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考研笔记第七章

  • 格式:docx
  • 大小:26.77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矛盾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这两对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而没有具体说社会主义的情况。理论界长期存在马克思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误解。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阐述。在苏联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完全适合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亲密团结,友爱合作,在政治上道义上是一致的,这种友爱合作的团结一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直到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他才含糊地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说如果政策不对,调节得不好,是要出问题的。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实践

(1)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矛盾双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

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突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流行的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的缺陷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有缺陷的。其不完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揭示社会主义本身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二是没有始终坚持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贯彻于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上,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比较准确地判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久,毛泽东自己改变了这个判断。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重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实践中,在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经济上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来解决这些矛盾。这不仅违背了毛泽东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科学分析和解决矛盾方式的正确主张,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主要内容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差异: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角度出发,做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判断,结果导致文化大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做出了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的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必然性

首先,改革是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根据原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这套体制虽然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存在着的种种弊端并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的发展,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另外,“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其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主题转换给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最后,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的束缚了制约生产力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与现