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桉例赏析(附“火神派”再述 )--张存悌
- 格式:pdf
- 大小:376.73 KB
- 文档页数:1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壶天漫笔・36・ 收稿日期:2004-10-19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火神派”再述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学术思想;宗师;传人;著作;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1-0074-02 去年曾写过一篇《火神派述略》(载本刊2004年3期),感到意犹未尽,同时又搜集了许多新资料,故而再议这一话题。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者说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抑,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
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
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1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重视阳气作用,善用扶阳方法治病,对阳虚阴盛病症的辨识深刻而全面,擅用大剂姜附等辛热药物,在有些方面超过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
当然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与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有所不同,这一点笔者将在以后介绍。
2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
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火神派简介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
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
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
”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
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
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
《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火神派医书十一种》,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火神并不神扶阳是良方火神派什么是火神派火神派是近年来慢慢被人们所了解,《思考中医》这本书的畅销也大大提高了火神派的知名度。
严格来说,火神派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
所谓火神,是说善用热性的药物治病。
我们可以说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
火神派有两大特点:第一,治病强调扶阳,多用“扶阳三味”。
扶阳三味指姜(干姜、生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三类热药。
第二,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崇尚使用经方。
《扶阳讲记》—书中说:“《周易》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强调了‘阳’在了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伤寒质难》中说:“夫一切机能,皆属阳气,损在形质,始曰阴虚……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
”比起温补学派,火神派有自身的特点。
郑钦安在《医法国通》中指出:“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
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郑钦安火神派谱系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钦安,以郑钦安名世,下文称郑钦安),《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郑钦安则由师承自一代大儒刘沅(字止唐,以刘止唐名世,下文称刘止唐),所以后世也称刘止唐为“火神之祖”不过比较受大家认可的火山派开山祖师还是郑钦安。
刘止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力法之旨”。
《黄帝内经》就不用说了,中医中药都绕不开的经典。
往上追溯,火神派的源头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郑钦安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附子用法综述(l转自己张存梯的《火神派》一书章节-转贴专栏-民间中医网-附子用法综述附子、川乌、草乌同为毛茛科植物,但不同属。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为乌头的子根,川乌Radix Aconiti为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Radix Aconitz Rusnezoffii为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附子、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植物。
在性味与归经方面,附子、川乌、草乌同具辛、热、有毒,归心、脾、肾经的特点;在毒性方面附子<川乌<草乌;在功效方面,三者各有异同,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
川乌具袪风寒湿,散寒止痛功效。
此两者相比较,附子散寒止痛作用强于川乌。
草乌与川乌同样具祛风寒湿,散寒止痛作用,只是川乌侧重于治寒湿痹症,草乌侧重祛风止痛。
附子、川乌、草乌在用药时一般均用炮制品。
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一语道尽附子的特点。
说它有用,是因为白仲景时代起,附子就被视为扶阳祛寒要药,受到众多医家的推崇,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
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意为& 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火神派医家则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对附子的运用积累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唐步祺先生称"附子为热药之冠",祝味菊称附子"为百药之长",可谓概括了附子的重要性。
说它难用,是因为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
