
者暴露率下降。说明医院的控制效果成效明显。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药占比几乎处于平行状态,说明二者有一定的
关联性。从本月起,除了处罚药占比超标外,还要处罚抗菌药物使用
率超标的科室。
医务部
2014年6月3日
下一步对使用强度高的科室重点监控,必要时采取经济处罚的方
式。充分利用信息化途径,具体到每个医生和每个病例,对其所下医
嘱和处方进行高密度的处方点评,对使用率高、警告不起作用的医生
全院通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直至取消处方权。
医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