古代医家畏用附子者不乏其人,"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本草崇原》〗。
医家的作用就在于扬长避短,化害为利,诚如祝味菊所言:"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
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的特长,医之能事毕矣。
性与继发性等)的确切关系仍不清楚[4]。
神经核内活性异常神经元的分布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原发性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神经元机制可能相同。
推测基底节-丘脑-皮质回路的神经元活性改变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不自主运动,可能的机制是颞叶对影响整个运动回路神经元功能级联的神经元信号编码发生错误;另一种观点认为是G p i、ST N及Vop/V i m等部位的有关神经元群发生无抑制的过度同步化。
从而诱发整个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相应的活性改变,导致收稿日期:2008-04-08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不自主运动[5]。
参考文献[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9-221.[2] Tr ostM.Dyst onia update[J].Curr Op in Neur ol,2003,16(4):495-500.[3] Hashi m ot o T.Neur onal activity in the gl obus pallidus in p ri m ary dyst o2nia and off2peri oddyst onia[J].J Neur ol,2000,247(Supp l5):49-52.[4] Zhuang P,L i Y,HallettM.Neur Onal activity in the basal ganglia andthalamus in patients with dyst onia[J].Clin Neur ophysi ol,2004,115(11):2542-2557.[5] Volkmann J,Benecke R.Deep brain sti m ulati on f or dyst onia:patientselecti on and evaluati on[J].Mov D is ord,2002,17(Supp l3):112-115.・壶天漫笔・83・火神派名家医案选(9)张存悌1,吕海婴2(11沈阳市大东区医院,辽宁沈阳110042,21青岛科技大学校医院,山东青岛266042)关键词:曾辅民;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3-0455-02 431黎某,男,50岁。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壶天漫笔・30・ 收稿日期:2004-04-05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 ———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张存悌(沈阳市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寒热;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4)07-0608-01 上3期医话介绍了火神派善用附子治病的案例,那确实是“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让我们领略了火神派的风格。
其实,最能体现其水平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对寒热真假证候的辨识上。
这主要指假热真寒和假寒真热两种错综复杂、疑似难辨的局面,那才是关键时刻,所谓识见不明,“误用即死”的最紧要处。
陈修园言之凿凿:“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火神派各家在这方面都有一套辨识寒热真假的功夫,常能在一派热象中辨出真寒,在一派寒象中辨出真热,力排众议,扶危救逆,力挽狂澜,演绎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精彩案例,下面圈点一些这方面的案例以供赏析。
1 阴极似阳杨某,男,32岁,云南姚安人。
1923年3月,病发已20日,始因风寒,身热头痛,某医连进苦寒凉下方药10余剂,且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危在旦夕,始延吴氏诊治。
患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
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
”吴氏认为证系风寒误治之变证,误服苦寒太过,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
“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凉已极,是为真寒。
如确系阳证,内热薰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阳气将脱之兆。
”治之急宜回阳收纳,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为方:附片60g ,干姜26g ,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 ,葱白4茎。
方子开好,病家称家中无人主持,未敢服药,实则犹疑不定。
火神派资料汇编目录MicrosoftWord文档目录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 (1)火神派宗师及人 (3)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记成都人尊敬的郑火神(唐步祺) (5)注重阳气擅用附子推火神(张存悌) (9)“火神派”述略(张存悌) (12)火神派再述(张存悌) (13)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一(张存悌) (15)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中)——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张存悌) (16)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三(张存悌) (18)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张存悌) (19)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张存悌) (21)注重阳气,肾阳为本——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张存悌) (25)详辨阴证,多有创见——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三(张存悌) (26)郑钦安扶阳思想发微(傅文录) (30)郑钦安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阐述 (32)从郑钦安扶阳思想谈温补(强壮)介入疗法 (34)祝味菊善用附子(张存悌) (36)“火神派”沪上领军人物祝味菊(傅文录) (37)祝味菊常用温药方简介 (38)祝味菊用药经验 (39)有感于祝味菊先生 (41)近代名医祝味菊史实访(农汉才) (44)卢铸之 (48)卢氏临证实验录序 (48)论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的立论基础 (49)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 (52)唐步祺先生生平简介 (55)唐步祺“火神派”的传播者(傅文录) (55)“唐火神”治犬案(向天清) (56)中医“火派”传人——卢崇汉 (57)卢崇汉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 (59) 传道录(卢崇汉与刘力红) (61)业医感悟(卢崇汉) (62)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与运用——卢崇汉在首届扶阳论坛的演讲提纲 (72)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李可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78)20世纪上海擅用附子六大家(邢斌) (90)《李继昌医案》经验撷要 (93)三七生医案(南风轻轻吹) (97)三七生网上医论 (116)杨通论寒热真假 (117)杜少辉教授封髓丹的运用经验(杨丽娜) (118)封髓丹潜阳丹考 (120)潜阳封髓丹增减对虚火杂症的临床应用(孙崇铎) (126) 认知火神学派感悟扶阳心法——读《中医火神派探讨》(王辉武) (129)《扶阳讲记》读后感(周杰) (131)对中医火神派医理的思考 (131)李可老中医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医者佛) (133)我对火神派的思考及学用体会点滴 (140)怎样正确对待“火神派”(汪剑) (140)学习“火神派”相关著作的一点体会(毛以林) (142)关于“火神”的见解(赵洪钧) (142)浅谈对火神派的认识(寨王潮) (144)冷眼看“火神”(徐一慧) (155)“火神”热的冷思考(毛以林) (156)试论火神派之非 (173)火神派的是是非非(杏林箫客) (175)浅述李可、刘力红学术思想的缺憾(生生山人) (178)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王正龙) (181)大毒大效话附子,是非成败议火神——之引言(远志中医原创)(183)大剂量附片、生姜临床应用举隅(黎昌琼) (184)下篇——附子篇附子(一) (186)附子(二) (186)附子(三) (199)绍奇谈医之附子为百病之长 (211)附子用法述略(张存悌) (214)附子的临床应用与中毒解救(毛德西) (219)附子应用经验 (222)大剂量应用附子原因分析 (230)附子与19味药的药对 (232)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中医科) (240)名家附子运用总和 (242)浅析仲景用附子之妙法 (246)对张仲景用附子的研究(张志民等) (247)《金匮要略》附子运用浅析 (254)蒲辅周附子运用二十三法(李兴培) (256)《危症难病倚附子》(节选)(邢斌) (260)章次公先生运用附子的学术渊源与临证经验 (278) 高辉远妙用附子救治危急重案赏析 (282)邱祖萍应用附子经验探析(严索宇) (284)赵金铎先生谈附子 (286)附子温阳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286)附子临床应用八项注意(张存龙) (290)驳动辄附子论 (291)对附子毒性的再认识(远志中医原创) (292)。
火神派名家用药规律分析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
对我国近代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卢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沅刘止唐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对阴证的辨识全面而深刻,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年),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时人尊为“卢火神”。
儿子卢永定、孙子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独树一帜扶阳气——火神派名医张存悌
宜远;田爽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1
【摘要】2007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医火神派探讨》一书,同年8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问世,两书互相羽翼,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了火神派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这两书的作者主任医师张存悌,由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今火神派忠实传人和代表人物的地位。
去年11月,香港中医界邀请张存悌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火神派;扶阳气;名医;中医界;临床经验;主任医师;出版;张存悌
【作者】宜远;田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6
【相关文献】
1.第二届扶阳论坛暨火神派(扶阳学派)与中医各家学说学术研讨会征文及培训班报名通知 [J],
2.第二届扶阳论坛暨火神派(扶阳学派)与中医各家学说学术研讨会征文及培训班报名通知 [J],
3.第二届扶阳论坛暨火神派(扶阳学派)与中医各家学说学术研讨会征文及培训班报名通知 [J],
4.第二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火神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报名通知 [J],
5.第二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火神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报名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东火神张存悌医案选——胃胀痛案鲜明的火神风格丰富的人文色彩厚重的学术积淀翔实的医案分析——《关东火神张存悌医案医话选》已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亚马逊,当当,京东及各大书城有售,欢迎广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选购。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阮不知啦朱昌耀 - 莫札特关东火神张存悌医案选——胃胀痛案仇某,女,42岁。
胃脘胀痛20天。
曾食雪糕冷饮,胃胀而痛,心下尤甚,近10天夜间疼痛影响入眠。
口臭,呃逆,便调,畏寒,乏力,手足发凉,虽7月天热犹着棉衣,无汗。
四肢关节疼痛已十余年,形瘦面晦,舌淡胖润有齿痕,脉沉弦寸弱,右关略浮。
分析本病系因过食生冷而致胃脘胀痛,病属新发;但有畏寒,7月天犹着棉衣,关节疼痛多年,脉沉弦之象,当属阳虚兼夹寒湿,是为久病。
今当兼顾合治,拟麻辛附子汤合理中汤加味以图之:麻黄10g,附子25g,细辛10g,干姜15g,党参30g,五灵脂10g,白术15g,枳壳10g,丁香10g,郁金20g,肉桂10g,砂仁10g,良姜10g,香附15g,炙甘草10g。
7剂后胃痛显减,口臭消失,余症亦轻,但增小腹胀痛。
前方调整,附子加至30g,干姜加至20g,另加沉香、小茴香各10g,减掉良姜、香附,再进七剂,小腹胀痛亦愈。
按:本案胃痛伴有口臭一症,一般多按胃火论治,方如清胃散、玉女煎之类。
不知口臭有阴阳之分,阳证口臭必伴有胃火之象,如口渴思饮,尿黄便干等,该患并未见到;阴证口臭则现阴象阴形,如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而润等,如本案畏寒,手足发凉,舌淡胖润有齿痕即是明证。
推而广之,与口臭类似的口苦、口干、口渴等症,都有阴阳之分。
无奈俗医目为阳证者多,认得阴证者少,误辨阴证为阳证,误治者则比比皆是,皆因未谙阴阳辨诀之故也。
此案本可加大剂量甘草如30g,补土伏火以消口臭,因虑及脘胀不宜甘草之甘致生中满,因而仅用常量。
=============================附:阴阳辨决为了辨识阴阳,郑钦安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作为辨认阴证、阳证的纲领,又称之为'阴阳实据',“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
火神派案例赏析
一、“火神派”述略 ---张存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 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
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火神派的著述:郑钦安———《医理真传》(1869年)、《医法园通》(1874年); 吴佩衡———《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 祝味菊———《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 刘民叔———《鲁楼医案》;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等。
粗略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 ④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
下面引用吴佩衡大剂四逆汤治愈重症肺脓疡一案以供玩味。 患者海某,女,19岁。因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以上。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愦,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0×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药用:附片150g,干姜50g,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甘草20g。预告病家,服药后若有呕吐反应,且吐后痰声不响,气不喘促,尚有一线生机。药后果吐痰涎,神识较前清醒,嗜卧无神,舌尖已见淡红,苔白滑厚腻,鼻翼不再煽动,咳出大量脓痰,脉象同前。前方加半夏10g,茯苓20g,甘草减为8g。三诊时神清,唇舌指甲青紫大退,午后潮热,仍有咳喘,咯大量脓痰,脉弦滑。前方出入:附片200g,干姜10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公丁5g,法夏、橘红各10g,细辛5g,甘草8g。此后病入坦途,诸症均减。经X线检查,双肺有多个空洞,内容物已大半排空。细菌培养,检出耐药性金葡菌,最后诊为“耐药性金葡菌急性严重型肺脓疡”。仍以附片150g,干姜50g,陈皮、杏仁、炙麻黄各8g善后,1周后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颇能代表火神派诊治风格,其认症之独到,用药之峻重,皆非常医所及,读来令人钦佩。如此凶险之症,吴氏以其过人胆识,高超医技挽之,令人叹服。若从白细胞20×109/L、咯吐脓痰、肺脓疡等入手,很可能陷入“痰热蕴肺”的认识中,用些鱼腥草、黄芩之类套方,一般医者难以免此俗套,那就很难想象是何后果矣。 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上期文章“火神派述略”中,谈到火神派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之所以如此,他们是有理论为本的。其核心就是“洞明阴阳之理”,“认证只分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郑钦安语)。火神派首领郑钦安首阐其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总之,病情变化非一二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若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医法园通》)“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以大剂附子、干姜为主,则是其主要用药特点。为有助于理解这一理论,下面选析一些火神派这方面的案例,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1 头痛 邓某,男,成年。初以受寒发病,误服辛凉,病经十几天,头痛如斧劈,势不可忍。午后恶寒身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辨为寒客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因辛凉耗其真阳,正虚阳弱,阴寒遏滞经脉。头为诸阳之会,今为阴邪上攻,阳不足以运行,邪正相争,遂致是症。治以辅正除邪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附片100g,干姜36g,麻黄10g,细辛5g,羌活10g。 1剂痛减其半,再剂霍然而愈。(《吴佩衡医案》) 按:如此暴痛如劈之头痛而能治愈,未用一味芎、芷、蝎、蜈之类套方套药,仗的是治病求本,从阴寒内盛着眼,以大剂附子、干姜取效,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俗辈所及。郑钦安《医法园通》对此早有论述:“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汤之类,缓则不救。”吴氏正本于此。
2 牙痛 孙某,男,38岁。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1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g,炙龟板、肉桂(研末,泡水兑入)、砂仁各9g,细辛5g,黄柏、白芷各9g,露蜂房6g,生姜12g,甘草9g。 煎服1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属虚火牙痛,极易误为实火。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确属火热。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全方基本未用止痛药,完全从阳虚着眼,常医难及。
3 支气管哮喘 罗某,男,26岁。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病情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治疗一段时间,基本缓解。1964年春,旧病复发,遂来求诊。初诊:喉间痰声漉漉,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制附片(久煎)、生姜各30g,炙甘草16g,上肉桂(冲服)10g,砂仁、白术各12g。4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